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

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

发布时间:

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

这世间有很多我们看不懂的事。我们不知道的事,我们不是天生就知道怎么去做好,怎么去爱,怎么去火。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1: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

作者:文思儿

有人说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珍惜着每一个可以让我称做朋友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有时候会被一句话感动,因为真诚;有时候会为一首歌流泪,因为自然。要快乐,不止此时,而是一生!

我的幸福,是缠绵在你的谎言中,永远不愿醒来;我的快乐,是荡漾在你的柔波里,盘踞在你的心里;我的满足,是能够每天融入你的脉动,聆听你的心律;我的心愿,是和你一起在甜蜜中徜徉,在艰辛中跋涉,哪怕吃糠咽菜,平淡无奇……我不奢望荣华,不祈求富贵,只想和你走过的地方,都是我们爱的足迹。采一点晨曦,装点一天的清新,捧一把阳光,温暖一季的心情。雨中潇洒走一回!采一点晨曦,装点一天的清新,捧一把阳光,温暖一季的心情。雨中潇洒走一回, 有人说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场伤,在对的时间遇上一声叹息,可我在什么时间遇上了你?是一场没有相遇的开始,也是一场没有结局的忧伤。真正痛苦的人,却在笑脸的背后,流着别人无法知道的眼泪,生活中我们笑得比谁都开心,可是当所有的人潮散去的时候,我们比谁都落寂。只有淡淡的想你,淡淡的流眼泪,我希望你坚强!我一直在寻找知心的朋友一直在找一分可以给自己的真诚,似乎真的很难过,因为我想自私的把你藏在心里而却是永远永远。想想这一切很难很难除了子里行间的愁和思念,又能做什么,只要你快乐,幸福。我的笑就会心底升起。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有时会让你开心,有时会让你痛苦,有是会让你无法自拔。真的是难以想像,难以折磨,一直以来,喜欢寂寞,也习惯孤独,在喧闹的人群中,想着的总是逃离。一个人的安静,真的很好。寂寞是一种美丽,孤独是一种享受。

其实生命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我们在自己的哭喊声中孤独地降落,又将在别人的哭喊声中孤独地离去。生命始终只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每一步都在生与死的界定之间穿行。

年少时总希望可以和一些人一生相随,希望那些爱和温暖可以一路相伴。长大后却终究明白,繁花会凋零,盛宴会收场,当繁华落尽,曲终人散,留下的唯有一地苍凉。人世间没有什么可以是永恒,所谓永不凋落的玫瑰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摆设,美丽却终归了寂寞。

渴望流浪,喜欢漂泊。曾梦想着在遥远的异乡夜色中独行,一盏盏细数江边的渔火,曾梦想着在遥远的异乡的街头伫立,一任寒凉的夜风渐渐地穿透身心。曾梦想着在夜色下临海而坐,感受海浪逐波的缱绻。流浪的心象那片片飘舞的落叶,在清风中诉说自己千年的心愿。

生命是一场漂泊的慢旅,相聚之后会分开,遇见之后将告别。陪伴我们的不一定懂得我们,温暖我们的不一定能相伴。那些爱恨悲欢,聚散离合就像繁花,也像盛宴,都将随着季节的远去,随着时光的流失而凋落,留下的是繁华之后的冷清。

以为可以生死相随的人也许半路会迷失,以为可以一生不变的誓言也许最先会沉落。以为自己放不下的东西其实并不重,重的只是我们太在意的心。以为自己一生不忘的爱其实很轻,轻的会在某一个起风的黄昏,轻轻地随风飘落。很多时候,我们爱上的只是一个幻影,爱着的也只不过是我们梦想中的爱情。

真爱虽在远方,但思念却很真。心存希望,怀揣着梦,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甘心情愿……

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2:如何去爱

作者:花祭灵儿

在感情的世界里,是没有输赢的,赢的是感情,输的也是感情。不是所有的爱情都需要开始,需要结果的。爱情从来都没有试用期,爱就爱了,不是赌注,而是每一场都全力以赴……有人说,爱让一个人低声下气,爱让一个人失去自己。他们说,谁爱得多,谁就输得多。是的,我承认,爱情是一场博奕。但爱情不是战争。

爱不是用来制约对方,也不是用来打败对方的。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宏博、柔韧、持久、坚强的力量。男女之间,并无高下可分,谁更优秀过谁,谁更爱谁,谁更付出多一些。这些都无关紧要。 在此之前,你爱过多少人,在此之后,你还将爱多少人?过去的无从计较,未来的无从预知,唯有今朝,你是否一心一意,相守着这份在世俗中毫无功利的感情。

如果把对方深重的爱,作为制约的要害,想必于双方都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爱的人,得不到尊重和珍惜。被爱的人,在骄纵的背后得到的是虚荣。幸福,遥遥隔着重山重水。 初时,所有的人在付出的时候,都是口口声声说,不曾求愿过回报。并且,不怨不悔,不嗔不怪。可是,到了最后,所有的人,都想着付出的要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应该更多。只因为一直都在付出,未曾有所体谅。

爱情中没有对不起与对得起,也没有先来后到,有的只是爱或不爱,不要等到错过了再去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不去争取,争取过才不会自己后悔。爱情里没有输赢,只有爱与不爱,爱就要爱的痛快,不爱就忘得干脆,哭哭啼啼挽回的不是爱而是同情。同情与爱不对等,让一个男人同情自己结果只会更加受伤更加心痛。

是真正的爱就不要太在乎自己的自尊了,是真正的爱就该让爱的人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而不是一厢情愿逼对方就范。要死要活不是爱一个人的表现,那样只会让对方更加无耐,这不是在爱他而是在折磨他。明知没有结果的事为什么还要去做?为什么不让自己早日解脱?以同情换回的爱还有意义吗?明明感觉到对方一直在敷衍自己还一直在……

我想在爱情里面,是没有输赢之分的。爱了就投入地去爱一场。谁又会说爱得深爱得多的那个人就是输家呢。我倒认为,投入感情最深最真的那一个是最幸福的。他(她)爱得真实,爱得彻底。在生命中体验到了真爱。是很难得的。有多少人一生都没有遇到自己的真心爱人呢。 爱情是享受的那份美好的过程。如果不得不分开,也彼此道一声珍重。

在未来的日子里所有的过往也会成为你温馨的回忆。 爱了就爱了,幸福了,体验了。伤了,痛了。无论如何不要为自己的付出后悔。因为在爱情里面永远没有谁输谁赢。 投入十分的心去爱,捕鱼机才会感受到十分的幸福!至于能不能在一起,要看缘分了……

人生总有那么多无奈,可还是有那么多爱的幸福,所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的爱人吧,不管他是不是在你的身边。 爱情,最好是能并头齐进。天平倾斜的时候,两个人,不应该是争执感情砝码的轻重,不应该是骄纵所被宠爱的。 若要爱的幸福,两个人,付出对等的爱,善待对方的爱。尊重,自由,爱,永远,两个人都将会是爱情共同的赢家。

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3:人生红尘心有爱,生活随意才愉快

作者:兰渡

人生红尘心有爱,生活随意才愉快,一份爱,无需承诺誓言,只求默默相守,一份情,无需天天想念,只求叮咛挂牵,爱一个人不是搂搂抱抱,更不是亲亲我我,也不是利益的交换,而是能读懂你,关注你的心情,两个相爱的人不需天天在一起,只要彼此心里都想着,爱着就可以,相爱一起久了,两个人的性格会逐渐互补,爱得多的那个脾气,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迁就,被爱的那个人,也许性格会变得越来越霸道,但仍然能走在一起,是因为其中一方在努力迎合另一方,总有一个人会改变自己放下底线来迎合纵容温和,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好脾气,只是害怕失去你,才宁愿把你越宠越坏,困在怀里爱在心里,爱的一个人心中无悔,感觉只是本意,被爱的一个人心中无愧,感觉很是自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情,这就是爱。

爱就是包容,情就是随意,其实,性格不合只是不爱的借口,要懂得珍惜守护身边的每个人,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遇,真爱你的人,不会只专注你的身体或财富,而是更多关心你的情绪,你受累了会心疼,你难过了会不忍心,你撒娇了会让步,你不讲道理了能忍受,这才是真爱,再亲密的一份感情,也会出现误会与分歧,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只有不和睦的家庭,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嘶吼,疼的是心裂的是情,冷战,只会让矛盾无限升级,暖一颗心需要很多年,凉一颗心只要一瞬间,一些理,让一让就过去了,一些话,忍一忍就和谐了,一些事,问一问就清楚了,给对方机会,是爱的升华情的结晶,给情的包容,是你爱于被爱一份懂,彼此包容,彼此原谅,相互接受,用心珍惜,感情好了,才会不离不弃,生活本来就是爱,心甘情愿才愉快。

爱没有对和错,情没有罪和过,爱在无声中体现,情在自然中就有,许多很多无声的感动,真正的感情,不是承诺,不是协议,更不是条件,而是信任和理解,承诺再多,不能兑现就是谎言,协议再好,不能真心就是伤害,条件再好,不能相处就是折磨,爱需要一种笃定不移的信任,还需要一份真心的理解,爱不是指责,不是让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生活,爱是包容,爱是退步,爱是为彼此改变,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是什么你死我活,是习惯,一个女人习惯了一个男人的鼾声,从不适应到习惯再到没有他的鼾声就睡不着觉,这就是爱,一个男人习惯了一个女人的任性,撒娇,甚至无理取闹,这就是爱,一个人会为了另一个人去改变,去迁就,这就是爱,对爱人对情人,你迁就多少,就爱了多少,爱是心甘情愿,情是习惯被牵,爱是喜欢被喜欢,情是理解被了解。

真爱,是牵一双手,走过风雨,冷了互相取暖,一种付出,两心依靠,真爱是共一颗心,面对纷扰,累了互相鼓励,一种理解,心有慰藉,真爱,同一程路,走进未来,老了互相偎依,一种幸福,相守终老,一世无悔,爱,绝不是要找一双完全适合你的手,而是一双无论有多么的不合适,也愿意牵你的手,每一份感情,都是理解中丝丝连心,每一颗真心,都是包容中风雨同行,与温暖相伴与懂得相携,有真情,滋润着心灵,有疼惜,围绕着生命,识得进退,懂得相守,懂得感恩,相互忍,彼此真,感情要的是温暖,爱人要的是体贴,家庭要的是和睦,生活要一份随意,爱的世界里,最怕猜疑,就怕多心,情的字典里,就怕是非不分,虚情假意,限制你爱的人,你不是喜欢,你是在控制,要求你的爱人,不是你有爱意,是的私心,爱要随意,情要开心,生活要阳光,感情要温暖。

尊重彼此的意愿,让爱能留有空隙,理解彼此的喜欢,让情能够多包容,爱要交心,有乐分享,情要互暖,有愁分担,真心相对真情,粗衣素布也完美,用懂解读真爱,淡饭清茶也温馨,平淡中相守,简单中拥有,心要自然,情就简单,感情才会长久,快乐会长有,日子需要知足,人生才会幸福,夫妻需要容忍,感情才有笑声,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在乎,一段情,最大欢心,就是有人包容,一些话,无需甜言蜜语,只求体贴关心,一些理,无需较真明白,只求理解懂得,一份爱,无需承诺誓言,只求默默相守,一份情,无需天天想念,只求叮咛挂牵,平淡岁月中,两颗心相互依偎,两双手相互搀扶,男人心要宽,生活才温馨,女人心要善,日子才安宁,爱人之间给对方一个空间,生在红尘心中有爱,珍重自己爱惜别人,好好爱你所爱之人,让爱温馨,让情温暖。

一段往事,一抹回忆,一丝牵挂,一束暖阳,记忆里的熟悉面孔慢慢在繁华经年里模糊,岁月刻画的是谁的容颜,时光沉淀的是谁的思念,流年触动的是谁的心间,一场青春的花季烟雨匆匆而过,于我的世界曾灿烂绽放过,弱水三千,我只欲取一瓢,青葱岁月,我仅留恋一段,繁华经年,我独倾心一人,庭院锁清秋,终锁不住一段思念,天涯观云彩,终留不下一丝牵挂,爱你的不需要解释,因为懂得,不爱你的不必解释,因为不值得,有些人,习惯着彼此的语言,重复万遍也不觉厌倦,等待着彼此的晚安,只因为心里那份惦念,若,心与心之间不再信任,那么相处还有什么意义,若,情与情之间有了猜疑,那么继续又是何必,不约而同的想法,成了刻意模仿的结果,不谋而合的行动,成了失去个性的理由,真爱不言累,愿为自己所爱付出,真情不说悔,包容对方对于不对。

爱是两颗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靠拢,青衣粗布也欢心,陋室清茶也安心,真正的爱,不是因为物质的富有,不是因为容颜的靓丽,陪伴一世的是一颗心,注定今生有一次不舍的挥别,成就一段倾心的往事回首,时光如流沙般于指尖划过,不曾留下一丝岁月的痕迹,回首刹那,红尘往事如烟散去,旧日情怀亦深亦浅,是怀念,亦是留恋,为之动心,更为之倾心,一场青春的花季烟雨,于我的世界曾精彩绽放过,它闪烁,它绚丽,它灿烂,它让我无法忘怀,心,不要猜,越猜越疑,情,不要冷,越冷越远,曾经相约而行的,却悄悄走远,说好相守一辈子的,却无话可谈,爱情也好,友情也罢,你不言,我不语,时间久了连主动开口的勇气都没了,人生路上几人来,几人走,几多欢喜,几多忧愁,为何会如此不堪,相遇不易,相守很难,珍惜且珍惜,珍爱你所爱。

