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我国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自上世纪末研究和开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实效不足,大部分学校并未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必要的工程去实施,以致不少悲剧连连发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教育论》

[摘 要] 我国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自上世纪末研究和开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实效不足,大部分学校并未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必要的工程去实施,以致不少因大学生无法正面应对挫折而导致的悲剧连连发生。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矛盾更加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诸多因素都给涉世未深的“90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挫败感。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改善当前“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低、耐挫能力差的迫切要求。在科学分析大学生挫败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抗逆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素质;干预对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72-2

一、含义的界定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大学生挫折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学习生活及人际等方面想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中因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遭到阻碍或是干扰而导致形成的一种由烦恼、焦虑、困惑、迷茫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此种心理感受有可能引发非正常思维或行为。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不断提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他们正处于成年早期, 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往往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的弱点,然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据调查,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中,约的学生感觉有强烈挫折感,约的学生受挫折感困扰而处于心理上亚健康的状态。他们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由于家庭的溺爱,使他们很少接触到社会实践,抵抗挫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情绪恶化或厌世,严重者甚至走向轻生。2012年7月12日,甘肃农业大学17号公寓一女大学生因无法正确看待自己考试作弊被校方发现这一事件而跳楼自杀,终结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挫折是每个人必然遭遇的问题,大学生因生活、学习中的小挫折频频陷入情感危机状态进而产生自我毁灭行为警示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挫折教育日益被社会和广大家长接受和重视,并且成为教育界用心研究的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其中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90后”的挫折教育既是我国素质教育新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历史重任,更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迎接挑战。

四、当代大学生挫折感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挫折感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而是多种主客观原因综合互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教育体制在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方面的欠缺,校方对学生挫折教育未给与足够重视,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来自学生自身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学业方面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人际关系障碍;青春期的恋爱困扰;生理缺陷及疾病原因;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就业挫折;物质需求性挫折等。

五、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原因的分析和总结,另外在参考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实施办法的基础之上,就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挫折感心理干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挫折观。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反应,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问题。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而锻炼了抵抗挫折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培养挫折辩证观,挫折对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挫折可以使人生丰富多彩,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大学生只有学会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及所处客观环境以及时调整个人努力的目标。

(二)教育大学生掌握一些应付挫折的具体方法。一是学会及时调整目标,当某一目标屡次无法达到时,可以考虑降低要求或采取其他方式。二是学会自我安慰,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遭遇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我们不能在挫折面前全盘否定自己。三是学会转移注意力。经历挫折之后,通过短期内转移注意力,调节自我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藉以减少精神痛苦,排遣烦闷。四是学会对亲人、朋友倾诉。遭受挫折后与亲人、朋友交谈,倾吐自己的不快,发泄自己的不满,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缓解自身压力,平衡自我心理的目的。

(三)学校应设立配备有高素质心理咨询指导人才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热线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从新生入学起就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保密心理档案,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同学要进行跟踪教育并建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挫折教育讲座,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挫折教育作为工作常态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高校可以将社会上勇敢战胜挫折的典型人、事,作为榜样,融于校园文化中,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类影视作品,陶冶性情、寓教于乐。

(五)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排解力。一个人处在受挫情境之中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行为的发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多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优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宜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六)创设良好的群体环境,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氛围同其遭受挫折后,到底是战胜挫折、积极进取,还是畏缩不前、消极退却有很大关系。充满温暖、互相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的群体氛围,会使受挫折从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而相互疏远、冷漠的群体氛围,则会降低受挫者战胜挫折的勇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大学生,要启动校园“爱心工程”,建立贫困生奖、贷、助、勤、免制度,鼓足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不让其在学习上掉队;特别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使他们在活动中意志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

(七)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遭受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思想准备的影响。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教育。鼓励学生以义务的身份到社区医院、老人院、孤儿院、福利中心、收容所提供服务,奉献爱心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发现个人价值的内容和体现方式,完善自身社会性人格和心理机制,增强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挫折容忍力、情绪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八)获得战胜挫折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免遭遇到一些小困难,一方面学校及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灌输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培养学生凡事不过分依赖他人的好习惯,给与学生足够的信赖,摒弃以往事事包办的惯例,仅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学会自己走出困境,获得战胜挫折的成就感。

(九)重视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固有的优越感较强烈,不乏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应切实了解就业形势,在学生尚未毕业之前,多联系一些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讲座,为在校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给予就业建议,让学生对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学生应重视实践、实习环节,高校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严格完成实习工作任务,为大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十)高校应在全校课程平台上专门开设挫折教育课程。可以将挫折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独分离出来,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挫折的基本知识、产生原因、应对办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自觉性。课程应本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元灵活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遭遇挫折的情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室外课堂或者野外生存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培养他们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一)组织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意外的危险状况。学校可模拟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境,教育学生在灾难来临时如何冷静理性地应对,求得生存。学校应教会学生如何在发生火灾、遭遇歹徒等意外状况中更好地确保自身安全,让学生在逆境中勇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

(十二)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在夏、冬季节举办马拉松比赛,使参赛学生能在相对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勇于挑战自我,发现自我,使之身心得到锻炼,增强竞争和拼搏意识。学校可成立徒步旅行协会、山地自行车协会和攀岩协会等大学生感兴趣的与运动相关的协会,使学生在运动中磨练心智,发现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大学生挫折教育根本上要依靠大学生自觉提高抗挫能力,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形成教育合力去完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高校应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家庭、社会应给与足够的配合和支持,切实提高大学生耐挫能力,保障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庆梅.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2]由雪莲,曲长旭,焦建亭. 大学生心理挫折感根源分析及解决途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11,(04).

作者简介:李清怡(1991-)女,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秘教育系,研究方向:文秘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论文

挫折应对能力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应成为当前学校推进素质 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挫折与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高职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年龄上正值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的特殊时期。在挫折来临之时,他们大多会产生消极的反应,影响到生活。针对这种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法 ,对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特点以及反应做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 挫折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0-0037-03

近年来,高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学业的竞争、环境的适应、经济负担的加重、角色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困惑、恋爱的烦恼、就业的压力、“三观”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经受不住挫折。面对挫折时,他们大多产生焦虑、固执、抵触、退缩、逆反等心理反应,更有甚者会轻生厌世。针对这种现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挫折教育来提高高职学生的抗挫能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已经成为社会以及学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2.方法和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91%。调查数据采用 Excel 和进行分析。

二 调查结果

1.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特点

本调查从自尊、自我实现、环境适应、学习、 人际交往 、就业、经济、家庭、恋爱九个维度来全面调查高职学生所遇到的挫折情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较只是在自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普遍经济条件比城市学生差,表现在自尊方面农村学生挫折感更强。

2.高职学生挫折行为反应

受挫后的积极行为表现是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不失常态的、有控制的、能够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并且能够保持冷静,面对现实能够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挫折的理智行为。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受挫折后的积极行为反应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新定位,继续努力();战胜逆境,奋起升华();坚定目标,矢志不移()。在遭受挫折后,大部分高职生选择重新定位,降低目标期望值,调整行事方法,战胜现实困难,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 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对策

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高职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问题,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

1.加强认识,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对人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挫折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受挫人对挫折的认识和反应。所以,加强挫折教育,主要是使高职学生认识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不完美的,残缺也是一种美。

从高职学校层面来说,必须要开展挫折教育。学校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在挫折中升华。如通过设置心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挫折忍耐力,使学生形成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增强高职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开展挫折教育并不仅仅在于课程的设置,而应该从根本上重视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使挫折教育落到实处。如加大辅导员队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高职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上也要保证专、精、尖,以保证学生较高的竞争力,不至于因就业受阻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乐观积极,保持良好心态

在挫折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挫折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心态非常重要。

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 社会实践 ,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感受,对自己进行意志磨炼。同时,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明白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理。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必然的,不能只看到挫折会带来障碍这一坏的方面;还要意识到挫折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并使其心智得到成长,学会变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时,还要寻找合理的感情宣泄方式,如主动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理智的倾诉,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消除紧张 心理,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3.及时主动,保证良好沟通

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从小是全家人生活的核心,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爱护。但是,综观高职学校如今的校园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师生关系不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近,学生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他们难免会缺乏情感上的沟通,感到孤独。

