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员工工作负担关系研究论文

员工工作负担关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员工工作负担关系研究论文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而员工关系是企业的生命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 》

摘要:企业的员工关系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本文对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通过强化公司高层领导认知,培育良好劳资关系,建立健全企业福利保障体系等手段来营造良好的员工关系管理氛围,为企业稳定和谐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1

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上的竞争,但这些核心技术、竞争力归根到底存在于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上。而作为提升企业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员工关系管理,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其相应的员工关系管理大多比较粗放、简单,不够系统和规范。笔者认为,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单纯的模仿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灵活处理,找到适合企业自上特点的员工关系模式。

一、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关系中突出的问题

1.员工关系价值得不到企业负责人的足够重视

员工关系的改善关系到团队的和谐,是一项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内最琐碎而不易呈现价值的部分。员工关系管理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大多没有得到企业负责人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认同。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与员工只是一种各取其利得金钱雇佣关系,以为员工拿到了应该拿的钱,别的事就不用管了。据调查,大部分员工 离职 与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不和谐的工作环境成为离职的主要原因。

2. 企业 文化 建设不明显。中小民营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有企业文化但是没有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 教育 ,使得员工的行为偏离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就难以和员工达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形”上,很难真正把员工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往往就是办公室的人员贴贴文字,拍些照片,写写文章,没有更多的实际活动来支撑文化建设。企业的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企业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更不用提文化核心了。

3.激励沟通机制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中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淡薄,不管上下级之间,还是横向部门之间都有沟通滞后的表现,从而直接影响着各部门以及部门之间工作的开展。当出现矛盾时,大多数员工不会主动选择沟通,而多采取回避、拖延、或是相互推诿的态度,致使简单的事情严重化,直到成为企业运作的绊脚石,问题性质扩大化后才开始真正面对。

4.员工满意度低,核心员工流失率高。由于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关福利保障 措施 的不健全,还有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惘,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在职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都不高,核心员工在离职率高,导致本就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不够的企业雪上加霜。

二、建立良好员工管理管理体系的基本途径

1.深化企业高层的认知观念,教育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愿景。员工关系首先应该得到企业负责人的足够认识,只有高层领导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员工关系的重要性,才能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开展中把员工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笔者所在的民营企业,因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偏僻,为了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留住企业员工,企业高层深刻的认识到了员工关系的重要性,并且都亲自参与各项活动的规划,在员工关系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在此后的三年里,公司员工离职率大幅度下降,企业的外在口碑也得到的大大的提升。

2.培育良好的劳资关系,提供员工“安居乐业”保障措施。企业既要让员工在工作中“乐业”,也要让员工生活中“安居”。“乐业”要求企业提供员工好的工作办公环境、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和员工提升平台。 为使员工能够更好的进行角色转变,由原来的“打工”心理转变为“主人翁”的心理,企业应该把在工作中有潜力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更多的提升,让年轻的员工感觉到有提升的空间,真正的把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安居”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财力保证。因为仅仅是“乐业”还是不够的,虽然“心”是想留在企业,但还得有物质支撑,还必须让职工们“安居”才能真正的留下他们。这中间又涉及到很多的福利保障措施,比如外地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外地员工及其家庭的住宿问题,员工医疗保障问题等等。人文关怀是企业温暖的动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灵魂与血液。企业要多层面多角度关注职工民生,设身处地的为企业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3.积极构造员工主题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员工心理,打造适合自己企业员工的主题文化,让企业文化这一隐性工具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公司大力推行“心乐、行乐、意乐”的企业“乐”文化建设,让员工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我工作,我快乐;我学习,我快乐;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快乐;我敬业,我快乐; 我享受,我快乐”。企业通过每年固定的活动: 元旦 联谊会、职工趣味运动会、劳动者之歌、“讲文明树新风”演讲比赛、球类比赛活动月等大型的活动,让全体员工都有机会能参与企业的活动,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份子,深入其中,体会到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快乐和归属感,员工才能在企业里找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4.深化企业的激励与沟通,打造员工自我肯定的平台。无论是一线员工,还是科研人员,都需要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好的激励沟通机制,让员工有机会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企业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大会、 年终 总结 大会以及表彰大会等,多方面给员工建立沟通表达的正式沟通 渠道 ,同时也要引导非正式渠道,让员工的心声有处可诉,让激励模式深入人心。优化和员工个体利益切实相关的流程和制度,从事前意见征询、事中管理研讨、事后决策表决三个角度确保员工对管理举措的理解和决策参与。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一方面是员工代表表达意见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理解接受管理方案的过程,参与不是员工一切说了算,不是员工的盲目抵制,是“我们”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决策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让员工加深了对员工自我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员工关系和谐。

企业员工关系建设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员工关系,企业发展很可能会走向衰败。中小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但是,这样的企业员工关系建设也就可以更加灵活,不拘于大公司的条条框框。中小民营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建立“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价值观,企业发展必然会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吕欣欣.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0(11).

[2]张晋龙.员工关系管理的途径和 方法 [J].发展,2009(11).

[3]冯常生.浅析企业员工关系管理[J].企业活力,2012(4):40-43.

《 略论企业成熟期员工关系管理 》

摘要: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成熟期是企业的黄金期,但在此阶段存在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因素,如:员工队伍存在分层,一线员工的稳定性降低等,从而要求企业加强员工关系维护,通过建立与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建立企业承诺机制,实行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措施,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

关键词:企业成熟期员工关系大企业病承诺机制

1 企业成熟期员工关系特征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黄金期,企业在这一时期,组织机构健全,企业领导方式多实行分权制,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得已实现,经过创建期、成长期的企业文化培育,已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员工队伍趋于成熟,企业产品与服务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意昧着企业在成熟期的员工关系具有不同于创建期、成长期的特征。

企业员工队伍分层现象明显

受组织机构设置的影响,以及员工所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成熟期的企业中,高层、中层、基层等各员工群体出现明显的分层、分群现象,在同一层或同一群体内,员工多具有同质性,即工作性质相近、管理方式相近、分配制度设计相近等,上下级之间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别,成熟期的企业,因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使得为人处事的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存在工作层层请示,决策效率低,造成企业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不足,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以致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与创造性的发挥。

一线员工队伍存在不稳定性因素

在成熟期的企业当中,因工作性质决定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具有自身特点,即劳动具有单调性、重复性、呆板性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性,从而影响了员工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成熟性企业的一线员工的稳定性差,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易出现一线员工大量流失现象,特别是有强烈心理期待的员工,由于组织机构成熟,发展通道有限,一线员工进一步升迁的空间不足,企业中的“天花板”效应,造成成熟期企业的一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明显低于成长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明显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中一些群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事物的基本认识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是性格相似、兴趣相似,共同形成的一些被其成员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得原来松散且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地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形式[1]。在成熟期企业中,由于人们的兴趣、 爱好 相近等原因,诱导非正式组织大量产生,而非正式组织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员工的价值观念与正式组织往往产生冲突,不利于企业的指令信息上传下达,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 兴趣爱好 ,只要管理方式科学,能够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强的优点,将会给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激励制度设计上的差别导致员工行为分化

企业进入成熟期后, 企业管理 层对核人才高度关注,各种吸引与激励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竞相出台,这对于企业保护与吸引关键人才是必须的,但由于人的职业能力差别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劳动效率的差别,在现有分配制度模式下,企业所采取的差别化激励制度,必然因激励制度设计的差别带来员工行为的差别,使得非企业核心员工对企业工作失去信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成熟期中将表现更加突出,实行对核心人才的保护,同时兼顾对普通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将是成熟期企业实施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大企业病”的出现,直接影响员工劳动效率

所谓“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在企业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等方面,不知不觉地产生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种种危机,使企业逐步走向衰退的一种漫性综合病症[2]。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复杂,机构会设置越来越多,出现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权力争斗、相互猜忌、利益争夺、责任推诿等非正常现象,从而为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政出多门,使下属不知所从,企业凝聚力降低,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2 企业成长期的员工关系维护

人是企业发展之本,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是成熟期企业的重要任务,除需要建立差别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对员工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构建有效沟通渠道,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对核心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积极构建员工关系管理机制,搭建学习型企业平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途径外,还应针对成熟期企业的特点,在员工关系的维护上,采取如下措施:

建立与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党的十六大已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应在企业中建立与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也是企业依靠员工谋发展的重要方略。关心企业发展,保护自身权益是企业员工的心理诉求。为此,处于成熟期企业,因面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影响企业发展的“大企业病”会逐渐显现与漫延,各种不利于企业和谐的员工行为将有所表现,同时,企业决策层需要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建立与完善企业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重企业工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挥

企业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对于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地位是法律所赋予,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加强企业工会建设是法律的要求、员工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工会要接受党的领导,但企业工会不是党组织本身,也不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它不是行政的附属,更不是一个科室,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它必须独立负责的开展工作[3]。企业在成熟期需要突出工会的地位与作用,其功能不仅体现在维护职工的利益,还在于企业工会其具体工作中,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能够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破解企业成熟期所面临的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各种难题。

建立企业承诺机制

所谓承诺是指对某事物答应照办[4]。Meyer & Allen(1991)认为组织承诺是个体体现出的一种对组织的感情倾向,以及对离开组织造成的损失的认知和对组织应负的道德责任。并将组织承诺划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规范承诺(NormativeCommitment)、连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5]。企业承诺机制体现出了企业与员工在相互信任前提下的双方依赖关系,体现在为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建立与推行承诺机制并能有效履行,员工对企业会心存感激,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并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反过来,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并履行,将企业提供较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最终形成一种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企业进入成熟期,意昧着企业文化相对成熟,企业所弘扬的价值观念已为多数员工所接受。但这并能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已达最终结果。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会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员工思想上的波动,原有的工作热情、创新精神有可能减退甚至消失。因此,企业在成熟阶段,有必要适时变革企业文化,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与创新性,紧紧围绕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员工发展的新需求,在巩固企业文化建设已有成果的同时,汲取 其它 企业的文化建设 经验 ,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影响力,使企业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刘烨,秦丽娜,彭建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辩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101.

[2]黄云杰,张晓梅,刘卉,段晓洁.浅议“大企业病”的产生和防治对策.云南科技管理[J].2011(2):22.

[3]窦坤泉,刘兴才.试论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经济信息[J],2010(18):4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38.

[5]解志恒,李全生.员工组织承诺动态管理:基于信任的角度.现代管理科学[J].2008(10):102.

