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油气论文参考文献

油气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油气论文参考文献

陕西省地质局.1973.李四光同志著作和讲话选编(1928~1970)

程克明,王铁冠.1993.天然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地球科学,4(2):49~94

程克明,赵长毅.1997.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2(2):5~10,1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与石油.石油勘探与开发,3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石油学报,4

戴金星.1992.各类天然气的成因鉴别.中国海相油气(地质),6(1):11~19

戴金星.1996.中国大中型气田有利勘探区带.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1):6~9

戴金星.2007.中国煤成气潜在区.石油勘探与开发,34(6):641~645,663

戴金星,李先奇.1986.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气聚集带特征: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2(5):1~7

戴金星,王廷栋.2000.中国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海相油气地质,5(1):12~13

戴金星,桂明义,黄自林,等.1986.楚雄盆地中东部禄丰———楚雄一带的二氧化碳气及其成因.地球化学,1:42~49

杜金虎,易士威,卢学军,等.2004.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中国石油勘探,9(1):15~22

龚再升,王国纯.1997.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潜力新认识.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1(1):1~12

顾家裕.1994.沉积相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何登发,赵文智.1999.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81

侯启军,魏兆胜,赵占银,等.2006.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石油勘探与开发,33(4):406~411

胡朝元.1982.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石油学报,2

胡见义,黄第藩,等.1991.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黄第藩,李晋超,程中第,等.1983.旱2井岩石抽提物中未成熟和成熟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分布的比较.地球化学,1:32~40

黄第藩,李晋超.1982.干酪根类型划分的X图解.地球化学,1:21~30

黄汲清.1947.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黄汲清,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贾承造,宋岩,魏国齐,等.2005.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地学前缘,12(3):3~13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7.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34(3):257~272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8.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20

蒋有录,查明主编.2006.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1,140~160

金之钧,张金川,王志欣.2003.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地质论评,49(4):400~407

李德生.1980.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石油学报,1(1):1~15

柳广弟主编.200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5

罗平,裘怿楠,贾爱林,等.2003.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沉积学报,21(1):142~147

罗志立.1989.中国寻找大气田的前景及方向.石油学报,10(3):20~30

邱蕴玉.1994.油气聚集保存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分析———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研究.中国海上油气(地质),8(5):289~300

邱中建.1974.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机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

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1997.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史训知,戴金星,王则民,等.1985.联邦德国煤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研究和对我们的启示.天然气工业,2

宋岩,戴金星.1998.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1):1~5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等.2005.中国 3 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32(3):1~6

孙肇才,郭正吾.1991.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3(2):107~142

田在艺.1960.中国陆相沉积生油和找油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田在艺,王善书.1985.我国海域地质构造与含油气沉积盆地特征.石油学报,8(8):1~12

王昌桂,郭彦如.1993.吐鲁番坳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新疆石油地质,14(2):117~125

王廷栋,王海清.1989.以凝析油轻烃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判断气源.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1(3):1~15

翁文波.1948.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

吴崇筠.1983.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1):5~26

吴崇筠,薛叔浩,等.1992.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吴河勇,梁晓东,向才富,等.2007.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中国科学:D 辑,37(2):185~191

武守诚.1988.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石油实验地质,3(4)

袁选俊,谯汉生.2002.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2):130~133

翟光明,宋建勇,靳久强,等.2002.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199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金川.2003.根缘气成藏主控地质因素.地球学报,z1:120~124

张恺.1995.论板块构造旋回与油气壳-幔深部成因说.新疆石油地质,16(1):1~9

赵文智,程克明.1995,吐哈盆地煤系地层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天然气工业,15(4):13~17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等.2001.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石油学报,22(1):6~13

赵文智,何登发,等.2002.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石油勘探与开发,29(2):1~7

赵文智,汪泽成,张水昌,等.2007.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科学通报,52(1):9~18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2010.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石油勘探与开发,37(2):146~157

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等.2005a.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沉积学报,23(4):710~719

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2005b.有机质 “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32(2):1~7

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2003a.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30(2):1~8

赵文智,邹才能,汪泽成,等.2003b.富油气凹陷 “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海相油气地质,8(3):130~142

邹才能,池英柳,李明,等.2004.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油气勘探工业化应用指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邹才能,陶士振,谷志东.2006.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地质学报,80(11):1739~1751

邹才能,陶士振.2007.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34(1):5~12

邹才能,陶士振,方向.2009a.大油气区形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5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2009b.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石油学报,30(3):324~331

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等.2010.岩性地层油气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1~132

Ayers Jr W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ulletin,86(11):1853~1890

Cook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for wells in assessment units of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6

Crovelli R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ntinuous-typ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The ACCESS assessment method: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12

Dow W of oil correlation and source rock data to exploration in Williston basin

Gautier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Hubbert M of petroleum under hydrodynamic Bulletin,37(6):1954~2026

Hunt J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Bulletin,7(1):61~69

Klett T R and Charpentier R Model Users Guide: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3-354,~35

Klett T R and Schmoker J Survey Input-Data Form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GS Uinta-Piceance Assessment Team,Petroleum Systems and Geologic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Uinta-Piceance Province,Utah and Colorado: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B,~9

Law B gas Bulletin,86(11):1891~1915

Levorsen A of and company,1~850

Magoon L B,Dow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Memoir 60,3~24

Magoon L petroleum system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research,resource assessment,and exploration,AAPG bulletin,71(5):587

Masters J basin gas trap,Western Bulletin,63(2):152~181

Nielson D and apparatus for shale gas States Patent,

Pan C origin of petroleum in north Shensi,and the Cretaceous of Szechuan, Bulletin,25:2058~2068

Parker H W,et of oil from oil shale,United States Patent,

Perrod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Aquitaine,187~210

Pollastro R petroleum system assessment of undiscovered resources in the giant Barnett Shale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gas accumulation,Fort Worth Basin, Bulletin,91(4):551~578

Rose P R,Everett J I basin centered gas accumulation,Roton Basin,Southern & Gas Journal,82(40):190~197

Schmoker J perspectives for unconventional gas bulletin,86(11):1993~2000

Schmoker J ,Method for assessing continuous-type(unconventional)hydrocarbon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Schmoker J Survey Assessment Model for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The“FORSPAN”Model:U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2168,~9

Schmoker J geological survey assessment concepts for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 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D,~9

SPE,AAPG,WPC,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1~47

Tissot B P,Welte D formation and York,SpringerVerlag

天然气管道运行规范 : 长输天然气管道清管作业规程 : 世界长输天然气管道综述 : 希望对你有帮助

油气储运工程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油气储运工程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旧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构想,根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以此为基础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本文内容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概况及专业特点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与销售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掌握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各方面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油气储运顾名思义就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从油气储运工程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得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方向可以划分为两大方向,即油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由于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其物性参数有其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因此造成油气储运工程两大专业方向有共通处,又有其各个方向的独立性,两者即独立又有机的结合,这就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其独有的专业特色。

二、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调研

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学科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而建立起来的[1]。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储运业的兴旺发展,对从事油气储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我国开办油气储运专业的大学已从原来的两所增加到20多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除了江苏工业学院外,主要还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后勤工程学院。笔者调研了这几所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有如下认识:

总体上各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架构大体相同,都兼顾了油和气两个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油气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专业英语、储运防腐技术、泵与压缩机、油料学、储运仪表自动化、城市配气、管罐强度设计、油气管道输送、储运焊接和施工等。但由于各高校所处位置和专业定位的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石油大学位于北京和山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位于东北地区,主要面向油田和长输管道以研究原油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油品的输送和储存技术。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主要面向气田以研究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天然气的输送和储存技术。后勤工程学院位于重庆,主要研究对象是野战油库和管线的工艺和设备问题,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军用油品的储存和输送技术。江苏工业学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以此为依托,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主要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基础。

通过调研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油品和天然气的课程散乱设置,课程设置繁琐复杂,未突出专业的方向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清思路,形成清晰、完整的专业链条,找不准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某些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如:油气集输中天然气矿场集输、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输配课程中的天然气物性参数、水力计算、常用设备和管材等教学内容都存在重复,油气集输中原油矿场集输和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此种重复极大的浪费了学时,降低了教学效率。

(3)无论是油品输送系统还是天然气输送系统都是由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所构成的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大系统。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却是人为的将整个油气储运大系统分割成前述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讲授,使学生无法形成大系统的工程概念,也无法了解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是同系统论和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未来的'全国天然气总体布局中,30%多的工程涉及江苏省。天然气利用在江苏省及其全国的大力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研究是储运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了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储运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储运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有必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以下探讨。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构想

在坚持原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主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按专业方向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主要构想如下:

1、专业通用技术模块

该模块课程设置主要为油品和天然气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的通用技术课程,以储运防腐技术、储运仪表与控制工程、储运焊接与施工、油气计量技术、油气储运实验技术、油罐与管道强度设计为主要必修课程。

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应用于油气储运系统,油气储运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越越来越多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例如随着SCAD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管道机器人等尖端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上的应用,使得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从事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自动化、计算机、智能机械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应知识;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际油气营销市场的行情将会愈加变化莫测,各国都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油气储运系统来预防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波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油气工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建成一套调度灵活的国内油气储运系统和数条与国际油气市场接轨的跨国油气输送干线的发展步伐必然加快。这一发展动向不仅会给包括油气储运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带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油气储运学科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即如何规划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国油气储运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好调度管理、营销决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2]。这就需要我们的油气储运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因此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节能环保技

术也将是本学科重点研究的方向。随着油气管道完整性,可靠性管理技术的应用,对油气输送系统进行完整性管理是油气管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大大提高油气输送和储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需要油气储运技术人员具备安全工程、可靠性、节能环保的相应知识。为了适应储运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遵循“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能力强、复合型、重德育”型的人才指导思想,专业通用技术模块应注意以下三个方向的学科交叉和扩展。

