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资料可以在万方、维普、CNKI找到。数据资料可以在百度文库、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到。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例:参考文献:[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应学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学会分析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的特点、趋势及走向,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熟悉当前国际形势,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才能在毕业后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关键词:国际形势 、外交政策一、当今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1、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2、正确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我们要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和邪教组织的巨大社会危害,擦亮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在这些斗争中,人民群众极高的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3、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二、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增进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坚定不移的推进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一到促进地区和平和稳定。主张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强弱,不分种族,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全球多极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2、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a、全球化中的中国领事地位提高;b、民意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c、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 d、中国外交比以前更加法制化了。三、当今国际形势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目标是全力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做好外事工作,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今天的世界,全球化、多极化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中国同样也处在这个大潮之中,要想发展,必须顺应潮流,与世界同步,所以提高外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外交战略,树立了外交为民的思想,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扩展外交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主张多边主义,明确外交工作的目标,维护我国和各国共同利益,深化了我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汉和防务评论》《安全与国防》

“360读者网”里面有很多形势与政策论文的参考范文,其中里面就有几篇关于这个题目的范文,建议你去看看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文献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

摘要: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呈现出“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而这也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强大国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要想在外交上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关键词:全球化、和平与发展、利益。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强大国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国际形势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世界少不了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知道一点国际形势,更能增强我们在生活中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1、 当今国际势形势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国际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金融危机引发思想领域大反思,全球思 想文化交流交融交峰呈现新特点;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如此局势下,当前国际形势有如下四个特点。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继续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1 / 4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是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而发展中国家也借此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家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3、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局部冲突时起起伏,地区势点问题错综复杂。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4、 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簇、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2 / 4 ~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进度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二、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外交政策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下,中国外交战略始终是坚持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结盟、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政策。 世界各国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着眼点之一。中国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在国际事务中不扛旗、不当头,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 加速自身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把经济建设搞好。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把争取和维护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主张国与国之间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处理国家关系既要维护自身利益,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努力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断扩大互利合作。对国家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应坚持对话,不搞对抗,力求以和平方式妥善解决,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为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和实现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途径;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为和平解决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等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域争端问题打开了新思路。我们反对冷战思维,提倡新安全观,主张平等参与,协商一致,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我们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主张加速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 3 / 4 ~应该看到,我们在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条路并不会轻松,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走好这一段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写作思路:根据中国的近海国际关系,和世界强权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

正文: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摩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

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写作思路:首先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做简要的描述和预测,然后就中美关系的走向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

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

中国的大国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从世界各大国外交发展的横向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明显区别于以往传统大国外交强调权力角逐和争夺霸权的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更看重和平发展,同相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更看重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更强调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和交流对话,致力于构建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尤其是中国不为一己之私寻求改变世界,而是与世界各国一道合力破解难题,弘扬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推介中国经验,增添中国方案,提供公共产品。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壮大,在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指引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更加自信,更加主动,更具包容,中国外交不仅无心同某些大国争夺霸权,更无意于在周边地区扩张地盘,中国更看重的是在寻求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将中国打造成为一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强大力量,意味着中国在继“革命”与“发展”之后,将“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作为新时期外交理念的核心。

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2〕陈须隆.2014.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五大特点〔3〕赵可金.2013 .学习时报.解读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4〕钱文荣.2015 .新华国际我有话要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及理念创新〔5〕王毅.2013.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参考文献中国外交论文

参考文献: 1、许和震.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J].中国军事教育,2002,14(6). 2、朱如珂.军事教育学,第2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张炜,关于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探讨,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3期第17卷第3期 4、张炜: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5、军队院校外训教学工作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20066、SIPR1年鉴2002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7、韩献栋, 金淳洙. 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现代国际关系 >>2008年02期8、郭真,当代美国军事外交的传统与调整探析, - 湖北社会科学, 20059、杨晨,文秋,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军事外交的演变趋势,外国军事学术、刘华秋主编.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1、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应学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学会分析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的特点、趋势及走向,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熟悉当前国际形势,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才能在毕业后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关键词:国际形势 、外交政策一、当今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1、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2、正确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我们要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和邪教组织的巨大社会危害,擦亮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在这些斗争中,人民群众极高的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3、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二、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增进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坚定不移的推进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一到促进地区和平和稳定。主张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强弱,不分种族,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全球多极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2、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a、全球化中的中国领事地位提高;b、民意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c、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 d、中国外交比以前更加法制化了。三、当今国际形势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目标是全力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做好外事工作,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今天的世界,全球化、多极化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中国同样也处在这个大潮之中,要想发展,必须顺应潮流,与世界同步,所以提高外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外交战略,树立了外交为民的思想,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扩展外交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主张多边主义,明确外交工作的目标,维护我国和各国共同利益,深化了我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汉和防务评论》《安全与国防》

