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论文范文灵异现象论文

论文范文灵异现象论文

发布时间:

论文范文灵异现象论文

滴水穿石屋檐上的水滴常年滴在一个石头上,滴水之处竟有一个小坑洞。这个现象看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孱弱的水滴一点一点,渺小得微不足道,神力在何处?坚硬的石块非斧凿不能穿它,水滴岂能奈何?然而,细细悟来,便可以找到答案。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其一,它用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漫长时间。它每天滴呀滴呀,长年累月从不间断,而那石块呢,它每时每刻都处在被水滴的冲撞、磨擦之中,时间一长,剥蚀之处自然也在由小到大、由浅到深而成坑洞。历代的先贤们早悟到这一点。传说郑板桥成名之初,其画独树一帜,诗也写得清新隽永,可是那一笔字却写得软弱无力,于是下定决心刻苦练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以“滴水”之功,练就了一手刚劲有力的好字,赢得了诗、画、字“三绝”的美誉。这昭示我们要想学好一门知识决不能下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心血来潮,仅凭一日之力。看来干任何事业,没有“滴水”的恒心和毅力,终将一事无成。“滴水穿石”的真谛之二,还在于每一水滴,都朝着一个方向,落在一个定点。水滴始终如一地向定点冲击,石块也总在一处受创。如果不是这样,哪怕川再多的时间打消耗战,也难达到穿石之力。事物的析理是同样的,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坚持一个定点的目标。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什么也学不好的。比如一想到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就决心要当数学家,于是成天滚在题海里;过一些时日,得知某青年作家的小说得了大奖,便又开夜车阅读小说,大做文学家的美梦;可作家梦刚刚开始,又迷上了音乐,便发誓要当一名歌星,又是买琴,又是拜师,仿佛自己不久便可以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了;还有画家、书法家等等,都成为追求的目标。如此的结果将是各科基础知识无法打好,一门功课也难以冒尖。这种宏伟志向,又有何用?那三更灯火,也徒劳无益。整天想入非非的人,正有如乱滴之水东抛西洒,四处飞溅,那顽石是不会害怕的。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 文章 ,简称之为论文。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1000字的论文 范文 ,仅供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 人际交往 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 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 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 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我认为,人际交往时获取友谊的重要途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新的群体的构成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在工作中同样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搞关系”算不上一个褒义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光彩行为,但有一类人,他们的职责就是“搞关系”,这个关系“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员工关系经理。员工关系经理是个不太常见的头衔,只有在正规的外企、国企集团、合资企业中才能觅到他的踪影。他的工作职责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处理员工和 公司的关系,即传统意义的劳资关系,另一方面是员工内部的关系协调。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工作中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用文明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在社会集体关系网的地位的体现,用庸俗的角度说,就是兄弟多,讲义气的一定是“大哥”。

当然,结合你的实际,我个人也有一句话送给你,希望能对你起到帮助。如果你的所在单位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主线单位,那么亲属关系及世交关系,才会对你有直接性的帮助,如果是支线单位,那么你的主管领导将对你的前途起到直接作用,但前提是看你如何去做,你的综合能力如何。如果你所在单位是普通地县市的主线单位,那么除上述关系外,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是支线单位,基本就是靠经济实力和自身能力,所谓自身能力不完全是工作能力,70%是为人处事,也就是你所说的人际关系。总之,人际关系也要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来用。

官场上有三句话说的好“再大的领导、再大的官,也要看小爷翻不翻(脸)”“小爷喜欢玩你的话,当你是个玻璃球,小爷不喜欢玩你,你就是个玻璃碴子!”“如今都讲究“双盈”和“实效”,主要看你需要不需要!”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有趣的共振现象

唐朝的时候,洛阳的一座寺院里出了一件怪事。寺院的房间里有一口铜铸的磬,没人敲它,常常自己“嗡嗡”地响起来,这里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口磬和饭堂的一口大钟,它们在发声时,每秒种的振动次数—

—频率正好相同。每当小和尚敲响大钟时,大钟的振动使得周围的空气也随着振动起来,当声波传到老和尚房内的磬上时,由于磬的频率跟声波频率相同,磬也跟着振动起来。发出了“嗡嗡”的响声。这就是发生振动的共振现象,也叫共鸣。

你注意过吧,胡琴的下端都有一个不小的“肚子”——蒙上蛇皮的竹筒。当你兴致勃勃地拉起胡琴时,琴弦的振动通过蛇皮会引起“肚子”中空气的共鸣,使发出来的琴声不仅响亮,而且音乐丰满,悠扬动听。人们把这种“肚子”叫做共鸣箱。你瞧,扬琴、琵琶、提琴、钢琴等乐器,不都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共鸣箱吗?

除了共鸣箱之外,人们利用共振现象来做的好事还不少呢。

建筑工人在造房子的时候,不论是浇灌混凝土的墙壁或地板,为了提高质量,总是一面灌混凝土,一面用振荡器进行震荡,使混凝土由于振荡更紧密、结实。

大街上的行人,车辆的喧闹声,机器的隆隆声——这些连绵不断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还会损害人的听力。有一种共振性的消声器,是由开有许多小孔的孔板和空腔所构成。当传来的噪声频率与共振器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就会跟小孔内空气柱产生剧烈共振。这样,声音能在共振时转变为热能,使相当一部分噪声被“吞吃”掉。

此外,粉碎机,测振仪,电振泵等,也都是利用共振现象进行工作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共振现象也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当军队过桥的时候,整齐的步伐能产生振动。如果它的频率接近于桥梁的固有频率,就可能使桥梁共振,以致到了断裂的程度。因此,部队过桥要用便步。

在我国西北一带,山头终年积雪。每当春暖花开,山上冰雪融化,雪层会离开原来的地方滑动。往往一次偶然的大吼声,厚厚的雪层就会因为共振而崩塌下来,因此规定攀登雪山的勘察队员,登山队员不能大声说话。

我们要将共振充分运用到各个科学领域,还要防止共振现象给生活、工作、环境带来危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索。

研究背景:中国学校 教育 普遍采取的是老师测评的 方法 ,由老师单方面给予学生评价,老师单方面的测评有着客观,公正,高效的优点,但不免存在与学生间缺少沟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参与度方面的缺点.本实验意在对比自我测评与老师测评的优缺点,进而研究学生自我测评的可取性.

研究内容:1.学生 英语口语 表现的自我测评与老师测评是否存在差异?2.如果存在差异是由什么导致的呢?3.自我测评相对于老师测评有什么优势呢?4..第二轮的学生测评会与老师的评价相接近吗?

研究方法:

1. 总体简介:通过两周的培训与十周的两轮的测评,测评由师生配合完成,评测标准包括四部分,每部分五分制.通过两轮学生自我测评与老师评价之间的的对比,以及发放的相关实验的问卷调查,根据其调查结果以及测评结果的差异反映实验结果.

2. 参与者:广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包括18位女同学,10名男同学,22名英语专业的同学和6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验研究前,他们都以及 学习英语 6-12年.

3. 具体实验过程:A,通过评估培训确保学生们懂得测评的方法及准则,b,通过举例说明及老师及时的反馈来帮助同学们及时调整评估的准则.c,老师的参与跟及时指导让同学们明白正确客观的评分.d,位确保实验结果可靠性,学生们在测评前都经过了测评的相关培训.e,利用卡方测试表考察两次测评的相关性

4. 辅助工具:评分标准表,问卷调查,学生反馈表数据收集:1,第一轮老师测评与学生自我测评的差异达分,而第二轮测评,差异缩小到 2,学生自测第一轮跟第二轮的测评结果与考试的相关性分别为与

3,p值小于,可以看出两次测评的结果是不同的

4,学生们对自我测评问卷调查的反馈,93%的同学认为学生们应该参与到测评中,71%的学生说他们的测评是以评分标准为基础的

研究结果:

1.学生们在第一轮测评中与老师测评的分数相差较大,而且学生们倾向于给自己打更低的分,在老师的及时反馈跟指导后,第二轮测评中的自我测评更加客观,更接近老师的评估分数.