爱已成真,情要加深,真正的爱情来自内心的喜欢,不在乎对方荣华富贵,而是诚实和真心,包容和疼惜,爱是一种感觉,不爱一个人都是理由,真心爱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爱是平淡中的坚守,老去时的不离,爱一个人,是一种勇气,疼一个人,是一种真情,当激情褪去,浪漫消失,缺点暴露,容颜老去,依然守在身边的才是真心爱人,最真的拥有是我在,最美的感情是我懂,有一种陪伴虽不见身影,却很真诚,有一种守候虽悄然无声,却很情深,心灵深处,是默默的支撑,灵魂之间,是静静的聆听,从不会表明心声,只是远远的欣赏,从不求任何回应,只是无怨的随行,彼岸的守望,是此岸的感动,千里的陪同,是心中的丰盈,不曾邀约,自有一份心安,不说誓言,永远不会再见,眷恋,因懂得而生,相伴,因思念而聚。

爱没有豪言壮语,爱是一个喜欢付出,一个习惯接受,没有怨言,自然习惯,没有一辈子的浪漫,只有一辈子的温暖,没有一辈子的缠绵,只有一辈子的陪伴,爱是病中的一杯热茶,爱是冷时的一件外套,爱是累时的一个拥抱,爱是无助时的一个依靠,别说爱情太简单,平淡相守才是最真的暖,别说幸福太遥远,只要用心感念,其实都在生活的细节里,爱,就是让一个人住进另一个人心里,我第一次见我的爱人,因为喜欢练武,我系一根三米的红绸腰带,她当天就买一根品牌的皮带给了我,从哪以后到现在,生活一切都是她来安排,洗澡帮你准备好衣服,家里的吃喝拉撒,一切我从不过问,多少年了忘记自己衣服的尺寸,裤子的长短,习惯吃她做的每一顿饭菜,忘记怎么洗衣服,烧菜要加多少盐,在家里找不到自己衣服,她为爱所做一切,从来无言无悔,心存自然,乐在脸上,愉快在心,感谢红尘的相遇,珍惜人生每份爱,人生红尘心有爱,生活随意才愉快。

如何教育好学生?让自己的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吸收自己传播给他们的知识,这是一个老师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1: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包成海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需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这与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完全一致。我的侄子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成绩名利前茅,就是因为掌握了学习方法,主要靠自学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教也等于不教。有的学生在上小学时就不想好好学习知识,更不想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如今一看书本就头疼,一说上课就心烦,甚至上课不带书本不带笔,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循循善诱,苦口相劝,难以奏效,严厉管教,甚至拳脚相加都无济于事。有的学生说,老师煞费苦心讲的再好也如同念天书,我一句也听不明白,更听不进去。

这样的学生丝毫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更不想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让这样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是让他们有想学习的愿望,有愿意学习的兴趣才行。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成自然是好事,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同样坏习惯成自然是坏事,要想改过来谈何容易,正所谓得病容易祛病难。十几年养成的不爱学习的习惯,想靠几个月就改变过来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文化基础知识很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确很有难度,再加上不愿学习,不会学习,只能跳出一米远,真的没啥办法让他跳到两米外。

教是为了不教,我理解就是努力让学生必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才行,如果学生自己不肯学习,那就无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愿意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会自觉学习,才有教是为了不教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2:怎样为人师表

作者:包成海

我认为,为人师表主要是指教师的形象,意思是说作为教师应当在人品、学问等各方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俗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教师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都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叩击着学生的心灵。所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的必备修养之一。总结自己多年做教师的经验,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

教师的外在形象是仪表大方、举止得体,主要包括教师的容貌、发型、着装、饰物、表情和言谈等,它可以体现出教师的内在气质、学识和修养。

虽然教师不必去做美容或刻意化装,但是教师的容貌要做到让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易于接受。

教师的发型、着装和饰物的搭配,要以简洁明了、大方得体为主要原则。如果一个衣帽不端或浓装艳抹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表情,要丰富自然,富于变化。和蔼时,则如阳光雨露,吹洒学生的心田;严厉时,则如暴风骤雨,一扫学生心灵中的阴霾。

言谈是教师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教师的语言要发音规范,通俗易懂。教师应当善于用清新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教学内容。风趣的表达方式是教师智慧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载体。

教师的仪表和言谈举止是自身学识、修养和心灵的真实再现。一个教师的仪表和言谈举止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一个单位,乃至整个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

教师的内在形象是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

“育人先育己”,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时要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自我解脱的能力以及自我表现的能力。面对取舍,做到忧而不悲、喜而不狂;面对环境,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在成败之间,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这样,才能主动面对和迎战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博的知识视野,更是教师形成良好形象的源泉。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所拥有的“一桶水”,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了。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成长,在把握学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譬如与教育相关的信息、统计、控制以及电化教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树立新教师形象的根本。

教师形象重在为人师表。自己身为一名教师,要每日三省吾身,发现哪样做得不好,就及时改正,这样才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形象,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3:少一些说教,多听听学生心声

作者:志远2014

一天晚上晚自习时偶然经过六年级的教室,正好看到田老师在一个合堂教室里大声地给同学们讲数学题。学生似乎听得很认真,老师讲的也很投入。但我总有一种担心:学生到底听懂了吗?听懂的能占多少?他们都能跟上并理解老师的思路吗?都能及时消化吸收吗?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写下了这篇感想。

其实像这样一言堂式的教法的老师大有人在,因为这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很难改变、很难撼动它的权威。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讲的,但实际效果都不怎么理想,所以我总怀疑自己、怀疑这种教法。我感觉,学生实在是太被动了,加上“闻道有先后”的天然差距,他们中有很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一时理解不了,或者有自己的想法、疑问也不能说出来展示一下,老师很难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总不能上来就开药方,要讲究个“望闻问切”,然后再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所以我今后不能再盲目的一直自顾自的豪言壮语、高谈阔论的讲了,我讲的那都是我自己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甚至不一定认同。我要大胆的放手给学生,然后我做一个观察者、倾听者、救火队长,发现问题再“插嘴”纠正解释一下,做到“对症下药”。 但是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着急,更不要放弃让学生表达展现自己,因为“看病”“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让学生尽量表露自己才能更好地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认识,较容易的可以让成绩差一些的讲解。因为他们是同一个年龄段的,有“共同语言”,想问题、看事情容易想到一块去,即使讲得不好也不要紧,老师正好借此发现了学生理解和看法的漏洞破绽,直接纠正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就好。

随着当今教育技术与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五花八门的创新式教学方法遍地开花。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即墨第二十八中学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大连市等学校的小班化教学、重庆市双桥中学“三四五六”高效课堂、赏识教育等等,可谓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引无数同行竞相学习效仿。但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没有听说过杜郎口中学第二、昌乐二中第二、洋思中学第二……模仿的结果可想而知。那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习杜郎口、学习昌乐二中,但都坚持不到一两年就不了了之了,为什么呢?你以为把人家的教育模式搬来套在自己身上就如“三三六”“271”这几个数字一样简单吗?要是这样可以的话,全国所有的学校就都是名校了。教育的根本还是教育者本身,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是跟这个学校的教师及领导的教育思想理念及技术水平有着根本联系的。所以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者的水平,有的甚至要进行洗脑式的改变。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真正把“学生为主体”落实到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践行这一信条。其实那些名校所谓的创新教学模式无非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放手发动学生,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开发他们,让他们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己,为他们以后的道路指明方向、帮助他们从小树立适合自己的切合实际的理想。 要让他们成为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任老师摆弄的学习机器、高分考手。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科学、服务的人文环境,注重文化熏陶、内涵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未成年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教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写作上创造了“冰山理论”,他写文章力求精练地描述事实,而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妄加议论,自己的看法只是文章的“冰山一角”。尽量展现事情的原貌,从而能将原汁原味的作品展示给读者,从而形成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教学也应该是这样,一节课40分钟应该尽量展现暴露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让大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发现自己暴露的问题。当他们展现出这些闪光点与不足之处的时候,老师才要当仁不让地站出来赞赏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实行赏识教育。但老师的这种行为却只能站到整堂课的“冰山一角”,学生行为才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

只要教育者们树立了这样的思想理念,使用哪种教育模式就无关紧要了。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及学校实际情况随时随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只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了自己,让大家看到了他的独特之处,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引导,使他们想着明确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教育的巨大成功。

期待中国的未来能出现一批批在各方面各领域有着诺贝尔奖式的创新人才,而不是一堆堆只擅长考高分的“考试机器”。要培养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大同小异的“机器人”。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生成与创造。那么,请点燃自己的心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径,也照亮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关于教育孩子,父母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重要,那么教育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今日首发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教育励志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励志文章:父母要传递情商和逆商

俞敏洪:父母给孩子传递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学重要

据我观察,我们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因为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拥有这样的胸怀不太容易。但我们作为父母,大人是应该有这样胸怀的。一旦有了这样的胸怀,就不会太在意你孩子的成绩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名,上的大学是北大、南大,还是东大。因为孩子的命运是由多层因素组成的,想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会关注到,你的孩子有没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击,打击以后还能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更重要。还有,你的孩子有没有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不是特别流畅,做人做得非常到位,赢得周围朋友的信任这种能力就更重要。

最高境界的情商(EQ)、逆商(AQ)都是由家庭传递的。

而父母对孩子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要重要。你先不要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要让他出国,重要的是你把优秀的情商和逆商这样的本领传递下去。而要传递,你本身要有。家长没有的话,怎么传递得了呢?

我身上这种情商能力就是来自我父母。我父亲是一个架大梁的木工,农村盖房子原来不是用水泥,是用树。我父亲架大梁属于当地的一流水平,方圆十里地谁家造房子都请我父亲,那是荣耀。

我父亲知道谁家比较有钱,谁家比较穷。有些人为儿子娶媳妇,攒10多年的钱才盖得起房。这种情况我父亲一分工钱不拿,但是对有钱人,他就会要工钱,去买酒喝。

所以我父亲那种帮助穷人的心态,一直在我心底里落下了根。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去帮穷人了,因为我毕竟算是穷人中间长起来的一个苗子。

我母亲当年是妇女队长,人特别善良。我们家和隔壁家都晒着稻谷,有一天要下大雷雨,邻居家里没人,我们先把隔壁家的谷子收完了,大雨就来了。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先收自己家的,母亲说,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我们家就变成全村人聚会的地方,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喜欢和享受热闹。所以家庭成长的氛围其实对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李开复:培养孩子的五大方法

李开复说过一句话,3%的时间管教孩子,要用97%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因为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让孩子成为讲理的孩子。我跟李开复是好朋友,他教育孩子比我成功很多。

孩子需要“规矩”,但是把规矩定好,在规矩之内完全自由,违反规矩要受到提前讲好的惩罚,最后创造出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养成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同时,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我儿子对机械的、电子的东西很入迷。我给他买个3D打印机他就给拆了,装不回去了,然后我的电脑也被他弄坏了。我就请了老师来维修,让他在旁边看着,他就很喜欢。

我女儿音乐天赋不错,弹钢琴一弹就弹到了十级,我儿子学萨克斯却不那么喜欢,不过他还是坚持学下来了。我知道,必须让他有成就感,在一些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能,并且被人赞扬。小到在家里先被父母赞扬,再被周围邻居赞扬,再被小社团赞扬,再被同学赞扬——现在他对萨克斯也感兴趣了,主动去吹去练了。以前是我盯着他吹,现在已经很好了。

不要惩罚失败,要惩罚懒惰。

不要说教。好好做人,好好干活儿,好好这个好好那个,孩子烦得不得了。

还有就是凡事不能都包办代替,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前一段时间留学生虐凌案就是一次深刻教训。这事件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在家长。这次全国政协会议还专门探讨了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暴力怎么样来定罪的问题。这个案例中,有个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到了美国二话不说,先拎了一包钱给法官,结果倒过来父母同时被起诉。这就是中国的思维逻辑,认为孩子犯罪不是罪,有钱能够解决一切。他们的错误观点导致孩子认为只要有钱有势什么都能干。

全惠星: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一生

全惠星博士是耶鲁大学的教授,韩国人。她将6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她是怎么培养的呢?你看她有句话说,“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功夫在学外”。妈妈本身要懂得发展自我,就是妈妈本身要变成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能力养育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我发现,孩子只要从小到大是在读书的环境中间长大的,这个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这么简单,所以读书非常地重要。

另一句话也是我一直认可的,“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哪怕穷到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个家庭都是心灵的圣殿。

好家庭有四条标准:第一,做事情要心平气和,不情绪化的家长更加容易成功;第二,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孩子有安全感,同时也有独立能力;第三条也是“规矩”,不要溺爱。

四五年前,我儿子才上小学六年级,就问我要一个iPad。那时候这种电子产品刚开始流行,我说要好几千块钱呢你知道吗?他说我知道,但是我的同学们都有了。

我说,可以,但爸爸是有条件的,你把这20本书读完,把每本书中讲的关键东西告诉我,爸爸就给你买。他真的开始读了,一个月读了10本书。之后我出差了,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孩子手上拿着iPad。因为妈妈说,趁着爸爸出差赶快买。

所以,当你定好规矩以后,夫妻两个不一致很容易被孩子利用。孩子从一岁开始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之间的不同,来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这是生物性特性所决定的,更别说小学初中的孩子,太容易通过察言观色来掌握了。有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会挑起父母之间的不和。

第四条,整个家庭、父母都喜欢读书,尤其母亲喜欢读书,孩子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励志文章: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当代著名作家王朔致给女儿书

你必须内心丰富,

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王朔致女儿

王朔嬉笑怒骂,大胆张扬的“痞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他在女儿王咪六岁时与妻子离婚,在《致女儿书》里这样说:

最后一次离开你们,你妈妈一边哭一边喊你的名字,你不应声,悄悄坐在自己屋里哭,我进你屋你抬头看我一眼,你的个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里充满孩子的惊慌。我没脸说我的感受,我还是走了。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也曾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父亲这个角色自己做得很不好,他说:“我其实我真没想过怎么做父亲,假如让我选择,我宁肯选择不当父亲。”

这样的一个父亲,这样的经历,女儿王咪的成长却十分顺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回国成为《艺术财经》杂志编辑,低调完婚,一步步顺利地走着自己的人生,王咪没有使用父亲准备的“最坏也不过是,我养她一辈子”这个备案,虽然没有多大的成就,但也正是父亲王朔所说的:不需要成功,一切开心就好。

同时,女儿的出生之后十多年间,王朔的事业更是处于井喷,创造了一系列的影视奇迹,《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编辑部的故事》、《渴望》、《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诸多的作品,期间,情感经历也屡被关注。父亲与女儿各自精彩,成就着各自的人生。

王朔对于养育女儿的态度,颇为洒脱,甚至任性。除了对女儿的“爱”以外,王朔最看重的是女儿的内在是否强大、是否快乐,至于外在的成绩、成功,在王朔眼里就是个“屁”。

有多爱?