中国近代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古老的中国在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接触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以夷制夷”等“驭夷”方略。这种外交策略一直持续到清末。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一次次外敌入侵、一次次割地赔款,传统的“驭夷”方略再也显现不出往日的“神威”。在这种冲击之下,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开始重新审视与外邦的关系。李鸿章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围所处的国际新格局进行了再认识,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对手,已不是昔日的蛮夷之邦,而是拥有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远方强国,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中国面对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逐步摸索慢慢地确立了“力保和局,维护国权”的外交方针,为确保这一方针的实施,就必须讲究外交策略。当时国际上盛行的外交策略种类繁多,有均势主义、同盟外交、国际孤立、泛民族主义、门罗主义等等。李鸿章主要采取了“诚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这两种外交策略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一、诚信待夷即诚信外交,它既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对外交涉的一种手段。随着对洋人交住的增多,李认为既不能媚夷,“失之过弱”,又不能抗夷,“失之过刚”①,应该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所以他将传统的儒家学说应用于近代外交,主张待洋人以“诚”、“忠”、“信”。“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 “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同时认为“忠者,无欺诈之心,信者,无欺诈之言”②,所以诚信待夷就是主张以诚信待洋人,不能存有丝毫的欺诈之心,欺诈之言,乃至欺诈之行为,“凡中外交涉之事,总以必诚必信为主”。李诚信待夷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首先,与洋人交际要坦诚、谦抑、礼让。李鸿章认为“谦抑二字先从自家身心做起。再就是对洋人要礼让。李鸿章认为对洋人要“可从则从,断不与之失和”,哪怕是洋人有刁难之处,也应“婉言慰藉” ①。(二)其次,与洋人交涉时要信守条约、循理等。他认为,凡事应“依约而行,接之以信,驭之以诚,断之以理”,从而能较好地处理中外交涉,“亦不至大有龃龄”。李鸿章希望以此策略来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在这一和平环境下着手于中国的自强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①,其主观愿望是不错的。但是“诚信”等道德原则与志在扩张、掠夺、奴役中国的西方列强交往,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其结果必将是列强借势要挟,从中国攫取大量的权益。因此在李的这种外交策略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不断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以夷制夷在确定了一定的目标之后,外交策略的运用,则在于“发现国际间之罅隙而有以图之” ③。李认为给中国带来灾难并构成极大威胁的西方列强,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内部有利益冲突,存在与列强进行周旋,从而达到力保和局,维护国权的目的。这就是“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可以说贯穿于他外交活动的始终,是其最主要的外交策略。其主要表现有三:(一)令各国均沾李鸿章令“各国均沾”的制夷策略,主要表现在处理清帝国周边地区与列强的外交交涉中,特别是在处理台湾、朝鲜等问题时表现突出。1874年,日本借琉球船民被杀一事,武装侵略台湾,清政府责成李鸿章处理此事,他主张同日本讲和。认为不能因此事同日本发生战争。讲到制日之策,李鸿章认为:“台湾系海外偏隅,与其听一国久踞,奠若令各国均沾。”即主张台湾向各列强开放通商,使各国在台湾均有自身利益,让他们在台湾逐鹿,相互牵制,达到借机控制他们的目的,借以保存对台湾名义上的主权。1876年,日本逼迫朝鲜与其签订《江华条约》,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为寻求制日之策,1879年8月26日,李鸿章亲自写信给朝鲜原任太师李裕元,说服他对朝鲜宫廷施加影响,让朝鲜同各国通商订约。李鸿章说:“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毒攻毒,以制敌之策,乘机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还说:“若贵国在与英、德、美交通,不但牵制日本。并可札俄人之窥伺.而俄亦必随即讲和通好矣。”在这里,李鸿章是想让朝鲜与各国通商。使各国在朝鲜均有自身特殊利益,若日本或俄国想独占朝鲜,其他各国必加以干涉,这样可避免朝鲜为一国所灭,从而可保中国的宗主国地位。1881年,美国谴使要求与朝鲜通商,李鸿章让马建忠协助朝鲜签订了朝美通商条约,此后,德英等国都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同朝鲜签订了商约。这便使欧洲各国均在朝鲜获得商业利益,而令日本侵霸朝鲜的野心遭到强力遏制,这是典型的引虎制狼,即“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二)与日、俄联盟李鸿章在处理清政府的对外交涉中,存在着一种联盟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联日与联俄活动中。起初,他试图与日本联合,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在日本步步进逼之下,希望逐渐破灭,转而依靠俄国,企图借俄国的力量来达到遏制日本及其他国家过分侵略的目的。