(1)与自动化和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表和虚拟技术、GIS技术及应用、SCADA技术、智能清管技术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2)同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油气营销、石油法规与国际石油等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的应对意识和能力

(3)同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性方面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油气管道节能工艺技术、油气管道安全工程、油气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需要。

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设置,在专业通用技术模块中将构成以必修课程为主,三个交叉子模块为辅的完整结构。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交叉子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体现“厚基础”的指导思想。

2、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在该模块中以油品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田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在该模块中,为坚持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学科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继续开设炼厂管线设计、液化气站与加油站设计、油气回收与环保技术等选修课程,以适应炼化和销售企业的用人需要。

3、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1)在该模块中以天然气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并根据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开设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管道减阻内涂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地下储气库设计与管理、CNG加气站设计与管理等选修课程。

(2)按照天然气从产出到用户需经过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这样一个完整、连续并相互影响的工艺流程,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三门课程整合成天然气管路输送一门课程,避免以前三门课程中部分内容的重复,并从大系统观的角度来加以讲授,使学生既了解三个子系统的区别,又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性,形成大工程观的概念。

(3)为适应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管道运输业的大发展,我们需适当加大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模块的建设,除了完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理论课程结构外,还需在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实习三个方面加以建设。

①实验建设:在江苏工业学院原有油气储运省重点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燃气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打造由燃气储运实验平台、油品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三大平台为主体的江、浙、沪地区乃至国内先进的油气储运综合工程实验中心。逐步开设天然气输送、燃气物性测试、天然气水合物机理研究等相关实验,形成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偏重于油品输送和储存方向,天然气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薄弱,因此在天然气管路输送大课程的基础上,拟增设天然气集输、干线输气管道、城市燃气输配三个方向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对于毕业设计,应增加天然气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为学生提供与工程实际结合,技术先进、难度适中的天然气方向的课题,使毕业设计选题更加多样化,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

③实习基地建设:针对原有的实习基地主要以让学生了解炼油厂生产工艺流程、炼厂油品装卸工艺流程、油库工艺流程,炼厂和油库常用设备为主,实习基地类型较单一,缺少较大型的天然气输配技术实习基地的现状,我们需紧抓西气东输管网在长江三角洲大力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十五规划”中的五大储气库之一——东南储气库将建在江苏工业学院所在地—常州金坛这一良好条件,积极联系和沟通相关企业,力争西气东输常州分输站、金坛储气库,西气东输管线上海终控中心等单位能成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以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基地类型,加强学生对天然气输送和储存工艺的实践认知。

本文的内容只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对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大凡。油气储运专业回顾与展望[J]。油气储运,2003,22(9):1—3

[2]姚安林。我国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机遇[J]。油气储运,1999,18(2):6—10

[3]张光明,汪崎生。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1):33—36

油气储运工程就业方向分析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主干专业。

1、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该专业所包含的研究方向有:01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02多相管流及油气田集输技术03油气储运与城市输配系统工程04油气储存与液化天然气技术05油气储运安全工程。

2、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备油气集输、油气管输、油气储存、油气储运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配气等方面知识,获得油气储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宽广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较系统深入的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新动态,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具备独立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和提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撰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3、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油气田企业、油气管道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石油化工企业、石油销售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建筑公司、部队和民航的油料公司、设计院以及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等领域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以及油气储运设备运营等方面的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谈油气长输管道的风险管理

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管道维护的工作量会越来越大,从修复损毁部件到日常保养,再到根据复杂的运行数据资料通过电脑处理结果进行的预防性维修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管理学毕业论文:浅谈油气长输管道的风险管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近年来,随着管道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石油、天然气长距离移动运输方需求,开发一种新的管道运输方式——长输管道。由于长输管道的使用范围很广,因此长输管道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做好长输管道监理安全管理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长输管道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保障人类生活安全。本文从多个方面对长输管道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长输管道的风险及相关管理措施,以期为日后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措施

一、前言

长输管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游的气田、输气站场、管道、储气库和下游的各个用户。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特别是一旦出现事故不能向下游正常供气时,将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再加上油气的易燃易爆及其毒性等特点,一旦管道系统发生事故,将很容易产生重大火灾事故甚至是爆炸、中毒、污染环境、人员伤亡等恶性后果,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不安全因素。所以,为了使油气真正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长输管道的安全设计及安全运行是十分重要的。

二、长输管道的特点

1、距离长、消耗大。长输管道,顾名思义是距离较长的运输管道。因此,在铺设管道过程中,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工程建设当中会伴有不确定的各种安全因素。

2、管理系统复杂。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工程设计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范围大,就导致了该工程管理系统的发砸星。

3、技术要求高。由于长输管道的特殊性,其对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在技术层面上出现失误,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输送管道建设时期,应加强管理方面的管理实施,尽量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三、管道设计要求

一条长输管道能否长期安全运行,特别是一旦发生事故后使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最小,设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管道设计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要求,遵循节约用地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根据《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规定,管道建设选线设计方案应符合城乡规划,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管道选线方案,将依法纳入当地城乡规划中,管道建设用地在规划实施中应予以控制预留。这项规划编制中要将确定的管道方案落实到规划中,以便于在保证管道路由用地及安全的情况下对城镇各项建设进行资源配置协调及建设进程策划的总体控制性安排。按照长输管道的使用性质和相关保护规定,管道用地及管道周围土地在管道使用期间将被长期占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大,就有可能将这些被输送管道所占用的土地也将划为建设区,这样就会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出现交通拥挤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在设计管道铺设时应尽量节约土地,避免占用建设土地。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依法建设的.管道通过的土地而影响该土地的使用的,应给与该土地所属者的使用者,应当按照管道建设时土地的用途给予补偿。同时,不同地区的补偿方式也不尽相同,其补偿原则是规定将管道用地与土地价值结合起来,在管材强度使用和安全距离上进行综合考虑,更有利于实现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综合效益,做出经济合理的线路走向方案。为更好节约用地,长输管道路尽量沿公路、市政道路、绿化地等公共线性地下空间布置,这样可增加管道与建筑物的距离,对两侧建设用地的影响较小,也更经济合理。

2、现场详细勘察,与当地道路、河道、电力、市政管道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行业管理规定衔接

目前利用航拍正射影像图进行管道设计是较为合理的做法,因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及准确性特点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是由于在大片植被覆盖区域航拍影像图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航拍。因此在这些区域需要设计人员沿线深入踏勘、调研,详细了解管线经过区域的地面形状、待建项目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以提高线位的可实施性,及时掌握与道路、河道、电力、市政管道等基础设施交叉或并行敷设的情况。这些行业管理部门都有各自行业的发展建设规划及特殊的使用和安全要求,设计中应充分掌握相关专项规划及行业管理规定等,进行仔细研究,满足国家相关技术要求,尽量避免设计时的交叉连接。如果管道在设计时与规划道路交错时,应考虑到修路时碾压过程,因此在管道铺设是应采用预埋套管方式,另外为保证管道的安全性,还应在套管基础用碎石压实处理。

3、应当符合管道保护的要求,设计中要加强多重安全防护措施

从国内和国外的实践看,造成管道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下的损坏,管材、设备、施工缺陷,管道腐蚀等因素。其中,就目前调查显示,管道由于受到第三方影响而破坏的事接近百分之五十,这就提醒我们在长输管道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这点。在保护管道方面,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措施:(1)增加材料的硬度,例如采用高厚度的管道以此来提高管道自身安全系数。(2)适当控制建筑物与管道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从而确保管道的安全性。(3)采用新型材料避免管道被其他物质腐蚀,另外亦可采用化学方法保护管道,比如阴极保护法。(4)增加管道上方覆盖层的厚度或在管道上方设置隔板,避免管道遭到非法开挖。⑤采用先进的自控系统,分段阀门采用遥控或自动控制。

四、管道维护与改造

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管道维护的工作量会越来越大,从修复损毁部件到日常保养,再到根据复杂的运行数据资料通过电脑处理结果进行的预防性维修等。管道公司通常会采用多种方式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以判断系统是否在高效区运行,制定最优维护、维修计划。美国的管道公司会定期维护和更换易损件,如压缩机阀等。对于往复式压缩机站,压缩机阀的损毁是造成其非计划停运的最大原因。管道公司计划、非计划停运往复式压缩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更换压缩机阀。另外,管道公司还会考虑以下技术改造措施,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调整离心式压缩机的叶轮直径。对于运行条件已经远远偏离原来的设计条件,造成离心式压缩机效率很低,可以通过调整压缩机叶轮直径,使其适应新的工况条件。这一技术方法有时是为了适应一年之内不同季节气量的变化,有时是为了适应较长时期的供需变化。在这方面,英国MSE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经为BP、Marathon、HESS等公司提供服务,以适应气田产量降低、集输气系统压力变化大等情况。

2、更换往复式压缩机的柱塞。为了适应更高的压力需求或负荷变化,用改进后的新柱塞替换复式压缩机的现有柱塞。

3、设计先进的压缩机脉动控制系统。运用先进的压缩机脉动控制系统,在降低脉动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量消耗。

4、对电机拖动压缩机进行调速控制。调整电机拖动压缩机转速,使其适应气量变化,达到较高的运行效率。但由于此项改造比较复杂,改造费用较高,此项技术应用较少。

五、结束语

合理的线路走向、优秀的设计方案,加强长输管道的工程质量和技术管理,规范施工管理,完善有关法律和法规,可为控制投资和工程顺利投产创造良好的条件,是系统运行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郭超. 天然气长输油气管道现场安装问题及其质量控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7)

郑贤斌.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人因可靠性分析[J].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7(06)

赵忠刚,姚安林,赵学芬,薄英. 油气管道风险因素的权重赋值方法研究[J]. 天然气工业. 2007(07)