《 从员工流失看电信企业员工关系管理 》

摘 要:某地市级国有电信企业近年来新员工流失现象严重,本文针对此现象分析了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特别针对新员工的个性特点,着重分析新员工的员工关系管理,从激励计划、心理契约、员工帮助计划等方面提出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员工流失;员工关系;新员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员工流失现状

电信企业,是国内通信技术的领先者和先进通信网络的缔造者,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所以,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从人才的进入渠道上,只选择重点院校的大学 毕业 生,基本上,校园招聘是该公司选择人员的唯一方式。

2009年-2012年,该公司每年新进大学毕业生人员流失率[1]平均为59%。从该公司人员流失现状看,主动离职的大部分是2006年以来招聘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该公司通过离职面谈和针对性的满意度调查,发现了大学生离职的几个主要原因:(1)薪酬水平在同行业缺乏竞争力;(2)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与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价值不匹配;(3)家庭原因,主要指男女朋友分居两地;(4)工作地点不理想,主要指在所属县分公司工作的员工,希望到城市就业;(5)工作状态、收入现实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心理无法接受。

从该公司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如果这类员工的外部条件允许,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离开。而离职原因分析显示的现状,也给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对待这类员工关系管理上,必须尽快改进和完善,否则,该公司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竞争力。

二、该公司大学生离职所呈现的员工关系管理问题及改进方向

从以上员工关系管理职能和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结合该公司目前大学生离职现状分析和离职人员的共性特点,我认为该公司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员工关系管理人员现状不容乐观;(2)激励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3)应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一)配置员工关系管理人员

从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设置比例1000:1的要求,该公司做为拥有1000人以上员工的公司,应该设置独立的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而实际上,该公司却没有这样做,这表明,该公司对员工关系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认知。就更加谈不上员工关系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激励计划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新员工在初次就业时,对企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前途有美好的憧憬,事实上,他与公司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而该公司作为老牌国有通信企业,吸引就业者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薪酬水平。而当现实的薪资收入摆在新员工面前时,这种心理契约的失衡,就导致了员工的不满。

离职员工对目前的薪酬水平不满意,认为在同行业缺乏竞争力。而事实上,作为通信行业的老牌国企,该公司员工的整体收入水平还是很有竞争力的,社会地位也不错,该公司的员工收入水平在当地应该在中等偏上。随着物价上涨,该公司也在逐年提升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在拿着并不低的薪酬抱怨收入低,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员工的薪酬的感知不高;2、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

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该公司的薪酬分配模式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调查看,该公司员工新员工每月的工资性现金可支配收入(扣除 保险 、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在1300元-2000元之间,非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在1200-2000元(含住房公积金、福利等)。从该公司为员工的月人工成本支出结构显示,年轻的员工的月收入感知确实不理想,因为除了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其他都是隐形且暂不可用的。而年轻员工刚参加工作不久,基础生活资料的配置、孝敬父母家人、恋爱、结婚、买房、成家,都需要大量现金,而不是公积金。该公司应该根据年轻员工对薪酬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人工成本支出结构。

第二个问题反映的是员工心理契约失衡导致的归属感缺失。该公司正处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企业竞争环境激烈,相应近几年员工的工作压力也骤增,经常加班加点。员工感觉在工作上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也确实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选择离职的是新近几年的新员工,而老员工却丝毫没有影响呢?这说明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三)员工帮助计划

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又称员工关怀,是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其主要关注点是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目的在于疏导员工工作压力,为员工提供预防性的咨询服务,以帮助其解决困难,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与归属感。

在该企业中,员工帮助计划并没有实施,更谈不上系统性、计划性、针对性。仅有的一些员工关怀项目基本集中在健康检查、工会组织的一些娱乐活动、团组织开展的极少数的联谊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传统性的,没有针对新时期、新员工、新问题,有针对性、系统性、计划性引入新的项目。比如,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的压力大,所滋生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新员工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妥善处理时,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渠道;员工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提供帮助;不能为员工提供方便、均等享受的减压和娱乐方式等等。

对于该企业在面对新员工流失率较高的当前特殊时期,应当针对新员工,成立专门的新员工帮扶团队,设立专项的帮扶资金,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新员工的现存困难和需求,每年制订不同的员工帮助计划,一对一帮扶和解决实际问题。员工帮助计划要能让新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给予的关怀,为新员工创造和谐、积极、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让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对企业产生信任和依赖,从而真正培养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敬亚楠.浅析企业中的员工关系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

有关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相关论文推荐:

1.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2. 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3. 员工关系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4. 有关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5. 高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6. 2016创业型公司如何管理好员工

7. 企业员工工资管理系统论文

如何加强控制 缓解员工压力

论文关键词:压力 控制 压力控制

论文摘要: 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组织运作除取决于各层次人员的综合素质外,企业内各层次人员的本文以员工压力的症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员工压力产生的成因,并对压力控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缓解压力,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和企业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员工精神状态,也都不同程度地、潜在地、长期地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员工压力过重,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工作绩效下降,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并且也会带来员工的负面情绪,给企业运营管理带来困难。 一、压力的内涵 所谓压力是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压力通常会通过多种症状表现出来: 1.生理的:新陈代谢的变化,如:心率加呼吸急促、血压上升、头疼、心脏病发作等; 2..心理的:对工作的不满意、紧张、焦虑、烦 躁 、厌倦、拖延等; 3.行为的:生产率变化、缺勤、离职流动,以及饮食习惯改变、过度吸烟会酗酒、坐卧不安、语速加快、睡眠障碍等。 二、压力的原因 根据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5000人中,有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每4个被调查者中,就有一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勿容置疑,中国企业的员工广泛地存在着压力,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负担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压力还将日益加大。这是必须直面的客观事实。 形成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 一是来自生活的压力。每个人一踏出校门,就会在不同阶段面临结婚生子、赡养老人、养家糊口、离异复婚、亲人病亡、解雇退休等,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赫姆斯对此做出了研究:按对压力的影响程度把生活危机事件分列出了43种之多。可见,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和危机,它们必然会给人们造成这样那样的生活压力。 二来自职业的压力。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要经历这样的变化:1.最初进入这个组织;2.从专才逐步转变为通才;3.从技术工作向管理工作转变;4.从只关心工作,到更关心家庭问题的转变;5.从"垂直上升"到"水平飞行"的转变;6.从全时工作到部分时间工作直至退休的转变。每一个阶段都有变化,因此必然让人承受种种压力,诸如环境适应、技能要求、工作任务、人际沟通、角色冲突、薪酬福利、工作业绩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压力。 三是来自社会的压力。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自然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受到诸如社会变迁、通货膨胀、住房问题、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财务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压力。 三、压力的控制 以上种种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如不加以科学引导,长期得不到释放或缓解,不仅会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情绪以至影响到工作,而且对整个企业的管理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压力不可能完全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消失,企业只能通过控制某些组织因素来预防、缓解和疏导压力对员工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使员工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员工不负心理压力,轻松地投入工作,保证员工身心健康和企业发展。压力控制,总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前馈控制,增强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前馈控制是在问题发生之前所做的控制,是期望用来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补救。这种控制的效果最好,因为企业和个人都没有任何损失。基于此,压力的前馈控制正是通过预测未来出现的问题并做出防范,尽量避免员工产生压力,同时增强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是正确甄别和选拔。仔细进行雇佣前审查,识别和雇佣价值观、个性和能力与企业匹配的人,确保所选定的人员具有与职务要求相对应的能力;切合实际的工作介绍会减少对工作期望认识的模糊产生的压力。 其次是培训技能和素质。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快节奏加快,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加快,培训成了紧跟发展的唯一途径。一是通过新员工的定向培训计划让其了解企业概况和企业文化,减少焦虑和紧张,摆正自己的位置;二是通过岗中培训,让员工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对未来工作的恐慌,减少工作中的难度和负荷,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三是强化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 比如开办心理知识讲座、加大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员工的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 再次是明确和员工交流有关规章。在充分了解员工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吃透和用好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法规,通过形成一定的制度或机制加以合理满足,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从思想上放松自己,减少心理压力的形成。 最后是制定EAP(EmployeeAssistantProgram --员工帮助计划)。员工的事再小,企业都要看成是大事,对于员工反映的任何问题,企业都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平台去倾听、去关心,去想方设法去解决。诸如提供时间管理方案、组织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催眠放松法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尝试。 (二)同期控制,减小员工的心理压力 同期控制是发生在活动之中的控制,可以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压力的同期控制正是通过观察和沟通,发现员工出现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压力症状并做出应对,尽量减缓压力,避免更大压力危机出现。 首先利用直接观察,比如走动管理,既可以监督员工的实际工作,又能发现问题(比如员工身体的不适、情绪的波动、工作的难题等)并及时调整(比如带薪休假、安排体检、心理咨询、职务再设计、工作时间设计等),把压力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小。 其次提供必要的设备或机制,比如公司热线、内部网、报警系统等来报告问题,以便企业做出积极应对,迅速果断进行干预,必要时还须借助专家的专业帮助。 最后当组织有重大变革时,要允许员工表明不满,采用教育与沟通、参与、促进与支持、谈判、操纵等手段来让员工减少心理负担和压力,让其了解变革、接受变革和支持变革,把变革把确定性带来的压力降到最低。 (三)反馈控制,避免员工的心理恐慌 反馈控制是发生在活动之后的控制。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反馈控制是唯一可用的控制手段。虽然损失造成了,但却可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工作分析与员工培训关系研究论文

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惟一途径就是充分开发、科学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方式是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员工培训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虽然一些企业重新设计和调整了组织机构,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些企业的人员构成并没有改变,员工和企业的发展观念,以及企业文化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企业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观念,从而在根本上并未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2.缺乏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是培训工作最关键和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很多企业往往忽视这项工作。这里的培训需求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员工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来说,培训不是针对岗位进行分析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课程入手,单纯地考虑接受这些课程的培训能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技能导致培训不能充分体现员工自身的实际需求,使培训工作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来说,培训计划成为一种摆设,为应付有关法规政策规定或其他原因而做计划,企业培训往往是在企业出现较大问题时,或者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才进行培训,这仅仅满足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

3.培训效果缺乏评估

在我国企业的培训管理中,培训效果评价功能缺乏严重,缺乏检验的培训自然也就难以获得效益。由于人们较为重视的是培训资金投入的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没有将精力放在培训的评估工作上,导致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后到底与培训前相比较究竟有什么重大变化,没有了评价就很难说明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对培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也无法形成培训与提高员工技能的良性循环。

4.没有相对稳定的培训师队伍

每个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工艺上还是管理上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这并不是由社会上的培训资源就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培训需要。很多企业出于节约的本能,一般没有设置专职培训师或聘请兼职讲师,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或兼职讲师队伍,平时又疏于对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教材东拼西凑,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二、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研究

1.各级管理者应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20XX年5月,我国政策颁发了《20XX~20XX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在第八部分“加强教育培训”中明确指出“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这就明确号召作为国民经济微观基本单元的企业,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高到战略层次,各级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紧密结合新时期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把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自觉地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从而真正发挥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主体作用。

