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美国产业养老模式研究论文

美国产业养老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美国产业养老模式研究论文

国内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现状目前,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已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民还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仍是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适应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国家多次提出的健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从宏观的角度,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方向、对策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既有共识也存在争议。现就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1.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可行性争论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其主流观点认为,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现阶段尚无能力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杨翠迎、张晖等人对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后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建立中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可行的。但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分步骤、分阶段、“渐进式”发展。任保平认为:应从实际出发,走“渐进式”发展的路子,坚持社会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积极稳妥地建立起低水平、全方位、不遗漏、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经济因素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目标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重要依据,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建立全国统一的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可行性的讨论中,不少观点多是强调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片面夸大经济因素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经济因素并非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唯一充分条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保障。3.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学术界也存在着明显分歧。主流地位的观点:强调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以及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认为必须“以土地承包权为主要依据”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孟祥林指出:这里所指的“土地承包权”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更新与变革土地保障形式意义上的“土地承包权”。可以把土地保障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传统意义上的保障,土地由各家各户农民耕种,用所生产的产品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间接的与使用权流转相联系的保障,即在坚持农户对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集中耕种和规模经营,农民依据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得到用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相应收益。4.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应注重转变政府和学术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城镇轻农村”的观念。一是各级党政部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力争早日建成我国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以指导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实践。三是搞好农村社会保障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增强农民的社保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四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补贴能力和个人缴费能力,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五是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进程,分步骤、分阶段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逐步建立起能够替代家庭和土地社会保障模式的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不分地区、不分年龄、性别和不分职业的全体农村公民均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目标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树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的理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理论支撑、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模式、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和一国发展需要,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存在差别。不过,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中借鉴合理成分从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外以美国为例一、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分析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否定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且是社会总需求。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导致有效需求经常低于社会总供给,造成就业小于充分就业水平。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用举债方法扩大政府支出,承担公共事业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社会救济,对私人企业进行订货和贷款。凯恩斯还主张实施补偿性财政政策,根据经济情况变化,有意识地扩大或紧缩政府支出,使财政起到反危机的作用。凯恩斯主张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由政府增发货币,刺激投资。凯恩斯主义从维系再生产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属于有限再分配,以此理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负担较轻,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干预也是有限的,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在该制度模式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责任主体,在不同的保障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社会保险中,企业和个人是主要缴税人或缴费人,政府充当最后责任人;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责任人。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效应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的项目更齐全、覆盖面更广、保障标准更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原因。美国社会保障立法虽然较晚,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超常规发展,其立法种类、保障范围与水平均达到美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经济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一是维护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社会生产率稳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美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如通过强制性保险和补助性救济及工作性培训使劳动力得到保护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又如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二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如降低贫穷人口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补偿失业者,照顾弱势群体,通过收入累进税和社会福利开支调节经济周期,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促进资源配置等。此外,美国的公共年金计划是发达国家中运行最有效的,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相比,其特点是低税率、低保障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低,从而为企业年金的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促进了基金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成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典范。三、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背景和理论基础之上的,也是和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从总体上看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多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明确指导思想首先,应以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学说为理论依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六个必要扣除”,其中扣除的“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基金,总之,现在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就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其次,应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领导同志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拿工人来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述重要论述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总结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当社会保障水平限制在经济发展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时,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两者是良性互动的,而当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时,社会保障就会引发财务危机,损害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只能实行“广覆盖,低水平”,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但是有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当前,我国应当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工作。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三)完善社会保障负担模式由于我国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和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既不采取完全市场形式,也不采取国家包揽形式,而是将效率与公平、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在社会保障领域,主张国家负责与个人负责并重,走国家和市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国家、非政府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提供保障,国家提供非普遍的社会服务,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倡发展私人的和志愿的福利事业作为补充,引进竞争机制和消费者选择福利服务的自由。在这里我们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稳定功能角度出发,为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国家或政府应承担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调整等职责,还要负责筹措资金和承担最后资金责任;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发展功能这个角度出发,它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工具,它的运行应建立在市场这个基础之上,以成本效益分析作为服务是由国家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的衡量工具,这一点也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取得的成效所证明。(四)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社会保障制度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具有社会稳定功能,还可充当需求管理工具,以及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管理推动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发挥经济发展功能。因此,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须充分发挥上述两重功能。以我国正在改革和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例,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做实个人账户,一方面可以为迎接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消除后顾之忧,稳定人心,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让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既实现保值增值,又促进经济繁荣。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在社会保险制度上尝试建立基本保险、强制性企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支柱体系。参考文献:[1]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理论参考,2007,(4).[2]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楼主您不知道看看内容自己总结一下么。。。别人又不知道你的l论文要写什么。。。。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题目写好了吗?

