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肉制品消费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肉制品消费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肉制品消费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 白艳红, 成亚宁, 王玉芬, 蒋爱民, 德力格尔桑, 杨公明. 我国低温肉制品研发现状与进展[J]. 肉类工业, 2005,(01) [2] 王赛齐. 低温肉制品ABC[J]. 肉品卫生, 2000,(01) [3] 冯宽德. 低温肉制品的发展趋势[J]. 肉类工业, 1999,(05) [4] 孙卫青. 低温肉制品将成我国肉类发展方向[J]. 河南畜牧兽医, 2001,(11) [5] 王玉芬, 刘瑞毅, 王付超. 低温肉制品变质原因及质量控制[J]. 肉类工业, 1999,(10) [6] 低温肉制品将成为未来发展主要趋势[J]. 饲料博览(技术版), 2008,(06) [7] 低温肉制品将成未来发展主要趋势[J]. 技术与市场, 2008,(08) [8] 郭素琴, 马晓跃, 马柯. 延长低温肉制品保鲜期的有效措施[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 [9] 马玉山. 低温肉制品防腐剂的使用[J]. 山东食品科技, 2002,(12) [10] 马晓跃. 延长低温肉制品保鲜期的方法[J]. 肉类工业, 2005,(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邱冬玲. 中国低温肉制品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 2007,(03) . [2] 李应华. 熏煮香肠的科学制作工艺[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3] 段会轲,周辉. 脱氢醋酸钠复合保鲜在低温肉食品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 2008,(09) . [4] 孙源源,张德权. 低温肉制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08,(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崔敏. 高压水对猪肉凝胶品质的影响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 [1] 王春齐,仵世清. 低温肉制品质量控制[J]. 肉类工业, 2002,(05)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飞速发展,任何领域都是一日千里。改革开放的政策加上贸易全球化的时代主题使中国在这个大环境里几十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收入也是稳步上升。大部分国民已经结束掉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在物质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肉类食品行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首先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食品消费观念已经从最初的满足于温饱发展成为追求高品质、方便快捷的消费,因此对营养价值高、食用便利、安全卫生的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我国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肉制品消费结构中仍以中高温肉制品为主。而日本市场中,家庭消费的肉制品中三大类低温肉制品,低温肉制品是主要消费对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饮食观念的强化,低温肉制品在肉制品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低温肉制品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发展成为肉类制品消费的一个热点。 未来低温肉制品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肉类消费的消费升级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方向: ● 猪肉消费向牛羊肉等其他肉类消费的升级; ● 鲜肉消费向肉制品消费的升级; ● 中高温肉制品向低温肉制品的消费升级; ● 纯饮食消费向服务附加值的消费升级(如餐饮业等)。 其中,低温肉制品的高速增长带动的鲜肉向肉制品的升级、中高温肉制品向低温肉制品的升级是主要升级方向。目前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不断涌现,而现在市场主力消费人群是80后尤其是90后。这类人群在中国有亿之多,约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具有活跃和强劲的购买力。80、90后在厨房劳作的时间由过去人均1个小时下降到20分钟,而且经常是加工半成品菜肴,许多人在家基本不做饭,在外就餐、叫餐已成为常态;与此同时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也呈现休闲化趋势。所以由于国民收入越来越多,消费水平预期来越强劲,用户对于肉类食品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是肉类食品行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下面通过对比行业中最大市值公司来分析当下行业市场格局以及现状。 [if !supportLists]1. [endif]双汇发展市值最大,双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  总部在河南省漯河市。[2]  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形成了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完善的产业链,年产销肉类产品300多万吨,拥有近百万个销售终端,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双汇的产品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3] 2013年5月双汇拟71亿美元收购世界最大生猪养殖企业美国 史密斯菲尔德 食品公司的全部股份,使双汇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 产业链布局全国,龙头效应明显。市值最大,赚钱能力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营业费用率大概8%,规模效应已经形成。运营能力优秀。现金流能力优秀。财务结构合理,偿债能力较强。 [if !supportLists]2. [endif]上海梅林:上海梅林美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销售罐头类中国传统点心食品、天然饮料食品、腌制食品、小吃食品、炒货食品、调味料;食品的批发、进出口。分别在四川绵阳、 浙江衢州 、山东荣成、湖北孝感、重庆市设立的食品原料和生产加工基地;公司又跨出国门,进军欧盟市场,组建了上海梅林( 捷克 )有限公司,在捷克设立了罐头生产加工基地。 上海梅林更倾向于食品加工。赚钱能力一般,运营能力优秀,现金流能力优秀,偿债能力一般,财务结构合理。3龙大肉食:区域行业龙头 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食品加工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首批“出口食品农产品免验企业”.龙大集团布局完成了外贸出口(调理食品、冷冻蔬菜、水产品)、粮油制品、肉类制品三大板块,共500多个品种的规模化产业集群。企业经营涉及蔬菜基地种植,食品加工,包装制造等产业。其中,食品业为核心产业。系列精加工农产品出口到日本市场,同时逐步向亚洲及欧美国家和地区辐射;并在国内设立了35个办事处,在山东省内开设了3000多家龙大食品专卖店。 分析财报得出:赚钱能力太差,手上现金流越来越少,财务结构恶化.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双汇发展规模效应显现,龙头效应凸显.又因为食品行业对于国民生活来说属于刚需高频大市场的属性,决定了它大而不倒的地位.

