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文化差异的论文

关于文化差异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文化差异的论文

中西方国家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各自的 文化 上有其独特的内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篇1 文化差异对 英语学习 的影响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努力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方面,却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致使许多人虽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在英语交流中仍会遇到许多困难。缺乏对文化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已严重影响了英语学习。 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很早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着名学者胡文仲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但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将从中西方的 传统文化 、习俗文化和价值体系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要想学好英语不仅需要掌握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语言本身的技能,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同时又受所属文化的制约。若不能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 众多学者已充分研究了文化的内涵,如戴炜栋和张红玲认为,文化研究发展至今,一个最具概括性、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张婧则认为,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 典故 、 传说 轶事。本文主要关注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和价值体系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上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各自的文化上有其独特的内涵。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国家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传统文化亦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 学习英语 时除了要学好语言,更要关注语言所属的文化内涵。正如刘长江所言,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融合。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有区别。如“龙”在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便迥然不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引以为豪的自称“龙的传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人们多用“龙腾虎跃”或“龙凤呈祥”等词形容吉庆的气氛。 但西方文化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寓意凶残。在西方传统文化中“dragon”指的是一种长有双翅且会吐火的怪兽,因此,它与凶暴直接联系在一起。 (二)习俗文化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典型地体现在习俗文化方面。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反映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如称谓、礼仪、恭维、致谢等方面。若不能充分了解中西习俗文化上的差异则会严重影响彼此的交流。 如在称谓方面中西方的习俗文化便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人由于受到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遵循讲礼节、尊长辈的习俗。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 因此,在中国,孩子倘若对长辈或教师直呼其名会被认为不懂礼貌,将会受到家长的责罚。而在西方的习俗文化中西方人称呼除父母外的其他人时大都直呼其名,以示友好和亲近。这一点在美国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尊崇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西方人则崇尚人人平等、追求自由。 (三)不同价值体系间的差异 价值观念被普遍认为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必然会有所不同。而价值观念又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表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语言也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也直接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尤其典型地体现在诸如,禁忌、隐私等方面。 如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注重社会群体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因此,将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否等情况视为是对对方的关心,但这些问题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一种禁忌,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这些均为个人的隐私,因此,避而不谈。再如中国人碰到熟人打招呼常会问“你去哪儿”或“你吃饭了吗”等,以示对对方的关心和双方的亲密友好关系,但这在西方人眼中却大有窥探隐私之嫌。 三、结语 英语学习中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如高宝虹所言,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制约。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尽管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对文化因素的忽视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张友平曾指出,外语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因此,我们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熟知语言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英语学以致用,准确顺畅地将其应用于对外交流之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8):45-51. [2]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2-8. [3]张婧.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9(2):84-85. [4]刘长江.谈外语 教育 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5]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33-38. [6]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41-48. 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篇2 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 方法 ,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各个民族的语言在受到民族自身社会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反映着各自民族本身的文化内涵。如果某一个民族的人们不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很难进行顺利的交流。因此,我们得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关键词]文化差异 宗教信仰 历史典故 风俗 所谓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进行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进行传递的过程。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本文着重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和风俗三个方面论述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可以说是基础的,显而易见的,同时又是根深蒂固的。对习语的运用是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习语的产生、运用和人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汉民族的文化中,中国人们印象中的东风是很温暖的,只有西北风才是很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西风则是 报告 春天消息的,看如下例子: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很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红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里。)钱哥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 wind,译成汉语时应该是西风或北风,这正是地理环境与我们生存环境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文化气氛的不同。又如,在中国人眼里,夏天总是和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常被用来描述中国夏天的词语。而英国的夏季则是温暖明媚舒适的,是一年中最舒服最宜人的季节,就像我们中国的春天一样。显而易见,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上的不同,生存环境存在差异,观察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千万不能只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的翻译,否则不能达到有效顺利的沟通。 二、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西方人大多信__,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典故,如“盘古开天”“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等。在西方的文化里,很多历史典故都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还有圣经 故事 。请看下面例句: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基督__,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又来自尘土。所以,英语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创造的人”。理解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内涵后,就可以把其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着生命呼吸成长。可见英汉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贯穿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交流之中。如果译者缺少对对象文化个性的深刻认识,就难以理解 句子 的文化内涵,这将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从而达不到有效沟通。 三、风俗上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习俗上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把“龙”当成是吉祥的神物,有着伟大的力量,所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国家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的,中国人把猫头鹰当做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类似的例子在英汉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给人很新异的感觉,这就是风俗上的不同导致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考虑风俗对翻译的影响,能使英汉民族进行有效交流。 四、结语 不论是卓越的翻译家还是出色的译评专家,都应该是具有两种文化意识和精通两种语言的真真正正的文化人。交流促进理解,沟通有助于进步,翻译则是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让我们真正做好翻译的工作,架起英汉沟通的桥梁,为英汉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建京.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25. [5]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59.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09.