然而联合日本无异与虎谋皮,不但没有给大清带来太平,反而引狼人室。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促使李鸿章从联日转向联俄。日本吞并琉球,中日进行交涉之际,正值俄国侵扰新疆边境。中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时,在当时士大夫中有“联日制俄”和“联俄制日”两种趋向,此时,李鸿章力主放弃联日,改为联俄。他认为在中俄、中日交涉中,中俄关系更为重要,认为“日人诡谲,断不肯助我拒俄。”“与其多让于倭而倭不能助我以拒俄,则我既失之于倭,而又将失之于俄,何如稍让于俄而得俄以慑倭。”他建议清廷以“延宕之法”拒绝批准中日分岛改约的草案,使日本妄图以分琉球南部两荒岛换取清政府承认“利益均沾”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阴谋归于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俄国联合德法成功地使日本“还辽”,并且使赎辽费由1亿两降至3000万两。清廷及一些地方督抚大员对俄国另眼相看。在朝野一片“联俄”的气氛中,李鸿章充当了清政府联俄的使者。1896年,李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建立了针对日本的表面上的军事同盟,至此李鸿章的“联俄”行动达到顶峰。但是,义和团运动以后俄国在东北的侵略扩张证明,《中俄密约》并未给中国带来好处。相反,却便利了俄国势力大举侵入东北地区,东北实际上成为了它的势力范围。(三)寄望于国际“调停”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还表现在他每遇中外重大冲突,便请求列强“调停”,把化干戈为玉帛的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干预上。这种“调停”,一般来讲,是想以较小的让步换得“和局”,避免中外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或战争,以此尽可能保全中方利益。李鸿章争取“调停”的活动,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当李的“调停”愿望与列强利益一致时,也起到过一些效果。如中英在交涉马嘉理案时,英公使威妥玛曾坚决要求处分云南巡抚岑毓英,但李鸿章借设宴各国公使之机,借其帮助,使威妥玛放弃了这一无理要求。再如“三国干涉还辽”,也使清政府至少名义上暂时性地收回了辽东半岛。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在实力远不如人的情况下,利用列强矛盾,周旋于他们之间,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策略。但这种策略无疑是步险棋,在自己国家无实力掌握外交主动权时,片面依赖一“夷”的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不是“制夷”,而是被“夷”所制。虽然在有些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得了些成功,但与其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不论如何,李鸿章新形势下的“以夷制夷”策略已经开始走出传统的“驭夷”方略,加入了一些现代因素,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由此开启。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的,这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参考文献:①李鸿章全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长沙:岳麓书社,1994.③刘达人.民国丛书:外交科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7.④栾兆鹏.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⑤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七编(上)[M].东京博物馆,1897.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世界大国,与我国相接壤的从国家安全环境来看,过去传统的安全是指国土安全、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这种纯军事领域。现在讲国家安全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外交、资源、科技等领域的“大安全观”、“大国防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国家安全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缘战略安全的挑战。从地缘上看,中国位于亚太的中心,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特殊的文化体系,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周边大国:北有俄罗斯(世界第二军事大国)、东有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西有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南有东盟(与我国关系友好)。从表面上看,美国与我国相距遥远,但从地缘角度来看,它也仅仅是与我国隔洋相望的邻国。近些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及美国的关系改善得都较快。中俄关系一直较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贸关系近几年也发展得很快(去年两国贸易额已突破200亿美元);中美关系虽然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关系(小布什上台后),“911”事件后,中美两国的关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反对世界恐怖主义方面又成了反恐伙伴<,当前美中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和最稳定的时期;中日关系目前虽然已降到历史的低点,但还没有发展到冲突和严重对立的地步,尤其在经济上,中日贸易额仍然是较高的(据有关材料统计,到日前为止,中欧贸易额占第一位,中美贸易额仍位居第二,中日贸易额已退居第三);中印关系也在逐步改善,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诚意和实际行动;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升温,东盟各国正努力搭乘中国经济高速行驶的列车,带动各自经济的发展。