养老产业的发展研究可以和完成我来写

中美养老模式比较研究论文

一、国外CCRC养老社区模式以美国太阳城为典型代表的CCRC模式是一种新型先进的养老社区模式,在CCRC模式下,共将老人分为三种类型:生活能够自理且有独立住所的自理型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的介助型老人和完全不能自理的介护型老人三种。根据老人不同的状况提供不同的服务类型,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社区内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还有图书和影音阅览室。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可以使老人在社区中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家庭养老以新加坡和日本为代表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一种法律要求孩子必须赡养父母或者长子继承家产的方式。这一模式是将“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结合起来,老人必须由家人赡养,同时当地政府也会根据这一情况推出特定的政策对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护理人员支持。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也是在这一养老模式中产生的。时间银行以瑞士为代表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指的是身体状况良好的自理型老人,去照顾无法自理的,需要帮助的老人。负责该养老模式的一些责任机构会将老人的服务时间统计出来,老人的服务时间将会被存入到其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并且给老人颁发一张“时间银行卡”,当自己需要他人照顾时,可直接将卡取出使用。如果出现老人无法使用自己存储的“服务时间”的情况,“时间银行”便把义务服务的时间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返还给老人。代际学习中心美国西雅图有一个组织正在执行代际学习中心的计划,该计划指的是养老院和幼儿园合作,养老院每星期有固定的幼儿园开放日,开放日的时候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到养老院与老人们一起参加活动。这样一来既能让老人在和幼儿交流互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活力,同时也能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二、国内养老模式(一)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和前文提到的以新加坡和日本为代表的家庭养老类似,都指的是由儿女承担赡养照顾父母的义务,让老人在家里而不是养老机构中安享晚年。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老人对养老院或者护理院存在偏见和抗拒心理,他们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希望能够与儿女一同生活,这样的老人大多会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二)居家式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巧妙的将家庭居住和社区上门化服务结合起来。老人既不用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到养老院居住,又可以在儿女无法照顾老人的时候得到社区人员的照顾和陪伴。这一模式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让社会资源得到了充足的利用。(三)以房养老很多有房产但无子女的老人,会选择将自己的房产抵押出去,以等量的金额换取养老机构的服务,这种模式称为以房养老模式。可这种模式在2014年开始试点后,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老人认为,这种养老模式是一种“”。在“养儿防老”这样传统的养老观念影响下,很多老人始终无法接受“以房养老”。总结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国内老人更偏爱能够在家和儿女共同居住的养老模式,而国外的养老模式多种多样,有一些更加人性化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养老体制一些说法的澄清网易教育论坛 最近在谈到延迟退休、养老制度并轨等热点问题时,美国的相关制度常被拎出来作为国际接轨的佐证,但我发现很多提法只是有选择地挑出了一些有利自己的地方,有些只是表面的皮毛,更深层次的保障因素没有提到,还有一些甚至是误传,本文我特意挑选一些来澄清,在文章的最后我还贴出曾在新加坡一家刊物发表的有关美国养老制度的全面介绍,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首先在谈到欧美发达国家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近期动向时,常提到的是“延长退休年龄”是一致的趋势,尤其是美国“准备到2027年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至67岁”等。而实际情况是,美国对退休年龄没有硬性规定,上面提到的“65岁”或“67岁”实际上只是领取“全额联邦社会安全养老金”规定的年龄,而作为美国社会养老的“社会安全养老金”也不是必须到了67岁才能领取,而是提前五年在62岁就能领取,只是领的数目要打些折扣而已。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家延迟退休,67岁以后每推迟一年退休,每个月能领取的社会安全养老金数额也随之增高,但最迟不能超过72岁。如果因健康情况在62岁以前就不能工作了,可以领取社会安全残疾金;在退休年龄到达之前如果收入过低的话,还可以领取社会安全补助金,这些重要的保障措施让美国人对领取社会安全养老保险年龄的推高不像国内那么“敏感”。更重要的是,美国社会联邦安全养老金只不过是美国人退休收入的一部分,对很多人来说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美国的养老收入主要来自三个途径,除上面提到的联邦社会安全养老金之外,还有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后两者的规定和社会安全养老金不同,一是账号上的钱从一开始就属于自己,二是从59岁半开始就可以免罚金领取,在这之前提取的话也可以,须补交税款和罚款;这之后可提取可不提取,若提取的话只交税,但到70岁半以后必须提取,详细情况请参阅后面的题为《详解美国的养老制度》一文。全额领取美国社会安全养老金年龄的推高,还和美国养老保险缴纳的部分占收入的比率较低有关。在中国,人均缴纳的养老基金占月工资的28%,而在美国2014年的这个数字是,雇主要同额配付,而且美国人也只有年收入的前万需要支付安全养老税,超过的收入部分就不交了。美国社会安全养老金税率和领取年龄的变化鲜有争议还来自这个体系的公平和透明。首先社会安全税的征收是一视同仁的,普通老百姓、公务员甚至美国总统要交的比率都是一样的,只要有收入就得按比例来交纳,没人例外。其次,领取的社会安全养老金的福利数目只和缴税积分挂钩,与你是公务员、官员、总统还是普通老百姓无关,缴税积分越多退休领取的安全金越高,但有最高上限,而积分低的人领的就少,没有缴税积分的便领不到社会养老退休金。另外,美国人缴纳的社会安全税是专款专用,使用透明,哪里来的哪里去了纳税人有权监督,因此这部分款项的运作情况大家都知道,一旦需要作出调整的话也容易被纳税人理解和接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论是社会安全养老税率的调整还是领取年龄的提高在美国都不是政府能一家说的算的,要公民投票最终国会立法通过,不仅纳税人有话语权,就是美国国会的议员们也是选举出来的,因此最终不管是什么结果纳税人也相对容易接受了。如前所述,在美国养老收入中,社会安全养老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很多人来说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部分既然是全社会性的,在征收和福利上就得一视同仁,国内很多争议的焦点在于公务员不缴纳养老保险却被纳入社保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制度不公,显然养老金在交纳和福利上不并轨,延迟退休便是“以贫养富”。在美国公务员的收入相对来说是不高的,社会安全退休养老的缴纳和福利却和其他美国人一样,于是雇主常会推出一些相对较好的雇主退休计划来弥补,以让公务员的位置更有吸引力,否则便没人愿应聘了。但如下文所示,雇主计划不是雇主给你钱,而常是本人存进外加雇主跟进的,再加上政府税收优惠,整个操作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但基点都是公平透明,详细的情况请参考下文。******详解美国的养老制度心路独舞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因此没有统一的退休养老制度,也没有强制退休年龄的规定,美国人的退休养老主要依赖以下三个方面:联邦社会安全养老金、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一、联邦社会安全养老金(Social Security Benefit)联邦社会安全养老金来自联邦社会安全福利制度,它是美国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源于1936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安全法案》,以后经不断补充修订,其基本条款沿用至今。1、社会安全养老金的运作方式安全养老金是联邦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计划,它通过对个人收入征收社会安全税的方式筹集,这项税收与美国其他税收分开管理,专项供给社会安全养老金。其运营模式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即当期的社会安全税税收用于当期的保险金支出,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财政保障。在美国,社会安全税的征收是强制性的,由雇主和雇员按同一税率共同缴纳,自雇的人既是雇员又是雇主,需负担所有的社会安全税。应缴社会安全税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取决于年总收入的多少,采取分段计算的办法,一般来讲收入低的人社会安全税率相对也较低,反之亦然。但个人年收入中必须征收社会安全税的部分是有上限的,这个上限因通货膨胀等因素逐年升高,2014年的规定是万美元以内的收入要缴纳社会安全税,超过上限部分的收入就不用交社会安全税了。美国的所有公民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social security number),这个号码对应着自己的纳税记录,其中尤其对应着社会安全税的缴纳情况和有资格享受的社会安全福利等。2、领取社会安全养老金的资格领取社会安全养老金的资格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积累的社会安全养老金的点数,另一个是年龄。社会安全养老金点数的积累来自纳税记录。在美国,每个工作的纳税人只要月收入不低于1160美元就可获得点数,收入增加,缴纳的社安税增加,积累的点数也随之增加,每年最多能积累4个点,达到40点后才能领到全额社会安全养老金,否则就会有折扣。那些没有积累过任何社会安全点数的人怎么办呢?如是货真价实的穷人,没任何其他收入和极少个人资产的话,养老则纯粹是国家买单,可以申请一个名为“补充社会安全金”的社安项目(Supplemental Social Security),它专门为没有或极低收入的人群设立,也包括没有收入的盲人和残疾人,后者领取社会安全金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近些年,联邦法律规定的可领取社会安全养老金的年龄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目前能享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是67岁,但允许提前到62岁退休,只是社会安全养老金会减额发给,每提前一个月退休养老金会减发 。当然也可选择推迟退休,每推迟一个月退休时养老金会增发,最多可再推迟5年,年满72岁后退休者养老金不再增加。3、社会安全养老金的收入有多少退休的美国人每个月究竟能领取多少社会安全养老金呢?根据每个人积累点数的不同,能得到的社会安全养老金的数目也不同,据美国社会安全局公布的数字,2013年每人每月平均获得的社会安全养老金为1269美元。社会安全养老金没最低下限,若2014年退休的话,可能的最高社会安全养老金为2642美元。那么,有资格领取“补充社会安全金”的穷人每月能领到多少钱呢?按照社安局公布的数字个人最高可领到710美元,夫妇都符合标准的每月可领取1066美元,加上食品卷和国家补贴住房等其他福利,这样的收入生存是没有问题的。4、社会安全金有什么特点联邦政府发放的社会全养老金是美国工薪阶层养老的重要收入,也是美国社会福利的安全保障,它主要有以下特色。特色一、人寿保险功能美国社会安全金不仅保障工薪族在退休后能有基本的收入,也兼顾保障那些因受伤或生病而无法工作的人,他们可从社会安全金中的残疾者项目领取一些收入;另外如果一家之主过世了,他留下的孤儿寡母也可以通过领取社安金来渡难关。特色二、社安金通常伴随物价指数调涨特色三、社安金涵盖九成以上的是工薪族,1400万老人因领取社安金脱贫,若是没有社安养老金,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会有四年收入低于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标准。特色四、儿童也可以享受“养老金”。如果父亲或母亲过世,家中不到18岁的孩子可享受过世人员的社安金,照顾孩子的遗孀也同样有享受的资格。特色六、社安养老金金尤其造福女性退休者。美国大部分女性的收入比男性低,加之为照顾儿女很多成为全职妈妈,这使得社安养老金对于退休女性尤为重要。另外,夫妻中若领取社安养老金的人去世,配偶可继续领取过世配偶的社安金,这对于年长尤其是女性的生活是个不小的帮助。对美国大多数退休人而言,社会安全金是养老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是对中、低收入家庭,社会安全金在退休后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一种普及全美国公民的养老金计划,也是美国养老金计划的基石。二、雇主养老金计划(Employer Retirement Benefit)雇主养老金计划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社会安全养老金,据统计从这个计划领取的退休金约占退休人员总收入的40%左右。雇主养老金计划由各单位自愿建立,政府给雇主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目前全美有60%的雇员参加了雇主养老金计划。1、雇主养老金计划的运作方式雇主养老金金计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确定待遇型的养老金计划,另一类是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缴费确定待遇型的养老计划。确定待遇型的养老计划是指雇员在退休时所获的待遇是确定的,这种养老金计划不实行个人帐户制度,一般情况下缴费由雇主全部承担,雇员不缴费。由于在雇员退休时雇主有义务支付固定的待遇,所以雇主缴费多少部分取决于养老金投资收益的状况,若收益较好的话,雇主就可以少缴费甚至暂时不缴费,反之就得多缴,甚至可能破产。缴费确定福利计划是近一、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还专门给与税收优惠的政策扶持来鼓励其发展。这种计划又称“个人帐户计划”,它可以是单独由雇主为雇员投入形成的养老金账户,比如我享受的弗吉尼亚州雇员的401(a)计划,由雇主每年将相当雇员工资的的数量投入雇员养老账户。它也可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一定比例费用形成的养老金帐户,雇员存入的额度自己确定,但不能超过规定的上限,雇主缴纳的数额常和雇员相同,也可以是约定的比例,美国常见的401K退休投资计划就是典型的一种。这种计划雇主不必承担在将来提供确定额度养老金的义务,只需按预先规定的额度比例存入款项即可。2、雇主养老金计划的领取资格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中,多数雇主都会规定一个最低服务年限,如至少要为雇主服务15年等,若雇员达不到这一条件就享受不到雇主的养老金待遇。另外雇员在退休之前也不能提前支取,若雇员在退休前死亡,雇主也不必向其家属提供养老金,只需一次性支付定额的抚恤金即可。缴费确定福利型的养老金计划,账号上的钱从一开始就属于雇员,但雇员在59 岁半之前不能随意提取,否则必须补交税款并且缴纳罚款;这之后可提取可不提取,若提取的话只交税,但到70岁半以后必须提取。3、雇主养老金计划能有多少退休金确定待遇型的养老金取决于服务年限、服务时的工资等,而缴费确定待遇型的养老金计划,雇员最后获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数量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的高低。4、雇主养老金计划的特点对于雇员来说,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没有缴费的压力,但是影响工作流动;对于企业而言,待遇确定性养老金计划能够减少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支出,但是由于养老金的支付总额是一个庞大的未知数,所以会导致公司利润的波动,影响公司的财务稳定,甚至导致破产。缴费确定待遇型养老金计划对雇员有很强的吸引力,雇员可以灵活选择帐户资产的投资方式,也可以转移到其他的雇主养老金帐户、基金或保险公司,若雇员在退休前死亡,养老金帐户的金额可以转给雇员的家属,雇员也可以依需要提前享用养老金帐户。当然这一养老金计划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雇员缴费比例以及缴费年度的差异导致养老金计划金额差距较大,另外由于政府采取的税收延迟优惠会导致雇员最后在享用养老金时一下子支付数量可观的所得税等。以上说的是美国雇主养老金计划中两种最主要的形式,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采用待遇确定计划的雇主数量有所下降,而缴费确定计划的发展很快,新建立的雇主养老金计划中大多选择这种类型。三、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比较简单,属个人退休账户养老金,它是由联邦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参加的养老金计划。按美国现行法律规定,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均可开设个人退休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依税收待遇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税收延迟,即个人在向退休金帐户注入资金时免收个人所得税,只有到提款时才收取税收,目前每年最多可免税投入不超过5500美元;另一种是税收免除,即在注入资金时仍收取个人所得税,只是对本金最后获得的投资收益免收。结束语美国的养老金计划结构完善,将政府、雇主和个人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养老保障是三方的共有责任,政府起统筹协调的核心作用,在保障社会安全养老的前提下,适当提供各种形式的税收和政策优惠,进而促进其它形式养老金计划的健康发展。

据悠然版图了解:国内的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大支柱,但目前主要靠国 家,职业养老金占比低,个人养老金占比趋近于0 (特别解释:此统计中的个人养老金仅包括个人税惠型养老金), 同时养老储备总额差不多只有万亿元人民币。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样分为三大支柱,但国 家提供基本保障之余,职业养老金、个人养老基金所占的比重更大, 其中特别是职业养老金更是占到了总养老储蓄的大头,同时养老金储备总额也高达万亿美元。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条件、宗教和信仰,中美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这样的文化差异很多时候不仅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也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美两国的老年人的生活有哪些不同之处吧。

大多数中国老年人都是和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的,许多中国家长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牺牲一切,因而希望孩子长大后对自己孝顺。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普遍情况,老人同孩子们住在一起,帮自己的孩子料理家务和带小孩。

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

纵观中国城市老人的生活,爱扎堆肯定是一大特点,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他们几十年养成的在集体中生活的习惯,似乎扎在堆里会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更多的自我认同感,这一点也许也是与美国老人最大的不同。

世界各地的老年人也许都有同一个恐惧,那就是寂寞。而中国老人的这一恐惧可能会更大一点,因为大多数中国老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有体验过跳槽,工作也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旦退下,他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主要目标。

近几年,开始讨论老人是否进养老院的问题。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是养儿防老,这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也是指精神上的,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子女的孝顺是老人的幸福。在中国,把自己年迈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对许多子女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即使迫不得已送了,内心也会非常挣扎。

在一些欧美国家,四五十岁的人就开始考虑进养老院的事情,对他们说来,这不是什么可怕的去处。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体系发展成熟。美国人崇尚自由,很少依赖子女养老。我国养老行业发展不成熟,人们普遍存在传统养老理念,导致我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不高。

在美国,“健康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从预防、治疗到康复,每一阶段都有持续的控制,让长辈从营养、运动、环境、心理等多个角度得到健康维护。而在国内,老人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生病了才去医院,没有机构长期为他们进行全面的指导,患病风险大大提高。

除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相对健全以外,美国对待养老问题的态度上比国人更为积极。美国大部分行业并没有规定退休年龄,相当一部分会选择专业养老机构,晚年生活比较洒脱自由;而中国老人注重家庭氛围,退休后还在为家庭和子女忙碌,很少能真正为自己而活。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养老机构开始吸取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养老理念,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随着中美合资养老机构在国内不断成熟,我国老年人也将不再奢望美国老人“退而不休”的快乐生活。