看他这么说:“我干吗不对她宽容?我干吗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没听说过获得快乐还让快乐源泉养老的这不是讹人么?她大可不必养我,我不好意思。

我们的父母这一代丧尽安全感,下意识不自觉——个别人故意——把自己的恐惧传递到孩子身上,家庭其实都破裂了但还拿铁丝箍在一起假装完好。老实说,我这一代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这些破裂家庭关系的影响,多少人家演正常的父母其实已经疯了很多年了。

中国的事情很镜相,总给人错位倒置感,最后老是要子女原谅父母,虽然大家都很可怜,其间只见强弱关系的转换,亲人之间的忏悔和赦免搞得像做贼,怕丢脸,结果老人鬼鬼祟祟或者假装文静致远,中年发福的孩子都成了伪君子,一家子演戏勤勤恳恳,说起来都默然嘿然家家一本糊涂账。

譬如说家庭暴力大量的是父母打孩子,这何止是不道德,纯粹是犯罪,弱者的残忍。但是在我们的电视上随便一对父母谈到打孩子都不怕承认——坦承,口口声声为孩子好,我谢你了,真不知道寒碜特别是父亲;心理学家的规劝都极尽温婉生怕惊扰、磕、碰、贬损了他这权力。

善良民俗就认为这是可以的,他拥有这个权力,他终身拥有,不管他走到哪儿,丑恶到什么样,你都要对他尽义务。而且你要强调这个,你就让世代中国小孩这一生得不到他拥有的权利,实际上从一出生就剥夺了他免受屈辱、疼痛的权利。

人是条件反射动物,哺乳动物都是。你打次猫试试,狗是奴才,狗能不反抗,猫反抗不了也跟你玩阴的——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小孩组成的国家将来一直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我靠,不带这么聊天的。(笑)你说你爱我,其实我很清楚你骨子里是脏心眼,是叫我将来在你老了失去劳动能力后保障你——你不肯学习意味着你将来不打算为我的衰老负责任。

你看这么多父母都快——已经——把孩子打死了。您这不是爱,爱是不能交换的,无条件付出,不要回报,想都不想,起这念已是罪恶了,付出中已经达成次级回报——快乐奖赏了;跟我国人群的基本价值观是混乱的,混沌不明的,越老越不懂事。

至于内在,王朔在送女儿去美国读书的时候,给出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保护女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她是念到中考的时候,我说你不要参加中考了,你要考过去你就是傻子,你要考不过去,你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我送她去了美国念书。”

“我说上学你就是为自尊心学习,你学习不好,老师会当场奚落你,你会很没面子。有些老师就会这一套,打击小孩的自尊心。”

王朔有多在意女儿的内在,还有另一句广为流传的金句:“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后来这句话还成为了不少女孩的座右铭。

拆解开来:是要会生活,能照顾好自己,独立,健康,内在强大。狂傲不羁的他,却能在养育孩子上凭着这些看上去有点糙有点硌的观点,让女儿健康顺利成长,私以为,这一切是源于王朔对于孩子有很深的信任,这个点是王朔做父亲如此“特立独行”的根本原因。

王朔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有时候老师找我开家长会,那些老师到现在还这样告状,说某某同学品质不好,让我女儿不要跟那人来往。小时候老师就爱挑拨小孩关系。小孩哪有品质不好的?我听了都懒得搭理。”

可以看到,王朔对女儿的关注,根本不在外在的细枝末节上,他最关注的全部是女儿的内在。在他看来,保护好女儿的自尊,让她建立自信,拥有自爱的能力,她自然能hold住自己的人生,hold住人生所有的状况。

而事实也证明,王朔的做法是正确的。

教育励志文章:现成教育体制的突破路径在哪

作者: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

我们行动的依据来源于理念,现实在理念中生成,理念赋予现实以和谐的形式,理念高于现实。理念高于现实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也就是强调作为心灵主体的能力。教育作为有灵魂的实践正在于教育实践主体内在理念的引领。理念高于行动,哲学思考的魅力,正在于启迪个人的内在理念,以理念引领个人的实践。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内心的理念之光。我们把自己的心灯点燃,可以照亮自己,可以照亮身边最贴近的人。虽然我们不足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历史上诸多的教育家们,他们的心灯照亮他们生逢的时代。回望现代中国教育的历史,那些杰出的心灵,王国维、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等,他们的行动充满着人性的温情。他们的心灯摆在的合适的位置,被很多人看到了,正如《圣经》上说,“人点灯,不放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灯要放在台子上,才能照得更远。对于我们而言,要把灯摆在合适的位置,可能有很多偶然性,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心灯点亮。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先贤们点燃自己的心灯,赋予学校、教育以生动的精神。象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就是其中杰出的典范。学校的名字本身就是经亨颐等教育理念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续与表达。春晖中学很多的建筑,同样深情地烙上了那些杰出的灵魂的印记。夏沔尊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平屋,就是认为自己是平凡的人。这正是他们的平凡之所在,他们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但却是最不平凡的。他们就是在学校的命名、建筑的命名中,用自己的内在理念伸展出乌托邦的教育空间,他们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让我们明白,学校原来还可以如此这般地充满着生命的、文化的、理想的气质,一所简单的学校原来还可以洋溢着爱、美、自由。是他们,以个人杰出的灵魂改变了学校存在的本质,提升了学校存在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提升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品质。他们那个时代难不难?难道不比我们今天难?但他们身在其中却弦歌不止,精神依然卓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才。学校的灵魂从何而来,来源于校长,教师,来源于蔡元培、胡适、经亨颐、夏沔尊、朱自清,来源他们内心,来自于他们高贵的灵魂。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尽管充满着令人眩目的各种成就,但繁华之中难以掩盖内在精神的贫困,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内心空洞的表演”,我们也早已习惯于生活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之中。我们经常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导致我们作为教育人内心的空洞,这种空间是难以用忙碌来填补的,我们的忙许多时候还在加重这种空洞。那么,我们凭什么来填补?就是爱,爱是基础性的质素,爱是填补内心空洞的最重要的尺度。爱有两种基本存在姿态,一种是无对象的爱,一种是具体的爱。我们更习惯于看得见爱,我们缺少的是超越性的爱,是不爱什么东西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它跟对象无关,它关涉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爱乃是显明我们作为积极的存在。爱有三种形式:溺爱,这是占有型的爱,始终把爱的对象置于个人的手掌心;放纵型的爱,其实就是不管;解放型的爱,是让他成为独立的自我,让他成为健全的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爱是至关重要的,在爱之上还有责任,在一个平庸的时代,我们需要担当我们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逃避,来显现自我对平庸的超越。

我总在想,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学生的感动,惟其如此,教育才能贴近他们生命的深层;也需要我们自己感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但仅有感动是不够的,感动后怎么办?要有健康的人生,成为健全的自我,感动而不能伤感,要展现人性的阳光的一面。这同样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那种东西是来源于人性自然。我们需要以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尽可能地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世界,给他们奠定阳光人生的基础。我一直记得安南说的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我们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时,更应该释放自我人性的力量。

我们今天谈论日常教育生活的突破,现成体制下,突破的路径在哪里,起点又在哪里?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举起心灯,照亮自己,走出伤感的自我,走向阳光的自我。我们点燃心灯后怎么办?也许我们会被湮灭,但难道我们就不会在铁屋子中找到一片亮光?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的、生命的历险才足以体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性的尊严。有痛才有希望,这就是痛快。

我们寻找个人教育实践的改造,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在我看来,很好的表达乃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所谓想大问题就是一定要从更大的视线中把握当代教育的生存问题,同时寻找这个时代教育的大的出路。我们都是在大教育的背景上来谈教育,要寻找更基本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我们今天的时代需要有大胸怀、大气魄。但另一方面,我们要行动,就只能做小事情,从小事着手,一点点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改变教育,比如说命名,学校宿舍名……我们学校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教学楼可否起个优美的名字?所谓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改革的面愈大,遭遇的阻碍就越大。只有一点点绵延而进,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真正的希望。恰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走在最后的乃是民族的真正的希望。因为真正的改革需要的乃是韧性的坚持。从日常生活的改善开始,把教育改革的出路落实到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诅骂,而是建设,好比田里的禾苗,不是骂杂草长得多么茂盛,而是把苗长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理念先于实践,宏大的理念一点点生长为实践的肌体。

尽管我们在日常的教育行动中,会遭遇诸多的烦恼,但细心思量,教育乃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事业,因为教育乃是在呵护儿童生命世界的发展,促进健全生命的生长生成。当我们内心的阳光展开,我们一定会发现,立足生成成长的教育是多么的美好!教育工作虽然复杂,而不乏艰辛,但只要我们在理念的世界中找到诗意的阳光,从事教育就会成为一件多么幸福的心志之业。儿童生命世界的成长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事业,我们要用创意来点燃儿童生命世界的心灯,不是用眼睛来看世界,而是学会用心来看世界;不是教书,而是教育孩童。今天的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这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实践指向的究竟是眼睛、脑袋还是心灵,指向的是教书还是育人,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审慎的扣问。

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人性的力量,我们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把我们内心的教育之光传达给世界,传达给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当我们这么做时,感受到这种幸福时,跟别人的评价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每天辛勤耕耘,充满劳绩,这个世界究竟谁会在意我们?但我们自己在意,我们生命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内心。也许,这就是我们反思日常教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我曾在个人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出版之时,写下这么一段话:

“我深知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我也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在意你个人的思考与努力,但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点燃自己的心上之灯,不求照亮别人,但求温暖自己,照亮自我生命深处的虚空。

“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辛勤采蜜的蜜蜂,不停地让自己保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的张力,使自己常处于一种思考与写作的生命紧张之中。我常常忍不住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世界究竟有谁会在意你的存在呢?

“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原来就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创造之中。这不就是尼采所说的‘生命的生成与创造’么?”

是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生成与创造。那么,请点燃自己的心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径,也照亮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

教育方面的文章

如何教育好学生?让自己的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吸收自己传播给他们的知识,这是一个老师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1: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包成海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需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这与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完全一致。我的侄子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成绩名利前茅,就是因为掌握了学习方法,主要靠自学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教也等于不教。有的学生在上小学时就不想好好学习知识,更不想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如今一看书本就头疼,一说上课就心烦,甚至上课不带书本不带笔,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循循善诱,苦口相劝,难以奏效,严厉管教,甚至拳脚相加都无济于事。有的学生说,老师煞费苦心讲的再好也如同念天书,我一句也听不明白,更听不进去。

这样的学生丝毫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更不想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让这样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是让他们有想学习的愿望,有愿意学习的兴趣才行。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成自然是好事,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同样坏习惯成自然是坏事,要想改过来谈何容易,正所谓得病容易祛病难。十几年养成的不爱学习的习惯,想靠几个月就改变过来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文化基础知识很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确很有难度,再加上不愿学习,不会学习,只能跳出一米远,真的没啥办法让他跳到两米外。

教是为了不教,我理解就是努力让学生必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才行,如果学生自己不肯学习,那就无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愿意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会自觉学习,才有教是为了不教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2:怎样为人师表

作者:包成海

我认为,为人师表主要是指教师的形象,意思是说作为教师应当在人品、学问等各方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俗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教师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都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叩击着学生的心灵。所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的必备修养之一。总结自己多年做教师的经验,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

教师的外在形象是仪表大方、举止得体,主要包括教师的容貌、发型、着装、饰物、表情和言谈等,它可以体现出教师的内在气质、学识和修养。

虽然教师不必去做美容或刻意化装,但是教师的容貌要做到让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易于接受。

教师的发型、着装和饰物的搭配,要以简洁明了、大方得体为主要原则。如果一个衣帽不端或浓装艳抹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表情,要丰富自然,富于变化。和蔼时,则如阳光雨露,吹洒学生的心田;严厉时,则如暴风骤雨,一扫学生心灵中的阴霾。

言谈是教师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教师的语言要发音规范,通俗易懂。教师应当善于用清新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教学内容。风趣的表达方式是教师智慧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载体。

教师的仪表和言谈举止是自身学识、修养和心灵的真实再现。一个教师的仪表和言谈举止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一个单位,乃至整个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

教师的内在形象是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

“育人先育己”,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时要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自我解脱的能力以及自我表现的能力。面对取舍,做到忧而不悲、喜而不狂;面对环境,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在成败之间,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这样,才能主动面对和迎战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博的知识视野,更是教师形成良好形象的源泉。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所拥有的“一桶水”,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了。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成长,在把握学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譬如与教育相关的信息、统计、控制以及电化教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树立新教师形象的根本。

教师形象重在为人师表。自己身为一名教师,要每日三省吾身,发现哪样做得不好,就及时改正,这样才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形象,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3:少一些说教,多听听学生心声

