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 教育 理念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重视学生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

[摘要]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并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在分析读者心理学边缘化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心理学通过吸收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与 方法 论能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其次,通过对图书馆制度的剖析,得出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必由之路的结论;最后,阐明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获取途径的观点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观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制度建设心理教育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是说。可见人们对图书馆期望之高,因为天堂可以理解为幸福的代名词。图书馆是这样的地方吗?图书馆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给幸福下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科学。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忽视了对个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故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积极层面。继之大量的研究发现,对幸福、发展、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把这门学科命名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②主张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了具体的实证研究。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极其短暂,但科学家却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始被应用到管理、教育、临床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效果显著,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欣喜地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有自己的心理学,众所周知的是读者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为研究 热点 ,9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已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笔者认为读者心理学的发展之所以停顿,原因有三: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图书馆硬件及图书馆技术的建设上,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便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②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较少,致使人们觉得用处不大,所以渐渐被淡忘,这是宣传问题;③从事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太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较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对图书馆员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馆员心理现象、阐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心理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依存关系,引导馆员在心理上与图书馆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协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体系,但在图书馆领域,读者心理学却因此扩展成为了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图书馆心理学是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料交流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读者阅读需求心理的研究、馆员的心理对策研究、领导者心理研究和图书馆环境与心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的心理与图书馆环境心理两个方向上,特别是图书馆员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大样本量地探究图书馆员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科学而准确的描画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心理学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图书馆心理学摆脱了纯感性推导的初级阶段,对图书馆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心理学的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急待发展与壮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力量,既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又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与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图书馆心理学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天生便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着力研究每一个图书馆员和读者所具有的积极方面。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是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的观点,因为积极的理解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图书馆心理学应加强对传统经典心理学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深度,并关注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验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使图书馆心理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徐建华教授的“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领域验证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即通过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来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一即快乐指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与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目的是使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与关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图书馆心理学也将迎来黄金的

发展时期。只要我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研究出发点,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图书馆心理学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3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制度建设

在开篇提到的 名言 中,博尔赫斯为什么愿意把图书馆比做“天堂”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可以自由获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适的环境可以安坐;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得到有力的保护,身临这样的“仙境”,怎么会没有“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呢?所以图书馆应该成为天堂,必须成为天堂,否则就会在网络时代遭受淘汰的命运。

图书馆员的从业状态

读者的需求我们已经了解,图书馆员的感觉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发挥了馆员们的才干,图书馆的收入是否令馆员满意,图书馆的同事关系是否温暖团结,一句话――图书馆员们是否体验到了幸福感?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即定目标,保持图书馆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意义重大。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工作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图书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徐建华教授的研究 报告 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这表明当今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自评结果低于客观测量结果,这表明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员的 自我评价 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与图书馆行业公众关注度不高,行业形象不明晰,社会评价偏低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启示

那么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达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又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与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种制度产品,即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而提供的制度产品。图书馆制度又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宏观制度),是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制度安排;行业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中观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则;机构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微观制度),就是各实体图书馆自己制定的管理与服务规则。我国图书馆界对微观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成果,但对宏观和中观制度的研究却很少,而目前图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缺位却比较严重,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缺位、职业自律制度缺位、职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职业准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缺位必然带来职责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舆论的营造、在国家发展计划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 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继续增强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的。首先,员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与工作有关的物质设备的需要是否满足;其次,员工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是否满足,第三是员工的归属或参与的需要是否满足;最后是员工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当员工有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任务的目标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加强制度研究已是图书馆界时不我待的任务,而在这个领域蒋永福老师提出了制度图书馆学的概念,韩继章先生呼吁建设包括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内容在内的完整的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人在制度建设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物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国内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10-40%,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消极情绪在心中久居不散,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也即快乐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减少,快乐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传统的诊疗性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问题的研究上,期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幸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不能借助去除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建设一个幸福社会,同样,人类也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力量才能真正阻碍和预防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认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图书馆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怎么辅导那些心理病人呢?这显然是传统病理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少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划上了等号。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还在于告诉大众寻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径,那才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径。高校图书馆由于其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更应该把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图书馆实施心理教育与教学部门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图书馆首先要加强心理知识方面书籍的宣传力度,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提高心理素质,将引导读者的心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其次,可以举办心理学讲座、活动日、座谈会、展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心理教育作用的效果。还应该开展图书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拓心理咨询等新的服务领域。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甚至建立心理治疗室,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把全体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幸福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必然是能为读者带来更多幸福感的图书馆。