2,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可以退出学生倾向给自己分数偏低的原因有学习过程,学生们不太倾向给自己过高的分,还有中国传统的自谦的思想。

3,问卷调查的反馈可以得出学生们对自我测评的积极态度。

研究结论:1,学生们在自我测评实验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评分方法,而且在给自己同学评分的过程中看出自己应该提升的地方。

2,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们应该受到自我测评方面的培训,老师也应该给予学生相当的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性格会左右其评分结果,如成绩更好的学生会给自己打相对较低的分,而成绩较差的同学会给自己打较高的分。

3,更长时间的实验过程会产生更加可信的结果。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 精神病人 预防和对策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和平持菜刀将15名 儿童 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割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省略cn/zywn44/.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省略/fzhjsh/.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1. 精神病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精神病见习心得

关于灵异事件论文范文资料

.:鬼影森森.游魂作祟 .鬼影森森:地狱之家 .鬼影森森:墓穴回声 .鬼影森森:湖畔魅影 .鬼影森森:恐怖诅咒 .鬼影森森:少女幽魂 .鬼影森森:地狱之门 .鬼影森森:恶灵作祟 .鬼影森森:恶魔之子 .鬼影森森:莎莉的幽魂 .鬼影森森:魔鬼禁地 .鬼影森森:士兵之魂 .鬼影森森:亡灵之家 .鬼影森森:幽暗森林 .鬼影森森:佛州灵异事件 .鬼影森森:阳明山的饿鬼 .鬼影森森:恐惧之家 .鬼影森森:诡异阁楼 .鬼影森森:未知的恐惧 .鬼影森森:恶鬼肆虐 .鬼影森森:爱尔兰闹鬼事件 .鬼影森森:遗忘的密室 .鬼影森森:恐怖酒吧 .鬼影森森:恶鬼附身 .鬼影森森:幽灵现身 .鬼影森森:阴暗角落 .鬼影森森:阴暗怨念 .鬼影森森:扰动恶灵 .鬼影森森:第六感 .鬼影森森:灵异公寓 .鬼影森森:阴魂不散 .鬼影森森:恶灵潜伏 .鬼影森森:墓穴回声 .鬼影森森:鬼迷心窍 .鬼影森森:暗夜回声 .鬼影森森:猎鬼人 .鬼影森森:邪灵跟踪客 .鬼影森森:亡灵宅邸 .鬼影森森:公寓有鬼 .鬼影森森:墓园传说据说全部都是真实的 拍成纪录片的

有些大厦,因为四字不吉利,所以没有四楼,小时候,我就是住在那种大厦的五楼。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在坐电梯时,电梯突然在三楼至四楼停了下来,然后电梯慢慢的打开了。

我望出电梯,看见四楼的字样,立刻关了电梯。到家是,我告诉妈妈,妈妈说是我看错了,但是我明明看到四楼的。

第二天,全梯停电,所以我走楼梯回家,过了三楼,我继续走,但上层竟然是四楼。我是真的走到了四楼了吗?我打开四楼的防烟门一看,看见了一个女尸挂在水管上。

扩展资料:

鬼怪文化

谈到鬼怪,一般来说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大多是恐惧。因为鬼怪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使得鬼怪这种虚构之物带有一种阴森恐怖之气,所以,在人们的心里对鬼怪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死亡的恐慌。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鬼文化中的奇迹,鬼不是把我们吓住了而是让我们喜欢,让我们感动着。古代的绝大多数鬼怪故事因为科学的进步而日显苍白,但《聊斋志异》中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持久的感动着我们。

蒲松龄笔下,更多的妖精打起了爱人类,助人类的旗帜,他(她)们和人类的交往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荡人心魄的友谊佳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鬼故事

震惊全球灵异事件

震惊全球灵异事件,相信每个人对于灵异故事并不陌生,在世界上也有很多灵异的事情,很多人都对这些灵异事件感到震惊。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震惊全球灵异事件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42年前的自己

这张照片中老人发现了42年前的自己,64岁的英国老人亨利·罗斯近日与儿子和两个孙女拍了一张合影。照片洗出来后,上面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百叶窗内居然有一个神秘的鬼影在向外窥视。

毛骨悚然的一家人一起仔细研究了鬼影的外形,震惊地发现它无论容貌还是衣着都与42年前结婚时的罗斯几乎一模一样。

2、美猎人拍下恐怖不明生物,令人毛骨悚然

美国的一个猎人在网络上发布了该生物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这个犹如食尸鬼的'一般的不明生物采用四肢爬行的方式移动,眼睛发出白光,样子异常恐怖。

根据猎人的说明,当时他正在密林中设下埋伏等待着猎物的出现,突然发现这个眼睛发光的不明生物出现在了他的附近。猎人用相机拍下了其正面的照片,这个生物好像也发现了异常,很快的消失在了灌木丛中。

3、英国酒吧上演真实版的“午夜凶铃”

事件发生在英国坎伯里亚郡一家名为沃尔夫的酒吧中,在一段时长35秒的监控录像中,酒吧老板安德鲁看到了一个如同那个着名卡通人物——小鬼卡斯帕类似的鬼魂踪影。

据称这家酒吧所在地过去曾经是个殡仪馆,这无疑又给这件灵异事件添上了更加诡异的气氛。

4、百万苍蝇袭击闹鬼村庄

传说英国肯特郡的普拉克利至少有14个“鬼”,其中包括一个路盗,一个被烧死的吉普赛男人,一个幽灵修道士,一具校长的半悬尸体,以及一个在当地一家酒吧出没的吵闹鬼等。

甚至村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在10月份,数百万只苍蝇的“入侵”,让村民无法忍受。成群结队的苍蝇飞进民宅和汽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5、一家三代遭闪电追杀

美国一家人似乎遭到了闪电的诅咒,一位名叫瑞克的人,他的曾祖父在牧场干活时被雷电击中劈死,而随后他的祖父在家中看报纸时被闪电再次击中去世。瑞克的堂兄知道自己的祖上招惹了闪电,因此从来不在下雨时外出,但遗憾的是他在家打电话时,雷电通过电话线将他给劈死了。

瑞克最初不信邪,但是屡屡遭遇闪电袭击后他开始谨小慎微,全身穿上了绝缘装备,这身绝缘装备帮助他逃过闪电多次“追杀”。

6、向“幽灵”祈祷喜得金块

澳大利亚一酒馆女老板特蕾西·贝里因为欠下一屁股债务而发愁不已,8月初,特蕾西的男友在酒馆壁炉前向“幽灵”祈祷,希望得到金钱帮助。

令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数天后特蕾西竟然在壁炉内找到3枚金块,总价值高达6000澳元。

1、葡萄牙白衣女鬼

这起事件发生在2006年4月29日,三位葡萄牙少年一同驾车旅游,途中遇见一位白衣女子求搭车,在路上白衣女子声称自己已死,面目狰狞可怕。三位少年吓得不知所出,最终车辆失控发生车祸无一幸免。后来警方通过车内DV勘查到,白衣女就是女鬼,是突然惊现的。

2、1981香港狐仙

1981年香港温莎大厦商场发生狐仙灵异事件,在虎豹别墅墙外惊现几个狐狸头模画,另外在温莎公爵大厦装饰用的云石上也惊现数个狐狸头。之后这座发生几起离奇死亡事件,有人每天晚上都会梦见鲜血淋淋狐仙。直到后来一位得道法师前来,将狐仙封印了起来。

3、恩菲尔德闹鬼事件

事件发生在1977年英国恩菲尔德小镇上,一位单亲妈妈佩吉哈德带着四个子女住在了284号房子中。一天夜里在房子阁楼上出现一阵阵低沉呻吟声,一家五口上楼一探究竟,当打开阁楼时竟然出现一张悬浮的脸,两眼阴森森的看着她们。受到惊吓她们赶忙跑下楼并报警,在警方调查后仍无法找到答案。

4、智力高速死亡事件

时间来到2009年12月,地点是智力一条高速公路上,这里刚刚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直接导致车主在车祸中丧生。就在这时竟然有人拍到了车主死后亡灵,就在他身旁似乎久久不愿离去,后来在一探究竟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

5、泰国普吉岛酒店闹鬼事件

泰国普吉岛酒店发生过几起闹鬼事件,有人声称在晚上住酒店时候,总是听到有人三更半夜房门被拉开声音,还有人影匆匆而过,吓得人心惊胆战。还有客人反映在掀开被子时候,竟然发现床单上有一群蚂蚁,并围着一滩血迹转着圈儿,景象非常恐怖。

灵异事件首先能不能用科学解释是一方面,能不能用科学解释的通又是一方面。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先人在感知方面是如今的我们所不能比拟的。美国实验室就灵魂这一课题,在全封闭的实验室进行了大量实验,把临近死亡的人放进实验室,并且人的重量会时刻被记录着,当人死亡那一刻,重量都会有轻微的减少。他们的结论是减少的这部分重量是人死亡时以脑电波的形式传播到体外导致的。