刘瑞凯,吴明. GIS技术在长输油气管道风险分析与决策中的应用[J]. 当代化工. 2011(09)

油气集输论文参考文献

1] 李国兴,柳岩. 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 油气储运, 2006, (07) . [2] 柳庆新.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07, (05) . [3] 李文波,苏国胜. 国外长输管道安全管理与技术综述[J].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5, (01) . [4] 方东晓. 影响天然气管道安全的危害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上海煤气, 2008, (03) . [5] 姜淑华,杜晓春. 制约川渝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问题与对策[J]. 天然气技术, 2007, (03) . [6] 施纪卫,冯琦,杨英,顾伯通. 天然气长输管道与高压送电线路设施靠近段的安全措施分析[J]. 天然气与石油, 2006, (04) . [7] 陈学锋,于倩秀. 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价方法——肯特法简介[J].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6, (03) . [8] 郑利平,梁建杭,管胜强. 天然气高压管道和站场的安全运行管理[J]. 煤气与热力, 2007, (06) . [9] 王瑞. 威胁城市天然气管网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 山西焦煤科技, 2003, (02) . [10] 彭家立. 消除天然气长输管道隐患[J]. 劳动保护, 2009, (04) . 1] 王宗江. 管道项目成本控制实践[J]. 施工企业管理, 2010, (01) :91-92[2] 李克, 李振林, 宫敬, 刘海强. 天然气管道小泄漏高空激光检测试验[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1) :129-133[3] 张春燕, 杜磊, 文昊昱, 牟华. 天然气长输管道和站场防腐涂层[J]. 中国涂料, 2010, (02) :61-64[4] 曹崇珍, 贾志红, 贾志方, 刘格非. 废弃管道内残油注入到运行管道中的技术应用[J]. 石油规划设计, 2010, (01) :42-44[5] 贾双英, 孙东晓.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水工保护的重要性探析[J]. 山西建筑, 2010, (02) :367-368[6] 杜一男, 吴剑刚, 杨秀强, 高军, 何兴军, 库亚荣. 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准确性因素分析及建议[J]. 石油规划设计, 2010, (01) :13-14[7] 张诗海. 浅议长输管道安装工程风险管理[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04) :114-116[8] 资讯[J]. 全面腐蚀控制, 2010, (01) :2-3[9] 任杰, 张涛, 王振清. 长输管道服役环境状态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研究[J]. 物理测试, 2010, (01) :29-32[10] 袁宁, 唐渭, 陈泽昊, 李宏伟, 刘明辉. 长输管道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研讨[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10, (01) :8-121]李士伦,张斌,唐晓东,戴磊. 西部大开发中的天然气工业——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J]天然气工业, 2001,(01) . [2]彭伟欣,卢林松,赵庆平.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天然气前景及展望[J]天然气工业, 2001,(04) . [3]涂彬,葛家理,李杰. 我国天然气工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天然气工业, 2003,(01) . [4]赵贤正,李景明,李东旭,马硕鹏,张福东. 中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及供需趋势[J]天然气工业, 2004,(03) .

接转站输油设备改造效果论文分析

摘 要:伴随着我国油田的不断勘察和开采进程,原有的采油厂接转站输油设备出现原油产量不断下降而能耗不断升高的矛盾,这种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采油接转站输油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冲突现状,油田企业的接转站要以输油设备为重点,进行现有的集输系统设备的调整和改造,大力开发节能降耗技术,使输油设备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系统效率、节能降耗的目的。

关键词:油田企业;接转站;输油设备;改造;节能降耗

油气集输是油田生产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油气集输与各钻井相连,牵涉范围较广,存在诸多难题,油田企业中油气的集输环节与整个油田的整体开发密切相连,直接影响决定了油田的整体水平。本文从油气集输的工艺流程入手,在分析其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探讨接转站的输油工艺,并以节能降耗为工作目标,对接转站的输油设备进行调整和改造,以满足油田企业集输系统的高效率要求。

1 油田企业中的油气集输的功能及操作任务阐述

在整个油田系统中,油气集输有四个功能:

①收集各个油田分散的油井抽出物;

②分离提取物,并将其分离成原油、天然气和采出水;

③将采出的原油加工炼制成人们所需的成品油,如:汽油、柴油等;

④可以辅助进行地下油藏动态分析,如:油气水产量、油气比例、气液比例、油井油压等参数,它们表面上与集输系统没有关系,实际上它与后续的油田油藏储量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开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提高油藏开采效率。

油气集输的主要操作任务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该系统要将开采出的石油气、液的混合物传送到接转处理站,将油气进行脱水分离,生成合格的原油;其次,由管道分别输送原油和天然气,将合格的原油至储存库,并将天然气送至再加工车间进行脱水、脱酸、脱氢处理;最后,将再加工处理过的油气输送给各售点。

2 油气集输流程分类及原则把握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分类

通过一定的泵制设备将油井中的产物进行采集,收集而成的油气水混合物要按照顺序由管道负责输送至各种设备和装置之中,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合格的成品油气产品,最后输送至指定地点。这即为油气集输系统的工艺流程。根据油田的具体不同情况,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加以分类:

①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分为不加热集油流程、井场加热集油流程、热水伴随流程、蒸汽伴随流程等。

②根据管线的数目多少,分为单管流程、双管流程和三管流程。

③根据管网的形态分布,分为米字型、树枝型、辐射状、环状以及串联式集油流程。

④根据系统的步站级数,分为一级步站流程、二级步站流程和三级步站流程,而接转站一般为三级步站流程。

⑤根据系统的密闭性可以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集油流程。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原则把握

由于油气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地理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影响,油气集输系统设计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其一,要采用全程封闭的流程,以减少油气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其二,要将采集出的油气资源进行最大可能的再加工和处理,以生成更多的合格的原油和天然气产品。其三,要适当扩大油气输出半径,控制流程系统内部的压力,尽可能地避免油气损耗。其四,对油气集输流程的温度进行合理控制,科学利用热能并减少热耗。

3 接转站的输油工艺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接转站的输油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两种,一种工艺流程是“旁接罐”式,其原理是将上站来的油在油罐中处理后再运送进输油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由于油罐是中间的缓冲带,因而它在上下管段之间的油输送量不相等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上下各管段自成一体,可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调节的相互影响。另一种工艺流程是“密闭输送”式,其原理的关键是去除了油罐这个中间缓冲环节,而是将上站进来的油全部直接进泵。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减少由于中间缓冲环节的存在而产生的挥发损耗;同时,上下各管道形成了一个连体,就可以充分利用上站的余压,减少节流的损耗。

目前,在我们的'油田企业中的接转站输送设备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和更新改造,其主要表现为:

①输送设备陈旧,大修费用较高。目前接转站使用的输油泵使用年限已久,各零件与现在厂家生产的配件都不匹配,致使在使用过程中零部件损耗严重,同时,也使这些设备的维修费用日益增高,带来较大的成本费用负担。

②老化设备耗电量较大。由于输送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在运行过程中运行缓慢而迟滞,导致耗电量加大。

③接转站输送的原油含水率居高不下,经过分离后的效果也都不尽如人意。

④使用的离心泵与当前的输送介质不符。由于离心泵的输送介质与效率密切相连,一旦介质粘度增加,则会导致离心泵的运行效率下降。其原理是:当介质的粘度增大时,各参数指标如:流量、扬程等都会下降,离心泵的轴功率增大。同时,由于介质粘度的增大,离心泵的吸入条件变差易产生汽蚀,影响效率。

4 接转站输油设备更新改造分析

改造原有的离心泵为螺杆泵输油,提升效率。新型的螺杆泵输油具有离心泵不可比拟的优点,螺杆泵的流量呈现稳定的线性流动状态,而且自吸能力强、吸入高度也较强。同时,螺杆泵还可以输送各种混合杂质、高粘度物质以及腐蚀性物质。

改造优化输油工艺流程,降低局部水头损耗。在油气液流输送至管路进口时,由于半径截面的扩充或缩小,导致油气液流的方向和大小发生改变,产生旋涡,在粘滞力的作用下液流发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产生局部阻力,而油气液流在这一局部阻力下会出现局部水头损失。为了减少油气液流的局部水头损耗,可以进行相关设备的优化改造,将工艺流程改造放在首要位置,取消多余的弯头等局部装置,就可以极大地降低局部水头损耗,提高效率。

尽可能地减少接转站的动力费用支出。在将接转站的输油设备进行优化改造之后,输油工艺流程由原先的“旁接罐”式改为“密闭输送”式,极大地减少了原油热量的损失,也同时降低了轻质油的蒸发损耗。

综上所述,接转站的输油设备在针对其内部输油设备的问题下,进行更新改造,优化输油工艺流程,保证了平稳输油,提升了输油效率。

参考文献:

阎志.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探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参考文献[1]Moan T. Current trends in the safety of off shore structures, Proceeding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s, USA, 1998.[2]梅亚东 谈广鸣.大坝防洪安全评价的风险标准[J].水电能源科学,:.[3]Faber M H. Risk and Safety in Civil Engineering,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itzerland, 2001.[4]时振刚 张作义等.核能风险可接受性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2,22(3):.[5]李典庆 唐文勇 张圣坤.海洋工程风险接受准则研究进展[J].海洋工程,2003,21(2):96-102.