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艰巨,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出现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悲剧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 反思 、探索心理学学科,这时一种主张引导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而获得更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应运而生。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 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多 渠道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 人际交往 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 野营 、拉练、 军训 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能使个人和社区繁盛的力量和美德”。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新理念

首先从教育对象着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则应该是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大学生已经存在的明显具有心理疾病的指导和解决,而其他学生则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外围,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前景依旧令人担忧,对生活的茫然、对学习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幸福和快乐的感知缺乏等等。所以,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解决个体学生所存在心理问题,也要兼具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的引导。也只有做到对整体与部分的统筹兼顾,积极整合,才能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收获到最大的成效。其次从教育内涵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转消极为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内涵基本上仍是集中在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分析辅导上,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些消极案例便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更甚至会对一些学生形成心理暗示,对自身正确的行为产生曲解,加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积极心理学来解读现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还要有效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掘自身的潜能、提升积极的品质。再次从教育措施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

除了现如今较为普遍的一对一的专业性矫正、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的形式,例如演讲、辩论赛、讲座等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不自觉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职业道德感。最后从主客观关系着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不例外,教师应该要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对健康心理塑造的积极性,摒弃传统心理学中片面强调教师教育、指导功能错误观念,将高校中的每一人都视为健康心理的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让学生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做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和积极情绪的培养者,同时还要减少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要以客体的身份去协助、引导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二、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一种长久且持续发挥作用的状态,既表现在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上,更能表现出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及发展潜能。如果能够一直以积极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发展,那么心理上存在的疾病也就可以有效避免。在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应该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形成的心理现象,这种对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也正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学校在课程教育目标的设立中,就首先要积极建立起一套预防机制,以在最大化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者减轻因为心理疾病而造成的后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首要目标,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时疏导、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具有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从而保证每一个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向上人格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虽然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分别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者提出了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主观情感上的积极情绪的培养以及积极人格的形成,更应该包括对社会整体积极环境的建设。所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不能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上,而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于身上的个性化积极品质,并针对这些品质实行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对自我的完善和积极人格的塑造。

(三)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发展至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也都基本上还保持着“有病治病”的想法。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上,其重心也多集中在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而将其他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排除在外。其实,通过对高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对自我心理进行完善以及对心理调适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将所有的学生都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全面实现大学生对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有效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相关教师要积极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组织一些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实现对校园优秀文化的有效构建,也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对自我积极品质的塑造。除此之外,大学生积极品格的形成还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即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当这三个积极组织系统相结合时,其便形成了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完整环境,再加之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落实,学生便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而多样的积极情绪,最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保障系统和支持系统。

(五)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素质

传统心理学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因为他们一般只会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正确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疏导,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其他心理状态表现优良的学生避免心理问题的滋扰或者促进其更好地心理品质发展。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存在于传统心理教师身上的通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来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学生的立场来增强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彻底抛除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启示:

一,当人的心理充满积极因素时,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二,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非是要从痛苦中解脱,而应该是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不应该对任何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产生歧视,他们的心理和正常人一样,都拥有积极品质,通过有效地咨询也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存在的潜能和美德,从而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也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向积极取向进行转变,才能够克服并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叙述,并以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实践为讨论方式,说明其在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参考文献:

[1]崔颖.积极心理学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123-124.

[2]于兰芳.论企业员工激励方法(制度)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J].现代商业,2013(12):108-109.

