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跨国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论文

跨国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跨国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论文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并购是实现企业快速扩张的外部成长途径,全球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企业国际化呼声的日益高涨,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也风起云涌。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整体绩效并不乐观,原因之一是企业忽视了并购后的整合,尤其是文化整合。文化冲突在跨国并购的情况下要较国内并购更为明显,因为跨国并购不仅存在并购双方自身的企业文化差异,而且还存在不同企业所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即所谓的双重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可以导致被并购方员工的低承诺和不合作、被并购企业高层经理离职率上升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失败。因此在并购后实施有效的文化整合是保证跨国并购后整合成功的关键点。本文从分析企业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企业文化整合的内涵出发,论述了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与模式,总结出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策略,并提出了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跨国并购后企业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一)、企业文化的层次解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并以此为核心所产生的行为规范和经营风格等。企业文化层次包括国家文化、企业文化和个人信念与价值观。国家文化层面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等的总和,包括民族传统、历史、宗教信仰、地理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及其整合环境等。因为企业文化是在一个国家的大文化背景下产生和运作的,企业文化与国家文化的价值观、准则和信念交织在一起,国家的主导文化影响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方法等。因此国家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国家宏观层面。企业文化层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企业文化的文化特点。它影响着工作和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其下属、如何构造其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指导企业的发展。个人信念与价值观层面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行是由人进行的,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对企业运行的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价值观会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方面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个人信念和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微观层面。

(二)、跨国并购后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1、跨国并购后文化冲突的表现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企业合并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会引起碰撞与冲突,具体表现在:①企业文化的冲突。企业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方面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的冲突。②决策模式的冲突。并购后决策模式包括具体的决策流程、参与者和最后负责人等。不同的企业决策系统不同。如德国企业的决策系统是员工和管理层可以就企业内的问题进行共同决策;而美国企业更加注重效率,提倡管理者在其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作决策。此时,原有的两种决策模式必然会产生冲突。③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冲突。

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企业,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从而产生冲突。④价值观的冲突。来自不同母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者和员工都秉承自己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沟通方式,不愿或者难以接受“他文化”,产生价值观的冲突。

2、跨国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所处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双方企业并购后产生文化冲突。②企业个性的差异。所谓企业个性,是仅属于本企业的特质文化,它反映本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个性源自于企业的成长过程,不同企业经历的不同成长过程导致了企业文化差异,进而导致并购后的文化冲突。③企业家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也存在着差异,特别是成功企业的领导人一般有着更加强烈和鲜明的个性,并将这种个性烙入企业的文化之中,使不同企业的文化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3、跨国并购后文化冲突的特点

企业并购后文化冲突的特点可以两个词来表示:排斥性和可整合性。一方面,冲突导致排斥性。企业文化差异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很可能是并购企业双方都抵触的、不愿意融合的,因此必定导致对对方企业文化的排斥。另一方面,冲突的可整合性。既然企业的文化是自己形成的,那么就是可以整合的(当然这除了国家层面的文化),并且通过整合还可以给新企业的文化带来改进。因为不同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肯定有可以给本身带来竞争优势的方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文化差别和观念的冲突,提供了双方企业文化共享的条件,从而使跨国公司的新文化具有独特性。例如,对于服务业来说,使客户满意是企业的宗旨,如果目标企业在这方面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已经在企业中的员工中形成了共识的价值观,那么融合这种企业文化将给企业带来更为有利的竞争优势。总之,排斥性和整合性是并购企业文化冲突的显著特点,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并购产生文化冲突是必然的,两个企业文化的相互排斥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可以有办法消融这种冲突以实现企业文化的协调改进,这个办法就是并购企业文化的整合。

二、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一)、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内涵

并购文化整合就是解决两个企业并购后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的过程。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将相异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思想、管理哲学等方面,也深深渗透在企业职工的精神风貌、行为准则、对企业认同感等方面。整合不是联合,更不是混合,而是摒弃一个吸收和消融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文化整合包含国家、民族、组织和个人等几个层面,将几个层面结合起来进行整合。②企业文化不仅趋于内部各个层次的、局部范围内的整合,而且趋于企业整体范围内的一体化。③优势企业文化以各种形式向其他文化传播和扩散。④企业文化对其他内生或者外来特质的文化进行吸收、同化和融合。

(二)、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整合对于跨国并购成功与否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而跨国并购是否成功体现在并购价值创造和协同效应的结果上,因此,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整合对于价值创造和协同效应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著名企业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的调查,在以往的合并中,约有70%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里的症结在于并购时往往忽视了合并双方能否接受对方的文化,员工能否真正合作。例如奔驰公司和克莱斯特公司的强强联合,由于双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在短时间内这场合并变成了戴姆勒—克莱斯特公司的巨大包袱。

由此可见:并购企业文化的整合对于并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文化整合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文化整合可以很好的解决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冲突,使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资产重组的成功率只有43%,在那些失败的重组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②增强新组织凝聚力。文化整合使并购企业双方奠定了一个共同的'企业文化根基,经过从精神层、制度层到物质层的全面文化整合,吸引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并凝聚成一股合力,使之同心同德共谋企业发展。③促进协同效应的产生。文化冲突会直接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如果不能对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整合,员工间的合作程度会降低,造成效率的下降。

文化整合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整合和人力资源等整合,从而减少内部冲突,促进公司内部资源和管理的互补及公司能力的单项或双向转移,从而减少协同效应实现的时间,促进协同效应价值的创造。④增加文化差异可能创造的文化价值。文化资源观提到,文化差异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可以为跨国并购活动创造价值。跨国并购可以被视为跨国公司获取本国所缺少的企业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文化素质的获得与整合,可以为并购创造价值。

三、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内容与模式选择

(一)、文化整合的内容

(1)企业价值观的整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在长期而独特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经营行为的选择标准、判别标准和评价标准,属于正式规范层。要把原来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的不同价值取向、处世哲理统一在一个价值观体系中,并给员工以心理上的约束和行为上的规范,是企业跨文化整合的最难点。

(2)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在企业整合中,需要对原来各自的经营管理制度和规范,根据新企业的特点进行调整或重新制定,形成新的制度文化。

(3)企业物质文化的整合。它是由企业员工所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最表层,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引起的冲突内容较少,也最容易协调和整合。

(4)企业行为文化的整合。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宣传教育、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动态反映,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层,所引发的冲突比较容易改变。对行为文化通过学习、教育、训练加以整合调整可以形成新的职工行为准则。

(二)、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

一般而言文化整合分为以下四种模式:(1)文化替代模式。并购方的企业文化取代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将文化注入给被并购企业。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状态不好,并购企业的文化拥有被并购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运用的文化整合模式。

(2)文化融合模式。并购双方经过双向的渗透、融合,形成包含双方文化精华的混合文化。一般发生在强强联合时,双方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彼此只能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和吸收对方的优点,在文化上相互同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最终融合成为一种更优秀的新型文化。