论文国外养老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将试点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国人对“以房养老”的基本情况并不熟悉,因此反对的声音似乎更多些。为此,本报记者对发达国家的“以房养老”政策执行情况做一些介绍和梳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客观了解这种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的源起与发展 “以房养老”是西方发达国家常见的一种养老模式,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各国特色不同的以房养老实践中,反向抵押贷款(简称“反向按揭”)最受欢迎,也使用最多。 反向按揭最早源于荷兰,其大致安排是:年轻人购买老年人的住房,并允许他们有生之年仍免费租住该住房,待老年人过世后再收回该住房。 反向按揭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就开始出现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贷款产品种类也较多,定期年金、住房使用期年金、分期递增年金、信贷额度等支付方式都已出现,贷款利率包括了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但由于大部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年限长,涉及金额大,借贷双方风险都很高,法律对这种贷款的鼓励和管制措施却很少,又缺乏相应的贷款担保制度、二级市场和辅助政策,前期发展比较缓慢,并没有开展多少实质性的业务。 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增大,美国政府开始关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并通过了《1987国家住房法案》,按照法案规定,联邦住宅和城市开发部联合设计开发了住房权益转换抵押贷款(HECMs)。HECMs是一种全新的产品,目标是全体老年人。为降低该产品的风险,由联邦住房管理局向贷款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实行担保。在金融机构选择上,所有条件具备的贷款金融机构都可申请经营此类业务,这大大扩展了反向抵押贷款的开办机构。1989年,房利美尝试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证券化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住房反向抵押产品的流动性,减少了这一产品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的弊端。 此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美国大规模推广,并有公共保险部门提供的保险。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公共承保等措施的推行,促进了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的初步发展。 21世纪初,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高速发展。此时,美国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行业内部的整合,使这一市场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效应。反向抵押产品高速发展,贷款发行机构数量大大增加,市场日益成熟,竞争力不断增强。根据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协会的一份数据,美国参加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从90年代的不到200个,扩增为20的1300多个,并且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此后,2007年一年发放的HECMs已达到107388份,而在2003年这一数目还不足7000份。整个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7年后,美国次贷危机并未对反向按揭产生太大冲击。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于2008年12月公布,2008年美国HECMs共计115176份,比2007年同比增加了。据一家咨询机构调查显示,佛罗里达是美国反向贷款发行量最大的州,该州2008年抵押贷款发行机构为2949个,较前一年增长了。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产品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更大满足了消费需求,加大了对老人的吸引力,比如更高的贷款限额、更严格的消费者利益保护、允许用贷款购买新房屋等;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反向按揭的贷款周期来讲是较短的,金融危机与全球老龄化趋势之间关联性不大,同时,金融危机使投资受损以及房价持续走低,通过反向贷款将房屋抵押换取固定额度的未来现金流,是一种变相保值的方法。 反向按揭的优势与限制 反向按揭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的贷款,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工具。它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国家养老压力,同时还能促进银行、房地产、保险、中介等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是一个能带来多赢效果的新的金融产品。 1、分散政府养老保障的压力 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一般把养老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险和个人储蓄计划,由于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被形象地称为“三条腿的板凳”。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员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反向按揭作为个人自主养老的新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社会养老的不足,带有明显的补充养老保障性质。 2、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 通过申请反向按揭,能帮助拥有住房的老年人融通资金,使老年人有了额外的固定收入,不再为医疗保健和生活费用发愁。有了这笔钱,他们可以重新装修房子,把居住环境弄得更加舒适;他们还可以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出外度假、旅游,享受更幸福、更愉快的晚年生活;再有,反向按揭增强了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可能推动“银发”市场的消费。 3、开拓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业务领域 开展反向按揭业务,银行可以收取高于一般贷款的利息,加上全球老龄化趋势的推动,各国对这种贷款的需求总量很大,因此将为银行开辟一个规模很大并且全新的效益增长点。对于保险机构,由于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银行都会要求对房屋的毁损灭失等进行保险以避免风险,因此也将意味着新的业务领域的出现。 反向按揭适用也有边界,并非所有人的所有房屋都适合反向按揭。以美国的反向按揭为例,在申请反向按揭前,至少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房屋地理位置 由于放贷机构必须考虑到抵押房屋的后续处置问题,所以房屋地理位置越是优越,反向按揭额度越高。比如,爱荷华州一套30万美元住房可以获得10万美元的信用额度,而在纽约长岛郊区,则可获万美元的信用额度。 2、老人年龄 年龄越大,得到的现金越多,因为贷款期限可能会短一些。比如在克里夫兰,如果一名75岁的老人拥有一套价值25万美元的住房(假设房款已全部付清),他/她每月可以获得917美元,或者是14万美元的信用额度;70岁的人每月只能获得791元,信用额度为13万美元;而80岁的人则每月可获1099美元,信用额度为万美元。 3、不清楚自己能住多长时间的老年人不适合采用反向按揭。 一般来说,反向按揭有较高的手续费,所以并不适合短期贷款。比如一笔20万美元的贷款,手续费可能高达一万美元。高额手续费以及可能调高的利率,都会增加这种贷款的成本。 4、刚退休不适合采用 对年轻的退休人员来说(刚刚60多岁),反向按揭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越年轻,可以申请到的贷款金额越少。如果刚刚退休就申请反向按揭贷款,等到七八十岁时,这笔钱可能不足以支付各种费用。 “反向按揭”不同模式 美国模式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主要有三种:联邦住房管理局的“房产转换抵押贷款”,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提供的“住房保留项目”和财务自由高级基金公司提供的“财务独立计划”,这三种产品几乎占据了当今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的所有份额。 1、房产转换抵押贷款。房产转换抵押贷款由美国住房和社区发展委员会的下属机构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开发,于1989年进入市场。房产转换抵押贷款有终身年金支付、固定期限年金支付、信用额度、终身年金支付和信用额度组合、固定期限年金支付和信用额度组合五种支付方式。在终身年金或固定期限年金支付方式下,每月年金支付额根据支付方式、借款人年龄、贷款利率和住房价值确定。 信用额度是房产转换抵押贷款的一大特色,贷款额度可以随着时间增长,因此非常受借款人的欢迎。 2、住房保留计划。住房保留计划于1995年由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推出。这种产品与房产转换抵押贷款非常相似,不同之处是贷款的支付方式较少,借款人只能选择按月领取年金、一定限额内自由支取贷款额度或者两者组合的支付方式。 住房保留计划的贷款利率比房产转换抵押贷款高,但借款人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贷款最高额度,因为住房保留计划没有对贷款最高额度设有限制,这也是住房保留计划的特点之一。 3、财务独立计划。财务独立计划由财务自由老年基金公司提供,没有政府担保。借款人可以取得的贷款最高额度和所需承担的贷款成本都比房产转换抵押贷款和住房保留计划高得多。所以,通常是房产价值高,并希望取得较高贷款额度的借款人会来申请这一计划。 财务独立计划的最大特色是贷款额和还款额为房产价值的同一比例。1999年财务自由计划划实现了证券化,由标准普尔对其资产组合进行评级。财务自由老年基金公司在2001年和2003年又分别设计了标准现金账户和零点现金账户两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其中零点现金账户是第一个借款人无需支付贷款费用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 英国模式 英国的养老金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按比例缴纳的国家基本养老金,所有人退休后所获养老金数额一致;二是雇主为雇员提供的职业养老金,这部分目前不属于强制性缴纳;三是个人购买的养老储蓄或保险等,但英国35%的在职者没有建立私人养老金。这就意味着他们退休后依靠国家养老金,而这部分钱在2010年是每人每周英镑,只相当于以最低工资水平工作两天的收入,这对于维持一个相对舒适的晚年生活显然不够。因此多数英国人通过以房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英国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项目被称为资产释放计划,产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早期资产释放计划,借款人获得的是一些债券和股票。早期资产释放计划产品的设计原理,是用债券收益与资产释放计划产品利息之间的差额作为老年人的养老费用。但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陷入了经济衰退,全球又遭遇股灾,利率上升,股票债券价格普遍下降,早期的资产释放计划以失败告终。2001年4月,新的资产释放计划推出,老年房主可以把部分或者全部住房价值转换成现金,并居住在抵押住房内直至生命终结。 不同公司提供的资产释放计划贷款条件不同,对贷款人的年龄、住房类型、住房价值等规定也有所不同。 英国的资产释放计划有两大品种,即生命周期贷款和转换计划。 生命周期贷款建立在住房价值基础上,可以分为滚动利息贷款、单纯利息贷款、住房收入计划和住房改进计划四种产品。 住房转换计划则建立在出售的全部或者部分住房价值基础上,老年人可以通过出售全部或者部分自己的住房产权获得一次性总额支付或者每月年金。在这一计划下,借款人虽然已经不完全拥有住房产权,但却可以作为一个租房者通过免费或者象征性地缴纳租金的方式继续住在住房中。借款人去世后,开办机构可拥有抵押产权比例的住房处置权,同比例住房价值的增值收益也归开办机构所有。 由于生命周期贷款比转换计划更易操作,所以近年来发展迅猛,业务量已经超过住房转换计划,占据资产释放计划的主导地位。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负责监管资产释放贷款,认证贷款机构和提供咨询。通常提供资产释放计划的机构都签订了安全承诺条款,认证的会员机构保证提供公平、安全和完全有保障的资产释放计划。 日本模式 日本从1981开始引进“以房养老”的概念,2002年正式设立这一制度,主要包括由各地方政府参与的直接融资方式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的间接融资方式。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还将这种制度作为金融产品来推销,最近房地产公司也利用“倒按揭”的形式来推销商品房。 日本“以房养老”制度主要针对一些退休后想继续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的低收入老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住房作为抵押来预支贷款。不过,这项制度对申请人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以东京为例,申请人的年龄必须在65岁以上,要居住在自己持有产权的住宅中,且不能有子女同住。申请人家庭的人均收入要在当地的低收入标准之下,已经申请低保等福利政策的家庭不能享受这项政策。此外,申请人持有产权的房屋必须是土地价值在1500万日元以上的独门独户建筑,集体住宅是不可以申请的。 审核获得通过后,申请人每月可以领到30万日元以下的生活费,但总额度不能超过抵押房屋土地价值的70%,借贷期限到贷款额度到达总额度上限为止。生活费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贷款的利率比较低,每年3%左右。贷款的偿还期限是申请人去世后三个月内,由担保人负责一次性偿还。 以房养老国外模式发展现状如何? 美国 “以房养老”模式的专业名称叫做“倒按揭”。倒按揭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州劳瑞山的一家银行创立的。如今,倒按揭在美国日趋兴旺,常说的倒按揭模式也是以美国模式为蓝本的。美国的倒按揭贷款放贷对象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 1、联邦住房管理局有保险的住房倒按揭贷款。用户尽可能长时间生活在自己住房内,并在一定期限内按月分期获得贷款。 2、联邦住房管理局无保险的倒按揭贷款。 3、放贷者有保险的倒按揭贷款。 住房资产高则可贷款数额高;年纪大的住户贷款数额高,这是由于其预期寿命短,意味着还贷周期短;夫妻健在住户比单身者可贷款数额低,因其组合预期寿命大于单身者;预期住房价值增值高可贷款数额高。 加拿大 超过62岁的老人可将居住房屋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在万到30万加元之间,只要你不搬家、不卖房,房产主权不变,可以一直住到享尽天年,由后人处理房产时折还贷款。比如一位65岁的老人将所住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贷到10万加元,该老人15年后“归西”后,银行将其房产处置后获得20万加元,减去10万加元的贷款,再减去15年的贷款利息后,剩余的几万加元就由其子女或其他继承人所得。 新加坡 有三种方式选择:第一种,允许符合条件的组屋拥有者,出租全部或者部分居室来换取养老收入; 第二种,对于一些居住在原来较大面积的已退休的夫妇来说,如果子女长大成人并且已经搬到他处居住,老年夫妇可以将现有住房置换成面积较小的住房,以大换小后获得的净收入用作老年日常开支,或者投资一些风险小的产品来获得收益。新加坡允许当事人根据经济状况选择一次性或者分步地完成住房的以大换小。比如,卖掉私人住宅后换取5房式的组屋,然后再换取3房式的组屋,依次类推; 第三种,就是平常所说的倒按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金融机构,由这些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 老人仍居住在自己的住房内,当其死亡后,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置,抵押变现并结算利息,“剩余价值”交给其继承人。在新加坡,只有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才能参加倒按揭操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组屋是由新加坡政府出资,大致相当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这类房产不能选择倒按揭。 日本 日本以房养老产品的设计具有局限性。日本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在日本人心目中,土地远比木结构房屋重要。因此,在日本的房产价值计算中,政府乃至很多金融机构只计算土地价值。而且,一般只能以附带土地所有权的“别墅”作为担保物,这就意味着即便是高档公寓也会被挡在门外(因其土地为共有)。此外,大多数金融机构提供的商业产品只限定接受日本某地区的不动产作为担保。 为了防止合同到期或老人去世后出现抵押权实现困难,日本以房养老产品大多限制老人与他人共同居住,有的只允许老人与65岁以上配偶共同居住。 但是,日本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渐突显。2010年日本“高龄社会白皮书”中统计显示:65%的日本老人对其储蓄额不满意,且的老人希望“一直住在原来的住房里”。同时,日本内务省统计出65岁以上日本老人的住宅自有率达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动以房养老产品的普及。 推进二手房“适用寿命长期化”建设。不动产抵押价值评估低了,老人获得的养老金会减少;评估高了,金融机构风险会增加。为此,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确定,必须由从事不动产买卖以及房地产开发(房屋改造业者)以外的第三人机构对二手房进行检查和评估。同时,日本创设了“住宅性能标示制度”,并制定了《住宅品质确保促进法》,要求开发商在一定年限内完全承担房屋的瑕疵担保责任,不仅要对房屋结构缺陷承担责任,而且对屋顶、外墙等漏雨、渗水等也必须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开发产品。在老人健康和寿命把握方面,人寿险公司强一些,但不动产担保则是财产险公司更胜一筹,而且,保险公司不能直接向老人放款融资。因此,日本过去的商业产品主要由保险公司作为中间人,最后由“银行”向老人放贷。但银行对于该产品管理除需紧盯不动产的价值变动以外,还必须定期把握老人的生活环境及状况,因此,管理成本相当高。为了解决保险公司摸不着头脑、银行也不愿放贷的问题,日本逐渐出现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开发,乃至金融集团下各金融公司联合开发的情况。 推广“储蓄连动型住宅抵押贷款”。日本还开发了储蓄连动型住宅抵押贷款,在该产品项下,如果老人购买了银行的“倒按揭”产品,则只要老人在同一家银行拥有存款,则相同金额部分的存款利率可以和贷款利率相抵。 “连带保证人”与“补充型公共保险制度”。此外,或许我们还可以吸收日本以房养老制度前期失败的教训:允许老人和自己的子女共同居住。这对我国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独生子女家庭非常普遍,老人大多希望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共同居住。为此,我们或可在产品设计中,将同住的子女列为贷款的连带保证责任人。这样一来,如果老人去世后子女能够偿还贷款的,则不必拍卖房屋;另外一方面,子女作为老人的继承人,意味着银行拍卖所得款项在抵销借贷之后的余款必须还给子女,而如果出现房屋抵押价值低于贷款总额时,超出部分可以视为“老人的借债”,而子女则必须对超出部分进行偿还。而且,将子女作为“连带保证人”,还可防范子女的道德风险。 为避免老人最终的融资总额超过其提供的不动产价值带来的金融风险,日本也在积极研究美国的“公共保险”制度。如果出现老人最终的融资总额超过其提供的不动产价值,“公共保险”将作为补充。在美国的各种以房养老产品中,联邦政府的房产价值转换抵押贷款(HECM)产品面向低收入者,且HECM的利用率相当之高,全美很多金融机构都提供这种产品,理由就是该产品适用FHA保险(补充型公共险)。 英国 英国以房养老模式更多借助保险公司力量。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1/3英国人打算利用房产筹集养老金。有一成退休者被迫出售房产或换成较小房子来维持生计。英国的“以房养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直至去世或搬进养老院后用该住房归还贷款。据调查,大约有20%的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算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就是出售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养老。此外,还有老人将房产出售后搬到其他物价水平较低的国家去养老。 由于英国的住房养老模式更多地借助于保险公司的力量,即老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所获得的贷款须充当保费用来购买年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英国又被称作“逆向年金”。由于英国的房子不存在使用年限的问题,而且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在这一领域运作了很多年,操作规范,因此老年人的权益还是有保障的。