这些情况无疑表明,中国当前的周边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我们决不能高枕无忧,要看到面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美国与周边国家都各有担忧之处,“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一些国家不愿放弃的口头禅。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因某些突发事件或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关节点上,出现某些周边大国联合制华的可能性。二是国土安全领域的挑战。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的周边陆海邻国有多个,由于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我国与不少邻国存在着领土、领海划界方面的争端和分歧。目前包括中日钓鱼岛归属问题,东海大陆架划分争端,与东盟一些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有关南海主权的争端,中印边界争端等。虽然目前周边各国都在积极谋求与我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愿意以合作的姿态和平解决这些分歧,但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国际背景下,一些国家有挑起争端的可能性。当然,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也都存在国家统一问题,如英国有北爱尔兰问题,法国有科西嘉半岛问题,俄罗斯有车臣问题,日本有“北方四岛”问题等等,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及台湾问题复杂,其复杂性在于:历史上台湾被外族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地理上,台湾是一座孤岛,孤悬海外,与大陆被台湾海峡阻隔,交通不便;经济上,台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加上美日的投资,使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远高于大陆;政治和军事上,台湾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台海地区始终是亚洲的热点地区之一,最主要的是国际上的美国背景。三是经济安全领域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活力,但也面临着新一轮严峻挑战。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一方而看准了我国的巨大市场,纷纷要和我们做生意;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他们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冲击我国的市场,并千方百计设置各种障碍和贸易壁垒来遏制我们的发展。这样一来,我们要拓展国际市场和资金、技术的难度将会增大。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强。如水泥、石油、木材、粮食、铁矿石等。四是军事安全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大国军费开支增加引起的新一轮军备竞争。<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各国主要是军事大国加强军备的步伐在加快。2003年美国实际由国防部支配的防务开支已高达4017亿美元;俄罗斯受美国军备政策的刺激,2003年军费开支已超过100亿美元,较上年明显增多;法国2003年的军费开支增至310亿欧元;日本的军费开支近些年来一直不低于500亿美元。第二,核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自1998年印巴两国完成核实验以来,世界上的核大国已增加到7个美、英、法、俄、中、印、巴。此外,中国周边还集中了主要的“核门槛”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伊朗等。据媒体透露,日本拥有制造几千枚核弹的裂变材料,组装核武器只是时间问题,朝鲜半岛核危机搞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朝鲜实际上已具有核能力,美国更直接说朝鲜已有8枚核弹。受其影响,日、韩主张突破“核门槛”的势力也明显抬头。美国正式退除《反导条约》,加快研制、部署步伐,这对刺激大国核军备竞赛影响甚大。第三,高科技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近些年来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突出了现代高科技军备的威力,也突出了“数字差距”对国家军事实力优劣强弱的影响。美国的“数字化部队”的优势已引起了包括俄、欧在内的各军事大国的忧虑。因而各国普遍加大了高科技军备的投入。美国致力于提升远程投送、超视距精确打击以及太空战的能力,不断推出新型战机、舰艇和其他军事装备;俄罗斯为应对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大力加强核军备,计划在2010年前再部署>2-3艘新型核潜艇,对战略轰炸机进行现代化改装,积极组建航天军,开发天基反卫星系统,加强太空战能力;法国2003<财年购置新军事装备的费用较上年增长了11%,今后5年法国用于购置军事装备的资金估计将近千亿美元;英国准备斥资数百亿美元,着手再建造几艘新型航空母舰。第四,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加剧带来的挑战。中国周边军事大国包括美、俄,日、印、朝、越等国已成为当前军备竞赛的重灾区,东南亚各国已动用数十亿美元更新海、空军装备;印度计划依托美、俄、法等国继续提高军备水平,扩大在印度洋的军事优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也在加紧推进军事现代化。当前,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美国背景加重;二是核军备竞赛阴云不散;三是水下竞争越演越烈。