2022食品消费趋势研究论文

2016年中国食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2016-05-25 13:39:54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食品产业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与趋势,这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将挑战转化为机会,实现更大的发展,是中国食品产业面对的重大课题。 随着中国经济由外需向内需驱动的转换,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将得到提升。总体来看,未来的食品、农业需求增长,与经济总体增长相类似,即由过去的数量驱动 ,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 ,由吃得多 向吃得好 转换。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食品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2014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含烟草)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总额7,亿元,同比增长;税金总额亿元,同比增长。2008-2014年我国食品行业销售收入情况 一、食品产业需求增长预期放缓,未来发展更加依赖价值驱动 随着中国经济由外需向内需驱动的转换,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将得到提升。总体来看,未来的食品、农产品需求增长,与经济总体增长相类似,即由过去的数量驱动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由吃得多向吃得好转换。 从整个食品行业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食品行业发展增速和盈利水平将出现回落。以中国A股市场食品饮料行业73家上市公司为例,分析3年多来食品企业经营数据的变化,发现食品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都呈现出回落态势。2014年A股73家上市企业营收3731亿元,同比增1%,净利润为487亿元,同比降8%。相比较于前几年,行业发展速度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2014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简况(家,亿元) 从细分领域来看,新常态对食品和农产品带来一些结构性的变化: 1、谷物和油籽消费稻谷和小麦整体持平,玉米和大豆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2、肉类消费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其增长已基本饱和;未来的消费增长将主要来自牛肉和禽肉,其中禽类的消费量可能由于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得到较大增长。 我国是牛羊生产消费大国,羊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牛肉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居第三位。近年来,我国牛羊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全国牛出栏万头、羊出栏亿只,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年均增长和;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万吨和万吨,分别增长和,年均增长和。近些年,牛羊肉在肉类消费结构中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13年牛肉、羊肉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和。 2014年我国肉类产量总量为8,万吨,较2013年的7,万吨增加了万吨,同比增长了。2014年最新各省肉类产量变化情况2014年最新各省肉类产量占比 3、乳制品消费量乳制品消费量将持续提升,但整体消费量增长趋缓。2006-2015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及增长率统计表中国全部折成液态奶人均消费量(千克/ 年 ) 4、其他处于食品产业链下游的行业由于需求的收入弹性更大,细分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多样化。 二、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品类渠道区域分化 随着国内供需状况发生根本改变以及国内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食品在消费品类、消费渠道和消费区域等方面将呈现分化的趋势。 1、食品消费品类出现分化随着食品消费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在逐渐减少,而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比例则在逐年增加。近两年,从价格看,与健康相关或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高端产品,每年平均的价格增幅超过的通胀率。而大众消费产品,如碳酸饮料等,价格增幅明显低于通胀率,部分出现负增长。从消费行为来看,在相同品类中,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购买高端单品,即售价高出同品类平均价格20%的单品。 2、食品消费渠道出现分化近30年间,在食品零售环节,新型渠道的持续扩张形成对传统渠道份额的不断蚕食。目前,传统杂货店和大卖场的销售增长普遍放缓;相比之下,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的情况较好,涨幅高达9%。而电子商务的崛起,更是对商超构成巨大压力。 3、食品消费区域出现分化中国一线城市依然是快速消费品的重要阵地,但已经不是增长最快的地方。快速消费品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2014年,一、二线城市的零售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而中小城市(三、四、五线城市)则高达。快速消费品企业包括食品饮料企业,正在重新布局市场营销和销售资源,向中小城市发展。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逆转,对食企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逆转,在农产品进口需求、原材料成本、境内外融资以及海外兼并重组计划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食品产业和农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食品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原材料来自海外的生产商,必须承受新一轮的成本波动。然而,由于下游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这些成本的增长很难被体现到终端产品的价格中。 1、谷物和油籽人民币贬值对谷物和油籽的需求影响有限。由于自给率较高,以及政府的贸易配额保护政策,中国谷物进口量不大。相对而言,中国的油籽对于进口依赖严重。虽然对进口总量影响有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进口来源地组成。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2、乳制品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增速减缓,主要是由于2013/14年的高价格、市场逐渐成熟以及政府反腐的溢出效应造成的。小幅的人民币贬值并没有对奶制品进口的需求产生过多的影响。 3、动物蛋白总体而言,货币贬值对中国肉类进口量影响有限。尤其对于猪肉和禽肉,进口占肉类消费总量的份额很小。自从2012年起,由于中国本土牛肉市场长期短缺,一直增加对于进口牛肉的依赖,全球牛肉价格处于上升通道,货币贬值将会给牛肉进口带来更大的价格压力,从而影响进口牛肉量的增长速度。2007-2014年中国牛肉消费市场规模情况牛肉消费增长空间预测 4、饮料近年来,关税降低导致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力加强,并且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人民币贬值使部分葡萄酒进口商考虑提高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会给国内的葡萄酒品牌带来机会。而白酒行业的高利润外加人民币贬值的大环境,使该行业备受外国投资者的青。2010-2014年中国软饮料产量软饮料行业增速走势(%)中国人均软饮料消费量 2015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达555,263,533升,同比增长了;进口额为2,038,936,011美元,同比增长,葡萄酒市场复苏后加速增长。2015年我国酒类进口统计数据 5、包装食品人民币贬值对进口包装食品的影响不大。 四、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食品企业须加快走出去 中国人口占世界近20%,而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占约10%和6%。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我国政府历来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具体来说,对主要口粮,即小麦和水稻,将坚持并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以保护农户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对于其他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油菜子等,政府将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干预,更加注重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在确保国内生产的基础上,适度进口,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食品粮食安全。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食品进出口贸易由小额顺差转为逆差,“十二五”期间食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食品贸易逆差还将扩大。 中国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世界资源互补的,我国政府鼓励一批有实力有全球战略的企业走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部分企业已经通过直接投资和供应链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全球的供应链。政府出台的“一带一路”新政策支持农业走出去,和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使中国和全球供应保持稳定。 五、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提升,肉菜类食品溯源建设将加速 智能小家电食品安全非油炸方便面儿童安全手表珠宝首饰休闲服装小家电调味发酵品食品饮料软饮料乳品纺织在过去几年,由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失衡,再加上监管不力,造成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政府监管层面,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预计,2015年以后至2020年左右,将是我国肉菜类食品溯源建设的加速推广期。一方面,试点城市的建设验收要加快;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推进构建全覆盖的流通溯源体系速度也有望加快。预计,食品流通溯源建设主要有四大方向:一是扩大覆盖地区范围;二是拓宽追溯品类;三是沿着种植养殖及食品加工、餐饮上下游双向渗透;四是探索模式创新。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升,食品企业也会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加快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持续了两年的疫情,仍有病例不断出现在我国多个城市,台风和洪水席卷多个地区,房地产和工地开工数持续走低,股市行情低迷,工作岗位减少,这些因素都迫使消费需求被延迟,消费信心持续下降。预估明年经济增长在左右,政府把“扩内需”作为重点工作,一方面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各项微观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大环境上,消费基本面会保持稳健。 然而,2022,消费如何变化?潜力在哪里?哪些主题将乘风而起?产品商和品牌商该如何做?在2021年底时,还是要拔一拔,每年都不易,但总还是要在机会中迎难而上。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需求变化不仅源于消费欲望的内在动能,从宏观来讲,还受制于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科技变革等外部环境要素影响。要进一步把握消费需求,先刨除短期消费现象,关注一些长期的问题。 中国将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从2020年的万亿元增加到50万亿元,年均增长5%,持续发展的话,中国市场未来将大概率取代美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这一格局一旦形成将不可逆,会对中国企业和品牌,以及规模庞大的消费者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 国家或城市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市场的细分化程度,城市越发达、细分化程度越高,越易于诞生新锐品牌,新锐品牌即使是诞生于规模一般的消费副中心,最终也要占领主流消费中心,才能成为基业长青的世界级品牌。随着全球消费中心的转移,中国将成为新的世界级品牌孕育中心。 两大底层逻辑推动消费升级 2020年,中国有亿的90后步入而立之年,强烈影响了整个市场的消费格局。2035年,将有超过5亿的90后,其中超过60%受过高等教育。——两大底层逻辑变化值得关注,高维消费必然会带动低维消费升级。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引领性在推动消费升级。 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年轻人群新消费的引领,消费者纷纷转入相对开放的细分群体,其中时尚小资人群(喜好品质、设计领先的品牌,如三顿半)、个性前卫人群(喜好各类潮流个性品牌,如BESTER)、时尚理性人群(主打性价比的国潮与国产品牌,如完美日记)一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主流消费人群。 数字化重构消费品产业逻辑 中国拥有全球领先、规模最大、最活跃的数字新基建、信息通信网络和数字化应用生态。诸多内容平台(抖音、知乎)、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电商平台(淘宝、拼多多)等数字化服务商通过数字化帮助品牌上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实现流量转化、提高粘性、专业提升、成本集约、效率升级,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合伙式研发、共创式供应链、互动式营销、开放式渠道、智慧化终端产业链为一体的价值链闭环。 从智能无人工厂、与消费者产品共创、无缝衔接的产品供应体系;到充分赋能、数字化取消中间环节、打通各渠道,实现无缝融合的渠道/经销体系;再到对用户行为的精准洞察、基于数字化实现智能用户运营品牌营销体系;以及基于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推荐的零售服务体系,数字化已经成为重构消费品产业底层逻辑的重要力量。从经营运作层面,2022把握消费趋势,推荐7个锦囊: 1、解构“扩内需”要求 12月初经济工作会议后,政策方向是扩大全民需求动能、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助推中低收入消费升级,避开白酒、医美、K12、学区房等畸形消费,在“扩内需”中健康更加持续,消费更加升级,消费更加普惠将成为主旋律,顺势而为,健康化的内需扩张将会被支持。 2、把握态度与主张 新消费的一代是用消费表达立场的一代,消费是年轻人塑造理想世界的方式。他们借助品牌来传达自己的态度和主张,例如传递“东方美学”的花西子,将咖啡文化与“绿色可持续”相融合的三顿半,倡导咖啡文化与年轻健康的每日黑巧等,新生实力品牌需在独特的产品体验和品牌理念的加持下,开辟全新赛道,突出重围。 3、产品品质化升级 随着国家人均收入的提高,市场上主流消费者逐渐年轻化,商品品质有普遍升级的机会。回归初心,做好产品,打造超级大单品,围绕核心延伸创新项目及产品矩阵。如以食品举例,探索从更新鲜、更营养、更健康等方向研发,也可以像水果牛奶、咖啡茶饮一样跨界融合,把两个不同行业的产品完全融合在一块,或外卖送达的自嗨锅、家庭火锅等转移消费场景的产品创新方向。 4、精准化销售场景 打造超高颜值、精准化的线下体验创新空间,触达高度匹配的目标人群,塑造出有沉浸感的消费场景和赋予想象力的生活体验。激发消费者内心的情感,让被触及的消费人群被美好吸引,被共情感动,更愿意为品牌所创造的意义买单,为有趣有品的场景付费。 5、最短化产业链路 通过产业互联网+渠道互联网的结合,研究快速迭代、解构、重构消费市场和渠道的可能性,持续进化,让产品以最短链路去到消费者面前。以从农田到餐桌直供直销网络为例,以往一棵菜运到餐桌,1/3被吃掉,1/3被扔掉,1/3被烂掉,流通环节与层层经销损耗性大;现在,社区电商破局,打通直销路径减少中间环节,极大释放了农产品上行的潜力。 6、可布局下沉市场 我国有将近95%面积和10亿人口的三线及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市场,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差距正在缩小,更有拥有原生住房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下沉市场消费升级明显。挖掘下沉市场价值,需要符合该类群体的口味与兴趣,提供具备高性价比、简单易懂、有友好界面和流行“乡村口味”的商品或服务。 7、一站式解决方案 若有能力与资源可通过垂直整合或跨界合作,为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一方面可满足消费者对更集约的时间成本和支付成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便于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为直接、高频、长期的连接和互动,并形成与单一产品或技术服务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如小米智慧家庭解决方案,保险与金融和养老的结合,护肤保养与形象设计相结合等。 今天,快消品运营的逻辑发生着巨变,“快”成为数字化支撑的快效率,是在履约、创新、创造、扩张效率上的提高;“消”是新一代、新玩法的崛起,是从赢得市场到共情、共创、表达、体验与消费者玩在一起的创造需求;“品”是品牌孕育的力量,是比消费者更懂他们的生活,一同面对他们的忧伤和欢乐,与他们产生共鸣、达成承诺、共赴梦想,艰辛而幸福的历程。 2022,消费需求的起点仍在那里,抓住底层逻辑,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愿我们在洞悉市场与需求的本质后赢得时代赋予的机会! 祝福你我!

截止到2022年8月,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不太乐观。

2022年已过半,餐饮行业成为了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在5月份的统计中,全国有超过80个区县级城市处于常态封控状态,无法堂食,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餐饮企业收入可能接近于0,而固定成本支出依旧。

2022年餐饮行业趋势

疫情让消费者理性消费,很多人都说疫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那可能是其他行业,餐饮行业是个例外。没有哪个人因为疫情不吃饭了,只是吃饭方式和消费理念变了而已,实际需求依然在,且呈上升趋势。

总之疫情并不是让人不吃饭,而是理性地吃饭。轻资产小而美的店,提供卫生又美味的美食时,比起其他花里胡哨的店面更具诱惑力。

所以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下,餐饮行业依然是拥挤的赛道,因为这是刚需,尤其疫情让这种需求更加凸显。选择餐饮创业,只要做到以上三点,依然可以在疫情中赚得盆满钵满。

进口消费品趋势研究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国际贸易实务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向前发展,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贸易,通过对国家贸易的实际业务进行现状分析,可以提升我国贸易实务的整体水平。国际贸易实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市场营销,对国际贸易实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要进行仔细的研究,针对其中所出现的问题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 :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引言

国际上的经济格局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场的主要形式已经转变成了国际市场贸易,为了提高自身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竞争地位,需要不断地对当下市场发展形势进行调整。分析国际市场中的营销策略,借鉴前人的经验来构建我国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可以拉动我国国际贸易快速的向前发展,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

2、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形势

我国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通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国际贸易的资本总投入在不断的上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资金发展都逐渐趋向于全球化,大幅度的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面向全面化快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国际贸易量在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国际贸易处于快速的发展中,每一个国家之间的经济都会变得非常灵活,许多国家都将精力着重放在经济贸易竞争当中,大幅度的增加了国际贸易实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网络已经充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高新科学技术,广泛的参与到了国际贸易实务当中,促进国际贸易面向全面化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国际贸易实务当中广泛的应用网络技术,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国际贸易实务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因素,国际传统市场和现代市场存在着许多差异,国家在进行行动贸易活动时通常是以国家的方式来开展,在出口和进口的过程当中可以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为了保障出口和进口过程当中双方的利益,需要对双方的文化进行研究分析,避免在国际贸易实务当中出现一些纠纷。通过透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可以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的整体效率,尽最大的可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通过对国家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可以确保国际贸易实务稳定可持续的开展,确保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减少冲突发生几率,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

3、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外经济贸易在快速的发展,各国对于对外贸易策略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国际贸易进行了充分的相关研究。在国际贸易开展过程当中,市场是获得经济效益的产生地,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必须要了解对外贸易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开展策略,对于贸易工作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工作研究,共同推动国际市场营销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国际市场营销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通过开展相应工作的研究和分析,合理有效的去制定相关国际市场对外贸易策略。

4、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

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国际贸易动态实时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控,掌握大量有关贸易市场动态的质量和结构需求,进而对贸易实务结构进行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为了可以掌握国际贸易动态信息,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从线下入手就需要对贸易交流区域设置相应的信息回收站点,主要会设在港口和贸易公司。对信息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培训相关计算机和业务专业的技术,对信息进行准确精确的汇集。除此之外,信息站的工作人员还要充分掌握贸易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这样才可以确保国际贸易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可以得到稳定的运转。如果要从线上方式入手,就要开设了解相应的国际性贸易网站,国际性贸易网站会存在大量的贸易信息,通过和相关网络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可以掌握大量的国际贸易需求情况。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总之要对国际贸易的动态进行实时掌握,对市场当中所存在的信息和条件进行多次调研,不断的构建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体系。不断的对体系进行完善,可以有效促进国际贸易实务顺利开展,在日后的贸易往来过程当中可以顺应市场的千变万化,通过对自身国际贸易体系的调整,确保国际贸易实务可以得到正常的运转。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

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在快速的发展,为了满足当下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对于具体的贸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不断的优化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体系,保障市场营销策略可以顺利的实施和开展。STP营销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应用在国际贸易当中的主要核心,通过对市场运转范围进行仔细的分配、准确锁定市场发展的目标以及对市场未来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可以有效推动市场营销策略在国际贸易实务当中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实务具体开展过程当中,市场范围划分和市场定位是随着市场发展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对国家市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充分的了解和仔细的规划,可以保障市场营销在国际贸易实务当中正常开展,进而就可以保障贸易国家对于市场需求的了解,通过把握客户的消费观念,不断的去提升国家在国际贸易实务当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贸易的基石就是市场,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拓展,通过扩展市场来保障我国竞争稳定性。满足国际贸易实务对市场的需求,需要依靠市场拓展来实现,为了合理的对市场进行拓展,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的拓展策略。在国际贸易实务开展过程当中,对于售后服务体系要进行不断的健全和调整,如果想要争取新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就需要对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所以在国际贸易开展过程当中,必须要明确指出市场营销结束并不是油产品出口后作为代表。通过完善产品销售的售后服务体系,来展开营销的初级阶段,通过达到以上的要求才可以确保市场和客户源的稳定,进而在拓展新市场的过程当中占据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在拓展新市场的过程当中,还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质量,产品质量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规范,服务质量一定要进行有效地保障,通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提高,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进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满意度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5、结语

通过对国家贸易的实际业务进行现状分析,可以对国际贸易实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仔细的研究,进而提高自身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竞争地位,达到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的目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推动我国经济面向全面化快速发展,

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国际传统市场和现代市场存在着许多差异,通过透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廖伟,胡靖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及对策探讨[J].当代国际贸易经济,2008.[l]廖伟,胡靖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及对策探讨[J].当代国际贸易经济,2008.