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三种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一般是三无老人。2016 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亿大关,老龄人口比例超过老龄化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居家养老在大连较早普遍流行,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大城市也都大规模的实现无组织非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尝试,都是被动的,没有定调。居家养老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中国创新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依赖于房地产产业的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内容是举办养老、敬老、托老福利机构;设立老人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设立老年婚介所;开办老年学校;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

机构养老是一种公益性的非营利性养老模式。养老机构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公益即“ 公众利益"之意。公益性事业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公共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公益性企业是指直接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领域服务的企业。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是以帮扶、救助城市“三无”、日常生活疏于照料,以及农村“五保"老人为主,且多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其公益性特征尤为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与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并且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①英国,世界上最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之一,其实行的“福.利国家+社区照料”养老服务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最初英国的养老模式为“完全托管式”机构养老,即由政府出资建立专业的养老机构并雇用大量的看护人员来照料那些生活困难、经过政府批准后人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但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及巨大的财政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变革,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尝试新型适老化社区养老服务。由政府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养老基础设施,鼓励民众选择社区养老,国家福利政策向老年人倾斜以保证老年人群体对于社区养老模式的信任与支持。同时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推进养老事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并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和社区法令》来规范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落实,时至现在,该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成效。②提到对于养老模式的探索,不得不说说美国这个创新大国了,其所创建的PACE模式解决了针对体弱多病老人长期照料的问题,是“医疗照顾+社区服务”型养老模式的典型创建。其中整合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多学科专家团队综合个案管理、洲政府与PAEC项目相互为对方负责的运行管理机制都是十分有效且新颖的创举,这对于我国养老事业在医养结合方面的探索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③新加坡,亚洲社会中的佼佼者,不但经济发展卓越,其在养老方面的建树也首屈一指。“中央公积金+社会参与”的养老模式,以强制性养老储蓄为依托建立起中央公积金,实行社会中产阶级的养老金由个人和政府力量共同承担解决的方法,此举在大量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工作一投资一收益” 的良性循环,其最新举措“终身人息计划”符合加速老龄化和老年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世界趋势,是科学、优质的养老保障制度。

关于为什么不同:中西养老模式不同的原因  养老作为一种社会问题,造成其模式不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文化渊源  中国家庭式养老是孝文化的体现。何谓“孝”,《尔雅》中有“善事父母曰孝”这样的注释。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又是“仁”的核心。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被立为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因此孝的观念也成了人们的共识。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从家庭伦理走向了国家伦理,从个体道德走向社会规范,最终形成了以养亲为核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孝道。

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是《圣经》,道德规范的许多规定也是源于此,作为道德规范之一的孝文化也是如此。但是《圣经》中只强调人们要爱自己的父母,听父母的话,并没有提出子女要赡养父母。而且在基督教文明影响的影响下,人们强调彼此独立,个人奋斗,把独立和尊严看的很重,很难接受自己年老后,从独立性的存在转变成依附性的存在,失去尊严和自由。经济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离不开生产经验的积累。而老人多拥有者丰富的农业生产的技能,是家庭经济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整个家庭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对象。因此在中国古代,就算孩子成年结婚之后也是会选择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政治体制和法律的规定  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一直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体,为了确保养老制度的落实国家除了在制度和法律上作了相应的规定。比如夏朝,不孝老人判重罪。除了法律上的处罚外,还建立了制度上的激励。历代政府为支持家庭养老,实行了“侍丁”与“权留养亲”两项制度。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项非常特殊的延缓刑法的措施即“权留养亲”。这项制度成于北魏,后各代沿袭。在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与其政治是一体的。这些都是家庭养老模式得以形成的制度基础。在古代,西方是以城邦作为政治实体,以它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它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确认,是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合同的平等地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规定。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必须要承担了。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中西养老观念 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养老观念存在着差异。这在当今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和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冲突。

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子女赡养

而西方老人的养老方式多是独居或进入养老院

之所以中西养老方式差异如此巨大,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家庭结构、对孩子教育方式等不同方面。

加拿大专业社会工作者左光渲认为,无论中西方家庭,天下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同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愿望。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包括与孩子的相处、对孩子的期望、教育理念及方式等都有所不同。 认为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不足,若能互相取长补短,相信下一代生活会更幸福!

在中国社会中,看重的是保护家庭的团结稳定,稳定的家庭往大了可以说是稳定的国家的基础,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家庭可以使得国家强大繁荣。

而西方文明由于地理、政治、社会等因素,相对于东方来说更加多元化,因此西方家庭多是以夫妻为中心的小家庭,孩子在成年后会搬出去独立生活,父母和孩子在经济上也是各自独立。许多美国孩子的学费是来自学生贷款而非家庭支持,大部分美国人在工作很多年后还在偿还大学时期的 student loano

老其实是个很模糊的界定。一位头发花白,但穿着打扮却十分时髦也自认自己还年轻的女士,称呼其为“老婆婆”是否会有一些失礼了呢?

相比美国,中国往往对“老”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老年人在中国社会可以享受更多优待,中国社会是一个更加尊老的社会。年长的人在一个大家庭中有领导地位,是后代学习的榜样,影响甚至决定着后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婚姻。

而西方则相反,非常讨厌被视为“老”,即使牙齿弱化了也要和小孩子一样在下着大雪的日子里吃冰淇淋,不希望自己因为“老”而被优待。对于西方社会来说,比起老年人的“经验”,他们更希望拥有年轻人的“创新”。这种思想就使得西方社会成为一个以“爱幼”为先的社会。西方国家大多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生活节奏较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孩子有无限大的潜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做出贡献,所以他们尊重孩子的看法和选择,这也为他们的亲子关系打下了“平等”的基础。

“中西的文化差异”只是短短的七字,而这里面却实实在在的大有文章。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有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地域、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国内外都存在着很多新型的养老模式,例如国外的“时间银行”和国内的“居家式社区养老”。

一、国外养老模式

(一)CCRC养老社区模式

在CCRC模式下,根据老人不同的状况提供不同的服务类型,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可以使老人在社区中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二)家庭养老

以新加坡和日本为代表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一种法律要求孩子必须赡养父母或者长子继承家产的方式。这一模式是将“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结合起来,老人必须由家人赡养,同时当地政府也会根据这一情况推出特定的政策对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护理人员支持。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也是在这一养老模式中产生的。

(三)跨国养老

以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冰岛的北欧国家为代表的跨国养老模式是指一些身体健康或者状况欠佳但仍可以远行的老人,到环境更为优美、气候更加适宜健康的地区的养老院或者疗养院进行生活、疗养的一种异地养老模式。

(四)时间银行

以瑞士为代表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指的是身体状况良好的自理型老人,去照顾无法自理的,需要帮助的老人。负责该养老模式的一些责任机构会将老人的服务时间统计出来,老人的服务时间将会被存入到其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并且给老人颁发一张“时间银行卡”,当自己需要他人照顾时,可直接将卡取出使用。如果出现老人无法使用自己存储的“服务时间”的情况,“时间银行”便把义务服务的时间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返还给老人。

(五)代际学习中心

美国西雅图有一个组织正在执行代际学习中心的计划,该计划指的是养老院和幼儿园合作,养老院每星期有固定的幼儿园开放日,开放日的时候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到养老院与老人们一起参加活动。这样一来既能让老人在和幼儿交流互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活力,同时也能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