作者:志远2014

一天晚上晚自习时偶然经过六年级的教室,正好看到田老师在一个合堂教室里大声地给同学们讲数学题。学生似乎听得很认真,老师讲的也很投入。但我总有一种担心:学生到底听懂了吗?听懂的能占多少?他们都能跟上并理解老师的思路吗?都能及时消化吸收吗?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写下了这篇感想。

其实像这样一言堂式的教法的老师大有人在,因为这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很难改变、很难撼动它的权威。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讲的,但实际效果都不怎么理想,所以我总怀疑自己、怀疑这种教法。我感觉,学生实在是太被动了,加上“闻道有先后”的天然差距,他们中有很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一时理解不了,或者有自己的想法、疑问也不能说出来展示一下,老师很难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总不能上来就开药方,要讲究个“望闻问切”,然后再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所以我今后不能再盲目的一直自顾自的豪言壮语、高谈阔论的讲了,我讲的那都是我自己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甚至不一定认同。我要大胆的放手给学生,然后我做一个观察者、倾听者、救火队长,发现问题再“插嘴”纠正解释一下,做到“对症下药”。 但是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着急,更不要放弃让学生表达展现自己,因为“看病”“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让学生尽量表露自己才能更好地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认识,较容易的可以让成绩差一些的讲解。因为他们是同一个年龄段的,有“共同语言”,想问题、看事情容易想到一块去,即使讲得不好也不要紧,老师正好借此发现了学生理解和看法的漏洞破绽,直接纠正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就好。

随着当今教育技术与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五花八门的创新式教学方法遍地开花。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即墨第二十八中学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大连市等学校的小班化教学、重庆市双桥中学“三四五六”高效课堂、赏识教育等等,可谓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引无数同行竞相学习效仿。但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没有听说过杜郎口中学第二、昌乐二中第二、洋思中学第二……模仿的结果可想而知。那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习杜郎口、学习昌乐二中,但都坚持不到一两年就不了了之了,为什么呢?你以为把人家的教育模式搬来套在自己身上就如“三三六”“271”这几个数字一样简单吗?要是这样可以的话,全国所有的学校就都是名校了。教育的根本还是教育者本身,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是跟这个学校的教师及领导的教育思想理念及技术水平有着根本联系的。所以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者的水平,有的甚至要进行洗脑式的改变。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真正把“学生为主体”落实到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践行这一信条。其实那些名校所谓的创新教学模式无非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放手发动学生,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开发他们,让他们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己,为他们以后的道路指明方向、帮助他们从小树立适合自己的切合实际的理想。 要让他们成为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任老师摆弄的学习机器、高分考手。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科学、服务的人文环境,注重文化熏陶、内涵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未成年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教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写作上创造了“冰山理论”,他写文章力求精练地描述事实,而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妄加议论,自己的看法只是文章的“冰山一角”。尽量展现事情的原貌,从而能将原汁原味的作品展示给读者,从而形成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教学也应该是这样,一节课40分钟应该尽量展现暴露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让大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发现自己暴露的问题。当他们展现出这些闪光点与不足之处的时候,老师才要当仁不让地站出来赞赏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实行赏识教育。但老师的这种行为却只能站到整堂课的“冰山一角”,学生行为才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

只要教育者们树立了这样的思想理念,使用哪种教育模式就无关紧要了。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及学校实际情况随时随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只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了自己,让大家看到了他的独特之处,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引导,使他们想着明确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教育的巨大成功。

期待中国的未来能出现一批批在各方面各领域有着诺贝尔奖式的创新人才,而不是一堆堆只擅长考高分的“考试机器”。要培养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大同小异的“机器人”。

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 教育 ,那么教育孩子的 励志 文章 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 作者:孙盛起 张君从英国 留学 回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的经历吧!” 和在布里斯托尔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我也是借住在当地一户居民家中,这样既省钱生活的条件又好。 房东姓坎贝尔,是一对老年夫妇。坎贝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的收我几英镑房租,硬把我从邻居家“抢”了过来。有一位外国留学生住在家里,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他们不仅让整个社区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还打电话告诉了远在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儿女。 我了实现我 出国 留学的梦梦想,父母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我自然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学习机会,晚上在图书馆一直待到闭馆才离开是常有的事。好在我遇到了好东家,可以一门心思学习,一点儿也不用为生活操心。每天我会到“家”里,可口的饭菜都在等着我,每隔四五天,坎贝儿太太就会逼着我换衣服,然后把换下的脏衣服拿去洗净熨好。可以说,他们就象对待亲儿子一样待我。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感到坎贝儿先生对我的态度有些转冷,看我的眼神有点异样。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坎贝儿先生都好象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但是看看太太,又把话咽了回去。我开始猜测,他们是不是嫌我的房租太少,想加租又不好意思说? 那天晚上11点多我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儿先生蹑手蹑脚地走进我的房间。寒暄两句后,坎贝儿先生坐到椅子上,一副谈话的架势。看来他终于要说出憋在心里的话。我心里早有准备,只要在我承受能力之内,他加多少房租我都答应,毕竟这样的东家不是到哪都能找到的。 “孩子,”坎贝儿先生开口道,“在你中国的家里,你半夜回家时,不管你父母睡没睡,你都使劲关门、噼劈啪啪地走路和大声咳嗽吗?” 我愣住了:难道这就是憋在他心里的话? 我说:“我说不清,也许……”真的,长这么大还从没有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自己也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 “我相信你是无心的。”坎贝儿先生微笑着说,“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上回来后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上回来如果能够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兴。”坎贝儿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我早就想提醒你,只是我太太怕有伤你的自尊心,一直不让我说。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你不会把我善意地提醒视为伤害你的自尊吧?” 我很勉强地点头。我并不是觉得坎贝儿先生说的不对,或者有伤自尊,而是觉得他有些斤斤计较。我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他们从没有跟我计较过这种事情,如果我也因此打扰过他们的话,他们肯定会容忍我的,充其量把我的卧室门关紧而已。我心里感叹:到底不是自己的家呀! 当然,尽管我心里有牢骚,但我还是接受了坎贝儿先生的提醒,以后晚上回屋尽量轻手轻脚。 然而,不久的一个下午,我从学校回来刚在屋里坐定,坎贝儿先生跟了进来。我注意到,他的脸阴沉着,这可是少有的。 “孩子,也许你不高兴,但是我还得问。你小便的时候是不是不掀马桶垫子?”他问。 我的心里“咯噔”一声。我承认,有时我尿憋的紧,或者偷懒,小便的时候没有掀开马桶的垫子。 “偶尔……”我嗫嚅。 “这怎么行?”坎贝儿先生大声说,“难道你不知道那样会把尿液溅到垫子上吗?这不仅仅是不卫生,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对女人的不尊重!” 我辩解:“我完全没有不尊重别人的意思,只是不意……” “我当然相信你是无心的,可是这不应当成为这样做的理由!” 看着坎贝儿先生涨红的脸,我嘟囔:“这么点小事,不至于让你这么生气吧?” 坎贝儿先生越发激动:“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孩子,考取学位和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时的良好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个人的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人们同样会以此去判断一个人。” 我不耐烦地听着,并随手拿起一本书胡乱翻起来。我觉得坎贝儿先生过于苛刻,这种事如果是在国内,还算是事吗? 晚上我躺在床上考虑良久,决定离开坎贝儿家。既然他们对我看不上眼,那我就找一家户比较“宽容”的人家居住。 第二天我就向坎贝儿夫妇辞别,全然不顾他们极力挽留。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令我始料不及。 我一连走了五六户人家,他们竟然都以同样的问话接待我:“听说你小便时不掀开马桶垫子?”那口气、那神情,那我意识到这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看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很严重的事情。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问话,我只有满面羞渐地返身逃走。 至此,我才明白了坎贝儿先生说的“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这句话。在人们眼里,我既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也是一个浅陋、缺乏修养的人。 我一点也不怨坎贝儿夫妇把我的“不良习惯”到处传播,相反,陷入了如此困境,我对他们的怨气反而消失了,甚至还非常感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没有那段尴尬的经历,我不知道是否还是那样令人生厌地“不拘小节”,嘴上同样挂着难听的口头禅也未可知呢! 张君的 故事 讲完了,我却陷入了沉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本应在我们少年时代就该完成的课程,我们为什么要等到长大成人后来到异国他乡才能学会?甚至,如果张君没有遇到坎贝尔先生的话,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我们的教育里,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何为好家庭,何为好教育 她儿时进的是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是清华、牛津,从小到大上名校,“好的教育”几乎伴随一生;作为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却嫁入需对公婆行叩拜礼的“传统”家庭,但依然和丈夫相亲相爱了一生……可以说,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不论命运多艰,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她和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媛同样是一位才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英语系教授,虽然于1997年去世,但“我们仨”的故事,至今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那么,在杨绛先生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爸爸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 启事 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我们对女儿钱瑗(小名阿圆),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和孩子在一起,要让孩子玩着学 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 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阿圆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我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却百玩不厌。 除了逗女儿玩,钟书也教女儿英文单词,见有潜力可挖,还教了些法语、德语单词,大多是带有屁、屎的粗话。有朋友来时,钟书就要女儿去卖弄。“我就八哥学舌那样回答,客人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自己很‘博学’,不免沾沾自喜,塌鼻子都翘起来了。”阿圆在书中写到。 钟书写《围城》时,对女儿说里面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后来他写《百合心》里,又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她。这时阿圆稍微长大些,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哪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而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好的家庭,要有好的夫妻关系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文科是有钱人学的 作者:单治超 大约一年多前,我发表了日志《文科是有钱人学的》。此文发表后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的人认为我是轻视了理科的难度,认为理科就是做高中习题那么简单。这种“认为”显然是一种误解,我本人是北大数学博士,对于数学的难度有着一定的认识。还有的人针对我文中的一句话提出了质疑。这句话是:穷人家长能懂什么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他们说:其中的“文学……”替换成“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也依然成立啊。 我的观点是:文史哲经社这些学科,对于任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都是应该学习的学科,事实上国内外很多大学都开设相关选修课,这些学科的 思维方式 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有影响的。而“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则过于高端,没听说哪个大学给非相关专业开设类似的选修课,学不学这种课对于人生的发展应该也影响不大。所以质疑我的人把“文学……”与“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置于对等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我想我应该把我的观点,再重新阐述并加以论述。首先我把“穷人”和“有钱人”的对立,更确切的设置为“弱势家庭”和“强势家庭”的对立。“弱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困难或一般, 文化 程度较低,户籍通常是农村或中小城市;“强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富裕或良好,文化程度较高,户籍通常是大城市。 我的观点是:对于所有学科,“弱势家庭”的孩子想取得一定的学术地位(例如成为大学教授)都相对于“强势家庭”的孩子占劣势;但对于理工科来说,这种劣势明显度要低一点;而对于文史类,这种劣势则极其明显。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把智力都高于普通群体,而且对学术都感兴趣的一个“弱势家庭”孩子和一个“强势家庭”孩子放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未来成为学者(例如成为大学教授)的可能性取决于“物”和“人”的条件。而理工科受“物”和“人”的条件影响要低一点。 咱们先看“物”的条件。 首先我们承认,学习所有学科都得读书,不读书是不可能有学问的。而“弱势家庭”的藏书量显著低于“强势家庭”。对于文科来说,两个18岁的孩子,可能读书量已经相差巨大了,因此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相差巨大了。 可是理工科呢,我就举我的专业数学来说吧,数学这个学科是必须按顺序学的,这个和文科就不太一样。假如你高中数学没学好,根本不可能读懂大学数学,或者说勉强读懂也是肤浅的。除了极个别的数学天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现代数学有一定认识之外,绝大多数数学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现代数学的认识都约等于0,无论他或她来自“弱势家庭”,还是来自“强势家庭”。 因此即使一个学生来自“弱势家庭”,上大学之前对现代数学一无所知,但上大学之后勤奋学习,将来读博士,按部就班搞学术,成为名家倒是很困难,但当个普通大学的教授还是可能的。 再看“人”的条件。 做学问必须要有人引领,有人和你讨论。这种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 说说 老师。老师这一块,我相信中学阶段好的理科老师是大有人在的,即使在中小城市也是这样。或者即使老师不是名师,但做到称职的话,也足以把中学的数理化讲清楚。学生如果感兴趣呢,就多投入点精力,多做做题,多思考思考,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来说,做这些也算够了! 但文科这一块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得说我国的文科本身发展就滞后,文科的好师资相对理科就要少很多。而且文科需要大量阅读,中学的文科老师多数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也就忙着看孩子去了,学术水平并不高。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学文科老师,基本就是把书上东西整理整理,结构搞清楚,穿穿线,然后到课堂上复述一遍。学生问他们一点基础知识他们都未必会,更谈不上有深度的交流了。 总结 上面的一段话,就是师资的内部差异性,文科比理科强。而什么人享有好的文科师资?答:大城市的孩子。因此有理由认为“强势家庭”相对“弱势家庭”,遇到好的文科老师的可能性更大。 除了老师,就是家长了。我认为绝大多数“弱势家庭”的家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是差的。第一,他们多数生活在中小城市,从事非常平凡的工作,对于高端的工作,例如学术研究,或者是比较复杂的经济政治活动,根本就一窍不通,他们自己就是“井里的蛤蟆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既然这样,他们怎么可能引领孩子对这个社会有一个宏观的全局性的认识? 第二,他们急于让孩子改善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学习”这件事持功利主义的态度,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前学习是为了高考,上大学之后学习是为了就业,至于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学习是人内在的需要,这个高度他们还达不到。 第三,他们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认识水平也仅限于直观的东西,对于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根本理解不了,自然也不会去谈。 基于以上原因,我仍然持原观点:“弱势家庭”的孩子如果有志攀登学术高峰,在理工科上还有戏,文科呢,我不敢说不能,但是劣势大一点。

这世间有很多我们看不懂的事。我们不知道的事,我们不是天生就知道怎么去做好,怎么去爱,怎么去火。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1: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

作者:文思儿

有人说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珍惜着每一个可以让我称做朋友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有时候会被一句话感动,因为真诚;有时候会为一首歌流泪,因为自然。要快乐,不止此时,而是一生!