摘要] 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科技竞争,而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入世后,国际大公司也大举进军我国市场,参与经济竞争人才争夺,使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企业的人员流失问题己经成为困扰我国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本文围绕影响企业人员流失的微观因素个体因素进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人员流失 微观因素 个体因素 当前我国企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甚至高于某些市场自由化很高的国家。本文就影响我国企业人员流动的微观因素个体因素进行,探讨其流动的原因。一般来说,人员作出改变自己所就职企业的决定,是有许多种原因的。以下就其微观因素个体因素加以论述。 一、影响企业人员流失的微观因素 1.职业类型的影响 职业类型对企业人员流失是有较大影响的。一般来说,流失率与技术等级呈反比。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因此,管理专业人员的流动性比非熟练工人的流动性小的多。 2.企业类型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企业规模越大,往往伴随着越低的人员流失率。因为首先,大规模企业内部流动机会较多。其次,规模大的企业中人事甄选及人事管理的程序非常复杂,不利于人员的流失。再者,规模大的企业中竞争性的工资补偿体系及从事部门对人员流失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导致人员不愿意流出或不容易流失。另外,企业规模大,企业内部福利也较高;还有,大的企业中企业文化特点较为鲜明,导致职工具有比小企业更多的心理优越感而不愿意离开大的企业。大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要明显地高于中小型企业;同时,在制造业工人中,大企业人员流失率比小企业低。 3.企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企业发展前景是影响人员流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公司发展前景好,一方面,就有更多的选择人员的机会,也就更容易选到优秀的人员;另一方面,有长远发展规划的优秀人员就更愿意稳定下来,即使对目前不满意,也不会轻易流出企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影响人员对未来工作预期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人员流失反过来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企业发展前景与人员流失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4.工资水平的影响 美国学者阿姆克厄克特阿利在对制造业人员辞职率的较详细的中发现,决定人员自愿离开企业的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在低收入的行业里人员的流动率最高。工资的稳定增长对稳定人员有重要的意义。在大面积经济萧条时期,有时降低工资也会在一定意义上稳定人员。 5.工作内容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工作的追求从为了解决生活温饱问题,逐渐转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工作生活质量,即工作本身给人员带来的愉悦程度。对工作内容的描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作的单调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挑战性、职位的自主权责任等诸多方面。 6.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企业管理方式大体上可分为A、Z两大类:A类的特点为:集权化管理、控制明确、短期雇佣、分工不明确合理、责权利不匹配、多头领导、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报酬不合理现象严重、管理层级复杂、循规蹈矩等。Z类的特点为:分权化管理、控制含蓄、长期雇佣、分工明确合理、责权利一致、领导明确、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比较一致、报酬合理公平、扁平化管理、重视创新等。A类管理方式的人员流动率高,Z类的管理方式人员流动率低,此两类方式是两种极端情况,一般企业处于A类与Z类之问,其人员流动率从A类到Z类逐渐降低。 7.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主体一般表现在基本价值观、信念、企业家风范、精神、作风、公众形象等方面,而它们在其中又处于不同的地位。基本价值观起主要的作用,影响决定其它文化主体的形成与传播。它指包括企业家价值观及广大员工都认同恪守的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行为规范的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个企业创造与培养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很多人离开一个企业,是感觉自己难以融入这个企业。所以,开放的用人制度与工作气氛对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很重要;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谐环境也是员工愿意在企业长久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影响人员流失的个体因素 1.年龄的影响 年龄是影响人员流动的最重要原因。在年龄流动之问,明显地存在着反比关系。劳动力的年龄越轻,流动性就越大。人员流动与年龄及工龄的负相关关系是一贯性的,较年轻的人员有更高的流动可能性。年龄与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年轻人员精力旺盛,对所在企业的依附性不强,自身适应性强,有更多进入新工作岗位的机会,而且很少有家庭责任,这样流动起来较为容易。此外,年轻人在就业的早期阶段容易对工作产生比较高的预期。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预期,因此在进入企业后常常会不满意。我国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在有关自己择业、承受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上,年轻人对其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 年轻劳动力流动性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现在收入低、无保障。他们有比较强烈的改善经济状况的愿望机会。年轻人几乎不会安于现状而不去寻找另外。而且一个人越年轻,他们从任何形式的人力资本(包括流动)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一般都会到处寻找工作,比较工作的好坏。他们在初次工作时,并没有认真思考选择,一旦感到不满意,就会转向新。只有在一二年甚至更多年内试做了多种工作以后,他们才会安心下来,从事比较固定的职业,加入稳定人员的队伍。另外,年轻人更换工作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且年轻人更换工作的成本较年长者低。 2.工龄的影响 人员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工龄)与人员流动之间存在着一贯的负相关关系。工作年限越短,人员的流动率越高。工作年限是预测人员流动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据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在所给定的任一批同年龄组的雇佣者中,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辞职人员,发生在工作刚开始的关三年之内:其中超过半数的辞职人员仅在工作满一年后便决定辞职。下图反映了这一现象。 图 从被雇佣起某年龄组队列雇员仍停留在原企业的比例 这种关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一个人在一个职位上度过了他职业生命的很大一部分的话,在这个职位上,他往往是进行了很多的感情资本投入的。一个人在企业内工作时间越长,其社会联系的纽带越强,与之相应的离开原企业的社会交往损失就越大。 3.教育程度的影响 在交通、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各种信息的把握能力也越大。同时,他们所属的劳动力市场的范围也越大,如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常常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其劳动地点,硕士毕业生常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职业。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员流动的可能性增大了许多。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在跨州的流动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高中教育水平的人的3倍。因为与教育水平低的人相比,大学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其劳动力市场具有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或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4.价值观与个性特征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总观点,也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重要性的看法。一个事物对一个人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取决于这个人的个性品质,如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这就是说,事务对一个人有无意义、意义大小,是受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所制约的。对一个人来说,他认为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是评价事物有益的尺度。价值高说明有益程度高;价值低说明益处不大。因此,也有人通俗地把价值解释为值得不值得。例如判断一个人有无价值,判断一个人行为价值的高低,就是通过有益程度的大小来衡量的。不同的价值观会使人们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例如,人们对金钱、自由、幸福、友谊、权力、自尊心、工作成就、对社会的贡献等总的评价总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的人把金钱看得最重要,有的人则把对社会的贡献看得最有价值,也有人把自我尊严看得最宝贵,等等。象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评价在一个人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体系。价值观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态度行为的心理基础,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人员选择工作或做出工作流动决定时价值观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

摘要: 针对企业青年员工培训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公司工会开展的“导师带徒”工作,引入MBTI测评工具,尝试进行个性化的培训,探索“因材施教”之道,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分析,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MBTI;员工培训;导师带徒;实践;分析

MBTI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可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精神能量指向、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人生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MBTI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发展、团队建设、家庭治疗以及学习教育等众多领域,其中不乏世界500强的公司。近些年在国内MBTI应用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主要应用于学生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在教育培训尤其是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相对偏少。

针对企业在新生代员工培训尤其是90后员工培训中的问题,我们利用MBTI测试工具,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索。

一、企业新生代员工的主要特点

企业新生代员工包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年龄在22~26周岁之间的拥有高等专业教育程度以上的青年员工,主要包括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毕业生两类。学历较高、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动手能力偏差、独立性弱等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新生代员工多具有较好的文化教育背景,学历偏高、思维活跃,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很强;多数善于思考、创新观念强,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2、心理素质较差,责任意识不强

新生代员工尤其是90后员工,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少经历失败和挫折,挫折教育相对缺失,致使大多数人心里素质偏差,思想不太成熟。在工作中极易产生情绪,个人意识偏重,其正视问题、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也不足。

3、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新员工时代特征明显,较好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工作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多数不愿去艰苦的行业和艰苦的地区,不愿做一些艰苦的事情,很多企业艰苦的环境可能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模范导师工作室”创建和MBTI的引入

为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企业员工培训道路,从2009年开始,公司工会就开展了“导师带徒”活动,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实施办法。

1、“导师带徒”活动的作用和挑战

“导师带徒”活动在企业员工的培训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并逐步覆盖到三类员工,即:新员工、转岗员工和有技能培训需要的员工,为生产一线培养了很多实用人才。但在长期的培训过程中尤其是伴随着新生代员工的不断加入,也逐步暴露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诸如师徒沟通不畅、培训手段偏少、过程不完善等问题。

2、“模范导师工作室”的创建

为进一步促进“导师带徒”活动科学规范和持续深入的开展,建立更为有效的交流合作、促教育才的新机制,2012年公司工会适时提出建立“模范导师工作室”,意在以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高水平导师专业引领作用,探索更加规范、务实的教育方法。

3、MBTI的引入

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不同徒弟,即使具有相同的学历背景在培训过程表现出的学习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培训效率。因此,必须找准徒弟之间的不同之处,即“材”的差异。“材”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个体之间差异化的人格心理特征,具体可以表现在的思维方式、行为、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如何科学的分析徒弟之间的差异,MBTI测试工具具备这样的功能,它能相对准确的反映被测试着在诸如信息获取、作出决策等方面的差异。为此,我们引入了此工具,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MBTI的应用步骤与分析

Mills的一项关于优秀学生与其教师的教学互动关系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得益于彼此一致的人格类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和认知风格与学生相应特征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和学生学习成就感,也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导师带徒”活动,导师和徒弟的各自的人格类型很大程度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如何科学的将MBTI应用于具体培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完善培训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导师人格类型的分析

作为具体培训工作的实施者,导师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为了避免由于人格类型的差异而对所带徒弟“误判”,即评价不客观;导师应先做好自我的人格类型测试,熟知自身的性格特点,并明确徒弟和自己教学沟通过程中的差异。导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明确思维讲授习惯,扬长避短,以便于各种日常教学和培训。

2、徒弟人格类型分析

徒弟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最终的实施对象,目的就是通过科学高效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其尽快成为企业合格的人才。我们利用当前比较成熟的中文MBTI人格类型量表,并严格按照施测流程和行为规范实施测评,帮助徒弟正确理解MBTI的测试结果,引导徒弟确定其人格类型。测试结果中所反映徒弟获取信息方式的差异以及作出决策时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培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本可以反映出徒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

3、教学对策分析表制定

将MBTI作为企业青年员工培训的工具,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份供导师(实施者)教学使用的方案。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案名称为“青年徒弟性格特点及教学对策分析表”,考虑到培训工作的需要,分析表一共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徒弟特点综合分析、第三部分为教学重点及对策分析;各部分功能各异,互为一体。