二、国内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

这种养老模式和前文提到的以新加坡和日本为代表的家庭养老类似,都指的是由儿女承担赡养照顾父母的义务,让老人在家里而不是养老机构中安享晚年。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老人对养老院或者护理院存在偏见和抗拒心理,他们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希望能够与儿女一同生活,这样的老人大多会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

(二)居家式社区养老

这一养老模式巧妙地将家庭居住和社区上门化服务结合起来。老人既不用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到养老院居住,又可以在儿女无法照顾老人的时候得到社区人员的照顾和陪伴。这一模式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让社会资源得到了充足的利用。

(三)以房养老

很多有房产但无子女的老人,会选择将自己的房产抵押出去,以等量的金额换取养老机构的服务,这种模式称为以房养老模式。可这种模式在2014年开始试点后,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老人认为,这种养老模式是一种“”。在“养儿防老”这样传统的养老观念影响下,很多老人始终无法接受“以房养老”。

(四)乡村养老

相比于大城市的喧嚣,乡村空气更加新鲜,生态环境更加优越,生活成本又低,很多退休人员会选择离开城市,到乡村养老。有一些老人家乡就在农村,本着落叶归根的思想,退休后选择回到乡村;还有一些老人是喜欢贴近大自然,希望能过上养花养草、爬山戏水的生活,所以选择到乡村养老。

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国内老人更偏爱能够在家和儿女共同居住的养老模式,而国外的养老模式多种多样,有一些更加人性化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麻醉护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可以的,没问题的。如果我们有了这本文献,并会及时通过网上发给你看的。

美国的护理教育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护理教育经历了深远的技术和社会变化,已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及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目前美国护理教育的起点为大专教育,主体部分为本科教育,辅以部分硕士、博士教育,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较其他国家快而高。1 美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美国的护理教育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由于战地护士护理水平低下,造成大量伤员救治的延误。这使美国人开始反思护理在疾病治疗和恢复中的地位,并审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1778年在纽约医院开始了护理职业训练。受1860年南丁格尔创建的正规护士学校的影响,美国的许多医院先后开设护士学校。1909年明尼苏达大学设置了非学位的大学护理教育,学制3年。1916年,纽约教育学院和辛辛那提大学开设了4年制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由于二战的爆发导致护士极度短缺,加之美国护理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促使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同时也导致大专护理教育的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本科教育渐渐成为美国护理教育的主流。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的博士学位护理教育起步也比较早,最先于1963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20世纪70年代只有4所,以后迅速发展。美国现有本科护理教育院校661所,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367所,博士研究生教育院校323所。据2002年4月美国卫生社会福利和健康保健资源部公布的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数据:全美共有注册护士2696540人,其中,大专护士占;本科护士占;硕士学位护士占;博士学位护士占;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2 美国护理教育体系美国目前的正规护理教育主要分6个等级,即:注册职业护理教育、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本科护理教育、硕士学位护理教育、博士学位护理教育。 注册职业护理教育(licensing vocational nursing program) 注册职业护理教育开设在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已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助手。课程主要是有关急、慢性疾病的护理。学习基本注射(肌肉注射)法、预防及康复的基本知识。学制1年~年。学习结束后参加所在州的考试,通过者成为助理护士(LVN),从事基本的护理服务,但没有资格作静脉注射。 注册护理教育(diploma nursing program) 传统的注册护理教育以医院开设为主,但目前一般开设在学院。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在医院工作的LVN。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课程学制一般2年。毕业后参加州的注册护士考试,通过者成为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RN)。具有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目前单纯的注册护理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近30年来注册护理教育锐减。特别是那些只开设注册护理教育的院办护士学校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大专及本科护理教育。 大专护理教育(AssociateDegreePrograms)大专护理教育一般由社区大学开设,学制为2~3年,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注册职业护士,类似于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的课程也分为普通课程及专业课程两种。但根据其招收对象的不同,其课程的侧重有所不同。对于高中毕业生,普通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比例为1:1,学制为三年;对于那些注册职业护士,由于他们的护理工作经历及以前所学过的护理课程,可以免修部分专业课程。普通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比例为2:1,学制为两年。毕业后,可参加全美国注册护士考试。通过者以注册护士的身份可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他们具有向各个年龄段的个人、家庭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但主要工作在临床。大专护理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特别是60、70年代发展迅速。进入80年代之后,大专护理教育虽仍在增加,但增长的速度明显减慢。 本科护理教育(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 本科护理教育是为培养专业护理人才而开设的。一般由四年公立或私立大学开设,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RN。高中毕业生学制4年,RN学生学制2年。毕业生需修满128学分~132学分。目前,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保持健康、护理管理与领导、家庭护理、老年护理、计算机应用、康复护理、重症护理、伦理学、经济学等内容。教授的知识包括:沟通与交流、团体合作、跨国文化、护理实践标准、病人的权利等。护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判断力,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危机干预、批判性思维、领导与管理能力,病人教育和组织能力。护生的专业行为技能包括:解决冲突、消费限制、维护病人权利、继续教育,以及既往史、现病史的评估,给药、吸痰、灌肠、皮肤护理等。他们尤其强调加强对学生经济学、伦理学、计算机和判断力、管理技能、人类灵性的培养。强调院系应参加地区组织机构发起的工作研讨会,探求最佳的课程设置模式,以致于能最有效地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护生们。自60年代起,本科护理教育在美国发展很快,已成为美国护理教育中的主力军。 硕士学位护理教育(master’s degree program) 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旨在培养护理教学和管理人员及高级专科护理师,一般设在具有本科护理专业的大学或学院里。招收对象有三种:具有护理专业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具有其他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具有护理大专学历的注册护士。学制一般为2年。不同起点的学生所设置的课程不同,课程设置以加强训练行政管理技巧及专业临床实践技能为重点,内容包括:护理理论、护理研究、临床应用与其他专业课程。例如成人保健、儿童保健、社区保健、老年护理学、麻醉护理学、护理管理、产科护理学、精神卫生保健、康复护理学、护理信息学、肿瘤学、早期干预、婴儿护理。毕业生需修满36学分~46学分,并通过综合口试和笔试,或一篇研究论文,同时尚需从事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学位:理科硕士学位和护理学硕士学位。获得护理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大部分将以专科护理师的身份工作在临床,授于部分或全部处方权。另一些毕业生则将以护理骨干的身份从事护理教学及科研工作。这些毕业生负有发展护理领域、提高护理水平的责任,并参与开发先进护理技术的研究,同时也具备将护理理论及先进护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博士学位护理教育(doctoral program) 博士学位护理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护理教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人才及独立开业的专科护理师、健康咨询顾问,一般设在具有博士学位教学能力的大学或学院里。招收对象主要为具有护理硕士学位、或与护理学有关的硕士学位且在护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生。护理科学专业主要教授高级专科及综合护理知识和技术,其研究主要是如何将新的护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加以推广;哲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如何发展及测试新的护理理论;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开展护理教学的能力;护理学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护理操作和运用护理理论的能力。完成护理博士学位教育需要修满90学分,完成许多统计学和护理研究方面的课程;毕业时,必须完成严格的口试和笔试及专业研究论文。学制一般2年,有的需3~4年完成。美国的护理教育已经具备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完整体系。他们始终认为,发展护理教育是护士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及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教育是打开权利及尊严的钥匙,教育是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教育的水准和层次高低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理学科的进步,当受到良好教育的护士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全部潜能时,社会、家庭、社区和个人都将获取最大的利益。美国护理教育的成就表现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能力,他们始终认为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他们21世纪的目标之一。