油气地质勘探论文参考文献

石油工程钻井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满足人们需求,石油工程技术也呈现出了不断发展的趋势。以下是我搜索整理一篇石油工程钻井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石油钻井工程技术是石油工程技术中的重要部分,为提升钻井速度,提高钻井质量,黑龙江大庆油田有限公司也加强了对这一技术的研究。本文就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研究

石油的开采中,石油工程技术具有重要地位,石油钻井技术则是石油工程技术中的重要部分。为充分满足现阶段人们对石油的需求,石油企业也应加强对石油工程技术中钻井技术的研究,以提升钻井效率和工作质量,以推动我国石油开发与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石油钻井技术相关概述

近年来,我国石油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石油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引入石油工程[1]。尤其是钻井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的油气储备量大大增加,对石油的开采也从以往的地面转向了海洋、深层等难度较大的区域,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油气产量。而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了现阶段石油企业发展的关键。

2、主要石油钻井技术研究

石油工程技术水平钻井技术研究

水平钻井技术是一种定向钻井技术[2]。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利用井底动力工具、随钻测量仪器等,钻井完成时的斜角应保持86°以上。这一技术的应用时间较早,大庆油田在这一技术的研究应用中,抓住了动态监控、上下方位调整,钻具平稳、多开转盘等技术要点。其中,上下调整是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对井斜角和铅垂位置进行调整,动态监控是实现对已钻井段、钻具组合定向状态等进行分析,以便进行科学调整的过程,钻具平稳是要求钻具稳定性能较强,这一要点主要受钻具选型和组合设计所影响,而多开转盘则是通过减少摩擦力提升钻速,以保证水平段开钻盘进尺度能够不小于总进尺的75%。

石油工程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研究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运用需要将导向工具和仪器相结合,并实现了钻井技术与测井技术和油藏工程技术的协同使用。因其具备的电阻率地质参数等,使这一技术在运用中,能够给对地质构造进行准确判断,并对储层特性进行明确,有效实现了对钻头轨迹的控制,使钻井工程的开采成功率提升,成本降低。

石油工程技术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

这一技术是现阶段石油工程技术中的高精尖技术之一,能够实现定位井和水平井技术的有效统一。现阶段,这一技术的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难点,我国大庆油田企业也加强了对这一技术的研究,不但优化器配套技术和相关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浅海区域油田,以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

石油工程技术连续管与套管钻井技术研究

连续管与套管钻井技术主要应用于小眼井、侧钻以及老井加深等方面,由于其所用设备和空间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在海上或是限制条件较多的地面的钻井工作中。这一技术在运用时,需要在防喷器上设置环形橡胶,以保证欠平衡压力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起到保护油气层的作用,钻井时通常不需要停泵,钻井液会在这一技术的运用下始终处于循环状态,有效避免井喷。

石油工程技术深层钻井提速技术研究

为提升钻井速度、加快石油勘探工作,大庆油田企业对深层钻井提速技术进行了研究。深层勘探主要是对超过两千五百米深度的地质层进行勘探的工作,这一工作多由深层气藏岩性的复杂,导致工作很难进行,硬度较大的岩石会造成钻头的严重磨损,并影响钻井工作效率,而地下的高温也会对钻井设备造成极大的伤害,地下压力层和胶质性较差的破碎性地层会为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大庆油田公司对深层钻井提速技术进行了研究,深入研究钻井设计、提速工具、配套技术等。钻井设计优化有利于深层钻井提速提效[3]。大庆油田公司综合考虑了井深、岩性、地层压力等方面的因素,要求深层直井全部采用三开井身结构,例如对古深3井进行优化,使其表层套管下深为352m,二开井段采用气体钻井技术,套管下深为3180m,三开井段采用气体技术与涡轮技术等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完钻井深4920m,钻井时间与以往相比缩短了。同时,根据不同井段选择了相应的高效钻头。另外,大庆油田公司对提速工具进行了研制。其中,液动旋冲提速工具能够实现钻井液流体能量向机械能的转化,减轻了钻头的磨损度,有效提升了机械钻速。涡轮钻具则能够利用钻井液的冲击产生机械能,推动钻头高速运转,有效提升了对高硬、极硬地层的钻井速度。同时,其在地层出水预测技术、气体钻井技术等方面也进行了完善。建立了不同渗透率、不同流动方式等条件下底层出水的判别公式,有效提升了预测精度。完善后的气体钻井技术也在石油钻井中中得到了成功运用,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

3、结语

石油工程技术在石油勘探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钻井工程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国大庆油田公司针对这一技术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实现了深层钻井提速技术的有效研究运用,对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春宇.浅谈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5,5(5):69-70.

[2]魏斌.关于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探讨[J].中国石油石化,2015,7(14):86-87.

[3]李瑞营.大庆深层钻井提速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5,1(1):38-42.

陕西省地质局.1973.李四光同志著作和讲话选编(1928~1970)

程克明,王铁冠.1993.天然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地球科学,4(2):49~94

程克明,赵长毅.1997.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2(2):5~10,1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与石油.石油勘探与开发,3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石油学报,4

戴金星.1992.各类天然气的成因鉴别.中国海相油气(地质),6(1):11~19

戴金星.1996.中国大中型气田有利勘探区带.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1):6~9

戴金星.2007.中国煤成气潜在区.石油勘探与开发,34(6):641~645,663

戴金星,李先奇.1986.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气聚集带特征: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2(5):1~7

戴金星,王廷栋.2000.中国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海相油气地质,5(1):12~13

戴金星,桂明义,黄自林,等.1986.楚雄盆地中东部禄丰———楚雄一带的二氧化碳气及其成因.地球化学,1:42~49

杜金虎,易士威,卢学军,等.2004.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中国石油勘探,9(1):15~22

龚再升,王国纯.1997.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潜力新认识.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1(1):1~12

顾家裕.1994.沉积相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何登发,赵文智.1999.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81

侯启军,魏兆胜,赵占银,等.2006.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石油勘探与开发,33(4):406~411

胡朝元.1982.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石油学报,2

胡见义,黄第藩,等.1991.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黄第藩,李晋超,程中第,等.1983.旱2井岩石抽提物中未成熟和成熟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分布的比较.地球化学,1:32~40

黄第藩,李晋超.1982.干酪根类型划分的X图解.地球化学,1:21~30

黄汲清.1947.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黄汲清,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贾承造,宋岩,魏国齐,等.2005.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地学前缘,12(3):3~13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7.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34(3):257~272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8.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20

蒋有录,查明主编.2006.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1,140~160

金之钧,张金川,王志欣.2003.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地质论评,49(4):400~407

李德生.1980.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石油学报,1(1):1~15

柳广弟主编.200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5

罗平,裘怿楠,贾爱林,等.2003.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沉积学报,21(1):142~147

罗志立.1989.中国寻找大气田的前景及方向.石油学报,10(3):20~30

邱蕴玉.1994.油气聚集保存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分析———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研究.中国海上油气(地质),8(5):289~300

邱中建.1974.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机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

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1997.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史训知,戴金星,王则民,等.1985.联邦德国煤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研究和对我们的启示.天然气工业,2

宋岩,戴金星.1998.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1):1~5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等.2005.中国 3 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32(3):1~6

孙肇才,郭正吾.1991.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3(2):107~142

田在艺.1960.中国陆相沉积生油和找油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田在艺,王善书.1985.我国海域地质构造与含油气沉积盆地特征.石油学报,8(8):1~12

王昌桂,郭彦如.1993.吐鲁番坳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新疆石油地质,14(2):117~125

王廷栋,王海清.1989.以凝析油轻烃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判断气源.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1(3):1~15

翁文波.1948.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

吴崇筠.1983.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1):5~26

吴崇筠,薛叔浩,等.1992.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吴河勇,梁晓东,向才富,等.2007.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中国科学:D 辑,37(2):185~191

武守诚.1988.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石油实验地质,3(4)

袁选俊,谯汉生.2002.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2):130~133

翟光明,宋建勇,靳久强,等.2002.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199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金川.2003.根缘气成藏主控地质因素.地球学报,z1:120~124

张恺.1995.论板块构造旋回与油气壳-幔深部成因说.新疆石油地质,16(1):1~9

赵文智,程克明.1995,吐哈盆地煤系地层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天然气工业,15(4):13~17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等.2001.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石油学报,22(1):6~13

赵文智,何登发,等.2002.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石油勘探与开发,29(2):1~7

赵文智,汪泽成,张水昌,等.2007.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科学通报,52(1):9~18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2010.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石油勘探与开发,37(2):146~157

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等.2005a.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沉积学报,23(4):710~719

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2005b.有机质 “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32(2):1~7

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2003a.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30(2):1~8

赵文智,邹才能,汪泽成,等.2003b.富油气凹陷 “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海相油气地质,8(3):130~142

邹才能,池英柳,李明,等.2004.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油气勘探工业化应用指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邹才能,陶士振,谷志东.2006.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地质学报,80(11):1739~1751

邹才能,陶士振.2007.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34(1):5~12

邹才能,陶士振,方向.2009a.大油气区形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5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2009b.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石油学报,30(3):324~331

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等.2010.岩性地层油气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1~132

Ayers Jr W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ulletin,86(11):1853~1890

Cook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for wells in assessment units of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6

Crovelli R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ntinuous-typ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The ACCESS assessment method: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12

Dow W of oil correlation and source rock data to exploration in Williston basin

Gautier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Hubbert M of petroleum under hydrodynamic Bulletin,37(6):1954~2026

Hunt J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Bulletin,7(1):61~69

Klett T R and Charpentier R Model Users Guide: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3-354,~35

Klett T R and Schmoker J Survey Input-Data Form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GS Uinta-Piceance Assessment Team,Petroleum Systems and Geologic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Uinta-Piceance Province,Utah and Colorado: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B,~9

Law B gas Bulletin,86(11):1891~1915

Levorsen A of and company,1~850

Magoon L B,Dow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Memoir 60,3~24

Magoon L petroleum system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research,resource assessment,and exploration,AAPG bulletin,71(5):587

Masters J basin gas trap,Western Bulletin,63(2):152~181

Nielson D and apparatus for shale gas States Patent,

Pan C origin of petroleum in north Shensi,and the Cretaceous of Szechuan, Bulletin,25:2058~2068

Parker H W,et of oil from oil shale,United States Patent,

Perrod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Aquitaine,187~210

Pollastro R petroleum system assessment of undiscovered resources in the giant Barnett Shale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gas accumulation,Fort Worth Basin, Bulletin,91(4):551~578