从 文化 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本文从文化特质、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方面谈一谈世界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宗教观念 伦理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沈树荣,女,汉族,生于重庆南充。现任重庆市铁路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也成为中古东方社会的源头。世界史从原始部落、氏族斗争,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后来帝国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展现出的就是一部博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艰难历史。下面,我将从文化、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几方面谈谈世界史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一、东西文化各自的特质

1、东方文化特质。第一,东方文化呈现出多源性: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印度文化,形成三大文化圈,成为中古东方的文化源头。第二,东方文化呈现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古代东方文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文明成熟较早。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中有粗野的 儿童 ,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居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东方民族属于早熟的儿童。早熟的原因。东方社会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东方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河流域,气候好,河流灌溉农田,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同时,东方民族勤劳勇敢,从而使东方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社会。东方社会从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宗教社会制度,时间漫长。东方社会的国王大多是来自氏族贵族领袖,宣扬“君权神授”,他们是神的化身,如埃及法老。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重家族,重血缘,压抑个性,灭人欲,形成东方社会的专制性(主义)。宗法社会的小农经济性质又造成了东方社会的封闭性、保守性。第三,东方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东方社会是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东方文化渗透了宗教思想,并形成不同的宗教思想价值体系。第四,东方文化崇尚尚自然,具有“天人合一”思想和追求“仁爱”“牺牲”的精神。

2、西方文化特质。第一,西方文化源头只有公认的一个:古希腊文明。马克思说,“古希腊人是人类健全的儿童。”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希腊文明富于自由活泼之精神、视宇宙全体为优美之调合,注重现实世界具体之事物。第二,西方文化呈现出重理性、开放性的特点。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和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功勋的建立,追求个人本位、享乐、情欲。第三,宗教色彩浓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源于人们最初对自然神秘力量和社会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信仰。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自我异化的结果。西方社会受宗教神权思想影响极为深刻,上帝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原罪观念特别泛滥。第四,西方人理性主义思想浓厚。西方人善用理智来思考问题,理性主义在西方泛滥,西方人思想观念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法治、实利、利益的基础上,东方人则比较感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在血缘、感情、道义的基础上。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西文化的源头和宗教信仰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基督。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孔子。东方人信仰佛儒道,西方人信仰。从宗教观来看,东方宗教是解脱之宗教,宣扬脱俗、解脱,相信宿命,主张清静、寂灭。西方宗教是救赎之宗教,提倡人道主义和创化、救赎,上帝这个救世主形象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宗教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生命,教导人们发现新生命,创造新生命的道理,其教义也是劝人奋斗不息,才获解救。比如《圣经》所体现出的救赎思想,被作为西方现实世界永恒的经典和文化的象征,成为整个欧洲文化的源头。“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成为西方精神的象征。

2东方主静,西方主动。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感情、家族、虚文为本位。中国人好古,循环往复,西方人力今,强调进化。

西洋民族好战是其天性,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构成欧洲文明史。西洋民族要求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幸福,思想言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宗法社会讲求忠孝之道德。

3东方文化重视整体,而西方更重视个体。东方文化重 经验 、现实、功利的世界;西方神性与人性并重,追求超经验、超现实的真理和个人荣誉。东方文化的特色是重人际关系,重现实生活,不重形而上的问题。西方人则重视自己的权利、个人价值的实现,重形而上的理性生活。

4东西方自由观、发展观、中西民力、民智、民德不同。东方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推崇直接开放。东方泛道德化,以德束人,而西方则法规化,重视个人权利而不是看重道德。东方人的伦理观以牺牲自我为本,西方则以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因此东方的道德是以灭个性而维持,西方的道德是个性的解放。

5 思维方式 和处世态度不同,东方唯情,西方唯智,东方人讲求经验、感性,西方人重视推理、逻辑。东方人重感情、重道义,比较感性,像我们常说的意气用事及仁爱、宽容、忠孝、中庸的思想。而西方人讲究理性,用理智思考问题,追求理性主义和自我主义,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理性胜于感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东方讲求艺术夸张,如敦煌莫高窟;而西方讲求科学,客观,提倡艺术真实,如蒙娜丽莎。梁漱溟认为西方是艺术科学化,东方是科学艺术化。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论文范文

一方水养一方人,中西方的 文化 也是有差异的,用英语描写一下你所知道德1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 高中 英语 作文 ,希望你喜欢!

Through I am a Chinese,I have some west country lived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from their tone ,I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West and as difference of dinner manners……In west countries ,when people are having dinner ,if one of them want to go to a or she shoud say”Excuse me ,I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s…”Only in such a way can others think you are of good in the bathroom,you can relieve the bowels, wash you faces, refine the make-up ,pick your teeth and so you finished yourself,you can return to you wonderful dinner can be in China,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of you want to have a bath,you shoud only say”I want to go to washroom”.That just means:I want to go out for a you finished you dinner ,you can also say:”I'm full”That means:I am full ,help then ,you can go out to have a rest or just some of the difference of dinner manners in west and in we face it in the future ,don`t forget that!

Long history in China in 5000, western social process of world 56 a hundred is brilliant abundant, great and deep food culture;The western nation then has delicately and particularly , from become the food civilization of the west food cultural collision, exchanges and melted into whole mankind's civilization to fill up with wear colourful the Spanish turn of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ed medium west food culture of difference, but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come from medium the west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 with conducting philosophy.

This text introduced a medium Spanish to turn in the difference of food from the food idea, food object, food method, food ownership and property etc.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cultur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such as 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culture, language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ord get even more smalle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is more frequent . Our country, China absorbs the essence and doesn’t eliminate the bad thing . Because a proverb ever since said when the fresh air come in ,the flies will also accompany it . At times we may not determine our countries’ geography and culture . But the system of politics economy , especially family education can be decided by the individuals .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education is parents’ child . Though each parent tries their best and strives to teach their children very well,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it . In order to tackle them, I’ll give som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My dream is to study abroad in the future. I am always that kind of life can come true soon. But, before I realize my dream, I have to do some preparation.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need to do first is to adapt the life there. It is said tha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f I know nothing, it is easy for me to have culture conflict. It will put me into an embarrass place. For example, dragon is the leader for all animals and it has holy good meaning in china. But it means violence in the western country. I need to learn as much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s possible to make my oversea life become easier.