[2]李秀芳,吴友善,谢明国.中国家电市场营销渠道变革与家电制造企业的渠道关系选择[J].财贸经济,2006.[2]李秀芳,吴友善,谢明国.中国家电市场营销渠道变革与家电制造企业的渠道关系选择[J].财贸经济,2006.

[3]陈晓东.浅谈文化环境对我国物流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J].国际市场营销,2007.[3]陈晓东.浅谈文化环境对我国物流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J].国际市场营销,2007.

[4]安玉树.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J].企业市场营销,2008.[4]安玉树.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J].企业市场营销,2008.

[5]林志波.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J].市场营销管理,2012.[5]林志波.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J].市场营销管理,2012.

[6]刘云辉.论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与创新[J].国际贸易实务研究,2003.[6]刘云辉.论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与创新[J].国际贸易实务研究,2003.

拓展:

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模式研究论文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发展要素,有了更加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本文将从这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贸易成本的内涵和特点

(一)贸易成本的内容

在贸易成本的含义中,其中成本是所有经济活动在经营中最基础的组成要素之一,这种成本要素也是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国际直接投资成本中,是由国外生产投入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国内外的协调配合工作所支出的费用部分所组成,其中最为固定的成本部分是国外生产投入成本部分。

而当前的贸易成本所指的不仅仅是传统贸易交易过程中的贸易运输所形成的成本,还增添了其他包括贸易过程中的自然和人为的关税支出以及为了使贸易更好地达到互通,需要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这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下所新增添的贸易成本的内容,都是贸易产生和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协定的贸易成本。

(二)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

在贸易成本的特点中一个是直接度量法,这种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贸易成本进行测度的方式。这种测度方式是通过引力模型来建立一个双边流量贸易模型,从而对贸易成本进行推算。而其中的引力模型的建立是通过两个贸易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起来,要通过两个贸易伙伴的出口大小来确定它们的贸易收入的增函数,并形成它们两者之间距离产生的减函数。其中,国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两个贸易伙伴合作所形成的吸引力的大小,而所形成的距离是对两者之间形成的排斥力的直接呈现,这种引力模型使贸易流量与所合作的贸易伙伴的GDP呈正比关系,而相反的,与经济距离之间产生反比关系。另外一种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是间接度量法,这种测度法的依据是实际贸易的流量度为基础,所反映的是贸易成本对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产生的价格变动关系,这种价格变动关系对进出口贸易的数量产生连锁反应的过程。所以这种贸易成本测度法更加周全地对贸易壁垒的因素进行了全面考虑,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出贸易成本的大小。

二、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投资所形成的作用

(一)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贸易成本与贸易流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经济距离和贸易流量形成重要的影响依据。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出国际贸易流量与多种因素包括贸易运输成本、经济距离以及贸易壁垒之间形成了负相关性。而在产业内外的贸易发展中,贸易逐步从产品贸易发展到企业贸易,在贸易过程中所涉及的贸易模式也有了更加多样丰富的选择,同时贸易所出现的品种类型也更加多种多样。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贸易成本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催化和促进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际贸易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进行贸易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竞争中为了取得贸易主动权而降低贸易成本的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的贸易关系都是为了充分降低贸易成本来改变选择,从而对应地降低贸易成本的贸易模式。而其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贸易交易过程更加复杂,同时成本所涉及的成本项目也广泛繁杂,这就会导致所形成的贸易成本处于偏高的趋势,所以对此在逐步发展中的企业内或者产品内贸易开始转向不断适应和提高贸易竞争的优势,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进行控制,主动对贸易成本加以主观控制,并用这种控制来调整贸易模式的选择。而且通常企业为了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来降低交易成本而采用企业内部贸易的模式。

(二)成本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作用机制

在成本贸易的形成下,进行直接投资的作用中,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贸易成本是跨国企业是否选择出口还是选择直接投资国外最为关键的依据。而影响企业是否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企业在建立时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员工工资分配等的生产投入成本、无形资产所得到的收益,这些资产的形成都离不开企业对产品的研发、产品广告宣传以及促销和生产技能的管理等的投入,同时还包括了出口销售所需要经历的包装、装卸、各种保险和关税壁垒等费用的支出以及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

另外,在出口贸易中还有出口销售额的销售成本以及在出口贸易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协调费用的成本支出,这笔成本包括跨国企业的国外子企业在遇到国外所在的不同地域所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的不可预测和估量的管理成本。因此,从多种成本贸易的`跨国经营成本而言,所需要考虑的经营贸易所需要的成本因素多而广,而能够决定国际贸易的成本控制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让成本贸易能够在可以掌控的条件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三)贸易成本与贸易结构的作用力

贸易成本不断降低会直接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选择产生关联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因为贸易成本与贸易产品的结构所形成的,当贸易成本在降低,就会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应的提高,相反,贸易成本的降低就会让国际贸易模式出现产业贸易关系的改变,由外部开始转向产业内部,形成贸易结构的变化。同时,贸易成本与贸易地区之间形成的作用关系,表现在贸易成本降低会引起整个国际间的贸易成本的下降,这就使得地区贸易特征更加突出,形成了当前已建立的贸易联盟例如欧共体。尤其是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变化,呈现降低的趋势,让贸易联盟国之间形成了更加突出的区域贸易特征。

三、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影响问题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制度的关系

贸易成本是国际贸易是否进行投资和开展贸易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且这种影响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一个过程,即是国际贸易发展和贸易业务的开展也会影响贸易成本。所以,随着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互相形成一定的贸易投资发展的制度。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迫切需要有较为规范而全面的贸易制度来保障贸易的开展,所以各个国家为了提高各自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提高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的能力,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贸易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来更加规范地促进对外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这种贸易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为贸易过程提供了一个更加规范和合理的标准和要求,但与此同时也因此形成了投资管理与贸易制度之间的冲突。

所以国家在采取适当而合理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时为了兼顾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对相关有关贸易成本的内容进行了协调性的调整,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平衡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积极火热的情况下,相关贸易制度也在随之适当放宽,从而更加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别是针对通过跨国企业作为媒介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变成企业的内部交易,从而很好地规避和尽可能地降低外部市场所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还可以有效对贸易成本进行适当的控制,从而避免因为中间产品市场所造成的不完整性。由于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等会使得中间产品有较高的成本交易特点,而且所交易的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特点。

对此,跨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这个特点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过程,更好地解决中间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取得在对外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更好地创新改革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方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贸易的往来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本贸易与国际贸易模式之间是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开展的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前提下,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合作,不断通过企业国家化的改革和创新来迎合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和发展模式,更好地通过与国际贸易模式接轨并促进贸易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浅析进出口贸论文提纲

出口贸易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这也是我们非常注重的问题。

1前言

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中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出口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2. 贸易条件恶化

3. 经营模式趋同,缺乏自主营销渠道

4. 进出口贸易严重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3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 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2.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4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1.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3. 整顿出口贸易经营秩序

4. 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出口数量,避免陷入“贫困 增长”

5. 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发展

6.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增长

7. 进一步促进民营研究国际经验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拓展阅读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价格竞争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商品质量的好坏则逐步成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日趋凸显。

1.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全球排名从第七十三位上升至第十七位,这个结果表面上反映中国进步神速,但经过分析中国在竞争中仍然依靠以量取胜,在质素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须作出很大的改进。

我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知名度高的品牌。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约,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另外,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强化进出口,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一家企业生产的蘑菇罐头,由于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致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到美国的所有罐头全部遭到卡关、查封,损失巨大。诸如此类,在过去的贸易中,我国有不少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遭到拒收、卡关、销毁,造成贸易障碍或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导致工业生产中窗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使产品国际竞争力显着降低。同时,多种产品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如数控机床类产品,国外的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约8~9万个小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的MTBF只有1~2万小时论文提纲怎么写。在家用电器方面,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进口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大批进口商品涌入国门。然而随着我国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水平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进口商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种类的商品,对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例如以下产品问题事件:

2001年,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0年,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旧机电产品到货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3758批、涉及金额亿美元,占总金额的;2011年,由于种种产品缺陷,包括雪铁龙、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品牌在内的6款进口车型,在5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陆续宣布召回。

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进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

2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管理,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进出口,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创名牌出口商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效益与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与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进口产品质量管理

对于进口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两面性,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为由,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维护根本经济权益与安全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对一切进入中国国境和开放口岸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物品和邮寄包裹等实施强制性检疫、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鉴定管理。

3..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总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产品质量相联系,因此,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外贸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管理是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质量、环保为代表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国内不少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进出口,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中国出口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粗放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论文提纲怎么写。

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秩序的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出入境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或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官方检验检疫与监管认证,是突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取得国外市场准入资格,并使我国产品能在国外顺利通关入境的保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是为了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以科技进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妥善应对和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认证,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创名牌,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技术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进出口,开发新产品,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实施名牌保护,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世界名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通过驻场监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备案、资格审核、实验室检验、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强对重要出口商品质量的强制性检验,确保出口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以促进中国产品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扩大出口,减少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同时,还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检验,实时关注国外产品问题动态信息,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加强进口企业监管,防范进口产品以次充好、以旧顶新、以少冒多,掺杂使假等情况的发生,从严监管,严厉打击,严把进口商品质量关。