因此,高职学生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群体,也应该在挫折心理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家长应该营造出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采用各种方式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比如电话、短信、书信、QQ、微博等方式;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和农村家庭孩子的家长,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有利的引导,不仅要批评错误的行为,更要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不断被肯定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彦争.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

[2]赵建霞.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广西大学,2008

[3]唐书怡.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叶秋莉.论当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11(19)

[5]张亮.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之管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摘要:近年来,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因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从而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迫切而强烈。本文在分析青少年挫折心理的成因、行为表现以及挫折心理对青少年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挫折 挫折心理 挫折教育

一、引言

情景一:一只蝴蝶努力挣扎着想要爬出蛹,好心的路人不忍心看到它受这种的痛苦,于是帮他撕开了蛹壳,然而重获自由的蝴蝶却拖着无力的翅膀,在地面上挣扎了一番后就死去了。

自然法则规定:初生的蝴蝶必须要利用在蛹壳中挣扎的机会使体液充盈到翅膀上,这样才能让翅膀拥有展开和振动的力量。

情景二:一只中年雄鹰,它将经历150天如凤凰浴火的痛苦和折磨,然后得到重生。在150天里,它会用喙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等到新喙长出来,它忍受着痛苦将旧羽毛和不再锋利的指甲都拔掉。几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时,雄鹰又可以展翅高翔。

自然法则规定:当鹰活到40岁时,喙和指甲已经老化,翅膀也开始钙化,让它无法捕捉到猎物,这时它若能够忍受150天的煎熬,它将重新获得锋喙、利爪和轻羽,并继续享受30年的寿命。

可见,不能经历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阵痛,就不能拥有精彩生活的力量。

二、青少年挫折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讲,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均是其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三、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挫折是每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后的反应分为理智反应和非理智反应两大类。

理智反应表现为:青少年在遭受挫折后,能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妥善的处理办法,通过调整目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98-01标等来对付挫折。如学生对某次失败的考试能采取客观分析失败原因,认真 总结 经验 教训,并作出下次努力的态度;对某种上进的愿望不能马上实现采取不气馁,不放弃,并且以实际行动来争取的态度。

非理智反应表现为:当遇到一定程度的挫折,青少年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极端的行为表现,具体表现出情绪极度不安,感到自卑,逃避现实,推诿,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

四、挫折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一)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效应

国外学者对1000多名受到挫折的中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发现被观察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25种。(1)全身紧张;(2)活动过多;(3)焦虑不安;(4)难以入睡;(5)食欲减退;(6)小便频繁;(7)极愿向人诉说;(8)力求达观;(9)有重新检讨之意;(10)愤怒;(11)兴奋;(12)极力避免与人接触;(13)情绪抑制;(14)食欲亢进;(15)苦恼;(16)颤抖;(17)腹泻;(18)疲惫不堪;(19)思睡;(20)烦燥;(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关心身体健康;(25)呕吐[1]。从实验看出:如果一个人遭到挫折时,不能较好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和功能上的紊乱,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效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青少年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使其迅速成长。青少年在适当的挫折的刺激下,他会感到自己有不足、有需求,从而逐步激发无限的创意和智慧,化危机为转机。

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很少遇到真正意义上的挫折,他们对生活中的困难都体验不深,生活中小小的麻烦都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折感,长此下去,容易导致其没有坚强的意志,一旦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的挫折都是一次很好让青少年得到锻炼意志的机会,当他们能一次次从挫折中很好的走过来,他将变成生活中一个真正的强者。

五、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调适和教育

(一)有意识让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体验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去面对挫折,他们就可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挫折感,能够用平静的心态看待生活。因此,在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中,教师或者家长可以让他们尽情展示和锻炼自己,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尽量不要剥夺他们体验失败的权利,在其体验失败之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启发青少年总结其失败的原因,进行自我教育。

(二)实施挫折心理教育,提高青少年耐挫能力

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生活中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何保持思路清晰,并能在挫折中成长和改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当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面性: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挫折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

总之,青少年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只要发现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就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鼓足勇气,加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直至最终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幼儿挫折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幼儿挫折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而幼儿挫折教育论文替我们打开了新的教育方法。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幼儿挫折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

摘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关键词:应付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的含义;挫折教育的误区;挫折教育的方法

幼儿的挫折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一次,班上有个小朋友拓拓在去班里的台阶上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后哭闹了一小时。我安慰了很长时间无济于事。还有一次,班里的三个小朋友为一个玩具哭闹不止,谁也不肯让步。

这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另外,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挫折教育由来已久,中国有,国外也有。挫折教育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孩子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暂不说国外的挫折教育如何,中国古代的挫折教育是以打、骂、责、罚为主的,谈不上人性化的教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应该算是古代“挫折教育”的写照吧。既然挫折教育自古有之,为何现在还要提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与国外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一些差距,如心理承受方面等。而较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幼儿时期抓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提倡素质教育、尝试教育、愉快教育的同时,也该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

在这之前首先我们要认清挫折教育的误区,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这种强行措施不仅很难生效,往往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就能实现的。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们系一次,并让他们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让他们自己动手,如果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完成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同时也锻炼了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境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境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

浅谈幼儿挫折教育的论文

《浅析幼儿挫折教育》

摘要:幼儿园要有的放矢的实施挫折教育,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教育。在尊重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寻找合理满足挫折教育的支撑点。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和敢于尝试的精神。

关键词:挫折教育;榜样;困难;鼓励;赞扬

人生恰如一次远征,挫折将永远伴我们而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挫折是人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著名心理学家冯斯洛说过:“挫折并不是坏事,关键是人对挫折的态度。”

挫折教育,是以科学的教育为指导,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和创建一些环境,有针对性地制造一些难题,启发和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乐于尝试的信心、勇于克服困难的胆量

引导他们逐步摆脱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在反复的体验中认识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稳定的心态。

作为3~6岁的幼儿群体,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正处于一个爆发期、高涨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迫切希望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并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交流。在这期间幼儿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游戏中。

由于经验不足,更容易遇到挫折。大脑的不断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对周围的认识,游戏角色的增加,同伴交往次数的增加,那么随之而来遇到的困难、挫折也会不断的增加。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

一、幼儿正确认识挫折及心理培养

教师与幼儿在进行教育活动及自由等各种活动时,遇到困难尤其是面临困难时,让幼儿直观认识事物,让幼儿知道挫折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心态。

幼儿的心理培养是幼儿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幼儿的整个发展。从小培养幼儿对心理和生理困扰的认识和忍受能力,能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自信心。

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自制力较弱,为提高幼儿的自制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一种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幼儿的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和赞扬的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力。

同时,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为了寻求奥秘,获得成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克制一些因困扰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及行为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增强孩子的自制力。

二、树立榜样,增强信心

幼儿期是爱模仿,爱表现的时期,所以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对幼儿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让幼儿身临其境或者角色互换切实体会失败及困难,增强其心里免疫力。

在平时活动中,可以有机的给幼儿讲述一些名人名事,借机向幼儿讲述他们的成功事例,同时,孩子也是孩子们的榜样。在我工作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浩浩妈妈送他来上幼儿园,他在门口不肯进来,询问后才知道,老师让他昨天画《我想飞》的主题画他没画出来,所以今天不肯上幼儿园。在后来的活动中,他撅着嘴不肯动笔

老师鼓励他自己学着想想画画,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画,开心的笑了。老师特意对浩浩进行了表扬,同时其他小朋友也对他进行了表扬和肯定。浩浩的`脸上更是笑的灿烂了。

下午离园的时候,他高兴的跟妈妈说“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画画棒,我明天还要上幼儿园,还要讲故事和唱歌跳舞呢。”老师就借此机会对跟浩浩有类似情况的娜娜也进行了鼓励,结果第二天娜娜就交给老师一幅颜色特别鲜艳漂亮的《我想飞》……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

三、创设情景“制造困难”

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努力创设一些情景,为幼儿“制造困难”,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如故事表演“天冷我不怕”,体育游戏“勇敢的小蚂蚁”、“我最棒”,音乐游戏活动“小小男子汉”“战胜大灰狼”等活动,充分使幼儿亲身经历一些有困难的情境,在情境磨炼中提高幼儿的挫折能力

使幼儿真实感受到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告诉幼儿,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自信,那任何事都不会成功。当然在创造困难的同时,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特点