[3]孙玉平.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2-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

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 教育 理念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重视学生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

[摘要]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并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在分析读者心理学边缘化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心理学通过吸收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与 方法 论能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其次,通过对图书馆制度的剖析,得出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必由之路的结论;最后,阐明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获取途径的观点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观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制度建设心理教育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是说。可见人们对图书馆期望之高,因为天堂可以理解为幸福的代名词。图书馆是这样的地方吗?图书馆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给幸福下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科学。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忽视了对个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故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积极层面。继之大量的研究发现,对幸福、发展、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把这门学科命名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②主张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了具体的实证研究。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极其短暂,但科学家却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始被应用到管理、教育、临床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效果显著,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欣喜地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有自己的心理学,众所周知的是读者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为研究 热点 ,9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已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笔者认为读者心理学的发展之所以停顿,原因有三: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图书馆硬件及图书馆技术的建设上,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便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②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较少,致使人们觉得用处不大,所以渐渐被淡忘,这是宣传问题;③从事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太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较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对图书馆员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馆员心理现象、阐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心理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依存关系,引导馆员在心理上与图书馆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协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体系,但在图书馆领域,读者心理学却因此扩展成为了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图书馆心理学是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料交流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读者阅读需求心理的研究、馆员的心理对策研究、领导者心理研究和图书馆环境与心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的心理与图书馆环境心理两个方向上,特别是图书馆员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大样本量地探究图书馆员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科学而准确的描画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心理学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图书馆心理学摆脱了纯感性推导的初级阶段,对图书馆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心理学的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急待发展与壮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力量,既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又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与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图书馆心理学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天生便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着力研究每一个图书馆员和读者所具有的积极方面。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是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的观点,因为积极的理解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图书馆心理学应加强对传统经典心理学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深度,并关注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验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使图书馆心理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徐建华教授的“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领域验证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即通过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来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一即快乐指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与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目的是使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与关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图书馆心理学也将迎来黄金的

发展时期。只要我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研究出发点,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图书馆心理学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3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制度建设

在开篇提到的 名言 中,博尔赫斯为什么愿意把图书馆比做“天堂”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可以自由获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适的环境可以安坐;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得到有力的保护,身临这样的“仙境”,怎么会没有“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呢?所以图书馆应该成为天堂,必须成为天堂,否则就会在网络时代遭受淘汰的命运。

图书馆员的从业状态

读者的需求我们已经了解,图书馆员的感觉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发挥了馆员们的才干,图书馆的收入是否令馆员满意,图书馆的同事关系是否温暖团结,一句话――图书馆员们是否体验到了幸福感?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即定目标,保持图书馆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意义重大。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工作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图书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徐建华教授的研究 报告 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这表明当今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自评结果低于客观测量结果,这表明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员的 自我评价 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与图书馆行业公众关注度不高,行业形象不明晰,社会评价偏低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启示

那么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达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又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与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种制度产品,即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而提供的制度产品。图书馆制度又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宏观制度),是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制度安排;行业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中观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则;机构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微观制度),就是各实体图书馆自己制定的管理与服务规则。我国图书馆界对微观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成果,但对宏观和中观制度的研究却很少,而目前图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缺位却比较严重,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缺位、职业自律制度缺位、职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职业准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缺位必然带来职责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舆论的营造、在国家发展计划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 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继续增强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的。首先,员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与工作有关的物质设备的需要是否满足;其次,员工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是否满足,第三是员工的归属或参与的需要是否满足;最后是员工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当员工有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任务的目标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加强制度研究已是图书馆界时不我待的任务,而在这个领域蒋永福老师提出了制度图书馆学的概念,韩继章先生呼吁建设包括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内容在内的完整的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人在制度建设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物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国内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10-40%,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消极情绪在心中久居不散,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也即快乐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减少,快乐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传统的诊疗性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问题的研究上,期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幸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不能借助去除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建设一个幸福社会,同样,人类也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力量才能真正阻碍和预防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认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图书馆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怎么辅导那些心理病人呢?这显然是传统病理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少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划上了等号。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还在于告诉大众寻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径,那才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径。高校图书馆由于其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更应该把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图书馆实施心理教育与教学部门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图书馆首先要加强心理知识方面书籍的宣传力度,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提高心理素质,将引导读者的心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其次,可以举办心理学讲座、活动日、座谈会、展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心理教育作用的效果。还应该开展图书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拓心理咨询等新的服务领域。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甚至建立心理治疗室,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把全体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幸福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必然是能为读者带来更多幸福感的图书馆。