有关大国外交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古老的中国在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接触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以夷制夷”等“驭夷”方略。这种外交策略一直持续到清末。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一次次外敌入侵、一次次割地赔款,传统的“驭夷”方略再也显现不出往日的“神威”。在这种冲击之下,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开始重新审视与外邦的关系。李鸿章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围所处的国际新格局进行了再认识,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对手,已不是昔日的蛮夷之邦,而是拥有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远方强国,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中国面对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逐步摸索慢慢地确立了“力保和局,维护国权”的外交方针,为确保这一方针的实施,就必须讲究外交策略。当时国际上盛行的外交策略种类繁多,有均势主义、同盟外交、国际孤立、泛民族主义、门罗主义等等。李鸿章主要采取了“诚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这两种外交策略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一、诚信待夷即诚信外交,它既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对外交涉的一种手段。随着对洋人交住的增多,李认为既不能媚夷,“失之过弱”,又不能抗夷,“失之过刚”①,应该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所以他将传统的儒家学说应用于近代外交,主张待洋人以“诚”、“忠”、“信”。“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 “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同时认为“忠者,无欺诈之心,信者,无欺诈之言”②,所以诚信待夷就是主张以诚信待洋人,不能存有丝毫的欺诈之心,欺诈之言,乃至欺诈之行为,“凡中外交涉之事,总以必诚必信为主”。李诚信待夷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首先,与洋人交际要坦诚、谦抑、礼让。李鸿章认为“谦抑二字先从自家身心做起。再就是对洋人要礼让。李鸿章认为对洋人要“可从则从,断不与之失和”,哪怕是洋人有刁难之处,也应“婉言慰藉” ①。(二)其次,与洋人交涉时要信守条约、循理等。他认为,凡事应“依约而行,接之以信,驭之以诚,断之以理”,从而能较好地处理中外交涉,“亦不至大有龃龄”。李鸿章希望以此策略来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在这一和平环境下着手于中国的自强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①,其主观愿望是不错的。但是“诚信”等道德原则与志在扩张、掠夺、奴役中国的西方列强交往,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其结果必将是列强借势要挟,从中国攫取大量的权益。因此在李的这种外交策略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不断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以夷制夷在确定了一定的目标之后,外交策略的运用,则在于“发现国际间之罅隙而有以图之” ③。李认为给中国带来灾难并构成极大威胁的西方列强,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内部有利益冲突,存在与列强进行周旋,从而达到力保和局,维护国权的目的。这就是“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可以说贯穿于他外交活动的始终,是其最主要的外交策略。其主要表现有三:(一)令各国均沾李鸿章令“各国均沾”的制夷策略,主要表现在处理清帝国周边地区与列强的外交交涉中,特别是在处理台湾、朝鲜等问题时表现突出。1874年,日本借琉球船民被杀一事,武装侵略台湾,清政府责成李鸿章处理此事,他主张同日本讲和。认为不能因此事同日本发生战争。讲到制日之策,李鸿章认为:“台湾系海外偏隅,与其听一国久踞,奠若令各国均沾。”即主张台湾向各列强开放通商,使各国在台湾均有自身利益,让他们在台湾逐鹿,相互牵制,达到借机控制他们的目的,借以保存对台湾名义上的主权。1876年,日本逼迫朝鲜与其签订《江华条约》,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为寻求制日之策,1879年8月26日,李鸿章亲自写信给朝鲜原任太师李裕元,说服他对朝鲜宫廷施加影响,让朝鲜同各国通商订约。李鸿章说:“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毒攻毒,以制敌之策,乘机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还说:“若贵国在与英、德、美交通,不但牵制日本。并可札俄人之窥伺.而俄亦必随即讲和通好矣。”在这里,李鸿章是想让朝鲜与各国通商。使各国在朝鲜均有自身特殊利益,若日本或俄国想独占朝鲜,其他各国必加以干涉,这样可避免朝鲜为一国所灭,从而可保中国的宗主国地位。1881年,美国谴使要求与朝鲜通商,李鸿章让马建忠协助朝鲜签订了朝美通商条约,此后,德英等国都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同朝鲜签订了商约。这便使欧洲各国均在朝鲜获得商业利益,而令日本侵霸朝鲜的野心遭到强力遏制,这是典型的引虎制狼,即“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二)与日、俄联盟李鸿章在处理清政府的对外交涉中,存在着一种联盟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联日与联俄活动中。起初,他试图与日本联合,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在日本步步进逼之下,希望逐渐破灭,转而依靠俄国,企图借俄国的力量来达到遏制日本及其他国家过分侵略的目的。然而联合日本无异与虎谋皮,不但没有给大清带来太平,反而引狼人室。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促使李鸿章从联日转向联俄。日本吞并琉球,中日进行交涉之际,正值俄国侵扰新疆边境。中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时,在当时士大夫中有“联日制俄”和“联俄制日”两种趋向,此时,李鸿章力主放弃联日,改为联俄。他认为在中俄、中日交涉中,中俄关系更为重要,认为“日人诡谲,断不肯助我拒俄。”“与其多让于倭而倭不能助我以拒俄,则我既失之于倭,而又将失之于俄,何如稍让于俄而得俄以慑倭。”他建议清廷以“延宕之法”拒绝批准中日分岛改约的草案,使日本妄图以分琉球南部两荒岛换取清政府承认“利益均沾”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阴谋归于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俄国联合德法成功地使日本“还辽”,并且使赎辽费由1亿两降至3000万两。