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幼儿行为研究案例论文

幼儿行为研究案例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行为研究案例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一)生活中的不良习惯1.不良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幼儿体质越来越差,其实这跟他们的进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想吃饭、吃饭吃得很少、不肯自己吃饭、边吃边玩、吃饭时间很长、吃得满桌都是……这些都是不良的进食习惯。一个班级里面吃饭快的孩子跟吃饭慢的孩子相差太多了,有些吃饭慢的孩子一顿饭可以吃半个多小时,有的时候饭都冷了,可是小孩还没吃好。而有些孩子吃饭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上、桌子上甚至是地板上吃的都是米粒还要一边吃饭一边和旁边的小朋友聊天。 这些小朋友已经算是好的了,与他们相比还有一些孩子更让人头痛,他们就是挑食、偏食的孩子。其实幼儿园里每天的菜和点心都是根据营养成分搭配好的,而有些小朋友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不吃,有些小朋友只吃荤菜不吃蔬菜,有些小朋友碰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要吃两碗,自己不喜欢的一碗饭就只吃几口,这些孩子真的很让老师和家长头痛。2.生活自理能力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小朋友到中班了每天睡觉起来穿衣服都不会穿,而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总是把裤子、鞋子穿反,只要一个不留意,那么那天那几个孩子就是穿反了回家了,而当家长来接的时候看见自己孩子的裤子、鞋子是穿反的,心里面一定会责怪老师。其实那一天老师只是一个不小心没去留意。(二)上课常规习惯幼儿常规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知道,管理幼儿就宛如栽培小树一样,要时常给它培土、施肥、浇水,将它多余的小叉剪掉,使它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如果不对小树进行精心的管理,任其东倒西歪,树叉横生,那么小树就难以成材,只能成为火中燃物。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规规矩矩,而有些小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而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动作不停。叫喊、讲话,当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喜欢插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孩子自己非但不认真上课还要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影响课堂秩序。一下课便像利箭一般冲出教室,到处奔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惹事生非,难以安静。但是让孩子去做运动或者玩乐时,就开心极了,好像放了缰的野马一样,特别来劲。二、存在的原因(一)纵容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所以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案例: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栋栋,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很宠他,所以他什么都不会,吃饭要老师喂,衣服不会穿。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听。有一次,我们已经在上课了,他妈妈刚刚抱着他进来,而他在哭。情况了解下来才知道,原来是橡皮泥忘在家里没有带来,我们两个老师又哄又,可对于他来说一点都不管用,还是要妈妈回家拿,没办法他妈妈只能回家帮他拿。后来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才知道原来在家里他已经习惯了,吃饭什么都是喂的,而且要什么爸爸妈妈总是会满足他,他妈妈说他去超市看中的东西如果不帮他买他就会睡在地上哭,弄的家长没办法只能满足他,所以他已经习惯了。(二)模仿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等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如今的小孩子大部分都是有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一辈人的素质肯定不高,有些坏习惯当然也是很难避免的了,而小孩子长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就会有影响了。模仿真的是小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说一个怎么样的老师交出怎么样的学生,理由就是在这里。孩子认为老师、家长说的话,做的事总是对的,所以他们会模仿。案例:一次我在上课,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小声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第一次我看见后提醒他不要说话,后来他又讲了,我叫他起来问他:“你来跟我说说看,刚才老师讲的什么东西。”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各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他回答出来了。可是我还是批评了他:“不要以为,其他老师说你聪明了,你上课就可以不听了,就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了。”后来下课以后,我听见好几个小朋友都走到他那里也去跟他说我上课时说过的话。这些孩子好的没学会,不好的一学就会了。(三)重复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孩子的有些不好的行为,一次没有人阻止他,他就会有第二次,慢慢的有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地重复就变成坏习惯了。三、解决的方法(一)家园合作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意之中成了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重视家长工作、让家长明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与学校老师要经常交流,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幼儿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长教育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教师也可以运用家园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这样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创设环境环境的教育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幼儿学习的途径应是具体直观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刺激孩子的行为习惯。游戏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形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能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也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三)言传身教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在与孩子、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小孩子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老师的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总之,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孩子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小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教育与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在解决各个学龄段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并未得到广大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希望通过阐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义来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儿教育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6]陈莉亚.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Z].研究与探索.2004