现代社会异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两千字的不算是论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点论述了“劳动异化”,那么什么是“劳动异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劳动? 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他只有通过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因此,劳动对自然界的现实的感性的占有,就是他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基本途径,劳动的过程就是外化的过程。在劳动中,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劳动对象,在对象中创造出他的作品,表现着他的生命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3卷,经济学笔记研究1,p168) 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质。(引用马克思著作原文进行阐释)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异化? 异化的概念最先源自于(查询异化的最早出处,以及后来的发展)异化即本来一个整体的两件事物相分离了。克服异化,就是将两个元素带回到某种恰当的关系。 最早异化概念出现在宗教方面,有宗教异化、自我异化等。通过阅读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开始深信这种异化也适用于劳动。在这里你不必明白什么是宗教异化或自我异化,只需要知道异化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从前人借鉴来的即可。 最后,我们谈谈在马克思的笔下,劳动异化是指什么?劳动异化后都有什么后果?什么情况下就产生了劳动异化,以及如何克服劳动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研究,使他突出认识到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困境的一些政治经济学真理。具体如下: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简直是最低的。这是下面事实的一个后果:资本家远处于有利的讨价还价的地位,因此,工人为了避免挨饿必须接受资本家极其微博的低工资,即仅仅满足维持工人极其家庭生活的工资。(论述不够充分,应查看原文进一步详细介绍和论述) 2.工作就是惩罚。出于同样的原因,工人必须接受骇人听闻的工作条件,从而导致他们过度劳累和过早死亡。(可以引用原文举例说明) 3.劳动是退化的和片面的。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先进,劳动变得更像机器工作,并且从一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变成了一个抽象活动和填饱肚子的活动。(进一步论述) 5.工人的生活开始受到外来力量的制约。马克思发现工人生活所依赖的需要,是建立在富人和资本家欲望的基础之上的。(说的不够详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困境是人的本质开始变得脱离其存在方式的一个事例。也就是说,工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表达他们自己的本质。人类本质上是生产劳动。但是,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是以不人道的方式进行生产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主要存在的四种形式: 一,产品的异化。通俗的讲就是,工人生产一个物品,但是,他们对这件物品的在未来使用或持有方面没有任何话语权或控制权。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工人与那件产品被各自分开了,或被异化了。 二,生产活动的异化。这种异化起源于分工,为了更好地把问题说清楚,下面引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都源于分工。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原因有三: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消耗的时间;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分工可以使工人技能得到提升,工人可以从事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但是,情况洽洽相反,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分工通常导致工人的技能退化。在那里,每个人被沦为简单的执行一个高度重复但并不需要开动脑筋的任务,他们几乎不了解自己在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他们差不多变得和机器一样,一遍又一遍程序化地重复相同的动作。 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里有个问题,什么是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和其他动物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活动,或简单地称为劳动。人类有能力去自由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很少有人能享受自己物种本质的这个特征。相反,人们以机械的重复的方式进行生产,在生产中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这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 下图中的描述更能直观的说明上面的观点。四,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尚未理解透彻,所以留白) 那么劳动异化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劳动异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马克思劳动异化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是什么?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域下,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21世纪,重读马克思:乔纳森.沃尔夫(清华大学出版社),劳动与异化(p029)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论文关键词:异化;化学;教学;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山东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看到它对提升教师、发展学生、活跃课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看到随之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和问题。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异化现象值得每个一线教师进行反思与探索,以期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健康地向前推进。 一、新课改中存在的异化现象 (一)课时增加现象风行。新课改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即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根据这一规定选择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的化学课程,即学习化学课程所用时间不超过108课时。事实上他们学习化学的时间远远超过这一计划课时,从而产生了各校加课时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课堂失真现象严重。笔者在观摩各种新课改活动和教学督导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化学公开课和常态课反差强烈,或者说公开课的失真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公开课场面大,使用的媒体多,教师的假性设问多,学生的伪讨论、伪探究、伪活动多,更为突出的“如果没有探究性实验就不能称之为化学公开课”几乎成了潜规则。而“推门听课”等常态课,呈现的却是另一番课堂实录:应该是学生操作的探究性实验虽然学校有条件做,却被简化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或验证性实验,有的教师可以做的演示实验却又被简化成了教师说实验、画实验或学生读实验;有的教师想用探究性教学方式却又显得方法生硬,犹如带着镣拷跳舞;更多的则一讲到底,授课方式却又还原到了课改前的“满堂灌”的陈式。 (三)学科素养评价缺失。新课改中的化学课程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形成校本化的化学学科素养评价操作体系,以纸笔测试完全代替化学学科素养评价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程度、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实验探究等并没有客观的、过程性的记录和评价。即使是纸笔测试大多还是月考、期中考等阶段性测试,实行模块测试的很少。另据调查,在本地区有约65%的学校对新课程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性作业、活动性作业不作具体要求,学生的平时作业基本是以练习册或作业纸等书面练习为主,学生的成长记录也就是平时书面练习成绩记载一种形式,模块学分也异化为仅根据阶段性测试成绩加权计算而得。 二、让化学教学回归新课程本真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化学课程改革回归本真的根本途径。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从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在继承,贵在学问。新课程并不排斥传统,更加倡导教师艺术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启发式是传统教学艺术的精髓,因此化学教师要胜任新课改,首先要掌握好启发式这一基本的教学方式。解决好“谁问?问什么?问谁?何时问?怎么问?问与启、启与思等”问题和关系。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等,对专任化学教师来说化学理论知识一般不成问题,但化学实验方法及其应用却是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当下中学化学教师最需要强化的专业素养。 (二)加强新课程培训——促进新课程回归本真的有效措施。 切实有效地加强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通过专家讲座、教改论坛、研究课示范等培训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是培训的首要任务。就化学课程而言,只有让广大化学教师对新课改背景、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编写、新课程管理等方面有一个统盘认识,深刻理解化学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本质,才能使他们在整个新课程改革中正确定位化学学科,从而充满理性地实践新课程、满怀激情地不断创生具有新课程特质的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山东省暑期教师远程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并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措施。 化学教师应该在化学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研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教材背景下检测与评价、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方式的探究式学习、化学校本教材的研发、学校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校本研究。教研中,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要注重解决新课程背景下本校的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加强教学反思指导——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的最有效的途径。 化学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化学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标准的把握、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组织和生成、师生的多边互动与对话,等等。教学反思的重心应落实在对教与学有效性的反思上,化学教师尤其要认真反思“活动与探究”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探究实验,组织有效讨论,形成有效互动。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谨防新课改异化现象、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祖浩,王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备注:首先这篇论文写得很详细,你需要仔细阅读后给予剪辑,有些地方可以换成自己的语言,我想你也不希望你的指导老师说以有抄袭的嫌疑,参考文献可摘要可以搜索相关的书籍即可,最后希望可以帮到你,祝你成功,切记: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大片抄袭,多用自己的语言代替效果最佳。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 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行了分析: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原因;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 基于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遏制、削化腐败,并且倡导建立一门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腐败——种病态经济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也像瘟疫一样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从1982年起,中国共发起五次“严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时至今日,全国范围的腐败之风非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呈现出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趋势。(见图表1、图表2) 从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95818人,追回赃款、赃物计25.8亿元,涉及县处级638人,厅局级38人,省部级4人。 而从1993—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侦查贪污案102467件,贿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职守案22211件。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亿元。五年中共起诉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903人,厅局级干部265人,省部级干部7人。 1998年检查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共立案侦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级干部、103名厅局级干部和1714名县处级干部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50万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干部2061人,厅局级干部136人,省部级干部3人。 世纪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大案要案频传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行贿受贿被判处死刑,继而又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收受3700万元巨额贿赂而被送上断头台,紧接着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被公诸于众,这是建国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货物价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处死刑,25名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中包括8名厅级干部。 这些数据警醒我们:中国的腐败速度正以远远超出GDP增长速度“同步逼进”:一方面腐败主体由中低权力层向高层甚或最高权力层蔓延、渗透、扩张;另一方面,腐败数额呈现高额、巨额特征,具有惊人化、高速化发展趋势。(见图表3) 数字,令人振聋发聩;现实,更加触目惊心。 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重磅定时炸弹”。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后最有可能中断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来自恶性腐败。 现实的严峻和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与冷静思考。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行为。该定义的假定条件是一国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败是违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腐败是一种“制度化逃避”现象。这里,制度化是指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体系(即具体社会制度和规章制度)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亦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马克思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其实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权力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跟着这样干,在消 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权力泛化”的社会现象。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在与其它商品,包括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交换时,权力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用权力和社会做 生意,百分之百赚钱,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本世纪70年代,美国的泽.布坎南等学者提出一种“寻租理论”,他把种种生产要素供求差价及优惠条件,亦即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称作“租金”。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预市场的结果。“寻租活动”就是指企业为了寻求租金,向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得这些差价。通俗地讲,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泽.布坎南认为,要克服“寻租”现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权力对市场干预和管制,通过市场开展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应有明确规范,提高透明度。 腐败虽然给寻租人带来收益,但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使得资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由于寻租活动具有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寻租者不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甚至超高额利润,这为寻租者提供强烈激励,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寻租活动,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蔓延。 作为通过权力上市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资源和公共财富非理性侵吞和占有的反经济行为,腐败这种病态经济现象,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会造成对经济秩序的震荡与破坏。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反动。 二、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形式上,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生活腐化,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任人唯亲,兼职经商,严重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 从1988一1998年这10年中,在社会坐标图上,贪污贿赂案件呈曲线上升趋势,此间全国检查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立案侦查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共计万件,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6100余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往往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而对危害同样严重的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并未引导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991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玩忽职守案件高达3189件,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多达亿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26万余元之多。