(3)文化分隔模式。并购双方为了避免企业文化的冲突而保持双方企业文化的独立性,使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都保持原有的企业文化。一般发生在双方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风格迥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或对立,在文化整合上的难度和代价较大的情况下。

(4)文化再生模式。在并购后整合出一种新型的优秀企业文化。

一般发生在弱弱合并的双方。弱弱合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合并来拓展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应。而由于弱势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成分,这就需要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引导合并后新企业的发展。

四、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型。

并购企业选择文化整合模式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企业并购战略和企业原有的文化。综合上面两种因素与上面四种具体的整合模式,在选择整合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并购发生在相关产业且并购方是多元化企业时,可以选择文化融合模式。②如果并购双方战略相关性不高,但文化呈多元性,则可以选择替代模式。③当并购双方战略相关性低,并主张单一文化时,选择文化再生模式。④如果并购企业战略相关性高,但文化兼容性低时则选择文化分隔模式。

(2)目标企业文化的审慎调查。即在并购前调查并购目标公司的文化,包括分析双方的国家文化、企业文化和内部组织文化等。通过调查分析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文化是否可以有效的融合,从而确定文化整合的可行性。因为正如我们上面所阐述的,文化的有效整合对于并购价值的创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双方文化通过整合可以有效的融合,则并购文化整合具有可行性,如果双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太小,则并购企业应该考虑是否取消并购。

(3)进行跨文化培训,建立共同的组织远景。

并购企业对彼此之间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培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益于双方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推进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这类培训主要培训对双方企业文化的认识,语言的学习,冲突的消融等。目的在于减轻员工遇到文化冲击而产生的压力,在新环境中学会正常地工作;促进员工对于组织文化和实践的理解,维持组织内部健康、稳定的人际环境,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等。

通过跨文化培训,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共同的组织远景,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在双方员工中不断地宣传和沟通这一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一点至关重要,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都是由于在并购整合阶段,双方缺乏有效的手段使得双方的员工接受此次并购,从而不能相互正确认识、理解和接受,最终导致并购失败,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未能有效达成对未来共同的期望[24]。共同的组织远景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也使并购后公司更加紧密团结,增加并购后企业的文化变迁能力。

(4)掌握企业文化形成的机制,推动企业文化的整合并购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纸面上对企业文化进行描述的阶段,把它当作一种对内和对外宣传的工具。并购公司的管理者应该遵循企业文化的要求,将所有文化整合实施的计划付诸于实际行动,才能使企业文化形成有效的整合。

(5)列出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根据文化审查的结果,企业就可以根据各自处理问题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来分析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此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弄清意见不一致的原因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五、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应注意的问题(1)跨国购并中文化整合是为公司实现业务协同、财务协同和战略协同等经营业务整合措施服务的,只有经营业务领域的成功整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公司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因此,文化整合过程中应该把整合内容与上述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不能单纯为了文化整合而整合。

(2)跨国购并中并不存在着单独的文化整合措施,所有文化整合措施都体现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组织机构变动、管理制度变革和经营理念改变等各项具体的业务和人员调整措施中。所以应该把文化整合贯穿公司购并整合的全过程。

(3)把握整合的原则。主要有:整体原则。即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必须在并购方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兼顾双方的利益;平稳原则。在文化整合过程中降低文化融合中造成的震动幅度,实现平稳过渡;兼顾企业内部亚文化原则。在跨国并购文化整合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内部亚文化,保证新企业在各方面都能健康发展。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学策略以及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对策

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1、跨文化教学中的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现在社会需要高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只是语言教学或者文化教学是远远达不到的。跨文化教学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以前的外语教学只是针对一些语句的语法和句法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出错误的语法,一些语用的规则语句是否适合,而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考虑的问题是能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仅凭这些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一种语言文化的范围。例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这种语言在19世纪殖民扩张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通用语言。在磨合和融合各国独特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英语所代表的安格鲁撒克逊的文化逐渐消失,它被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所取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并没有将本身的语法规则进行改变,然而它伴随着使用者的不同,它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的文化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语言和文化研究之后的产物就是跨文化研究,在外语教学从传统的模式转变到科学的模式过程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把文化教学从直接传授即成的知识文化扩展到了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2、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熏陶的过程,不仅语用的习惯有了特定模式,就连语言的行为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其实也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方面对于固有的语言模式、语用习惯很容易在理解和运用目标语中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将书本上学到的目标语文化看作是“标准文化知识”,并且还要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进行运用。现在的文化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就像前面所讲到的,将文化知识单方面的传授给学习者,对于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却忽视了。

Wolfson指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不可以被某一特定的文化社团的交际能力模式进行统领,应该将学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作为依据,把不同的交际能力发展起来。例如,同样用英语与韩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甚至非洲裔美国人交流需要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的,因为其交际能力因其文化特征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一种文化在价值观构成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一定固定使用母语者一方的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导,需要跟据特定的社会语境来选择正确的交际方式。

二、跨文化教学策略

站在外语教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针对学生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和文化平等性的尊重,这两点是跨文化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人类社会的文化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又不是相同的,因此,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这种差异不仅在英语民族和非英语民族之间有所存在,而且还会在非英语民族的人群之间有所渗透。Widdowson针对学习者发展交际能力有密切关系的文化习得进行了讨论,指出文化习得的目的只限于目的语本族语使用者的文化,那么它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是增进学习者和这些文化社团成员的感情;但是,目的语在很多时候也会被学习者用来与其他非本族语使用者进行交流。英语民族的正式文化在交际中需要将交际情境作为依据是学习者在教材中所能获取到的最多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跨文化交际的言语行为适当性不能依据使用的语言来决定。例如,中国人与韩国人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交际双方都是非英语民族。英语虽然是交际双方所用的语言,双方交际行为却没有必要循规蹈矩地遵循英语民族的文化习惯,应当顺应中韩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和发展出语言和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特性,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跨文化教学的实施要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教师队伍必须有很高的素质。跨文化教学不可以被教材所束缚,完全依靠教材也是比较难的,它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多重文化的理解力赋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文化观念和平等对待文化独特性的态度都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给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教材,将其中的文化逐渐加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文化的表层现象进行理解,并通过分析讨论,给予学生领悟文化深层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好地进行发挥。所以,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行为作为基础,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2、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是跨文化教学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而且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真正地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课程的设置应该将“一言堂”的模式遗弃掉,在学生开始一个研究课题时,要进行分组合作,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对于一些典型问题的方式,需要在研讨会中进行讨论,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来,让学生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存在,并且积极主动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索。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兼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对语言地道、文化特征突出的教科书进行选择,以免纯理论的教材出现。阶段性对教科书进行总结,看它的文化知识是不是可以将民族特征、价值观等体现出来。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地位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直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探索和学习新的理论,才能跟上教学改革步伐,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煜茹.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几个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1,(08).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

[3]许力生;吴丽萍.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问题的反思[J].中国外语2006,(07).