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艰巨,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出现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悲剧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 反思 、探索心理学学科,这时一种主张引导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而获得更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应运而生。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 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多 渠道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 人际交往 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 野营 、拉练、 军训 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积极心理积极人生主题论文

人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积极向上。积极向上是一个人人格品质的基础,是最具决定性、统领性和引导性的因素。你想知道如何写好关于积极向上议论文吗?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关于积极向上议论文怎么写吧,欢迎阅读!关于积极向上议论文篇一 世上的各种事物,全凭你自己如何去想。用健康、积极、快乐的眼光,用欣赏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你用挑剔、鄙夷、悲哀的眼光,用批评的态度去看待事物,那么就只能永远生活在绝望的环境中。 心态是要靠自己去掌握,去调整的。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乐观的人看半杯水,他会想,我还有半杯水。于是每天注入一滴水,终于有一天水溢出了;而悲观的人看半杯水,他想着,我只有半杯水了,于是终日愁眉不展,最后有一天水全干了。 乐观、积极的人用健康的向上的心态助自己成功,让自己快乐地活着;而悲观消极的人用病态的心态让自己永远活在阴霾里,让自己在绝望中痛苦地徘徊。 成功的心态不是在成功之后才培养出来的,成功的心态是在未成功前千百次的失败中磨练出来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你的将来,你的成功与失败。 心态是我们自己掌握的,因为我们有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心灵,我们不被某种力量所约束,我们是自由的,在眠队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可以用美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绝望。 成功与失败并存,希望与失望相伴,生与死相随,祸与福相依……我们掌握了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健康向上的热情,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只要战胜自己,把握好心态,我们就是生活中的勇者! 关于积极向上议论文篇二 漫漫人生路,有多少花开花谢,草青草黄,我们都要坦然面对。有人曾经说过:“心态决定一切。”是的,心态的好坏决定着人生的命运。拥有健康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生活的馈赠。 众所周知,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林黛玉,年轻貌美,满腹才华。然而上天却大大地打击了这女子一番。她的家庭破裂,命运多舛,年少的不幸经历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她怀着一种极度悲观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去看待自己的人生,最终因忧愁呕血而香消玉损。“红消香断有谁怜,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由得令人扼腕 !而《红楼梦》中的另一位奇女子――薛宝钗,她的达观表现则值得一道。同样面对家庭的变故,生活的挫折,她选择了乐观地接受。她宽容了生活的不公,接纳了自己的不幸。最终,她被贾母所赏识,娶她做自己的孙媳妇,掌管着整个家族,将生命的赋予发挥到了人生的最高点! 生活是至高无尚的统治者。在生活之路上,永远遍布着荆棘,充斥着暴风骤雨。如果你选择了悲观的心态,只能使你走向毁灭。我的父亲,曾是一位落榜青年,高考失意,生活的打击,曾使他一度失落,甚至想过在死神面前低头!然而,当他重新鼓起勇气,正视生命的一切时,他却惊喜地发现,生活仍然向他敞开大门,向他招手,向他微笑着。于是,他笑对生活,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 这正如一首诗所说:“悲观的人,听悲观的歌,做悲观的梦,过悲观的生活;乐观的人,听乐观的歌,做乐观的事,过乐观的生活。”相信我吧,朋友:健康的心态,会让你超越一切! 关于积极向上议论文篇三 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开开心心的生活,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但我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顺顺利利,一定会有不如意,一定会有缺憾!我喜欢做白日梦,我喜欢遐想,我喜欢憧憬! 小时候的我很听话,因为我爱我的妈妈,我听妈妈的话,我很爱哭,因为我心里不舒服不会发泄,我只会哭;后来妈妈脾气好,总被人欺负,从此我将做回我自己,一个别人看着脾气比好的人,随着年龄的长大,我变的安静了,成熟了,不如以前开朗了,正如他们所说,我好像心事很重,的确我心事真的很重! 忍,这个字看着简单,可是却很难做到,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忍呢,我想这应该随着我的成长而了解吧! 这几天我想了很多,人的一生有很多愁事,我爱想,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就愿意想象,会把事情想到最坏,可能每个人不同吧,但是,今天我终于想开了,弄懂了:我应该乐观的生活! 惆怅是没有用的,事情总是要面对的,只有真正解决了,才是我们要做的,加油吧,不要浪费我的生活浪费我的时间!明天会更好、希望爱我的人都能有这个乐观向上的态度! 猜你喜欢: 1. 积极向上的心态作文800字 2. 积极向上励志的文章1000字文章两篇 3. 青春励志积极向上作文 4. 1000字积极向上青春励志的文章 5. 励志向上的文章3000字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叙述,并以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实践为讨论方式,说明其在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参考文献:

[1]崔颖.积极心理学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123-124.

[2]于兰芳.论企业员工激励方法(制度)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J].现代商业,2013(12):108-109.

[3]孙玉平.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2-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

积极的心态可以被建立在基础上,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导向、自我管理和具有适应性为前提假设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因素,因此,研究和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自主学习的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以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实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以人为本”,实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如,在班级管理中,民主竞选班干部,在班级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以形成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成人、成功、成才。

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激励学生;同时,利用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学生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特殊意义。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利用可以让学生产生幸福感的因素,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室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利用学校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班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让学生喜欢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幸福感。

2.乐观。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及合理的情绪,碰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讲解一些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同时进行激励教育,这样学生就会在碰到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自我决定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满意感,最终实现有效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能形成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也使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得到了满足。

三、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1.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具有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仿效,成为学生的行动方向。校风和学风具有暗示性和激励性,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所以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公约》、《个人争创三好规划》等形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尊重,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体现大家庭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尤深。教师性格活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处事公道、恩威并济、一丝不苟,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许多心理障碍会在教师感染下得到缓解。如果教师性格怪异,脾气暴躁,处事不公,就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以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

[4]杭州实验学校.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积极心理的论文文献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能使个人和社区繁盛的力量和美德”。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新理念

首先从教育对象着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则应该是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大学生已经存在的明显具有心理疾病的指导和解决,而其他学生则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外围,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前景依旧令人担忧,对生活的茫然、对学习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幸福和快乐的感知缺乏等等。所以,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解决个体学生所存在心理问题,也要兼具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的引导。也只有做到对整体与部分的统筹兼顾,积极整合,才能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收获到最大的成效。其次从教育内涵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转消极为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内涵基本上仍是集中在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分析辅导上,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些消极案例便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更甚至会对一些学生形成心理暗示,对自身正确的行为产生曲解,加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积极心理学来解读现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还要有效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掘自身的潜能、提升积极的品质。再次从教育措施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

除了现如今较为普遍的一对一的专业性矫正、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的形式,例如演讲、辩论赛、讲座等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不自觉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职业道德感。最后从主客观关系着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不例外,教师应该要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对健康心理塑造的积极性,摒弃传统心理学中片面强调教师教育、指导功能错误观念,将高校中的每一人都视为健康心理的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让学生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做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和积极情绪的培养者,同时还要减少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要以客体的身份去协助、引导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二、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一种长久且持续发挥作用的状态,既表现在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上,更能表现出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及发展潜能。如果能够一直以积极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发展,那么心理上存在的疾病也就可以有效避免。在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应该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形成的心理现象,这种对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也正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学校在课程教育目标的设立中,就首先要积极建立起一套预防机制,以在最大化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者减轻因为心理疾病而造成的后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首要目标,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时疏导、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具有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从而保证每一个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向上人格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虽然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分别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者提出了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主观情感上的积极情绪的培养以及积极人格的形成,更应该包括对社会整体积极环境的建设。所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不能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上,而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于身上的个性化积极品质,并针对这些品质实行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对自我的完善和积极人格的塑造。