我的幸福,是缠绵在你的谎言中,永远不愿醒来;我的快乐,是荡漾在你的柔波里,盘踞在你的心里;我的满足,是能够每天融入你的脉动,聆听你的心律;我的心愿,是和你一起在甜蜜中徜徉,在艰辛中跋涉,哪怕吃糠咽菜,平淡无奇……我不奢望荣华,不祈求富贵,只想和你走过的地方,都是我们爱的足迹。采一点晨曦,装点一天的清新,捧一把阳光,温暖一季的心情。雨中潇洒走一回!采一点晨曦,装点一天的清新,捧一把阳光,温暖一季的心情。雨中潇洒走一回, 有人说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场伤,在对的时间遇上一声叹息,可我在什么时间遇上了你?是一场没有相遇的开始,也是一场没有结局的忧伤。真正痛苦的人,却在笑脸的背后,流着别人无法知道的眼泪,生活中我们笑得比谁都开心,可是当所有的人潮散去的时候,我们比谁都落寂。只有淡淡的想你,淡淡的流眼泪,我希望你坚强!我一直在寻找知心的朋友一直在找一分可以给自己的真诚,似乎真的很难过,因为我想自私的把你藏在心里而却是永远永远。想想这一切很难很难除了子里行间的愁和思念,又能做什么,只要你快乐,幸福。我的笑就会心底升起。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有时会让你开心,有时会让你痛苦,有是会让你无法自拔。真的是难以想像,难以折磨,一直以来,喜欢寂寞,也习惯孤独,在喧闹的人群中,想着的总是逃离。一个人的安静,真的很好。寂寞是一种美丽,孤独是一种享受。

其实生命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我们在自己的哭喊声中孤独地降落,又将在别人的哭喊声中孤独地离去。生命始终只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每一步都在生与死的界定之间穿行。

年少时总希望可以和一些人一生相随,希望那些爱和温暖可以一路相伴。长大后却终究明白,繁花会凋零,盛宴会收场,当繁华落尽,曲终人散,留下的唯有一地苍凉。人世间没有什么可以是永恒,所谓永不凋落的玫瑰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摆设,美丽却终归了寂寞。

渴望流浪,喜欢漂泊。曾梦想着在遥远的异乡夜色中独行,一盏盏细数江边的渔火,曾梦想着在遥远的异乡的街头伫立,一任寒凉的夜风渐渐地穿透身心。曾梦想着在夜色下临海而坐,感受海浪逐波的缱绻。流浪的心象那片片飘舞的落叶,在清风中诉说自己千年的心愿。

生命是一场漂泊的慢旅,相聚之后会分开,遇见之后将告别。陪伴我们的不一定懂得我们,温暖我们的不一定能相伴。那些爱恨悲欢,聚散离合就像繁花,也像盛宴,都将随着季节的远去,随着时光的流失而凋落,留下的是繁华之后的冷清。

以为可以生死相随的人也许半路会迷失,以为可以一生不变的誓言也许最先会沉落。以为自己放不下的东西其实并不重,重的只是我们太在意的心。以为自己一生不忘的爱其实很轻,轻的会在某一个起风的黄昏,轻轻地随风飘落。很多时候,我们爱上的只是一个幻影,爱着的也只不过是我们梦想中的爱情。

真爱虽在远方,但思念却很真。心存希望,怀揣着梦,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甘心情愿……

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2:如何去爱

作者:花祭灵儿

在感情的世界里,是没有输赢的,赢的是感情,输的也是感情。不是所有的爱情都需要开始,需要结果的。爱情从来都没有试用期,爱就爱了,不是赌注,而是每一场都全力以赴……有人说,爱让一个人低声下气,爱让一个人失去自己。他们说,谁爱得多,谁就输得多。是的,我承认,爱情是一场博奕。但爱情不是战争。

爱不是用来制约对方,也不是用来打败对方的。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宏博、柔韧、持久、坚强的力量。男女之间,并无高下可分,谁更优秀过谁,谁更爱谁,谁更付出多一些。这些都无关紧要。 在此之前,你爱过多少人,在此之后,你还将爱多少人?过去的无从计较,未来的无从预知,唯有今朝,你是否一心一意,相守着这份在世俗中毫无功利的感情。

如果把对方深重的爱,作为制约的要害,想必于双方都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爱的人,得不到尊重和珍惜。被爱的人,在骄纵的背后得到的是虚荣。幸福,遥遥隔着重山重水。 初时,所有的人在付出的时候,都是口口声声说,不曾求愿过回报。并且,不怨不悔,不嗔不怪。可是,到了最后,所有的人,都想着付出的要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应该更多。只因为一直都在付出,未曾有所体谅。

爱情中没有对不起与对得起,也没有先来后到,有的只是爱或不爱,不要等到错过了再去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不去争取,争取过才不会自己后悔。爱情里没有输赢,只有爱与不爱,爱就要爱的痛快,不爱就忘得干脆,哭哭啼啼挽回的不是爱而是同情。同情与爱不对等,让一个男人同情自己结果只会更加受伤更加心痛。

是真正的爱就不要太在乎自己的自尊了,是真正的爱就该让爱的人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而不是一厢情愿逼对方就范。要死要活不是爱一个人的表现,那样只会让对方更加无耐,这不是在爱他而是在折磨他。明知没有结果的事为什么还要去做?为什么不让自己早日解脱?以同情换回的爱还有意义吗?明明感觉到对方一直在敷衍自己还一直在……

我想在爱情里面,是没有输赢之分的。爱了就投入地去爱一场。谁又会说爱得深爱得多的那个人就是输家呢。我倒认为,投入感情最深最真的那一个是最幸福的。他(她)爱得真实,爱得彻底。在生命中体验到了真爱。是很难得的。有多少人一生都没有遇到自己的真心爱人呢。 爱情是享受的那份美好的过程。如果不得不分开,也彼此道一声珍重。

在未来的日子里所有的过往也会成为你温馨的回忆。 爱了就爱了,幸福了,体验了。伤了,痛了。无论如何不要为自己的付出后悔。因为在爱情里面永远没有谁输谁赢。 投入十分的心去爱,捕鱼机才会感受到十分的幸福!至于能不能在一起,要看缘分了……

人生总有那么多无奈,可还是有那么多爱的幸福,所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的爱人吧,不管他是不是在你的身边。 爱情,最好是能并头齐进。天平倾斜的时候,两个人,不应该是争执感情砝码的轻重,不应该是骄纵所被宠爱的。 若要爱的幸福,两个人,付出对等的爱,善待对方的爱。尊重,自由,爱,永远,两个人都将会是爱情共同的赢家。

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精选3:人生红尘心有爱,生活随意才愉快

作者:兰渡

人生红尘心有爱,生活随意才愉快,一份爱,无需承诺誓言,只求默默相守,一份情,无需天天想念,只求叮咛挂牵,爱一个人不是搂搂抱抱,更不是亲亲我我,也不是利益的交换,而是能读懂你,关注你的心情,两个相爱的人不需天天在一起,只要彼此心里都想着,爱着就可以,相爱一起久了,两个人的性格会逐渐互补,爱得多的那个脾气,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迁就,被爱的那个人,也许性格会变得越来越霸道,但仍然能走在一起,是因为其中一方在努力迎合另一方,总有一个人会改变自己放下底线来迎合纵容温和,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好脾气,只是害怕失去你,才宁愿把你越宠越坏,困在怀里爱在心里,爱的一个人心中无悔,感觉只是本意,被爱的一个人心中无愧,感觉很是自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情,这就是爱。

爱就是包容,情就是随意,其实,性格不合只是不爱的借口,要懂得珍惜守护身边的每个人,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遇,真爱你的人,不会只专注你的身体或财富,而是更多关心你的情绪,你受累了会心疼,你难过了会不忍心,你撒娇了会让步,你不讲道理了能忍受,这才是真爱,再亲密的一份感情,也会出现误会与分歧,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只有不和睦的家庭,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嘶吼,疼的是心裂的是情,冷战,只会让矛盾无限升级,暖一颗心需要很多年,凉一颗心只要一瞬间,一些理,让一让就过去了,一些话,忍一忍就和谐了,一些事,问一问就清楚了,给对方机会,是爱的升华情的结晶,给情的包容,是你爱于被爱一份懂,彼此包容,彼此原谅,相互接受,用心珍惜,感情好了,才会不离不弃,生活本来就是爱,心甘情愿才愉快。

爱没有对和错,情没有罪和过,爱在无声中体现,情在自然中就有,许多很多无声的感动,真正的感情,不是承诺,不是协议,更不是条件,而是信任和理解,承诺再多,不能兑现就是谎言,协议再好,不能真心就是伤害,条件再好,不能相处就是折磨,爱需要一种笃定不移的信任,还需要一份真心的理解,爱不是指责,不是让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生活,爱是包容,爱是退步,爱是为彼此改变,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是什么你死我活,是习惯,一个女人习惯了一个男人的鼾声,从不适应到习惯再到没有他的鼾声就睡不着觉,这就是爱,一个男人习惯了一个女人的任性,撒娇,甚至无理取闹,这就是爱,一个人会为了另一个人去改变,去迁就,这就是爱,对爱人对情人,你迁就多少,就爱了多少,爱是心甘情愿,情是习惯被牵,爱是喜欢被喜欢,情是理解被了解。

真爱,是牵一双手,走过风雨,冷了互相取暖,一种付出,两心依靠,真爱是共一颗心,面对纷扰,累了互相鼓励,一种理解,心有慰藉,真爱,同一程路,走进未来,老了互相偎依,一种幸福,相守终老,一世无悔,爱,绝不是要找一双完全适合你的手,而是一双无论有多么的不合适,也愿意牵你的手,每一份感情,都是理解中丝丝连心,每一颗真心,都是包容中风雨同行,与温暖相伴与懂得相携,有真情,滋润着心灵,有疼惜,围绕着生命,识得进退,懂得相守,懂得感恩,相互忍,彼此真,感情要的是温暖,爱人要的是体贴,家庭要的是和睦,生活要一份随意,爱的世界里,最怕猜疑,就怕多心,情的字典里,就怕是非不分,虚情假意,限制你爱的人,你不是喜欢,你是在控制,要求你的爱人,不是你有爱意,是的私心,爱要随意,情要开心,生活要阳光,感情要温暖。

尊重彼此的意愿,让爱能留有空隙,理解彼此的喜欢,让情能够多包容,爱要交心,有乐分享,情要互暖,有愁分担,真心相对真情,粗衣素布也完美,用懂解读真爱,淡饭清茶也温馨,平淡中相守,简单中拥有,心要自然,情就简单,感情才会长久,快乐会长有,日子需要知足,人生才会幸福,夫妻需要容忍,感情才有笑声,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在乎,一段情,最大欢心,就是有人包容,一些话,无需甜言蜜语,只求体贴关心,一些理,无需较真明白,只求理解懂得,一份爱,无需承诺誓言,只求默默相守,一份情,无需天天想念,只求叮咛挂牵,平淡岁月中,两颗心相互依偎,两双手相互搀扶,男人心要宽,生活才温馨,女人心要善,日子才安宁,爱人之间给对方一个空间,生在红尘心中有爱,珍重自己爱惜别人,好好爱你所爱之人,让爱温馨,让情温暖。

一段往事,一抹回忆,一丝牵挂,一束暖阳,记忆里的熟悉面孔慢慢在繁华经年里模糊,岁月刻画的是谁的容颜,时光沉淀的是谁的思念,流年触动的是谁的心间,一场青春的花季烟雨匆匆而过,于我的世界曾灿烂绽放过,弱水三千,我只欲取一瓢,青葱岁月,我仅留恋一段,繁华经年,我独倾心一人,庭院锁清秋,终锁不住一段思念,天涯观云彩,终留不下一丝牵挂,爱你的不需要解释,因为懂得,不爱你的不必解释,因为不值得,有些人,习惯着彼此的语言,重复万遍也不觉厌倦,等待着彼此的晚安,只因为心里那份惦念,若,心与心之间不再信任,那么相处还有什么意义,若,情与情之间有了猜疑,那么继续又是何必,不约而同的想法,成了刻意模仿的结果,不谋而合的行动,成了失去个性的理由,真爱不言累,愿为自己所爱付出,真情不说悔,包容对方对于不对。

爱是两颗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靠拢,青衣粗布也欢心,陋室清茶也安心,真正的爱,不是因为物质的富有,不是因为容颜的靓丽,陪伴一世的是一颗心,注定今生有一次不舍的挥别,成就一段倾心的往事回首,时光如流沙般于指尖划过,不曾留下一丝岁月的痕迹,回首刹那,红尘往事如烟散去,旧日情怀亦深亦浅,是怀念,亦是留恋,为之动心,更为之倾心,一场青春的花季烟雨,于我的世界曾精彩绽放过,它闪烁,它绚丽,它灿烂,它让我无法忘怀,心,不要猜,越猜越疑,情,不要冷,越冷越远,曾经相约而行的,却悄悄走远,说好相守一辈子的,却无话可谈,爱情也好,友情也罢,你不言,我不语,时间久了连主动开口的勇气都没了,人生路上几人来,几人走,几多欢喜,几多忧愁,为何会如此不堪,相遇不易,相守很难,珍惜且珍惜,珍爱你所爱。