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读者来者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在因特网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来自境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戏。如果说传播是一种生活方式,跨文化传播则是“地球村”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少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便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页) 。然而,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第一人则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呢?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理论见诸于有关文化差异(文化维度)的著作中,特别是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兰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龙皮纳尔斯(Fons Trompenaars)、沙龙•施瓦兹(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这些学者的相关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传播理论和传播情景中,特别是商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之中。 二、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爱德华•霍尔其人 (一)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 跨文化传播学始创于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在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继涌入美国,于是美国便逐渐成为一个移民大国,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在这个宗教、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白人占统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的移民便自然处于被支配地位。于是,种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开始蔓延。 二战使得不少欧洲的美国同盟变成了废墟,为了冷战的需要,为了跟苏联抗衡,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植欧洲经济发展,于是大量的专家、学者、企业员工被派往欧洲;同时,美国经济并未受到二战的太大影响,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繁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移民。美国政府发现,许多由美国政府和企业外派的工作人员都因文化差异,无法适应派往国生活,最终无功而返。美国的外来移民及留学生中经历着这种“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来移民、留学生、旅游者剧增,外派工作人员不断,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客观上需要一门崭新的学科——跨文化传播学来研究相关的跨文化冲突问题。 (二)爱德华•霍尔的生平 爱德华•霍尔正好处于这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使他成为了承担这一使命的人。爱德华•霍尔1914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1933-1937年曾经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并研究,写成自传《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战期间,爱德华•霍尔曾经在欧洲和菲律宾服役,并在这些地方从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间概念研究。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美国政府部门的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对外派出国人员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期间,他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并撰写了几部非常畅销的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 爱德华•霍尔生平和事业主要事件 时间 事件 1914年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长大 1933-1937年 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 1936年 获丹佛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 1938年 获亚利桑那州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 1942年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2-1945年 二战其间,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 1946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军队机关府特鲁克岛管理处从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学人类学系主席并从事丹佛的种族关系研究 1948-1950年 与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教书 1950-1955年 华盛顿特区外派人员培训学院第四课程体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学》杂志中发表了发表《礼节人类学》一文 1959年 《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 1960-1963年 又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为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芝加哥)人类学教授;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资助进行空间关系学和不同种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隐藏的维度》一书发表 1967-1977年 成为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会议 1976年 《超越文化》一书发表 1977年 在柏林国际传播协议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 1977至今 退休后居住在新墨西哥的圣达菲;偶尔在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的会议中及暑期跨文化传播学院讲学;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时间的另一个维度》一书发表 1983年 《隐性差异:国际传播研究》一书发表 1987年 《隐性差异:与日本人做生意》一书发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一书发表 (三)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经历和专业背景 前面我们提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爱德华•霍尔能够开创跨文化传播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霍尔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自己所属“文化身份”是来自北欧的美国白人文化。从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可以发现,他前后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宾文化有过较深的接触。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各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也为他从事跨文化研究积累的第一手资料。 爱德华•霍尔四岁时,举家搬迁到El Paso(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属于德克萨斯州),家里雇佣了一位来自Juarez(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镇)的保姆,后来他们又搬迁回了圣路易丝。到了这里,保姆和她的两个女儿便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五岁时,霍尔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个幼儿园,后来在法国也住过一段时间。可以说霍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我小时候经常碰到这类事情。我对此非常感兴趣。” 1933-1937年,霍尔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钱来激励当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坝,以便改善那里的生存环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与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霍尔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时候,常常考虑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这里我发现他们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他们根本就不管用。” 这段期间的接触让霍尔知晓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跨文化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及其复杂性。” (Hall, 1992, 第76页) 1942-1945年,二战期间,霍尔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期间领导了一个非裔美籍士兵组成的军团。他认为自己的领导工作非常具有创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因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们,并且常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利益。” 霍尔的跨文化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获得了跨文化传播第一手的资料,从此对跨文化传播获得了感性认识;而真正引领他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应该是受到的学术影响。霍尔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中工作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触到相关方面的学者,最后形成了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后来,霍尔把他受到的专业影响分成四个部分:(1) 文化人类学;(2) 语言学;(3) 动物行为学;(4) 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爱德华•霍尔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贡献 施拉姆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传播学的建立。他说拉斯韦尔、勒温、拉扎丝菲尔德、霍夫德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来到传播学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当他们为传播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便像游牧民族一样离开了这片绿洲,继续其他领域的研究。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来到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后,跟其他游牧学者相反,他留下来了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来描绘跨文化传播学的建立。二战后,来自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马格丽特•••米德,卢丝•••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贝特森离开各自的研究领域,短暂地涉足这块人类当时很陌生的领域:有关文化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交叉领域。这些人后来都离开了,霍尔却留下来了,在这块文化与人类互动的交叉领域安家,并把这块领域叫做 “跨文化传播学”。 霍尔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霍尔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让他产生了“跨文化” 这一概念,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这些思想进行了梳理后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该书已经包含了我们理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 ,“空间会说话” 。霍尔非常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该书花了将近20%的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间便发行了505000册,还被众多著作、杂志和其他出版物转摘,前后被翻译成6种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在霍尔的努力耕耘下,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学诞生了,霍尔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创立者。 自跨文化传播学创建以后,这门学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美国不少大学的传播学院(系)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传播学课程,我国外语教学、国际关系等涉外专业中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中还下设了跨文化传播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在美国马里兰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杂志也相继出版,如《跨文化传播读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传播学》(. Harms ,1973年)、《跨文化传播学入门》(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传播学课程。从大量的跨文化传播著作和文章来看,霍尔依然在该学科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国学者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学这一领域,研究重点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大学也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在我国有关跨文化传播(交际)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译文本也相继出版,如关世杰著的《跨文化交流学》,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郭镇之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经在我国发行,并被麻争奇等译翻译并命名为《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1995年,我国还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会议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2005年5月举办了第六次会议。可以说,霍尔在文化和传播之间拓展的这一领域已经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国不断的影响日益扩大。

跨文化传播论文

1.跨文化心理学视角:既关注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注意生态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作用2.跨文化传播视角:主要关注文化间的传播模式,以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3.文化人类学视角:主要从比较文化、风俗习惯等角度出发4.跨文化交际视角:文化差异并没有改变交际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creative strategy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ultinational and national brand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ing into the glob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orce irresistible tre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of cross-cultural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that is,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flow. Foreign ads are blended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rying to past success and failure in many cases to start, through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a wide range of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nalysis, in order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many cases. Combined with the fact that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derivation, starting from the factors summarized the international cross-cultural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are the major obstacles and try to draw to find a more comprehensive solution. By comparing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reading obtained, the main obstacle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s because of customs and regional culture of diversi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dvertising creative can be systematically trained personnel, such as for the importing country's cultural training and language translation to reduce the spread of advertising in the cross-cultural disadvantages.关键词 Creation of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strateg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回答完毕,望采纳。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学是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学科。1955年, 美国跨文化研究者爱德华。霍尔在一篇《举止人类学》的论文中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范式。1959年,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问世,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霍尔也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        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要点是对带有不同观点、信仰和价值观的人际间的互相作用的意义分析,是对这些人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相应差异的分析。

上365大学生论文中心

跨文化传播论文题目

语言学比较新的都是和其他专业横向连接的。尤其是国际贸易、新型的商业跨文化传播之类的。新的主要是材料较少啊例如:中国形象的广告跨文化传播障碍与对策

以下题目作为参考:

1、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 (或其他形象)。

2、 试析《诗经》中的婚恋诗(或选“战争诗”、“农事诗”)。

3、 建安文学研究(需选定一个角度)。

4、 论宫体诗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心理。

5、 唐代宫廷诗研究(需选定一个角度)。

6、 浅谈唐代边塞诗的演变.