[7]清风.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课程研究.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

幼儿园行动研究案例论文

案例:上午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园中班集中在户外大型玩具活动场地进行活动。当时带班教师在教室整理玩具,孩子们则有保育员和实习老师带领,自由玩耍。一个孩子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大哭起来,老师立即检查,发现其没有外伤,实习老师没有告诉班主任,便安抚继续活动;中午吃饭时,老教师发现该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说是手痛,老师仔细检查询问,发现其右手腕有些肿。随即送往镇卫生院检查,医生建议马上到附近医院拍片检查。经检查,系手腕脱臼,之后,通知其父母,当家长接孩子时看到幼儿伤情,非常生气,要求领导解决处理。原因分析:第一,教师麻痹大意,在孩子们活动时没有合理分工,出现管理盲区,孩子们玩危险游戏时不能及时发现制止;这样的事件是个意外,但是教师就应该具备处理意外的能力。尤其是在室外活动时,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自觉性差,对危险的意识不够,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时间、节奏,使孩子们不脱离自己的视线,才能避免孩子们不做危险游戏,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们的安全。第二,在伤害发生后,教师对幼儿的伤后处理方式太随意,不具备基本的保育、保健知识;在意外发生以后,教师对孩子受伤这件事情不够重视,处理太过随意,觉得只是摔了一跤,揉一揉就没事了。这是老师们应该重视的,孩子受伤其实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由于教师的疏忽而导致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家长是会追究的。所以对于每一个受伤的幼儿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仔细的检查;第三,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不够细化。对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休息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都应该提前预想,认真制定各类预案、细则、各自责任,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以孩子为中心的思想,而不是出了事故后的补救或者推卸责任。对策:以此事为契机,我园通过专题会议强调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要求每位教职工提高工作责任心。在开展各类活动时要提前设想各个细节,合理安排。又请村卫生所的医生对教职工进行了培训学习,使教职工深入了解了幼儿保健知识,提高了对各类伤害事故的及时救治能力;通过学园领导小组集中讨论,结合幼儿园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了幼儿园规章制度,明确了幼儿园一日常规,各类活动细则,教职工各自职责。同时,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

幼儿行动研究案例【1】

一、发现问题

东东哭着向老师说:“小朋友们都不和我玩,我不想上幼儿园了”

二、分析界定

如何引导引导幼儿正确与人交往?

三、计划措施

1、在游戏活动中观察东东的特质--内向型。

行动--引导鼓励东东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或设置情景活动让他参与,并个别关注,引导。

观察反思--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能参与活动,与人交往,但仍缺乏主动性。

2、在活动中委以重任,担任角色,促使东东主动交往。

行动--例如请东东担任值日生工作,东东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主动去执行值日生工作,要求小朋友收拾玩具、喝水排队等,能与小朋友友好合作。

观察反思--教师层层递进的引到和鼓励,让他有自我认可,感到自己也能为小朋友和老师做事情,和小朋友做好玩伴,给东东了自信心,促使东东乐于主动与他人交往。

四、其他

1、在每个计划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老师都会考虑到家园沟通,了解造成东东性格特征形成的可能因素,并在行动不同时期保持家园互通,步调一致。

2、在班级活动中,多创设情景模拟,让东东参与角色,引导启发东东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3、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幼儿找冬冬游戏,让冬冬感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自然融合。

4、老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幼儿行动研究案例【2】

小班幼儿尚未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语言区里的图书容易破损,一些反复修补的破图书对幼儿再也没有吸引力了,放着多余,扔了又可惜。