(三)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发展至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也都基本上还保持着“有病治病”的想法。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上,其重心也多集中在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而将其他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排除在外。其实,通过对高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对自我心理进行完善以及对心理调适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将所有的学生都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全面实现大学生对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有效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相关教师要积极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组织一些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实现对校园优秀文化的有效构建,也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对自我积极品质的塑造。除此之外,大学生积极品格的形成还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即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当这三个积极组织系统相结合时,其便形成了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完整环境,再加之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落实,学生便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而多样的积极情绪,最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保障系统和支持系统。

(五)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素质

传统心理学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因为他们一般只会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正确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疏导,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其他心理状态表现优良的学生避免心理问题的滋扰或者促进其更好地心理品质发展。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存在于传统心理教师身上的通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来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学生的立场来增强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彻底抛除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启示:

一,当人的心理充满积极因素时,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二,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非是要从痛苦中解脱,而应该是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不应该对任何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产生歧视,他们的心理和正常人一样,都拥有积极品质,通过有效地咨询也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存在的潜能和美德,从而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也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向积极取向进行转变,才能够克服并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的论文 范文 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 教育 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 措施 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 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 经验 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 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 考研 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 学习方法 、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指导 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 反思 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两篇

2. 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3.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 心理学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叙述,并以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实践为讨论方式,说明其在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参考文献:

[1]崔颖.积极心理学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123-124.

[2]于兰芳.论企业员工激励方法(制度)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J].现代商业,2013(12):108-109.

[3]孙玉平.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2-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

积极心理学结课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 教育 理念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重视学生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

[摘要]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并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在分析读者心理学边缘化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心理学通过吸收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与 方法 论能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其次,通过对图书馆制度的剖析,得出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必由之路的结论;最后,阐明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获取途径的观点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观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制度建设心理教育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是说。可见人们对图书馆期望之高,因为天堂可以理解为幸福的代名词。图书馆是这样的地方吗?图书馆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给幸福下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科学。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忽视了对个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故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积极层面。继之大量的研究发现,对幸福、发展、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把这门学科命名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②主张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了具体的实证研究。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极其短暂,但科学家却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始被应用到管理、教育、临床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效果显著,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欣喜地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有自己的心理学,众所周知的是读者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为研究 热点 ,9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已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笔者认为读者心理学的发展之所以停顿,原因有三: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图书馆硬件及图书馆技术的建设上,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便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②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较少,致使人们觉得用处不大,所以渐渐被淡忘,这是宣传问题;③从事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太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较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对图书馆员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馆员心理现象、阐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心理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依存关系,引导馆员在心理上与图书馆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协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体系,但在图书馆领域,读者心理学却因此扩展成为了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图书馆心理学是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料交流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读者阅读需求心理的研究、馆员的心理对策研究、领导者心理研究和图书馆环境与心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的心理与图书馆环境心理两个方向上,特别是图书馆员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大样本量地探究图书馆员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科学而准确的描画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心理学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图书馆心理学摆脱了纯感性推导的初级阶段,对图书馆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心理学的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急待发展与壮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力量,既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又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与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图书馆心理学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天生便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着力研究每一个图书馆员和读者所具有的积极方面。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是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的观点,因为积极的理解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图书馆心理学应加强对传统经典心理学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深度,并关注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验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使图书馆心理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徐建华教授的“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领域验证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即通过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来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一即快乐指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与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目的是使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与关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图书馆心理学也将迎来黄金的

发展时期。只要我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研究出发点,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图书馆心理学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3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制度建设

在开篇提到的 名言 中,博尔赫斯为什么愿意把图书馆比做“天堂”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可以自由获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适的环境可以安坐;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得到有力的保护,身临这样的“仙境”,怎么会没有“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呢?所以图书馆应该成为天堂,必须成为天堂,否则就会在网络时代遭受淘汰的命运。

图书馆员的从业状态

读者的需求我们已经了解,图书馆员的感觉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发挥了馆员们的才干,图书馆的收入是否令馆员满意,图书馆的同事关系是否温暖团结,一句话――图书馆员们是否体验到了幸福感?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即定目标,保持图书馆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意义重大。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工作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图书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徐建华教授的研究 报告 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这表明当今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自评结果低于客观测量结果,这表明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员的 自我评价 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与图书馆行业公众关注度不高,行业形象不明晰,社会评价偏低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启示