清廷及一些地方督抚大员对俄国另眼相看。在朝野一片“联俄”的气氛中,李鸿章充当了清政府联俄的使者。1896年,李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建立了针对日本的表面上的军事同盟,至此李鸿章的“联俄”行动达到顶峰。但是,义和团运动以后俄国在东北的侵略扩张证明,《中俄密约》并未给中国带来好处。相反,却便利了俄国势力大举侵入东北地区,东北实际上成为了它的势力范围。(三)寄望于国际“调停”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还表现在他每遇中外重大冲突,便请求列强“调停”,把化干戈为玉帛的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干预上。这种“调停”,一般来讲,是想以较小的让步换得“和局”,避免中外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或战争,以此尽可能保全中方利益。李鸿章争取“调停”的活动,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当李的“调停”愿望与列强利益一致时,也起到过一些效果。如中英在交涉马嘉理案时,英公使威妥玛曾坚决要求处分云南巡抚岑毓英,但李鸿章借设宴各国公使之机,借其帮助,使威妥玛放弃了这一无理要求。再如“三国干涉还辽”,也使清政府至少名义上暂时性地收回了辽东半岛。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在实力远不如人的情况下,利用列强矛盾,周旋于他们之间,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策略。但这种策略无疑是步险棋,在自己国家无实力掌握外交主动权时,片面依赖一“夷”的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不是“制夷”,而是被“夷”所制。虽然在有些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得了些成功,但与其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不论如何,李鸿章新形势下的“以夷制夷”策略已经开始走出传统的“驭夷”方略,加入了一些现代因素,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由此开启。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的,这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参考文献:①李鸿章全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长沙:岳麓书社,1994.③刘达人.民国丛书:外交科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7.④栾兆鹏.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⑤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七编(上)[M].东京博物馆,1897.

中国知网找找可以的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应学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学会分析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的特点、趋势及走向,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熟悉当前国际形势,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才能在毕业后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关键词:国际形势 、外交政策一、当今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1、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2、正确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我们要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和邪教组织的巨大社会危害,擦亮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在这些斗争中,人民群众极高的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3、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二、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增进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坚定不移的推进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一到促进地区和平和稳定。主张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强弱,不分种族,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全球多极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2、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a、全球化中的中国领事地位提高;b、民意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c、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 d、中国外交比以前更加法制化了。三、当今国际形势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目标是全力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做好外事工作,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今天的世界,全球化、多极化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中国同样也处在这个大潮之中,要想发展,必须顺应潮流,与世界同步,所以提高外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外交战略,树立了外交为民的思想,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扩展外交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主张多边主义,明确外交工作的目标,维护我国和各国共同利益,深化了我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汉和防务评论》《安全与国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文献
  • 中国的大国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中国外交论文
  • 有关大国外交论文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