我引导幼儿把破图书里完好的插图剪下,可小班幼儿手的精细动作还没发育完善,不会沿弯曲的边缘剪插图,做精细动作很累也不感兴趣。

于是我请大班幼儿帮忙剪下插图装在盒子里投放在语言区,看看小朋友会怎么玩,于是就衍生了“大带小”故事墙排图讲述活动。

活动目标:

1、 激发排图讲述的兴趣,发展语言表达力。

2、 语言区活动中乐于合作,体验“大带小”的乐趣,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第一阶段

活动观察:我将大班幼儿剪好的图片用大月饼盒盛着,投放到语言区,语言区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涌入语言区,都挤在月饼盒前,七手八脚地翻找自己喜欢的图片随意在地面上、桌子上、椅子上摆放。

郭燕说:“我喜欢大恐龙。”玲玲说:“我喜欢哈巴狗。”一会儿李想告状:“老师,子峥推我。”一会儿云帆又来告状:“颜夕抢我的。”有的小朋友觉得推推挤挤不好玩,又不舍得把自己喜欢的图片给别人,一直揣在手中,带到别的区域里,揉得皱巴巴的,扔在地上。

我见此状况说:“你们都喜欢这些图片,想想这些图片可以怎么玩?不然抓在手里都皱巴巴的,有的还扔在地上,真可惜。”小朋友听了忙把地板上的图片捡起来,就去玩别的。

活动分析:

1、新鲜的材料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从语言区幼儿的表现看出他们关注和交流的是一些感兴趣的动物图片的名称,但目的性不强,较少关注图片上的情景。

也没想到这些图片可以怎么玩好玩,兴趣容易转移,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需要老师多引导。

2、由于老师投放月饼盒只有1个,且盒子里的图片是随意摆放,没有分类导致幼儿找图片很费劲,出现拥挤、争抢现象,为了避免拥挤、争抢现象,教师应多添设几个月饼盒,最好图片能够分类,便于幼儿取放。

调整推进:

1、 教师介入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排图,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

再次区域活动,我举着月饼盒说:“这可是一个神奇的故事盒,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你看这张图片上有什么?”(小兔)“这张呢?”(小狗)“这张呢?”(树林、还有许多蘑菇)

我把小兔、树林、小狗按顺序排说:“一天,小兔想去森林里采蘑菇,因为树林里的草地上有许多蘑菇。她担心迷路了,就请好朋友小狗带路,他们采了好多蘑菇。”

我接着引导:“你们可以看看图片上有什么,然后把这些图片排在桌上,编一个好听的故事。”

2、材料投放调整:增加月饼盒数量,且每个月饼盒分别隔成几个空格,引导幼儿分门别类摆放图片。如:动物类、植物类、日用物品类等。

3、我和孩子进行了一次谈话,针对语言区拥挤和争抢的现象商讨解决策略。大家一致认同在语言区选图片应讲文明,不推、不挤、不争、不抢。

4、加入控制点:限定幼儿入区人数。

5、引导幼儿分门别类收拾图片。

活动观察:经过我的引导和投放材料的整改,幼儿拿图片有序多了,不再七手八脚、你推我挤地翻找。但能够将几张图片联系起来排图讲述的幼儿很少,只有郭芷含会将两张图联系起来讲述。

她一手拿喜羊羊图片,一手拿灰太狼图片放在桌上说:“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来了,要吃喜羊羊。”贝宁手里拿着“白雪公主”要到“树林里找小矮人”。

大多幼儿兴致勃勃在桌上排了几张图片,只是针对一张张图片的内容说一句短语。佳佳在桌上摆图片说: “一天小猴吃汉堡。一天,小鸡吃虫子。”

晓晓也摆了张图片说:“一天,猪妈妈和小猪逛街。”之后便无话可说。我见状介入:“那小猴认识小鸡吗?”“不认识”“小猴吃完汉堡要不要跟猪妈妈去逛街?”“不去”“为什么?”“他们不认识”。