Rose P R,Everett J I basin centered gas accumulation,Roton Basin,Southern & Gas Journal,82(40):190~197

Schmoker J perspectives for unconventional gas bulletin,86(11):1993~2000

Schmoker J ,Method for assessing continuous-type(unconventional)hydrocarbon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Schmoker J Survey Assessment Model for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The“FORSPAN”Model:U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2168,~9

Schmoker J geological survey assessment concepts for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 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D,~9

SPE,AAPG,WPC,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1~47

Tissot B P,Welte D formation and York,SpringerVerlag

油气储运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 李国兴,柳岩. 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 油气储运, 2006, (07) . [2] 柳庆新.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07, (05) . [3] 李文波,苏国胜. 国外长输管道安全管理与技术综述[J].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5, (01) . [4] 方东晓. 影响天然气管道安全的危害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上海煤气, 2008, (03) . [5] 姜淑华,杜晓春. 制约川渝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问题与对策[J]. 天然气技术, 2007, (03) . [6] 施纪卫,冯琦,杨英,顾伯通. 天然气长输管道与高压送电线路设施靠近段的安全措施分析[J]. 天然气与石油, 2006, (04) . [7] 陈学锋,于倩秀. 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价方法——肯特法简介[J].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6, (03) . [8] 郑利平,梁建杭,管胜强. 天然气高压管道和站场的安全运行管理[J]. 煤气与热力, 2007, (06) . [9] 王瑞. 威胁城市天然气管网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 山西焦煤科技, 2003, (02) . [10] 彭家立. 消除天然气长输管道隐患[J]. 劳动保护, 2009, (04) . 1] 王宗江. 管道项目成本控制实践[J]. 施工企业管理, 2010, (01) :91-92[2] 李克, 李振林, 宫敬, 刘海强. 天然气管道小泄漏高空激光检测试验[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1) :129-133[3] 张春燕, 杜磊, 文昊昱, 牟华. 天然气长输管道和站场防腐涂层[J]. 中国涂料, 2010, (02) :61-64[4] 曹崇珍, 贾志红, 贾志方, 刘格非. 废弃管道内残油注入到运行管道中的技术应用[J]. 石油规划设计, 2010, (01) :42-44[5] 贾双英, 孙东晓.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水工保护的重要性探析[J]. 山西建筑, 2010, (02) :367-368[6] 杜一男, 吴剑刚, 杨秀强, 高军, 何兴军, 库亚荣. 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准确性因素分析及建议[J]. 石油规划设计, 2010, (01) :13-14[7] 张诗海. 浅议长输管道安装工程风险管理[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04) :114-116[8] 资讯[J]. 全面腐蚀控制, 2010, (01) :2-3[9] 任杰, 张涛, 王振清. 长输管道服役环境状态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研究[J]. 物理测试, 2010, (01) :29-32[10] 袁宁, 唐渭, 陈泽昊, 李宏伟, 刘明辉. 长输管道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研讨[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10, (01) :8-121]李士伦,张斌,唐晓东,戴磊. 西部大开发中的天然气工业——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J]天然气工业, 2001,(01) . [2]彭伟欣,卢林松,赵庆平.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天然气前景及展望[J]天然气工业, 2001,(04) . [3]涂彬,葛家理,李杰. 我国天然气工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天然气工业, 2003,(01) . [4]赵贤正,李景明,李东旭,马硕鹏,张福东. 中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及供需趋势[J]天然气工业, 2004,(03) .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油气储运工程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油气储运工程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旧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构想,根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以此为基础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本文内容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概况及专业特点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与销售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掌握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各方面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油气储运顾名思义就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从油气储运工程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得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方向可以划分为两大方向,即油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由于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其物性参数有其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因此造成油气储运工程两大专业方向有共通处,又有其各个方向的独立性,两者即独立又有机的结合,这就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其独有的专业特色。

二、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调研

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学科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而建立起来的[1]。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储运业的兴旺发展,对从事油气储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我国开办油气储运专业的大学已从原来的两所增加到20多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除了江苏工业学院外,主要还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后勤工程学院。笔者调研了这几所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有如下认识:

总体上各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架构大体相同,都兼顾了油和气两个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油气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专业英语、储运防腐技术、泵与压缩机、油料学、储运仪表自动化、城市配气、管罐强度设计、油气管道输送、储运焊接和施工等。但由于各高校所处位置和专业定位的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石油大学位于北京和山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位于东北地区,主要面向油田和长输管道以研究原油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油品的输送和储存技术。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主要面向气田以研究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天然气的输送和储存技术。后勤工程学院位于重庆,主要研究对象是野战油库和管线的工艺和设备问题,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军用油品的储存和输送技术。江苏工业学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以此为依托,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主要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基础。

通过调研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油品和天然气的课程散乱设置,课程设置繁琐复杂,未突出专业的方向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清思路,形成清晰、完整的专业链条,找不准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某些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如:油气集输中天然气矿场集输、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输配课程中的天然气物性参数、水力计算、常用设备和管材等教学内容都存在重复,油气集输中原油矿场集输和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此种重复极大的浪费了学时,降低了教学效率。

(3)无论是油品输送系统还是天然气输送系统都是由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所构成的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大系统。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却是人为的将整个油气储运大系统分割成前述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讲授,使学生无法形成大系统的工程概念,也无法了解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是同系统论和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未来的'全国天然气总体布局中,30%多的工程涉及江苏省。天然气利用在江苏省及其全国的大力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研究是储运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了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储运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储运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有必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以下探讨。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构想

在坚持原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主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按专业方向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主要构想如下:

1、专业通用技术模块

该模块课程设置主要为油品和天然气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的通用技术课程,以储运防腐技术、储运仪表与控制工程、储运焊接与施工、油气计量技术、油气储运实验技术、油罐与管道强度设计为主要必修课程。

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应用于油气储运系统,油气储运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越越来越多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例如随着SCAD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管道机器人等尖端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上的应用,使得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从事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自动化、计算机、智能机械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应知识;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际油气营销市场的行情将会愈加变化莫测,各国都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油气储运系统来预防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波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油气工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建成一套调度灵活的国内油气储运系统和数条与国际油气市场接轨的跨国油气输送干线的发展步伐必然加快。这一发展动向不仅会给包括油气储运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带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油气储运学科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即如何规划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国油气储运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好调度管理、营销决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2]。这就需要我们的油气储运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因此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节能环保技

术也将是本学科重点研究的方向。随着油气管道完整性,可靠性管理技术的应用,对油气输送系统进行完整性管理是油气管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大大提高油气输送和储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需要油气储运技术人员具备安全工程、可靠性、节能环保的相应知识。为了适应储运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遵循“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能力强、复合型、重德育”型的人才指导思想,专业通用技术模块应注意以下三个方向的学科交叉和扩展。

(1)与自动化和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表和虚拟技术、GIS技术及应用、SCADA技术、智能清管技术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2)同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油气营销、石油法规与国际石油等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的应对意识和能力

(3)同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性方面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油气管道节能工艺技术、油气管道安全工程、油气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需要。

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设置,在专业通用技术模块中将构成以必修课程为主,三个交叉子模块为辅的完整结构。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交叉子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体现“厚基础”的指导思想。

2、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在该模块中以油品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田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在该模块中,为坚持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学科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继续开设炼厂管线设计、液化气站与加油站设计、油气回收与环保技术等选修课程,以适应炼化和销售企业的用人需要。

3、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1)在该模块中以天然气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并根据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开设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管道减阻内涂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地下储气库设计与管理、CNG加气站设计与管理等选修课程。

(2)按照天然气从产出到用户需经过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这样一个完整、连续并相互影响的工艺流程,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三门课程整合成天然气管路输送一门课程,避免以前三门课程中部分内容的重复,并从大系统观的角度来加以讲授,使学生既了解三个子系统的区别,又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性,形成大工程观的概念。

(3)为适应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管道运输业的大发展,我们需适当加大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模块的建设,除了完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理论课程结构外,还需在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实习三个方面加以建设。

①实验建设:在江苏工业学院原有油气储运省重点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燃气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打造由燃气储运实验平台、油品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三大平台为主体的江、浙、沪地区乃至国内先进的油气储运综合工程实验中心。逐步开设天然气输送、燃气物性测试、天然气水合物机理研究等相关实验,形成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偏重于油品输送和储存方向,天然气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薄弱,因此在天然气管路输送大课程的基础上,拟增设天然气集输、干线输气管道、城市燃气输配三个方向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对于毕业设计,应增加天然气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为学生提供与工程实际结合,技术先进、难度适中的天然气方向的课题,使毕业设计选题更加多样化,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

③实习基地建设:针对原有的实习基地主要以让学生了解炼油厂生产工艺流程、炼厂油品装卸工艺流程、油库工艺流程,炼厂和油库常用设备为主,实习基地类型较单一,缺少较大型的天然气输配技术实习基地的现状,我们需紧抓西气东输管网在长江三角洲大力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十五规划”中的五大储气库之一——东南储气库将建在江苏工业学院所在地—常州金坛这一良好条件,积极联系和沟通相关企业,力争西气东输常州分输站、金坛储气库,西气东输管线上海终控中心等单位能成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以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基地类型,加强学生对天然气输送和储存工艺的实践认知。

本文的内容只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对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大凡。油气储运专业回顾与展望[J]。油气储运,2003,22(9):1—3

[2]姚安林。我国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机遇[J]。油气储运,1999,18(2):6—10

[3]张光明,汪崎生。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1):33—36

油气储运工程就业方向分析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主干专业。

1、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该专业所包含的研究方向有:01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02多相管流及油气田集输技术03油气储运与城市输配系统工程04油气储存与液化天然气技术05油气储运安全工程。