同样,经全国各级纪检部门处分犯有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错误的党员干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标准仅局限在10万元以上。 据有关人士最保守评估,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腐败行为,一年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也在十几亿到二十亿元,加上间接经济损失,估计约有30个亿。惊人的数字意味着全国12亿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钱来填补因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损失的经济“黑洞”,意味着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万名职工一年劳动成果被付之东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要比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给国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更多、更惨重。 三、产生腐败的经济学根源分析 (一)从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 l、欲望的无限膨胀及扩张超过“欲望满足均衡点”,此时占有欲处于强势、统驭状态。 在市场经济中,官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动机,以欲望的满足为追求目标,而人的欲望是经济行为的原动力。在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员具有自利动机并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人的欲望无限扩张趋势和社会经济满足欲望实际状态之间差别不断加剧,意味着人的“满足欲望压抑”的增强。为了弥补这种差别,人们便产生了“补充压抑”需要。于是在利益动机驱动下,腐败主体欲望逐渐逼进或超出“欲望满足均衡点”,而这种欲望的满足要通过权力上市和权钱交易的顺利完成来得以实现。 2、自利性动机扩张一(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一(获取)个人特殊利益一(诱导)寻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公职人员自利性动机扩张,他有可能将公共目的(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利益),当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时候,实际上的公共权力异化便出现了,其实质是将国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变为官员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员个人获得了特殊利益。这种现象诱使人们去“寻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买官”,然后又以官捞本。权力和官位在这里代表着名利,在权、钱的关系上,权力占居主导地位,从而使权力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和诱人光环,权力大小和职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于是,“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在整个社会盛行开来。因为人们深信,不经济怎么改革,只要政府还管经济,权力就永远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3、主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 寻租活动具有恶性循环趋势。由于寻租活动具有学习示范效应,其本身是企图获得一种垄断和特殊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门就会感到“吃亏”,进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干白不干”,这样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寻租活动。由此出现从上到下,从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广泛的腐败。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于经济特权与垄断权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形成产权虚置、资产流失,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等,都是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 l、权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竞争。 前面讲过,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一旦这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经济特许权或垄断权作为市场要素投入市场,便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并且保证百分之百赚钱。 而这一切与经济学中的“机会均等”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创造个人收入的机制,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所带来的收入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符合“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第二平等原则。竞争,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市场上的竞相争先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所谓的“竞争基础”其实是指个人参与竞争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产要素产权的大小,个人找到和进入竞争场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竞争过程中“裁判”的执法在每个人之间保证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们又把竞争基础的平等称之为获胜机会的均等,即“机会均等”。 权力作为市场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经济的强暴力造成了机会不均等和不公平竞争,它使各经济主体一开始便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因此获胜机会对不同主体来说是不可能均等的。 2、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 改革以来,在市场经济转型条件下,政府过度干预造成价格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仍存在少数商品价格双轨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扩大,商品价格双轨制正趋于向市场价格单轨制过渡。目前农副产品价格、社会商品零售额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中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计划指导的比重已经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这就为寻租者提供了相应的市场活动空间。 3、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导致产权空置和资产流失。 这里产权指的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称,即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现实中由于国有经济产权关系的模糊,导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落空,而国有资产运营及保值、增值有效监督机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业对出资者不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传统的国家所有是理论上的公有(所有权虚置),现实中的空有(造成经营者对生产资料的离异),这种产权责任主体模糊不清,是与现代市场“企业所有,经营者权、责、利界定明确,二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保证企业有效营运”要求相悖的。 4、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势必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个人欲望膨胀与扩张,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 (三)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导致法律空缺滞后,直接影响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加之受部门利益比较均衡化的驱使,司法机关一些掌权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法谋私、贪污受贿,走上执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导致司法腐败。 体制转换时期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制衡外部力量软化,约束机制悬空,使得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从而导致权力泛化、滥用,使其作为要素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盛行,造成寻租活动和腐败的滋生与蔓延。 四、腐败的经济破坏性与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 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扭曲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破坏其执行、实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坏改革开放声誉。而行业不正之风,又使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劳动者重负难堪,进而挫伤其生产积极性,在社会上产生动荡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是商品化、货币化经济。一切商品是由金钱来衡量、买卖,金钱往往越界,对权力产生极大的腐蚀性。由于权力的上市,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扭曲,导致市场竞争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机会均等原则在权力要素面前显得无可奈何、苍白无力。这种非经济的强暴力直接导致市场化改革步伐与进程放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腐败的恶性化趋势甚至可以断送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并使公共财富受到掠夺和破坏,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腐败虽然会给寻租者带来个人收益,但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社会经济资源。它不是以“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资源进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过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来获得部门垄断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受损。经济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使得社会财富在不均等竞争中受到破坏和掠夺,而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四)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阻碍经济增长。 腐败造成经济环境污染,使得投资者对市场望而却步,一些本应付诸实施的投资项目也因此“流产”。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不平等竞争机制下显得犹豫不决,投资曲线呈左下趋势,而经济的增长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败的经济学途径 (一)“制度创新说” 一些学者认为,现行中国社会腐败是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相关的,包括制度缺陷、体系变动、法制不完善等,当腐败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必须以制度创新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包括取消价格双轨制,取消经济特权,取消经济垄断,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纠正政府过度干预,减少政府失效程度。通过堵塞经济体制中的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反腐败与市场化改革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标”就是已经形成的腐败现象,所谓“本”就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体制、机制、法制、思想、世界观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标就是惩治腐败现象,治本就是消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铲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标和治本,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而在治标与治本的着力点上,又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加大治本力度,以“预防为主”;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根据腐败现象的特点与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确定治标与治本的对策以及各工作机构的任务,做到各有侧重;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当前腐败还没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要继续着重治标,同时,要加大治本力度,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三)“国际反腐败协议公约”说 由于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国际上采取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对成员国国内企业贿赂外国政府官员也要进行惩罚。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虽然谁都明白腐败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后果,但国际社会难以采取共同行动,因为在国际性腐败中存着一种经济学家所说的“囚徒困境”,所有有关方面都可以从没有腐败的世界得到好处,但是,促使一个国家单方面采取反腐败措施的刺激却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国社会现阶段寻租活动的猖獗,从制度上讲,主要是源于资源分配权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与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承担,而是由各级政府代行市场功能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介入国家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蔓延。 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来遏制、削化腐败。这里的‘制度创新”包含五个层面:一是经济制度创新,即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二是政府行为改革,即政治权力从经济活动中退却,或者如哈耶克所讲,社会与国家应分开;三是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即加强法制建设,真正朝“依法治国”方向迈步;四是构建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新闻监督体系,对寻租活动说“不”;五是国民意识创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树立、倡导国民“纳税人”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 作为现代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花费上百年时间,付出巨大代价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创新经验,包括制度框架、经济体系和法律规范,为我所用,发挥所谓的“后发优势”。 六、创立“腐败经济学”的紧迫性 在当今文明社会,贪污腐败现象被人们视为公敌,称作“灰色瘟疫”。环顾全球,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也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公众利益。 当中国政府高举“反腐倡廉”大旗向腐败现象毫不妥协宣战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惊呼“狼来了!”。德国《经济周刊》曾以“贿赂风行全球”为题向世人警示——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面对腐败的滋生与蔓延,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不无堪忧地指出,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会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后果。因此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强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进而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向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举起“达摩克利斯剑”。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政策的执行、实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为社会经济不安定因素。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成为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社会经济环境。正如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样,腐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程度之内,使社会经济资源在市场化、规范化基础上得到较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经济学界应该像医生那样,对处于病态的社会机体及时进行治疗,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由此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已势在必行,而作为研究腐败现象产生根源、表现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径的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的创立,应该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社会保障伦理思想研究作为正在崛起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存在问题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存在问题论文篇1 浅析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摘要】社会新闻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的生活调味剂,然而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新闻的发展有些偏离了发展的轨道,低俗化的趋势渐渐扩大,社会新闻应有的功能正在被削弱,本文从掌握好报道题材的度、把握好报道形式的度、掌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把握好报道时机的度四个方面分析社会新闻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新闻;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社会新闻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的生活调味剂,有了这支调味剂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信息资源,使自己日常交往中获得较大的交往空间,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给人们的行为以指导。 但是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新闻的发展有些偏离了发展的轨道,低俗化的趋势渐渐扩大,社会新闻应有的功能正在被削弱,社会新闻如何健康的发展,成为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媒体重视的问题。 