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麻醉科210006) 我院自1987年麻醉科建制以来,麻醉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麻醉护士5名,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国内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与国际接轨。现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麻醉科迫切需要招聘麻醉护士的几点建议供各位麻醉同道参考和探讨。 麻醉学作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的确立决定了麻醉医师在临床治疗,监测和急救中的地位.按学科发展的要求,作为临床科室与其他专科一样,必需配备熟练的麻醉护士.如美国医院中麻醉护士与手术台比例为1比1~包括PACU,而且成立了相应的注册麻醉护士协会和麻醉护士专业杂志《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American Academy of Anesthesiologist Assistant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 (AANA)》, 《American Society of Perianesthesia Nurses》, 《J 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同样台湾省于1988年成立了麻醉护士协会和1992年创刊麻醉护士专业杂志:《Taiwan Associ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麻醉护士的工作岗位在临床麻醉,AICU,PACU,疼痛治疗等各部门,并形成了统一的麻醉学体系,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虽然中国医学事业发展迅速,但过去几十年前的麻醉学运行机制、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目前在国内三级医院中依然存在着。麻醉医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管理仪器和设备、药品,既要准备设备(我院包括保养近80台),又要准备药品(与麻醉有关常用药近百种),同时又要麻醉操作和监测治疗病人等,这势必使麻醉医师又当医生又当护士和技术工人,这严重干扰了麻醉期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影响病人围术期的安全。目前大量的麻醉机、监护仪、复苏设备和层出不穷的麻醉新药及复苏药品与二三十年前比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目前麻醉医师当"光杆司令"的情况严重不适应新形势下日新月异的麻醉学和现代外科学发展的要求。外科新技术,新项目,新手术方式,医疗改革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病人常常是危重、复杂和多变,这就要求麻醉医生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国麻醉学老专家们提出了麻醉医师的五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医道医风;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的技术操作;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1993年爱丁堡会议提出“五星级”医生的要求,即卫生保健提供者(care 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者(heath 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服务管理者(service manager)。对麻醉医生素质、知识面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精英教育和培养。 麻醉医生在麻醉,急救和复苏中既要监护又要自己抽药,又要思考如何抢救病人,显然这干扰了抢救病人的效率和降低了安全系数,试想如果外科和内科医生没有护士,将是何等的效率和何等的医疗。而目前,手术室护士分工明确,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主要负责外科手术的配合,对麻醉医生的配合甚少,一遇到重大抢救和紧急情况,很难适应麻醉急救与复苏工作。 与几十年前比,护士改行做麻醉医生的时代在三甲医院早已结束,过去有人担心麻醉护士的出现会不会走原来的老路?作者认为时代不同,不可同日而语。①有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成熟经验, ②麻醉护士主要从事围术期的监护,麻醉设备的保养,药品的准备,即负责术前,术中和术后麻醉医生的配合护理工作,决不会从事麻醉技术操作和诊治处理,否则是非法的。她们必须执行医嘱,如同病区和ICU护士一样,负责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和日常护理工作(见附件1南京市第一医院麻醉护士职责)。③关键是如何管理和用人的问题。麻醉护士属于护士,应归于懂专业的麻醉护士长(在麻醉科护士长和护理部领导下)管理。麻醉护士的培养需一定的周期,在美国有注册麻醉护士(RNA),可以说麻醉护士应具有很高专业水准,既懂麻醉护理又懂急救与复苏。麻醉护士训练应该要有整体的规划及专业护理角色的认定, 使麻醉护士训练课程能一致,进而提升麻醉护理的专业水准与知识。向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制度迈进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关于麻醉护士的素质要求和培养计划应该另行制定。④逐步完善考核细则,作为专业护理角色,由于麻醉护士在国内是一新生事物需要在临床工作、教学和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创新。(见南京市第一医院麻醉科麻醉护士工作质量考核表)。 麻醉护士在中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 麻醉护士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恢复室的护理,可大大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没有麻醉护士,就没有麻醉医生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处理病人.如果分工不明确,麻醉医生变成了万事管的麻、护、工,目前的状况就象过去的”医护一条龙”,这显然违背了现代医学越来越分工专业化的发展规律。在讲究成本效益分析的市场经济下,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的共存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相信麻醉专业护士不断充实麻醉科,会给麻醉学科带来新的革命,使麻醉学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级临床科室,使科室和麻醉医生的地位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安全系数增加,麻醉管理规范,科研教学时间更多…… 因此,我建议麻醉界尽快呼吁解决麻醉护士的问题,为麻醉科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的安全考虑,我们大家的共同目标都在提升我们的麻醉安全及品质。 附 件: 南京市第一医院麻醉护士管理规范 (2004版) 采用“人性化护理”的理念。人性化护理是对“人、健康、环境、护理”的独特见解。它要求护理人员注重患者身心、社会精神、文化之个别差异,掌握病人的心态,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担心,从细微处下工夫,在整体护理及出院后延续服务中,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体贴和关爱。它包括为患者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休养环境,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善于与患者沟通,善于窥破患者的心理,即时有针对性地疏导,提供帮助,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项健康知识教育,填补患者疾病知识空白,并能如饥似渴地探求新知识,更新新技能。 麻醉护士的职责 1、配合麻醉医生完成日常的麻醉监测与治疗工作(包含PACU)。 2、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表格,日用品的领取登记。 3、麻醉科所有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所用的仪器设备,线路一律规范摆放,功率调至最小后关机,精密仪器送回精密仪器室。 4、全面负责麻醉前、中、后的准备工作,包含麻醉机、监护仪器、药品。 5、全面负责消毒工作。 6、参加各种值班和危重患者的抢救。 7、麻醉前应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保证安全。麻醉中,经常检查输血、输液及用药情况。 8、 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认真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麻醉医生联系,配合麻醉医生妥善处理。对实习、进修人员要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9、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手术后,对危重和全麻病员与麻醉医生护送,并向病房护士交代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 10、手术后进行随访,将有关情况记入麻醉护理记录单。 11、积极开展麻醉护理的研究,参加科研及教学,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麻醉护理(护士长)组长职责 1、在科主任、科护士长领导下,麻醉医生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护理业务的学习,科研,教学,室内管理和内外联系等工作。 3、有计划地安排重点工作,做到日有安排,周有安排,确保各项常规制度的落实执行。 4、经常了解和检查各班护士执行医嘱情况和临床护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5、参加并组织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随同麻醉医生查房,参加病例讨论,深入了解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6、组织和领导护理查房,检查护理业务水平和带教质量,并定期组织考核。 7、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表格,日用品的领取登记检查和维修工作,责任到个人。 8、定期向科主任和科护士长汇报工作情况,虚心听取科室同仁对医疗护理,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9、督促检查护理员工作,保持环境的整洁、安静、安全。 10、及时检查校对各种表格使用,书写等是否符合要求。 在OR麻醉护士常规工作 1. 负责手术间内麻醉机、监护仪、机械泵等仪器及连接线的保养清洁。 2. 负责麻醉车内外、加压袋的清洁。 3. 使用过的面罩、接头、喉镜当日收回,次日归位。 4. 每天更换麻醉机内的钠石灰,将1、2、3台螺纹管收回消毒并更换。每日晨清洁急救箱。每周五将5、6、7、8、9、10、11、12台手术间螺纹管收回消毒,次周一归位。(特殊患者按一次性处理) 5. 每天查麻醉车抽屉内常规用品(14号、8 号吸痰管数根、加药器、面罩、呼吸囊各1个。) 6. 周二、周五抽空去心研所,补充物品、药品基数并负责手术间仪器保养(工作同第一和第二点),更换螺纹管、面罩、接头并消毒。 7. 1、2、3台及急救箱由一人负责。 5、6、7、8台一人负责。 9、10、11、12台一人负责。 四周一换。 轮到负责5、6、7、8台时同时负责心研所的常规工作。 一月重点: 每月查麻醉车内一次性物品、药品的失效期。定于第三周查。 注:面罩、接头、螺纹管用酸化水消毒。喉镜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手术麻醉病人术前、术后访视制度 1、根据次日手术通知单安排,于术前一日麻醉护士、巡回和洗手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重大手术、特殊手术、术后三日对病人进行随访,并记录在“麻醉病人护理记录单”,“手术病人护理记录单”上。 2、通过病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一般情况,包括:血型,皮试,生化检查,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3、向病人及家属介绍麻醉和手术注意事项及手术室环境,参加手术的麻醉医生和护士的一般情况,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减轻病人的焦虑,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4、访视病人时要用医学术语,要提高法律意识,语言、行为要礼貌、规范。 5、重大手术,术前要求护士和麻醉医师一起参加病房的术前讨论,了解特殊需要,做好术前准备。 麻醉用无菌物品存放室工作制度 无菌物品存放室内是供应室内要求较高的部分。此室工作人员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熟练的无菌操作技术,在执行工作中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一)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室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入内。 (二)本室内专为储放无菌物品,凡未经消毒的物品,一律不得存放。 (三)无菌物品需分类放置,凡消毒过的物品应有标志或日期,有效期为1周。 (四)持取无菌物品,必须用无菌钳,打开无菌盘盖及瓶塞须将盖仰放,并注意操作时不得跨越无菌区,用后立即盖严。 (五)凡属本室发出的物品,均应检查消毒日期,物品名称,签名,若标签模糊或无标签者均不能发出。 (六)室内必须保持整洁,每天须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两次,每月作空气中菌落测定一次。 在PACU麻醉护士工作制度 1、本室收治麻醉手术后病人,非本室人员非工作需要禁止入室。院外人员如需入室需经医教处批准。病员家属不允许入室探视。 2、进工作区必须换鞋更衣,入室需戴口罩、帽子,防止交叉感染,经常进行空气消毒。 3、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安静,不得大声喧哗,禁止吸烟。 4、本室工作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有事外出应向值班人员告知去向。 5、工作态度应认真严肃,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种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差错事故。 6、监护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根据病情及时修订监护和抢救计划。 7、监护人员应具备广泛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心电图及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并熟练掌握抢救复苏技术,结合病情正确分析监测资料,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8、本室人员应熟悉室内各种仪器的性能和操作程序,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工作。仪器应有专人负责保管、维护和登记,定期检查,发现损坏、故障应及时汇报。 9、监护记录和资料应有专人妥善保存。 10、病员出入本病室,对物品、病情等当面交班,并建立接送交班本。 在PACU麻醉护士交接班制度 1、病人进入PACU时,PACU的医生和麻醉护士必须同麻醉医师共同交接病人。 2、交班者应详细交代清楚病人的手术名称,麻醉方法,术中用药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等。 3、接班者应仔细倾听麻醉医师的交班,对不清楚的应及时询问,并清点病人由手术室带回的一切用物。 4、及时准确地给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以让麻醉医师离开。 5、病人在PACU期间的治疗及护理应以执行PACU医生的医嘱为准。 在PACU麻醉护士的职责 1、了解病人病史,手术前后诊断,术中经过和有无意外,术后特殊注意事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原则,监测指标和护理要求等。 2、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及各种导线连接与使用正常,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管道,动脉测压管,静脉输液管,漂浮导管,各类引流管,心电监护,脉氧监测等。 3、利用各种监测条件及时发现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4、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发现漏洞或有疑问时,立即请示并报告医生核实。 5、熟悉各种常用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常见故障和故障排除方法。 6、保持工作单位的清洁、整齐、安静。及时补充所需的一切物品及药品。 7、保证优质服务,增强病人的信心,对病人态度和蔼耐心,体贴周到。 8、遵守工作纪律,不擅离职守。 9、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为避免医疗纠纷,护士不解释病情。 10、严格执行麻醉医师的医嘱(书面和口头),口头医嘱应及时记录。 11、配合手术的巡回护士应与麻醉护士共同做好护理工作、直至患者出PACU。 12、负责入住患者的登记注册和记帐。 消毒隔离制度 1、每天提前10分钟进入PACU打扫卫生。 2、进入PACU者要戴工作帽,穿隔离衣裤,更换工作鞋。 3、在对病人进行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时要先洗手,戴口罩,再进行操作。 4、凡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等一切用物均要给予消毒处置。 5、对病人接触的监测仪各种导线应给予消毒液擦拭。 6、对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所接触的用物应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焚烧。 7、对每个病人的用物应做到专物专用,杜绝一物交叉使用,以避免交叉感染。 8、病人离开PACU时应做好消毒处置工作。 输血查对制度 1、查采血日期、血液内有无凝块或溶血。 2、查输血单与血袋上标签的姓名、血型、血袋号是否相符,交配报告上有无凝集。 3、查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及血量。 4、输血前交配报告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方可执行。 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以备必要时送验。 在PACU麻醉护理一周工作重点 1、每天更换浸泡病人用物的消毒液一次。 2、周一更换各种消毒包及消毒罐。 3、周二检查各种监测仪的性能及用消毒液擦拭监测仪及各种导线。 4、周三整理抢救车和抢救药品及用物。 5、周四清点药柜的药品基数。 6、周五做好PACU的卫生清扫工作。 注:每日紫外线照射二次。 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参考资料:

精选了【100个】关于老年护理学论文集供您后续的写作参考,在写老年护理学论文之前,很多大学生总是被老年护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难倒怎么办?请阅读本文!一、老年护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对《老年护理学》教与学的再思考.白玉华,2011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2]学生小讲课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李芳.许瑞.王艳波.李丹琳,2011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3]《老年护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肖宏俊.孙琳,20082008年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4]《老年护理学》多元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崔艳.张宏晨.高丽.杨瑞.徐莎莎,2014第九届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5]中国"老年护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刘祚燕.张雪梅.陈龑.陈茜.胡秀英,2013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6]"老年护理学"本科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刘祚燕.陈茜.胡秀英,2013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7]中老年眼疾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张旭虹,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8]军队院校老年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张宏晨.徐莎莎,2014第九届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9]老年社区护理与保健.贾凌云,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10]120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蒙文静,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二、老年护理学论文期刊参考资料[1].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护理管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1期.刘宇.孙静.郭桂芳.[2].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8期.周颂华.范宇.刘英.[3].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19期.张宏晨.高丽.崔艳.段永珂.[4].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开设《老年护理学》双语教学专业选修课的评价.《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8期.蒋新军.陈燕.马改红.晋溶辰.[6].护生参加?老年护理学?课程服务性学习的体验及反思.《解放军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7期.刘娜.杨云衣.董志刚.张媛媛.徐燕.[7].6步任务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10期.崔艳.高丽.张宏晨.徐莎莎.[8].角色扮演法在《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国防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3期.杨翔宇.高静.吴晨曦.张婷.柏丁兮.[10].护生作为社工志愿者参与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徐晶.罗晓云.石冰雪.史崇清.张迎红.路兰.郑一瑾.李金萍.鲁琼芳.唐杰.三、老年护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目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BL模式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3作者:赵文婷.护理学南方医科大学2011(学位年度)[2].“中西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在老年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张洪.护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3].《老年护理学》课程服务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娜.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15(学位年度)[4].目录.护理干预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症状及自我效能影响的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孙自红.护理学山西医科大学2011(学位年度)[5].目录.有声思维法在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周亚东.临床医学;护理第四军医大学2013(学位年度)[6].麻醉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者:陈文真.护理学泰山医学院2014(学位年度)[7].目录.福州市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质量评价的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黄丽钗.老年护理学福建医科大学2007(学位年度)[8].目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两位一体”社区护理模式及效果的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王欣国.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13(学位年度)[9].目录.上海老年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要的研究.被引次数:14作者:刘腊梅.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08(学位年度)[10].社区T2DM患者抗炎饮食干预后的效果评价.作者:牛惠.老年护理学湖州师范学院2015(学位年度)下面是老年护理学论文集,希望能解决毕业生们的老年护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的相关问题