我的梦想是以后可以去 留学 。我总是希望那样的生活能早日成真。但是,在实现梦想之前,我得做一些准备工作。我想我首先需要做的是适应那里的生活。据说东西 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很容易发生文化冲突。这会置我于一个尴尬的地方。例如,龙是在中国是万兽之王,有着无比神圣的意义。但是在西方国 家则是暴力的象征。我要尽量了解更多的文化冲突,这样我的留学生活才会变得更简单。

My dream is to study abroad in the future. I amalways that kind of life can come true soon.

我的梦想是以后可以去留学。我总是希望那样的生活能早日成真。

But, before I realize my dream, I have to do somepreparation.

但是,在实现梦想之前,我得做一些准备工作。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need to do first is to adapt the life there.

我想我首先需要做的是适应那里的生活。

It is said tha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据说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

If I know nothing, it is easy for me to have culture conflict.

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很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It will put me into an embarrass place.

这会置我于一个尴尬的地方。

For example, dragon is the leader for all animals and it has holy good meaning in china.

例如,龙是在中国是万兽之王,有着无比神圣的意义。

But it means violence in the western country.

但是在西方国家则是暴力的象征。

I need to learn as much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s possible to make my oversea life become easier.

我要尽量了解更多的文化冲突,这样我的留学生活才会变得更简单。

看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高中英语作文还看

1. 高中英语范文15篇

2. 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高中英语作文

3. 关于中美文化的不同英语作文

4. 文化有关的高中英语作文

5. 如何对待中外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英语作文TheculturedifferencesbetweentheEastandWestAsweknow,. .

这个网址的文,百度里搜一搜,还有很多的。暂列一篇: 一,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种族 National raceThe whole question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Blacks in American society as been the subject of news***** articles around the world so frequently that visitors to the United States do not know what to expect when they arrive. They may be surprised when they see that Blacks and Whites work side by side in offices , factories , and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 The majority of Bl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live in and around only a small number of American cities. Many dark-skinned visitors arr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fearing personal attack or expecting various degrees of racial prejudice. Some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1] still exist ,unfortunately,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the housing , schools , and jobs . The school equality is still more a dream than a reality. There are still too many areas of the country where Black Americans do not enjoy the same full opportunities as White Americans . However, the vast majority of American s are working , studying , and sharing public places together. This was not true even a few years ago in some parts of the country , but progress is steadily being made . You will be able to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in race relations as soon as your plane lands . You will see it in the airport, in public buses and trains , in theaters , restaurants , rest room, in sops and libraries , in offices and factories . Close personal friendships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 full trust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re still not common , except in certain areas, However, even in this - the slowest area of progress-there has been change , especially among young people.[1] discrimination n. 辨别, 区别, 识别力, 辨别力, 歧视 二,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 个人的进步 Personal Progress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 personal influence is essential in achieving success. This is not tru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success usually results from hard work , education, skill, and personal initiative , America is truly a "do-it-yourself" society ; success is not dependent on family origins or the help of an influential person . Personal progress is the result of individual effort. Because effort and initiative are so important in America , there are many customs that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practiced in other countries. For example , it is not considered dishonorable to quit a job, even if you have had it for only a short time . Moving from job-to -job , or "job-hopping ", as it is called , is quite accepta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Frequently ,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jobs offers workers a chance to move up to a better position. Americans like to move from place to place trying new jobs, meeting new people and liv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Job-hopping" also gives employers a chance to benefit from the new ideas and skills that different people bring to their jobs even if such people are employed for only a short time.三,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 真实还是礼貌? Truth or Courtesy ?Just as 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 that exists in America seems loose and therefore uncomfortable to many visitors . In many countries , people will tell you what they think you want to here , whether or not it is true. To them , this is the polite thing to do. To Americans it is considered confusing -even dishonest -to avoid telling the true facts. even if avoiding the truth is done only to be polite . It is helpful to remember that different cultures consider some matters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s . Wit Americans , however, trust and truth ar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 worst tings that can be said about someone in America is that " you cannot trust him" Considering such differences in values among the many cultures of the world , it is natural that misunderstandings [1] will occur . "How far is it to the next town ?" an American asks a man standing by the edge of a road . In some countries , because the man realizes the traveler is tired and eager to reach the next village, he will politely say , ' Just down the road ". e thinks this is more encouraging ., gentler , and therefore the answer the traveler wants to hear. So the American drives alone for many more hours before he comes to the village. The traveler is angry , feeling "tricked". He thinks that the man has purposely lied to him because he must have know quite will well what the distance was. If a visitor to the United States asked an American standing at the edge of a road how far the next town was, the American would think it dishonest if he said it was near when he knew it was really 24 miles away. Although he , too , would be sympathetic with the tired traveler , he would say, "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 yet ; it is at least 24 miles more. " The traveler might be disappointed , but he would know what to expect, and there would be no misunderstanding.[1] misunderstanding n. 误会, 误解四,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权威 AuthorityIn many countries , authority is seldom , if ever, questioned , either because it is highly respected , or because it is feared . Sometimes , too, Because rank has been important in certain societie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been trained never to question those in authority .. For example , children are not expected to question their teachers in school .It may be considered improper for young businessmen to suggest ideas that differ from those of older, more experienced members of the business. In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America, children are trained to question and search for answers . When a child asks a question, he will often be told to go to the library and find the answer for himself. By the time students reach the age of 14 or 15, they may be developing exciting new ideas in all fields of science and the arts . To encourage such creativity [1] , there are many national prizes offered to students , every year for thei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This interest in questioning and searching may be considered by some people as bad for young people's manners , that young people lack respect for authority . This impression may be created when visitors notice young Americans asking questions and arguing with older people . However , this is because many Americans have a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authority than may exist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 In a work or business situation, ideas are freely and openly discussed and argued.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at it is the person's ideas that are being questioned, not the individual himself.. The two are quite separate. The purpose of the searching , questioning , and arguing is to find the facts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and therefore a solution, so that the work of the business can progress in the most effective manner possible. As was mentioned earlier, you may notice the some questioning in social conversations . Although some individuals may think that Americans are rude because of their direct manner with people, they are merely trying to learn more about your ideas. [1] creativity n. 创造力, 创造五,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美国社会正在该变 American Society is ChangingIn many nations , everyday activities are done in a planned , orderly manner. For example , form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may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customs and habits that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 People visiting an informal country ,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 may find that the American belief in personal initiative or ******* (including the ******* to disagree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 and the whole economic system is quits confusing and uncontrolled . To some visitors such *******s are too "loose" and too disorganized to be comfortable. Today the United States i* **periencing great change in every part of society ;therefore life in America may indeed seem confused . Social attitudes are being questioned Americans are wondering: "Is there any morality ?" "Why has the nation never given all of its citizens full opportunity ?""What courses should be taught in school?" "What is the role of women in society ? "As visitors , you will notice that some Americans are beginning to leave the cities and make their homes in small cities and towns where life is quieter and slower . Political beliefs are changing . The kinds of skills needed by workers today differ from those in demand several years ago.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孕育了不同的 文化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 文章 ,欢迎阅读!