第一部分的基本信息包括教育背景、职业历程、兴趣爱好、MBTI测试结果以及培养目标,从这五个方面,基本上可以全面反映青年徒弟的整体面貌,有助于导师了解徒弟和教学使用。我们之所以加入除MBTI测试结果外的因素,是针对新生代员工特点,首先希望导师除了对徒弟在业务上指导外,在做人处事方面同样应该有所指导,尽量做到“做人与做事并重”,培养出有正确价值观的青年人才;其次是让导师明白徒弟的兴趣爱好,因为在网络自媒体时代,青年徒弟的网络信息获取量往往大过一些年龄偏大的导师,这时候就要求导师通过分析表得知更多的徒弟信息和爱好,找到沟通点,尽可能做到缩小代沟,这样才能吸引青年徒弟的学习热情,让导师明白“如何说徒弟才会听”。

第二部分是在基本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对徒弟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优点及待提升之处:业务能力、信息获取的方式、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们通过这四个方面能相对准确的反映和把握徒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内在心理特质,结合岗位的需求找出需要侧重培养的地方和相对的弱项,以一览表的形式呈现;同时和徒弟进行必要的沟通确认,尽可能准确的反映其对应的部分。

第三部分则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制定培训工作的教学重点和对策分析。教学重点以岗位需求和徒弟相对弱项为重点,具体包括业务培训重点、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式和工作指导;这几个方面尽可能有所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以便于在后期的培训中实施,目的是让导师知道“怎么讲徒弟才明白”。

4、个性化培训方案的实施

结合已近制定好的“青年徒弟性格特点及教学对策分析表”,导师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实施方案,方案应将学习内容以徒弟偏好的学习风格呈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培训学习效率和质量。内容一般包括年度的教学研究计划表、月度学习大纲和学习讲义等。其中应涵盖学习主题、具体内容和学习要求、重点难点问题等。

5、培训教学方案评估和完善

每一个培训周期结束,导师会结合具体的考评结果以及徒弟学习反馈信息,对最初制定的教学对策分析表进行逐项分析和完善,以求更为贴近实际和易于操作;同时也可作为徒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MBTI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

“模范导师工作室”自建立之初,就使用MBTI测评工具,制定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首先,针对不同徒弟制定出个性化的“青年徒弟性格特点及教学对策分析表”;其次,根据分析表编写不同的“年度教学计划表”和细化的“月度学习大纲”加以落实;第三,学习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检测、做人与做事”几个方面的结合。

工作室两年时间共培训3名徒弟,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培训效果明显(其中徒弟为自主择师,导师不优选特定对象):第一从岗位技能考评结果分析,达到同等业务水平,培训时间节约25%~30%,效率提高明显;第二是表达技巧,徒弟对自身性格特点熟悉后,阐述问题方式和沟通效率都有较大提高;第三是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普遍优于同期的其他员工。

五、MBTI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MBTI作为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格测评工具,在企业员工培训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1、导师对MBTI工具的理解和掌握

MBTI作为一套相对成熟的测评工具,有其严格的施测流程和行为规范,这样的结果才能更准确。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导师具备一定的MBTI的系统知识,才能正确实施和理解,如果把握不准,势必影响培训效果。

2、徒弟人数的控制

MBTI工具应用的目的是让导师做到“因材施教”,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具体工作中,针对同一岗位,每个徒弟的培训计划可能都有一定差异,考虑到导师本身作为企业员工,有自身的岗位职责,为保证教学培训质量,实际中每位导师所带徒弟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为宜;必要时,结合岗位需求,也可以多名导师同带一名徒弟。

3、培训过程的管理

除员工培训应具备一套完整的培训流程外,MBTI的应用及评价也应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实施流程,这样具体的培训实施者才可以相对准确的把握各个要点,达到培训目标。

六、结语

针对企业青年员工培训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导师带徒”工作,引入MBTI测评工具,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建立了“青年徒弟性格特点及教学对策分析表”,基本做到了因材施教,有效的提高了企业青年员工培训工作的效率。

[摘 要] 企业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从加强企业培训的意义出发,提出了观念转变、受训学员选择、教学资源投入、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科学是做好企业培训工作应该关注的因素。 [关键词] 企业培训 继续教育 竞争 企业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有侧重,有针对性的重新入校学习的一种继续教育。 随着我国80年代初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被市场意识所取代。企业的生产已由计划体制下政府的指令性任务变成自己在市场中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定单。尤其是我国在1999年的成功入世,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确立。外国资本在各经济领域迅速涌入,中国的众多企业也在逐步走出国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在仅仅是国内同行,还有许多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国公司。那么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立身不败,能否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重新审视已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企业要想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其是表现在整个企业的营销理念上,还是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而这些都需要知识、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拥有一支掌握知识、技术的高素质队伍,这支队伍的好坏就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 一、从企业生产管理上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更具多变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企业的员工能够应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新产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追赶或超越,而这些依靠员工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角度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除了企业以招聘形式引进所需的各式人才外,立足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开发也同等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能够成功的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献技献策,创造价值。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点,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满足以后会继续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得到不断发展。这种满足不是物质薪酬的有限刺激能够解决的。 所以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如何做好企业培训工作 1.作好企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要想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必须对企业培训的意义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的忧患意识,要明白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信誉度和员工素质结构,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 对比外国,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的素质看成是企业的未来。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对教育和企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费用支出力度不断加大。1976年有的企业向雇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到了1985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000人以上的企业几乎100% 的实施了教育培训。对此,日本的经济界名人--松下幸之助就曾经骄傲地说:“松下首先是培养人的地方”。而我国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的竞争性并不激烈,另一方面教育培训效益有一定的滞后性,使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觉得培训工作是国家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自身资金已经非常有限如果,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开展员工培训,不划算。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保证机制,一部分企业员工在没有参加培训前勤勉工作,培训之后则忙于跳槽,使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使送培单位的管理者寒心。 所以,要想作好培训工作,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需要,对于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措施得以有效克服。 2.作好企业培训,必须选择受训员工 众所周知,烧制陶胚,如果胚才不佳,再怎么煅制,也不会出精品。企业在送培员工时,除了考虑岗位需要,也应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把岗位需要和员工需求结合起来,作到在受训员工选择中注重资质、注重潜质,开发禀赋,挖掘潜能。 3.作好培训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 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同时是企业文化的孕育与灌输,通过进一步提高员工已有知识技能,达到企业现阶段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培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要高,要求任教培训的师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了不与企业实际脱节,培训教师应根据需要不断访学、深造,不断身临现场了解项目的进展,发现、分析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仿真系统进行建设,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技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师资无法提供有效培训的时候,合理外聘教师或送学员外出进修。这一切都需要有财力、物质等教学资源的充分保障,才能做好培训工作。 4.办学方式上以达到培训目标为主,具体形式灵活多样 由于参加企业培训的员工大都是在职人员,企业也不可能为了员工的培训而停产,这就决定着企业员工不可能大量、长期的脱产上学,这就要求企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培训时间长、中、短相结合,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可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送其进入高一级学府进行学历教育学习,作为骨干培养,对有些需要技能提高的员工则可开设为期几天或几个月的学习,可以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学习等等。 5.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由于培训的针对性,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戴明环(PDCA) 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培训。P、D、C、A分别是Plan、Do、Check、Action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着一个循环中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补充,形成了PDCA循环,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依据,下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的落实和具体化。 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这是因为在每一个循环中,从目标的实施、检查,到寻找差距和原因都离不开目标计划的制定。 所以,在培训方案设计中, (1)应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要了解企业外在的环境如何,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企业未来的可能方向,企业内部的员工知识结构,与企业未来发展差距在哪,差距多少,等等。 (2)进行课程设计。明确了要培训的方向,就可以根据这个方向了解有哪些课程或技能的学习可以对这个目标起到有效弥补或增益,编排课程。 (3)进行动态过程控制。由于培训的员工大都来自其他部门,作为培训机构的管理部门和任教教师对其不可能知之甚深。虽然培训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员工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目标结果发实现。所以要了解员工的已有的知识技能情况,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任课教师之间及与学员之间座谈,商讨最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和各课知识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4)进行学习效果反馈评估。作为一个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反馈环节必不可少。没有反馈环节,无法得知培训工作效果的好坏,也无法尝试更新改进。具体的反馈形式可以有多种:与受训员工面谈、问卷、对受训员工若干年的追踪调查等,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以后培训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总之,员工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决定企业明天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通过不断培训,加强员工素质,依靠这支高素质的企业队伍搏击商海。 参考文献: [1]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王 俊:知识时代的企业培训.成人教育,2001(5) [3]段艳红 王大力 岳贵贞:对人才培训的几点再认识.经济师,2001(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化工行业税收负担研究论文