摘要:知识产权的“平行进口”反映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各国对待平行进口的态度。中国入世之后将如何应对平行进口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必须借鉴各国经验,慎重对待。关键词:平行进口;权利穷竭;贸易自由化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知识产权的平行进口是否构成对进口国知识产权人的侵权成了国际贸易领域里争论不休的话题,各国法律和司法实践对此态度相左。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健全,平行进口问题也日益引起商界和法律界人士的关注。早在1992年,我国环宇电子公司生产的带有“桑日”商标的电器进入美国时,受到美国“桑日”商标被许可人阻拦。由此引起了国内对平行进口法律问题的争论。到1999年11月,在广州中院审结的“力士”香皂商标平行进口案,[1]则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它是我国法院审理的第一起影响较大的典型商标平行进口案。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我国司法界人士对平行进口的态度。由此引发了国内关于平行进口的又一轮讨论。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对平行进口的看法:一、知识产权平行进口的含义及特征平行进口是指当地有知识产权拥有者或经知识产权人授权的代理商,而未经其许可,其他贸易商仍从国外进口有关产品的作法。典型的平行进口有以下特征:(1)知识权人或以其授权的代理人,在进口国拥有知识产权。(2)出口商在出口国也有知识产权或授权。(3)出口商与进口国知识产权人(授权人)之间的关系是授权与被授权或同是第三国知识产权人的授权人。(4)进口商未经本国有关知识产权人的许可从出口国进口有关产品。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平行进口的产品,是知识产权人原产的正宗产品或其授权人制造的正宗产品,非假冒产品。在实践中,把出口商未经知识产权人的许可而制造销售有关产品,而进口商进口该产品的也认为是平行进口,具体又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1)知识产权人在出口国获得了知识产权出口商未经其许可制造、销售与其知识产权有关的产品,则其制造或销售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侵权,进口商进口该产品无疑属侵权。(2)知识产权人在出口国未获得知识产权,由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则出口商制造、销售有关产品不构成侵权,但知识产权人在进口国享有知识产权,则进口商的进口行为显然是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以下只从典型的平行进口来分析。二、平行进口的法理论争在法理上对平行进口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平行进口是合法的;另一种观点则针锋相对否认平行进口的合法性。虽然两派意见尖锐对立,但他们论证的理论出发点则是同一的:知识产权的权利穷竭。赞成平行进口的理由如下:根据权利穷竭原则,对于权利人或经其许可制造的产品,权利人合法有效投放市场后在销售过程中,他人再如何转售,权利人无权过问。即只要商品的首次销售得到了知识产权人的许可,则以后的任何转售包括平行进口均不构成侵犯其知识产权。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权利的国际穷竭,知识产权在一国的用尽导致在其他所有国家的用尽。反对平行进口的理由如下:根据知识产权的独立性原则又称为地域性原则,知识产权的成立、移转、保护均依赋予其权利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且只限于该领域内不及于其领域外,所以权利穷竭是有国界的,只有国内的权利穷竭没有国际的权利穷竭。(欧盟、法语非洲国家除外,因为它们内部实现了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有共同的知识产权原则)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似乎都有道理。但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应当在理论上更具有说服力。首先,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它的基本特征,除非参加有共同的国际条约或订有双边协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主动承认和保护在外国获得的知识产权,只保护依国内法获得的知识产权。即使为了履行国际条约义务,也是在遵守条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依国内法予以承认和保护的。即使同一所有人的智力成果,在不同国家都获得了知识产权,但由于产生它的法律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同为著作权,法国规定作者对已发表的作品有回收权。而我国著作权法则没有规定。权利只对产生它的法律才有意义,同一所有人同一智力成果在不同国家获得的权利是两种不同的权利,所以一种权利的穷竭,并不能导致另一种权利的穷竭,在一国权利的一次用尽,在另一国可能还没有开始行使。其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公约都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的独立性原则,《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五条第二款、《世界版权公约》第二条、第四条1、2款。在TRIPS协议中明确承认知识产权的独立性。而权利穷竭,国际公约并未把它们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可见权利穷竭理论并不能充分证明平行进口的合法性,那么是否意味着权利穷竭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或独立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呢?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地域性”是知识产权在跨国交易中的表现,而“权利穷竭”只是知识产权在国内商品流通中的表现。“进口行为不同于在一国市场上的一般买卖行为,而是涉及到产品在两个不同国家市场之间的转移也涉及到两个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区域。”[2]所以基于知识产权的独立性原则,从理论上讲,平行进口原则上构成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三、各国对待平行进口的态度及司法实践平行进口反映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国际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中,“一国对待平行进口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一国的知识产权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相互地位及其所带来的利益的大小。”[3]一般而言,当一国偏重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时,则倾向于禁止平行进口,而当该国偏重于贸易自由化时则倾向于允许平行进口,但就某一具体知识产权的平行进口,它采取怎样的政策,还最终取决于该国在世界上的知识产权地位和贸易地位。比如美国是世界的贸易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最大的技术输出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可谓最无微不至。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符合美国的利益,能保证美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又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美国原则上禁止平行进口,尤其在专利领域更是力主专利人的进口权。再如欧盟,由于强调内部的一体化和货物的自由流通,在欧盟内部主张权利的国际穷竭,允许平行进口。在欧盟外部与其他国家之间,为了保护欧盟内部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不主张权利的国际穷竭,禁止平行进口。另一方面,具体到商标、专利、版权,由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各国的态度又有所不同。商标与平行进口。由于商标是一种标志性的权利,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来源,当然它还派生出了广告功能、品质保证的功能。商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凝结于商标中的商品的声誉,企业的信誉。为了防止消费者对同一来源的商品产生“不同来源”的误解,有利于保护市场的安定,许多欧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允许商标的平行进口。但是如前所述,对于商标的平行进口,同一国家(或地区)会根据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改变。如欧盟,1994年6月欧共体的欧洲法院曾就Idealstandard一案作出裁决:无经济联系的境外同一商标的所有人向境内进口带有该商标的商品,境内有关的商标权人有权禁止;而境外商标人如系境内商标权人的被许可人,则说明二者之间有经济联系,此时境内所有人无权禁止。而1998年欧洲法院在Silhouette诉Hartlauer一案中作出了一个引起轩然大波,但同时也是有决定意义的判决,在司法领域里确立了欧共体对外不采取商标权利用尽原则。[4]为什么在短短的四年之后,欧洲法院就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判决呢?欧盟始终以《罗马公约》建立欧洲共同体统一市场的理论作为决策的依据,是否采用商标权利用尽原则,要看这一原则实施的结果是否影响欧共体市场内部的一体化及贸易的自由流通和服务的自由提供,对外是否有利于保护成员国,特别是其工业界的利益。[4]美国是一个高价位的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工业界的利益而采取禁止商标的平行进口,除非当地商标权人同意。日本也是如此。专利与平行进口。对专利的平行进口各国规定比较一致,承认专利权穷竭的地域性、禁止平行进口。无论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还是TRIPS协议中都赋予了专利权人进口权,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目的进口其专利产品都是侵权。我国专利法第11条第3款规定:专利权被授予之后,除法律另有规定,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而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可见各国专利法和国际公约一致保护专利权人的进口权,禁止平行进口。版权与平行进口。由于各国的版权理念不同,对于版权的平行进口规定也不一样。法国、比利时等国根本不承认版权的穷竭,版权人可以控制其作品直到最后的消费者,所以它们是绝对禁止版权平行进口的。而德国、奥地利则允许版权的平行进口。美国向来不承认权利的国际穷竭。但在1998年3月,最高法院关于Coualityking一案中的判决却承认在出口转内销时,平行进口应适用国际穷竭原则。明确在立法中禁止版权产品平行进口的国家和地区是少数的。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版权产品的大部分可以通过直接电子商务的方式经过互联网由一国传输到另一国。这种互联网上的进口,版权人很难阻止。禁止版权平行进口的任何规定,如果不能解决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问题则会变得毫无意义。四、加入WTO后,中国如何应对平行进口由前分析可知,平行进口不仅是一个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国际贸易中的问题。平行进口的实质是由于进口国与出口国对同一产品存在价格差,产品从低价位国(出口国)流向高价位国(进口国),进口商从中得利。我们知道关贸总协定及后来的世贸组织为了推动自由贸易,要求各成员国必须把关税降到最低水平,关税,作为各国贸易保护的壁垒作用已基本丧失。另一方面各国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抬头,各种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而且又打着合法的旗帜堂而皇之,在这种情况下,禁止平行进口不失为一种贸易保护的又一新壁垒。经过十几年艰苦的谈判,我国已是WTO的成员国了。这就意味着要全面履行有关承诺,包括把关税降到最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对待平行进口意义重大。我们应当全面看待平行进口问题,平行进口可以促进国内相同产品之间的竞争,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同时也给进口国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廉价的消费选择,使消费者得到实惠;从全球来讲,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另一方面,应当看到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同一商品进口地的销售商已投入了大量促销经费,允许平行进口就相当于允许这些商品搭进口地销售商的便车,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此外,如果“平等进口”的是假货、冒牌货,则不仅损害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和声誉,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本人认为对待平行进口问题应从我国的贸易地位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出发,不能一刀切。首先,对于专利权,由于各国规定比较一致,我国专利法也明确规定禁止平行进口,所以应一贯坚持。其次,对于商标各国态度并不一致,我国商标法也未赋予商标权人进口权。应当从是否有利于保护我国的商标权人(或授权人)和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出发,灵活确定。如前面提到的“力士”香皂商标进口案,我国广东地方法院判决平行进口违法。其背景最主要是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人民币不贬值,周边国家“力士”香皂的价格低于我国市场上的价格,如果允许平行进口则会损害我国商标权人的利益。中国加入WTO后,虽然不久关税的保护作用将要基本丧失,但应当看到我国仍然是低价位国,不应过早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平行进口,以免束缚自己的手脚。对于版权的平等互利进口则不应过于严格。首先国际条约及我国版权法(著作权法)也未赋予版权人进口权,各国态度不一。其次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发展版权的平行进口易如反掌,难以防止。当然如构成不正当竞争,则可按不正当竞争法则处理,“世界上在版本领域里承认国际穷竭原则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5]我们也没有必要给予过多的保护。总之,对于知识产权的平行进口,我们既要借鉴国际上的通行作法,又不能人云亦云。无论是《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还是TRIPS协议都只规定了专利权人的进口权而且还使之受成员国可能适用权利穷竭的限制。对于商标和版权则由各国保留未予规定。正如郑成思教授所言:“在条约允许我们放宽之处,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保护的比一些发达国家还严,历史可能会回过头来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失策。”[5]参考文献[1]吴建创.从“力士”香皂商标案看“平行进口”[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06-05.[2]梁敏杰.关于我国“入世”与平行进口问题的思考[J].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3]李玉文,方秀云.平行进口、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4]陈 江.欧共体商标权利国际用尽原则演变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政法论丛,2000,(4).[5]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02-18.作者:冀彩芳 来源: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猪肉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自己到豆丁网跟百度文库搜吧,数据到政府统计局官方网站查查,应该可以有新一点的数据。