7、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

8、 唐传奇中的侠客形象。

9、 唐五代曲子词研究(需选定一个角度)。

10、 宋词的跨文化传播(需选定一个角度)。

汉语言文学呢,我一向建议从三个方向去写,一个是文学,一个是语言学,一个是民俗学。

对于文学呢,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明清小说居多。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明清小说其实研究得很多很多了,再难翻出新意了。真的。如果老师没有特别的要求,而你也没有什么好的方向呢,我建议几个题目,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比如明代宦官专权对文人文风的影响,比如正德文坛的大佬,李梦阳啊,王阳明啊。

比如你可以写才子佳人小说,将其中的媒介,媒约的叙事功能做一个演变对比。

比如你可以写诗歌,如果选唐诗我建议你写李贺和白居易,一个诗歌辞赋化,一个诗歌通俗化。

如果你写人,那么有很多比如袁枚,他的翻案诗值得研究研究。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Discusses in shallowly the international advertisement the Trans-Culture dissemination creation strategy In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tidal current the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 and the national brand promotion impetus various countries advertisement integrates the whole world, carries on the Trans-Culture to disseminate the tendency which into one strength cannot keep article main elaboration international domain Trans-Culture advertisement dissemination, namely advertizing info from a country to another country's the understanding nowadays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dvertisem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ttempted from formerly many successes and defeat case obtaining, through to different country and area in culture various different analysis, take the Trans-Culture dissemination correlation theories as a foundation, carried on the multianalysis to massiv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dvertisement Trans-Culture dissemination many the fact union theory inferential reasoning the method, embarks from the influence factor, summarize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Culture advertisement dissemination existence the chief obstacle, and attempts to induce seeks to the more comprehensive through the contrast and the reading massive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e Trans-Culture dissemination chief obstacle is because manners and customs and the region culture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s difference wants to be supposed effectively to in the Trans-Culture dissemination question, the advertisement to create the personnel to be possible to carry on systematized training, for instance and so on reduces the advertisement in Trans-Culture dissemination disadvantage factor in view of input country's cultural training and the language translation. Key word international advertisement Trans-Culture dissemination creation strategy

电影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论文

在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动下,跨 文化 传播日渐频繁。随着跨文化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影响深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化多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探讨和研究已经备受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学把伴随语言交际过程的辅助表达行为称为副语言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副语言在非语言声音、语空和功能性发声上有显著的差异性,解析这些差异性,恰当地运用重读、音调、停顿、延长语音、话轮转接、功能性发声等规律和技巧,以提高跨交际的能力和效果。

论文关键词:副语言;跨文化;文化差异;技巧

副语言(Paralanguage)又称为类语言或伴随语言、辅助语言。副语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协助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言语技巧的总称。作为语言符号的子系统,副语言行为始终贯穿于言语交际过程,并且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副语言作为语言交流的辅助手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解析副语言的文化差异性,阐述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的话语意义和交际功能、副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技巧,以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副语言分类

语言学文献中把副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副语言是伴随语言的某些声音现象。曹合建将副语言分成个人音质符号(voice identifiers)主要指由生理条件决定的个人声音特征,由语音的非切分成分构成,如一个人的音色、音速、音域、音延、节奏等,能反映个人的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语音修饰符号(vocal modifiers)主要对语义起修饰作用,如笑声、哭声、打嗝、打哈欠等;语音区别符号(vocal charactefi-zers)主要具有决定话语语义的作用,如声音的响度、音高、音量、音速的变化以及对发音器官加以控制而产生的表示不悦、愤怒等情感因素;语音分隔符号(vocal segregates)主要是更深入、细致地反映说话人的意图、状态等,通常用“um”、“ah”、“tlh”和“嗯啊”、“嗯哼”一类的有声符号;语音替代符号(vocal alternates)主要指那些较为准确地把特殊的言语意义表达出来的副语言行为,其作用是取代某些词或话语。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狭义的副语言的特征,而且包括非声音特征,如体态语、客体语、语等。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属于狭义的范畴,即没有固定语义的有声行为,包括停顿和沉默。

二、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性比较

副语言作为非语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际中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特性及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社会成员的习俗、习惯、 思维方式 和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是信息的内在表达,比较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副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对于更好解和开展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

1.非语言声音的差异

非语言声音是一种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声音,这类声音不是分音节的语言,而是发出声音的“副语言”。如谈话的音量的控制,英语国家的人公开时可以开怀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欢庆会上也会放声大笑,但是在讲课、私下交谈或打电话时声音却比中国人低得多。另外,英语国家的人讲话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又不想终止发言时常常发出一种声音分隔信号llll或unh,意思是“请稍候”。中国人常常用“这个、那个”来填补空白。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会紧抱双臂并发出brr声音,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表示为疼痛,尤其是烧伤疼痛。又如中国人在听别人讲话时常常发出mm lllm声,表示在专心静听,英美国家的人却会将这一声音误解为Okay!Okay!I understand,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

2.语空的差异

语空就是指在运用常规语言进行交流时所出现的话语停顿和沉默。把沉默纳人副语言的范畴,实际上也是广义的语言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音量值为零的语言。中国人的“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起文化冲突。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沉默的态度,如 报告 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地听,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作出反应;在餐桌上只劝吃劝喝,交谈却不足。中国人将“沉默是金”作为信条,认为停顿和沉默既可以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以表达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附和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

3.功能性发声的差异

有些副研究者把功能性发声又称为“特征音”,属于语音修饰符号范畴。在情绪和生理音的控制方面,国家的人非常注意合理地控制,如打哈欠声、打喷嚏声、打嗝等,如无法控制,通常会表示抱歉。对于生理音的控制会更加严格,在他们认为,在他人面前发出生理声音,是缺乏修养、失礼的表现。而中国人往往在这方面不是很在意,在他们看来,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法控制,也不必控制。又如对待吹口哨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在熟悉的人面前吹口哨,尤其是男子对女子,往往被认为是对对方容貌的赞美。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三、副语言在跨交际中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英语学习 者要熟练掌握副语言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把握副语言的表达规律,了解副语言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把握发声韵律特征,避免文化冲突