经济学财政税收税收理论 - 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选择和优化据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表的2005年度的“税负痛苦指数(Tax Misery Index)指出 ,从2000年开始进入福布斯的统计以来,中国的宏观税收负担指数便一路上扬,2002年位居第三,2004年位居第四,2005年更是以160的指数跃升全球第二。,我们无法客观评价该指数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合理确定政府税收收入规模,即确定一个合理的宏观税收负担水平。在这一水平下,既能满足政府对税收收入的需要,又在整个的承受能力之内,不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因此,理性地界定宏观税收负担的合理水平并实现其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界定:影响因素与国际经验(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准确把握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需要全面、充分、地考察和影响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因素,从中找出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宏观税负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和政府非税收入规模。1.经济增长水平因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增长水平正相关。经济增长水平愈高,社会产品愈丰富,人均GDP的水平就愈高,这样税基就比较宽广,整个社会税收的承受能力就强。因此,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宏观税负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从上讲,宏观税负水平增长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协调同步。据有关专家测定,西方国家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通常大于1,而这一弹性系数在我国保持在左右是比较合适的。2.政府职能范围因素。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政府职能范围宽、事权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数量就多,宏观税负水平就应高一些,反之则低。社会中政府的规模和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政府职能范围拓展,必将使政府支出的规模不断膨胀,要求有较大规模的税收来支持,这样必然要求宏观税负水平不断提高。在税收收入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定时期财政支出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来反映税收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支持程度。根据灰色模型的测定量,税收规模对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稳定的支持,一般应满足:<政府职能税收支持的发展系数<+.从非税收入规模因素。税收并不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惟一方式和渠道。在衡量宏观税负水平时,需要考察政府通过非税方式取得的收入规模的大小。因为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创造的可供分配使用的GDP是一个定量,政府的各种收入都来源于当期社会所创造的GDP,在满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况下,通过非税形式取得的收入规模大,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规模必然减少。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以上缴利润代替税收,从而导致税制结构简单,税收数量减少,财政收入中企业利润的份额大,而税收的份额则相应少,宏观税负水平也随之较低。但是合理的税负,则要求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相结合,统筹安排。从各国财政收入构成看,都有或多或少的非税收入。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央政府的非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发展中国家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15%~25%.所以,税收负担并不是纳税人的全部负担,政府取得财政收入也不仅仅只有税收一种形式。要保证宏观税负水平合理化,首先应保证政府收入形式规范化。按照灰色模型的测定量,在政府收入形式较为规范的条件下,实际税收状态与税收基本能力的发展系数的差距应小于.(二)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国际经验早在1983年,原世界银行部顾问基思?马斯顿采用实证分析,选择21个国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低税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增长幅度、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社会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均大于高税国家。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量关系是: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下降.高税收负担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这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律,而对低收入国家来说,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各国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时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各种类型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逐步上升的,目前的平均水平为30%以上;发展中国家税负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间。按照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发展中国家税负水平的一般情况看,15%~25%这个区间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为适宜,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平均利润水平。二、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分析(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比较一般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国家人均GDP水平增加,宏观税负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人均GDP水平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着6%以上的年增长率,是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的基础。但是由表2可见,从1994年以后,税收占GDP比重的增长要高于人均GDP水平的增长速度。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在1996年以前是小于1的,即税收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1996年开始,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超过1,在2005年达.从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近几年我国宏观税负在多年下降滞后转向升高趋势,具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但是,这一上升的过程恰好发生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期,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相背离。(二) 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政府执行职能需要的比较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尚不完全清晰,政府职能的界定还存在不规范之处,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调整。但应看到,虽然我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仍不能完全保证政府职能部门运转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不少基层政府仍是“吃饭财政”。我国财政在增加农业、、等重点支出方面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仍然难以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教育为例,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1994年为,到2005年为,仍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发展的需要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地增加,公共支出占GDP比重的不断扩大已是被许多国家发展实践证明了的一个规律。目前我国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对公共支出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财政除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压力以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的财政支出负担。多年的国债已经积累到相当规模,每年的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已经占了财政收入一个不小的比例。虽然1997年以后国债规模的扩大与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有关,并不完全是因为财政困难所致,但是财政每年要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债还本付息任务。以2005年为例,国债还息支出达73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国债还本支出为亿元,占当年债务收入的.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人口的老龄化过程中,为支付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开支和承担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负担,也形成财政潜在负债。冲销部分国有银行呆账和地方政府偿还债务也将是财政不可回避的一个负担。从这些方面看,我国目前税收占GDP比重水平与政府职能履行所要求的财力水平是不够适应的。(三)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企业负担的比较宏观税负水平与企业税负有关,但两者又是不同的。企业税负水平主要取决于其适用税种的实际税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税负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基础性因素。宏观税负水平除了受税种和税率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税基和税源范围的影响,即使税种和税率不变,甚至有所减少和下降时,如果税基和税源扩大,也有可能导致宏观税负水平上升。如欧盟各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采取降低税率的措施,但其宏观税负仍不断上升,欧盟经济货币联盟区域2005年税收占GDP比率高达45%,使宏观税负达到新高,比美国和日本高出14%.其原因就是欧盟各国在降低税率的同时,采取了扩大税基和加强征管的措施。因此企业的税负轻重并不能简单地看这个国家的税收/GDP比率,而且要看这个国家基本税种的税率。我国近几年宏观税率上升,但企业基本税种的名义税率并没有变化,工商税收各税种的法定税率仍然保持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水平上。企业的实际税率则是有升有降,一方面由于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纠正地方政府随意减免税收等措施而使实际税率上升;另一方面,1994年以来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等,则起到了降低企业实际税率的作用。当然,在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实际税率的这种升降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比较客观地看,近年宏观税负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增加了企业的税负。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我国政府制度内的收入(指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的总和)占GDP的比重与国际上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接近,尚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还存在相当大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加大了政府实际集中资源的比例。(2)我国宏观税负上升的过程中,企业的法定税率并未提高,总体上讲是属于恢复性和发展性的上升。但是企业确实存在基本税率较高与制度外非规范负担过重的。(3)虽然宏观税负上升,税收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政府为执行基本职能和满足基本公共需要的财力仍然存在不足现象。(4)我国近年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提高较多,与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化并不单纯是税率水平调整的问题。

~?关于什么~

一、从环境质量的新观点出发,任何物质若以不恰当的种类(如自然界原来没有的各种人工合成的新物质、农药等)、数量(大大超过自然容量)、浓度(超过本底很多倍)、形态(如有机汞比无机汞的毒性大得多)、价态(如铬、砷等不同价态的毒性相差很大)、途径(如酚、氰等易生物自净的物质,进入大气比进入水、土的危害就大得多,进入地下水就比进入地表水危害大得多)、速率(超过自净极限能力很多)、运动方式(如噪音、振动等)进入或作用于环境系统,打破环境物质的正常循环和平衡,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和平衡,影响和威胁到人体和子孙后代的健康,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的,就都可能成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这些污染物或污染因子的来源便称为“污染源”。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资料《有广泛国际意义污染物的控制与鉴定》规定的污染物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及综合的共二十八类(1),实际上按照我们前面建立的观点,污染物的种类还要多得多,几乎一切自然界的物质及全部人工合成物质都有可能成为污染物。例如,我们人人每天都要吃“盐”,一般并不认为它也会是一种污染物。而在北京东南郊二百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每年从化工区排放废水中的酸、碱、盐高达三万多吨,酸、碱最后也中和成盐,占废水总排污染物的76%(2)。盐,也成了北京东南郊一项重要污染物。它污染了河道,在北京淡水河道中发现了咸水藻(初步鉴定)(3);它污染了地下水,使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异(4),硬度迅速上升(5,6),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粗估达一亿元以上(6)。人类通过工农业生产、城建、交通、生活、科学活动、军事活动等各种方式,向环境系统排放各种污染物,而从总体及发展观点看,则以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三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工业“三废”中所含的污染物种类多、成分杂、数量大、毒性强、浓度高、速率快、难自然降解、连续排放,加上复杂的综合作用、累积作用、富集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参加了大气环流、水循环、元素的循环,进入或作用于生态系统及人体,危及生态正常平衡、人体健康以至遗传因子,造成了当代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公害事件及环境污染疾病和潜在的所谓“文明病”,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为此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各国都形成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管理的庞大体系。因此,环境污染源的调查、评价及控制,是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管理的最基础性工作,首先,又要抓住工业污染源的调查、评价和控制。二、工业污染源的评价,是污染源工作三步曲的中间环节,它是在调查基础上的提高,是为控制服务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从千百万种复杂的污染物中查明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主要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所谓“主要污染物”,显然是那些数量 大、毒性强、难生物分解、易生物富集、易进入或作用于人体的污染物。根据我国各地污染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体会,无论哪个地区,不管污染物的种类多么复杂,经过科学评价后,总是只有上十种主要污染物,它们在总的污染物比重上却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就为污染源的控制、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研究、环境区域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环境医学等环境保护各个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避免了盲目性。工业污染源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排放方式各异,人们是无法直接比较它们的关系,必需经过“标准化”处理,进行相对的间接的比较,就好象商品之间难于直接交换,但可以通过钱来进行彼此的交换一样。所谓“标准化”,就是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科学的抽象,实现指数化,建立指数化系统,有利于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表达,也有利于应用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的污染源评价问题。同理,还可推广于整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及管理系统之中(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质量与健康相关研究等)。马克思在研究商品价值时指出:“我们应当有可能把一切商品化为一种它们所共有的表现形式,只是按照它们所含有的同一尺度的比例去区别它们”(7)。根据这一思想原理,我们应当有可能将一切环境因子化为“某种第三种东西”(7)的统一尺度,比如无量纲指数、体积、钱等。这样就可以使看来似乎无关的环境因素、似乎无法比较的环境因子,都可以按照新的统一尺度进行衡量比较,进而进行综合评价,用它们的比例去区别它们各占的比重大小,从而指出轻重缓急,指出优先控制的重点、方向和途径。三、标准化的通式:指数=实测值/标准值由于评价的目标、因子、标准不同,不可能找到一种适用于一切的标准化方法,我们通过污染源的评价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逐步形成了如下污染源标准化评价系列:M=CI/C0;N=CiQI/C0=qI/C0=MQi;O=nqI/C0=nMQj=nN;P=mnqI/C0=mnMQI=mnN=mO上述系列指数的名称和物理含义如下:M枣等标指数(无量纲),系实测因子的浓度值Ci(浓度单位)与该因子的标准浓度值C0(浓度单位)之比值。其值大小表示等于标准的倍数。N----等标排放量(介质的量的因次),系实测因子的浓度值Cj乘以包含该因子的载体流量Qi(量的单位)与该因子的标准浓度值C0之比值,或为该因子绝对排放量qi(绝对量单位)与C0之比值,或为M与Qi之乘积。其值大小表示将评价因子用介质(气或水)稀释或浓缩至标准浓度时的体积;亦可理解为评价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后使被污染介质(气或水)达到标准浓度时的污染体积。N指数比M多包含了Qi因子,反映了绝对量qi的作用,所以比M的作用更进了一步。O枣累计等标排放量(量的因次),系评价因子累积排放时间n(时间单位)与等标排放量N的乘积。其值大小反映了累计等标排放量的大小。O指数比N多包含了n因子,所以比N的作用更进了一步。事实上环境污染危害往往是长期累计量起作用的,如致水俣病的有机汞、致骨痛病的镉、致癌因子及农药等。P枣累计等标排放摄入量(量的因次),系评价因子进入人体的摄入量系数m与累计等标排放量O的乘积。其值大小可以进一步反映污染物的排放与人体健康相关关系的大小。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之前,卫生、市政、地质等部门评价单因子污染水平时多采用等标(或超标)指数值;环保工作开展之后,考虑了绝对量,在官厅污染源评价中首次采用了等标排放量值(8);之后在北京西郊污染源评价中改用毒性标准,采用了排毒指数值(9);在污水渗坑评价中采用了累计等标排放量值(10);国外在车间大气致癌物摄入危害评价方面,采用了累计等标排放摄入量值(11);我们在1977年成都环境质量评价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这种方法,但尚未实际应用,因实际摄入量因子测定较难。评价因子的选择在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完全,在条件不足时,应力求包含主要因子;评价标准的选择要依据评价目标及现有各种标准情况考虑,可分别不同情况采用背景值、本底值、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生态指标、生化指标、经济指标等。单 因子评价、多因子评价、系列评价与综合评价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不能相互代替,各有各的意义与作用。在综合评价时,必需恰当地解决统一尺度是关键,应尽可能找到客观权值转换系数,不能随意综合。

一般的,各地税局都有一个各行业的平均税负,是他们多年的经验数据。企业实际税负与这个平均税负相差太多就会引起预警,然后税局可能会检查或评估。工业企业平均税负在之间,具体化工行业应该在左右。当然你那里是不是这样我还不太清楚。仅供参考。

员工关系研究目的论文

导语:管理员工,就是管理人员通过巧妙的方式让员工满意,从而更加努力工作等,以下整理了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可供参考!