2、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备油气集输、油气管输、油气储存、油气储运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配气等方面知识,获得油气储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宽广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较系统深入的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新动态,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具备独立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和提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撰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3、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油气田企业、油气管道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石油化工企业、石油销售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建筑公司、部队和民航的油料公司、设计院以及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等领域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以及油气储运设备运营等方面的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

稠油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张锁兵 赵梦云 苏长明 张大年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稠油热采防窜一直是油田开发的难点之一,常用封窜剂难以解决热采井深部的封窜问题。本文研究了自制热敏凝胶体系的封堵性能,考察了其黏温性能、黏浓性质及浓度对凝胶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明:热敏体系在特定温度下,从溶液转变为高强度冻胶,降温后体系自动恢复流动性,整个过程是可逆的;热敏凝胶体系具有注入性、耐温性、稳定性好和封堵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合于稠油热采井封窜的深部处理。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热敏凝胶 深部封窜

Performance Experiment on Thermal Sensitive Gel for

Plugging in Thermal Production Wells of Heavy Oil

ZHANG Suobing,ZHAO Mengyun,SU Changming,ZHANG Dania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Heavy oil anti-channeling has been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oilfield application of anti-channeling agents could 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deep channeling in thermal production wells of heavy performance of thermal sensitive gel which produced by the authors was its viscosity-temperature performance,sticky concentrated natur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gelling properties wer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change from solution into high strength gel system at thermal sensitive temperature,and resume mobility after whole process is reversible and can be repeated form any system has good behaviors of adjustable thermal sensitive temperature and gel strength,good injection performance,temperature tolerance,stability and high plugging efficiency,which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deep channeling p lugging in steam huff and puff wells.

Key words heavy oil;thermal production;thermal sensitive gel;deep channeling plugging

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巨大需求而国内产量难以供给的矛盾,使得以前不动用的难开采、非常规资源成为今后的主攻方向。其中,我国稠油资源储量丰富,约×1010t,占总油气资源的28%[1~3]。开采稠油资源的最好方式是热力采油(包括蒸汽吞吐和蒸汽驱),但由于流度差异以及重力超覆等原因,实际生产中,蒸汽容易在高渗层中发生指进和汽窜,从而降低了蒸汽波及系数,严重降低了热采开发效果[4,5],汽窜已成为稠油开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稠油开采中亟待解决的困难之一。

采用化学剂对稠油热采油井进行高温封窜,已被我国石油工作者广泛采用[6~8]。然温水浴锅;安瓿瓶等。

药品:KDM-12型热敏凝胶(自制);模拟矿化水Ⅰ(自制,总矿化度5727mg/L,Ca2+、Ma2+总量为108mg/L);模拟矿化水Ⅱ(自制,总矿化度19334mg/L,Ca2+、Ma2+总量为1028mg/L)。

实验方法

凝胶温度确定

将配制好一定浓度的热敏凝胶体系加入到安瓿瓶中,氮气吹扫后用铝盖密封,然后置于恒定温度的水浴中,放置一定时间观察,若液体不流动,则为凝胶温度;若仍为液体,则继续升高水浴温度,待恒温后放入样品,重复步骤直到确定凝胶温度为止。

凝胶强度测定

采用真空度法表征热敏凝胶体系成胶后的强度,测定步骤:把玻璃管的一端插入形成凝胶的热敏凝胶体系,另一端用真空泵抽吸,用空气突破冻胶时压力表上的读数来表征凝胶的强度[11]。

耐温性能评价

将凝胶体系封存于安瓿瓶中,然后放在高温烘箱中,观察在高温下经历不同时间后样品的脱水情况,以确定凝胶体系的耐温性能。

封堵性能评价

采用单管模型评价热敏凝胶的封堵性能。具体试验流程如下:(1)用模拟矿化水饱和填砂管,一定温度下测定填砂管的堵前水测渗透率kw0;(2)用平流泵以1mL/min流量将(孔隙体积)的预凝胶液注入填砂管,升温至胶凝温度以上(90℃)下恒温3h后,测定填砂管的堵后水测渗透率kw1;(3)计算封堵率E。试验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单管模型流程图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五)

式中:E为堵水率,%;kw0为堵前渗透率,μm2;kw1为堵后渗透率,μm2。

3 结果与讨论

注入性能

在30℃恒温条件下,利用流变仪测定不同质量分数KDM-12溶液的黏度,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质量分数的KDM-12溶液对应的黏度

由图3可知,随着KDM-12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溶液的黏度增加,为了保证溶液易于注入地层,合适的KDM-12溶液质量分数不应高于3%。

凝胶温度的确定及黏温关系

测定质量分数为2%凝胶体系溶液的黏度,并利用试管倒置法确定了对应的凝胶温度,如表1所示。

表1 质量分数为2%的凝胶体系的黏度及胶凝温度

测定质量分数为2%的KDM-12溶液的黏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的黏度先降低后升高。当温度低于胶凝温度时,溶液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关系降低;而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急剧升高,最终形成凝胶。当温度低于胶凝温度时,由于氢键作用,水分子在疏水基团周围形成有序的“笼形结构”,使体系溶于水;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结构产生紊乱和破坏,疏水基团甲氧基相互缠绕,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

抗剪切性能

配制质量分数为2%的KDM-12溶液,加入到waring混调器,在1档位置将其剪切不同时间后测定体系的黏度及凝胶强度。如表2所示。

图4 不同温度下KDM-12溶液对应的黏度

表2 剪切对热敏凝胶体系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剪切时间的延长,KDM-12溶液黏度降低,具有剪切稀释性。由于剪切导致分子链段断裂,导致溶液黏度降低,但是亲水链节上仍存在疏水基团。当温度升高时,疏水基团发生缔合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形成凝胶,但是由于分子链断裂对水的控制能力降低,导致凝胶强度降低。

耐矿化度能力

利用模拟矿化水配制不同质量分数为%的KDM-12溶液,分别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盛入安瓿瓶中,氮气吹扫后密封,考察其凝胶温度和凝胶强度,后将形成凝胶的安瓿瓶放置在100℃烘箱中考察其3d后的脱水量,见表3。

表3 KDM-12对不同矿化度模拟水的耐受性

由表3可知,不同浓度的矿化水对KDM-12型热敏凝胶体系的性能影响较小,其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

热稳定性能

将质量分数为2%的KDM-12溶液封存在安瓿瓶中,放置在不同温度(100℃及120℃)的烘箱中进行老化,考察其凝胶脱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温度条件下凝胶脱水量与老化时间的关系

由表4可知,相同老化时间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凝胶的脱水量增加,但增加量并不多,说明KDM-12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

封堵性能

参照封堵性能评价方法,利用单填砂管模型(直径,长50cm)评价了质量分数为%、2%的KDM-12溶液的封堵性能,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110℃下不同质量分数的KDM-12溶液的封堵性能

由表5可知,随着KDM-12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加,封堵率增加且均高于97%,表明热敏凝胶体系具有好的封堵性能。

4 结论

1)静态评价结果表明,自制的热敏凝胶冻胶液初始黏度低,入泵性能好;凝胶强度大;抗剪切性能好;对高矿化度水有较好的耐受性,在总矿化度19334mg/L,Ca2+、Ma2+总量为1028mg/L时仍具有较高的凝胶强度;热稳定性好,在120℃的高温环境中,30d后只有少量脱水。

2)动态评价结果表明,热敏凝胶具有较高的封堵率。

参考文献

[1]于连东.世界稠油资源的分布及其开采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特种油气藏,2001,8(2):98~103.

[2]牛嘉玉.稠油资源地质开发及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13.

[3]张庆茹.中国陆上稠油资源潜力及分布特征[J].中外科技情报,2007,(1):2~3.

[4]王灵奎.稠油油藏的非均质研究[J].测井技术,2000,24(2):96 ~101.

[5]吴奇等编译.国际稠油开采技术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13~17.

[6]李坤,廖易刚.陈大钧低毒改性脲醛树脂堵剂的室内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7,30(2):53~56.

[7]吴文刚,武川红,陈大钧,等.高温高盐油藏堵水调剖用凝胶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8,24(5):559~562.

[8]姚凯,王史文,孙明磊,等.井下自生气复合泡沫技术在稠油热采中的研究与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2,9(1):61 ~64.

[9]余吉良,谢刚,南庆义,等.改性酚醛树脂封窜堵漏剂的性能及应用[J].油田化学,2005,22(4):299~301.

[10]徐春碧,王明俭,吴文刚,等.一种自生泡沫凝胶复合堵剂的室内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138~141.

[11]戴彩丽,王业飞,冷强,等.长成冻时间的深部调驱剂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1):12~26.

李孟涛1侯晓权2徐肇发2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齐齐哈尔金同油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 注蒸汽开采石油一般指蒸汽吞吐与蒸汽驱,在此过程中,储层岩石因处在冷热交替的环境下,容易出现颗粒的脱落、运移和堵塞,对储层岩石更易造成伤害,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用自行设计的稠油油藏注蒸汽试验对储油层岩石的伤害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伤害的程度和主要引起伤害的因素,选定了岩石层污染的注入速度界限和放喷界限,并对将要进行蒸汽驱的稠油油田岩石孔隙结构变化进行了分形研究,从量的角度对蒸汽驱将对油层岩石产生的伤害进行了评价,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注蒸汽 稠油油藏 岩石伤害

A Study on the Damage of Rock for the Heavy Oil Reservoir Exploited with Steam

LI Meng-tao1,HOU Xiao-quan2,XU Zhao-fa2

( & Production Research lnstitute,SlNOPEC,Beijing100083; Oil Field Company of Jintong Corporation,Qiqihar,161000)

Abstract Pouring steam to exploit heavy oil reservoir includes steam flooding and steam this course damage of rock that affects oil well normal production because of breaking off,removing and walling up of rocky grain often on the pore damage of the heavy oil reservoir rock are done under new methods in heavy oil reservoir that is exploited with and main factors of damage are of pollution rock of speed on pouring and spurting out are fractal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the change of the pore structure under steam flooding in the steam flooding,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pore structure becomes offer good reference to exploitation in heavy oil reservoir and laboratory.