一、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报道中充斥了大量猎奇夸大的报道,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夸张猎奇的报道媒体单纯为了吸引受众,而没有顾及社会影响的报道。 第二,对于许多犯罪和暴力的场面进行细致的描写,进行大肆渲染,营造了一种偏离真实社会环境甚远的媒介“拟态环境”,造成了社会成员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生活在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 第三,有些社会新闻的报道时机不恰当,社会新闻虽然以日常的社会生活为主,但同样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所以报道的时机不恰当同样不能起到引导受众认知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与此相悖的结果。 第四,报道题材多是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社会新闻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受众接受社会新闻是因为社会新闻可以给他们带来知识、趣味。若题材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给受众带来新鲜的事物,就不会在受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新闻存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二、社会新闻的发展对策 1、掌握好报道题材的度 社会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要报道百姓身边的事,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不是鸡毛蒜皮的事都搬到新闻报道中,这样的新闻没有什么意义,不能给受众以启发和指导,同时还会使受众认为新闻报道是索然无味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失掉受众。社会新闻要善于跟踪社会的热点、难点,并且要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这则新闻故事要有它的道德准则,对于“英雄式”人物的报道曾是社会的报道热点,这些报道更是包含了道德的因素,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 2、把握好报道形式的度 竞争的激烈使社会新闻的内容日趋庸俗化,黄色新闻、犯罪事件、暴力事件的报道占据了许多版面。报道的形式也配合这样的报道内容,标题采用多种形式加以突出,同时多种不适宜的词汇也出现在了报道的标题中。对报道内容的描写更是采用了细节化的描写,在描写许多暴力的场面时更是事无巨细,这样做很可能给一些人提供模仿的范本,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对一些青少年的影响更甚。 因此,把握好报道形式的度对新闻报道很重要,新闻的报道形式可以出体现一个媒体的风格,也就是其自身的特色,有自己的特色本身也是吸引受众的一个砝码。对于社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可以采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喜闻乐见并不等于肆意夸大和渲染,要站在受众的角度上,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抓住受众的心理,分析受众最可能的接受形式,而不一定要运用刺激人们视觉感官的字眼。 3、掌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 社会新闻娱乐化程度把握的恰当可以吸引受众阅读新闻故事,同时还有可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梁东说过:“娱乐的表达逼近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人带来思考,而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但社会新闻娱乐化并不等于娱乐新闻,社会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方面,尽管有的社会新闻能够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然而娱乐化程度把握不好,就会使新闻故事走向庸俗,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娱乐化的程度不仅表现在新闻故事的表达方面,还表现在对新闻故事的选取的“量”上。当一期版面上社会新闻的娱乐化的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会降低媒体自身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使在媒体自身的形象方面打个折扣。随着网络的发展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当一个媒体的新闻信息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受众自然会选择别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对一件事情受众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娱乐化的社会新闻,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知识性蕴含在里面,媒体不能再把受众看作是只知道追求娱乐的一群人。 4、把握报道时机的度 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但任何事物的出现并不是都是符合时宜的,社会新闻虽然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日常事物,但对于它的报道也要讲究时机,时机不对就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且有可能使新闻变成虚假新闻。新闻讲求实效性,但时效性也要和现实性相结合,要做到有抢有压,这样才能使社会新闻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而不会因为错误的报道时机产生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要做到把握好时机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分析社会环境,要符合社会的主流,能够使社会稳定发展。 三、结论 有一句话是“过犹不及”,在哲学中也将求对事物“度”的把握,因为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好事也许就会变成坏事。社会新闻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各个方面把握新闻故事的度。因此,在社会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要克服社会新闻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把握好度,使社会新闻健康发展,也使受众能到从中收获知识、得到乐趣、受到启发,获得多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浩, 金鑫. 深度:社会新闻不可缺少的本质[J]. 新闻传播, 2007,6. 社会存在问题论文篇2 试析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摘要:社会监督在我国的作用越来越强,但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完善方式。 关键词:社会监督;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行政执法是推进依法行政的主要环节。目前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对执法环节行政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在中国,政治权力系统内部的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即政党监督和国家监督;政治权力系统外部的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即社会监督,它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利益集团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随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行政执法公开性、透明度的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会越来越强,但目前我国对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仍不尽如人意。 一、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1.公民监督意识淡薄,公民监督制度不完善 公民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实施的一种监督。显然,它是一种非国家性质的监督,不具有严格的法律形式,也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后果。但是,这种监督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家机关及有关国家监督机关、司法机关的注意,从而导致带强制性监督手段的运行。公民监督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是整个监督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也是人民民主的体现。公民监督有利于推动民主监督,保证国家机关在决策及决策执行中的正确性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防止权力腐败和确立社会公正。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不是一个完全的法治社会,还有相当多的人治现象存在,并且封建思想残余,公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当权者打击报复现象屡见不鲜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公民要么无监督意识,要么监督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致使权力滥用现象十分严重。他们有的不想监督,不愿监督。如部分公民知道自己有监督政府的权利,也明白应该对其监督,但受到一种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及各种封建思想的影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态度。有的则不敢监督,不会监督。 有些公民由于畏惧当权者的权势,怕打击报复,怕惹祸上身,不敢监督,害怕监督。真正的公民监督意识应该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或国家、集体的权益,敢于直面当权者,敢于揭露其罪行。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严惩腐败,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尽管我国公民监督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公民监督意识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监督,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此外,公民监督意识的淡薄与我国公民监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公民监督作为众多监督类型的一种,有其特殊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本途径是使其制度化、法律化。当前我国公民监督法制存在的问题有公民监督专门法的缺失,程序法的缺失,行政监察员制度的不完善,公民监督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善等。这些法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公民监督的实效,从而影响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我国目前已确立了信访制度、举报制度、批评建议控告及申诉制度,对实现公民的民主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社团监督疲软甚至缺失,利益集团监督不到位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政治组织和人民团体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使之成为真正代表特定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对国家机关活动进行强有力监督的政治组织和团体。但是,多年来由于党政不分,导致了社会政治组织和人民团体的相对独立性的减弱,造成了社会团体的总体监督功能的退化。它们更多地注重如何保持与执政党及政府行为的一致性,而不注重代表特定阶层的特殊利益,其监督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从现实状况看,利益团体之间、利益团体与政府之间合作程度较高,社会性、非政治性特征明显,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依赖性较强。这两个特征造成了我国利益集团监督的不到位。 这是因为我国利益集团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政治环境尚不具备。利益集团利益表达的对象是政府,希望通过表达本团体利益要求来影响政府的政策,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该集团的利益实现,并在利益诉求中监督政府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中是否公正、公平。 我国的政治结构正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能够容纳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并在政治决策中进行利益平衡的政治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因而利益集团自身所具有的监督功能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利益集团一开始就被列入政府建制,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具有内生型的依赖性和妥协性的特点,因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意识比较薄弱,其监督功能只有在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时候才能有效发挥。 因此,我国应加强和改善党对社团和利益集团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优化社团的结构,使社团有效实现利益表达和聚合;提高社团监督和利益集团的法律地位,调整社团监督和利益集团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他们的监督力度。 3.新闻舆论监督制约过多,效力发挥不够 在我国,新闻传媒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应该顾全大局,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但是,这也使大多数传媒,在对某些负面东西进行报道时,往往不够大胆,不够及时,不够完整,其舆论作用,给执法机关带来的影响和压力也就十分有限。而且,新闻舆论监督制约因素过多,首先是行政干预过多。较为重大的批评、揭露、监督等事项,都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起到社会监督的先导作用。 其次是新闻舆论监督立法严重滞后。我国在新闻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对新闻实践中的种种行为和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这既使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依据,又使得一些记者在舆论监督中受到打击报复,监督主体不能有效地实行舆论监督。从现状来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发展较快,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监督机制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但是要仍要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完善。首先要寻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建立完备、合理的新闻法律制度。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具体地规定舆论的监督权、审稿权、批评权和采访、报道程序、方法以及侵权责任等,以此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监督权威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新闻舆论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监督渠道不畅 当公民采取正常渠道进行监督时,如果渠道不畅通,即无处进行申诉、控告、检举或者所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给予答复或进行处理,这种监督就会转入非正常渠道,如在政府门前静坐、阻断交通等,就是这种非正常渠道的外在表现形式。监督渠道的不畅会严重挫伤公民监督的积极性,不利于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有些群众因个人问题,到同级或越级上访,往往得不到认真受理,或受理了又不及时处理,致使他们失去监督信心。由于群众监督少,给行政执法部门造成的压力也就很小。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和部门,表面上看举报箱、举报电话、信访渠道、领导干部接待日等制度样样齐备,但举报箱几个月乃至半年不开启,信访部门压信、丢信更是常事。信访是我国人民群众民意表达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方法,但实践中却存在庞大的群众信访量与少数立案解决的矛盾。而且信访权力的有限性、效率的低下性与群众获取救济的热望有较大差距。 我国合法的权利救济机制很少,信访几乎成为权利救济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信访部门不是一个专门的机构,更不是司法机关,而是在各级国家机关内部设立的一个部门,缺乏对职能部门的约束力,且与司法监督等其它监督形式协调性差,脱节现象严重。信访部门处理问题的手段只是受理并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并不保证问题的解决,其权力的有限性与效率的低下性显而易见。而信访效率的低下性必然造成大量群众权利救济得不到实现。因此,为了畅通监督渠道,应当用法律制度明确社会监督的职能;强化干部队伍的监督,改善人事任免工作机制;) 强化公民监督同人大监督的结合,建立人大监专员制度;保障信访渠道畅通,成立专门部门处理信访案件。 三、政府行为透明度低 社会监督的前提条件是增强政务活动的透明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因此这要求政务公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展开,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务公开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政府行政的运行机制来看: 1.至今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而有效的政务公开条例和财产申报制度; 2.政务公开的操作性程序仍没有确立。虽然公开方式繁多,但没有统一的规定,缺乏统一的内容和标准,权利主体不能明确知晓权力机关针对什么内容、会以何种方式去公开,而不能快速地了解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资料; 3.政府行为透明度低,且越到上层透明度越低; 4.公开内容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务公开的多为行政结果,而非行政行为过程;二是直接关系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审批、行政收费缺乏透明度;三是某些公开只起装饰作用,无实质内容。 如公布的很多都是大家可以信手拈来的信息,即使有用,也只是对政府部门有利,服务范围小,而普通公民还是被排斥在外。很多机构进行信息公开其实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仅仅是表面工作形式。另外内容陈旧,特别是政府的网络工程,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旧信息在上面。所以,在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仅仅依靠主体机关的自觉性去公开有关的政务信息,不仅内容很难齐全完整,而且所公开的政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也都无法得到保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应当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及建立健全与政务公开相适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等,才能排除我国政务公开中存在的困难,推动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继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社会监督还存在许多缺陷,社会主义理论所阐述的人民民主权利与人民民主权利的实际行使,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监督的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社会监督的功能没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有时呈现失监、虚监、弱监状态。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陆亚娜 江苏社会科学 2007年第二期 [2]《论公民监督意识》李红梅 曹军 李曼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7卷第一期 [3]《我国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张勇刚 长沙大学学报 2008年7月猜你喜欢: 1.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论文 2. 社会不公平现象论文 3. 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 4. 当今社会现象论文 5. 浅谈社会道德现象论文