副语言是有声但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中国人讲汉字有四个声调,不同的声调,即使同一个字,意思表达也千差万别。英语中却是通过语句的重读、语调、停顿和延长语音等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表达不同的意思。

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读不同,话语的意义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car,在这个 句子 中,重读“You”,特指你,而不是别人;重读“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动作行为;重读“the car”,说明得到的是汽车,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随着重音的改变,句子的语用和话语意义也不同,重音运用不当,将会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语调指说话人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升调、降调、升降调、降升调。不同的语调带有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kind,用不同的语调,会表达不同的语义。用正常陈述句的语调,句末用降调,表示“她是位善良的女孩”;句末用升调,表示不确定性,一种猜测和怀疑,“她真的很善良吗”;在“is”处降调,表示肯定,指“她确实善良”;在“is”和“kind”处用降升调,暗示“她很善良,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顿是语音分隔的一种表现形式,停顿在交际中传递着重要信息、聚焦重点、引起听众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时,说到:“The games 0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这句话中使用了停顿,充分地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引起了听者的高度注意,也达到了表达的效果。

延长语音是一个音素在一个词、 短语 或句子中读音时间的长短叫音的长度。说话者可以通过延长单词或单词中的语音来表达说话人的不同语用意图或话语意义。例如“I’m coming,”这旬日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延长语音使用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Tony是个调皮的男孩,妈妈让他去拖地,他正在打游戏,这时他拖长了语音“coming”,表示了厌烦和漫不经心的态度。随后,他很费力地在拖地,这时妈妈叫他去吃晚饭,他同样回答了“I’m coming,”但语音显得干净利落、嗓音宏亮,这时却表达了他如释重负、逃避责任的情绪。

2.恰当地运用“话轮转接”,避免沉默不语

“话轮”的含义是指给予说话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实际所说的话语。20世纪70年代,学家萨克斯(H,Sacks)、谢格罗夫()、杰弗逊()提出了“话轮转接”理论,来说明话语中发言者的变换问题。邓肯将话轮转接分为三类:话轮放弃提示(turn—yielding Cues),讲话人示意自己已讲完,听话人可以说话了,常见的技巧是讲话人语速放慢,然后用缓冲语,如well,you know,听话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讲话了;话轮回归提示(back—ehannehng CUeS)话轮放弃信号以后示意自己不想说话,希望继续听下去,常见的形式是Mm或Ull huh,或用升调0h,鼓励讲话人继续讲下去;话轮维持提示(turn—maintinng cues)是采用加强音量变化和加快讲话速度的 方法 来抑制听话人的发言要求。如用Ah之类声音填补讲话过程中的停顿,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作出有声的反应,不可沉默不语,更不可毫无反应,交谈时要注意话轮的自然转接。

3.正确使用功能性发声,避免语意模糊

功能性发声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取决于讲话人在一定语境中的态度,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低语声等的副语言,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丰富,语意更加明确,有利于信息的准确表达。例如:Jack:MayI have alook at your new pen?Alice:(Sroiling)as you like,Alice的微笑赋予了“as you like”更为直接的态度——允许。如果Alice采用了"yelling"的态度,则表明了Alice的愤怒、不耐烦,那么Jack可能就会打消看这支笔的念头。可见,功能性发声的正确表达,强化了话语意义,避免了语意模糊。

浅谈跨文化交际对 商务英语 翻译的影响

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商务往来的逐渐频繁,商务英语翻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商务英语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多种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结果的准确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各个因素进行了 总结 ,分析出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结果的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

1.交际语言方面的因素。

商务英语翻译主要是对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解释和转换,因此交际语言方面的差异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性比较大,有些语言对于语句的顺序比较看重,但是有些语言主要是侧重于感情的表达等等;第二,句式结构方面的差异,一些语言的句式结构比较复杂,各种词性的词语出现的位置多种多样,翻译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些语言的句式结构较为简单,各种词性的词出现的位置也比较固定。

2.思维方式方面的因素。

对于英语和汉语来讲,在进行相互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侧重语法和句式等的分析,而且还需要注重思维方式和感情方面的差异性。其在思维方式方面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众所周知, 英语文化 国家的思维方式较为具体,从而影响着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含义也较为直接;但是,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较为抽象,汉语的语法和句子含义也较为深入,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之间进行转换;第二,在逻辑表达方面,英语主要是从小到大的表达方式,往往重要的因素放在句子的最后面;而汉语的逻辑表达是从大到小的方式,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放在最前面。

3.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社会文化对商务英语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区域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比如:英国与我国在区域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区域的差异造成了气候、环境等存在多种差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需要注意生活区域的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第二,在宗教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们普遍信奉____,而我国主要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因此在其文化中会产生很多与宗教有关的文化信息,需要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进行格外的注意。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

1.需要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文化,即使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其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提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地学习,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所以需要对多种文化进行深入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第二,通过不同的 渠道 了解相关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交流和发展,很多国家通过多种媒体方式积极展示自己的文化,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其文化进行学习。

2.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常见的翻译方式:直译主要是指,对英语中的一些词汇或者句式直接进行翻译,这是因为受到跨文化的影响,一些英文中的词汇或者数字,很难找到对应的汉语翻译;相反,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过来之后大家都能够了解相应的意思。例如:英文中沙发和高尔夫的翻译等等;意译的方式,英文中的很多词汇虽然本身具有的含义有限,但是组成句子之后,整个句子的含义就变得深刻。如果按照词汇进行逐字翻译,无法体现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方式,一定要注重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3.注意特殊商务英语词汇的翻译。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商务词汇虽然在其他场景下有着其他的含义,但是作为商务英语的词汇,其含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词汇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对商务英语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包括其文化背景和相关词汇的运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进而克服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难题。

小结: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得商务英语翻译的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下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而提出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顺利开展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立青.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及应用策略[J].科教文汇,2015(2015年17):167-168.

[2]王昕.试论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23):253-254.