以下全是我为你提供的材料,写论文看自己的本事,我觉得这些应该可以完成作业了。这次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是由于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养殖成本增加、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等原因造成的。据农业部监测,近期主要“菜篮子”产品价格总体上保持平稳,但不同品种价格走势有差异。近一段时间,蔬菜价格呈下降趋势,作为我国肉类消费的主要品种的猪肉价格上涨,特别是5月中旬以后,上涨幅度较大。据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二是养殖成本增加。去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每公斤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6%左右。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北京市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0%。四是受去年上半年养猪比较效益低的影响,一些地区农户生猪饲养有所减少。 目前,受市场价格拉动,养殖户仔猪补栏加快,存栏量将会增加。同时,农业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一是发展标准化规模生产。进一步加大生产扶持力度,提高良种化水平,加快推进健康养殖和适用饲养技术,推动节本增效,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畜牧业生产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二是加强疫病防控。进一步强化动物疫情监控工作,严格畜禽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检验检疫,对疫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大动物防疫的科研投入,研制推广新型疫苗,预防生猪疾病发生。三是加强行业信息引导。以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为重点,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产销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适度扩大养殖规模,规避市场风险。参考资料: 仅仅4个月的时间,主产区猪价便从9元/斤左右跌至了9月底的5元/斤左右,跌幅近50%!中国生猪市场直接从“天堂”掉进了“地狱”。2007年4、5月份补栏仔猪进行育肥的养殖户,在这轮猪价跳水中首当其冲,损失最为惨重,因为补栏时的仔猪价格普遍在600元/头以上的“天价”,出栏肉猪的成本在 元/斤左右,又恰恰赶上9月份的价格低谷,每头猪亏损了200元以上。 “猪价跳水”的原因有哪些?之前是否有先兆?春节前的猪价将如何波动?2009年的生猪市场是否会进入更为严重的亏损?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访了专门分析研究国内生猪市场方面的专家、搜猪网/中国生猪预警网的首席顾问冯永辉先生。 猪价“跳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冯先生认为,猪价从2008年5月份开始暴跌,短短4个月便下跌了近50%,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大的跌幅,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属意料之外。说它是情理之中,原因在于,2007年年底我们就通过自己的网站及业内媒体发布了对2008年生猪市场的分析预警报告,报告里我们对今年生猪市场的走势整体判断就是会持续下跌。说它是意料之外,主要是因为,猪价的下跌幅度和底线确实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测。之前我们曾预测,今年全国活猪平均价格的底线是在6元/斤左右,但没有想到的是9月中下旬很多产区的最低价居然达到了5元/斤,销区也跌破7元/斤。 猪价“跳水”:原因有三 猪价在短短4个月便下跌近50%,分析其中原因,冯先生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去年补栏生猪开始陆续出栏。从2007年5月份猪价暴涨,各地养猪场(户)母猪补栏积极性大涨,母猪存栏出现拐点,生猪生产开始进入恢复期。根据母猪生产周期推算,其第一窝仔猪就是在2008年的5、6月份前后出栏,因此,这意味着5月份开始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一年前母猪存栏的增加开始反映在生猪的市场供应上。也就是5月份后生猪市场的供应开始增加了。 其次,5月份开始猪肉需求进入淡季。夏季是各种蔬菜、水果、水产品集中上市的旺季,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如果猪肉价格过高的话,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既然是淡季,自然价格也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5月份开始需求减弱也是猪价暴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也是令众多养猪界人士愤愤不平的,就是下游产业的恶意压价。2007年以及2008年5月份以前,我国养猪业一直处于强劲恢复阶段,母猪存栏量虽然大幅增加,但生猪供应量仍远远不足,很多屠宰企业由于猪源紧缺,不得不互相竞争争抢猪源,人为加剧了猪价节节攀升,但屠宰企业却因为成本居高,而盈利状况非常差,部分屠宰企业甚至濒临倒闭。今年5月份以后随着去年补栏母猪第一窝仔猪的出栏上市,猪源紧缺的现象开始改善,生猪市场也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时,屠宰企业为恢复自身“元气”,其措施就是维持高肉价,压低毛猪收购价,扩大两者之间的价差,确保高利润。这也就是为何毛猪价格暴跌,而猪肉价格坚挺或者缓跌的原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我国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且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现状。生猪市场若想摆脱暴涨暴跌的恶性循环,如何让产业链各环节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春节前猪价会振荡徘徊 按照惯例,猪价在春节前往往会有一个上涨,今年会不会仍是这种状况。冯永辉根据中国生猪预警网前段时间发布的2008年下半年全国生猪市场分析预警报告说,春节前的猪价应该是一个振荡的行情,涨不上去,也跌不下去,预计主产区的生猪价格大部分会在元/斤之间振荡。 第一,根据2007年母猪的补栏来看,今年5月份以后生猪的出栏量将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势头,市场供应量会越来越大;第二,自10月份后猪肉的需求将逐渐进入旺季,而且整个冬春季节都是猪肉需求的旺季,尤其是春节前后的集中消费量非常大,历史上很少出现春节前猪价低于成本线的,即使有些时候春节前猪价会下跌。例如:2005年底2006年初的春节前,当时生猪市场已经在2005年10月进入了亏损,但仅维持了不到两个月,春节前猪价便在需求的拉动下价格反弹至成本线以上,又维持了两个多月,直到春节过后才进入2006年上半年的亏损期。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需求对猪价的作用,因为春节前的猪肉需求比平时要高出至少30%以上,而供应很难在一个时间点上高出30%以上。 由于春节前生猪供应、需求都保持在高位上,再加上生猪的出栏体重是在150-300斤的人为可控区间,那么生猪的供应就会因为人为控制出栏体重、出栏日期而改变。同样,需求也会因为节日效应而变化。因此,春节前的生猪供求关系是一个胶着、博弈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下的猪价很难会持续上涨或者持续下跌。 明年猪价走势难容乐观 对2009年的生猪市场怎么看,冯永辉认为,不是很乐观,很有可能春节过后猪肉需求逐渐走入淡季并进入亏损期。但明年的走势仍要看春节前这几个月的市场情况。 之所以这样判断,冯永辉说,一个重要依据是去年和今年的母猪存栏量变化。2008年上半年大量补栏的母猪第一窝仔猪将在2009年上半年上市,而且会和 2007年5月份开始补栏母猪的第二窝仔猪重叠上市。也就意味着届时的生猪供应量还会比现在高出很多。所以,2009年上半年的生猪供应量会很大,市场不容乐观。 虽然市场不容乐观,但明年的行情又并非都是悲观的。冯永辉说,今年5月份开始的猪价“跳水”有其积极的一面。5月份开始的猪价暴跌,极大地遏制了母猪存栏量的疯狂增长势头。过去在对2008年的生猪市场进行分析预测时认为,上一轮猪价下跌时散养户大量退出养猪业将会留下巨大的市场空缺,而规模猪场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扩大规模填补这个空缺,因为规模猪场向来是理性的,不会盲目扩张,同时扩大规模所需要的资金、占地、环保等问题也制约着他们扩大规模。这样生猪的供应会长期保持供不应求,猪价将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位运行,甚至以为会维持到2009年上半年。但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下半年的长期高猪价在使规模猪场的资金实力迅速增强之后,房地产等行业大量资金进入养猪业,同时政府为了缓解高猪价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压力,对养猪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了规模猪场扩大规模的势头。全国各地纷纷建设规模猪场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加入进来,更是雄心勃勃地要建百万头甚至千万头养猪基地。 同时小规模养殖户在经过了2007年的高利润后,也迅速扩大规模,今年4月份前后,多数省份二元母猪价格居然涨到了2300元/头以上,足见补栏积极性有多高!有的养殖户在看到仔猪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三元猪里面的母猪留下来当种猪。“养猪热”进入失控状态。 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了今年5月份,猪价“跳水”非常及时地遏制了这一疯狂的势头,给“高烧”的猪市及时降了温。直到10月份猪价触底反弹,母猪补栏积极性仍没有明显回升迹象,仔猪价格也从4月份的800元/头以上,回落到了200元/头左右。因此,如果春节前这段时间的生猪行情仍保持振荡,那么母猪的补栏势头就很难回到“发烧”阶段,而且,据调查不少规模猪场已从7月份开始淘汰生产性能差的母猪,这都将明显减轻2009年生猪市场的压力。 因此,2009年的市场也许并不十分悲观。 未雨绸缪规避风险 面对充满风险的2009年,冯永辉认为,养殖场(户)最好暂时不要补栏后备母猪,已经补了的,尽量在春节前压缩规模,以规避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风险。因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虽然前段时间有淘汰母猪的,但多数为生产性能差的母猪,真正在2007年5月份以后补栏的大量母猪才刚刚开产,而且购进成本很高,不到万不得已,很难淘汰。而且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去年的养猪场(户)资金实力明显增强后,抗风险的能力也将增强,在此种状况下,母猪存栏下降的空间十分有限,除非明年长期深度亏损,规模猪场资金链出现问题猪肉之所以涨了是因为供不应求造成的.因为去年死了很多猪.在猪肉涨的时候,人们开始大量养猪,根猪成长的周期,最近猪肉供应量会大量增加,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政策来稳定价格.所以会开始回落.不过如果是雪灾严重地区又要另论,因为雪灾的关系猪肉可能不会降,有的地区可能还会有小幅度上涨.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猪肉价格上涨猪肉价格的上涨,导致与其相关的一些产业的成本上涨,余此类推,带动了更多的产业的整体价格上涨,这就形成了通货膨胀价格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近一段时间,蔬菜价格呈下降趋势,作为我国肉类消费的主要品种的猪肉价格上涨,特别是5月中旬以后,上涨幅度较大。据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二是养殖成本增加。去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每公斤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6%左右。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北京市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0%。四是受去年上半年养猪比较效益低的影响,一些地区农户生猪饲养有所减少。 目前,受市场价格拉动,养殖户仔猪补栏加快,存栏量将会增加。同时,农业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一是发展标准化规模生产。进一步加大生产扶持力度,提高良种化水平,加快推进健康养殖和适用饲养技术,推动节本增效,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畜牧业生产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二是加强疫病防控。进一步强化动物疫情监控工作,严格畜禽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检验检疫,对疫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大动物防疫的科研投入,研制推广新型疫苗,预防生猪疾病发生。三是加强行业信息引导。以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为重点,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产销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适度扩大养殖规模,规避市场风险。因此,价格上涨不会时间太久。其中很大原因是养猪户感觉养猪风险大,补栏积极性不高所致。前段时间养殖户纷纷出货,致使鸡、猪存栏量大量减少,产量下滑. 据了解,2005年夏季国内大范围的发生"猪链球菌"病,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宰杀、抛售。去年7月中旬的高温引起生猪"高热病",导致生猪死亡率升高,加剧生猪市场猪源紧缺。 其次,自从广东云浮市发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之后,目前国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养殖户的积极性无疑受到了打击。另外,饲料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成本推高了生猪价格。今年以来,玉米和大米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而各种饮料添加剂也出现了上涨。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外省需求增大,外运量增加,减少了本地市场的货源供给。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商业/理财 > 贸易 2005-2009各年猪肉价格波动分析,及原因分析。 浏览次数:681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9-11-27 13:09 | 提问者:x_KinG_o | 检举 越详细越好!各地区.各年.各月...... 推荐答案 2008年4月份全国各地猪价涨至了历史最高价,广东、福建、浙江等部分地区出栏肉猪价格甚至突破了10元/斤,河南、山东、湖北等主产区猪价涨至9元/斤左右。但正当广大养猪界人士沉浸在幸福中之时,5月份开始,新一波猪价暴跌开始了! 仅仅4个月的时间,主产区猪价便从9元/斤左右跌至了9月底的5元/斤左右,跌幅近50%!中国生猪市场直接从“天堂”掉进了“地狱”。2007年4、5月份补栏仔猪进行育肥的养殖户,在这轮猪价跳水中首当其冲,损失最为惨重,因为补栏时的仔猪价格普遍在600元/头以上的“天价”,出栏肉猪的成本在 元/斤左右,又恰恰赶上9月份的价格低谷,每头猪亏损了200元以上。 “猪价跳水”的原因有哪些?之前是否有先兆?春节前的猪价将如何波动?2009年的生猪市场是否会进入更为严重的亏损?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访了专门分析研究国内生猪市场方面的专家、搜猪网/中国生猪预警网的首席顾问冯永辉先生。 猪价“跳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冯先生认为,猪价从2008年5月份开始暴跌,短短4个月便下跌了近50%,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大的跌幅,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属意料之外。说它是情理之中,原因在于,2007年年底我们就通过自己的网站及业内媒体发布了对2008年生猪市场的分析预警报告,报告里我们对今年生猪市场的走势整体判断就是会持续下跌。说它是意料之外,主要是因为,猪价的下跌幅度和底线确实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测。之前我们曾预测,今年全国活猪平均价格的底线是在6元/斤左右,但没有想到的是9月中下旬很多产区的最低价居然达到了5元/斤,销区也跌破7元/斤。 猪价“跳水”:原因有三 猪价在短短4个月便下跌近50%,分析其中原因,冯先生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去年补栏生猪开始陆续出栏。从2007年5月份猪价暴涨,各地养猪场(户)母猪补栏积极性大涨,母猪存栏出现拐点,生猪生产开始进入恢复期。根据母猪生产周期推算,其第一窝仔猪就是在2008年的5、6月份前后出栏,因此,这意味着5月份开始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一年前母猪存栏的增加开始反映在生猪的市场供应上。也就是5月份后生猪市场的供应开始增加了。 其次,5月份开始猪肉需求进入淡季。夏季是各种蔬菜、水果、水产品集中上市的旺季,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如果猪肉价格过高的话,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既然是淡季,自然价格也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5月份开始需求减弱也是猪价暴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也是令众多养猪界人士愤愤不平的,就是下游产业的恶意压价。2007年以及2008年5月份以前,我国养猪业一直处于强劲恢复阶段,母猪存栏量虽然大幅增加,但生猪供应量仍远远不足,很多屠宰企业由于猪源紧缺,不得不互相竞争争抢猪源,人为加剧了猪价节节攀升,但屠宰企业却因为成本居高,而盈利状况非常差,部分屠宰企业甚至濒临倒闭。今年5月份以后随着去年补栏母猪第一窝仔猪的出栏上市,猪源紧缺的现象开始改善,生猪市场也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时,屠宰企业为恢复自身“元气”,其措施就是维持高肉价,压低毛猪收购价,扩大两者之间的价差,确保高利润。这也就是为何毛猪价格暴跌,而猪肉价格坚挺或者缓跌的原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我国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且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现状。生猪市场若想摆脱暴涨暴跌的恶性循环,如何让产业链各环节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春节前猪价会振荡徘徊 按照惯例,猪价在春节前往往会有一个上涨,今年会不会仍是这种状况。冯永辉根据中国生猪预警网前段时间发布的2008年下半年全国生猪市场分析预警报告说,春节前的猪价应该是一个振荡的行情,涨不上去,也跌不下去,预计主产区的生猪价格大部分会在元/斤之间振荡。 第一,根据2007年母猪的补栏来看,今年5月份以后生猪的出栏量将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势头,市场供应量会越来越大;第二,自10月份后猪肉的需求将逐渐进入旺季,而且整个冬春季节都是猪肉需求的旺季,尤其是春节前后的集中消费量非常大,历史上很少出现春节前猪价低于成本线的,即使有些时候春节前猪价会下跌。例如:2005年底2006年初的春节前,当时生猪市场已经在2005年10月进入了亏损,但仅维持了不到两个月,春节前猪价便在需求的拉动下价格反弹至成本线以上,又维持了两个多月,直到春节过后才进入2006年上半年的亏损期。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需求对猪价的作用,因为春节前的猪肉需求比平时要高出至少30%以上,而供应很难在一个时间点上高出30%以上。 由于春节前生猪供应、需求都保持在高位上,再加上生猪的出栏体重是在150-300斤的人为可控区间,那么生猪的供应就会因为人为控制出栏体重、出栏日期而改变。同样,需求也会因为节日效应而变化。因此,春节前的生猪供求关系是一个胶着、博弈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下的猪价很难会持续上涨或者持续下跌。 明年猪价走势难容乐观 对2009年的生猪市场怎么看,冯永辉认为,不是很乐观,很有可能春节过后猪肉需求逐渐走入淡季并进入亏损期。但明年的走势仍要看春节前这几个月的市场情况。 之所以这样判断,冯永辉说,一个重要依据是去年和今年的母猪存栏量变化。2008年上半年大量补栏的母猪第一窝仔猪将在2009年上半年上市,而且会和 2007年5月份开始补栏母猪的第二窝仔猪重叠上市。也就意味着届时的生猪供应量还会比现在高出很多。所以,2009年上半年的生猪供应量会很大,市场不容乐观。 虽然市场不容乐观,但明年的行情又并非都是悲观的。冯永辉说,今年5月份开始的猪价“跳水”有其积极的一面。5月份开始的猪价暴跌,极大地遏制了母猪存栏量的疯狂增长势头。过去在对2008年的生猪市场进行分析预测时认为,上一轮猪价下跌时散养户大量退出养猪业将会留下巨大的市场空缺,而规模猪场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扩大规模填补这个空缺,因为规模猪场向来是理性的,不会盲目扩张,同时扩大规模所需要的资金、占地、环保等问题也制约着他们扩大规模。这样生猪的供应会长期保持供不应求,猪价将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位运行,甚至以为会维持到2009年上半年。但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下半年的长期高猪价在使规模猪场的资金实力迅速增强之后,房地产等行业大量资金进入养猪业,同时政府为了缓解高猪价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压力,对养猪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了规模猪场扩大规模的势头。全国各地纷纷建设规模猪场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加入进来,更是雄心勃勃地要建百万头甚至千万头养猪基地。 同时小规模养殖户在经过了2007年的高利润后,也迅速扩大规模,今年4月份前后,多数省份二元母猪价格居然涨到了2300元/头以上,足见补栏积极性有多高!有的养殖户在看到仔猪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三元猪里面的母猪留下来当种猪。“养猪热”进入失控状态。 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了今年5月份,猪价“跳水”非常及时地遏制了这一疯狂的势头,给“高烧”的猪市及时降了温。直到10月份猪价触底反弹,母猪补栏积极性仍没有明显回升迹象,仔猪价格也从4月份的800元/头以上,回落到了200元/头左右。因此,如果春节前这段时间的生猪行情仍保持振荡,那么母猪的补栏势头就很难回到“发烧”阶段,而且,据调查不少规模猪场已从7月份开始淘汰生产性能差的母猪,这都将明显减轻2009年生猪市场的压力。 因此,2009年的市场也许并不十分悲观。 未雨绸缪规避风险 面对充满风险的2009年,冯永辉认为,养殖场(户)最好暂时不要补栏后备母猪,已经补了的,尽量在春节前压缩规模,以规避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风险。因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虽然前段时间有淘汰母猪的,但多数为生产性能差的母猪,真正在2007年5月份以后补栏的大量母猪才刚刚开产,而且购进成本很高,不到万不得已,很难淘汰。而且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去年的养猪场(户)资金实力明显增强后,抗风险的能力也将增强,在此种状况下,母猪存栏下降的空间十分有限,除非明年长期深度亏损,规模猪场资金链出现问题2007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有明显的提升。在经历了2006年上半年大幅下跌的走势之后,`国内生猪及猪肉产品价格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走高,多个地区价格创10年来的历史新高。此次生猪价格的上涨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也引起了政府、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关注。目前,生猪价格没有明显的降温趋势,预计将较长时间走高。 2007年上半年国内生猪价格一直是呈平稳上升的趋势的,到目前国内生猪的平均价格已达到近13元/公斤,涨幅近50%。 行情分析: 今年以来,国内生猪市场延续了去年价格大涨的走势。据农业部公布的对全国450个畜产品及饲料价格信息点的最新调查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这使得养猪效益大增,猪粮比价已连续10个月高于∶1的盈亏平衡点。 在整体粮食价格上涨的背景下,猪产品价格波动远大于粮食价格的波动。截止到2007年5月中旬,国内猪肉价格呈现全国性上涨,上涨幅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 猪肉是中国人的主要肉类食品。目前,我国猪肉年产量约为5200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的一半左右。因此,猪肉价格的变化对我国居民的生活饮食质量和结构均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国内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生猪存栏量下降、货源紧缺,是导致生猪价格升高的最主要因素; 二、玉米和鱼粉是养殖业主要饲料原料,它们价格的上涨是生猪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支撑; 三、仔猪货源紧缺,价格上升,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成为支撑生猪价格上涨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南方的水灾、北方的旱情及炎热的高温等多种恶劣的气候因素也对生猪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猪高热病的时有发生也对我国生猪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7年下半年行情预测 受供需关系和成本因素的限制,国内生猪价格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落。由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的调控,供给增加需求减少,预计一段时间以后生猪价格上涨的压力将轻,涨势将趋缓。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随着生猪价格的上涨,养殖户经济效益逐步增加,补栏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供应量也将随之增多,这也将在短期内抑制生猪价格的上涨。随着补栏猪的陆续出栏,猪肉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预计到今年9、10月份,会有大量生猪集中出栏,届时生猪价格将会有一定的调整,彻底摆脱生猪供不应求这种局面。 二、价格居高不下将抑制人们对生猪产品的消费需求。 三、盛夏将至,气温升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也将明显降低,这将缓解国内 猪肉供应紧张的状况。 目前全国生猪处于一个高价位,并且价格还有上涨的趋势,预计国内生猪价格的上涨仍将持续一段时期,2007年下半年国内生猪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下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理解前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至关重要,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学习,而对于正确的膳食指南了解甚少,往往不了解食物的营养,不注重食物的搭配吃用,造成食物的营养流失,吃得不健康,甚至吃出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平常的膳食多加关心,多作充分的了解,让我们可以吃得健康,活得快乐。首先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提出谷物为主是为了提醒人们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的传统,防止发达国家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流失到糠麸之中。除此以外每天该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奶类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我国婴幼儿佝偻病的患者也较多,这和膳食钙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给儿童、青少年补钙可以提高其骨密度,从而延缓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给老年人补钙也可能减缓其骨质丢失的速度。因此,应大力发展奶类的生产和消费。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人口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中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蕈藻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他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国居民近十年来吃薯类较少,应当鼓励多吃些薯类。有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性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肉类中的铁易被身体吸收利用,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等。但有些脏器如脑、肾等所含胆固醇相当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利。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平均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吃谷类和蔬菜不足,对健康不利。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为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脂肪含量高,应发展瘦肉型猪。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便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对于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消瘦的儿童应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宜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儿童的传染病等。经常运动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一日三餐的能量摄入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吃清淡少盐的膳食有利于健康,即不要吃太油腻太咸的食物,不要吃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的油脂摄入量越来越高,这样不利于健康。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不宜过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饮酒应限量。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场合,人们往往饮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并可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严禁酗酒,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污染、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格把住病从口入关。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结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膳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膳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膳食,在饮食中获得营养并且吃得健康,热爱生命的朋友们,让我们为拥有长久健康的体质而努力吧!参考文献: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3、薛建平主编《食物营养与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152页4、贾冬英姚开主编《饮食营养与食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39页