同时困难的情景要适宜、适度和适量,多对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其加油和信心;若陷入严重挫折情境中,老师应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失败之处防止孩子因此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如果幼儿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都失败告终,那么老师应当给予具体的帮助。

四、鼓励、赞扬、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即使遇到困难挫折的阻挠,也坚信自己,勇往直前,直至实现自己的理想。

幼儿只有不断的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系鞋带

帮家长扫地擦等等一系列幼儿有能力自己做到的事情,都要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独立去做。当然在幼儿完成之后,哪怕是幼儿只有一丁点的进步或者做的真的不尽人意

那么家长或者教师也要给予幼儿肯定和认可,“宝宝你真棒”、“你做的真漂亮”等等。鼓励性语言会让幼儿认为自己真的会做好,真的是最棒的。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太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不要刻意追求,要顺其自然。

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持之以恒,要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挫折的、战胜挫折的本领。在挫折中学会坚强,生活中才会微笑。

幼儿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教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应该适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公认。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况且,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绝大多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 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 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

有关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挫折应对能力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应成为当前学校推进素质 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挫折与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高职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年龄上正值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的特殊时期。在挫折来临之时,他们大多会产生消极的反应,影响到生活。针对这种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法 ,对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特点以及反应做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 挫折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0-0037-03

近年来,高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学业的竞争、环境的适应、经济负担的加重、角色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困惑、恋爱的烦恼、就业的压力、“三观”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经受不住挫折。面对挫折时,他们大多产生焦虑、固执、抵触、退缩、逆反等心理反应,更有甚者会轻生厌世。针对这种现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挫折教育来提高高职学生的抗挫能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已经成为社会以及学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2.方法和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91%。调查数据采用 Excel 和进行分析。

二 调查结果

1.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特点

本调查从自尊、自我实现、环境适应、学习、 人际交往 、就业、经济、家庭、恋爱九个维度来全面调查高职学生所遇到的挫折情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较只是在自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普遍经济条件比城市学生差,表现在自尊方面农村学生挫折感更强。

2.高职学生挫折行为反应

受挫后的积极行为表现是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不失常态的、有控制的、能够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并且能够保持冷静,面对现实能够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挫折的理智行为。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受挫折后的积极行为反应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新定位,继续努力();战胜逆境,奋起升华();坚定目标,矢志不移()。在遭受挫折后,大部分高职生选择重新定位,降低目标期望值,调整行事方法,战胜现实困难,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 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对策

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高职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问题,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

1.加强认识,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对人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挫折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受挫人对挫折的认识和反应。所以,加强挫折教育,主要是使高职学生认识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不完美的,残缺也是一种美。

从高职学校层面来说,必须要开展挫折教育。学校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在挫折中升华。如通过设置心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挫折忍耐力,使学生形成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增强高职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开展挫折教育并不仅仅在于课程的设置,而应该从根本上重视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使挫折教育落到实处。如加大辅导员队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高职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上也要保证专、精、尖,以保证学生较高的竞争力,不至于因就业受阻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乐观积极,保持良好心态

在挫折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挫折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心态非常重要。

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 社会实践 ,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感受,对自己进行意志磨炼。同时,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明白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理。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必然的,不能只看到挫折会带来障碍这一坏的方面;还要意识到挫折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并使其心智得到成长,学会变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时,还要寻找合理的感情宣泄方式,如主动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理智的倾诉,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消除紧张 心理,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3.及时主动,保证良好沟通

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从小是全家人生活的核心,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爱护。但是,综观高职学校如今的校园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师生关系不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近,学生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他们难免会缺乏情感上的沟通,感到孤独。

因此,高职学生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群体,也应该在挫折心理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家长应该营造出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采用各种方式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比如电话、短信、书信、QQ、微博等方式;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和农村家庭孩子的家长,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有利的引导,不仅要批评错误的行为,更要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不断被肯定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彦争.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

[2]赵建霞.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广西大学,2008

[3]唐书怡.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叶秋莉.论当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11(19)

[5]张亮.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之管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摘要:近年来,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因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从而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迫切而强烈。本文在分析青少年挫折心理的成因、行为表现以及挫折心理对青少年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挫折 挫折心理 挫折教育

一、引言

情景一:一只蝴蝶努力挣扎着想要爬出蛹,好心的路人不忍心看到它受这种的痛苦,于是帮他撕开了蛹壳,然而重获自由的蝴蝶却拖着无力的翅膀,在地面上挣扎了一番后就死去了。

自然法则规定:初生的蝴蝶必须要利用在蛹壳中挣扎的机会使体液充盈到翅膀上,这样才能让翅膀拥有展开和振动的力量。

情景二:一只中年雄鹰,它将经历150天如凤凰浴火的痛苦和折磨,然后得到重生。在150天里,它会用喙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等到新喙长出来,它忍受着痛苦将旧羽毛和不再锋利的指甲都拔掉。几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时,雄鹰又可以展翅高翔。

自然法则规定:当鹰活到40岁时,喙和指甲已经老化,翅膀也开始钙化,让它无法捕捉到猎物,这时它若能够忍受150天的煎熬,它将重新获得锋喙、利爪和轻羽,并继续享受30年的寿命。

可见,不能经历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阵痛,就不能拥有精彩生活的力量。

二、青少年挫折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讲,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均是其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三、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挫折是每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后的反应分为理智反应和非理智反应两大类。

理智反应表现为:青少年在遭受挫折后,能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妥善的处理办法,通过调整目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98-01标等来对付挫折。如学生对某次失败的考试能采取客观分析失败原因,认真 总结 经验 教训,并作出下次努力的态度;对某种上进的愿望不能马上实现采取不气馁,不放弃,并且以实际行动来争取的态度。

非理智反应表现为:当遇到一定程度的挫折,青少年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极端的行为表现,具体表现出情绪极度不安,感到自卑,逃避现实,推诿,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

四、挫折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一)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效应

国外学者对1000多名受到挫折的中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发现被观察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25种。(1)全身紧张;(2)活动过多;(3)焦虑不安;(4)难以入睡;(5)食欲减退;(6)小便频繁;(7)极愿向人诉说;(8)力求达观;(9)有重新检讨之意;(10)愤怒;(11)兴奋;(12)极力避免与人接触;(13)情绪抑制;(14)食欲亢进;(15)苦恼;(16)颤抖;(17)腹泻;(18)疲惫不堪;(19)思睡;(20)烦燥;(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关心身体健康;(25)呕吐[1]。从实验看出:如果一个人遭到挫折时,不能较好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和功能上的紊乱,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效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青少年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使其迅速成长。青少年在适当的挫折的刺激下,他会感到自己有不足、有需求,从而逐步激发无限的创意和智慧,化危机为转机。

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很少遇到真正意义上的挫折,他们对生活中的困难都体验不深,生活中小小的麻烦都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折感,长此下去,容易导致其没有坚强的意志,一旦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的挫折都是一次很好让青少年得到锻炼意志的机会,当他们能一次次从挫折中很好的走过来,他将变成生活中一个真正的强者。

五、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调适和教育

(一)有意识让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体验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去面对挫折,他们就可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挫折感,能够用平静的心态看待生活。因此,在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中,教师或者家长可以让他们尽情展示和锻炼自己,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尽量不要剥夺他们体验失败的权利,在其体验失败之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启发青少年总结其失败的原因,进行自我教育。

(二)实施挫折心理教育,提高青少年耐挫能力

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生活中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何保持思路清晰,并能在挫折中成长和改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当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面性: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挫折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

总之,青少年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只要发现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就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鼓足勇气,加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直至最终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面对挫折,有的人悲观失望、沉沦颓丧,有的人则愈挫愈勇、积极应对,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挫折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摘 要:每个人在自己成长进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有的人悲观失望、沉沦颓丧,有的人则愈挫愈勇、积极应对,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为此,我们要找准引起挫折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挫折承受力和调节力。

关键词:挫折心理;挫折反应;挫折承受力与调节力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作为个体的人,在各自的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小的方面譬如考试考得不好、工作生活条件不够理想、收入待遇水平不高等,更不用说诸如亲人亡故、高考落榜、婚姻家庭不和、遭遇天灾人祸等大的方面,这些都会造成人心不平、气不顺,引起深深的痛苦和挫败感,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