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文章1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re are plenty of. people in the world. They co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d, have their own race, belief and way of life. What is more, their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So,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 exist among lots of countries, especiall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Compared with the way of life, eastern people always have a bath in the evening or at night in order to relax themselves after one-day's hard work while western people take a bath in the morning. so as to keep freshly for the whole day. In general, it is true, especially for Chinese people. We, Chinese people would like to take baths at night rather than in the morning. It is a kind of habits we behave all the time.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onships, differences are as follow: firstly, eastern people like to make friends, sometimes through their friends, parents, relatives. While western people behave a little shyly. They do not want to make friends all the time. Secondly, eastern people would like to hang out with the person they do not know about quite a lot. while western people just like going out with the person whom they get along well with.

Finally, eastern people have much more friends than western people for their quite different way of getting along with. their friend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astern people are more outgoing than western people, so I agree with these a lot.

As for way of solving problems, eastern people always deal with things indirectly. They pay much attention to many things around them, and always work for a long time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ever, western people just go straight the heart of the problem and solve it directly and efficientl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is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is quite normal and correct. Eastern people, especially Chinese people care about things around them a lot, they always want to satisfy everyone's need, so that they spend much more time to solve a problem than western people.

As for way of thinking, people in eastern areas usually think indirectly. They used to think about the things around them a lot and try to deal with things in a reasonable even perfect way. Howev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astern people, people in the western areas often think directly. They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around them and care much more about themselves. Honestly speaking, I disagree to my opinion, everyone is special and has their right and obligations to do things. There is no need for us to critise others and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respect their own. decision.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are the symbols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we need time to dig out more differences so a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m. Most importantly, we must respect their culture firstly!

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文章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opposite, some English-speaking contries, most of the people like to seat in two rows, two people face to face. They have their own plate. On the aspect of table manner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people. For example, in some Englishi-speaking countries, Bread plates are to the left of the main plate, beverage glasses are to the right. Salad fork, knife and soup spoon are further from the main plate than the main course knife, fork and spoon. When eating bread rolls, break off a piece before buttering. Use the knife only to butter the bread, not to cut it. They should not start eating before your host does or instructs to do so. At larger meals, it is considered okay to start eating once others have been served. When finished, place the knife and fork together at five o’clock with the fork on the left. It is considered rude to answer the telephone at the table. If need to take an urgent call, excuse self and go outside. Try to eat all the food you are served. But in China, the table manners are different. Chinese traditionally eat rice from a small bowl held in the left hand. The rice bowl is raised to the mouth and the rice pushed into the mouth using the chopsticks. Some Chinese find it offensive to scoop rice from the bowl using a spoon. If rice is served on a plate, as is more common in the West, it is acceptable and more practical to eat it with a fork or spoon. The thumb must always be above the edge of the bowl. The host should always make sure the guests drinks are sufficiently full. One should not pour for ones self, but should offer to pour for a neighbor. When your drink is being poured, you should say "thank you" and tap fingers on the table to show appreciation. When people wish to clink drinks together in the form of a cheer, it is important to observe that younger members should clink the edge of their drink below the edge of an elder to show respect.

Secondly,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Form birth to death,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ntegral part in our life. There are some languag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using language such as direct, indirect; expansive, succinct; argumentative, conciliatory; instrumental, harmonnizing; and so on. These different styles can lead to wrong interpretations of intent and evaluation of insincerity, aggreeiveness, deviousness, or arrogance, among other. The misinterpretation nonverbal signs and symbols such as gestures, postures, and other body movements. It is a definite communication barrier. But it is possible to learn the meanings of these observable message,usually in informal rather way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less obvious unspoken codes of the other cultures. Language,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productive labor and serves as the tool of communication to convey the message between people. However, it has been endowed with magic and power in particular language acts. As the old saying goes, troubles come out of the tongue. Superstitious people think that the language itself can bring about fortune or misfortune so that taboos to restrict the use of language are created. Anyone who violates them will get punishment, whereas those who faithfully obey the restrictions of language taboo will get protection. Furthermore, linguistic taboos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It is indicated in the paper that linguistic taboo exists in almost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fe and is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in China and Brita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are in agreement about linguistic taboos such as pronunciation taboo, and vocabulary taboo. However,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deologies and the concepts of value, Chinese and English linguistic taboos also have differences, as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taboo subjects, taboo numbers and names. At la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effective ways of avoiding taboo, that is, using euphemism and having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taboo culture. And this discussion would help English learners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chieve better communicational effects. For example, During the feudal times, people were not equal to the rulers and were suppressed by their superior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classes was also reflecte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language used by them respectively. The words of upper class used were considered good and elegant while those used by the lower class were regarded as vulgar and indecent and should be avoided in the speech of ladies and gentlemen. In modern society,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y natural phenomena are no longer mysterious. Human beings not only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exploit the world where they are living through their great wisdom and knowledge, but also make efforts to explore the extraterrestrial world. Science has much more say in today’s society. Thereby, the superstitious elements in linguistic taboos decrease while those reflecti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crease.