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现象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网络的身影。人们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流,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网络词汇是在虚拟的空间中使用的,但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交际方式,它仍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证,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称代形式、语言变体、语言与性别、语用学等等都是它研究的对象。而网络语言正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等为辅助手段,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ies, 指一群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对语音和语法的异同有相同的概念)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网民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购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种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不同的语言环境。“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追求发展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计算机的产生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追求。

(三)网民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

三、从实例中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络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络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络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看网络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常取 英语单词 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 短语 ,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

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

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 BF(boyfriend), WWW(World Wide Web),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DIY (do it yourself), PK(player killing 或 Penalty Kick),BBS(Bulletin Board System),VR(Virtual 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 the way”,“CUL是see you later”等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昵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类型,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

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络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

3.英文谐音既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的谐音词。如英特尔(Intel),粉丝(fans),伊妹儿(e-mail), 烘焙 机(homepage)。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类型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 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持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络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新手),网虫(痴迷于网络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舔着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随着 网络技术 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络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新一代的网络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

四、结语

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种种现象,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兴的 文化 现象,应该被予以重视和认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网络文字是对传统文字的挑战,甚至是对中国 传统文化 的恶搞,是不能接受和纵容的。其实,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兴起都有着它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其实是一种语言变体,它是一种言语现象,它本身是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语言出色地完成了其作为交际工具的任务,而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浅谈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

摘 要:在实际社会生活里,人们因为各自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导致在语言使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有心或无心的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词汇。面对种种语言歧视,正确的面对和修复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以确保语言使用的纯工具性。

关键词:语言;歧视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一、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

男性被认为是人类的原型,汉语中的“他”也正能反映出人们的这一认识。“他”在语用上完全偏向于男性,不论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可以指代男性和女性,而“她”只可指代女性。在指代一群人时,即使只有一个男人,也不能用“她们”,仍然要用“他们”来指代。这种完全以男性的视角来定位的语言现象就是男性语言泛化的表现。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伪娘”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弃妇”、“失宠”等。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对1997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包含有“女”字的简体字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中表贬义的字就有十几个之多。

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二、社会角色歧视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最近很多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高速成发展,很多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从事建筑、维修、运输等工作,成为时代的新工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农民工”。“农民工”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词。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来的。这词语取代了最初的“盲流”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不过近些年社会对“农民工”这一称谓越来越多地提出疑义,主要是针对这个词语背后的歧视意味。

其实,“农民工”一词并不规范,这个称呼既不是职业的标准分类,又不是社会分层的正式的概念。按以往的标准说,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按现行标准,农民工应划分到劳动职业阶层。这一不规范的概念之所以仍然长期存在,主要缘于人们对于城乡这一最大差别的优先分类。

人们通常以所从事的社会工作来标识社会身份,区分职业属性,而很多农民兄弟们即使告别了土地,也不能与工人并称为现代工人。社会的这种定性式的称呼带有社会歧视的意味,使这些农民兄弟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卑微。

三、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语言中的地域歧视在地理行政区划上表现的较为明显,以前,苏北人被称为“江北赤佬”、“上海人的陪衬人”、“江北猪秽”等。已经作为特殊专有名词的“河南人”、“四川民工”、“湖北佬”、“外来妹”、“乡巴佬”以及描绘河南人、苏北人、四川人、湖北人的种种文字,都透露着这样一种信息,这些新词语的生成实质上是发达文化群体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人作为陪衬和附属来看待,而这些被歧视的人则终日躲在发达地域人们的阴影下生活,暗淡着而又无奈着。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拉大。贫穷地方的人到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谋生,容易遭到歧视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才产生了歧视,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四、职业歧视

语言中的职业歧视主要表现在对从事低等职业的人的称谓上,如将回收废品和垃圾的称做“收破烂的”,将清扫街道的人称为“扫大街的”,将照看孩子的人称做“看孩子的”,将靠 唱歌 为生的人称为“卖艺的”,将清扫厕所的人称为“掏大粪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称呼虽然仅是口语词汇,并未进入书面语,不过也很不规范,是将一些生存群体在尊严和人格上予以矮化,这些人在主流文化中屡屡被轻视,甚至被当成了嘲讽的对象,没有稳定的社会定位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这些职业称谓包含着人格歧视。 简言之,就是一类职业的人看不起另外一类职业的人,也就是什么职业吃香,什么职业不吃香,从事吃香职业的人看不起从事不吃香职业的人,说到底就是一种高贵和低贱较量的产物,而评判的标准就是“权”与“钱”。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业歧视现象在一些公开场合逐步有所淡化,人们也开始正视分工不同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互融关系。于是在语言方面也自主取消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特别是对一些所谓“低贱职业”都重新加以换名,如“打大街的”己被“环卫工人”取代、“失业下岗人员”被“自由职业者”所代、“剃头匠”也逐步转化为“理发师”、“美容美发师。

五、人格歧视

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对人格权认知方面的缺陷,许多人还严重缺乏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自觉性,或者,即便有一些认知,也是属于初级阶段,在不以为然的心态支配下就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人格歧视”就是这样产生的一种不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所谓“人格歧视”,是指具有某一方面优势的个人或者群体,出于对他人的不平等心态,公然实施的轻蔑或者轻侮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凭借自己的优势,不把他人的人格尊严放在眼里,并且以一定的行为表达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蔑视。

称呼具有区隔的作用。近些年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称呼语,这类称呼大多将被称呼者的某类特征作为标志,屡屡被突显出来,比如“留守 儿童 ”、“艾滋孤儿”、“特困生”、“问题青年”、“弱势群体”等,着实值得人们思量。

至于像“女强人”这一流传多年的谓呼,实则是把女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女性的美好品性对立起来,冠上了“女强人”的帽子就意味着失去了贤良、温柔的特性。上文提到的“农民工”,其实就是新劳工,社会却偏偏要在称呼上将其出身标注出来,这充分反映了人们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称呼成为一条鸿沟,使彼此无法逾越,成为不同类别的人们之间很深的隔阂,也造成了新的社会歧视。凡此种种,都提醒人们,要小心使用称谓。在突显一种特性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会暗淡另外一种特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新的歧视。

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态、一种政治权势的反映。因此,关于语言中的歧视现象,我们可以三个方面去理解语言中的歧视问题,

一是语言有二元分类的特性,一是大众集体心态和观念的影响,还有就是文化霸权,或者说是“权势概念”在起作用。如果说语言性别歧视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那么观察语言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和职业歧视现象则可看出现代人的集体心态。

有学者指出,对诸如“河南人”这种类似的丑化与歧视的称呼,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背后隐藏着的东西要比已经暴露出来的东西可怕得多,反映了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以取笑羞辱贫苦百姓为乐趣、为时尚,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以“经济”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一切,这不能说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危险的信号。同时,在传播这种歧视的同时,人们的口舌相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己则偏安一隅,泰然观看事态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看客心理。如果任由这种集体心态发展下去,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很多社会变化都是从称呼的改变开始的。改变称呼是为了改变称呼的特定内涵。上文提到的几个称呼的改变也说明了社会的宽容、进步和对某类人的理解。称呼的改变使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身份不固定的人群获得了应有的自我价值,进而实现了自我的中心化。一个社会的结构、制度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但是称呼却可以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引导社会观念,淡化歧视色彩,在一定的氛围内改善关系,在这方面语言可以发挥一定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晓义.言语交际[M].湖北:湖北 教育 出版社,2004.

[3]杨春.性别语言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张承平,万伟珊.汉语语言歧视现象散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3).

[5]高朝阳.从历史文化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5).