一、挫折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这其中包含有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两层含义,前者是指阻碍目标实现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人行为动机的阻碍,较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更大更深远;后者是指由于某种障碍和干扰使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愤怒、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个人受到挫折时,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有效应对挫折心理,我们就必须认真查找导致挫折的原因。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第一,就客观原因来说,如环境条件差、饮食条件差、生活工作条件差等等,都可能使人产生挫折心理。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一般而言,由自然条件导致的挫折反应较轻,由社会条件导致的挫折反应较严重。一个人来到新环境里,一旦发现所面对的现实条件和自己心中理想的情况有较大出入时,就会产生不平衡感和失落感,如果再加上人际关系不是很融洽、个人成长发展条件不是很理想,就更易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另一种容易导致挫折感的因素是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个人的身高、容貌、能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疾病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如口吃、色盲)等所造成的限制,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挫折感。动机冲突比个体生理条件所造成的挫折要更为明显和强烈。我们常常会面对动机冲突,因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但并非都能得到,尤其是不可能同时得到。因此,就会遇到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趋避冲突”等等。一般而言,在动机冲突中,个体的重要动机受到阻碍时,所感受到的挫折会强烈一些,而较为不重要的动机受到阻碍时,容易被克服或被别的动机满足所取代,只构成一种丧失的心理感受,形成的挫折要小得多。

第二,就主观原因而言,在影响挫折的各种主观因素中以个人的抱负水平、挫折承受力、个性特征、过去的经历与经验、受挫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最为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实际成就水平高于抱负水平,就会感到满足,产生成就感,实际成就水平愈是高于他的抱负水平,其成就感就愈强烈。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实际成就水平低于其抱负水平,就会产生挫折,感到焦虑,实际成就水平愈是低于他的抱负水平,其挫折感就愈强烈。因此抱负水平过高,自我估计过高,是产生挫折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另外,个人的挫折承受力不同,对挫折的感受程度也会不同。有的人能容忍严重挫折而毫不灰心丧气,有的人则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这种对挫折的承受力与一个人的生理条件,过去的挫折经验和对挫折的主观评价有关。一般来说,身体强壮的人比身体瘦弱的人更能忍受挫折,生活中历尽艰辛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从个性特征来看,积极乐观的态度、豁达开朗的性格,对承受挫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消除挫折心理的策略

一般来说,挫折本身的性质对于人来说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大;挫折本身的强度越大,挫折反应也就越明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挫折事件或挫折情境,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

根据个体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的种种反应,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第一,积极适应,提高对挫折的调节能力。

我们在此提出的“挫折调节力”是指对挫折进行直接的、主动的调整、转变、改善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的挫折调节力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品质,是个性成熟的象征。它不仅表现于对待挫折,而且更广泛地表现于对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协调与完善。

挫折调节力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挫折承受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对于挫折的适应能力。承受力是调节力的基础,无承受力,调节力就失去了依托,而调节力是承受力的发展,是适应的最高阶段。调节力的发展可增强承受力,调节力好,一般承受力也高;但承受力的发展并不一定会提高调节力,承受力强并不一定调节力就好,可以只表现为承受力,而不表现出调节力。这是两者的相互联系。

挫折调节力与承受力又是有区别的:①承受力是对挫折消极被动的适应,即忍受、接受、容忍,而调节力则是对挫折积极主动的适应,即调整、改善、克服、战胜;②承受力表现为对挫折负荷的抵抗力,调节力则表现为对挫折情境的改造能力;③承受力是接受现实,减少挫折的情绪,调节力则是改变现状,夺取事情本身的成功;④承受力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是忍辱负重,调节力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是拼搏进取。一般来说,积极主动的适应比消极被动的适应要好,应用挫折调节力比应用挫折承受力要好。

第二,树立自信心,适时调整个人抱负水平。

面对挫折,使我们能明智地运用挫折调节力的,是树立自信心。因为只有对自己能力有信心,才不会面对一时的失败而认为大祸临头,惊慌失措,一蹶不振。实际上,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越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锐地感受到挫折。例如在考试时甲和乙同样得到了80分,甲垂头丧气,认为自己面临的是重大失败,因为他的目标是90分以上,而乙则欢天喜地,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因为他的目标是60分万岁,通过足矣。所以,我们给自己确定的抱负水平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接近,这样才不会总处于挫折的感受之中,自信心也不会屡次被打击。我们既要注意不要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即使在实际学习中遇到多次失败,仍固执己见,不承认实际的学习成绩和抱负水平之间差距过大;又要注意不能在经受较多失败经历之后,对学习丧失自信心,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萎靡不振。而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纳自己的现状,为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设定适当的抱负水平,逐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第三,分析挫折原因,不断完善自我。

对由于挫折所产生的愤懑、仇恨、自责或悔恨等消极情绪,进行积极的调节,使自己较快地从挫折情绪中走出来,是处理挫折的一种积极的方式。但是,面对引起挫折的原因,尤其是对个体本身的缺憾来进行克服纠正,才是处理挫折的根本方法。例如,当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后,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没能猜中题目,或埋怨教师的例题和评分,而不是把失败归于自身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努力的程度不够,就是没能找到克服挫折的根本方法,下次面临考试时仍会遭遇同样的挫折,再次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除了通过提高自身来增加应对挫折和心理压力的能力之外,克服自身的缺憾,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使自己不断成长进步,才是更加重要的。

第四,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大力加强挫折教育。

一般来说,社会经验多、文化修养好是增强挫折容忍力的根本保障。饱经风霜,生活经历艰辛,社会经验丰富,文化知识渊博的人,一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摆脱挫折的有效途经。相反,生活经历一帆风顺而又相对短暂,社会经验少,文化知识贫乏,往往在挫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最后被挫折所征服。为此,应该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增添挫折教育的内容,以提高人们的挫折承受力;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挫折调节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同时,还应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有机统一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花大力气提高全体人民的挫折承受力和调节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振磊.略论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J].兰州学刊,1996,(2).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兆平.在大学生中加强挫折教育[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

幼儿挫折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幼儿挫折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而幼儿挫折教育论文替我们打开了新的教育方法。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幼儿挫折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

摘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关键词:应付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的含义;挫折教育的误区;挫折教育的方法

幼儿的挫折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一次,班上有个小朋友拓拓在去班里的台阶上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后哭闹了一小时。我安慰了很长时间无济于事。还有一次,班里的三个小朋友为一个玩具哭闹不止,谁也不肯让步。

这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另外,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挫折教育由来已久,中国有,国外也有。挫折教育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孩子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暂不说国外的挫折教育如何,中国古代的挫折教育是以打、骂、责、罚为主的,谈不上人性化的教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应该算是古代“挫折教育”的写照吧。既然挫折教育自古有之,为何现在还要提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与国外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一些差距,如心理承受方面等。而较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幼儿时期抓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提倡素质教育、尝试教育、愉快教育的同时,也该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

在这之前首先我们要认清挫折教育的误区,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这种强行措施不仅很难生效,往往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就能实现的。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们系一次,并让他们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让他们自己动手,如果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完成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同时也锻炼了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境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境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

浅谈幼儿挫折教育的论文

《浅析幼儿挫折教育》

摘要:幼儿园要有的放矢的实施挫折教育,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教育。在尊重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寻找合理满足挫折教育的支撑点。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和敢于尝试的精神。

关键词:挫折教育;榜样;困难;鼓励;赞扬

人生恰如一次远征,挫折将永远伴我们而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挫折是人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著名心理学家冯斯洛说过:“挫折并不是坏事,关键是人对挫折的态度。”

挫折教育,是以科学的教育为指导,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和创建一些环境,有针对性地制造一些难题,启发和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乐于尝试的信心、勇于克服困难的胆量

引导他们逐步摆脱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在反复的体验中认识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稳定的心态。

作为3~6岁的幼儿群体,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正处于一个爆发期、高涨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迫切希望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并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交流。在这期间幼儿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游戏中。

由于经验不足,更容易遇到挫折。大脑的不断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对周围的认识,游戏角色的增加,同伴交往次数的增加,那么随之而来遇到的困难、挫折也会不断的增加。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