爱已成真,情要加深,真正的爱情来自内心的喜欢,不在乎对方荣华富贵,而是诚实和真心,包容和疼惜,爱是一种感觉,不爱一个人都是理由,真心爱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爱是平淡中的坚守,老去时的不离,爱一个人,是一种勇气,疼一个人,是一种真情,当激情褪去,浪漫消失,缺点暴露,容颜老去,依然守在身边的才是真心爱人,最真的拥有是我在,最美的感情是我懂,有一种陪伴虽不见身影,却很真诚,有一种守候虽悄然无声,却很情深,心灵深处,是默默的支撑,灵魂之间,是静静的聆听,从不会表明心声,只是远远的欣赏,从不求任何回应,只是无怨的随行,彼岸的守望,是此岸的感动,千里的陪同,是心中的丰盈,不曾邀约,自有一份心安,不说誓言,永远不会再见,眷恋,因懂得而生,相伴,因思念而聚。

爱没有豪言壮语,爱是一个喜欢付出,一个习惯接受,没有怨言,自然习惯,没有一辈子的浪漫,只有一辈子的温暖,没有一辈子的缠绵,只有一辈子的陪伴,爱是病中的一杯热茶,爱是冷时的一件外套,爱是累时的一个拥抱,爱是无助时的一个依靠,别说爱情太简单,平淡相守才是最真的暖,别说幸福太遥远,只要用心感念,其实都在生活的细节里,爱,就是让一个人住进另一个人心里,我第一次见我的爱人,因为喜欢练武,我系一根三米的红绸腰带,她当天就买一根品牌的皮带给了我,从哪以后到现在,生活一切都是她来安排,洗澡帮你准备好衣服,家里的吃喝拉撒,一切我从不过问,多少年了忘记自己衣服的尺寸,裤子的长短,习惯吃她做的每一顿饭菜,忘记怎么洗衣服,烧菜要加多少盐,在家里找不到自己衣服,她为爱所做一切,从来无言无悔,心存自然,乐在脸上,愉快在心,感谢红尘的相遇,珍惜人生每份爱,人生红尘心有爱,生活随意才愉快。

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

教育 这个话题无论在何时厚实受到大家关注的,人类离不开教育,教育才会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精选 议论文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一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 名言 ,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 爱好 ,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 马拉松 ,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二 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教育,成才,希望三者互相协调,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美好未来!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四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1. 描写教育的满分议论文满分模板 2. 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 关于立德树人的议论文作文 4. 父母教育孩子议论文800字 5. 教育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篇

教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教育学的论文篇一:《试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 反思 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 毕业 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 报告 、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 方法 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 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的论文篇二:《浅谈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 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 考公务员 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 自我评价 、 职业规划 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 其它 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的论文篇三:《试谈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若干问题》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改革,且对于改革工作来说,就是要将各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并由中央地方来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的统筹管理。 一、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从制定到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共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财务上的监督。但是对于这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来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中的难度。就其实际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上出发,对凭证与手续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审核,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好业务的实际情况,只是采用了相关的规定与办法来进行判断,并进行机械式的财会核算,这样也就对一些被精心包装后的“支出”难以识别。 (二)收入不报账与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所进行的财政拨款已经由财政部门直接划入到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中了。虽然控制好了这一源头,但是对于一些预算外的收入等却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会计中心来说,只能够进行核算、管理及对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等方面,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却存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对于经费的使用部门来说,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样也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来说,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这样也就出现了只核算不清查的现象,最终也就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提高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 措施 (一)加大审查的力度。针对体外循环与虚假发票来说,核算人员要对所要进行的核算业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去,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等。且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收入的来源进行重点审查,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发生不报账或是漏账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二)做好内外中的监控工作。要做好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以此来完善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还应当要最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资产的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此来保证账面与实物上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全面的资产清查制度,以此来及时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与掌握。 (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形式化的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岗位的轮换。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很容易与单位中的报账人员产生出工作之间的感情,这样在进行报账审核时,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情面上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采用岗位的轮换制度,以此来避免出现人情关系。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在面对全新的核算单位时,就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报账,这样也就增大了会计上的监督管理效果。其次,是要做好内部中的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将学校与核算中心共同纳入到检查的范围中去,同时还里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这样也就规范了财务上的管理工作,对收支的行为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好会计核算形式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来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教育内部中的审计风险。最后,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核算中心来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要求,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错账等现象要严格追究其责任,通过以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有效保证资金的运转。 结语

关于教育学方面的论文

教育学概论论文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概论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 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教育 学沉浮于中国近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一路走来,也曾经迎来一批杰出的教育学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徐特立、杨秀峰等,他们倡导发动的教育实践改革运动,引领了时代的教育思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 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

[摘要]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符合当前时代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必然趋势,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重视教育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其影响和具体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因而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用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学中发展出来的,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虽然两者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来说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离不开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教育学理论,也可以说教育学理论属于认识理论的一种,而这种理论也是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原有的教育习俗认识在教育生活 经验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识,这就会使得教育习俗认识之间产生矛盾和歧义,并且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这些传统的教育习俗认识也不能够解释很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这就促使科学教育学体系和理论诞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认识论的部分主要就来自于生活习俗和教育理论当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往往通过借助于日常的习俗认识来进行,而这些日常教育习俗就是教育学理论诞生的基础部分。并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也逐渐受到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会采取一些教育学理论上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很大提升,因而日常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更应该借助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教育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理论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解决教育方面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对于解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科学解释,教育学能够清楚明确教育问题,这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属于教育问题之一,因而教育学理论也同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再者,教育学理论能够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包括通过专门的术语、概念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释,这时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作为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教育学理论也能够运用专门的语言或概念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直接感性经验判断出来的,这就使得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有了科学性和理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提升了一个等级。正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科学及时,才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知识的增长,对于更加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理论的应用

(一)、培养坚定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者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而消极的教育态度则会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教育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而积极正确教育态度的培养与教育学理论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养成积极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积累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在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信念,让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项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教育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面对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关键。再者,深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意义建构和深度解释,强调对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一点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需求,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深层和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通过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不断深入行为和思想之间,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来分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和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2〕牛倩.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3〕张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现实意义及条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宋俊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文本与范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5〕张凡.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

〔6〕王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8〕牟向东.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二:教育学三维一体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以及人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师及学校作为教育者,三者之间要灵活的转变角色,加强相互间的有效互动及合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教育学原理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及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高校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样也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在教育基本问题、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原理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及开拓 思维方式 ,了解本项课程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在了解教育学原理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性、系统的把握,并将其逐步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原理课程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中,由于概念复杂、内容枯燥以及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策略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滞后,使得一些新的知识不能有效传递给学生,教育学原理课程需要系统化的改革及创新。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在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独立进行学科研究,教育学原理学科共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法以及成人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主要是教育的本质上及历史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体现教育的价值,教育发展与政治、经济、 文化 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法主要是在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教育问题的实践、教育工作的评价以及教育工作中讯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受教育者——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式

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素质缺乏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积累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学生通过较长时间学习,对理论水平的掌握程度较高,但是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及扎实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主要是包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高校学生要从自身学习实际出发,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调整心态,主动的参加到 社会实践 活动中,深入社会发展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增强自身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知识传授者——教师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

(一)对基础教学实际的了解以及对案例 教学方法 的应用

1.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基础教育实际的了解以及对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研究的课题以高等教育理论为主,对于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的了解相对较少,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实践机会较少。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使得一些教师只能按照书本所设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新及实践与理论不能很好的结合。

2.解决办法

当前高校教育需要教师在结合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多参加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理念和教育课程大纲,设定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在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教学实践对教育学原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向学生呈现特定的环境、具体的事件,组织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探讨,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英语教育学原理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材料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改变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环境,营造自然、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及责任感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拥有自身的见解拥有辨别新思想的能力,构建一个适合当前教育发展及未来教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以清晰的思维来辨别复杂的教学思想,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来面对、选择传统的教育思想。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坚定的态度和立场,切不可人云亦云,教师要根据自身发展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化的替身自身能力,这样既是对自己负责,同样也是对学生负责。师德是教师得到学生尊重的基础,树立师德,能让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知识的目光中不断反省、检讨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现金的教学思维教育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表达自己对教育学原理知识的见解,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四、学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校教育评价之急的不完善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教育过于种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些高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但是缺乏相对的实践,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学知识还缺乏教育改革的规律,使得教学研究工作仅局限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忽视了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对于教育学所涉及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教育学原理课程是对教育学专业的基础概括,它是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探究和认知的起点。教育学原理的基础地位在于让学生形成初次理论化的思维,从教学实际出发,学校承担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连接者。高校在构建教育学体系时,不能过于理论化,要更多的体现出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专业中的价值所在,促进教育学的建设和重构,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在现实中的发展。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学校教育的发展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创新,学校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要保持教育学理念的活力和创造力,融入科学气息和时代气息,准确把握教育学理论的精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双方面增长,从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逐步应用理论解决问题,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托,以现实发展为突破点,构建极具鲜明时代特征和反应当代经济文化的课程。

五、结语

学校在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究,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课程保障,使教育学原理成为更加完整、逻辑性更强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教学环境,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尊重学生的价值,并不断引导学生认识、探索教育学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林佳.“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2]赵静.“导•学•评三维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2. 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3.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4. 大学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范文

6.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方面的文章推荐

如何教育好学生?让自己的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吸收自己传播给他们的知识,这是一个老师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1: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包成海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需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这与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完全一致。我的侄子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成绩名利前茅,就是因为掌握了学习方法,主要靠自学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教也等于不教。有的学生在上小学时就不想好好学习知识,更不想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如今一看书本就头疼,一说上课就心烦,甚至上课不带书本不带笔,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循循善诱,苦口相劝,难以奏效,严厉管教,甚至拳脚相加都无济于事。有的学生说,老师煞费苦心讲的再好也如同念天书,我一句也听不明白,更听不进去。

这样的学生丝毫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更不想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让这样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是让他们有想学习的愿望,有愿意学习的兴趣才行。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成自然是好事,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同样坏习惯成自然是坏事,要想改过来谈何容易,正所谓得病容易祛病难。十几年养成的不爱学习的习惯,想靠几个月就改变过来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文化基础知识很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确很有难度,再加上不愿学习,不会学习,只能跳出一米远,真的没啥办法让他跳到两米外。

教是为了不教,我理解就是努力让学生必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才行,如果学生自己不肯学习,那就无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愿意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会自觉学习,才有教是为了不教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2:怎样为人师表

作者:包成海

我认为,为人师表主要是指教师的形象,意思是说作为教师应当在人品、学问等各方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俗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教师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都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叩击着学生的心灵。所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的必备修养之一。总结自己多年做教师的经验,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

教师的外在形象是仪表大方、举止得体,主要包括教师的容貌、发型、着装、饰物、表情和言谈等,它可以体现出教师的内在气质、学识和修养。

虽然教师不必去做美容或刻意化装,但是教师的容貌要做到让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易于接受。

教师的发型、着装和饰物的搭配,要以简洁明了、大方得体为主要原则。如果一个衣帽不端或浓装艳抹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表情,要丰富自然,富于变化。和蔼时,则如阳光雨露,吹洒学生的心田;严厉时,则如暴风骤雨,一扫学生心灵中的阴霾。

言谈是教师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教师的语言要发音规范,通俗易懂。教师应当善于用清新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教学内容。风趣的表达方式是教师智慧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载体。

教师的仪表和言谈举止是自身学识、修养和心灵的真实再现。一个教师的仪表和言谈举止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一个单位,乃至整个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

教师的内在形象是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

“育人先育己”,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时要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自我解脱的能力以及自我表现的能力。面对取舍,做到忧而不悲、喜而不狂;面对环境,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在成败之间,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这样,才能主动面对和迎战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博的知识视野,更是教师形成良好形象的源泉。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所拥有的“一桶水”,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了。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成长,在把握学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譬如与教育相关的信息、统计、控制以及电化教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树立新教师形象的根本。

教师形象重在为人师表。自己身为一名教师,要每日三省吾身,发现哪样做得不好,就及时改正,这样才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形象,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关于教育学生优秀文章3:少一些说教,多听听学生心声

作者:志远2014

一天晚上晚自习时偶然经过六年级的教室,正好看到田老师在一个合堂教室里大声地给同学们讲数学题。学生似乎听得很认真,老师讲的也很投入。但我总有一种担心:学生到底听懂了吗?听懂的能占多少?他们都能跟上并理解老师的思路吗?都能及时消化吸收吗?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写下了这篇感想。

其实像这样一言堂式的教法的老师大有人在,因为这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很难改变、很难撼动它的权威。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讲的,但实际效果都不怎么理想,所以我总怀疑自己、怀疑这种教法。我感觉,学生实在是太被动了,加上“闻道有先后”的天然差距,他们中有很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一时理解不了,或者有自己的想法、疑问也不能说出来展示一下,老师很难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总不能上来就开药方,要讲究个“望闻问切”,然后再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所以我今后不能再盲目的一直自顾自的豪言壮语、高谈阔论的讲了,我讲的那都是我自己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甚至不一定认同。我要大胆的放手给学生,然后我做一个观察者、倾听者、救火队长,发现问题再“插嘴”纠正解释一下,做到“对症下药”。 但是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着急,更不要放弃让学生表达展现自己,因为“看病”“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让学生尽量表露自己才能更好地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认识,较容易的可以让成绩差一些的讲解。因为他们是同一个年龄段的,有“共同语言”,想问题、看事情容易想到一块去,即使讲得不好也不要紧,老师正好借此发现了学生理解和看法的漏洞破绽,直接纠正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就好。