中韩电视剧文化的传播范式 1、“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观——韩剧对社会心理的认同 “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种新型的受众理论,虽然过分强调了受众的主观选择的随意性,有矫枉过�囊幻妗5����パУ氖苤谘芯刻峁┝艘桓鋈�碌氖咏牵�?ldquo;受者中心论”,挑战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新型受众研究理论中“受众本位”和“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思想。韩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必须要满足各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对受众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市场消费使用量也就越大。 (一)对纯真唯美的修饰 从较早接触到的《爱情是什么》,到青春偶像剧《蓝色生死恋》、《泡沫爱情》,轻喜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再到历史剧《大长今》、生活剧《看了又看》,每一部韩剧都在东亚文化圈获得了成功。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是韩剧的表现主题,也是最打动观众情感的核心内容。韩剧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表现手法朴素平实,没有很多刻意设置的离奇情节,故事看似老套,然而剧中的人物就在爱情、责任和良心之间备受煎熬,同样也考验着观众内心的情感尺度。韩剧为亚洲的观众所普遍喜爱,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它充分考虑到亚洲文化圈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趋向,并以传统的手法进行了真实的表现。作为韩剧中的重头戏,恋爱场景的处理一般都比较含蓄,点到为止,很少有让人肉麻的激情戏表演,这反而产生出了比较纯粹的唯美效果。《冬日恋歌》郑惟珍和姜俊尚二人互探心曲那场戏中,惟珍教俊尚练钢琴,她弹的练习曲《梦幻曲》转到俊尚的指间就变成了境由心生的《第一次》。通过乐曲的自然衔接,少男少女初涉爱河时的悸动、羞涩、勇敢和憧憬,都十分真实流畅地表现了出来。惟其纯真,才更显得感人。 (二)对温情和欢娱的期待与满足 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这样,拥有这么多的选择,却又无从选择。或许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但选择增多也使我们容易迷茫和困惑。现代人是充满困惑和压力的,每天在工作中承受着压力和挑战使现代人疲惫和无奈。正是这种心态电视剧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宝地。在有人被问及为什么喜欢看日韩剧时,如此作答:“因为它本身没有寄托什么,所以避免了艰难的自醒和思考,轻松呀!”确实这反映了同龄人的心声。但并不是说港台韩日如今的创作倾向全是单纯的消闲和娱乐,没有任何的底蕴。恰恰相反,在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中,生活化的气息,人物的对白,以及对这些人物生活状态或方式的转变,都留有给人思考的余地。尤其是这些剧目往往反映生活的原生态,有令人感触的对白,人物在探求某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在对白中有一些精彩的表述和理解,看似浅显其实很有启迪。这些经历和场景与我们相识相织感同身受,这些电视剧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场所,我们在这里与剧中人物一起体会生活的浪漫或温馨、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获得了一次寻求温情的机会,也找到了一个对生活可能产生共鸣的伙伴。实际上,艺术就是来源生活,正是生活的平淡无奇,才造就了这些剧作者的灵感,把生活比较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并试图在这些简单和平淡的故事中讲述各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迎合了今日观众对温情的期待。 韩剧的通常情节发展缓慢,人物关系较简单,三五个中心人物,主题通常是爱情,场景变换也极少,多是公司、家庭和洒吧,整个故事也十分简单。尽管有着单一的主题和雷同的剧情发展模式,韩剧仍很受欢迎,究其原因,或许电能吸引人的就是亮点就是温情。比如韩剧的强点就是就是返璞归真,剧情简单,着重的是人物最基本、最发自内心的情感。比如《蓝色生死恋》就是以动人质朴的感情、经典的人物对白、简单却凄美的故事席卷了东南亚。这些电视剧大多有着温情的发展脉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展由一些细腻的点滴组成,这些点滴时常是浪漫温馨或充满内心涌动的回忆或片段,加之简单却触动人的人物对话,使看来平淡中有着动人的温情,吸引着向往温情看重温情的年青人。 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大社会功能说”做出了重要的补充,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提供娱乐”。电视媒介特有的“声画一体”的特点,使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成为人们寻求娱乐的最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剧作为一种依靠电视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产品,其社会功能也与电视媒介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提供娱乐”。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人通过对电视节目的调查,分析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认为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这种效用被称为“心绪转换效用”。 韩剧大多数走人情、爱情、友情和亲情为主的情感路线。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观众,在电视剧演绎“拟态生活空间”中,可以寻找到一丝情感上的慰藉。韩剧还大量使用喜剧和悲剧元素,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在“悲与喜”的情感波动过程中,达到“心绪转换效果”。此外,韩剧追求一种“世俗的美”,这种美真诚的描摹世态人情的庸常与无奈,充满人类质朴的爱、质朴的同情与关怀。“世俗之美”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所以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感触和理解。频繁使用“白马王子和灰姑娘”这种世俗化的爱情叙事模式,满足了观众最朴素的期待视野和最原始的审美欲望,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2005年的春天,韩剧也一改冬日里的悲凄,在忧伤冷酷的《对不起,我爱你》后,18集的爱情喜剧《豪杰春香》接档,尽展阳光般的明媚,说尽恋爱的美好。由于《豪杰春香》改编自古典名著,在韩国开播之初受到不少舆论的苛责,不过轻快搞笑的剧情和原著正好相反的角色设定,让本剧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结局更达到了的超高收视率,成为今年初韩国最具人气的电视剧之一。三)对中国电视剧创作方向的再思考 诚然,综上分析韩剧的风行还有时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明星阵营,画面的精致,或者时尚元素。但是,我们在这些获得广泛观众的电视剧中应该可以获得一些值得思考的触点,共同来分析和借鉴。我们最应该受到启发的或许就是这些电视剧的创作对现代人心理走向的良好把握上。创作者反映的是都市人的生活,他们没有试图给电视剧贴上什么标签,他们并不想便电视剧变得沉重或有太强的教化意义,也不想对社会问题做深入探讨,他们只是想换取某个角度,把生活轻松化、温情化,本身就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心理感受,这些轻松但不低俗温情并不滥情的电视剧给年轻受众打开了另一个天窗。可以说这些电视剧创作是成功的,他们有着与国内许多电视剧不一样的面孔,于是给自己迎来了大量的口味多元化的观众。这也应证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以受众为本位的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作不是一个想当然的过程,需要对观众有分析和理解,从韩剧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国产剧近几年来一直以涉案为主流。《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中指出,根据2002年对33个城市156个频道17时至24时电视剧收视的统计数据,中央级频道和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涉案剧和都市生活剧在现代剧中并列第一,而观众收看涉案剧的时间最多,占收视份额的17%。《重案六组》、《玉观音》、《荣誉》、《绝对控制》、《至高利益》等涉案剧成为荧屏“霸主”。紧随其后的都市剧,也多以婚外恋和第三者为主要题材。题材的单一化极易使观众产生收视上的疲劳。所以韩剧这种主打家庭伦理和坚贞爱情的电视剧,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尤其是言情剧的制作,内地的制作越来越同质化,整个人物的爱恨情仇全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且渲染婚外情的创作实在太多。反映现实不等于重复描写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这样所起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难以预料的。韩剧的成功说明对于温馨和平实的东西观众还是认可的。此外电视剧创作也不该走向瓶颈状态,国内一窝风现象尤其严重,古装秘史、清宫戏说泛滥不说,都到了要扫皇打妃辫子满天飞的地步。电视观众本是个大群体,电视创作也该有自己的市场定位,面对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题材选择的丰富与现实创作的贫发窘境不能不让人忧心。为什么不能真正把脉观众喜欢的,真正了解与观众心理走向呢,创作出不同分格的电视剧来丰富观众的视野。 黑格尔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且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艺术家的心里。实际上在电视剧创作中,心灵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对观众的心理渴求的理解和感知,对整个作品可能对观众产生的心灵的感受,创作者应该有宏观的了解和分析,只有懂得了观众才能创作好的作品,给人以享受。