从影响员工关系管理的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员工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

不仅仅是让员工满意,而应该是使每一位“权力人”满意的结论。

“权力人”应该包括顾客、员工、出资人、社会与环境,甚至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在内。从目前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中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对企业各种“权力人”权力的尊重。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为什么不从自身角度改变服务观念,先让别人满意而做先行者和倡导者呢?

作为管理者,我们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不能成为公司利益的代言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而只是一味抱怨呢?当听到消极的`、负面的或者笼统称做所谓员工“不满意”的议论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公司的角度、从积极的角度、从正面的角度加以重视、加以引导、加以解决而是任其蔓延呢?这些问题或许尖锐了一点,但这样的反思会帮助我们梳理和更进一步认清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换句话说,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明确和弄清楚的问题。惟有如此,我们管理者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和寻找适当的方法去面对和解决员工关系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现代的、积极的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包含:

劳动关系管理(指传统的签合同、解决劳动纠纷等内容)、法律问题及投诉、员工的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现在企业中最时髦、最流行的一种福利,这项福利的产生来源于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员工的冲突管理、员工的内部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晋升、员工的信息管理(对那些相对比较大,如几千人的公司非常重要)员工的奖惩管理、员工的纪律管理、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稍微消极一点的员工关系管理,是用来处理员工的)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

其中“劳动关系管理”就是指传统的签合同、解决劳动纠纷等内容;

而“心理咨询服务”是现在企业中最时髦、最流行的一种福利,这项福利的产生来源于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 “员工的信息管理”对那些相对比较大,如几千人的公司非常重要;另外“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则是稍微消极一点的员工关系管理,是用来处理员工的。

员工关系管理误区

1.误区之一——“包论”

包论就是只要是员工的事,就什么都管。上管祖宗,下管子孙,外管世界观,内抓潜意识。从员工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不仅管结果,更是管过程。特别是烟草行业作为一个垄断性的行业,计划经济的痕迹更为明显,把企业看成社会的观念更为顽固。很多人认为企业就应当对员工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都管起来,就应当大包大揽。结果不仅分解精力,效果也未必理想,人际关系也是越来越复杂,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企业的管理者对此也是十分的困惑。不管不行,不管就意味着不关心群众生活,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建设企业文化生活的积极心态。而管也未必行。管分明就是企业办社会,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而且严重分散企业的资源配置,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管理遥遥无穷期,犹如雪球,越管越多,越管越大,越管越杂,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攀比,不仅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埋下不安定的隐患,给经营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2.误区之二——“均论”

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中国特色。在企业管理中,大数定律表明,20%的人做了80%的工作,但是如果是20%的人拿了80%的报酬,员工则不能平衡,企业管理者也难以取舍。因为尽管这是对贡献的肯定,但绝对是对现有分配机制和分配思想的挑战。

正因为如此,以稳定、安定为前提,对绩效的认可还是停留在平均的基础上,肯定了20%的人而得罪80%的人成为管理的一个雷池,不敢轻易逾越。20%的人事做的多,工作中与人接触摩擦也就相应增多,群众关系本来就有些微妙,如果最后还拿得多,无异于火中浇油,陷自己于不仁不义之中。因此,激励一旦陷入平均主义的人际旋涡,不仅难以挣脱,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后挫力,加速这一旋涡的发展。

3.误区之三——“文凭论”

通过员工关系管理,大力提高员工素质,成为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共同目标。怎么提高员工的素质,误区更多。很多人认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员工文化素质的手段,就是提高员工的文凭级别,初中成为高中,高中成为大专,大专成为本科,本科成为研究生,如此类推。似乎文凭一高,素质就完全提高了。只要有文凭,就会有水平。与此同时,把学历结构作为衡量员工素质的标准全面流行。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参考网址: 员工关系管理的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主要是管理者的问题。所以,管理者,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员工关系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应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应是群体最终的责任者,应是下属发展的培养者,应是新观念的开拓者,应是规则执行的督导者。在员工关系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关系到员工关系管理的成败和水平,更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或许,这才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时应该深深思索的问题。参考网址: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而员工关系是企业的生命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 》

摘要:企业的员工关系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本文对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通过强化公司高层领导认知,培育良好劳资关系,建立健全企业福利保障体系等手段来营造良好的员工关系管理氛围,为企业稳定和谐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1

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上的竞争,但这些核心技术、竞争力归根到底存在于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上。而作为提升企业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员工关系管理,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其相应的员工关系管理大多比较粗放、简单,不够系统和规范。笔者认为,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单纯的模仿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灵活处理,找到适合企业自上特点的员工关系模式。

一、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关系中突出的问题

1.员工关系价值得不到企业负责人的足够重视

员工关系的改善关系到团队的和谐,是一项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内最琐碎而不易呈现价值的部分。员工关系管理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大多没有得到企业负责人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认同。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与员工只是一种各取其利得金钱雇佣关系,以为员工拿到了应该拿的钱,别的事就不用管了。据调查,大部分员工 离职 与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不和谐的工作环境成为离职的主要原因。

2. 企业 文化 建设不明显。中小民营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有企业文化但是没有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 教育 ,使得员工的行为偏离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就难以和员工达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形”上,很难真正把员工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往往就是办公室的人员贴贴文字,拍些照片,写写文章,没有更多的实际活动来支撑文化建设。企业的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企业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更不用提文化核心了。

3.激励沟通机制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中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淡薄,不管上下级之间,还是横向部门之间都有沟通滞后的表现,从而直接影响着各部门以及部门之间工作的开展。当出现矛盾时,大多数员工不会主动选择沟通,而多采取回避、拖延、或是相互推诿的态度,致使简单的事情严重化,直到成为企业运作的绊脚石,问题性质扩大化后才开始真正面对。

4.员工满意度低,核心员工流失率高。由于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关福利保障 措施 的不健全,还有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惘,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在职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都不高,核心员工在离职率高,导致本就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不够的企业雪上加霜。

二、建立良好员工管理管理体系的基本途径

1.深化企业高层的认知观念,教育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愿景。员工关系首先应该得到企业负责人的足够认识,只有高层领导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员工关系的重要性,才能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开展中把员工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笔者所在的民营企业,因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偏僻,为了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留住企业员工,企业高层深刻的认识到了员工关系的重要性,并且都亲自参与各项活动的规划,在员工关系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在此后的三年里,公司员工离职率大幅度下降,企业的外在口碑也得到的大大的提升。

2.培育良好的劳资关系,提供员工“安居乐业”保障措施。企业既要让员工在工作中“乐业”,也要让员工生活中“安居”。“乐业”要求企业提供员工好的工作办公环境、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和员工提升平台。 为使员工能够更好的进行角色转变,由原来的“打工”心理转变为“主人翁”的心理,企业应该把在工作中有潜力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更多的提升,让年轻的员工感觉到有提升的空间,真正的把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安居”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财力保证。因为仅仅是“乐业”还是不够的,虽然“心”是想留在企业,但还得有物质支撑,还必须让职工们“安居”才能真正的留下他们。这中间又涉及到很多的福利保障措施,比如外地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外地员工及其家庭的住宿问题,员工医疗保障问题等等。人文关怀是企业温暖的动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灵魂与血液。企业要多层面多角度关注职工民生,设身处地的为企业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3.积极构造员工主题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员工心理,打造适合自己企业员工的主题文化,让企业文化这一隐性工具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公司大力推行“心乐、行乐、意乐”的企业“乐”文化建设,让员工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我工作,我快乐;我学习,我快乐;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快乐;我敬业,我快乐; 我享受,我快乐”。企业通过每年固定的活动: 元旦 联谊会、职工趣味运动会、劳动者之歌、“讲文明树新风”演讲比赛、球类比赛活动月等大型的活动,让全体员工都有机会能参与企业的活动,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份子,深入其中,体会到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快乐和归属感,员工才能在企业里找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4.深化企业的激励与沟通,打造员工自我肯定的平台。无论是一线员工,还是科研人员,都需要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好的激励沟通机制,让员工有机会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企业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大会、 年终 总结 大会以及表彰大会等,多方面给员工建立沟通表达的正式沟通 渠道 ,同时也要引导非正式渠道,让员工的心声有处可诉,让激励模式深入人心。优化和员工个体利益切实相关的流程和制度,从事前意见征询、事中管理研讨、事后决策表决三个角度确保员工对管理举措的理解和决策参与。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一方面是员工代表表达意见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理解接受管理方案的过程,参与不是员工一切说了算,不是员工的盲目抵制,是“我们”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决策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让员工加深了对员工自我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员工关系和谐。

企业员工关系建设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员工关系,企业发展很可能会走向衰败。中小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但是,这样的企业员工关系建设也就可以更加灵活,不拘于大公司的条条框框。中小民营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建立“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价值观,企业发展必然会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吕欣欣.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0(11).

[2]张晋龙.员工关系管理的途径和 方法 [J].发展,2009(11).

[3]冯常生.浅析企业员工关系管理[J].企业活力,2012(4):40-43.

《 略论企业成熟期员工关系管理 》

摘要: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成熟期是企业的黄金期,但在此阶段存在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因素,如:员工队伍存在分层,一线员工的稳定性降低等,从而要求企业加强员工关系维护,通过建立与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建立企业承诺机制,实行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措施,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

关键词:企业成熟期员工关系大企业病承诺机制

1 企业成熟期员工关系特征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黄金期,企业在这一时期,组织机构健全,企业领导方式多实行分权制,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得已实现,经过创建期、成长期的企业文化培育,已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员工队伍趋于成熟,企业产品与服务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意昧着企业在成熟期的员工关系具有不同于创建期、成长期的特征。

企业员工队伍分层现象明显

受组织机构设置的影响,以及员工所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成熟期的企业中,高层、中层、基层等各员工群体出现明显的分层、分群现象,在同一层或同一群体内,员工多具有同质性,即工作性质相近、管理方式相近、分配制度设计相近等,上下级之间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别,成熟期的企业,因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使得为人处事的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存在工作层层请示,决策效率低,造成企业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不足,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以致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与创造性的发挥。

一线员工队伍存在不稳定性因素

在成熟期的企业当中,因工作性质决定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具有自身特点,即劳动具有单调性、重复性、呆板性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性,从而影响了员工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成熟性企业的一线员工的稳定性差,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易出现一线员工大量流失现象,特别是有强烈心理期待的员工,由于组织机构成熟,发展通道有限,一线员工进一步升迁的空间不足,企业中的“天花板”效应,造成成熟期企业的一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明显低于成长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明显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中一些群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事物的基本认识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是性格相似、兴趣相似,共同形成的一些被其成员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得原来松散且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地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形式[1]。在成熟期企业中,由于人们的兴趣、 爱好 相近等原因,诱导非正式组织大量产生,而非正式组织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员工的价值观念与正式组织往往产生冲突,不利于企业的指令信息上传下达,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 兴趣爱好 ,只要管理方式科学,能够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强的优点,将会给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激励制度设计上的差别导致员工行为分化