Key words pouring steam heavy oil reservoir damage of rock

注蒸汽热力采油是一种能够明显提高重质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然而稠油油藏由于注入大量的高温高压热流体,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水岩反应,造成大量矿物的溶解,使储层岩石胶结疏松,细小颗粒剥离母体并参与运移,堵塞孔喉,影响储层内流体渗流规律。造成注汽困难、产量低和生产周期短,甚至不能生产的后果,严重时会造成储层的“坍塌”。因此热采过程中蒸汽吞吐对岩石的伤害研究,对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学者利用短岩心的驱替研究了低渗透和超稠油的蒸汽驱替砂岩岩石伤害[1~3]。在此次研究中首次进行了模拟稠油吞吐的长岩心实验,实验更切合实际,数据更有实际意义,并且把分形维数应用到具体的油田模拟中,量化了蒸汽驱对岩石产生的伤害程度。

研究对象是大庆油田的一个外围油田(Fu油田),油藏埋深600m左右,油藏孔隙度为,平均渗透率为μm2,有效厚度~。油层原始温度为28℃,地层饱和压力为,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0%,油田属于稠油油藏,原油黏度为428~2242mPa·s。开发主要是蒸汽吞吐,注入蒸汽温度150~260℃,平均每井次周期70d,油汽比为,开发效果不理想,准备蒸汽驱开采实验。很有必要研究高温高压蒸汽参数对岩石的伤害及规律,以期提出储层保护的技术对策,经济合理地开发油田。

1 油田岩石情况及存在问题

Fu油田控制储量2681×104t,含油面积。油田的储油岩层是河流相沉积,单层砂岩厚5~13m,内部呈正韵律,底部为砾石层,根据27口井岩石的薄片资料统计,岩石成分中长石占31%、岩块占、泥质占,为岩屑质长石砂岩。根据砂岩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表1),粘土矿物成分主要是高岭石,其次是伊利石,蒙脱石含量较少,电镜扫描显示,岩石中粘土矿物分布形式主要是分立质点式(高岭石以扁平晶体的集合形式分散附着在孔隙壁上或占据部分孔隙)与孔隙内衬式(伊利石以相对连续的薄层附着颗粒表面),膨胀性的粘土(蒙脱石)较少,高岭石含量较多。

岩石破坏可分为4种应力作用机制:张性破坏、剪切破坏、内聚破坏和孔隙坍塌。所取岩心进行围压三轴实验结果:砂岩的内聚力约,抗张强度为,模拟地层条件应力抗压强度为,而屈服强度只有。因此当生产压差超过时,有可能因内聚强度破坏而出砂。

表1 Fu油田岩心矿物组成

油田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地下岩石属疏松细砂岩,富含自生高岭石粘土矿物的一个重要特征。生产中后期注汽压力高,生产周期短,一般注蒸汽后高产油期很短,产液量下降很快,达不到设计要求,符合岩石孔隙堵塞特征,需要一些合理的注汽参数。根据油田岩石的特征做了以下实验与分析:注入和放喷速度,温度对岩石渗透率影响,并对将要进行的蒸汽驱进行了分形特征实验。

2 实验及分析方法介绍

蒸汽吞吐物理模拟实验[4]

实验目的:蒸汽注入速度、放喷速度、温度和蒸汽注入次数对岩石渗透的影响,反向流动验证实验。

蒸汽吞吐实验介绍:实验装置为一高温高压长岩心驱替装置,主要由高压恒速泵、蒸汽发生器、高温高压岩心夹持器、数字微压差计、高压回压阀和采出液计量系统等组成。岩心一端为注入端,另一端连接一活塞式气压控制的蓄能罐,实验用岩石为油田地下岩心,岩心参数如下:长度45cm,直径;孔隙度;渗透率μm2。实验前岩心经过洗油和烘干,抽真空后用地层水饱和。实验除了注蒸汽和蒸汽降温时外恒温在60℃。首先出口端(即反向注入)下注蒸汽2PV,停止蓄能罐的活塞运动,注蒸汽直到压力达到设计压力,此为吞阶段,静置48h后,此时蒸汽已经转化为凝析液,开始放喷(即吐阶段),压力降到一定后从另一端用凝析液驱替。除了温度实验外,其余实验注入蒸汽温度为230℃。

反向流动压力验证实验介绍:实验在直径 cm和长10 cm的短岩心上进行,首先注蒸汽2PV,然后用蒸汽凝析液驱替,再反向用凝析液驱替。

蒸汽驱替原油砂岩岩石分形特征研究[5,6]

实验研究与现场分析资料表明,砂岩岩石的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岩石的孔隙结构非均质特征,分形维数越大表明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越强,反之均匀性越强。分析前后分形维数的变化可以判断岩石结构的变化。根据最大气泡法计算砂岩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很实用和方便。

实验目的:用最大气泡法测孔径分布。蒸汽驱前后孔隙结构变化的分形研究,为油田进行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准备,实验验证蒸汽驱对岩石的伤害。

实验过程:把岩心烘干称重,测空气渗透率、饱和水和孔隙度,然后用岩心做蒸汽驱实验,将做过实验的岩心用蒸馏水冲洗,烘干再测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径分布。

实验做关系曲线,可见在对数坐标中为一直线,求该直线的斜率,即其分形维数等于负斜率。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果及分析

注入和放喷速度对渗透率的影响见图1,开始渗透率有一定增加,当注入速度高于时,渗透率有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岩心胶结非常疏松,在注入速度较低时,只有部分粉细颗粒脱落运移,由于岩石高渗,这些粉细颗粒很容易和水一起排出,渗透率有所增加。随注入速度的增加,水对岩石作用加强,粒径较大的颗粒开始剥离并运移,造成孔喉堵塞,使渗透率随注入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注蒸汽时为避免岩石伤害,应将注入速度控制在临界速度以下。放喷速度在经济范围内应该尽量降低。以小于4mL/min 最佳(图2)。

在热采过程中,温度的大幅升降,将造成矿物溶解、矿物转换、粘土膨胀和微粒运移等一系列伤害,随温度的升高岩石渗透率明显下降(图3),温度升高矿物的溶解明显加快,岩心颗粒间的聚集力也会因温度的提高而大幅减弱,使大量微颗粒剥离母体,参与运移而堵塞孔喉,造成渗透率的大幅下降。岩心采出液离子溶出量分析结果显示采出液中多数离子浓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尤其是硅离子,从50℃至250℃其浓度增加十几倍,说明随温度的升高,确有大量的矿物被溶解。

图1 蒸汽注入速度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

图2 放喷速度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

图3 温度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

图4 反向流动实验结果(4PV时开始反向驱)

反向恒速流动驱试验结果见图4,4PV时开始反向驱动,进行反向流动初期,注入压力大幅度下降,随后则大幅度上升,这些都符合岩石中微粒运移特征,反向流动试验可以看出,蒸汽凝析液对岩石层的伤害主要是微粒运移,后果是造成油井出砂增多,蒸汽驱的驱入造成了岩石颗粒胶结的破坏,加重了出砂伤害。这些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渗透率增大,引起汽窜,对注汽不利,另外条件下也可以引起渗透率降低,堵塞岩石孔隙,所以考虑同一口井蒸汽吞吐不要太频繁,也说明蒸汽吞吐因为有双向的流动,更容易引起储层岩石的伤害。

蒸汽注入次数对岩石渗透率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蒸汽吞吐次数越多,渗透率下降越大。

分形特征

34号岩心蒸汽驱前后分形曲线结果见图5与图6。图中ri为利用实验结果计算的毛细管孔径平均值,Ni为所有大于ri的孔喉半径的根数。计算分形维数为与。其他的计算见表2。可见蒸汽驱后岩心的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变小了,说明蒸汽驱后岩心孔隙结构的均匀性加强了,渗透率降低了。

图5 34号岩心蒸汽驱前分形曲线(分形维数)

图6 34号岩心蒸汽驱后分形曲线(分形维数)

表2 蒸汽驱后的物性参数变化

4 结论

油田储层岩石高岭石含量较多,且晶体边部易于破碎,经高温作用在一定压力下会引起碎片的移动。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都会对储油岩石造成伤害,反向流动实验说明蒸汽吞吐对岩石渗透率影响要大。蒸汽注入速度、放喷速度、温度越高,对储层岩石的渗透率影响越大。岩石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变小是由于岩石中的粘土和晶体含量变化。可以量化蒸汽驱引起岩石储层结构的变化。热采时应该参照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注汽和放喷速度和压力,以免碎片移动堵塞孔隙。储层保护可以选合理的注蒸汽参数和添加有效化学剂来控制和解除储层的伤害。井筒附近的流速比较高必须考虑注蒸汽前近井地带的固砂剂固砂。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刘先贵,胡雅礽等.低渗透储层流-固耦合渗流规律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88~92.

[2]李向良,郭平,庞雪君等.高温高压蒸汽凝析液对超稠油油藏储层的伤害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10(2):88~90.

[3]邓瑞健.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4):48~50.

[4]杨永林,黄思静,单钰铭等.注水开发对储层砂岩粒度分布的影响[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1):56~60.

[5]陈传仁,周熙襄.储层砂岩孔隙分形性质的研究.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23(4):65~68.

[6]贺伟,钟孚勋,贺承祖等.储层岩石孔隙的分形结构研究和应用.天然气工业,2002,20(2):67~70.