随着当今教育技术与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五花八门的创新式教学方法遍地开花。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即墨第二十八中学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大连市等学校的小班化教学、重庆市双桥中学“三四五六”高效课堂、赏识教育等等,可谓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引无数同行竞相学习效仿。但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没有听说过杜郎口中学第二、昌乐二中第二、洋思中学第二……模仿的结果可想而知。那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习杜郎口、学习昌乐二中,但都坚持不到一两年就不了了之了,为什么呢?你以为把人家的教育模式搬来套在自己身上就如“三三六”“271”这几个数字一样简单吗?要是这样可以的话,全国所有的学校就都是名校了。教育的根本还是教育者本身,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是跟这个学校的教师及领导的教育思想理念及技术水平有着根本联系的。所以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者的水平,有的甚至要进行洗脑式的改变。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真正把“学生为主体”落实到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践行这一信条。其实那些名校所谓的创新教学模式无非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放手发动学生,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开发他们,让他们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己,为他们以后的道路指明方向、帮助他们从小树立适合自己的切合实际的理想。 要让他们成为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任老师摆弄的学习机器、高分考手。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科学、服务的人文环境,注重文化熏陶、内涵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未成年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教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写作上创造了“冰山理论”,他写文章力求精练地描述事实,而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妄加议论,自己的看法只是文章的“冰山一角”。尽量展现事情的原貌,从而能将原汁原味的作品展示给读者,从而形成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教学也应该是这样,一节课40分钟应该尽量展现暴露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让大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发现自己暴露的问题。当他们展现出这些闪光点与不足之处的时候,老师才要当仁不让地站出来赞赏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实行赏识教育。但老师的这种行为却只能站到整堂课的“冰山一角”,学生行为才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

只要教育者们树立了这样的思想理念,使用哪种教育模式就无关紧要了。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及学校实际情况随时随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只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了自己,让大家看到了他的独特之处,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引导,使他们想着明确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教育的巨大成功。

期待中国的未来能出现一批批在各方面各领域有着诺贝尔奖式的创新人才,而不是一堆堆只擅长考高分的“考试机器”。要培养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大同小异的“机器人”。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生成与创造。那么,请点燃自己的心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径,也照亮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关于教育孩子,父母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重要,那么教育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今日首发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教育励志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励志文章:父母要传递情商和逆商

俞敏洪:父母给孩子传递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学重要

据我观察,我们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因为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拥有这样的胸怀不太容易。但我们作为父母,大人是应该有这样胸怀的。一旦有了这样的胸怀,就不会太在意你孩子的成绩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名,上的大学是北大、南大,还是东大。因为孩子的命运是由多层因素组成的,想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会关注到,你的孩子有没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击,打击以后还能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更重要。还有,你的孩子有没有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不是特别流畅,做人做得非常到位,赢得周围朋友的信任这种能力就更重要。

最高境界的情商(EQ)、逆商(AQ)都是由家庭传递的。

而父母对孩子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要重要。你先不要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要让他出国,重要的是你把优秀的情商和逆商这样的本领传递下去。而要传递,你本身要有。家长没有的话,怎么传递得了呢?

我身上这种情商能力就是来自我父母。我父亲是一个架大梁的木工,农村盖房子原来不是用水泥,是用树。我父亲架大梁属于当地的一流水平,方圆十里地谁家造房子都请我父亲,那是荣耀。

我父亲知道谁家比较有钱,谁家比较穷。有些人为儿子娶媳妇,攒10多年的钱才盖得起房。这种情况我父亲一分工钱不拿,但是对有钱人,他就会要工钱,去买酒喝。

所以我父亲那种帮助穷人的心态,一直在我心底里落下了根。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去帮穷人了,因为我毕竟算是穷人中间长起来的一个苗子。

我母亲当年是妇女队长,人特别善良。我们家和隔壁家都晒着稻谷,有一天要下大雷雨,邻居家里没人,我们先把隔壁家的谷子收完了,大雨就来了。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先收自己家的,母亲说,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我们家就变成全村人聚会的地方,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喜欢和享受热闹。所以家庭成长的氛围其实对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李开复:培养孩子的五大方法

李开复说过一句话,3%的时间管教孩子,要用97%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因为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让孩子成为讲理的孩子。我跟李开复是好朋友,他教育孩子比我成功很多。

孩子需要“规矩”,但是把规矩定好,在规矩之内完全自由,违反规矩要受到提前讲好的惩罚,最后创造出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养成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同时,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我儿子对机械的、电子的东西很入迷。我给他买个3D打印机他就给拆了,装不回去了,然后我的电脑也被他弄坏了。我就请了老师来维修,让他在旁边看着,他就很喜欢。

我女儿音乐天赋不错,弹钢琴一弹就弹到了十级,我儿子学萨克斯却不那么喜欢,不过他还是坚持学下来了。我知道,必须让他有成就感,在一些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能,并且被人赞扬。小到在家里先被父母赞扬,再被周围邻居赞扬,再被小社团赞扬,再被同学赞扬——现在他对萨克斯也感兴趣了,主动去吹去练了。以前是我盯着他吹,现在已经很好了。

不要惩罚失败,要惩罚懒惰。

不要说教。好好做人,好好干活儿,好好这个好好那个,孩子烦得不得了。

还有就是凡事不能都包办代替,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前一段时间留学生虐凌案就是一次深刻教训。这事件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在家长。这次全国政协会议还专门探讨了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暴力怎么样来定罪的问题。这个案例中,有个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到了美国二话不说,先拎了一包钱给法官,结果倒过来父母同时被起诉。这就是中国的思维逻辑,认为孩子犯罪不是罪,有钱能够解决一切。他们的错误观点导致孩子认为只要有钱有势什么都能干。

全惠星: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一生

全惠星博士是耶鲁大学的教授,韩国人。她将6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她是怎么培养的呢?你看她有句话说,“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功夫在学外”。妈妈本身要懂得发展自我,就是妈妈本身要变成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能力养育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我发现,孩子只要从小到大是在读书的环境中间长大的,这个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这么简单,所以读书非常地重要。

另一句话也是我一直认可的,“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哪怕穷到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个家庭都是心灵的圣殿。

好家庭有四条标准:第一,做事情要心平气和,不情绪化的家长更加容易成功;第二,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孩子有安全感,同时也有独立能力;第三条也是“规矩”,不要溺爱。

四五年前,我儿子才上小学六年级,就问我要一个iPad。那时候这种电子产品刚开始流行,我说要好几千块钱呢你知道吗?他说我知道,但是我的同学们都有了。

我说,可以,但爸爸是有条件的,你把这20本书读完,把每本书中讲的关键东西告诉我,爸爸就给你买。他真的开始读了,一个月读了10本书。之后我出差了,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孩子手上拿着iPad。因为妈妈说,趁着爸爸出差赶快买。

所以,当你定好规矩以后,夫妻两个不一致很容易被孩子利用。孩子从一岁开始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之间的不同,来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这是生物性特性所决定的,更别说小学初中的孩子,太容易通过察言观色来掌握了。有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会挑起父母之间的不和。

第四条,整个家庭、父母都喜欢读书,尤其母亲喜欢读书,孩子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励志文章: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当代著名作家王朔致给女儿书

你必须内心丰富,

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王朔致女儿

王朔嬉笑怒骂,大胆张扬的“痞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他在女儿王咪六岁时与妻子离婚,在《致女儿书》里这样说:

最后一次离开你们,你妈妈一边哭一边喊你的名字,你不应声,悄悄坐在自己屋里哭,我进你屋你抬头看我一眼,你的个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里充满孩子的惊慌。我没脸说我的感受,我还是走了。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也曾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父亲这个角色自己做得很不好,他说:“我其实我真没想过怎么做父亲,假如让我选择,我宁肯选择不当父亲。”

这样的一个父亲,这样的经历,女儿王咪的成长却十分顺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回国成为《艺术财经》杂志编辑,低调完婚,一步步顺利地走着自己的人生,王咪没有使用父亲准备的“最坏也不过是,我养她一辈子”这个备案,虽然没有多大的成就,但也正是父亲王朔所说的:不需要成功,一切开心就好。

同时,女儿的出生之后十多年间,王朔的事业更是处于井喷,创造了一系列的影视奇迹,《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编辑部的故事》、《渴望》、《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诸多的作品,期间,情感经历也屡被关注。父亲与女儿各自精彩,成就着各自的人生。

王朔对于养育女儿的态度,颇为洒脱,甚至任性。除了对女儿的“爱”以外,王朔最看重的是女儿的内在是否强大、是否快乐,至于外在的成绩、成功,在王朔眼里就是个“屁”。

有多爱?

看他这么说:“我干吗不对她宽容?我干吗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没听说过获得快乐还让快乐源泉养老的这不是讹人么?她大可不必养我,我不好意思。

我们的父母这一代丧尽安全感,下意识不自觉——个别人故意——把自己的恐惧传递到孩子身上,家庭其实都破裂了但还拿铁丝箍在一起假装完好。老实说,我这一代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这些破裂家庭关系的影响,多少人家演正常的父母其实已经疯了很多年了。

中国的事情很镜相,总给人错位倒置感,最后老是要子女原谅父母,虽然大家都很可怜,其间只见强弱关系的转换,亲人之间的忏悔和赦免搞得像做贼,怕丢脸,结果老人鬼鬼祟祟或者假装文静致远,中年发福的孩子都成了伪君子,一家子演戏勤勤恳恳,说起来都默然嘿然家家一本糊涂账。

譬如说家庭暴力大量的是父母打孩子,这何止是不道德,纯粹是犯罪,弱者的残忍。但是在我们的电视上随便一对父母谈到打孩子都不怕承认——坦承,口口声声为孩子好,我谢你了,真不知道寒碜特别是父亲;心理学家的规劝都极尽温婉生怕惊扰、磕、碰、贬损了他这权力。

善良民俗就认为这是可以的,他拥有这个权力,他终身拥有,不管他走到哪儿,丑恶到什么样,你都要对他尽义务。而且你要强调这个,你就让世代中国小孩这一生得不到他拥有的权利,实际上从一出生就剥夺了他免受屈辱、疼痛的权利。

人是条件反射动物,哺乳动物都是。你打次猫试试,狗是奴才,狗能不反抗,猫反抗不了也跟你玩阴的——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小孩组成的国家将来一直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我靠,不带这么聊天的。(笑)你说你爱我,其实我很清楚你骨子里是脏心眼,是叫我将来在你老了失去劳动能力后保障你——你不肯学习意味着你将来不打算为我的衰老负责任。

你看这么多父母都快——已经——把孩子打死了。您这不是爱,爱是不能交换的,无条件付出,不要回报,想都不想,起这念已是罪恶了,付出中已经达成次级回报——快乐奖赏了;跟我国人群的基本价值观是混乱的,混沌不明的,越老越不懂事。

至于内在,王朔在送女儿去美国读书的时候,给出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保护女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她是念到中考的时候,我说你不要参加中考了,你要考过去你就是傻子,你要考不过去,你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我送她去了美国念书。”

“我说上学你就是为自尊心学习,你学习不好,老师会当场奚落你,你会很没面子。有些老师就会这一套,打击小孩的自尊心。”

王朔有多在意女儿的内在,还有另一句广为流传的金句:“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后来这句话还成为了不少女孩的座右铭。

拆解开来:是要会生活,能照顾好自己,独立,健康,内在强大。狂傲不羁的他,却能在养育孩子上凭着这些看上去有点糙有点硌的观点,让女儿健康顺利成长,私以为,这一切是源于王朔对于孩子有很深的信任,这个点是王朔做父亲如此“特立独行”的根本原因。

王朔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有时候老师找我开家长会,那些老师到现在还这样告状,说某某同学品质不好,让我女儿不要跟那人来往。小时候老师就爱挑拨小孩关系。小孩哪有品质不好的?我听了都懒得搭理。”

可以看到,王朔对女儿的关注,根本不在外在的细枝末节上,他最关注的全部是女儿的内在。在他看来,保护好女儿的自尊,让她建立自信,拥有自爱的能力,她自然能hold住自己的人生,hold住人生所有的状况。

而事实也证明,王朔的做法是正确的。

教育励志文章:现成教育体制的突破路径在哪

作者: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

我们行动的依据来源于理念,现实在理念中生成,理念赋予现实以和谐的形式,理念高于现实。理念高于现实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也就是强调作为心灵主体的能力。教育作为有灵魂的实践正在于教育实践主体内在理念的引领。理念高于行动,哲学思考的魅力,正在于启迪个人的内在理念,以理念引领个人的实践。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内心的理念之光。我们把自己的心灯点燃,可以照亮自己,可以照亮身边最贴近的人。虽然我们不足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历史上诸多的教育家们,他们的心灯照亮他们生逢的时代。回望现代中国教育的历史,那些杰出的心灵,王国维、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等,他们的行动充满着人性的温情。他们的心灯摆在的合适的位置,被很多人看到了,正如《圣经》上说,“人点灯,不放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灯要放在台子上,才能照得更远。对于我们而言,要把灯摆在合适的位置,可能有很多偶然性,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心灯点亮。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先贤们点燃自己的心灯,赋予学校、教育以生动的精神。象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就是其中杰出的典范。学校的名字本身就是经亨颐等教育理念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续与表达。春晖中学很多的建筑,同样深情地烙上了那些杰出的灵魂的印记。夏沔尊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平屋,就是认为自己是平凡的人。这正是他们的平凡之所在,他们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但却是最不平凡的。他们就是在学校的命名、建筑的命名中,用自己的内在理念伸展出乌托邦的教育空间,他们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让我们明白,学校原来还可以如此这般地充满着生命的、文化的、理想的气质,一所简单的学校原来还可以洋溢着爱、美、自由。是他们,以个人杰出的灵魂改变了学校存在的本质,提升了学校存在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提升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品质。他们那个时代难不难?难道不比我们今天难?但他们身在其中却弦歌不止,精神依然卓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才。学校的灵魂从何而来,来源于校长,教师,来源于蔡元培、胡适、经亨颐、夏沔尊、朱自清,来源他们内心,来自于他们高贵的灵魂。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尽管充满着令人眩目的各种成就,但繁华之中难以掩盖内在精神的贫困,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内心空洞的表演”,我们也早已习惯于生活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之中。我们经常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导致我们作为教育人内心的空洞,这种空间是难以用忙碌来填补的,我们的忙许多时候还在加重这种空洞。那么,我们凭什么来填补?就是爱,爱是基础性的质素,爱是填补内心空洞的最重要的尺度。爱有两种基本存在姿态,一种是无对象的爱,一种是具体的爱。我们更习惯于看得见爱,我们缺少的是超越性的爱,是不爱什么东西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它跟对象无关,它关涉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爱乃是显明我们作为积极的存在。爱有三种形式:溺爱,这是占有型的爱,始终把爱的对象置于个人的手掌心;放纵型的爱,其实就是不管;解放型的爱,是让他成为独立的自我,让他成为健全的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爱是至关重要的,在爱之上还有责任,在一个平庸的时代,我们需要担当我们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逃避,来显现自我对平庸的超越。