一、幼儿正确认识挫折及心理培养

教师与幼儿在进行教育活动及自由等各种活动时,遇到困难尤其是面临困难时,让幼儿直观认识事物,让幼儿知道挫折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心态。

幼儿的心理培养是幼儿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幼儿的整个发展。从小培养幼儿对心理和生理困扰的认识和忍受能力,能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自信心。

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自制力较弱,为提高幼儿的自制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一种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幼儿的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和赞扬的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力。

同时,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为了寻求奥秘,获得成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克制一些因困扰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及行为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增强孩子的自制力。

二、树立榜样,增强信心

幼儿期是爱模仿,爱表现的时期,所以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对幼儿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让幼儿身临其境或者角色互换切实体会失败及困难,增强其心里免疫力。

在平时活动中,可以有机的给幼儿讲述一些名人名事,借机向幼儿讲述他们的成功事例,同时,孩子也是孩子们的榜样。在我工作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浩浩妈妈送他来上幼儿园,他在门口不肯进来,询问后才知道,老师让他昨天画《我想飞》的主题画他没画出来,所以今天不肯上幼儿园。在后来的活动中,他撅着嘴不肯动笔

老师鼓励他自己学着想想画画,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画,开心的笑了。老师特意对浩浩进行了表扬,同时其他小朋友也对他进行了表扬和肯定。浩浩的`脸上更是笑的灿烂了。

下午离园的时候,他高兴的跟妈妈说“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画画棒,我明天还要上幼儿园,还要讲故事和唱歌跳舞呢。”老师就借此机会对跟浩浩有类似情况的娜娜也进行了鼓励,结果第二天娜娜就交给老师一幅颜色特别鲜艳漂亮的《我想飞》……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

三、创设情景“制造困难”

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努力创设一些情景,为幼儿“制造困难”,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如故事表演“天冷我不怕”,体育游戏“勇敢的小蚂蚁”、“我最棒”,音乐游戏活动“小小男子汉”“战胜大灰狼”等活动,充分使幼儿亲身经历一些有困难的情境,在情境磨炼中提高幼儿的挫折能力

使幼儿真实感受到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告诉幼儿,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自信,那任何事都不会成功。当然在创造困难的同时,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特点

同时困难的情景要适宜、适度和适量,多对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其加油和信心;若陷入严重挫折情境中,老师应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失败之处防止孩子因此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如果幼儿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都失败告终,那么老师应当给予具体的帮助。

四、鼓励、赞扬、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即使遇到困难挫折的阻挠,也坚信自己,勇往直前,直至实现自己的理想。

幼儿只有不断的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系鞋带

帮家长扫地擦等等一系列幼儿有能力自己做到的事情,都要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独立去做。当然在幼儿完成之后,哪怕是幼儿只有一丁点的进步或者做的真的不尽人意

那么家长或者教师也要给予幼儿肯定和认可,“宝宝你真棒”、“你做的真漂亮”等等。鼓励性语言会让幼儿认为自己真的会做好,真的是最棒的。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太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不要刻意追求,要顺其自然。

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持之以恒,要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挫折的、战胜挫折的本领。在挫折中学会坚强,生活中才会微笑。

幼儿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教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应该适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公认。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况且,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绝大多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 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 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

关于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我国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自上世纪末研究和开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实效不足,大部分学校并未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必要的工程去实施,以致不少悲剧连连发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教育论》

[摘 要] 我国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自上世纪末研究和开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实效不足,大部分学校并未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必要的工程去实施,以致不少因大学生无法正面应对挫折而导致的悲剧连连发生。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矛盾更加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诸多因素都给涉世未深的“90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挫败感。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改善当前“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低、耐挫能力差的迫切要求。在科学分析大学生挫败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抗逆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素质;干预对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72-2

一、含义的界定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大学生挫折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学习生活及人际等方面想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中因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遭到阻碍或是干扰而导致形成的一种由烦恼、焦虑、困惑、迷茫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此种心理感受有可能引发非正常思维或行为。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不断提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他们正处于成年早期, 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往往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的弱点,然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据调查,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中,约的学生感觉有强烈挫折感,约的学生受挫折感困扰而处于心理上亚健康的状态。他们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由于家庭的溺爱,使他们很少接触到社会实践,抵抗挫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情绪恶化或厌世,严重者甚至走向轻生。2012年7月12日,甘肃农业大学17号公寓一女大学生因无法正确看待自己考试作弊被校方发现这一事件而跳楼自杀,终结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挫折是每个人必然遭遇的问题,大学生因生活、学习中的小挫折频频陷入情感危机状态进而产生自我毁灭行为警示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挫折教育日益被社会和广大家长接受和重视,并且成为教育界用心研究的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其中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90后”的挫折教育既是我国素质教育新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历史重任,更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迎接挑战。

四、当代大学生挫折感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挫折感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而是多种主客观原因综合互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教育体制在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方面的欠缺,校方对学生挫折教育未给与足够重视,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来自学生自身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学业方面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人际关系障碍;青春期的恋爱困扰;生理缺陷及疾病原因;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就业挫折;物质需求性挫折等。

五、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原因的分析和总结,另外在参考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实施办法的基础之上,就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挫折感心理干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挫折观。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反应,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问题。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而锻炼了抵抗挫折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培养挫折辩证观,挫折对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挫折可以使人生丰富多彩,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大学生只有学会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及所处客观环境以及时调整个人努力的目标。

(二)教育大学生掌握一些应付挫折的具体方法。一是学会及时调整目标,当某一目标屡次无法达到时,可以考虑降低要求或采取其他方式。二是学会自我安慰,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遭遇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我们不能在挫折面前全盘否定自己。三是学会转移注意力。经历挫折之后,通过短期内转移注意力,调节自我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藉以减少精神痛苦,排遣烦闷。四是学会对亲人、朋友倾诉。遭受挫折后与亲人、朋友交谈,倾吐自己的不快,发泄自己的不满,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缓解自身压力,平衡自我心理的目的。

(三)学校应设立配备有高素质心理咨询指导人才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热线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从新生入学起就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保密心理档案,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同学要进行跟踪教育并建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挫折教育讲座,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挫折教育作为工作常态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高校可以将社会上勇敢战胜挫折的典型人、事,作为榜样,融于校园文化中,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类影视作品,陶冶性情、寓教于乐。

(五)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排解力。一个人处在受挫情境之中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行为的发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多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优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宜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六)创设良好的群体环境,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氛围同其遭受挫折后,到底是战胜挫折、积极进取,还是畏缩不前、消极退却有很大关系。充满温暖、互相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的群体氛围,会使受挫折从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而相互疏远、冷漠的群体氛围,则会降低受挫者战胜挫折的勇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大学生,要启动校园“爱心工程”,建立贫困生奖、贷、助、勤、免制度,鼓足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不让其在学习上掉队;特别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使他们在活动中意志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

(七)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遭受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思想准备的影响。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教育。鼓励学生以义务的身份到社区医院、老人院、孤儿院、福利中心、收容所提供服务,奉献爱心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发现个人价值的内容和体现方式,完善自身社会性人格和心理机制,增强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挫折容忍力、情绪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八)获得战胜挫折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免遭遇到一些小困难,一方面学校及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灌输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培养学生凡事不过分依赖他人的好习惯,给与学生足够的信赖,摒弃以往事事包办的惯例,仅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学会自己走出困境,获得战胜挫折的成就感。

(九)重视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固有的优越感较强烈,不乏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应切实了解就业形势,在学生尚未毕业之前,多联系一些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讲座,为在校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给予就业建议,让学生对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学生应重视实践、实习环节,高校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严格完成实习工作任务,为大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十)高校应在全校课程平台上专门开设挫折教育课程。可以将挫折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独分离出来,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挫折的基本知识、产生原因、应对办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自觉性。课程应本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元灵活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遭遇挫折的情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室外课堂或者野外生存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培养他们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一)组织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意外的危险状况。学校可模拟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境,教育学生在灾难来临时如何冷静理性地应对,求得生存。学校应教会学生如何在发生火灾、遭遇歹徒等意外状况中更好地确保自身安全,让学生在逆境中勇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

(十二)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在夏、冬季节举办马拉松比赛,使参赛学生能在相对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勇于挑战自我,发现自我,使之身心得到锻炼,增强竞争和拼搏意识。学校可成立徒步旅行协会、山地自行车协会和攀岩协会等大学生感兴趣的与运动相关的协会,使学生在运动中磨练心智,发现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大学生挫折教育根本上要依靠大学生自觉提高抗挫能力,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形成教育合力去完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高校应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家庭、社会应给与足够的配合和支持,切实提高大学生耐挫能力,保障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庆梅.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2]由雪莲,曲长旭,焦建亭. 大学生心理挫折感根源分析及解决途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11,(04).