红包现象论文范文

难道就不能从“抢红包”里多分一点时间给他们,难道为他们放弃一点点“抢红包”的时间不值得吗。长辈们或许老了。如果年轻人为了抢红包而当低头族。 最近网络上不断爆出与“抢红包”有关的新闻,让人们更容易交流了,只要吃完饭后就开始低头不语的抢红包,因为家里聚餐的时候。或许有人会说,在羊年里新出现的抢红包活动风靡全国、丢了西瓜,抢了半天也就抢到一点点钱的吐槽等等,会加深家庭之间的交流。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是我在你面前,老人们等不及与我们唠叨了,全家坐在一起抢红包是一切很热闹的事情,别说智能机? 其实。而当大年夜变成了抢红包之后,又怎么会抢红包呢,这样最寒心的不是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吗,一些习惯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形成,如为了抢红包将手机摔坏。其实老太太怒摔手机的背后,惹得大寿的老太太怒摔手机,却依然阻挡不了全民“抢红包”的热情。虽然父母的头发日渐斑白。怎样避免科技进步带来的“情感疏离现象”。他们为我们的成长都操劳的头发白了,而不愿与他们多唠叨几句了,很多人成家之后都远离了父母,势必减少的只是大家之间的交流,“抢红包”虽然好玩? 春节期间,那无疑是捡了芝麻,别让亲情也被红包给“抢占”了,这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产品。甚至有些人因为工作关系,他们或许变得爱唠叨了,亲情是最要紧的,互联网拉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情也等不及了?当我们都低下头,来多陪陪身边的亲人们,但是不要忽视了身边的亲人。对于“抢红包”的风靡,因为长辈们期盼的绝对不是那个大年夜里低头玩手机的亲人,多陪陪他们唠叨吗,子子孙孙们都在低头玩手机。正如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的段子所说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因为。但是。毕竟,不就是一种对于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后所带来变化的抵抗吗?的确。虽然。 别让“抢红包”抢占了我们的亲情市场,或许连一些普通的老人机都不怎么会用《别让抢红包远离了亲情》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红包的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当过年,红包就会"滚滚而来",望着这些红包,真让我开心。

"爸爸的,大姑的,爷爷的……"我认真的数着红包,可不管怎么数,都好像少了一个,我又一次查找“漏网之鱼。”“嗯……应该是……妈妈!对,就是妈妈没给红包!哼,自己猪崽子都不给!”不过我转念一想:她不给就算了吧,她不想给,拿了也没意思。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催我起床。“真讨厌!”我抱怨着,不过还是起床了。“昨天晚上你把客厅弄得那么乱,今天打扫打扫。”妈妈说。不给红包就算了,还得寸进尺!“我要出去拜年了。”说罢,妈妈就下楼了。

妈妈一走,我就开始大扫卫生了:把地扫了,又用拖了拖,垃圾扔了,东西摆好了。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衣服都脏了,还有点恶心。于是我去洗了个澡,再看一下电视什么的。

啊,洗完澡后真是舒服,全身香喷喷的。

躺上床我就开始看《哈利·波特》了,不过看着看着我就想睡觉了,可能是因为太累了,所以才想睡,于是我就关了电视,睡了……

醒来的时候已是傍晚,床边的一个鲜红的红包映入眼帘。打开一看,好几张散发着油墨香的大钞躺在里面,红包上还写着,劳动愉快,新年快乐!——妈妈同学。

我一咕噜起了床,大叫:“妈妈大人万岁!”我似乎听见妈妈在窃喜,又似乎没有……

天呐,红包“进了”手机里!大家听了,会不会觉得稀奇呢?其实啊,在网络通信十分发达的中国,一点也不稀奇!特别是身边的家人、朋友,发发红包、收收红包、再抢抢红包,特别方便特别有趣!

妈妈说,以前啊!远方的亲戚给新年红包,要千里迢迢地寄。自从红包“进了”手机之后,过生日发红包、过年过节发红包、有喜事发红包……只要轻轻一点,收发就在一瞬间!

我给你们讲讲我们家大人们抢红包的有趣情景,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攥着手机,眼睛都不眨,盯着手机,只要一有红包进来,就猛戳手机。看,我妈!手机屏幕都快戳破了,只抢了一毛钱,只见她像泄了气的皮球。“还有,还有!”大姨叫到,大家又一阵猛戳,只见抢多的姥爷喜上眉梢,抢少的姥姥唉声叹气,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我的姥姥最爱抢红包,所以妈妈,大姨她们总是多发红包,让她抢!她总是拿着她的手机,计算着红包又进账多少,计算着攒够了多少她可以买件新衣服或者买些好吃的给我们吃,然后开心地大笑。红包给了我们很多欢乐!

手机里的红包,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发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想我应该好好努力学文化,否则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只有学好文化,才能当新时代的主人,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过春节啦!春节期间其实没什么能让小孩感到好玩的。咳咳!我说的是除了抢红包之外!

中午,吃完饭后,我们一大家子有的卧在沙发上、有的躺在床上、有的坐在椅子上拿着手机准备抢红包呢!财迷妹妹领头发了一个十元的小红包。我立刻打开屏幕点开微信赶紧抢了起来,结果我抢到了五毛,妈妈抢到七毛,姐姐抢到两块!嘿,好家伙!叔叔只抢到一毛!

到我发红包了,我应该发个大的,至少比妹妹的大!我想来想去,发十五吧,太小气了;发五十吧,又太大了。唉!算了吧!就发三十!我唱山歌似地叫道:“三——二——一——开抢!”我发出红包,只见妹妹用手指狂点手机,并叫道:“噢!本人抢到了两块!”看她那副神气活现的样子非常搞笑。

到老姐了,只见姐姐大喝一声:“一百元!”我从沙发上一跃而起,伸出食指狂点手机,点得腰都弯下来了。我一看,妈呀,我抢到了一个九元红包。

接着我越抢越勇,从九元开挂依次抢到了十六元、二十一元、三十六元……我再看看妹妹,她似乎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估计抢了大概-十元了吧!哎,我总共才抢了九十元,可这个疯丫头都抢了好多了。唉!我这个当哥哥的面子往哪儿放啊!

今天过得很幸福,一起抢红包,全家人一有时间就欢欢喜喜地挤在一块儿发红包。这比往年大扫除,被小伙伴“放鸽子”好多了。晚上睡觉前还和妹妹联机,痛痛快快地打了会儿游戏。

抢红包真爽!希望明年继续如此!

春节到了,最开心的就是小孩了,因为小孩能从长辈手中领到很多的压岁钱!那时候的钱,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拼了命的往我们的口袋里钻。

长辈们给钱的时候,我的心里特别开心,没事的时候,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数钱。一张,两张,三张,好多张百元大钞呀!数着数着数错了。一百的,零碎的,数了好多遍,终于数好了,一共一千六。看着这么多的钱,心里就犯嘀咕喽:这可是我自己的财产呀,要怎么支配它们呢?我绞尽脑汁,想的脑袋都大了,终于有一个合理的使用压岁钱的办法。因为我的衣食住行都由妈妈负责,平时自己也花不了多少,留那么多钱在身上也没用。所以要把大部分的财产交给妈妈保管。

但是,因为这些都是压岁钱,妈妈允许我自己建立“小金库”,妈妈把一千存了起来,剩下由我支配。第一:先把下学期的学费,杂费留下。等开学的时候,就不用妈妈掏腰包了。自己就可以搞定。第二:要把缺少的文具,学习资料买齐。第三:我要给贫困区的孩子捐款,尽一份我自己的力量。第四:家人过生日的时候,我要用压岁钱,给她们准备些小礼物。表达一下我的孝心。第五:剩下的一点点,就作为零用钱了,买点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饰品了,只要别浪费就可以了。过年,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压岁钱,但压岁钱并不是从天而降的,我们不能想怎样就怎样,花的大手大脚的`。必须定出合理使用它的方法,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收过红包吧!现在抢红包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过年家长们送来的祝福。记得小时候,妈妈吃完晚饭的时候,说:“你们等着啊,我跟你们玩个游戏。”……没过多久妈妈端着一个盘子走了出来,里面有四个红包,贪玩的表弟先拿了一个最厚的红包,接着表妹拿了第二厚的红包,然后到我拿了,我心想:表姐平时照顾我们这么辛苦,应该把厚的红包给她。于是,我就拿了那个最薄的红包。表姐拿了剩下的那个第二薄的红包。妈妈说:“现在把红包拆开吧!”表弟说:“我肯定最多。”

我们拆开之后,我的里面有200元,表弟只有50元,表妹有80元,表姐也只有100元。妈妈说:“你们要懂得谦让,慧慧就不错。”另一种就是网络抢红包。而网络抢红包还分几种,例如微信抢红包。放寒假的时候,我天天拿着我的iPad,打开微信,在群里等着抢红包。每次一看到红包,就马上去抢红包,虽然我每次都不是第一个抢的,可我家的网速却是杠杠的。每次发的红包上都有我的名字,但是我也经常亏,因为我们有一个规矩:谁的手气最佳,就得继续发红包。至少发四个,共10元。我经常拿到最多的钱,所以又得继续发下去。还例如支付宝抢红包,记得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在玩咻一咻,想在网络上抢到红包。我的邻居们,他们的手都麻了,还在那里拼命的点。

请记住,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

红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它是中国过年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里面装着钱,可是,人们并不在意里面装着多少钱,因为里面装着希望,装着寓意——步步高升、心想事成、大吉大利、一帆风顺、合家幸福……今年的春节,在我们家族群中,家人们一个个发出了祝福红包,“嗖”的一声,又有红包了,舅舅发了一个,“哇”我欢呼着,我是手气最佳的,我随即发了一个红包,同时写上:“祝小学生们学业有成!”可是,一个叔叔却抢了,郁闷之时,叔叔貌似知道了错误,马上就又发了一个“知错就改”的红包……家庭群里下起了红包雨,祝福一个接一个。

随着网络红包大火,也使得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在我们的同学群中,也是一派火热的情景,红包上写了“学业有成”“开开心心”之类的祝福语。平时在线只有二三十人的群聊,一下子变成了五十多个人在线。

我一个一个点开查看,平时的“群聊死鱼”一下子化身为“红包潜水员”!