2、“社会文化心理”的满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普列汉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心理是经过遗传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经验、审美心理等原始心理印迹的集合,在人们的审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审美客体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审美主体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就能成功地达成了审美活动关系。 韩剧成功打入中国市场,是一次跨文化传播行为的胜利。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接近。韩国和中国同处亚洲,共同拥有亚洲文化的共同情感。韩剧文本中所蕴藏的韩国社会文化,就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的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像《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这样的家庭伦理剧,提倡的是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最基本的儒家道德思想,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家庭伦理观念。《天堂的阶梯》、《青春》、《冬日恋歌》等爱情悲剧,演绎的是男女主人不离不弃、坚贞不渝的爱情,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的“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爱情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中韩两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共通性,使中国观众对韩剧文本的解读变的更容易,对韩剧思想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立足民族传统,依托东亚文化,面向世界性主题,在不断开放中走向成熟。从民族性,到东亚性,再到世界性,是韩剧发展的几个阶段。韩剧最初模仿日剧和港剧,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情感为主线的电视剧继承了日剧温馨浪漫的风格,但又比日剧更唯美,也显得更日常化、平民化。韩剧中处处渗透着本民族的观念,观众可以通过作品进入到普通韩国家庭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家庭观念和协作意识与新生活观念的冲撞,这不仅使韩剧的故事内容充满了民族色彩,而且也触及到东亚传统文化步入现代社会进程中的精神重建问题,因而受到了亚洲观众的欢迎。 立足民族,洋为韩用,是韩剧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则。韩剧拿捏民族性和世界性元素的分寸非常适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的情感体验恰恰是包孕在世界文化的关怀之中。韩剧所表现出的世界性气质不仅仅是借鉴了现代意识和影像表现手法,也在于通过民族文化的表达,容纳并且丰富了我们对共同面临着的世界性文化命题的审美理解。爱情、道德、忠诚、伦理和人性,这些都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样式反复咏唱、孜孜以求的主题。浪漫唯美的情感故事,积极多元的产业运营,再加上对于普通人群、普遍情感的关注与表现,“韩流”从东亚社会到国际世界的文化震荡,再次证明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共通的。韩剧的成功提示我们,只有保持不断开放的文化姿态,相互吸纳,相互融合,才能够推陈出新,在民族形式、当代生活和世界情感之间搭建起通向艺术美的桥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韩国电视人深谙此道。 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很多时尚因素,打动人心的剧情、时尚的服饰以及烘托剧情的音乐。近来CCTV-8热播的韩剧无一例外关注的是生活,在关注主角的同时,不会赋予主角太过完美的个性,都是普通人的的欢喜悲伤。韩剧还关注更多人的内心世界,父辈和奶奶辈的对话也时有出现,人人性格各异却有十足个性。演员表演细腻而轻松,对白幽默,感情含蓄深沉。 这样的韩剧也比较适合一家三代同乐的家庭化观赏特征,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结构是由漫长的农耕经济决定的,是延续了最长历史时期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和细胞的社会构造方式。它一直没有生长出西方那种大工业生产方式为主、以纯粹个体直接参与社会的构造关系,既使在当今已经起步的市场经济时代真正的个体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家庭关系和家族观念在中国文化观念的发展中一直具有核心性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中国人包括儒家文化历来注重家的稳定与和谐。中国人对于人生最高幸福的理解也首先是家庭的完整与美满。就如同全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应景式的欢度春节的电视节目,它实际上已经在人们的潜意识被生长和固定成一种仪式。电视剧家庭化的“小众”观赏特征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这种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必须考虑到“家庭立场和家庭视角”。具体说就是在思想文化观念上要与传统相吻合,或者相契合;艺术形式上体现大众化、通俗化与艺术风格上符合民族化特征的中合、平和、温和。总之,就是强调艺术整体上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相比韩剧近乎全民皆兵似的热潮,国产电视的受众面就显得窄小了许多。 当然韩剧并非十全十美,还有很多硬伤,如剧情太过模式化,许多韩剧也十分催泪,剧中女主角和男主角经过千辛万苦在一起后,编剧再费尽心机地让祸从天降,赚取人们眼泪。还有,不少韩剧的台词也十分“琼瑶化”,此外,韩剧过分拖沓,动辄200多集,让人长吁短叹,往往一集已经结束了,剧情还丝毫未见长进,说韩剧的配乐不错也是相对的,与日剧相比,韩剧的配乐算不上经典。尽管硬伤尤在,韩剧在最短的时间内崛起,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输出电视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近些年来韩剧成为出口大户,占据了国内电视半壁江山的现象,的确值得中国电视人反思。《看了又看》170集、《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80集、《明成皇后》132集,《人鱼小姐》据说有190集。长篇电视剧最考验观众的耐心,但这些韩剧剧集长却后劲十足,让观众欲罢不能。韩国电视剧能打动中国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上与中国观众找到了共鸣,相比西方电视剧,韩剧很东方,场景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韩剧具有完全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精神以及惟美的情调,体现许多东方式的伦理观念,如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朋友之间以信义为本,做人要诚实,对家庭亲情要珍惜。这些都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韩国影视剧是以韩国人为首要对象拍摄制作, 其次博得亚洲人的共鸣, 这里包含的方向就是应该以韩国人自身的具体问题为基础,扩大到亚洲人的普遍问题,全人类的普遍问题, 经确立的普遍性能够广泛地引起共鸣, 也难得地使观众成为参与者,从而开创出开放的文化氛围。韩国的大众文化并不是通向西欧文化的桥梁,其自身才是目的地。 这种目的地换句话说就是中国透过韩国的大众文化这面镜子去寻找的自身的文化。3、“深层控制”理论透视韩国影视产业的媒介生态 所谓“媒介生态环境”就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传播机构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式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本信息,它的生产和传播也必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以政策和法规的影响最为突出。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南宫镇曾表示:十九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二十世纪是以经济,到二十一世纪是以文化建构新时代的时候。1999年至2001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政策的扶植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保证了韩剧的高质量制作水准。在当今电视“内容为王”的时代,韩剧凭借高品质高质量迅速打开了的海内外市场。前面数据已是明证在此不必赘文。 相比之下,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则不容乐观。据上海电视节、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合作完成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 中指出:目前中国每年电视剧的产量在4万集左右,但其中只有7千集最终能在各地电视台播出,在能够播出的电视剧中,能称为精品的却是少之又少,一些“垃圾剧”长期霸占黄金时段。在中央台—省台—城市台三级市场格局下,有些地区垄断现象严重,电视剧交易价格和数量下降,限价和拖欠片款成为困扰制片方的难题。而相应的政策法规却不能及时的跟近,国产剧的生存环境得不到彻底的改善,自然也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品剧来。从国产电视剧外销的市场现状看,2005年全国电视剧题规划会上,有关部门透露,2004年我国电视剧海外销售总额是1亿人民币,外销比例明显低于韩剧、日剧和港台剧,主要市场仍局限在东南亚华语地区,剧集类型主要还是历史剧和古装剧。据《环球》刊发的《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困惑》一文中,列举了国家广电总局对中国电视剧为何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做了三点分析:第一,政府主导作用不够显著,各种行政手段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第二,管理部门、制作机构和创作人员的外宣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海外推广力度不够。而文化评论家、《北京日报》文体部主任记者彭俐则从电视剧创作本身出发来考虑这一问题。早在2002年他就公开发表论文,呼吁中国电视剧要树立全球意识。中国电视剧当前的市场环境还相当孱弱,一些政经“瓶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味要求走出去,从某总意义上只能是一厢情愿。当前,中国电视剧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新政策使电视剧市场进入新的调整期。