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就业能力毕业论文

就业能力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就业能力毕业论文

面临当前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增强就业能力做好求职准备论文的范文如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

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当前的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自身将来想从事职业的就业环境,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高校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计划并根据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2、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推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多方面收集、整理和发布招聘单位的信息,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最后还要积极与招聘单位联系,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也要求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另外设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第三聘用专业的创业导师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授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第四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为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是否做好准备是择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1、知识上的准备:

大学生要学好学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学好和涉猎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未来工作的根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能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第三是计算机、网络及外语知识。当今是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已成为必备的职业基础要求。第四是法律法规常识。了解它能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第五是人际交往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快适应职场,在工作中也能提高成功率。

2、能力上的准备:

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等同于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知识也不能简单和能力划等号。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校内外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应多组织或参加班集体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及暑期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四是承受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学习和求职择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承受困难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这对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加有用。当然,同时也要加强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被动性的能力。

3、思想上的准备:

毕业生在求职中有一些常见的思想矛盾,比如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容易在求职中得意忘形或患得患失;理想过于丰满,毫无思想和能力准备就盲目创业或在择业中把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作为首要要求;盲目从众,跟风去考研、出国或不考虑自身情况,找和朋友、同学一样的工作;

面对竞争,缺乏勇气和能力应对等等。所以,作为毕业生来说,良好的求职心态非常重要,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是要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职业目标,合理定位;二是做好竞争的准备,调整好面对竞争成功和失败的心态;

要时刻做好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四是要做好面向基层工作的准备;五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

4、材料的准备:

求职择业中,也要重视材料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一是推荐材料的准备。包括个人自荐信;学校推荐表;专家举荐书等。二是物资的准备。包括服装;交通费用、通讯设备;用人单位的资料等。三是问题材料。包括面试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及自我发展的认识等。

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择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能否走好第一步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好就业准备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通过多方途径积极引导,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目标。

对大学生而言,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期间,根据规划贮备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扩展资料:

写求职准备论文的相关说明:

求职准备择业是人生必经的门槛,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写求职准备论文需要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应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大学生本身也要从知识、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准备。

刊大师:为作者投发学术期刊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你知道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有什么好处吗?快点进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所面对的就业压力。这学期学校组织了就业指导课正好为我这样迷茫着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指导课中我受益匪浅,同时我的就业观念也有所改变,面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以改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 今年受全球化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我们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那么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我的就业观应如何转变呢?接下来我想就我个人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的就业观。首先:面对市场经济,一职难求的现状,我们要有一种就业为先的心里,我们要清楚的看清自己的能力,在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上,适当降低要求先就业再择业。这几年应届毕业生每年都有所增加,而各招聘企业人数却有较大幅度下降,有些大型单位仅招一二个人。本来毕业生就多,就业压力大,现在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机,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不能像当初自己设想的那样,完全按自己的学历找工作,还非要找个好工作不可。目前头等大事就是先找个工作,先养活自己,然后继续不断努力学习,等到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再按自己的要求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第二、把握机遇,自我推销,对于我们毕业生而言“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也面对着“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的现实情况。所以说学会“把握机遇,自我推销”是我们走出校门的第一步。我们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多上网浏览一些招聘与就业的相关信息。抓住每一次就业的就会,即便招聘会上遭到冷眼相待也全当是给自我推销积攒经验而已。柘宽就业的思路,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西部大开发政策,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因为那里对大学生的需求,要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或其他的地方。但是不少大学生因为那里的工作条件不好,气候环境不好,以及西部比较贫穷,等原因不愿意到西部去工作!而这样的原因也许就是我的一个好的就业就会。这段时间在学校听辅导员说过大学生毕业报考村官就业的上岗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歧视到农村工作。我们刚由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出来找工作,自己就如同是一件商品,我们自己要学会推销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对自己要有信心,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要将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展现给招聘单位,再者我们也不要过分的强调自己的意愿,要以社会与单位及个人的发展为重。第三、自己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可悲的。可悲什么呢?可悲的是:如果没有目标,你就像《未来水世界》电影中大海里没有方向的船,即使你再努力,也很难到达美丽的陆地,甚至越航行离陆地越远。 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可能今天换一个工作,明天换一个工作,一年换几个单位,甚至换几个行业。而其实,如果你在一个公司做不到两年,你根本无法真正学习到这个公司的专业、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东西;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如果你在一个行业待不上三四年,你根本把握不到这个行业的感觉,感觉都找不到,你何谈在这个行业取得人生的成功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找到一份还可以的工作时,第一:专注去做这个行业;第二:在这个公司坚持做好几年,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努力的为之奋斗!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金融危机以前,在我们许多大学毕业生看来,外企或国家单位是我们眼中的香馍馍,可是今年,只要能找到一个栖身之地,也许我们都不会怨天尤人,这一点儿都不夸张,于是出现了“零工资就业”这样一种说法。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还能说什么。现在国家也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则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机遇,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我们大学生应将在校期间的创业学习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总之,面对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就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但不管怎样,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早日就业是硬道理。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高校;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57-0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3.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结语: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呵呵~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以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出能够熟练地将自身专业技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当中,且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的能力集合体。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许多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抱怨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高校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 综合素质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说,大学生能否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与否,而合理地解决该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进一步指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成绩,还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或叫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以上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就业能力是和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以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出能够熟练地将自身专业技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当中,且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的能力集合体。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许多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抱怨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高校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在人才招聘中很受用人单位青睐。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2.创新能力缺乏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然而多数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受理的近15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的只占,而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专利的占23%。