In short, by comparison, we can find that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communication reflect people’s psychology for good will, for safety and fortune and pleasantness.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 restrict their words and deeds through taboos, trying to keep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r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They are a reflection of people’s pursu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 most important, the different way of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values and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structure is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traditional chinese, amony many other Asians, repect their elders and feel a deep sense of duty toward them. Children repay their parents` sacrifices by being successful and supporting them in old age. This is accepted as a natural part of life in China. In contrast, taking care of aged parents is often viewed as a tremendous burden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where aging and family support are not honored highly.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still extrmely family-oriented. They are dedicated to helping their children and will sacrifice greatly for their children to get an edcuation. In turn, the children are devoted to their parents, who often live nearby. Grown children who go away and leave the country for the economic reasons typically send large parts of their salary home to their parents and the rest of the family. Or in some Asia, any decisions or actions are done from family consideration, not individual desires. Peope`s behavior is judged on whether it brings shame or pride to the family. The children are trained to rely on their families, to honor elderly people, and to fear foreigners. And many of them think that their actions in this life will influence their status in the next life.

The way of family edcation is also the different. We all know the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Many serious problems have appeared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in recent years. Almost everyone ha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many people have presented a lot of valuable suggestions.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world and each of them show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is closely responsive to its cultur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most famous one among them.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s of education,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results of education between East family education and West family education.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arents’ aims are to train their children to have the ability of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variety and the ability of living independently. Based on this concept, most American parents emphasize more to train their children’s ability of independence once they are born. They generally believe that children’s growth must rely on their own experiences, because they think that children should form a self-supporting will and the capacity to live independently since their childhood. And the capacity comes from the training in the early age. The so-called training contains many aspects, such as work, temper will, patience,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etc. However, the most fundamental training is the ability of adapting to hard conditio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ork, children will form the labor sense, learn some work skills and form a habit of labor. Besides, children can learn how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temper their willpower, develop their talents and skills, rich their knowledge, and form a habit of hard work and thrifty by working in hard conditions. It is just in the unconsciously process that children will obtain the independent survivability and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society. Compared with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hinese parents have a very different concep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Some parents in China only care about whether the children have a promising future, a good job, a good life or not. Based on these expectations, the majority of parents feel that their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children is to create as good conditions as possible they can so that the children will not worry about anything in the future. Chinese parents would like to provide everything what they can for their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In short, they would like to sacrifice anything if their children can live better with their help.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 parents concerning is to developing their children’s intellect, except for caring children’s daily life. In order to make their children have a good performance in study, become outstanding, or even become a famous person in the future, they would not let children do anything except studying. As for the children’s independence, civic awareness and their ability adapting to the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y consider little or not at all. From these aspects we can find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When we faced with thos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 and East, we should give some advic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big difference that pointed, we should find some way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We can study other languages and learn to expect in nonvwebal forms and other cultural aspects. We can train ourselves to meet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with more attention to situation details. We can use an investigative approach rather than stereotypes and preconceptions. We can gradually expose ourselves to differences so that they become less threatening. We can even learn to lower our tension level when needed to advoid triggering defensive reactions. The overall goal should be to achie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e ideal solution to reduce the problems are to share knowledge with others in communication. This is why it is easiest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same group. This is why people so often gather together socially with others who are very much like them. Si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with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al groups, and therefore, because we do not share knowledge, assumptions, values, and forms of discourse with them, we must expect there to be 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 We must look for these problems, anticipate where they will arise out of our differences, and then plan our aommunications to be as effective as possible.

However,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most of the time, the different ways that are the customs of dfferent cultures are neither right nor wrong. It is simply that different people do the same tings in different manners, even though we can not understand ,we should show the respect. I believe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make our life become more comfortable and make the world more harmonious.