陈君莉陈珊赵峰

(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对我局的几口稠油机抽生产井进行分析和评价,认为油井所采取的稠油降粘措施较得力,已基本解决了油稠给机抽生产带来的困难,并将此经验推广应用于塔北油田其它稠油油井,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粘度稠油降粘粘滞性防凝乳化

1稠油给生产管理带来的困难

在开采稠油油藏时,由于油水粘度比大,使得水的推进很不均匀,驱油波及体积小,驱油效果差,在高渗透率区容易形成油井过早见水,而使地下留下“死油”区,无水采油期缩短,阶段采收率低,最终采收率也随之降低。

当开采粘度超过(50℃)的稠油时,油井不但不能自喷,连机抽采油都困难。

稠油出井后,要采取降粘防凝措施后,方可输出。由此可见,稠油从开采到集输管理过程中,均会遇到不少困难。

2油稠的原因

原油粘稠度高是由于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内部的摩擦阻力大造成的,而使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内部的摩擦阻力变大的原因可以分以下几类:

原油组分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稠油的粘度高,主要是由于原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所致。从化学组成来看,原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多,增大了液层分子内的摩擦力,从而使原油的粘度增大,甚至具有非牛顿溶液的粘滞性。由实验所得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与粘度的关系见图1。由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参数成正比关系,即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越高,其原油粘度越高。这一规律在国内几个大油田也有印证(表1)。

温度与原油粘度的关系

原油粘度受温度的影响也很大。由于温度增加,液体分子运动速度也增加,液体分子引力减小,因而粘度降低。由实验所得的温度与原油粘度的关系见图2。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粘度迅速降低。

图1胶质+沥青质含量与原油粘度关系曲线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asphalt and colloid and oil viscosity

表1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脱气原油粘度与沥青、胶质含量对比关系Table1The cont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viscosity degassed and the contents of asphalt and colloid in Daqing and Shengli oil field

原油乳化与粘度的关系

原油的乳化分两种: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水包油型是油珠的表面被水包围,水为外相,油为内相,其界面能低,流体粘度与水的差不多,比较小;油包水型油为外相,水为内相,是水珠被油包围,其界面能高,分子之间的引力大,因此此类乳化原油的粘度较大。

压力对粘度的影响

当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气体自原油中析出,使油的温度下降,相应使原油粘度变大。

溶解气与粘度的关系

溶解气是原油中的轻质组份,其含量高。轻质组份多,原油粘度就小,反之,原油粘度就大。

3开采稠油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的几种稠油形成的原因可知,要解决油稠的问题,必须先找出油稠的原因,然后再用相应的方法解决。目前开采稠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图2温度与原油粘度的关系曲线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oil viscosity

(1)稀释法

此法是针对原油组分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的原油。在稠油中加入一定量粘度小的稀油,使稠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相对降低,从而降低原油的粘度,这种方法成本较高,一般不用。

(2)加温法

实验表明,温度对液体的粘度影响很大,这可在一些油田的实际开采过程中得到证明。有些油田甚至原油温度每升高10℃,粘度可以约降低一半。应用这一方法,国内外不少油田已经见到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热油或热水循环加热、蒸气吞吐、注蒸气、电阻加热等。

(3)裂解法

将稠油的温度提高到裂解的程度,从而使轻质成分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少,稠油粘度大大下降。火烧油层法就是使稠油在地层中裂解以达到降粘目的。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些油田正在进行这项工业性试验。

(4)乳化润湿法

乳化润湿法是我国目前开采稠油的重要方法。它是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入稠油中,使油以极小的颗粒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一种水包油的乳液。由于活性剂分子有两极性,即亲油性和亲水性,其亲油端的分子被吸附在油珠四周,形成一层亲水端向水,亲油端向油的水膜保护层,使油珠与油珠之间不得轻易碰撞,以防止油珠重新聚合变大,变油流摩阻为水流摩阻,故粘度大大降低。同时在乳化条件不理想时,活性水润湿作用就是主要因素。这时稠油以小块分散在活性水中,而在油管壁和抽油杆表面上形成亲水的润湿表面,使油流的摩擦阻力大大降低,使稠油能正常开采。

4我局目前几口稠油井生产情况分析及评价

我局在开发塔里木油气田的过程中,遇到了几口影响机抽效果的稠油井,由于油井生产层位埋藏较深,多在4000m以上,考虑到许多稠油开采方法如:热油或热水循环加热、蒸气吞吐、注蒸气、火烧油层等法使用的局限性,我局采用了电热管井下伴热方法采油,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S14井

该井目前生产层位为奥陶系。由于钻井及完井过程中所做的测试解释参数差异较大,给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重新评价及利用该井奥陶系油藏,对该井裸眼段实施了酸洗,但地层出液能力并未改善。目前该井仍供液不足,处于间歇机抽工作状态。

从该井几次原油化验分析数据看(表2),各参数的波动变化可能与取样时间、地点有关,但总的来说,该井原油密度、粘度都为常规值,但原油含蜡量较高,凝固点也很高,几乎在常温下(20℃)为固体,该井原油初馏点较高,总馏量较低,说明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较多。

表2S31井原油化验分析Table2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oil for S31 well

针对该井原油性质,我局于1998年9月开始对该井进行电热管伴热采油,这有效地防止了蜡在泵中析出以及原油在井筒内凝固。通过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原本不产油的井现在日均产油26t/d,到1999年11月底,该井累计增油,效果显著。

(2)S31井

该井目前生产层位为三叠系,1996年转机抽,但未能正常生产。1998年6月,为了恢复该井产能,对该井实施井下HD-P型工频加热器对井下原油进行加热,以降低原油粘度,但由于发电机负荷重,故障频繁,停机后启动困难,故生产时断时续。

1999年5月8日至5月14日检泵后投产,由于热采系统未恢复,6月抽油机负荷重,皮带磨损严重,下半月已无法机抽,表现为管线堵,光杆下行滞后,经热油洗井仍无效。7月再次停机。直至目前仍未能正常生产。

该井于1996年及1998年共做了4个原油样品全分析,具体数据见表3。由表中可以看出,该井原油粘度几次测值相差较大,受含水率影响较明显,原油含蜡量不高,属低含蜡,原油凝固点较低,原油初馏点较低,总馏量较高,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较少,因此该井原油属中质原油。单就该井原油粘度值看,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表3S31井原油化验分析Table3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oil for S31 well

该井于1998年8月做了一个原油粘度与温度关系实验,由数据可知(表4),所测的30℃时粘度与前面几次所测得的数值差别很大,说明原油乳化严重,实验中的数据没有反映原油的真实情况。但由以上数据可知,造成该井原油粘稠的原因是原油乳化严重。

表4S28井与AK2井原油性质对比Table4The compare of oil quality for S28 well and AK2 well

依据前面理论,解决原油乳化造成油稠的开采方法是乳化润湿法,而加温法在这里不能解决原油乳化问题,因此建议该井使用井下加药破乳法以解决原油粘稠问题。另外,该井1998年、1999年所测的几次液面均显示地层供液充足,只要能解决机抽问题,一定能取得好的增油效果。

(3)S28和AK2井

S28井1995年9月4日至11月25日钻井施工,完钻井深为4700m,完钻层位三叠系,人工井底。1996年1月28日至6月22日5mm油嘴生产下油组,因含水高达84%而停喷。1996年7月5日转上面3个夹层4574~、4561~4565m和4527~生产,出现高气油比,沥青块等现象,并于7月24日停喷。1998年5月4日上修,挤封3个夹层,实施下油组堵水方案,于9月4日试抽,但多次出现光杆下行缓慢,难以到达下死点的现象,检泵后发现抽油杆及柱塞结满沥青质。与S28井在同一区块、同样生产三叠系下油组的AK2井于1999年3月17~28日提前转抽,转抽后也因油稠影响机抽效果,由2口井的原油性质对比表可知(表5),它们的性质相似,均属高粘度中质原油。

这2口井转抽的初期均未下热采管柱,但相应的也都遇到了因油稠影响机抽的情况,均采用过热油循环洗泵,但这一措施只能暂时解决抽油杆无法运动的问题,待油再一次降温后,稠油问题依然存在。经研究决定S28、AK2井均采取电热管伴热采油,机抽生产也随之正常。

表5S28井与AK2井原油性质对比Table5The compare of oil quality for S28 well and AK2 well

综上所述,原油粘度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的机抽井在应用加温法降粘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因乳化造成的原油粘稠用此法是不恰当的,实际生产也验证了这一点。

5稠油开采工艺在塔北油气田其它稠油井的应用及展望

由于油藏埋藏较深的局限,许多热法稠油开采工艺在塔北油气田都无法实施,单井电加热和单井井筒加药法是在塔北油田仅能使用的方法。

表6塔河4、6号区块原油化验分析Table6The oli chemical analysis of block 4、6 in Tahe region

塔河油气田4号、6号区块的原油属重质高粘、高硫、高蜡原油(表6),目前这两个区块的地层能量充足,油井均自喷生产,因此,高粘重质的特性对自喷井影响不是很大,但当油井失去自喷能力转机抽生产后,如此高的粘度、密度的原油机抽是很困难的,那么此时在井筒内进行降粘处理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塔河油区的供电网络已经形成并使用,这可以使得热采方法降低成本,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泰琇,陈一.采油工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9

[2]罗蛰潭.油层物理.北京:地质出版社,

[3]胜利石油管理局培训处 .稠油热采工艺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The applic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producting techniques for viscous crude oil in Northern Tarim region

Chen JunliChen ShanZhao Feng

(Academy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Northwest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Ürumqi 830011)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es and evaluations of several viscous crude oil wells pumped by pumping machine,we think that the measures taken to reducing viscosity is much better and solved problems on the whole.

Key words:viscosity viscous crude oil reduce viscosity viscosity control condensation emulsion

  • 索引序列
  • 油气论文参考文献
  • 油气集输论文参考文献
  • 油气地质勘探论文参考文献
  • 油气储运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 稠油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