3.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应聘能力薄弱

知识拓展能力是指在未知领域里知识量的积累,对大学生而言,是要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应聘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环节中起着直接的、最后的决定作用。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在应聘及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相关能力,通常依此作为最后的判断标准。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就业鸿沟”。要跨越这个“就业鸿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1.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也是在竞争力中表现最直接、外显性的。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并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1)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校内可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最大全合力;校外可与各专业相关的单位接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2)确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能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3)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完善。基地建设是提高大为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积极的实践能给大学生们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

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缓解部分就业压力,而且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财富。(1)有效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先要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2)开展创业教育。

3.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应聘能力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生涯辅导”教育工作。(2)建立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体系。(3)增强服务意识,以服务促就业,善始善终地做好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快和完善就业信息化建设,如就业信息网、网络人才库等。(4)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和开发体系。它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将触角向社会纵横渗透。

四、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高校应该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转变落后的办学理念,加快改革进程,为培养有较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玉辉,王恒根.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01):90-92.

[3]万森林,张平.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37-38.

[4]熊书银,黄登婕.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是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希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摘要】就业是每个人和家庭要面对的问题,是民生之本。随着高校扩招,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出。针对当前大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 毕业 生就业信息的作用与来源;紧接着分析了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巨大压力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 措施 和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渠道 ;措施

一、就业信息的重要性

从国内外关于 教育 方法 与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刚刚迈出校园的学子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提供的就业信息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灵活地调整教育模式。这样一来社会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输出的人才。[1]朱继光(2009)曾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此外,大学生自身也要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当今就业的动态。根据企业的就业要求,发现的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缺陷。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是私人企业。

2、学校校园网发布的就业信息。校园网就业信息具有参考性。

3、社会人才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所涉及的岗位多,信息广泛,是获取各种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

4、报纸或新闻媒体。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信息一般繁琐,缺少针对性。

5、亲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此外,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步入到了市场经济,但在户籍、社会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制度的改革存在错位,这同样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例如:由于现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较发达的城市。但许多大学生由于户口问题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创业申请贷款资金,梦想也就随之化为泡影。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不可能像国企那样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五险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私企或小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了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严重失衡。传统关于大学生是宝的说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增长率与社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悬殊甚大。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均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突破700万。这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范围。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规的教育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高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灵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识、新技能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总之,[3]高校作为人才的生产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世纪的经济法则已经表明,未来的 职场 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三)企业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剧增,使得企业掌握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利用毕业生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来抬高用人标准,对一般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学生简历不屑一顾。他们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 口号 ,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其他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往往会使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愿意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职方式

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为影响很大,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环境适宜的工作场所。同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滞后的就业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因此,社会中往往会出现“有业无人,有人无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任意放纵自己。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能力没有得到较高的提高。此外正确的求职方式同样是获取理想工作的关键。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往往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求职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求职方式主要有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以及电话求职。但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需要不同的求职方式,不同的求职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径。[2]三、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面对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岗位的不对称现象,当前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辅助、以学校推荐为媒介、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根本”的就业机制。

1、国家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坚持为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积极响应“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鼓励他们到贫困和偏远的地区磨练自己。第二,要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确保招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为了实现大学生由岗位竞争者向岗位的开拓者的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们提供贷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这种做法使得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调整培养结构。国家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计划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将相应的指标和政策及时传达到各个高校。

2、社会方面

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使三大产业所能吸收的就业潜力也在逐年改变。因此,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问题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每年的就业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第一产业每年的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就业岗位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下降了大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上升到2012年的,上升了大约7个百分点,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上升到2012年的,上升了5个百分点,并且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例。

3、高校方面

刚刚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学子们往往由于涉社不深、缺乏社会 经验 、没有正确的定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处碰壁。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要让所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开设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就业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实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学生,高校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产生对着门课程的兴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当面临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化时,学生们应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远有效的。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一个动态的把握。事实上,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可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区别相互关系