平衡膳食是指同时在四个方面使膳食营养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关系,即:氨基酸平衡,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酸碱平衡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平衡,要不缺、不偏、不过、不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如果关系失调,也就是膳食不适应人体生理需要,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某些营养性疾病或慢性病。 (1)氨基酸平衡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及比例,只有数量与比例同人体的需要接近时,才能合成人体的组织蛋白质。反之则会影响食物中蛋白质的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人体所需8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比例越与之接近,生理价值越高。生理价值接近100时,即100%被吸收,就称为全部氨基酸平衡。能达到氨基酸全部平衡的蛋白质,称之为完全蛋白质。利用这个标准可以对各种食物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评分。鸡蛋、人奶的氨基酸比例与人体极为接近,因此可称为氨基酸平衡的食品。而多数食品均属氨基酸构成不平衡,所以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就受到影响。如玉米中亮氨酸过高影响了异亮氨酸的利用,小米中精氨酸过高,影响了赖氨酸的利用。因此以植物性为主的膳食,应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纠正氨基酸构成比例的不平衡。如将谷类与豆类混食,制成黄豆玉米粉、黄豆小米粉等,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 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构成评分 食物 氨基酸构成评分 人奶 100 鸡蛋 100 牛奶 95 黄豆 74 大米 67 花生 65 小米 63 小麦 53 芝麻 50 (2)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均能给机体提供热量,故称为热量营养素。平衡膳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这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也取决于它们之间比例的平衡。一般认为,人体热能的60-7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10-15%来自于蛋白质,20-25%来自于脂肪。按照这种组成比例,并考虑到不同营养素产生能量之区别(1克蛋白质或糖可产热4千卡,1克脂肪可产热9千卡),食物中三大热能营养素摄入量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6∶1∶。 当膳食中脂肪热量提供过高时,将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脏病。蛋白质热量提供过高时,则影响蛋白质正常功能发挥,造成蛋白质消耗,影响体内氮平衡。相反,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热量供给不足时,就会削弱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旦出现不平衡,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此外,要注意一日三餐热量的合理分配,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3)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间的平衡 各种营养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活动,营养素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各种营养素的每日供给量。我们膳食中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在一定的周期内,保持在标准供给量上下误差不超过10%的范围。这种相互间的比例,即可称为营养素间的基本平衡。 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我们知道每人每天应吃(以生食计算)谷物300~500克,蔬菜水果为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5克(鱼虾类50克、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食物100克,豆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不超过25克。 (4)酸碱平衡 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由于自身的缓冲作用,p H值保持在之间。人们食用适量的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将会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但食品若搭配不当,则会引起生理上的酸碱失调。 常见的酸性食品有:蛋黄、大米、鸡肉、鳗鱼、面粉、鲤鱼、猪肉、牛肉、干鱿鱼、啤酒、花生等。常见的碱性食品有:海带、菠菜、西瓜、萝卜、茶叶、香蕉、苹果、草莓、南瓜、四季豆、黄瓜、藕等。 当食品搭配不当,酸性食品在膳食中超过所需的数量时,导致血液偏酸性、血液颜色加深、粘度增加,严重时还会引起酸中毒。同时还会增加体内钙、镁、钾等离子的消耗,而引起缺钙。这种现象称为酸性体质,将会影响身体健康。 2平衡膳食守则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千差万别。除母乳之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合,才能满足健康的需要。怎样吃才能做到膳食平衡呢?中国营养学会为此提出了以下8条建议: (1)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提出谷类为主是为了提醒人们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防止发生发达国家膳食搭配中的弊病。粗细搭配,稻米、小麦不要总是选择碾磨过于精细的,因为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都存在于谷类的表层。 (2)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些水果维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如新鲜蔬菜,但水果含有的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又比蔬菜丰富。薯类喊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国居民近10年来吃薯类较少,应当鼓励多吃些薯类。含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人体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方面起者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较高,且利用率也较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质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我国的婴幼儿佝偻病的患者也较多,这和膳食中钙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给儿童、青少年补钙可以提高其骨密度,从而延缓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给老年人补钙也可能减缓其骨质丢失的速度。因此,应大力提倡奶类消费。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人口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中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 (4) 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平均吃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量增加摄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吃谷类和蔬菜不足,这对健康不利。 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脂肪含量高,要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提倡多吃一些脂肪含量少的动物性食物,如鸡、鱼、兔、牛肉等。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因素。食物提供人体基础代谢能量和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会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会由于能量不足而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脑力劳动者和活动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活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而消瘦的儿童则应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宜的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儿童的传染病等。经常运动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 我们提倡一日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吃清淡的膳食有利于健康,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不要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两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用量不宜超过6克。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 (7)饮酒应限量 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的场合,人们常常饮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并可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严禁酗酒,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泥污、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把病从口入关。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卫生健康状况。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中国消费品并购趋势研究论文