企业进入成熟期后, 企业管理 层对核人才高度关注,各种吸引与激励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竞相出台,这对于企业保护与吸引关键人才是必须的,但由于人的职业能力差别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劳动效率的差别,在现有分配制度模式下,企业所采取的差别化激励制度,必然因激励制度设计的差别带来员工行为的差别,使得非企业核心员工对企业工作失去信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成熟期中将表现更加突出,实行对核心人才的保护,同时兼顾对普通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将是成熟期企业实施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大企业病”的出现,直接影响员工劳动效率

所谓“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在企业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等方面,不知不觉地产生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种种危机,使企业逐步走向衰退的一种漫性综合病症[2]。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复杂,机构会设置越来越多,出现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权力争斗、相互猜忌、利益争夺、责任推诿等非正常现象,从而为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政出多门,使下属不知所从,企业凝聚力降低,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2 企业成长期的员工关系维护

人是企业发展之本,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是成熟期企业的重要任务,除需要建立差别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对员工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构建有效沟通渠道,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对核心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积极构建员工关系管理机制,搭建学习型企业平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途径外,还应针对成熟期企业的特点,在员工关系的维护上,采取如下措施:

建立与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党的十六大已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应在企业中建立与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也是企业依靠员工谋发展的重要方略。关心企业发展,保护自身权益是企业员工的心理诉求。为此,处于成熟期企业,因面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影响企业发展的“大企业病”会逐渐显现与漫延,各种不利于企业和谐的员工行为将有所表现,同时,企业决策层需要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建立与完善企业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重企业工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挥

企业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对于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地位是法律所赋予,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加强企业工会建设是法律的要求、员工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工会要接受党的领导,但企业工会不是党组织本身,也不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它不是行政的附属,更不是一个科室,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它必须独立负责的开展工作[3]。企业在成熟期需要突出工会的地位与作用,其功能不仅体现在维护职工的利益,还在于企业工会其具体工作中,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能够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破解企业成熟期所面临的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各种难题。

建立企业承诺机制

所谓承诺是指对某事物答应照办[4]。Meyer & Allen(1991)认为组织承诺是个体体现出的一种对组织的感情倾向,以及对离开组织造成的损失的认知和对组织应负的道德责任。并将组织承诺划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规范承诺(NormativeCommitment)、连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5]。企业承诺机制体现出了企业与员工在相互信任前提下的双方依赖关系,体现在为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建立与推行承诺机制并能有效履行,员工对企业会心存感激,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并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反过来,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并履行,将企业提供较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最终形成一种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企业进入成熟期,意昧着企业文化相对成熟,企业所弘扬的价值观念已为多数员工所接受。但这并能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已达最终结果。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会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员工思想上的波动,原有的工作热情、创新精神有可能减退甚至消失。因此,企业在成熟阶段,有必要适时变革企业文化,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与创新性,紧紧围绕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员工发展的新需求,在巩固企业文化建设已有成果的同时,汲取 其它 企业的文化建设 经验 ,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影响力,使企业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刘烨,秦丽娜,彭建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辩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101.

[2]黄云杰,张晓梅,刘卉,段晓洁.浅议“大企业病”的产生和防治对策.云南科技管理[J].2011(2):22.

[3]窦坤泉,刘兴才.试论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经济信息[J],2010(18):4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38.

[5]解志恒,李全生.员工组织承诺动态管理:基于信任的角度.现代管理科学[J].2008(10):102.

《 从员工流失看电信企业员工关系管理 》

摘 要:某地市级国有电信企业近年来新员工流失现象严重,本文针对此现象分析了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特别针对新员工的个性特点,着重分析新员工的员工关系管理,从激励计划、心理契约、员工帮助计划等方面提出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员工流失;员工关系;新员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员工流失现状

电信企业,是国内通信技术的领先者和先进通信网络的缔造者,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所以,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从人才的进入渠道上,只选择重点院校的大学 毕业 生,基本上,校园招聘是该公司选择人员的唯一方式。

2009年-2012年,该公司每年新进大学毕业生人员流失率[1]平均为59%。从该公司人员流失现状看,主动离职的大部分是2006年以来招聘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该公司通过离职面谈和针对性的满意度调查,发现了大学生离职的几个主要原因:(1)薪酬水平在同行业缺乏竞争力;(2)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与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价值不匹配;(3)家庭原因,主要指男女朋友分居两地;(4)工作地点不理想,主要指在所属县分公司工作的员工,希望到城市就业;(5)工作状态、收入现实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心理无法接受。

从该公司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如果这类员工的外部条件允许,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离开。而离职原因分析显示的现状,也给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对待这类员工关系管理上,必须尽快改进和完善,否则,该公司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竞争力。

二、该公司大学生离职所呈现的员工关系管理问题及改进方向

从以上员工关系管理职能和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结合该公司目前大学生离职现状分析和离职人员的共性特点,我认为该公司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员工关系管理人员现状不容乐观;(2)激励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3)应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一)配置员工关系管理人员

从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设置比例1000:1的要求,该公司做为拥有1000人以上员工的公司,应该设置独立的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而实际上,该公司却没有这样做,这表明,该公司对员工关系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认知。就更加谈不上员工关系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激励计划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新员工在初次就业时,对企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前途有美好的憧憬,事实上,他与公司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而该公司作为老牌国有通信企业,吸引就业者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薪酬水平。而当现实的薪资收入摆在新员工面前时,这种心理契约的失衡,就导致了员工的不满。

离职员工对目前的薪酬水平不满意,认为在同行业缺乏竞争力。而事实上,作为通信行业的老牌国企,该公司员工的整体收入水平还是很有竞争力的,社会地位也不错,该公司的员工收入水平在当地应该在中等偏上。随着物价上涨,该公司也在逐年提升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在拿着并不低的薪酬抱怨收入低,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员工的薪酬的感知不高;2、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

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该公司的薪酬分配模式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调查看,该公司员工新员工每月的工资性现金可支配收入(扣除 保险 、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在1300元-2000元之间,非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在1200-2000元(含住房公积金、福利等)。从该公司为员工的月人工成本支出结构显示,年轻的员工的月收入感知确实不理想,因为除了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其他都是隐形且暂不可用的。而年轻员工刚参加工作不久,基础生活资料的配置、孝敬父母家人、恋爱、结婚、买房、成家,都需要大量现金,而不是公积金。该公司应该根据年轻员工对薪酬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人工成本支出结构。

第二个问题反映的是员工心理契约失衡导致的归属感缺失。该公司正处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企业竞争环境激烈,相应近几年员工的工作压力也骤增,经常加班加点。员工感觉在工作上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也确实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选择离职的是新近几年的新员工,而老员工却丝毫没有影响呢?这说明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三)员工帮助计划

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又称员工关怀,是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其主要关注点是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目的在于疏导员工工作压力,为员工提供预防性的咨询服务,以帮助其解决困难,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与归属感。

在该企业中,员工帮助计划并没有实施,更谈不上系统性、计划性、针对性。仅有的一些员工关怀项目基本集中在健康检查、工会组织的一些娱乐活动、团组织开展的极少数的联谊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传统性的,没有针对新时期、新员工、新问题,有针对性、系统性、计划性引入新的项目。比如,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的压力大,所滋生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新员工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妥善处理时,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渠道;员工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提供帮助;不能为员工提供方便、均等享受的减压和娱乐方式等等。

对于该企业在面对新员工流失率较高的当前特殊时期,应当针对新员工,成立专门的新员工帮扶团队,设立专项的帮扶资金,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新员工的现存困难和需求,每年制订不同的员工帮助计划,一对一帮扶和解决实际问题。员工帮助计划要能让新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给予的关怀,为新员工创造和谐、积极、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让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对企业产生信任和依赖,从而真正培养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敬亚楠.浅析企业中的员工关系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

有关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相关论文推荐:

1.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2. 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3. 员工关系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4. 有关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5. 高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6. 2016创业型公司如何管理好员工

7. 企业员工工资管理系统论文

减轻作业负担的研究论文范文

你们好! 六年级的我即将毕业,离开自己的母校,步入中学的殿堂。如今,我马上就要离开我的母校了,难免有些不舍。 在离开前,我想给母校尽最后一份力。现在的教育部门提倡减负,减少点家庭作业,让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但是,有些老师觉得为学生减负,弊大于利。不但没有减少,反尔增多作业量。我觉得,学生减负后,可以有时间看课外书或者参加课外活动,这些都可以从中增长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一定在作业上。作业是一定要做的,只不过要布置适量。难道学生们喜欢整个夜晚都对着这些堆积如山的作业吗?我想学生们不会喜欢。 其次,我们六年级的部分担任主课的老师觉得学生们马上要升中,不能多上次课,所以“霸占”了次课上主课。我觉得,主课虽然重要,但次课也不能忽略的。例如:音乐课可以锻炼我们的嗓子,美术课可以提高我们对艺术的情操,思品课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和修养。这些次课对我们将来都很重要。所以我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请为学生们减负,让他们有时间看课外书来增长知识。 2、 请校方在校搞一些活动,让学生们的课外生活更充实。 3、 请老师们不要霸占次课来上,应该让学生们向德、智、 体、劳、美这五方面发展。 校长、老师们,你们可能一早就觉察到,只是没有实施罢 校长、老师们,你们可能一早就觉察到,只是没有实施罢 了。

当今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不是一个很新鲜的问题。减负是为了提高效率,怎样统一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二:精讲精练。精耕: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三: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有些教师认为尽早把书本教完,尽早开始总复习效果较好,因此,他们砍掉学生课堂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赶进度。