那么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达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又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与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种制度产品,即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而提供的制度产品。图书馆制度又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宏观制度),是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制度安排;行业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中观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则;机构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微观制度),就是各实体图书馆自己制定的管理与服务规则。我国图书馆界对微观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成果,但对宏观和中观制度的研究却很少,而目前图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缺位却比较严重,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缺位、职业自律制度缺位、职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职业准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缺位必然带来职责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舆论的营造、在国家发展计划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 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继续增强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的。首先,员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与工作有关的物质设备的需要是否满足;其次,员工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是否满足,第三是员工的归属或参与的需要是否满足;最后是员工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当员工有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任务的目标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加强制度研究已是图书馆界时不我待的任务,而在这个领域蒋永福老师提出了制度图书馆学的概念,韩继章先生呼吁建设包括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内容在内的完整的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人在制度建设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物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国内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10-40%,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消极情绪在心中久居不散,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也即快乐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减少,快乐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传统的诊疗性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问题的研究上,期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幸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不能借助去除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建设一个幸福社会,同样,人类也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力量才能真正阻碍和预防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认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图书馆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怎么辅导那些心理病人呢?这显然是传统病理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少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划上了等号。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还在于告诉大众寻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径,那才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径。高校图书馆由于其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更应该把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图书馆实施心理教育与教学部门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图书馆首先要加强心理知识方面书籍的宣传力度,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提高心理素质,将引导读者的心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其次,可以举办心理学讲座、活动日、座谈会、展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心理教育作用的效果。还应该开展图书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拓心理咨询等新的服务领域。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甚至建立心理治疗室,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把全体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幸福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必然是能为读者带来更多幸福感的图书馆。

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艰巨,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出现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悲剧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 反思 、探索心理学学科,这时一种主张引导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而获得更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应运而生。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 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多 渠道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 人际交往 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 野营 、拉练、 军训 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较高的专业 文化 素质,三个基本素质相互联系合成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完整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 教育 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 方法 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 经验 。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4]。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5]。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浅析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

【摘要】当今社会,考试是竞争和淘汰的主要手段,“考试人生”的说法并不夸张,导致考试作弊的学生自身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作弊认识模糊和虚荣心的膨胀,加强大学生思想和诚信教育,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防范考试作弊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考试;作弊;心理

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历史文化原因,还有社会、家庭、学校更有学生自身心理影响因素。

1 虚荣心的膨胀

有一类学生在为“荣誉而战”,他们有的对成绩很在乎,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的为了能得到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有的为了巩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希望以此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受到同学的尊敬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满足虚荣的心理。

相当部分学生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手段,对考试作弊成功存在侥幸心理。在对考试作弊成功与否及因作弊受处分等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观念失衡,因而在行为选择上也往往出现偏差。

2 群体效尤现象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作弊群体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某些学生成绩一般,但为了考试分数更高,能获得奖学金,凭侥幸心理作弊;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看见平时不学习的学生靠作弊取得的成绩比自己还高,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也冒险一试。

要做到较彻底地根除考试作弊现象,寻找到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除了从加强诚信教育、建设诚信体系、推进依法治考进程、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以外,还要有效的调整好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 克服认知失衡,端正价值取向

不管是何种心态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学生不诚实的一面,考试作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应结合实际,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诚实行为,教育他们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的心理毛病,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学校不仅要加强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还要加强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学风教育使学生端正 学习态度 ,必要时进行 学习方法 和技能指导,如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等。

任何一名考生都应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来审视、约束自我,自觉遵守有关行为准则和管理规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待考试,对待分数,明确考试分数不仅对自己、对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的督促和评价作用。虚假的分数会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危害最大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作为学校和辅导员都有义务在考试前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解决少数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使那些想作弊的大学生受到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使他们不想做、不愿做背叛诚信的事。