颜夕、杭杰、瑞卓每次进区就直奔故事盒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他们并不排图讲述,只是揣在手里,不一会儿就在语言区嬉闹,压来压去。

收拾时小朋友们依然将图片随意放进故事盒,很少分类摆放。只有芷含和贝宁在老师的提醒下会将一些图片分类摆放。老师每天都要亲自分门别类整理小图片。

活动分析:

小班幼儿社会经验少想象力不丰富,词汇贫乏,不善表达和交流,他们感兴趣的是排图的动作。观察图片目的性不强,语言表述简单,只会说短语,较少将几张图片联系起来发挥想象力排图讲述。

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尚未发展,大多幼儿自个儿讲述,很少与人交流。他们的知识面较窄,逻辑思维还没发展,分类收拾图片对小班幼儿来说相对较难。需教师花时间引导幼儿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

调整推进:

1、小班幼儿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需要老师持续花时间观察引导来静待花开。可区域活动时老师还有别的区域的幼儿需要关注和指导,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刚好大班老师也在探讨怎样提高语言区的实效性,语言区的材料很少能较长时间激发幼儿的兴趣,玩法也不够丰富、有趣,幼儿进入语言区的积极性不高。

于是,我建议区域活动时间一起来尝试在语言区开展“大带小”活动,每周大班定期派4位幼儿到小班带领幼儿看图书、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这样既可以发展幼儿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激发幼儿进入语言区的兴趣。

同时还建议大班老师在开展“大带小”活动之前先针对小班语言区的活动内容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大带小”。

2、教幼儿学习分类收拾图片,引导幼儿尝试区分动物、植物、日用物品等。

活动观察:

语言区“大带小”活动前我向班级小朋友作介绍:“这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可喜欢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很会编故事,准备在语言区和大家一起玩编故事游戏。

”贝宁、芷含、颜夕等十来位小朋友听了急切地进入语言区,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也进入语言区。

倩倩姐姐到图书角挑了一本《天线宝宝》说:“这本书你们看过吗?”陈亮哥哥进去后左看右看,看见小朋友在拿图片,就问我:“老师,他们是不是要排图讲述。”“嗯,他们还不大会排图讲述,你教教他们。”

这时郭芷含正一手拿喜羊羊图片,一手拿灰太狼图片对陈亮说:“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来了,要吃喜羊羊。”只见陈亮在故事盒里挑出一张黑猫警长图片说:“黑猫警长发现了,气的瞪大眼睛,马上派兵把灰太狼抓走,喜洋洋得救了。”

郭芷含高兴地将图片放在桌上,直挥双臂说:“喜洋洋得救了,喜洋洋得救了,耶耶!”好多小朋友听了都围过来。

“还有懒洋洋,懒洋洋在哪?”郭芷含又去找懒洋洋。贝宁将一张喜羊羊、一张懒羊羊的图片放在郭芷含的的图片上,竭力提高嗓门大声说:“喜羊羊来了,懒羊羊也来了,羊羊村真热闹啊。”

贝宁接着说:“我喜欢这个黄色的故事盒,里面有喜羊羊和灰太狼。”郭芷含应和着说:“我也是。”于是大家都涌过去,忘了规则,挤在一起七手八脚找羊羊们的图片,压成一团。陈亮见状忙大声嚷:“别挤了!一个一个轮流找。”

可谁也不听,于是他用力扒开人群,扯了一下贝宁,大吼一声:“别挤了!”贝宁吓哭了,其他小朋友吓得一窝蜂地散开。我见状问陈亮:“平时你们班级出现大家乱挤的时候,老师怎么处理?”“老师叫大家别挤了!一个一个轮流找。”

“那老师是不是又扯又吼?”陈亮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可这些小屁孩都不听。”“那该怎么办?你这样当哥哥把大家都吓跑了。”小朋友再也不敢来到陈亮身边,陈亮悻悻地自个儿玩。