作者简介:李清怡(1991-)女,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秘教育系,研究方向:文秘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论文

大学生挫折心理论文3000字篇三 《浅谈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致使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挫折,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打击,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当今大学生不同程度地遭遇过的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适应、恋爱、情绪、健康、就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而且遭遇挫折的频率高、反应强、影响深、类型多、应对难。挫折源是指阻碍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情境和事物,也称挫折情境,同时也是挫折心理的成因。大学生的挫折源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挫折来源于以下多方面的因素: 一、 客观环境因素 (一)学校环境和建设不完善。 1、所在学校和专业不如意。我国的高等学校存在着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本科和专科的差别,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相对热门和非热门的差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这些没能进满意学校或没学满意专业的学生感到失望、惆怅,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以后生活的担忧。 2、设备方面。有些大学教育也存在资金紧张、设备陈旧等问题。如体育馆设施陈旧,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图书馆藏书量不大且更新缓慢,学生想读的书借不到;一些实验课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而不能开设;电脑和网络使用上有诸多不便等。所有这些受制于设备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使学生感到不满,对学生造成挫折。 3、教师方面。大部分高校学生理想中的大学教师是学识渊博、风度翩翩、能言善辩、平易近人的专家学者。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后,才发现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一样,也是平常之人。学识方面,也存在欠缺,并不能解答所有的疑惑和问题。由于教师自身及教育方法等原因,学生开始烦躁、郁闷。究其根本, 这一方面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今一部分高校教师水平相对较低有关。 4、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重课程轻管理,轻目标管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沿用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牵你走”的单向线性传统管理模式,不仅违背了大学生走向成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也必然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他的挫折承受力。 5、生活习惯的变化。 (二)经济紧张困难。 由于大学实行缴费制度、物价上涨、互相攀比而追求高消费等原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普遍加重。有调查资料表明,高校中35%左右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不少学生是贫困学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低收入家庭也不在少数。据统计,每年全国有16%的大学生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都有问题。[2] 贫困生中,有的因为借贷款交学费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为衣食无着落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为经济困难、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自卑心理。 (三)择业就业困难。 由于传统就业模式的变革, 毕业 生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变化,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及就业市场不规范带来的不公平竞争,求职艰难已成为公认的现实。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使在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例如:有的大学生求职受挫便一蹶不振,垂头丧气,陷入失望、焦虑、苦闷的情境之中,有的甚至出现社会适应恐惧症状。[3] 大学生就业挫折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不明确,担心将来选择余地小。二是对社会不正之风忧虑,担心毕业时受学校名气的影响、专业所学的限制,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女大学生则还要担心遭到性别歧视,不能平等竞争。三是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任务缺乏认识,怕将来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四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缺乏信心,担心将来难以度过适应期、难以胜任此工作。五是竞争机制影响了大学生的出路,国内、国际的竞争机制已深入到各个领域,择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发生了强烈的冲击,优胜劣汰法则及择业难的现象使很多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不良情绪。 (四)其他事件引起的挫折 1、对重大丧失不适应。在大学阶段,学生有面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可能,当这些事件对个体意义特别重大(客观上或主观上)并且未能被妥善应对时,就会对他们的各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继而出现心理问题。例如严重的外伤或疾病、亲人重病或亡故、家乡遭受重大灾害、经济状况严重不良、丧失重要的机遇等。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通常让大学生不知所措,产生悲伤、苦闷等消极情绪,对大学生产生非常严重的挫折。 2、早年灾害性体验(早期不良精力)带来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在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中,曾经历过不幸的事件、境遇,造成严重的伤害性体验,以至于对他们的行为模式、对生活的态度,甚至对个体产生了不良影响。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他们仍会以仇恨、多疑、逃避、攻击、不合作等模式对待周围的一切,其结果可造成他们社会适应不良,并影响自我的发展。这些造成伤害性体验的不幸境遇有:父母离异或家庭严重不和,父母有严重不良人格特质,教养态度严重偏离,被遗弃或被收养,家庭中有人长期处于被严重压抑的环境,长期被伤害或迫害而缺乏被爱与同情,家庭经济状况长期困难等。 3、偶发事件引起的挫折。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家庭突然遭受不幸;有的突然患重病不能继续上学;有的与异性谈上恋爱,可对方突然提出分手;由于非人为力量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环境污染等偶发事件都会引起挫折心理的产生。 二、 主观条件因素 (一)人生信念弱化。所谓信念是指主体对某种理论、思想、见解、行为准则有规范、坚定不移的看法,以及诚心诚意去实践的愿望,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意志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各种各样的信念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生信念的弱化导致个体缺乏精神动力,对目标的追求缺乏顽强的毅力,挫折承受力也必然随之下降。 (二)归因不当。归因是指从外部行为及其结果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很多挫折都与行为原因的认识有关。如果一个人对其所遭受的不愉快的事情作出不适当的归因,就会在其心理上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时候就造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愤懑,结果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导致严重的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挫折并不是由消极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产生该事件原因的主观知觉造成的。例如,有的大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把成绩下降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把成绩下降归因于教师的刁难,把朋友的离去看作是自己没有吸引力,自己没食欲却归因于饭菜味道不好等等。 (三)学习挫折。大学阶段的管理方式、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 教学方法 与中学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学习条件变化。许多大学生在如学前是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对其宠爱备至,在同学中备受尊重,自我感觉良好,信心十足。但在集中了各地优等生的新环境中,他们可能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学习上也不再是佼佼者了,如果对现实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就可能表现为自信心降低和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和攻击行为,从而更难顺应现实。另一方面是 学习方法 不当造成的学习困难,比如在对新的大学课程仍采用已不适用的中学学习方法,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又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探讨,在学习上疲于被动应付,心理上承受较大压力。 (四)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尝试 人际交往 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及对此作出的评估,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拓展。在人际关系过程中,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差异、志向不同、性情不和等原因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五)情感挫折。随着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心理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正逐渐由性接近阶段向恋爱阶段过渡。一旦出现了适应的环境条件,爱情意识会迅速转入恋爱实践。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大学期间谈恋爱主要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时,有的大学生选择“为了体验爱情”和“为了充实大学生活”,只有11%的大学生选择“将来结婚成家”,还有的选择“为了赶恋爱时髦”和的选择“不知为了什么”[4] 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恋爱动机使恋爱受挫成为普遍现象。对恋爱挫折,有8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采取理智态度,宽容地对待自己和对方,尊重对方的选择。但有一部分却因此一蹶不振、沉沦自弃、悲观厌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失恋而失志、失德甚至自杀,虽为少数,但必须重视。 (六)日常行为表现差。一些在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表现很差。有的大学生把学校的 规章制度 根本不放在心上,纪律观念淡薄,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考试作弊、找人替考,考试科目不及格;有的大学生行为懒散,打架行凶,偷盗他人财物;有的大学生恋爱越轨、同居,因而受到学校的警告、留查、退学等处分,导致挫折心理产生。 (七)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大学内部现行的学分制度、奖学金及德育、智育综合测评制度,助长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利己观念,在强烈追求而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大学生平时一贯学习非常刻苦,各方面表现良好,争取拿奖学金,一旦最终没拿到奖学金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感到失望和郁闷。有些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行为:惟利是图,不顾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片面追求名利。 (八)身体疾病或心理缺陷。人的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缺陷,本属正常现象。但有的大学生因生理上有些缺陷,如身材较矮、较胖、较瘦,相貌不佳等,而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极强,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更不愿同别人交往,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这样长时间个性压抑的结果,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很容易形成一种卑微人格或畸形心态。还有的大学生因为身上患有某些疾病而心理负荷加重,疑神疑鬼,担心患上顽症不可治愈而积郁成疾,有的甚至精神崩溃,走上自毁的道路。 (九)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大学生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一般是指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经验、思想意识、技能与方法等不能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要求或客观现实所引起的在态度、情感、动机、性格上的情绪反应。大学生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很复杂,诸如期望值过高,目标选择不当;自我意识过强,情感脆弱;多种动机冲突,难以取舍等等。 通过以上客观环境因素与主观环境因素可见,大学生遭遇挫折、形成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陶冶人生、激励人生、磨练人生、指导人生为目标,从而指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去战胜挫折。只有正确分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提高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素质能力,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梅兰.张永芝. 高校特困生现象初探.高等教育.1998年第4期. [2] 洪建标. 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 黄希庭.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丁小龙.大学生恋爱的特点.重庆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大学生挫折心理论文3000字篇四 《试谈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策略》 所有人在不同时期都要面对不同课题,而挫折心理也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情绪。而大学生正式从青少年转向成年人,大学时期是比较特殊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而在当今改革深化、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会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这种情绪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时刻掌握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解决 措施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将挫折心理打消,这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探讨课题。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1.加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大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不是受智力影响,挫折心理教育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制定: 大一新生抗挫能力培养,考虑到大一学生是新入学的新生,所以首先要从情感着手,让学生建立极强的自信心,但是大一学生多数是刚刚脱离家长的看护,独立生活和学习可能造成学生无法适应,此时就要建立适当的心理培养,让其正视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的方法对大一新生的生活和心理进行了解,大一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挫折是如何从中学生转变到大学生,不仅是从教室、专业还是环境等,对此很多学生的新生指南能够有一定帮助。 大二学生已经逐渐消除了大一时的稚嫩,因此要从教育方面着手,重点培养学生抗挫的能力和东西,从生活、学习和情感等多方面入手,针对大二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最典型的是面对考试时的态度,要对考试失败正确理解,虽然不及格代表失败,但是低分及格也不是成功,对此既可以努力改善,也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进行弥补。 大三学生也可以成为老生,所以要从发现自我着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三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未来和前途的迷茫,如何迈入社会是他们忧虑的问题。所以在大三这一阶段,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融入社会,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 大四学生是面临毕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还要正确的为自己定位。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如何面临 面试 的失败,其实这些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所以,对大四学生来说,就业指导的强化训练是比较重要的。 2.强化家庭、学生和社会间的协调作用。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教育只从学生方面入手,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要发挥家庭、学生及社会间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家庭对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助推作用:首先,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一度溺爱,要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要提供孩子适当的空间锻炼自主和坚强的意志力,增强抗挫能力,同时家长可以适当了解心理学知识,这对于解决大学生抗挫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其次,家长要改变教育方法,不能一味地想让孩子有更大的出息,而一直给孩子压力,以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这个小型社会中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和民主的气氛,让孩子有良好的心态,这样家庭挫折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改善环境,强化渗透性教育。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但是所谓人才更需要身心健康。因此实现这个任务就需要社会、家庭及学生对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进行重视,对大学生人生重要时期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进行关注,逐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社会要对贫困大学生的贷款制度进行扶持,同时对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制定奖励制度,还可以提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建立积极向上、健康的环境,让大学生感到社会是对他们关心的,这样对大学生心理挫折感也会有所疏导。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同时建立心理辅导课、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发挥指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挫折心理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抗挫的方法,这样能够在遇到挫折时及时找到适当的方法进行解决。实际上家庭心理教育是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最基础环节,大学生的家长也要对学生生活、学习及工作状况进行关注,可以选择网络、电话或者去学校直接探望的形式和学生交流并沟通,如果发现大学生有困难或者处于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中,要及时平稳大学生的心情,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安慰。当然,大学生自我教育也是挫折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别的表现,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磨炼自己,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就大学生面临挫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强化心理咨询工作。各大高校要积极站靠心理教育工作,在大学课程中设立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情况具备的特点,适当的通过校园网、演出、演讲、电视、广播宣传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教育和宣传,保证大学生对自身身心发展情况进行掌握,并且了解心态调整的方法,逐渐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品质。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仅能够发挥预防作用,对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调整和改善,一定程度的缓解大学生的挫折感,还能通过心理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挫折感原因进行分析,有目的的引导大学生脱离挫折心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平衡的心态。如果有学生承受很大的挫折或者挫折感比较沉重,那么就需要及时开导,知道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对自身心理进行调整,尽早脱离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例如挫折防御心态方法,此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向积极向上的方面考虑,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则告诫学生逆境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还可以采用宣泄方法,找朋友倾诉、大哭或者大喊,前提是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这些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 大学生挫折心理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大学生不仅要对挫折心理有正确的认识,还有掌握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各大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避免学生在此遇到挫折后而对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也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炎. 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09年. [2]蒙艳.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研究现状之探究. 《法制与社会》, 2011年第33期. [3]卢飞. 大学生挫折心理与挫折教育研究.贵州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9年.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挫折心理探索论文 2. 浅议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挫折心理浅析论文1500字 4. 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论文