哈哈 09高职国贸的吧 我4班的

论奢侈品的象征意义及营销方式内容摘要:据有关报告称,中国是全球高级时装、饰品和其它奢侈品的第三大消费国。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为20多亿美元,约占全球650亿奢侈品消费总额的3%。与国外的成熟消费习惯相比,中国人似乎在炫耀性上更胜一筹。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奢侈品消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本文从奢侈品的起源说起,按品类点出其象征意义,进而给出了各奢侈品类分别应该采取的营销方式。关键词:奢侈品 营销 象征意义[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 ] 原文链接:浅析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及营销特征【摘要】近年来,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上开始活跃。但是中国市场对奢侈品的认识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征。因此,文章首先对奢侈品的定义进行深入剖析,以此为立足点来分析在中国市场上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及其特征,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最后,以消费者的具体特征为基础,总结出奢侈品营销的特点。【关键词】奢侈品 消费行为 营销特征[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 ] 原文链接:国际奢侈品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及启示摘要: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与欧洲成熟的奢侈品市场比较有其特殊性,在诸多方面来说是一个错位的且非常复杂的奢侈品市场,国际奢侈品在中国目标市场还没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通过对营销组合策略进行分析,指明了国外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后应根据中国的独特环境来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关键词:国际奢侈品;营销策略;启示[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 ] 原文链接:浅析奢侈品的营销策略内容摘要:以出国的方式购买奢侈品只是国人消费奢侈品的途径之一,奢侈品在我国市场的销售表现也越来越好,随着全球奢侈品抢滩京沪等大都市意味着我国成为国际大牌关注之地,可以说,我国的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奢侈品在我国极具发展潜力,如何把握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从而实施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奢侈品成功的关键。关键词:奢侈 奢侈品 新式奢侈 品牌延伸[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 ] 原文链接:新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与消费模式探析摘要:新兴的中产阶层正逐渐成为新奢侈品的消费主流。他们的消费动机主要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及与人更好交往的需要;他们在新奢侈品消费上呈现出“非必需品”的“必需化”、高度“社交化”、消费行为的“越轨化”、趋优消费与趋低消费共存的消费模式,同时对新奢侈品表现出近乎“偏执化”的品牌忠诚,体验成为一种具体的消费目标。关键词:新奢侈品;消费动机;消费模式[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 ] 原文链接:浅析奢侈品消费成因【摘要】 奢侈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人的奢侈消费速度之快已经引起全球瞩目。文章分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特点,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奢侈品消费 新富阶层 低端化[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 ] 原文链接: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文章就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消费现状;奢侈品贸易[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 ] 原文链接:

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的特点与趋势导论在近20年间,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企业并购已跨越国界,进而引发全球性的跨国并购浪潮,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新现象,对于正确判断世界经济新结构和未来趋势,藉以正确制定战略和政策,具有特殊意义。改革开放的中国正面临着跨国并购浪潮的冲击。随着外商对华投资的连年稳定增长,并购活动也已悄然开始。并购的方式有证券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上整体收购,也有协议并购和合资企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并购的目标也从一般性企业向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发展,从零散选择转向行业进攻。面对跨国公司并购活动对中国的渗透,我国显然是缺乏充分准备的,没有相应的对策和配套的政策以及完备的法律,对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加以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中国自己也已成为相当大的海外投资者,对外跨国并购也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尚属初级阶段,如何运用跨国并购的理论,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并购的经验,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走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之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跨国并购现象是企业并购现象和跨国投资现象的结合。就企业并购和跨国投资各自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各都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但将企业并购和跨国投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跨国并购--来加以研究,就缺乏跨国并购中特殊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从研究的现状来看,跨国并购交易最活跃的美国和欧盟,也是研究人员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的《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杂志、《Mergerstat Survey》杂志,英国的《Acquisition Monthly》杂志等,是专门发布并购交易信息和统计数据的专业杂志。但仅仅停留在跨国并购交易数、交易量等现象的统计表述方面。其他涉及到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反托拉斯研究和竞争政策方面的,研究的角度主要是站在东道国的立场上从反托拉斯和不正当竞争的方面展开。由于跨国并购真正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时间不长,理论界对其的关注和研究才刚刚起步,故尚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跨国并购在最近10几年之所以掀起高潮的动因问题?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问题,如资源配置的效应问题、竞争问题、东道国的效应问题,管理问题,国际社会对此的引导、管理、协调问题等,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用国内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简单相加的方法就能解决。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跨国并购的研究现状和现有资料的实际状况,笔者在书中尝试提出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就其中的核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书研究的思路是根据跨国并购形成和发展的自然逻辑而展开的,即从跨国并购的历史渊源--国内并购开始,进而跨越国界而成为跨国直接投资中的一个重要方式,鉴于对跨国并购现象的理论解释既非单纯的并购理论或单纯的跨国直接投资理论所能完成、也非两种理论的简单叠加所能包罗。所以笔者尝试在重点突出并购动因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有机结合研究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系统论、决策学、世界经济原理等不同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个并购动因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都未回答的问题--跨国公司为何在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这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前者而非后者?提出了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分析了跨国并购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对世界经济、国别经济的效应,政府干预、国际协调等问题,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框架。在具体的内容上,按研究的专题设置,全书共分十章,其结构安排由跨国并购现状、动因、效应和对策四大部分组成:首先,本书在对企业并购、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类型和方式等作了必要的概念性描述后,随即向读者展示了当前跨国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澎湃的画面。笔者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概括了当今世界跨国并购的若干显著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即是跨国并购方式已取代跨国创建方式而成为跨国直接投资中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点出了本书要研究的主题--跨国并购的动因、效应和对策(第一章)。其次, 就理论上如何对跨国并购动因作出解释的问题,对目前西方较流行的解释企业并购的理论(如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论、经理阶层扩张动机论、财务协同效应、股票投机论等)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与区位因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寡占反应说等跨国直接投资的其它理论)进行了梳理,目的是就这些理论对跨国并购现象的解释力作出评判。梳理结果表明:企业并购理论对国内并购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无法完整地解释并购的跨国性问题;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对跨国直接投资动因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是跨国直接投资包括跨国创建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为什么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而非跨国创建方式?则是跨国直接投资理论所无法回答的(第二章、第三章)。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就有必要对跨国直接投资中的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这两种方式进行考察和比较。为此,本书从经验分析的角度,比较研究了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这两种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从数量对比的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并购当事国社会结构的相似性程度、东道国外资政策和法律的限制程度等,对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的数量对比具有相关性。而这些影响跨国并购的相关性要素正是企业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之所以未能对跨国并购动因作出满意的解释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以跨国公司跨国直接投资决策过程为研究起点,吸收企业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中对跨国并购现象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合理部分,结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与跨国并购具有相关性的要素进行了组合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回答了当代国际直接投资中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跨国并购而不选择跨国创建方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跨国并购的动因问题(第五章)。再次,本书分四个层次讨论了跨国并购的效应问题。第一层次概述了目前学者们已经涉及的跨国并购效应的论述;第二层次重点讨论了跨国并购效应中的核心问题--竞争和反竞争效应;第三层次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对外并购和接受并购国家--美国对跨国并购与竞争的讨论和跨国并购的实际效应;第四层次对跨国并购的各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正面效应,同时提出,如不加以有效控制所可能导致的垄断的负面效应。由此引出了政府干预、建立跨国并购审查制度和跨国并购国际协调的论题(第六章)。最后,本书探讨了跨国并购的对策问题。第一,讨论了政府为克服跨国并购负面效应进行干预的一般理论,并重点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跨国并购审查法律与执行机构、审查门槛、审查程序、审查执行情况等内容,并对各国审查制度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评述(第七章)。第二,着重论述了国际协调的基本原则、跨国并购的双边合作、欧盟超国家的并购审查制度和国际并购审查制度的基本框架(第八章)。第三,论及了我国面对跨国并购浪潮所应采取的对策问题。在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方面,就现状、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对策思考进行了论述。在对策思考这部分中,重点论述了三个问题: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跨国并购的利弊得失;存利去弊,做到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国际协调三结合;立法建规,构筑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九章)。在我国企业对外并购方面,分析了现状、预测了发展趋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对策思考。在对策思考这部分中,尝试运用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就如何有效利用对外并购的所有权优势和提高我国先进产业的区位优势,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十章)。本书所作的研究无疑是建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但又不乏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一、提出了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较为完整地解释了跨国并购动因问题。这是本书在理论上的主要探索。1、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跨国并购实践,要求从理论上回答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因、对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效应及采取什么对策等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尚无系统地解释跨国并购现象的完整理论。跨国并购作为一种在国内企业并购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更为复杂的跨国性现象,其理论上的解释首先应起源于并购理论,但是,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因此,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现象的解释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书依次分析了并购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如规模经济论、交易费用论、市场势力论、经理主义论、财务协同论等,并对这些理论对跨国并购动因解释方面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作了评价。笔者认为,并购理论的不同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并购现象作了分析和解释,有些分析和解释对跨国并购现象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跨国并购起源于国内并购;有些分析和解释显然不适用于跨国并购现象,因为跨国并购具有不同于国内并购的特殊性。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动因解释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并购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还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一般的国内企业并购的三个问题,即并购动因、并购效应和并购对策问题,所以对跨国并购解释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并未为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一般企业并购时予以考虑进去。最后,许多企业并购理论大都形成于70年代以前,而跨国并购直到80年代后期才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而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跨国并购的影响等问题是传统的并购理论所无法解释的。2、既然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现象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那么,换一个角度,跨国并购作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其动因和效应问题能否从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中得到满意的解释呢?本书为此对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流派如垄断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与区位因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寡占反应说以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发展的动因理论作了分析。国际经济学界对跨国直接投资动因的几种代表性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跨国直接投资动因问题,回答了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跨出国门进行直接投资(包括创建和并购)的问题。但是,这些理论并未进一步区分跨国并购方式或跨国创建方式的动因分析。而本书主要论述的是跨国并购,自然要求进一步阐明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为什么跨国并购取代跨国创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趋势?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通常也可相互替代。但在不同的跨国公司自身要素和外界各类经济要素的影响下,对跨国直接投资的选择会出现明显的倾斜,相互替代的程度也会明显降低。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跨国并购方式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一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这种趋势还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别领域内的进一步拓展、全球投资自由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和投资政策、法律的国际协调进一步加强等因素得到强化。3、跨国并购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需要理论界在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步,对跨国公司为何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更乐于选择跨国并购方式予以理论上的回答。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跨国并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作不同的分类,如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经济要素和法律要素、理论要素和产业要素、国内要素和国际要素、并购方要素和被并购方要素、决策要素和选择要素等。鉴于本书的目的是对跨国公司为何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更乐于选择跨国并购方式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故笔者更多地是从影响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两种方式(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中进行选择和决策的要素方面进行组合分析。由此,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外部刺激论、动机强化论、选择偏好论、制度安排论和相关要素影响论等。(1)、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需要层次论分别验证了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中优势论说(通常是基于最高的需要层次而形成跨国并购的动因)、反应论说(通常是基于中间的需要层次而形成跨国并购的动因)和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理论(通常是基于中间或最低层次需要而形成跨国并购的动因)在一定范围、一定阶段的适用性,同时也揭示了这些理论的片面性,即在非特定范围和阶段中的不适用性。(2)、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外部刺激论运用世界经济原理,描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这种进程和跨国并购现象的相互作用过程,证明了跨国公司对外并购的内在需要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是有利于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3)、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动机强化论从并购和创建两种选择方案的外部决策因素的角度,论述了在当代世界背景下有利并购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多且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致于选择的平衡被打破,两者的可替代性不断地被弱化。从而对跨国直接投资诸理论没有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在跨国直接投资中越来越多地选择跨国并购方式--作了回答和解释。(4)、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选择偏好论在动机强化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市场寻求型具体动机、出口导向型具体动机、资源寻求型具体动机、技术寻求型具体动机、效益寻求型具体动机等扩张动机不适宜选择创建方式而更适宜于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满足动机的需求并实现既定的目标。显而易见,动机强化论和选择偏好论证明了在当代世界背景下,跨国公司在确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下,选择并购方式是最优选择,而选择创建方式则是一种在遇到外部障碍时的次优选择。(5)、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制度安排论重点阐明了东道国公司制度、产权交易制度、证券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对跨国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最终的决定性作用,进而也回答了为什么跨国并购在发达国家之间已居绝对主导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跨国并购比例很小等问题。(6)、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相关因素影响论则对跨国投资方式选择的最后结构具有相关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因素作了论述。例如,欧美之间的跨国并购为什么如火如荼?而欧美与日本之间的跨国并购却相形见拙?西班牙为什么偏好于在南美地区实行跨国并购?这些问题光用制度安排论来解释是很难自园其说的,但结合社会结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企业理念等相关因素进行解释,就很容易引刃而解。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各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跨国并购的动因,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组合起来,才能较为完整地解释跨国并购的动因,并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同时,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容纳性很强,一些主要的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流派程度不同地在该分析方法中得到体现,并从某一个角度的论述来支持该分析方法的完整性。二、验证了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正面效应。这是本书在实证分析方面的主要探索。1、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1)、跨国并购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在从本国经济条件上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品的交换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国际流动是比商品的国际流动更高级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这就是跨国并购的经济意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安排生产和销售活动,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在更大的范围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被迫加入到竞争行列,使世界资源能更有效地利用,生产成本下降,服务得到改善,新技术更快地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和传递,最终收益的是全球的消费者。(2)跨国并购对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的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据经济学家估算,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为5-1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高达70%;20世纪后半期,产品中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而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各类优秀人才的集聚和R&D费用的保证。在跨国并购中,尤其是在大型或超大型的跨国并购中,较好地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结合点,并购性的联合,既有效地利用了被并购企业的技术人才,又由于规模的扩大,使高昂的R&D费用被分解分散,降低了因竞争激烈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而导致的投资风险。跨国并购所产生的这一效应,是创建方式所无法替代的。(3)、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向缺乏这些要素的市场溢出所有权优势,有利于跨国公司通过所有权优势的扩张利用获得收益,同时有利于提高东道国该产业的生产力,因而对世界经济是有利的。(4)、通过跨国并购,提供外国管理人员和管理技能会给东道国带来重要的利益。首先,这些都是东道国缺少的要素。企业家经营能力和熟练管理人员的进入,将改善当地经济的管理水平。受过训练并在跨国企业担任管理财务和技术职位的当地人,将有助于促进当地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提高,同样,跨国并购对当地的供应者和竞争对手,还可能起有利的示范作用。2、对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并购接受国--美国的统计分析表明:跨国并购和外国竞争对美国带来的正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1)、跨国并购对美国的就业效应。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研究报告,到1995年底,外国在美国的全部非银行机构雇佣人数增加到493万。在这些就业人数中,90%以上是通过跨国公司对美国企业的并购而提供的。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并购美国公司,会有许多工人,特别是蓝领工人失去工作。。(2)、跨国并购对美国的输血效应。从8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储蓄率一直偏低,但在此期间美国国内投资率却没有下降。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是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资流入,弥补了美国国内储蓄与投资间每年约1000亿美元的缺口。可以认为,如果没有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国投资的大量涌入,就不可能有8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3)、跨国并购对美国的溢出效应。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也对美国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一些统计资料表明,整个80年代期间,有关技术转移方面的情况,始终呈现这样一种模式:技术输入多于技术输出。从90年代最初几年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仍然没有改变。美国经济专家分析说,商务部在技术转移方面的数据所揭示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因为这些机构的外国母公司通常在技术上尽力支持这些机构,以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在美国市场上参与竞争,而这些母公司往往拥有一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这一结论也符合一般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即包括技术优势在内的垄断优势导致跨国直接投资。(4)、跨国并购对美国的竞争效应。在跨国并购的竞争压力下,美国公司被迫重新制定公司战略。例如,目前美国化学公司一般都将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究和开发,许多技术项目的投入超过1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数10亿美元。3、有关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的实证比较分析表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股东在跨国并购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对美国《合并观察》杂志1970-1990年各期中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后发现,在外国公司并购美国公司的平均购价及溢价水平分别与同期发生在美国的所有并购实践的平均溢价水平进行比较方面,除了 1985年以外,每年外国并购者都支付了比所有并购活动平均价值更高的平均价格。由于人们预期并购后目标公司的经营效率会提高,恢复了公众对目标公司的信心,提高了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而人们的这种预期又取决于外国并购者的所有权优势,即所有权优势越显著,其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资源优化效应就越明显,人们对并购后目标公司的经营业绩就越看好。4、有关跨国并购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也肯定了跨国并购的正面效应。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凯夫斯教授和加拿大经济委员会官员约翰.鲍德温联合撰写了一篇《跨国公司在加拿大的并购活动》的文章 。该文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加拿大的并购活动及其与国内并购的不同,并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的不同效应。他们收集了1970年至1979 年间跨国并购与加拿大制造业内部并购的资料并作了实证分析比较,总的来说,跨国并购对世界范围和并购当事国经济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跨国并购在资源配置、有效竞争、社会经济福利、股东财富等方面的正面效应。跨国并购审查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国家允许绝大多数外国公司并购本国公司的现象,也充分说明,跨国并购对其国内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跨国并购的效应在市场结构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市场结构相似的国家间的跨国并购,其正面效应的程度就相应高一些,而市场结构不同的国家间的跨国并购,就可能出现效应的不同走向。当然,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跨国并购追求垄断、获取垄断利润是跨国公司的天性。垄断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福利的损失和社会效率的降低。但是这种负面效应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市场的自我调节、政府的干预、国际组织的协调以及这三种力量的有机结合,在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追求垄断地位的道路上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同资本的流动呈相同方向,跨国公司的整体要素也总是向利润高的地区或部门流动,一旦有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在某一东道国或某一产业内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那么,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就会有其他的跨国公司去追求这种超额利润,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竞争局面。所以,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至少具有一部分遏制垄断、促进竞争的调节功能。其次,政府为了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趋利避害,会对跨国并购所可能导致的垄断倾向进行干预,以引导跨国并购的正面效应,控制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再次,鉴于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正越来越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

二班四班的是谁,我是王平阳~叫你们不要百度你们还给我百度!

  • 索引序列
  • 肉制品消费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2022食品消费趋势研究论文
  • 进口消费品趋势研究论文
  • 猪肉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 中国消费品并购趋势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