关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资料

中西方在社会 文化 背景、社会经济环境、公众文化层次、 广告 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是其广告文化差异形成的内在原因。把握中西方文化广告的差异,并科学理解其成因是高效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论文 范文 一:试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论文摘要: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和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而西方国家则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和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和交际观的巨大差异在各自的广告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广告的这些差异,并提出了跨文化广告需要注意的三个传播策略。 论文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跨文化广告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跻身国际市场。而广告是它们推销自己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宣传手段。然而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广告受众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 思维方式 。为了使跨文化广告能够准确传达信息,吸引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广告对象的文化背景。因为“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与成长,其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章礼霞)。” “跨文化广告”和“跨文化广告传播”在我国的广告业界和学界已经成为重要的词语,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乃至世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李宏,1999)。广告研究学者们从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等角度探讨了广告传播的过程及其效果。叶敏,王华莹(2005)认为对跨文化广告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有语言、宗教、审美观、民族习俗等。尧旭华(2002)则从文化差异的影响,语言的限制,法律的约束,生产和成本的限制及媒体的局限分析了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美国广告界的知名人士迪诺.贝蒂.范德努特曾在2000说过,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确实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因为广告工作是当今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我国的邹威华(2004)也认为广告语反映一个民族的概念与意义体系、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它向我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向我们推销传统的或外来的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在各自广告上的反映 中西方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价值观念系统。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西方文化宣扬个人至上,强调个人价值,崇尚自我肯定,反对权威主义和对个人的支配,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因此,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后才考虑集体利益。 而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这个价值观可以一直追溯到儒家文化。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集体价值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却拧不弯”,所以,没有群体,个体就不能生存和发展,群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前提和保障。 价值观念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能够决定购买行为是否发生,因此广告的宣传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不同风格的广告。西方文化是个人价值观取向,更加重视个人的奋斗和利益。在广告中就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视个性的张扬。于是,我们可以经常在英美报刊广告中见到“个性”(individuality)、“个人”(persona1)和“隐私”(privacy)这样的主题,来激发和煽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耐克经典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就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因为它表达的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非常符合年轻一代的价值理念,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然而也就这个广告,在香港等地却收到了很差的宣传效果,与当地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的倾向。无奈最后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在中国的文化里,个体必须去做社会觉得应该你去做的事,个体必须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另外,在中国的广告里面,家庭这一价值观被频繁地应用。因为中国 传统文化 认为,家庭是社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是社会的细胞。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他的身份、地位、义务和责任都与他的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广告设计者往往会在这方面大做 文章 。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常回家看看”“爱一个家,恋一张床,水晶家纺”等等。这样的广告词容易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情结,从而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中西方交际观差异及在各自广告上的反映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交际(High-Low context)学说,在高语境交际观的文化中,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上下文联系、场景等进行的。信息与信息之间存在高度的前后联系,交际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接受者对信息的诠释。霍尔(1976)曾指出:“当谈论心中的苦恼与忧虑时,来自高语境的人会期待对方明白是什么在困扰着他/她,以便不必不得不具体的说明。结果他/她会在交谈中环顾左右而言它,什么都谈了,除了关键的一点。 而领会这最关键的主旨则是对方的任务。”而低语境文化中,大多数信息是由清晰的符号如语言、文字、符号和各种象征图案等来表达的,信息发送者有义务帮助接受者正确地理解信息。Levine(1985)描述了美国的交际观,“把话说出来”,“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说主要的”这些言语在美国人的交际中常常可以听见。一般说来,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于低语境交际,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高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这就是说,中国人的沟通是含蓄的,而西方人的沟通却是直截了当的。这种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必然也会体现在广告里。 中国人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广告往往表现为不是直接切人正题,而是擅长于先做好大段的渲染铺垫,然后逐步引向主题,最后在高潮中含蓄地升华出中心。比如雕牌洗衣粉的一则“下岗篇”广告,镜头刚开始是描写一位下岗母亲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渲染出一种生活艰难的场景。然后开始把镜头切换到她家里,一个衣着朴素但却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家帮母亲洗衣服,孩子因为能帮妈妈洗衣服,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最后母亲回来看到孩子的字条“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和洗好的衣服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直到此时才打出产品的名称“雕牌洗衣粉”。 广告中并没有太多对“雕牌”洗衣粉质量的宣传,而是把感情因素注入到产品中,让人们记住了充满人情味的“雕牌”。雕牌洗衣粉的另一则“中秋篇”广告也是运用相同原理: 中秋节 到了,父母给孩子打电话问能不能回来过节,孩子站在繁忙的马路边,抱歉的说:又要加班。接下来的镜头是那个女孩子的默默自述“我也想家,想妈妈用雕牌洗衣粉洗衣服的样子,想爸爸做的红纱肉。”最后当中秋节那天她回到宿舍时,发现父母已经在她的宿舍,为她做好吃的了,此时此景,女孩子热泪盈眶,只叫了一声“爸,妈”。然后做爸爸的挺难为情的,给自己找了个借口“你妈非要来。”最后才是真正的主旨——中秋节,你在想念父母,父母也在想念你,雕牌,愿家家团圆。”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在广告中更是如此。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天晚上,一对老夫妇正在用餐,电话铃响。老妇人去另一个房间接电话。回来后,老先生问:“谁的电话?”老妇人回答:“女儿打来的,说她爱我们。”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西方人这种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中国人含蓄间接的文化特质有着明显不同。 四、跨文化广告应注意的三个传播策略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成功的跨文化广告要重视当地消费者的价值观,反映当地广告受众的价值观。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觉得跨文化广告在传播中应注意一下三个方面: (一)适当迎合当地的价值观念 许多外国品牌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都注重使自己的广告做到本土化。对跨文化广告来说,尊重并体现目标区域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消费者才不会对广告产生抵触情绪,才会顺利接受其宣传的产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例子很多,比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在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是突出个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悦之情;而到了中国却是完全中国化,一群人在兴高采烈的分享着可口可乐带来的乐趣,充分展示“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还有一个例子,宝洁公司在我国刚刚推出“安儿乐”纸尿裤时,由于不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在宣传时主要强调“方便妈妈”上面,结果造成产品销路不畅通。后来通过市场调研才发现,在中国这个提倡勤劳节俭的国度,父母应该为子女辛苦操劳。花钱买纸尿裤的妈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懒惰。最后公司把主要的宣传点改为宝宝,“能更好地保护宝宝更加健康成长,同时方便妈妈”,这样年轻妈妈就可理直气壮地购买该产品,于是安儿乐纸尿裤很快就打开市场,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最经典的要数美国的“万宝路”香烟广告,在美国展现的一直是粗犷、充满男性气的牛仔形象;在香港则换成了衣着高雅、时尚新潮的成功中产阶级形象,因为在香港流行的不是拓荒和开拓的西部精神,而是崇尚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而在中国大陆则又换成了锣鼓喧天和吉庆欢乐的祝贺 春节 的喜庆场景,符合中国消费者追求欢天喜地的心理。 (二)善于把握当地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09.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大一占,大三占,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非英语类占,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于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大一占,大三占,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非英语类占,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09.