人从胚胎期开始就接受教育,直至人生终止。 教育是塑造人的巨匠,对人类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发达程度。 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对我国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八十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长期推行,使升学竞争不断加剧,造成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某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已走入误区。尽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经提出,但应试教育仍依赖社会的惯性和人的惰性在推行。上述状况已成为教育界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商讨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之良策,已成为当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 下面,笔者将对这种现象发表一些浅薄的看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同商讨。不对之处,敬请指正。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种种表现及其后果目前,中小学生学生负担过重现象不胜枚举。主要表现为加班加点现象。如有的学校随意增加课时,每天课时超过教育大纲规定的课时数;有的学校星期天、寒暑假上课;有的学校、有的年级不设体育课、早操和课间操;不少学校劳动课名存实亡;更有的老师和家长在课余和假期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在这种重荷下,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几乎成了死啃书本的机器人,一年到头做着教室、餐桌和寝床之间三点一线的机械动作。有的学生只有躲到卫生间偷看课外书,那里竟成了他们唯一获得自由和有兴趣去的地方。 这种“唯读书论”的教育,使德育受到排挤,使对青少年优良品德和健全人格、责任感、劳动意识、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公德等素质教育得不到重视和实施。繁重的业务工作,使校领导和教师无暇去顾及学生的人文教育,难以使我们的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设计,“博爱、勤劳、诚实、善良”的以人为本的教育难以体现。为求高分,人们在高考和各种考试中“掺假”,影响了诚实品德的培养。目前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有待提高。 这种封闭式教育,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在学校十几年,出来后很可能是墨守成规的教条的人。反之,如果施行开放型教育,放手让学生参加各项有益活动,训练多维思考和培养各种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让其主观能动性伴随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出来的学生尽管可能不是那么循规蹈矩,但完全可能是善于思考、有主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尝试的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 大量大难度的连续紧张的学习,有的学生跟不上。由于以考分排名次并公布,学生考分的隐私权得不到保障,后进生多次被“曝光”,从而使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自尊心受挫,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过早或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和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也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要求。 在超重的学习负荷下,不少学生身体状况较差:如近视眼比比皆是;有的学校、班级甚至流行传染疾病;学生体形发育障碍,比如有的地方没有休息日地一天十个小时的上课和自习导致学生脊椎弯曲,颈椎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少白头和精神病患者亦大有人在;由于学业和升学的压力,甚至有个别学生走上轻生之路。学生体质变差将影响其一生的身体状况。青少年整体素质下降,又势必影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将来对社会产生的负效应是决不可低估的。 近年来我国高考试题逐步向能力型、理解型和创造性演绎发展,就足以说明我们的必须培养能力型的学生,高分低能的学生将越来越不适应能力型的考试。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效率低下则反过来促使学习负担加重,形成不良循环的“怪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转换旧的教育模式,大力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因为:其一,当今是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行,加之国际形势动荡不安,落后了就要挨打。国家繁荣、民族振兴需求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作用。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而且要具有爱国、爱集体、正直、诚实、勤劳、正派、机智、坚强和坦率等优良品质,并掌握一定的社会所须的起码职业基本技能。“书呆子”将落伍,应试教育已落后形势的发展。 其二,个性多样化发展将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鲜明的个性,并使其个性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也是我国由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其三,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康的体格至关重要。他们应具备体育的基础知识、科学的锻炼方法和锻炼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标准的形体。而这一切离开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离开大自然美的熏陶是很难奏效的。再则,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下,不但没有时间提高自身素质,身体素质也下降,其平均寿命令人担忧。 其四,青少年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一般较差,缺乏持久力,各个方面尚不成熟。从生理学原理讲,青少年属于具体运算期和感知期,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各种习惯的培养均具有波动易变的特点,就像脆弱的嫩芽,须精心护理。在此期间,如若施以过重的学习负担,可能使他们难以承受,还极易形成逆反心理,从此厌倦学习,一蹶不振,酿成终身的遗憾和人才的夭折。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一块石头都能引起他无限的遐想和感受到无穷的快乐,把他们整天关在学校里,实在太残酷了点,他们的天性和灵气会被磨灭的。 其五,发展智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战略目标。加大学生作业量,无数次的重复,增加了学习时间,也许会提高学习成绩,但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现象,得到的只是急功近利的片面的短期效应,而立足未来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智力开发,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和能力,对学生的将来会越来越显示出成功之处,它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种做法追求的是教育的长远效应。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与总体办学目标不一致,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力的普遍现象。 由于“考分制”的作用,指使“分数第一”的观点占统治地位。学校、班级和学生按分排名次,造成了一些学校、教师竞争意识的错误发挥,从而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加大学习剂量,加重了师生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对策: (一)首先要拨正办学方向。我国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法律性,都力求使所有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毕业的多数受教育者将直接就业,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大多数,决不可忽视。我们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为此,我们是否应该对现行的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实行有序化的调整和优化组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其处在一个轻松自由,丰富多彩的环境里,学得多种本领,从而学得更多的社会知识、社会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塑造较完善的自我。 (二)我国的高考和中考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窃以为有些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诸如,考试命题应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既要使其有明显的选拔性,又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发挥好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如果考试与课本脱节(如今年的《2003年高考数学理科新教材卷》题量多、难度大),将给教学和学生带来困惑。考试命题的中高、中、低三个档次题量是否应当尽量适当,考试结果各分数段的频率分布要合理,从而使学生通过考试能真正体现出能力和水平。目前,因考分制排除了其他因素而造成“一刀切”,是否应使其逐渐发展成为“统一考试、全面考核、综合平衡、择优录用”的一种新型机制。今年自主招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与取得的成效,就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三)要改进现行教学评估制度,逐渐遗弃排名次的做法,逐步改进分值太细的做法,比如试行《五分制》等。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标准,不能单看分数,也要看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确立“重能力、重全面发展”的宗旨,对学生制订包括分数在内的全方位和多层次考核标准,予以综合客观的评估。原因之二,是以教会学生文化知识为限的旧传统观念作怪,引起教学思想偏航所致。 由于受封建教育的熏陶和影响,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等陈腐思想意识远未消除;传授书本知识几乎天经地义地成为唯一的教学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 第一,是否首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的航向,由较低层次的“教会文化知识”渐进到“使学生获得获取知识能力”的较高层次上来。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是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才能;二是应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三是应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 第二,由于教学思想的偏航与教育者的素质相等,因此,我们应把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放到首要位置上来。 教育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本,教育者素质高低基本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受教育者素质的高低。而教育领导者是教学的决策者,他们素质的高低更是至关紧要。窃以为,他们应该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对教师的优劣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标准。由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实施题海战术的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其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强,于是,有的教师只用辛劳来体现自己的工作态度。这样做,实在是太片面了。考核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有是不是要有这二条标准:一是看其所教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二是在取得上述成果时师生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一位素质棒的教师实在是那种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而教出好学生的教师。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不再是“书呆子”型教师所能胜任的了,而是需要大批富有情感、情趣、一专多能的教师以其良好的教师形象,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净化、和谐的环境。正如苏联教育学家曾经指出的那样: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学生的个性。 第三,建议领导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班级人数,阻止加班加点,限制每天作业量。在思想未跟上的情况下,用党纪、政纪甚至制定相关的法律约束之,并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保障学生人权的高度上来认识。原因之三,是由于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致。 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不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而“熟能生巧”的传统思路,造成了题海战术和作业负担的加重;目前有些地方出现的只重视作业的量,并不重视作业的质的做法,耗费了学生大量精力,结果事倍功半;不重视情感教育,实行“师道尊严”,对学生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打骂学生。而打骂学生的教师和家长大都自称出于“爱心”,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不然,爱与打骂是无缘相提并论的。 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一,建议改变传统落后的授课法,运用科学性、艺术性和多变性等生动灵活的授课方法。 建议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积极与活泼的教学气氛。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则掌握火候画龙点睛,以最通俗最简洁的语言把知识点点透,揭示其内涵,一节课一气呵成,以求得最好的授课时效。如果,教师在培养和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着实下了功夫,学生基本能形成独立思考和自觉刻苦学习的风气,并能较好地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就没有必要去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补课了。 其二,建议施教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为限。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和谐教育”法值得借鉴。反对实施“题海战术”。摆正作业的质和作业的量之间的关系。作业的量表现在作业的数量、学生被消耗的时间量以及学生身体和生理所承受的作业劳动强度;作业的质则表现在学生智力和心理所承受的作业劳动强度。我们是否应高度重视作业的内涵,即作业的质的问题,要根据各学科的具体情况,少布置和不布置课外作业,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去理解和揭示知识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有效地进行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以调动和挖掘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其三,建议以课本为主线,适当发挥好参考书的辅助作用。由教师推荐或由学生自己选择参考书作为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训练是有益的。但目前参考材料门类繁多,瑕瑜互见。目前,不少是盗版的材料,错误很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精力耗费。这些“书耗子”是以盈利为目的,不择手段地推销,一些人还因此发迹。参考书应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择优选用,并将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对历年高考、中考试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对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用于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与适量的参考书。 其四,建议采用和推广情感教育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即从新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入手,以人际关系中真诚、接受、理解等要素的实现作为教学的充分必要条件,试图求得学生在主动、解放、自由的状态下以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来推动认真学习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快乐、愉悦是人类最主要最普遍的正情绪,是最有价值的情绪。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直接感受,致使学生促成了学习的成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将会打破负情绪与学习不良之间的恶性循环,理顺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师生互相尊重,心灵沟通,情感交融,达到感情上的共振,一同进入教与学的自由王国。这正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力保证。因此,摒弃“说教”“管教”“体罚”等暂时见效的治表教育,施行“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调度人的情绪、情感机制和心理潜能”的情感教育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因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成败都源于学生自觉的内化活动。原因之四,是由来自社会、家庭等压力所致。 因为当前社会竞争以及就业困难诸因素,使不少家长把期望或赌注全压在孩子上大学上。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有的家长巴不得子女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课外书、电视不让看,家务事不让干,孩子在家里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孩子连短暂喘息的空也没有。个别学生甚至受到无知家长的身心虐待,造成心灵创伤或夭折。 相当部分家长还把作业负担认作是子女成才或上大学的必然,并会错误地认为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负担与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心是同步的。这样,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反弹于教育界,引起连锁反应,使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得以蔓延。 这种现象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尽快提高家长乃至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其一,子女与家长的关系是在血缘为纽带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影响学生个性的最深厚最持久的一种关系。因此,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健康向上、宽松愉快、丰富多彩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劳动观念,并使其在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能自己安排的时空和小天地,则是非常关键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遗弃那种“升学是唯一途径”的错误思想,努力培养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其二,建议成立一些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素质。家教要讲科学,要遵照教育学和生理学原理,合理安排好孩子的课余时间和科学用脑。实践证明,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并非成正比。另外,人脑的潜力须经科学调理,方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如果大脑皮层整天处于紧张的状态,就易极度疲劳,轻者记忆力下降,重者神经衰弱。因此,要提倡科学用脑,“一张一弛”。按黄金分割观点,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每天应保持在九个小时为宜。如果子女在课余时间里能自由支配,或学习,或活动,或休息……长期以往,就会产生主人翁的思想,学习积极性将得以充分发挥,能始终保持快乐乐观的正情绪,大脑皮层将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其三,建议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横向联系,各方面密切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教育是个大概念,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还要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如果,学校、家庭及社会对学生的教育都能做到方向明确,步调一致,通力合作,就一定能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索引序列
  • 员工工作负担关系研究论文
  • 工作分析与员工培训关系研究论文
  • 化工行业税收负担研究论文
  • 员工关系研究目的论文
  • 减轻作业负担的研究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