“红包潜水员”就是在默默中抢着红包,也不发言,也不发红包、发祝福语的人。

“红包潜水员”被班长全部逐出群聊,理由是:发红包是中国传统民俗,不是你们的赚钱机器,我们不允许你们沾污了它,所以,我把你们逐出群。

红包,是我国春节喜庆,寄寓美好与希望的象征,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一份美好的祝福。

在此,我想说:别让红包成为赚钱工具,不要当“红包潜水员”!

新年早就已经过去了,可是微信里的“红包”流却迟迟没有走,就在今天,我在妈妈的手机里体验了一次抢红包的乐趣。

今天,妈妈在房间里埋怨着:“我手气怎么这么不好啊!只抢到了几分,毛票都没有抢到。”好奇的我跑到妈妈的身旁,定眼一看。哦!原来妈妈在微信同学群里抢红包呢!我问妈妈:“妈妈,平时包红包都是一百的,怎么你群里只发一元的咧?”妈妈笑着说:“大的就成赌博了,我们在同学群里发红包就是为了图一个乐趣,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哦!”听妈妈这么说,我很好奇:抢红包?听着蛮好玩的,到底是怎么个抢法?我的心里便开始打起了我的如意小算盘,等妈妈去照顾弟弟后,我就拿妈妈的手机去探个究竟。

过了一会儿,妈妈去照顾弟弟了,我急忙拿起妈妈的手机打开同学群,刚好一个红包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连忙按了红包,点击拆红包,哇!元!抢红包挺简单的啊!妈妈为什么埋怨总是抢到分票,而抢不到毛票咧?我心里想着。这时,又一个红包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赶紧点击拆红包,这次少了点只有元……

有一次,我只抢了一分钱,心想:这次运气不好,下一局时我继续努力。可是那些叔叔阿姨们用方言催促到:“朱朱发,快点!”我听得一头雾水,心想:这叔叔阿姨们说什么鸟语咧?“你是不是抢的最少?我们群里的规矩是最少的发红包,我帮你发红包吧!”说着,妈妈发了红包……

抢红包虽然好玩,但妈妈说这是大人的游戏,小孩少玩。

哈哈哈!哈哈哈……一阵阵动听欢快的笑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响起,那些美丽的画面在脑海里时不时地浮现出来……那天,一睁眼就发现世界一片都是红色,仿佛置身于红色的花海之中,好奇妙、好喜庆的感觉!

你猜猜看,那天是什么日子?!聪明的你一定会想到的!没错,就是春节!

好吧,我们先了解一下春节的习俗!哇塞,还有挺多的。第一,所有亲人都要到场吃团圆饭。第二,大家在那天要穿新衣服,最好是红色的。第三,我们要门口贴上对联。第四,就是最让人开心的-----我们可以从长辈手里得到红包,里面有着压岁钱,也有他们的祝福……

今年,我收到了很多的压岁钱呢!我奶奶给了我1000元,而我两个弟弟分别是500元。谁知,承展一把就抢过金潮的红包,说道:“小宝(金潮的小名)还小,所以他的就给我了!”小宝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直盯着哥哥手上的压岁钱。虽然,他只有七个多月大,但还觉得哥哥不应该吧自己手上红彤彤的东西拿走。接下来他们俩的举动可真让我哭笑不得。小宝一直眼泪汪汪的,承展还故意把红包在他眼前晃来晃去的。小宝伸手去拿,哥哥又故意把它藏起来……一次又一次,结果承展一不小心掉下了床。

第二天,我去干妈家拜年,她又给了我500元。不久我爸爸妈妈又给了我六七百,一下子就存了一万多……收到压岁钱,我真的很开心,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份祝福。我要好好把这笔钱存起来,可能不久的将来我会用它读大学或者其他事情……

PopularmessagingserviceWeChatishoggingthelimelightthisChineseNewYear—bygivingthetraditionstypicalofthisfestiveperiodafacelift.这个农历新年,大众短信服务平台“微信”抢尽了风头——使节日的传统习俗焕然一新。AstechnologyhasalteredthewaypeopleinChinacarryoutcertaintraditionsduringChineseNewYear,atnopointisitclearerthatWeixin,theversionofWeChatavailableinthecountry,hasemergedasafrontrunnerinthewaveofchange.随着科技对中国人庆祝新年习俗方式的改变,微信——中国的微聊媒介,可谓劲头十足,俨然成为这次变革的弄潮儿。(or,perhaps,inadditionto)givingredenvelopesofmoneytofamilyandfriends,Weixinuserscouldtapinto...展开PopularmessagingserviceWeChatishoggingthelimelightthisChineseNewYear—bygivingthetraditionstypicalofthisfestiveperiodafacelift.这个农历新年,大众短信服务平台“微信”抢尽了风头——使节日的传统习俗焕然一新。AstechnologyhasalteredthewaypeopleinChinacarryoutcertaintraditionsduringChineseNewYear,atnopointisitclearerthatWeixin,theversionofWeChatavailableinthecountry,hasemergedasafrontrunnerinthewaveofchange.随着科技对中国人庆祝新年习俗方式的改变,微信——中国的微聊媒介,可谓劲头十足,俨然成为这次变革的弄潮儿。(or,perhaps,inadditionto)givingredenvelopesofmoneytofamilyandfriends,WeixinuserscouldtapintodigitalpaymentsandsendmonetarygiftsofuptoCNY100(around$)pergotoothersonthechatapp.微信团队突发创想,将中国新年送红包的传统融入了数字时代。大体上,除向亲朋好友分发红包外,微信用户还可选择电子支付方式向微信圈内的好友派发红包,红包金额可高达100元(约美元)。StatemediaXinhuareports(hat/tipTechinAsia)thatthefirsttwodaysofChineseNewYearsawmorethanfivemillionpeopleacrossChinatakingpartinWeixin’sonlineredenvelopeactivity,withmorethan20millionredenvelopeshandedout,accordingtodatafromTencent,thecompanythatownsWeChat.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仅在新年的前两天,全国就有500多万人参与了微信线上抢红包活动,共分发了2000多万个红包。该数据来自微信的开发方腾讯公司。Atitspeak,585,000peopletookpartingiftingredenvelopesoveramerefiveminutesonWeixin,with121,.在高峰期,仅5分钟内就有万名微信用户参与了发红包活动,其中成功抢到的红包有万个。据估计,该短信平台在中国有5亿多名注册用户,全球约有亿名活跃用户。AnothertraditionhasbeenentirelyrevampedbyWeixinaswell.微信同时还为另一个传统习俗注入了全新活力。ItiscustomarytosendNewYearwell-wishestoyourfriendsontheeveofChineseNewYear—andthisyear,.中国的传统习俗,除夕要向朋友发送新春祝福。但是今年除夕,在高峰期,1分钟内竟有多达1000万条的短信是通过微信发送出去的。今年通过微信平台发送出去的短信数量是去年的一倍,这说明较之贺卡或手机短信,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微信平台了。ChineseNewYearisatimesteepedintradition,andthefactthatWeixinhasmanagedtomakeitspresencesostronglywelcomedbyusersspeaksvolumesaboutitsabilitytostraddlethespacebetweenoldandnew.中国新年是庆贺传统的时刻,然而微信却成功获得了推广并受到了用户的热烈喜爱,这也大大证明了微信跨越新旧的能力。AsWeChatmovesintoverticalssuchasm-commerce,itwouldn’’shometowns,doneentirelyviaWeChatinthefuture.随着微信应用到诸如“移动商务”等相关领域,相信明年会有更多传统习俗被注入新的时尚。说不定,以后的年货采购派发或回家车票预订都能在微信上搞定呢!收起

  • 索引序列
  • 论文范文灵异现象论文
  • 关于灵异事件论文范文资料
  • 现代社会异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 红包现象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