研究养老模式的背景论文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或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银发浪潮”的冲击下,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的公共养老金支付危机日渐加深。如不加以化解,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后,潜在危机极有可能酿成现实风险。有鉴于此,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了解这些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发展趋势,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创新养老模式、制订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也因特殊的国情有着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选择。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养老基金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养老保险体制的潜在风险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本课题就是要认真总结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论文充分借鉴国内外社会保险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采取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制度,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外到国内,多角度审视了我国养老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与制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建议。全文由导论、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机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现行制度的政策建议等部分构成,共九章,约13万字。第一部分导论。介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研究范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结论。第二部分运行机制由《全球养老保险制度综述》、《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机制》、《模式转轨的路径选择》、《转轨成本与筹资分析》等四章组成。侧重于养老模式的经济学描述,运行机制比较,模式选择引发的问题及其争议,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转轨模式的路径选择及其筹资成本的比较分析。第三部分制度选择与政策建议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模式、问题及政策选择》、《国家储备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等五章组成。本部分重点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历程与成就、“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评价、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力求在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家储备基金的投资运营、企业年金以及个人账户基金的制度安排与模式选择等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本文对于养老保险模式与制度研究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相结合,鼓励自愿性的职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养老储蓄,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世界各国养老制度改革的方向。这种模式实现了管理多样化(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筹资多渠道(劳动力和资本)和投资分散化(股权和债券,国际和国内),有利于化解养老金的管理、筹资与投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论文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模式运行面临的问题,提出任何单一的养老模式都存在较大的风险,也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是最稳妥的制度安排。2、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或多支柱模式转轨是大势所趋。论文对典型国家的不同转轨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制度转轨有高度的路径依赖,转轨成本是制约一国养老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并对各种化解转轨成本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一国公共养老金规模相对较小,制度的转轨成本问题并不突出。如果采用NDC模式,基本体系仍然是现收现付制,不存在转轨成本问题。相反,如果采用拉美模式,在改革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转型成本问题,或一个稳妥的过渡方案如何设计的问题。养老金隐性债务较为沉重的国家正面临从现收现付体系向多支柱或积累制体系转轨的困难。一些国家的改革经验表明,养老体系的模式转换有高度路径依赖,一旦一国已经实行现收现付制体系,体系已趋于成熟,要完全转型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改革面临大量的隐性养老金债务、转轨成本,以及围绕旧体系发展起来的各种政治阻力。从各国实践情况看,无论是隐性债务,还是转轨成本,都可以通过提高缴费率,推迟退休年龄、调整养老金替代率、严格领取条件等技术手段适度缩减。尽管如此,转轨成本毕竟是一笔很大的公共债务,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筹集资金,以确保制度转轨的顺利实施。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论文提出,值得中国借鉴的国际经验是:最好在覆盖面、隐性债务和转制成本上升到难以解决之前选择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径,通过多种渠道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只有这样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些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引起的,需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有些是当初时机不成熟,使某些项目,如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养老保险等改革相对滞后,现在应组织力量加强研究;也有些是由于我们工作或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必须着力加以改进。论文指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下一步的改革应重点解决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缺口,二是管理体制。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养老保险的重点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步伐,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同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基金管理与投资运营体系。4、个人账户“做小做实”,有利于明晰个人账户所有权。个人账户基金经过历年积累和投资运营,其储存额成为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一定的替代率水平,为个人退休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论文指出,个人账户制度的完善面临两个基本问题:首先,做实个人账户是“钱”的问题;其次,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是“体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关系到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能否实现其初衷:既发挥社会统筹的共济功能,又实现个人对其养老承担责任。5、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问题出现已久。试行国家储备基金之前,各国政府曾经多方寻求缓解之法,这些办法包括:提高缴费率,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严格领取措施,降低养老金水平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办法对维持现收现付制的运转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无望从根本上化解未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储备基金,成为一些国家新的选择。就其性质而言,国家储备基金与我国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极为相似,其改革经验颇有借鉴价值。论文指出,完善储备基金需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法制环境,修订投资办法,放宽管制,由严格限量监管逐步过渡到谨慎人规则;二是资金来源,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预算拨款应逐年增加,启动国有资产的划拨工作,补充全国社保基金;三是机构定位,人事薪酬等问题应根据社保基金的实际情况以及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一、我国城镇社区互助养老实践探索 (一) 青岛模式 1、整合资源,不断创新。为了有效缓解养老问题对市民家庭、政府和社会造成的负担,青岛市结合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资源,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传统的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成效十分显著。 青岛市建立的这种养老模式中,在各个社区设立互助养老点,由政府负责为互助养老点购买娱乐设施、补贴水电费等,并加强引导扶持、组织开展活动,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老人家庭提供活动场所,或者由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闲置场所或提供赞助,有效整合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资源。同时,养老互助点以老年人“自愿结合、互助养老、互相帮助、共建和谐”为基本原则,以“为社区老人养老创造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为理念,倡导由低龄老人照看高龄老人、身体状况好的老人照顾身体偏弱的老人,使老年人活动由以前的扎堆娱乐型向团结互助型发展,形成老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应、互相牵挂、相互帮助的良好局面。 2、和谐社区,成效显著。在政府的引导下,互助养老点经常组织开展扑克比赛等有益的活动,参与邻居节、读书节等全区性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老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互助养老点还充分发挥老人们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竞技性文体活动,让老人们重新体验到比学赶超的乐趣,促使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老人晚年的精神生活。 3、互助养老,任重道远。社区互助养老是对现代社会养老模式的探索创新,但由于经济条件、观念更新等主客观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与老年人对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使之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健全网络。 青岛市四方区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着眼于在社区养老上下功夫,通过政府在政策、资金、环境上的扶持和引导,探索创新了新型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了四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体现了政府高度的公共服务意识。可以说,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的一种崭新的尝试,十分值得肯定。 (二)江苏海安模式 海安县在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达11万,离退休人员万,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是4:1,通俗地讲就是4个在职人员负担1个老职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再过30年,这一比例将下降为2:1,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是“未富先老”。每年4月是海安退休职工到社区养老认证的日子,退休人员状况一览无余。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少关心,很少参与社区内的活动,也极少运用社区资源。 江苏海安社区以记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方式安排50-60岁老年人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里,像小时工一样为老人提供居家清洁、代缴水电费、心理防护,陪老人聊聊天、解解闷等等。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不发生任何经济关系,只是把劳动时间进行“存”和“取”,这样既解决了部分高龄老人雇不起保姆的困难,又解决了部分工资偏低的低龄老人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体现了社会统筹养老的精神所在。 (三)北京丰台模式 北京市丰台区西洼地社区是一个老社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常住1006户,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空巢户占总户数的46%,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西洼地社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网点较少,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2008年成立的居家养老互助会,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居家养老互助会实行会员制,分红本、绿本两种会员,持红本者为志愿者,持绿本者为受助者。考虑到社区老人不想麻烦别人及自卑心理,社区内决定让需要服务的居民每年交10元会费,用于互助会购买必要的服务用品。志愿者的付出,也将作为“爱心储蓄”,提供义务服务满5年,今后可终身享受服务。 二、互助养老探索阶段的主要问题 互助养老模式目前已经在多个省市试点,在许多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针对社区互助这一养老方式,各个社区中的居民有的反对有的赞成,在实施不断进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老年人的个人自由受限 目前,我们发现许多老年人对社区发生的事情很少关心,他们平时的生活大多局限于在家里做些家务,照看孙子、孙女等。所以有的老年人认为这种新型的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会影响到个人自由,使他们没有时间去照料家中的事。所以这种养老模式需要转变为以自愿为前提,在不限制老年人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去实施。 (二)“银色银行”制度设计缺陷 江汉区“银色银行”于2009年8月28日正式启动。该区老龄办主任方三勤介绍,当时是采取老年人自愿报名、社区群干推荐等方式,根据社区最需要帮扶的老年人数量,按一定比例招募社区老年志愿者,上门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当志愿者本人及配偶需要帮助时,可向社区老协提出申请,由老协安排护理人员上门服务。 这一模式启动三年来,发展并不顺利,有的服务单靠手写记录,一旦记录丢失就无法找回,并且志愿者们有“存”无“取”至今无一人回领“爱心服务”。 “银色银行”发展遇到瓶颈,并不代表它是失败的。只是它的组织体系尚未成熟,市民养老观念尚未转变。资金、技术等也不充足。需要民政、教育、工青妇等部门都应参与配合,必要时请企业和专业养老机构参与管理,这一制度就能有很大的改观。 (三)互助养老缺乏稳定性 呼和浩特市成立的首家自发组织的互助敬老院,使首批空巢老人过上了集体生活。形成了集中养老、吃住免费、自管互助的敬老院,给老人们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最基本、最迫切的生活困难。目前,互助敬老院完全靠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但是这样的大锅饭能吃多久,仍然是个未知数。 隐忧的是,目前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并不稳定。要是有一天养老院没了粮食,办不下去了,老人们就要先各回各家。等化缘回来有了钱、有了粮食才能再开伙。这意味着,爱心力量稍有松懈,老人们就得恢复从前的生活状态。虽然当今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但仅靠爱心人士支撑,互助养老能走多远还真是个问号。 (四)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缺乏制度安排 现阶段的城镇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还处于探索阶段,处于老年群体的自发摸索阶段。如何从老年群体的自发转向自觉探索,自觉普及,我国城镇管理制度设计方面,还处于制度设计的空白或缺失。如,对互助养老的资金支持制度、设施投入制度、互助养老内容统一、规范化制度设计等等,所有这些制度性安排,还没有成为政府管理制度的有机部分,至少在县区一级政府还没有成为公共管理制度安排的构成要素。 三、日本互助养老的经验借鉴 (一)日本“邻里互助网络”建立的经验 日本社会转型后所形成的现代都市社区,居民间共通性的减少和异质性的增多,使得社区内部无法达到均衡和共同的意识,而培养市民(居民)的主体意识,更多地顾及个体的需要,在社区层面上发展个性化的组织生活以构建公共性社区生活的要求便日趋迫切。共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除了如相当于居民委员会这样的传统地缘组织的协助之外,更需要居民自身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如自发组成的邻里互助网络。这些团体在吸收志愿者成员之后,将人力资源进一步组织化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人际网络,促进了社区组织结构的优化。 (二)互助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快乐化 邻里互助网络主要是通过协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来实现高龄老人之间的互助或对他们的帮助。从已开展的活动来看,主要包括聚会、聚餐、无障碍旅游及健身等几个类型。而且在活动展开时,主办人将一些关怀主题如医疗保健、生活防范及实务援助等融入其中。这样,使老人们既排遣了孤独,又增加了自我保护等生活技能。 (三)日本互助养老生活方式的启示 这样的邻里互助关系网络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来自于市民、居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第二,来自于伙伴意识和平等民主的观念。第三,来自于家庭主妇们的生活智慧和灵活处理事情的方式。第四,核心人物的领导能力和“专业”的态度。 四、普及城镇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制度设计与管理思路 (一)普及老年群体的互助伦理观念 1、普及老年助人为乐的道德规范。老年伦理最大误区之一就是“以邻为壑”,一些老年朋友总是把不愉快的生活挫折汇集大脑,在社区互助养老的模式下,我们要多向老年人普及助人为乐的道德规范,鼓励他们慈悲为怀乐于去帮助他人,尤其是身边其他需要帮助的老年人,让他们了解助人为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增强老人独立完成某种工作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这样,就能使这种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更好地开展下去。 