挫折应对能力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应成为当前学校推进素质 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挫折与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高职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年龄上正值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的特殊时期。在挫折来临之时,他们大多会产生消极的反应,影响到生活。针对这种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法 ,对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特点以及反应做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 挫折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0-0037-03

近年来,高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学业的竞争、环境的适应、经济负担的加重、角色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困惑、恋爱的烦恼、就业的压力、“三观”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经受不住挫折。面对挫折时,他们大多产生焦虑、固执、抵触、退缩、逆反等心理反应,更有甚者会轻生厌世。针对这种现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挫折教育来提高高职学生的抗挫能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已经成为社会以及学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2.方法和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91%。调查数据采用 Excel 和进行分析。

二 调查结果

1.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特点

本调查从自尊、自我实现、环境适应、学习、 人际交往 、就业、经济、家庭、恋爱九个维度来全面调查高职学生所遇到的挫折情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较只是在自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普遍经济条件比城市学生差,表现在自尊方面农村学生挫折感更强。

2.高职学生挫折行为反应

受挫后的积极行为表现是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不失常态的、有控制的、能够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并且能够保持冷静,面对现实能够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挫折的理智行为。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受挫折后的积极行为反应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新定位,继续努力();战胜逆境,奋起升华();坚定目标,矢志不移()。在遭受挫折后,大部分高职生选择重新定位,降低目标期望值,调整行事方法,战胜现实困难,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 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对策

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高职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问题,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

1.加强认识,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对人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挫折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受挫人对挫折的认识和反应。所以,加强挫折教育,主要是使高职学生认识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不完美的,残缺也是一种美。

从高职学校层面来说,必须要开展挫折教育。学校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在挫折中升华。如通过设置心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挫折忍耐力,使学生形成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增强高职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开展挫折教育并不仅仅在于课程的设置,而应该从根本上重视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使挫折教育落到实处。如加大辅导员队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高职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上也要保证专、精、尖,以保证学生较高的竞争力,不至于因就业受阻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乐观积极,保持良好心态

在挫折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挫折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心态非常重要。

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 社会实践 ,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感受,对自己进行意志磨炼。同时,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明白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理。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必然的,不能只看到挫折会带来障碍这一坏的方面;还要意识到挫折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并使其心智得到成长,学会变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时,还要寻找合理的感情宣泄方式,如主动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理智的倾诉,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消除紧张 心理,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3.及时主动,保证良好沟通

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从小是全家人生活的核心,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爱护。但是,综观高职学校如今的校园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师生关系不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近,学生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他们难免会缺乏情感上的沟通,感到孤独。

因此,高职学生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群体,也应该在挫折心理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家长应该营造出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采用各种方式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比如电话、短信、书信、QQ、微博等方式;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和农村家庭孩子的家长,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有利的引导,不仅要批评错误的行为,更要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不断被肯定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彦争.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

[2]赵建霞.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广西大学,2008

[3]唐书怡.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叶秋莉.论当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11(19)

[5]张亮.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之管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摘要:近年来,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因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从而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迫切而强烈。本文在分析青少年挫折心理的成因、行为表现以及挫折心理对青少年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挫折 挫折心理 挫折教育