新世纪伊始,国家广电总局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产业,出台了港台剧退出黄金档的规定,这一措施使国内电视剧市场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在调整期内,有利的政策可能是促进国产电视剧制作单位进一步抓好电视剧生产的动力,也可能滋生“惟我独尊”、“奇货可居”的惰性,甚至可能使假国产和买壳入市的现象再度浮起。二、社会文化转型使国产电视剧生产面对新的消费环境,近年来通俗影视剧的兴起是影视艺术的大众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大众文化类型致力于世俗梦想的表达,娱乐游戏至上、消费至上,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游戏。这一类节目的崛起并占据主流无疑表征了观众娱乐需求的增长以及转向平民化、市井化的文化消费趋向。三、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现实性课题。对于国产电视剧来说,当前最具可行性的市场是华语区,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相似性。如果我们在电视剧创作中抓住中华民族传统故事文化的精髓,并掌握华语区大众文化的共同特点,我们的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 原中央电视台台长、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表示,电视剧要走出去,关键是要提高电视质量,避免制作上的粗制滥造;还应当建立常年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在为内地电视制作公司提供公平竞争平台的同时,也能向海外购买电视剧的机构提供一个展示平台。 除此以外,观念转变也很重要,我们的所谓文化交流更多的打扮好了给人看,但这并不是文化交流,不是呈现只是展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推动文化交流实不可取,既便是以文化的方式推动交流也可能使预期目的流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取市场的手段,适应市场需求,也制造市场需求。所以电视剧走出去,应该在观念上弱化行政诉求,而更多地依靠市场杠杆自然而然地来完成。何况地方性电视剧对本国更有吸引力,一部电视剧在他国受欢迎是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的,而我们总喜欢把偶然虔诚地当做必然来供奉着。 笔者认为中国电视剧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除有要树立全球意识外,练好内功是首要的。让一些有代表性的类型剧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据最近一期《环球时报》 载文说,中国电视剧让邻国观众着迷表明中国电视剧仍有不少潜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将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他们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更紧密的节目,在与中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审美价值观念的东亚、东南亚各国,中国电视剧还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红楼梦》、《西游记》、《努尔哈赤》、《三国演义》、《水浒传》、《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就曾在香港、台湾、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播出。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凝聚着为中华文化所珍视的审美传统和艺术精神的电视剧,在亚太地区成功发行,表明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亚洲各国的深刻影响,而这些电视剧传统的叙事类型、传统的审美规范和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全世界华人文化圈的心理共鸣点,为中国电视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文化基础。但是,当流行文化和大众作为一种蓬勃生长的新的文化类型,也在不断地引导人们对传统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电视剧也要求传统文化得到现实的言说。特别是在电视竞争激烈跨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如何争取华语电视的话语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何在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世界里发出强音,是每一个电视人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等电视剧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无不渗透当代生活、当代意识对传统的反思和大众文化的轻松通俗,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有力尝试,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成功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一方需要走出去,借鉴新鲜模式和表达手段,营造更加宽松的媒介生态;更重要的是努力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保持中国电视剧本身的叙事机制与民族叙事审美传统从而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兴奋点以及西方的审美习惯和接受方式。借鉴与反思 “韩流”涌动不仅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继汽车之后赚取外汇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推动了国际间的友好交往。韩剧热播连锁引发的文化放大效应,也给中国的观众和影视从业者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韩流”涌动的强大后劲源自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支持 (1)选材贴切:韩国电视剧大都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细腻而朴素的手法再现韩国的精神风貌。电视剧所表现的生活状态,或者轻松幽默,或者焦虑伤感,但是都真实而亲切,使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剧中的人物就在自己的身边。 (2)制作精良:韩剧制作质量比较精良,目前名列亚洲电视传媒之首。许多优秀的电视剧都是按照电影的技术要求精雕细琢而成。韩剧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像薄雨、雪原、浓雾、湖滨、村庄、枫林等,自然的美在镜头中得到了精致的呈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音乐旋律也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转换,音画相配,与剧中人物的情感遭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在音乐合成方面表现出精准的技术。 (3)生产模式灵活:韩国电视连续剧《蓝色生死恋》和《冬季恋歌》的导演尹锡湖在介绍韩国电视剧的制作时曾说:“韩国电视剧是在流水线上完成的艺术作品,是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律的。”尹锡湖对韩国目前的电视剧生产环境相当满意,他认为现在从事电视剧生产的所有人员都非常专业,他们大都受过专业教育,对工作十分敬业。韩剧在后期制作上追求尽善尽美,完全按照电影镜头的标准精雕细琢,使每个镜头都充满美感。正是整个行业人员在每个环节上的共同努力,才使得韩剧在亚洲久盛不衰。韩剧在制作方式上有别于中国电视剧的生产。中国电视剧需要编剧先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要把这个故事编写成剧本,最后导演与编剧对剧本进行完善之后,才进入拍摄阶段。而韩国电视剧不是这样。韩剧在制作之初,并不知道剧情将如何发展,也不知道将拍摄多少集,更不知道人物的命运将是怎样的。它是在拍摄过程中,在观众反馈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 如在韩国播出两个多月的SBS电视剧《爱在哈佛》,在进入完结篇时,在众多fans的极力争取下,剧组居然更改了事先预定的结局:金泰熙在《爱在哈佛》中免于一死,并且与金来沅有情人终成眷属,步入礼堂。

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篇二:参考文献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篇三:参考文献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案例研究论文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外国产品广告,国事访问等等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需要医药物流的支持,而销售呢,就需要医药销售的支持,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是随着医药物流和医药销售而走的。 然而,在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个医药批发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运用网络,建立医药电子商务,这样医药批发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根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归纳, 本次我要做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批发企业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医药批发企业又是药厂与医院、药店的连接线,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再医药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次所做的课题,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使我对医药批发企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 索引序列
  • 跨国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论文
  • 跨文化传播论文
  • 跨文化传播论文题目
  • 电影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论文
  • 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案例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