2、支持各种宗教组织的慈善信仰教育。要教育老年人有信仰,因为有信仰的人,无论信佛陀、主、上帝或者其他,都是信仰善、信仰美、信仰真!因为有信仰,才能舍弃财富,花费精力,纯粹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要教育老年人有信仰,教育他们把与人为善落实在彼此之间互帮互助的行动上,这样才会改变社会的风气,让善长存。 3、树立互助型的老有所为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是无穷中之无穷。互助组织定期选出思想健康向上、具有长者风范、家庭和睦、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老年人,作为榜样。评为“老有所为楷模”,这一做法十分值得互助型养老模式去借鉴,社区可以定期评比出年度或季度“老有所为之星”调动老年人互相帮助的积极性,同时优秀典范的实际也值得大家一起学习。 (二)城镇社区互助养老机构设置 1、完全自愿进出制度设计。城镇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模式要建立在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在照顾老年人生活的同时,不影响和剥夺老年人自身的权利。完全自愿进出制度是指社区里的老年人可以自愿加入到互助养老的队伍中,享受社区互助服务。也可以不参加到这一模式中,是否加入全凭老年人自己的意愿。 2、互助领袖民主选举制度设计。互助养老团体中的领军人物是不可或缺的。遵循民主原则,这一领袖人物,需要由社区互助养老群体自身选举产生。他们本身需要有专业的态度,甚至为了这项事业不断学习,取得专业资格,即使如此,在处理重要问题上,他们还会将自己放在“渠道”的中介位置,而借助专家和专门机构的优势,寻求最快最妥当的解决方式。这样,选举产生的老年领袖有威信和说服力,在协调各项事务上也更加有优势。 3、资金管理完全公开透明。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资金管理和来源要完全公开透明化,让社区居民了解每一笔互助养老资金的来源和用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四大部分:财政补贴或福利基金、慈善基金、社区居民捐助、县区范围的社会捐助。将这四部分资金来源分类输入社区网络平台,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认真规划老年群体在生活娱乐上的补贴。同时,多为老年人的健康着想,运用资金对老年人做定期体检,并为老年人购置常用的医疗器械、药物等。 4、明确互助重点对象以及重点内容。要建立互帮互助的群体养老模式,首先要明确重点帮扶对象,在社区中重点需要帮扶的老年人类型有:空巢老人、丧失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具备自理能力的中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和独居老人。不同种类的老人需要的帮助内容是不同的。 丧失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社区互助组织需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送饭、心理疏导等生活照料服务;针对空巢家庭的老人,因身边没有子女照料需要比较多的生活服务,如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同时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公共活动,更好地体现他们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内心的存在感,使他们身心得到愉悦;具备自理能力的中、高龄老人,可以为他们设立一个康复护理中心,白天在社区一同进行康复护理活动,同时可以消除寂寞有益于身体健康;残疾老人、独居老人需要结合政府救助,为他们开设应急呼叫电话、组织其他老年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以保障他们的安全。 (四)互助养老的老年互助技能培训 1、邀请医疗、心理等各类相关专业人士志愿培训。由于许多老年人缺乏医疗急救知识和对老年人的护理知识,使互助养老模式无法正常开展,对此社区可以邀请专业的医疗工作者以及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士,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义务辅导。 2、驻地企业无偿提供培训基地的沟通。邀请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闲置场所为互助老年群体进行培训,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十分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同时要落实老年群体互助的培训地点。 3、鼓励支持知识型老年人参加互助技能培训。社区可以建立老年人人才中心,让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自愿报名,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鼓励知识型老人为其他老年人进行培训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学到东西,而且还实现了许多老年人的自身价值,弥补了他们在退休后心灵上的空缺。鼓励大家互助互学,相互咨询,定期交流学习心得。 (五)完善社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1、老年养生讲座。为使社区老人们了解健康生活常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互助养老组织可以定期举办老年养生知识讲座,让老年人学习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养生保健知识,对老人饮食、运动、心态调整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增加对疾病的认识,转变观念,从过去的看病、医病向防病保健的意识转变。教会老年人通过科学方法,平衡膳食,适度运动以促进身体健康。 2、老年心理咨询服务。社区中很多独居、空巢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却很少有人能主动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所以,互助组织要为老年人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老年人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是环境、人格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很多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后,都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失眠、食欲降低、焦虑、烦躁等,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心理疾病在作怪,所以,必须要防治老年人患上心理疾病。社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就要发挥互助组织的作用,通过一帮一互助的方式,定期上门服务,根据每个老人的情况,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服务菜单,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3、老年自我保护帮扶和预警教育。为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保证他们安定和谐的生活,社区互助组织可以定期举办“老年人自我保护知识讲座”,邀请社区民警结合当前针对老年人的案件,采取以案讲法的形式,向老年人讲解安全防范知识。提醒大家要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看病、购买物品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商场,不能因贪图小便宜而吃亏上当,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组织大家观看“安全防范”宣传片。 4、老年文体活动中心。互助组织要多在社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老年合唱团、健身操、戏曲俱乐部等活动。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愉悦老年人身心,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生活。积极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从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入手,利用社区活动广场等资源,组织文艺汇演、亲子互动游戏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社区文化渗透到街道的各个角落。同时,社区的图书室、棋牌室、微机室、健身室等活动场所,无偿向社区老年人开放,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让老年群体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你可以参考下,应该对你有用!有用请采纳,谢谢!第1章: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背景综述 养老产业概念与分类 养老产业概念 养老产业分类 养老产业市场环境 政策环境分析(1)养老产业政策规划解析(2)2015年两会养老产业规划解读(3)我国养老产业政策发展趋势 经济环境分析(1)GDP增长情况(2)居民收入增长情况(3)居民消费支出水平(4)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1)中国城市化进程(2)人口老龄化进程 环境影响总结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 “双轨制”具体内容 “双轨制”改革意义 “双轨制”影响分析第2章:国际养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国际养老产业发展概况 典型国家养老产业发展经验 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美国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美国人口老龄化现状(3)美国养老产业政策制度1)美国退休养老金——“三支柱体系”2)美国医疗保障体系(4)美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1)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情况2)美国老年人的支出情况(5)美国养老产业细分领域(6)美国养老产业典型模式(7)美国养老产业经验借鉴 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日本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3)日本养老产业政策制度(4)日本养老产业市场规模(5)日本养老产业细分领域(6)日本养老产业典型模式(7)日本养老产业经验借鉴 瑞典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瑞典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瑞典人口老龄化现状(3)瑞典养老产业政策制度(4)瑞典养老产业市场规模(5)瑞典养老产业细分领域(6)瑞典养老产业典型模式(7)瑞典养老产业经验借鉴 新加坡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新加坡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新加坡人口老龄化现状(3)新加坡养老产业政策制度(4)新加坡养老产业市场规模(5)新加坡养老产业典型模式(6)新加坡养老产业经验借鉴 国际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居家养老”开始增长 “异地养老”规模扩大 “老年社区”成新亮点 老年服务市场发展迅速 老龄商品市场推陈出新第3章: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产业所处阶段 中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供给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 中国养老产业营收规模 中国养老产业成本规模 中国养老产业利润规模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瓶颈 中国养老产业供需瓶颈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政策瓶颈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观念瓶颈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配套设施瓶颈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升级趋势(1)宏观机制升级(2)养老模式多元化(3)养老服务信息化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第4章:养老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特征 国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国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 国际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1)高利泽集团(2)AVEO企业(3)欧葆庭集团(4)DomusVi集团 国内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1)金陵饭店进军养老企业(2)金鹏集团进军养老企业(3)复星集团进军养老企业第5章:中国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分析 养老服务市场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服务业市场容量(1)市场需求情况1)医疗服务需求2)护理服务需求3)家政服务需求(2)市场供给情况1)养老机构数量2)养老床位数量3)养老机构职工人数 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发展(1)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思路(2)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途径(3)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模式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潜力(1)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多样化(2)政府对养老业发展日益重视 中国养老服务业投资情况 养老地产市场分析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现状(1)养老地产行业有众多人口的支撑(2)老年消费者对养老地产的购买力不断提高(3)购房者对老年房产的购买意向逐渐增强(4)老年人养老逐步走向集中养老转移(5)“421家庭“加快养老住宅的发展(6)国家鼓励开发商进行老年人的住宅开发(7)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老年住宅比较火热 中国养老地产业市场容量(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 中国养老地产业存在问题 中国养老地产业开发模式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潜力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趋势(1)综合性住宅成养老地产主导产品(2)市场竞争激烈,设计更看重细节(3)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4)将细分不同消费档次老年消费群体(5)功能齐全小户型是重要选择(6)项目开发逐步从主城区向郊区转移(7)“山水型”项目更受消费者青睐(8)开发不再片面追求规模与档次 养老日用品市场分析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容量分析(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存在问题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趋势 养老文化娱乐市场分析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发展概况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旅游业市场容量 中国养老旅游业存在问题(1)针对老年游客的旅游服务项目专业性不强(2)老年旅游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3)老年旅游市场供需失调(4)旅游保险险种缺乏 中国养老旅游业发展潜力(1)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效益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2)老年旅游产品购买力分析(3)老年旅游需求强度分析(4)老年旅游市场开发风险 中国养老旅游业发展趋势(1)增长持续化(2)市场国际化(3)消费小康化(4)需求层次化(5)出游远程化(6)服务特殊化 养老金融保险市场分析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市场容量(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规模(2)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规模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存在问题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潜力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其他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分析 中国老年教育市场分析 中国老年就业市场分析第6章:中国典型养老模式比较分析 我国主要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分析 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内容 居家养老群体数量规模 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模(1)生活照料型居家养老(2)医疗保健型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困境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 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社区养老模式主要内容 社区养老群体数量规模 社区养老服务市场规模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困境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 机构养老模式分析 机构养老模式主要内容 机构养老群体数量规模 机构养老服务市场规模 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困境 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 各类养老模式比较第7章:互联网背景下养老产业的市场机会分析 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普及应用增长迅猛(1)网民规模及普及程度(2)网民上网设备情况(3)网民各类网络应用情况1)各类网络应用2)手机网络应用 移动互联网呈爆发式增长(1)移动网民规模(2)移动网购市场 互联网给养老产业带来的机会 传统思维下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给养老产业带来的新机会 互联网思维下养老产业新模式 养老产业植入互联网思维的必要性 互联网思维下养老产业新模式分析(1)用户定位(2)组织形式(3)平台使命(4)平台战略(5)平台商业模式 养老产业O2O平台建设典型案例 南北巢集团(1)集团发展概况(2)集团用户定位(3)集团组织形式(4)集团平台建设(5)集团商业模式 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1)中心发展概况(2)中心用户定位(3)中心服务形式(4)中心平台建设(5)中心商业模式 云家政(1)企业发展概况(2)企业用户定位(3)中心服务形式(4)企业平台建设(5)企业商业模式第8章:中国重点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北京市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北京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市养老产业市场规模(1)养老机构(2)养老保险(3)寿险 北京市养老产业经营效益 北京市养老产业需求潜力(1)老龄化人口驱动分析(2)经济收入驱动分析 北京市养老产业优惠政策(1)养老政策(2)养老公寓优惠政策(3)老年健康服务政策………………

题目写好了吗?

  • 索引序列
  • 美国产业养老模式研究论文
  • 中美养老模式比较研究论文
  • 论文国外养老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 美国麻醉护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 研究养老模式的背景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