关于中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笔者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西式餐饮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参考。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便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3、中西钦食方式、餐具及礼仪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4、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烹调出自饮食,饮食原来是一个旨在供给维持生命的营养。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从这两种饮食观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日趋规范化,中,国饮食随意性大。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变流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下面为大家来探讨一下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欢迎阅读!

摘要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心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饮食自然而然成为交流的重要环节。了解、尊重彼此的饮食文化能够减少交际过程中的摩擦与障碍使交流更加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饮食中俄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丰富,注重菜的色、香、形、味,追求感观享受和审美价值。在中国一道菜便可诠释出一种文化理念和内涵。中国的鲁、川、粤、淮四大菜系正是凭借着高超的烹任艺术和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俄罗斯在饮食理念上,则较注重理性的观念,同中国相比他们不注重菜肴的色、香、形、味,而是注重健康与搭配的合理性。看似粗犷的俄罗斯饮食背后极好的诠释了俄罗斯人朴实的生活方式与豪爽的民族性格。

一、中俄两国“饮文化”对比

1、中俄酒文化对比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看来很多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可以用酒来代替。白酒在我国的酒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中国人在喝酒的时候很喜欢劝酒,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适度的劝酒被看做是一种对待客人的礼貌行为也是显示我们热情好客的一种方式。俄罗斯的伏特加一词起源于水,因此人们赋予伏特加“生命之水”一说。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俄罗斯人用酒来取暖,抵抗严寒。伏特加在俄罗斯已不单单是一种酒类而是俄罗斯民族品格象征,俄罗斯人喝酒豪迈、大方,他们喝酒时尊重对方的想法从不劝酒。伏特加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具有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内心。

2、中俄茶文化对比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饮茶的习惯。在中国人看来茶既有健身、治疾之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文化更是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并不长,直到十八世纪茶叶才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在此之前只有皇宫贵族才有幸饮用这种饮品。俄罗斯人喜爱喝茶并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茶文化。俄罗斯人喝茶喜欢味道相对较重的红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牛奶等用茶炊引用,糖和茶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密不可分的,用以饮茶的茶炊也是匠心独具,精美绝伦的。

二、中俄两国“食文化”对比

1、食具的异同

在饮食的`餐具方面,俄语论文,中俄两国异同很多,众所周知,中国人用筷子夹菜,用汤匙喝汤、用碗盛饭。筷子的下方为圆形,上方为方形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显示出来中国人极高的智慧,而俄罗斯人用盘子装菜,用刀叉吃牛排、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他们使用的是刀叉,其正确的摆放位置为叉子放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放在右边酒杯要放在盘碟的前边。在进餐的时候应该是左叉右刀。除了刀叉之外,也有碟、盘、杯等等,但是较之我们的要单一得多。筷子和刀叉作为中俄两国最具特点的两种餐具反映出中俄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民族心理。

2、菜肴的异同

有人将俄罗斯的菜肴概括为"五大领袖、四大金刚、三剑客"。五大领袖为:面包、牛奶、奶酪、土豆、香肠。四大金刚为:圆白菜、胡萝卜、甜菜、圆葱。三剑客为:鱼子酱、伏特加、黑面包。这些几乎囊括了俄罗斯烹饪文化中所有主要食材,虽然单一,但贵在俄罗斯人民将这些仅有的平常单一的食材创造出无数美味的佳肴。俄罗斯的汤类非常之多有鱼汤、清鸡汤、肉杂拌汤以及红菜汤、蘑菇汤、奶汤和水果汤等等。其中,俄罗斯人非常爱喝红菜汤,它也被称之为罗宋汤。俄罗斯面包甚至早在解放前就已传入中国,中国人将其称为"大列巴",并对麦香充裕的大列巴情有独钟。俄罗斯人还喜欢味道浓重的食物。他们以面食为主,鱼子酱、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罗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这种简单却又不失变化的饮食折射出了俄罗斯人的简单豪爽的真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材之广泛、烹饪技术之精致闻名于世。南北朝时,梁武帝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饪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奇。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的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饮食在中国不仅仅是为了解渴充饥,这其中更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哲理。比如过年时吃饺子、鱼、年糕等,其实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食文化早已超越饮食本身,中国人是借助吃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丰富的心里内涵与深刻的社会意义。

3、餐桌礼仪的异同

在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同样有无数的规矩与礼节,中国为礼仪之邦,阶级明确,等级分明。甚至饮食礼节都是世界上最为繁琐的国家,从座次到著名的中国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人喜欢聚食,中国餐桌上的热闹与西方餐桌上的安静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中国人在餐桌上会频频给客人布菜夹菜,这也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一种表现形式。俄罗斯人进餐时不能说笑,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绅士风度,不可失去礼节。俄罗斯崇尚自由,对自我十分尊重,俄语论文范文,因此人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在吃饭的时候可以自己随意选择喜欢的菜肴,他们不会硬往你的碗里夹菜,如果你吃饱了,你可以示意一下,他们也不会劝你再吃。

关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饮食文化都是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不单单是饮食的不同,而是从历史、文化、性格、地理位置甚至气候条件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从而产生的或复杂或单一的饮食习惯。随着两国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互补与兼容。了解彼此的餐饮文化对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友谊很有必要。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正确把握与各民族的人际交往尺度,克服因文化差异和礼仪差异带来的障碍,熟悉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桌礼仪,就可以做到待人接物恰到好处,与他们的交流更加深入,否则就会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本文将从饮食、餐具使用、就餐氛围及餐桌话语等方面对俄汉民族餐桌礼仪进行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饮食;民族传统;俄汉民族