内职业生涯规划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经验、能力、身体健康等因素的结合及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外职业生涯的前提,它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外职业生涯规划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结合及其变化的 故事 外职业生涯通常是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

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范围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让他们了解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

4、大学生方面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依赖性较强,凡事都要请教父母或询问朋友,缺乏主见。但对于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来说,正是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争取的时期。他们理应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能提升人的内在动力。创新本质上概括了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 文化 素质的人。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极大丰富和扩展了人自身的内涵。江泽民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点、要具备竞争意识。竞争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奋斗和进取的动力,那么他终究逃不过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竞争。第三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动机具有指导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样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5]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朱继光:.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游一行:《狼性法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4]、李军锁、王胜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开复:《成功学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篇二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 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 考研 ”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 报告 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 出国 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面临当前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增强就业能力做好求职准备论文的范文如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

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当前的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自身将来想从事职业的就业环境,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高校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计划并根据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2、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推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多方面收集、整理和发布招聘单位的信息,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最后还要积极与招聘单位联系,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也要求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另外设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第三聘用专业的创业导师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授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第四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为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是否做好准备是择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1、知识上的准备:

大学生要学好学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学好和涉猎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未来工作的根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能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第三是计算机、网络及外语知识。当今是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已成为必备的职业基础要求。第四是法律法规常识。了解它能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第五是人际交往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快适应职场,在工作中也能提高成功率。

2、能力上的准备:

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等同于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知识也不能简单和能力划等号。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校内外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应多组织或参加班集体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及暑期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四是承受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学习和求职择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承受困难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这对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加有用。当然,同时也要加强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被动性的能力。

3、思想上的准备:

毕业生在求职中有一些常见的思想矛盾,比如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容易在求职中得意忘形或患得患失;理想过于丰满,毫无思想和能力准备就盲目创业或在择业中把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作为首要要求;盲目从众,跟风去考研、出国或不考虑自身情况,找和朋友、同学一样的工作;

面对竞争,缺乏勇气和能力应对等等。所以,作为毕业生来说,良好的求职心态非常重要,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是要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职业目标,合理定位;二是做好竞争的准备,调整好面对竞争成功和失败的心态;

要时刻做好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四是要做好面向基层工作的准备;五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

4、材料的准备:

求职择业中,也要重视材料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一是推荐材料的准备。包括个人自荐信;学校推荐表;专家举荐书等。二是物资的准备。包括服装;交通费用、通讯设备;用人单位的资料等。三是问题材料。包括面试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及自我发展的认识等。

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择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能否走好第一步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好就业准备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通过多方途径积极引导,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目标。

对大学生而言,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期间,根据规划贮备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扩展资料:

写求职准备论文的相关说明:

求职准备择业是人生必经的门槛,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写求职准备论文需要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应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大学生本身也要从知识、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准备。

学术能力就是改论文的能力嘛

不知道你要申请哪个国家?一般来讲,学术能力,体现在是否有论文发表,是否有做过相关的学术研究。如果实在没有发表过论文,那么你可以阐述下对即将研究课题的认识和了解。不过具体看去哪个国家,结合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1.广泛阅读,尤其是读外国人编著的原版著作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说过:“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生进行大量的学术阅读,而阅读也正是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生成的一个必要途径。没有广泛的阅读,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更不可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论,除非凭空臆想。对研究生而言,广泛阅读学术著作以及期刊、网站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储备知识、启发思维、习得方法论的途径。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研究生既能够获得知识与信心,又能够获得思维与方法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学术素养集中体现在其撰写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上。学术论文的特点是“论”:“论点”、“论据”和“结论”。学术论文总得探讨并回答一个问题,包括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理论上或实践上的意义。问题就是事物发展中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变数之间的我们要去探索的某种关系,比如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他的社会责任感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二者之间相关程度有多高。此外,对于论文研究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它在历史上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前人或同时代的人对此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值得重视,都需要梳理清楚。要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阅读学术著作就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认为,研究生应该多阅读国外的学术类的著作和期刊杂志、专业网站上的学术类文章。因为国外的智慧财产权保护严格,在学术论著中很少有剽窃、抄袭之类的现象发生,并且创新性较强。更为重要的是,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论与我国的区别很大,通过对他们的学术成果的阅读,研究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并且可以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向。 2.勤写论文,特别是选题要能以小见大的论文 论文写作是培养、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目的。多写学术论文不仅能够促使研究生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兴趣点,占有学术资源与资料,与此同时还促使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反思已有的学术成果,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术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倡导研究生应多写学术论文,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选题不要太巨集大,不要动辄就是什么什么的嬗变、某某的思想述要之类,而应从小问题切人,深入挖掘,从而以小见大,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由于研究生的学术经历、人生阅历和理论水平都还有限,因此建议最好不要选择那些太过于理论化、思辨性太强、抽象性过高的论文选题。作为打基础的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细致又不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对于写论文而言,以小题目反映大问题是最佳的选择。此外,论文的题目也要细心打磨、精炼概括,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论文的所指所论。 3.重视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的训练 方法论意识和方法论是做学问的核心要素。方法论的优劣与否,能够直接决定一项学术研究的质量甚至是成败。因此,我们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把方法论的学习作为首要的方面。缺乏方法论或者方法论选择不当,都会对学术研究产生消极的影响。 方法论的核心是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显而易见,囿于一种方法只会阻碍研究的进展。尝试多种研究方法或者多种研究方法一起综合使用,会对学术研究大有益处。对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学术研究能不能有创新,关键在于研究中所采用的思维模式与研究的方法是否对该研究有所助益。我们的研究生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的素养和能力,那么方法论的学习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方面。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将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总而言之,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长期工作,既需要导师在教育教学时予以切实的重视,同时也需要研究生自觉地锻炼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事实上,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自身的学术能力培养是衡量研究生学术修养或素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要素。在研究生持续扩招的今天,研究生学术能力较低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这是一个极其紧迫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应该尽早着手,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对对对,我也是报了这个班!里面有一个学术背景优化,让专业的老师指导你写论文,很不错。