我总在想,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学生的感动,惟其如此,教育才能贴近他们生命的深层;也需要我们自己感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但仅有感动是不够的,感动后怎么办?要有健康的人生,成为健全的自我,感动而不能伤感,要展现人性的阳光的一面。这同样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那种东西是来源于人性自然。我们需要以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尽可能地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世界,给他们奠定阳光人生的基础。我一直记得安南说的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我们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时,更应该释放自我人性的力量。

我们今天谈论日常教育生活的突破,现成体制下,突破的路径在哪里,起点又在哪里?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举起心灯,照亮自己,走出伤感的自我,走向阳光的自我。我们点燃心灯后怎么办?也许我们会被湮灭,但难道我们就不会在铁屋子中找到一片亮光?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的、生命的历险才足以体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性的尊严。有痛才有希望,这就是痛快。

我们寻找个人教育实践的改造,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在我看来,很好的表达乃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所谓想大问题就是一定要从更大的视线中把握当代教育的生存问题,同时寻找这个时代教育的大的出路。我们都是在大教育的背景上来谈教育,要寻找更基本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我们今天的时代需要有大胸怀、大气魄。但另一方面,我们要行动,就只能做小事情,从小事着手,一点点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改变教育,比如说命名,学校宿舍名……我们学校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教学楼可否起个优美的名字?所谓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改革的面愈大,遭遇的阻碍就越大。只有一点点绵延而进,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真正的希望。恰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走在最后的乃是民族的真正的希望。因为真正的改革需要的乃是韧性的坚持。从日常生活的改善开始,把教育改革的出路落实到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诅骂,而是建设,好比田里的禾苗,不是骂杂草长得多么茂盛,而是把苗长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理念先于实践,宏大的理念一点点生长为实践的肌体。

尽管我们在日常的教育行动中,会遭遇诸多的烦恼,但细心思量,教育乃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事业,因为教育乃是在呵护儿童生命世界的发展,促进健全生命的生长生成。当我们内心的阳光展开,我们一定会发现,立足生成成长的教育是多么的美好!教育工作虽然复杂,而不乏艰辛,但只要我们在理念的世界中找到诗意的阳光,从事教育就会成为一件多么幸福的心志之业。儿童生命世界的成长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事业,我们要用创意来点燃儿童生命世界的心灯,不是用眼睛来看世界,而是学会用心来看世界;不是教书,而是教育孩童。今天的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这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实践指向的究竟是眼睛、脑袋还是心灵,指向的是教书还是育人,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审慎的扣问。

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人性的力量,我们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把我们内心的教育之光传达给世界,传达给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当我们这么做时,感受到这种幸福时,跟别人的评价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每天辛勤耕耘,充满劳绩,这个世界究竟谁会在意我们?但我们自己在意,我们生命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内心。也许,这就是我们反思日常教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我曾在个人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出版之时,写下这么一段话:

“我深知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我也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在意你个人的思考与努力,但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点燃自己的心上之灯,不求照亮别人,但求温暖自己,照亮自我生命深处的虚空。

“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辛勤采蜜的蜜蜂,不停地让自己保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的张力,使自己常处于一种思考与写作的生命紧张之中。我常常忍不住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世界究竟有谁会在意你的存在呢?

“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原来就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创造之中。这不就是尼采所说的‘生命的生成与创造’么?”

是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生成与创造。那么,请点燃自己的心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径,也照亮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

幼儿 教育 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特殊阶段,幼儿教育非常简单 ,但又非常重要,家长必须十分重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幼儿教育的 文章 ,欢迎阅读!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篇一:必不可少的三大 家庭教育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 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 经验 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家长学校应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篇二:怎样做个出色的现代妈妈 作为母亲,最大的成就在哪里?多数人第一个答案是“孩子”。不过现代妈妈在顾家、顾孩子的同时,还渴望自己保有传统角色的美好,并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希望自己是妈妈、妻子、职员,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本期,来自宁波的妈妈们,向我们展现对妈妈角色的省思。 观点一:现代妈妈要做有效率的生活规划 作为年轻的职业女性,既希望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能有所发展,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好妻子。兼顾事业与家庭确实不易,因此,如何妥善分配时间、工作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生活中,我总是先列出所有工作项目,然后判断哪些是必须自己做的,哪些可请人代劳,如一些需要跑腿的杂事、打扫家庭卫生等,可请家政公司代劳,自己可挤出时间和儿子玩。因为幼儿期的孩子,每天都要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我的体会是忙禄的上班妈妈,一定要做个有效率的规划,否则会陷入无头苍蝇般的瞎忙,最后落得事倍功半。 我还有个经验要和妈妈们分享,我随身携带一个印有日、周、月计划的 笔记本 ,及时提醒自己,每天有条不紊地生活。这样做,使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妈妈若在工作上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就感,就会让自己有更愉悦的心情和孩子相处,连带着亲子之间互动的质量都会更高。 观点二:要更重视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到在厨房忙碌的妈妈,桌上还有妈妈凉好了的茶水。现代社会,职业妈妈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肯定比传统妈妈大,相对地,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可即使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我也不愿把女儿扔给祖辈了事。我的做法是,没办法增加陪伴女儿的时间,就关注和女儿相处时的质量。比如,我会预先调整好情绪,安排好内容,以便能专心地在特定时段与女儿谈心、沟通、玩耍,这样做,远胜于时间虽多却漫不经心的亲子互动。 我看到过一个研究结果,说是幼儿阶段的亲子互动质量越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影响也越大。当然,我这样重视和女儿相处的质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如果现在我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女儿相处,女儿长大后也许会说:“我的人生刚开始,而你开始享受人生。我很忙,没法管你。”这不是危言耸听,将来你要孩子陪的渴望,就是孩子现在要你陪的渴望。 观点三:努力寻找生活的平衡点 现代妈妈压力大是公认的,我想,妈妈们要懂得在生活中找平衡点,只有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满意度,才有力量去付出。 当好妈妈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是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和找出适合的家庭教育 方法 。我的体验是,除了把儿子照料好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着手行动。现代女性不应该心里除了孩子什么都没有,至少要跟得上社会的节奏,随时保持一颗爱学习、能进取的心,这样才不致于日子过得太松散。 事实上,家庭琐事永远忙不完,而且我也希望能过自己想要的有规律、优雅的生活,所以,我总在寻找生活的平衡点。比如某段时间工作特别忙,我就临时请家政人员代劳家务,请祖辈帮忙照料儿子。忙过这阵后,我就“回归”家庭,多花时间和儿子玩,亲自动手为全家做美食。总之,我不愿意使自己永远陷在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之中而蜡烛两头烧,让生活变得没有品质,自己也变成怨妇。 观点四:现代妈妈应扩大生活圈 我是我们公司第三个在有了孩子后辞职当全职妈妈的。在陪伴儿子成长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有很多感想:我不只是“在家带小孩”的,而是“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的妈妈。“在家带小孩”的传统的全职妈妈,已不适用现代社会,现代全职妈妈应懂得走出去,增进人际互动,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脚步。有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妈妈在成长,孩子才会有成长。现在,我会留意并参与报纸、网络上的一些可供妈妈参与的教养讲座、亲子读书会、社区学校、自愿者行动等活动。这些实践让我明白,现代妈妈应发展自己兴趣,有兴趣才会投入,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喜悦。我最近参与了妈妈读书会,这是个自愿者活动,这个活动除可帮助自己成长,同时还能结交到一些志向相同、可互相交流教子方式的妈妈朋友。 其实,不管妈妈们有没有上班,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只要融入社会,必定会有收获。 观点五:善用临托服务缓解压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妈妈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会出现孩子没人带的困境。比如,我的职业是护士,而家中老人都在外地,虽然很想有自己的空间,同时工作家庭两不误,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谁都知道护士工作辛苦,拖着走了一整天的脚跨进家门,看到的是上顿没洗的碗和乱糟糟的家,要是碰到女儿“发飙”,真的有种生活在地狱的感觉。哪还有心情当个好妈妈。面对这一切,自己不调整,没人能救我。最近,我发现社区有个临时托儿中心,最长能管孩子3个小时,收费也合理。我把女儿送去后,抽空办自己的事,洗个头、逛逛街、看场电影、游次泳、跳场有氧舞蹈,或听听演讲、和朋友喝个下午茶,就当是犒赏自己,从整天被工作和孩子“绑住”的状态中解脱一会。然后,再以快乐的心情面对孩子。 同时,女儿也有机会认识其他朋友。只是选择临时托幼时,要选固定、可靠的机构。比如,我还会给女儿报困难班(幼儿园附设的服务),可比平时晚接一两个小时,这样孩子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被送来送去。我觉得临时托人照料一下孩子,对我们这样的家庭,可说是两全其美。孩子玩得开心,妈妈也能轻松一会儿。这在现今紧张忙碌、压力重重的社会中,不但是生活上的必需,也是心情上的必需。 观点六:从孩子的世界看人生 我觉得,当妈妈最大的喜悦是,孩子能让自己童心复苏,接触到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面。我常为自己因儿子而感受到新世界、能重回童年而感动。如,有一次带儿子去兜风,他把车窗户打开用力地吸了一口气,说: “我在吃风。”儿子喜欢坐在阳台上,问他做什么,他说:“我在和风爷爷讲话。”孩子的 想象力 真丰富。 我觉得现代妈妈,要用心和孩子相处、细细欣赏与品味,就会发现童心童语,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总让人惊喜不断,学习不完。 无论如何,当妈妈虽有其辛苦的一面,也总有其快乐的一面。相信只要有能坚持不断学习的心,积极而有自信,并懂得欣赏与享受亲子相处的过程,您也会是一个优秀而快乐的现代妈妈。 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篇三:保持童心接近孩子的心灵 我的世界你懂吗 这是一个美国孩子 写给父母的信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河南七色花福利幼儿园园长蔡蕾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有一颗隐藏着的童心,种种生活让大人们失去了童心,又找不到开启孩子童心的钥匙。父母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 爱好 、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础。 家长的忽视会使孩子“感情阻滞” 3岁男孩楠楠从幼儿园回到家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缠着妈妈给他讲 故事 。当时,恰恰碰上妈妈为工作的事烦心。“去、去、去,一边玩去。烦人!”妈妈大声训斥楠楠,楠楠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吓得躲在一边不吭声。 乐乐的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厉,5岁的乐乐变得十分内向,说话很少,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胆怯。在妈妈面前,乐乐不敢哭,笑的时候也显得勉强,其实乐乐心里有许多想法,但他很少对妈妈说。因为,妈妈个性强,乐乐没有机会和妈妈谈心。 金水区新建幼儿园园长阴凤云说,好多父母忽视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孩子的气愤、痛苦、委屈或者愉快、兴奋、得意统统藏在自己心里,不愿坦率表达出来。孩子若是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感情阻滞”状态中,会认为无人同情他,无人理解他,渐渐对亲人失去信任,等父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已经无法与孩子沟通。 孩子执拗家长不妨冷处理 妈妈:“宝宝,今天的天气太冷,你要穿裤子,不然会感冒的。” 宝宝:“不,我就要穿裙子,我不怕冷。” 妈妈:“不行,等天气好了再穿。” 宝宝:“不,我不穿裤子。” …… 3岁女孩佳佳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了,经常和妈妈顶牛。一向听话的佳佳突然变得固执、认死理、软硬不吃,你让她干吗,她就偏不,跟你对着干,要么就大哭大闹。 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孙园园老师分析,两岁以后的孩子,突然变得任性、固执、不听话、爱发脾气,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表现。因为两岁之后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明确,“我”的概念逐渐清晰,如果成人的语言或行为妨碍了孩子独立的发展需要,孩子就会哭闹、焦虑、反抗,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执拗期”。 孙园园提醒家长,对待“执拗期”的孩子,成人不能因为图清静一味地顺从、迁就孩子,或是不耐烦、压制甚至用武力使孩子妥协听话。相反,家长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变化,理解孩子;对孩子的任性要耐心调教、善于等待,因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家长不要和孩子对着干或是用武力,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做法,等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和孩子沟通。 多倾听孩子心声 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孩子的盲目任性,又不委屈孩子,不致让他陷入感情阻滞状态中呢?阴凤云园长介绍这样一些方法: 一是要区分孩子的行动与感觉。孩子在马路上乱跑,动不动打人,乱扔东西,这属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告诉他这样不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孩子兴奋、苦恼,或喜或怒,或恐惧或害羞,这属于孩子的感觉,父母不要压抑或控制这些感情的流露。 二是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是咿呀学语的孩子,也想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孩子长大了,有时多嘴多舌,问这问那。对此父母不可厌烦,绝对不要把他们的话当作取乐的笑料。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耐心地倾听孩子。

  • 索引序列
  • 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
  • 教育方面的文章
  • 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
  • 关于教育学方面的论文
  • 教育方面的文章推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