收拾图片时好多小朋友们都把图片放错格子,哥哥姐姐们边整理边忙不失迭地说“放错了,应该放在这个格子里。”可小朋友一脸茫然。

活动分析:

1、第一次“大带小”活动,大班的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责任感,能够主动带领幼儿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

可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正在发展,他们缺乏处理事情的经验,面对自制力差,兴致来了找图片就乱挤的小班幼儿,情急之下只会按自己的方式处理,把小朋友吓哭了,老师可以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给大班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在收拾图片时大班幼儿只会指令小班幼儿““放错了,应该放在这个格子里。”不懂得教弟弟妹妹怎样分类收拾图片。这方面也需要老师引导哥哥姐姐教弟弟妹妹怎样分类收拾图片。

2、从区域活动中发现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的图片容易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如: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的图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图片。但教师投放的相关图片较少,教师应及时添加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的图片。

3、小班幼儿自制力差,找图片乱挤的行为还需老师多提醒。

调整推进:

1、材料投放调整:为了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需多投放一些幼儿平时常看的动画片图片。可动画片插图一时没得找,只能电脑下载打印,色彩不好看,我请大班哥哥姐姐帮忙画好剪下。

2、请大班老师针对小班弟弟妹妹们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特点,组织哥哥姐姐讨论要是碰到弟弟妹妹“不懂事”时该怎么办?

3、继续针对小班幼儿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和分类收拾图片指导。

活动观察:大班幼儿再次来到我班,兴致勃勃地带来了好多小朋友画的图片:有喜洋洋和灰太狼,有大耳朵图图,还有天线宝宝。也有其他大树、公主、怪兽等图片。

小朋友们又高高兴兴地围在哥哥姐姐们身边,和哥哥姐姐排图编故事。陈亮哥哥带领弟弟妹妹们一起排图编故事。陈亮问:“你拿的是什么图片?”(小波)“你呢?”(丁丁)陈亮说:“那我们一起把图片排在桌上编《天线宝宝的故事》。”

“有一天,天线宝宝出来玩,小波出来了,小波蹬着滑板车飞快地出来了。小波在哪?”颜夕找了一张小波的图片拿在手中不肯放下。广杰赶忙将手里的一张递过去说:“给你。”陈亮继续编“丁丁拎着包包也高兴地跑出来了。”

晓宇把“迪西”排在“丁丁”后面说:“迪西也出来了。”陈亮哥哥说:“他们排成一队准备到山坡上去玩。”大家趴在桌上,头越凑越近,杭洁说:“拉拉还没出来,拉拉迟到了。”

突然一个喷嚏把图片全吹飞了,小朋友哄堂大笑,陈亮哥哥忙把图片重新摆好。这时颜夕小朋友故意打了个喷嚏,又把图片吹飞,大家又大笑起来。陈亮哥哥说:“谁故意打喷嚏的,我不跟他玩。”

小朋友才安静下来继续和哥哥津津有味地排图讲故事。那些图画纸画的图片太薄了,排在桌上有的翘脚,有的卷起来,他们一边压平一边讲故事。收拾图片时,贝宁、芷含、颜夕三位小朋友已基本能分清动物、植物和日常用品,能分类收拾图片。

活动分析:

1、第二次“大带小”活动,幼儿的合作比第一次融洽。可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转移,容易受突发事件干扰,且喜欢模仿一些觉得好玩的动作。

一个意外的喷嚏就转移了他们编故事的兴趣,且他们觉得喷嚏把图片吹飞很好玩,就开始模仿。这次陈亮哥哥不再那么粗暴,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明显进步了。

2、新投放的大班幼儿画的图片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合作排图讲述的积极性高涨。

3、幼儿用图画纸画的图片太薄,容易变形,不便幼儿操作,需过胶。排图讲述放在桌面,图片容易移动,容易受突发事件干扰,得创设一个既便于幼儿排图讲述,又能让幼儿所排的图片相对固定展示,不易受突发事件干扰的环境。