你可以先尝试 *** ,因为大一一般企业不会考虑的,或者到学生会担任干部,很有用,主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处事

广泛阅读,尤其是读外国人编著的原版著作;勤写论文,特别是选题要能以小见大的论文;重视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的训练。

多读本专业相关文献 著作,多思考,有问题就和老师交流,同学们之间交流也可以,但是与高手对弈会进步的更快 另外,动手写文章也很重要,可以先从写小论文开始,写的多了,自然写论文的语言和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然后,加强自己的理解力,注意学会总结与思考。这样,你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1.自信 2.多听歌。 唱歌。, 去钱柜练歌。 3.懂一下乐理知识。 多研究。 : 这里面好像有挺多乐理知识德。 楼主给点分吧, 可怜可怜小妹。

三思而行,尽量看全面了在做

需要,只有论文过了才说明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术能力只有通过学术论文、专著、专利等来体现.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论文

大学生;职业观念;职业能力一、职业能力的内涵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社会产生了三次大分工,从而出现了商业,导致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至此,职业活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划分,职业家族就慢慢地分化扩展起来了。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二、职业能力的基本框架不同类型职业人员的能力体系不同职业对录用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一样,现分别就科研型、管理型、事务型、文化型、工程型和社会型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做出解释。1、科研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科研型人员应具备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语交流能力,既要有专长又要有较渊博的知识,达到专与博的有效结合。具备创造性,熟练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理解及应用,把这三者融会贯通,协调结合起来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勤于实践,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2、管理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从事管理型职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忠于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并能灵活运用,有高度的公众意识。具备坚实的管理专业理论和实际知识,同时具有较广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具备一定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社会才能以及中外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应付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的工作。3、事务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事务型职业,是指与组织机构内部日常的制度性,规范性,信息传播等有关的事务处理的职业活动,如打字员,档案管理员,办事员,秘书,图书管理员,法院书记等,事务型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在知识方面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对于职业技术专门的知识有较具体的了解,要懂得统计,档案管理知识,熟悉专门法规和规章条例,一些涉及外国单位对外语也有较高的要求,事务型职业不少岗位需要员工严守纪律,保守秘密,有的还要礼仪方面的特殊要求。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干练的办事能力等。4、工程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工程型职业,主要是指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要有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求实工作态度。要谦虚谨慎,深入工作第一线,能和同事密切合作。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相近专业的知识要比较了解,并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5、文化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文化型职业,如作家,服装设计师,音乐家,舞蹈家,摄影家,书画雕刻家,广告设计师等。文化型职业在知识和能力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是:能博采众长和广泛涉猎;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坚强的毅力;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不断的创新精神。6、社会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社会型职业包括教育人,救死扶伤,提供公共服务,协调人际关系,为人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工作,如:教师,医生,律师,法官,广播电视工作者等社会共工服务人员。社会型职业要求从事其职业的人员:在知识素质方面,应具有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职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有一定事实上的理解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身形象设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竞争的国际化,中外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计算机操作使用技能已成为各种职业类型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三、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一)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大学生既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高校;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57-0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3.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结语: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呵呵~

  • 索引序列
  • 就业能力毕业论文
  •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的论文
  •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 学术能力就是改论文的能力嘛
  •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