俄罗斯的饮食习惯,是在人们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积淀中形成的。俄罗斯民族是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引外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在融合和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俄罗斯对过去有着“光明的”记忆,同时又注意向西方学习,或许正是这种扬弃的态度才使俄罗斯的古老美食流传至今吧。

以汉族为代表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相同点

(一)茶文化

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喜欢喝茶,俄罗斯的饮茶,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它见证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俄罗斯的茶就是从中国传入的。[来自印度、格鲁吉亚等国家的红茶(чёрныйчай),也有来自中国昂贵的绿茶(зелёныйчай),俄罗斯人更偏重饮花茶(цветочныйчай)如茉莉花茶(жасминныйчай)。根据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喝茶一定要配一些食物,特别是甜食,如果酱(варенье)、蜂蜜(мёд)饼干(печенье)、糖果(конфеты)或蛋糕(торт)。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俄罗斯的茶就是从中国传入的。

(二)酒文化

中国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在俄罗斯也一样。俄罗斯人嗜酒,众所周知。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与俄罗斯人喝酒谈话,要坦诚相见,不能在背后谈论第三者,更不能说他们小气之类的言语。俄罗斯人的整个进餐过程都可有伏特加(водка)佐餐,饭后有时还喝香槟酒。伏特加和克瓦斯(квас)在俄罗斯人的饮食习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认为,它们分别是俄罗斯“国饮”酒和饮料的代名词。饮伏特加酒,对俄罗斯人来说恐怕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婚丧嫁娶、生日喜庆、家人团聚、朋友相约等,都少不了伏特加。俄罗斯的一般家庭比较体面的待客方式是先倒一杯伏特加,在端上一小盘鱼子酱、黄瓜与番茄,然后是一道熏鱼与灌装豌豆,在端上一块自烤的蛋糕,自始至终以伏特加为佐餐。除了喝酒以外,俄罗斯人也特别爱饮一种叫“克瓦斯”的清凉饮料。克瓦斯是俄罗斯民间最古老的发酵饮料,多以麦芽、面包屑或果汁为原料制作而成。俄式克瓦斯一般分为面包克瓦斯(хлебныйквас)和果汁克瓦斯(квасизфруктовогосока)两大类。

二、中俄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茶习惯

从饮茶习惯看,中国人喜欢喝绿茶,俄罗斯人则喜爱红茶。[

俄罗斯人喝茶与中国人喝茶大有不同,中国人喝茶喜欢慢饮,而俄罗斯人喜欢一饮而尽。

(二)饮食区别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食之分。面包是俄罗斯人最钟爱的主食,尤其是蒜味面包更是他们至爱。面包分为白面包和黑面包,俄罗斯人偏爱黑面包(燕麦面包)。面包和盐是俄罗斯人迎接客人的最尊贵的礼物。往往是主人双手托着盘子,上面铺着一块漂亮的绣花巾,正中放一个大圆面包,面包上是一个盐罐(солонка)。这象征着主人的殷勤好客。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中国人的主食分为麦类、米类和杂粮类,米类包括糯米、及以它为原料的米制品和米分制品,麦类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及其制品如馒头、面条和烧饼,杂粮类包括玉米、高粱、豆类及其制品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主要来源。俄罗斯人的正餐有三道菜,即汤(суп)和冷盘(холодныеблюда)、热菜(горячиеблюда)和甜食,汤的种类有菜汤(щи)、红菜汤(борщ)、鱼汤(уха)、清汤(бульон)等。

中国人的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中国人的副食十分丰富,除了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新鲜蔬菜、豆制品、泡菜、咸菜也是菜桌上常见的菜肴,搭配的方式多种多样。

三、中俄饮食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俄罗斯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这种差异还反映了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行为主义哲学,凸显了民族思维习惯及认知世界的方法。

中国饭桌上的“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从俄汉民族餐桌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俄罗斯人则强调了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宴席上俄罗斯人从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但他们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和赞美的词,向主任,尤其是向女主人说些道谢和赞美的话。由于文化差异,俄汉民族表达好客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彼此了解各自的差异,就会消除餐桌上的尴尬,双方的好客之情也都会自然流露了。

结语:

饮食文化在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孕育着不同的餐桌文化。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当今国际交往的一条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国际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礼俗,做到因人施礼,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1-生活方式基本没有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男权比较重。条件好的结婚后就当家庭主妇。人都比较喜欢喝酒,其实和中国北方一样。现在流行啤酒(国家提倡)用来替代白酒(伏特加 沃特嘎)上班的时候很懒。下班了之后更不可能办事。各个地方贿赂比较严重。还可以讨价还价。基本不存钱。有多少花多少。胆子也比较大,他们的贷款利率是18%,他们还借钱买车。我工作的时候是怎么也想不通的,即便是我的工资比他高。2-饮食和中国的顺序不同第一道菜 是汤 红菜汤也好什么都好。然后是主食什么的,肉是很重要的。香肠是必须的。土豆是第二主食,土豆泥,土豆丸子,薯条。我还吃过土豆馅的饺子。俄罗斯有饺子,也算是他们的民族饮食,从西伯利亚引进,而西伯利亚从中国引进。还有煎饼,也是这么来的,不同的是,夹的东西比较甜。中午只是随便吃,因为午休就1个半小时。是不回家的。晚餐比较正统。在大家庭是有主次位子的。大家一般会喝点。你的问题涵盖面太广,如需要具体到某个问题,可以和我说。我是混血,应该回答的很全面

  • 索引序列
  • 关于文化差异的论文
  • 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论文范文
  • 关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 关于中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