2 充分发挥家长的亲和力,形成教育合力

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做好 家庭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为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良好合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于2004年5月联合组织“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报告 团”,在全国巡回宣讲。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沟通和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重点宣传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重要途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方式。有了良好的习惯,如认真预习,集中注意力听讲,及时复习和按时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仔细思考等习惯,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鄙视考试作弊,对考试充满信心,当然就不必再花心思作弊了。

4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低同学间分数竞争的压力

在学习负担过重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情况下,学生为避免考试失败、作弊的动机较强烈,容易出现作弊行为。因此,控制学生作弊,要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公布考试分数,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分优劣、定等级会加大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引发更多的作弊行为。所以,要通过降低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来控制大学生的作弊。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分数成为学生个人的私事,只让学生本人知晓自己的分数,改变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的做法,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考试分数而非与同学分数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

5 正确对待考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缺乏必要学习技能、不勤奋刻苦、混时度日、过高考试焦虑的大学生更可能作弊,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往往较差,并且认为作弊的实惠更大,因此要善于及早发现这种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咨询、学习指导,要求他们抓紧时间刻苦地学习,减少对考试的焦虑等 措施 解决他们的问题。早期发现有作弊危险的学生和对他们干预对减少作弊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发展有着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 范文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内容摘要】

本文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对长春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对比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认识还不够深刻,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从父母包办代替的生活走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当个体遇到内心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人,有效测试3,644人,有效率为;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汉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专业学生1,318人,文科专业学生465人,艺术专业学生339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采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敌对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以下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理工专业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四个因子得分中高于文科专业学生,其中敌对因子分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因子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学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而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还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这个结果可能与样本选择和被试测试的认真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长久以来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就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对困难时,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闭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趋于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与 文化 熏陶,所以样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如果对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多认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症状较多,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状较文科生多且明显,可能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不善于表达,性格多偏于内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较易形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另外,本研究中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生明显,可能是因为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通过学习艺术考上大学,此类学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时的叛逆青年,所以导致艺术生整体测试结果的敌对症状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爱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冯文静,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

[3]胡发军,张庆林.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张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

[5]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6]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

[7]王晓丽,周晓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校园心理,2015

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范文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快速膨胀,各种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学生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与教师同学相处、与父母相处及与社会相处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妥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限制了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为高职学生消除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成为各个高职院校所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的成长,其本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学能使大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但是只有结合心理教育,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心理建设,才能使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唯有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意识,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有勇气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挑战,而这些素质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联系。

2.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发和创新的基础,唯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而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生潜在的能力进行发挥,使学生集创造力与心理素质为一体,从而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适应自己角色变换,提升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1.在校园中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当前,很多高职高校尚没有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仅仅设置“心理咨询室”,轮流对学生的心理疑惑进行解答,专业程度不够,并且缺乏规范的心理咨询流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构建健全的心理教育辅导机构,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编制心理辅导教材,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可以招募一些心理专业的学生加入到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中,向全校学生宣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积极、活泼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因此喜欢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对人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感触。通过社会实践中的积极参与,能使学生的性格更加完善,心理发展更加健全。首先,可以举办一些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爱心帮助老人、植树种草等活动,让学生能在社会行为中受到精神上的感染,从而是人格更加健全;其次,可以介绍学生加入到企业实习中,多多增加社会工作 经验 ,学习社会 人际交往 的 方法 与诀窍,帮助大学生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减少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感。

3.增加心理教育必修课

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室知识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校,应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让学生在教师系统的讲解中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自我心理疏导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而开设课程。例如,很多学校开设了“大学生恋爱心理指导”课程,很多学生从高中走出校园之后,不明白如何处理男女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固执和盲目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消极、迷茫的心理现象。通过心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够使大学生明确恋爱的目标,并找到适合的方法,理智地去进行恋爱,从而使大学生的恋爱质量提升,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三、结语

健康、积极的心态,不仅能防止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学习中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角色,在社会上获得长远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能帮助大学生拥有幸福、顺利、成功的人生,我们应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积极采用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耐心,从而走上顺利的人生道路。

  • 索引序列
  • 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 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
  • 积极心理积极人生主题论文
  • 积极心理的论文文献
  • 积极心理学结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