调整推进:

1、将幼儿用图画纸画的图片拿去过胶,投放在大班的手工区,请大班幼儿帮忙修剪。

2、境创设调整:将排图讲述从桌面拓展到活动室墙面,在墙上并列贴2条宽15cm的长条形透明过胶纸,上下两条间隔30cm,取名“故事墙”。

让幼儿自由选择图片插在“故事墙”的长条形透明过胶纸上,发挥想象力进行排图讲述。这样既可以满足多个幼儿合作排图讲述的需要,便于展示,又不容易受突发事件干扰。

活动观察:

“故事墙”前面,小朋友们或蹲或站。贝宁、郭芷含、李想三个小朋友将图片插在“故事墙”下面一排,合作创编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

周洲和弈城在“故事墙”上面一排排图创编怪兽的故事。颜夕在故事墙的左边排图讲述。他们时而互相观看、倾听、交流,时而又各自三三两两自己排图创编故事。

弈城突然把上排的“怪兽”插到下排贝宁、郭芷含和李想的排图里说:“怪兽跑到羊羊村了。”贝宁、郭芷含、李想就把下排的图片全都收起来说:“大家都跑走了。”

颜夕问我:“老师,怎么没有丑八怪的图片,我要编丑八怪的故事”。“我也要编丑八怪的故事,也没有图片。”贝宁说:“那我们自己画丑八怪。”于是,他们跑去美工区拿笔和纸。

活动反思:

1、《指南》指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

本着《指南》的理念尝试开展“大带小”语言区活动--有趣的故事墙排图讲述,由于“大带小”活动的时间较短,仅两个星期,为了“大带小”合作成功的愿望,大班老师派到小班的哥哥姐姐都是班级里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小朋友。

为了持续、系统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大班老师连续几次派的都是同一批幼儿。令人高兴的是“大带小”排图讲述既激发了大班幼儿说的兴趣,也激发了小班幼儿说的兴趣,小班幼儿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初步领悟了排图讲述的方法。

虽然用的词汇没大班哥哥姐姐那么生动、丰富,但能较完整地排图讲述。“大带小”语言区活动还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2、故事墙排图讲述与桌面排图讲述相比有很多优势。“故事墙”空间的扩大,大大满足了幼儿合作拼图讲述的需要,拥挤现象不见了。

“故事墙”的创设还解决了桌面排图容易移动或被风吹走的欠缺,便于幼儿操作和展示,幼儿的活动积极、有序,“故事墙”成为班级墙面环境创设一道靓丽的风景。

3、其实一些与排图讲述相关的其他技能也可以通过“大带小”活动来实现,比如:剪图片、画图片等,但我担心“大带小”活动内容多样会分散小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不便老师观察与指导,因此不敢尝试。

可令人惊喜的是“大带小”已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绘画所需图片的灵感,下一阶段我应该放手让幼儿试一试。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1、积极参与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把握教育界的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勇于参与诸如微格教学、学案导学研究等适合教师操作的教学研究。

2、坚持自我学习与进修。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参加集体学习、听课、评课,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活动,以促进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4、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优化课堂。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力求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有效课堂。

行动研究者论文、需要我 来搞定的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论文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不少教育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梳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研究幼儿行为论文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论文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论文着重分析了幼儿各种不良习惯如:生活、环境、行为、卫生、情感、作息、劳动等一系列习惯的原因,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论文分为七大观点来进行论述,总体而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现状怎样?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幼儿园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一提到培养和教育,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如何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至于幼儿有没有良好的品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就很少去注意。更没有花时间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对师幼关系恶化。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幼儿发展,而不应为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牵制。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思,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的幼儿关系进行反思。其实幼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前五大类基础的认知,还要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看护,例如:饮食、睡眠、盥洗、卫生、疾病预防、安全等。相对于读书写算而言,这无疑都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稍有收获。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的保育员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叫××的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于是我让全班小朋友用掌声庆祝纸宝宝回家,同时也教育全班小朋友分清自己和他人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带回家。经过这件事,被××小朋友带回家的磁性图钉也在一朵小红花的鼓励下,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未注意的时候回到了黑板上。许多幼儿丢失的铅笔、橡皮、玩具、书籍也都物归原主了。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利的一面,因而,从小培养其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特别调皮、不善交往,甚至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指导,他们会逐渐形成不良的性格,成为问题儿童,以至将来生存困难、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为此,我对我们小班存在问题的幼儿朋朋进行家访、跟踪观察、分析、个别指导等工作,以此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描述 1 晨间,老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 “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 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 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指导方法 1 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今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通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助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旱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起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能力较强,表现主动、积极,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老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增强交往能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非常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反思 1 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希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进步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助和等待。 2 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助孩子。 3 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特别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幼儿教师案例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教育与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在解决各个学龄段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并未得到广大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希望通过阐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义来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儿教育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6]陈莉亚.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Z].研究与探索.2004

[7]清风.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课程研究.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

案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学中实践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案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学中实践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确保幼儿教育教学可以顺利开展的主要保障。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暴露了许多问题。当下中职学校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育的课堂中存在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教学困难较大等问题,在教学中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显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可以改变教学现状,提升幼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希望为中职学校幼儿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

引言: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方式及相关的教育以及工作中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课程。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唱、跳、表演、弹奏的能力,学生还应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与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掌握,进而为幼儿的教学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1]。因此,这门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更好的联系,进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可以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

幼儿教育学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将育儿的知识通过课堂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随着近年来对生源不断进行扩招,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水平也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幼儿教育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的过程中难度越来越大[2]。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好的规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过着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二)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实践

许多学生在进入这一专业的学习之前,对这一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的意识与经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学习中,也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没有清晰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这对学生进行以后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有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进而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

(二)教学的重点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告诉学生。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较为重视,对学生运用教学知识的能力和对实际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较为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3]。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占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这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还可以使案例教学的重点得到展示。

三、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一)选择符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选择具有时效性、典型、真实的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用自己教学生涯中的案例,既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很有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地区发生的情况,这样具有普遍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重视,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是发生在近期的,尤其是那些可以引起民众积极讨论的话题与案例,时效性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幼儿园每天早上的开园中,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教师可以以这种最为常见的情况作为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都可以见到的情况,再加上这是在大多数的幼儿园经常发生的情况,尤其对刚步入幼儿园的小班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为明显。教师将这个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兴趣与疑问,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与思考,进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合理安排案例探讨

教学课堂的引入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案例紧密相关的情景,进而通过场景的过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故事结束之后,教师抛出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进入案例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开展教学活动,再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进而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进行提升。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思维模式也有所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与分析也不同。学生直接进行探究与讨论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思维发展更加全面,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例如,对于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周边幼儿园的这种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的借助,向学生播放与案例有关的视频或短片,逐渐将课堂教学引入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搭配,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都有安排,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都进行明确的划分与落实,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在小组探究、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对探究与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进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三)对教学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总结

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进行总结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言的机会,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不能向学生宣布某一个小组或者某一个学生思维是正确的,教师在进行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思维有偏差的小组或者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纠正。

案例总结中,教师不能只将注意力停留在分析与总结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进而对学习的方式进行改善。例如,在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的案例中,教师在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可以运用综合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评价三者之间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考核,进而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实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全面评价。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效的弥补,改善课堂教学中枯燥无味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有效的提升。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提升,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进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调动,进而有效促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娟.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0(11):43-44.

[2]吴珊琦.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师,2018(12):112-113.

[3]李文婷.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8(6):162.

  • 索引序列
  • 幼儿行为研究案例论文
  • 幼儿园行动研究案例论文
  •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论文
  • 研究幼儿行为论文
  • 幼儿教师案例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