一、引言

情景一:一只蝴蝶努力挣扎着想要爬出蛹,好心的路人不忍心看到它受这种的痛苦,于是帮他撕开了蛹壳,然而重获自由的蝴蝶却拖着无力的翅膀,在地面上挣扎了一番后就死去了。

自然法则规定:初生的蝴蝶必须要利用在蛹壳中挣扎的机会使体液充盈到翅膀上,这样才能让翅膀拥有展开和振动的力量。

情景二:一只中年雄鹰,它将经历150天如凤凰浴火的痛苦和折磨,然后得到重生。在150天里,它会用喙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等到新喙长出来,它忍受着痛苦将旧羽毛和不再锋利的指甲都拔掉。几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时,雄鹰又可以展翅高翔。

自然法则规定:当鹰活到40岁时,喙和指甲已经老化,翅膀也开始钙化,让它无法捕捉到猎物,这时它若能够忍受150天的煎熬,它将重新获得锋喙、利爪和轻羽,并继续享受30年的寿命。

可见,不能经历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阵痛,就不能拥有精彩生活的力量。

二、青少年挫折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讲,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均是其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三、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挫折是每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后的反应分为理智反应和非理智反应两大类。

理智反应表现为:青少年在遭受挫折后,能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妥善的处理办法,通过调整目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98-01标等来对付挫折。如学生对某次失败的考试能采取客观分析失败原因,认真 总结 经验 教训,并作出下次努力的态度;对某种上进的愿望不能马上实现采取不气馁,不放弃,并且以实际行动来争取的态度。

非理智反应表现为:当遇到一定程度的挫折,青少年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极端的行为表现,具体表现出情绪极度不安,感到自卑,逃避现实,推诿,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

四、挫折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一)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效应

国外学者对1000多名受到挫折的中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发现被观察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25种。(1)全身紧张;(2)活动过多;(3)焦虑不安;(4)难以入睡;(5)食欲减退;(6)小便频繁;(7)极愿向人诉说;(8)力求达观;(9)有重新检讨之意;(10)愤怒;(11)兴奋;(12)极力避免与人接触;(13)情绪抑制;(14)食欲亢进;(15)苦恼;(16)颤抖;(17)腹泻;(18)疲惫不堪;(19)思睡;(20)烦燥;(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关心身体健康;(25)呕吐[1]。从实验看出:如果一个人遭到挫折时,不能较好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和功能上的紊乱,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效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青少年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使其迅速成长。青少年在适当的挫折的刺激下,他会感到自己有不足、有需求,从而逐步激发无限的创意和智慧,化危机为转机。

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很少遇到真正意义上的挫折,他们对生活中的困难都体验不深,生活中小小的麻烦都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折感,长此下去,容易导致其没有坚强的意志,一旦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的挫折都是一次很好让青少年得到锻炼意志的机会,当他们能一次次从挫折中很好的走过来,他将变成生活中一个真正的强者。

五、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调适和教育

(一)有意识让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体验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去面对挫折,他们就可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挫折感,能够用平静的心态看待生活。因此,在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中,教师或者家长可以让他们尽情展示和锻炼自己,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尽量不要剥夺他们体验失败的权利,在其体验失败之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启发青少年总结其失败的原因,进行自我教育。

(二)实施挫折心理教育,提高青少年耐挫能力

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生活中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何保持思路清晰,并能在挫折中成长和改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当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面性: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挫折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

总之,青少年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只要发现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就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鼓足勇气,加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直至最终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生挫折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人愤怒、痛苦、恐慌、悲伤,而有些人能迅速排解,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篇一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应对》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精英 教育 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大学 毕业 生就业中遭受严峻挫折。毕业生就业挫折后出现了焦虑、嫉妒、自卑、冷漠和攻击等心理问题,对此,高校应该给高校毕业生予以积极的引导,使大学生迅速走出逆境,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就业挫折 大学生 抗挫折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受挫后的心理表现 由于每个人的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不同,挫折对于不同的个体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大学毕业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人愤怒、痛苦、恐慌、悲伤,而有些人能迅速排解,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就业挫折后,一般的心理表现有以下几种: 1.焦虑心理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面对就业的时候意气风发,而投身现实中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当投了几份简历没有回音或经历几次 面试 没有结果时,他们大多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择业受到挫折后,他们会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对自己十来年的寒窗苦读产生怀疑。曾经心比天高,而如今大学毕业,自己却连个谋生的地方都没有,大学毕业生感觉自己曾经的努力都白费,觉得对不起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的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心里产生恐慌、焦急、忧虑、烦躁和不安等。这种焦虑状态,严重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接下来的就业,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排解,那么这种焦虑心理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 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大学生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其主要是由于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而引起的一种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而且就此把他人视为自己的威胁或假想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平时也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会相对顺利地拿到面试机会或较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看到这些同学比自己有优势时,就会产生羡慕、敌意、愤怒等不愉快的心理。有部分学生对这种情绪把握不住,就会不时就对同学进行挖苦讽刺、恶意中伤、造谣等。这将破坏大学同学之间的同窗友谊、使自己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冷淡。 3.自卑 自卑是由于遇到挫折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偏冷或者自己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或者个人理想职位与个人能力之间不匹配而屡遭挫折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心理。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时候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跃跃欲试,往往是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中,但是,当遭遇严峻的现实时,他们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发现自己就业还不如职校的学生,更甚至不如农民工,他们就会痛感自己的渺小和浅陋。于是终日郁郁寡欢、压抑自怨,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逐渐引起深重的自卑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人的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在主导,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今后就业的成败,而且还会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4.冷漠 冷漠是个体在遇到挫折后,对付焦虑等的一种防御手段,在大学生中也较为常见。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拔,感到自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感觉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用人单位就是不会选择录用他,于是开始自我逃避的心理,变得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失落。对市场上的就业信息漠不关心、对老师提供的求职机会无动于衷,不愿意再为自己的就业而做任何的努力和竞争。这种自我逃避的心理,将使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仅将妨碍他就业,而且冷漠的心理将阻隔他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人际关系的发展。 5.攻击心理 米勒和多拉德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的 经验 和攻击行为之间有对应的关系,攻击行为时个体遭受挫折所引起,并宣称“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大学毕业生是在就业的过程中,一般会遭遇这样与那样的挫折,这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激动,而当这种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与控制,那么很可能会发生攻击性行为。比如有些大学生觉得用人单位凭什么不要他,与用人单位发生冲突;而有些同学会觉得自己父母的社会关系不够,于是对父母发怒,在家里踢打、摔东西等;另外甚者觉得自己无能等原因发生自杀等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挫折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心理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专业和自我职业定位不匹配产生的挫折 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高考不理想而调剂到现在自己的所学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期间并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深入学习,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由于觉得自己学的不是这个,也没有花时间去钻研,存在着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困惑,因此在就业方面往往存在被动心理。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身的专业素养之间存在着矛盾,他们理想中的职业,没有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知识,而自己所学专业的又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以至于错失机会,如此种种,都使得大学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 2.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产生的挫折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有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追求。但是他们的“摘月目光”、“兔子胆量”、“蛋壳心态”、“刺猬社交”、“豆腐体制”,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目标过高,“想摘天上的月亮”;又缺乏刻苦的磨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如兔子一样只会躲避;外表个性十足,争强好胜,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外形完整的鸡蛋壳;在人际关系上不善于理解别人,对别人要求又很高,像刺猬一样遇到不如意就发脾气、埋怨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身体素质差。种种这些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屡屡受挫,产生挫折心理。 3.社会就业机制不够完善产生的挫折 大学生在择业中渴望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希望人人平等,但是,我国就业市场建立时间不久,还在不断完善之中,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制度改革还在不断变化,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就业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如有的单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或者对名校和普通院校、对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等的区别对待。另外,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难免有“走后门”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已经成为父母社会关系网的比拼。另外,一些招聘组织受利益驱使,盲目组织大型招聘会,而毕业生焦急的心理让他们疲于赶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让不少大学毕业生深感受挫。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和就业指导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只是为了就业率,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不到位,一味强调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以及搜集和发布职位信息,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以及求职礼仪、技巧等,使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能遵守一定的 职场 礼仪、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这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及时排解,抗挫折能力下降。 三、大学生就业挫折应对策略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当代大学生将是我们21世纪竞技场上的主角,中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不被击倒并昂立于世界东方,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现在大学生竞争力的强弱。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大学生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这本来就是一个让大学生倍感压力的过程,加上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心理让大学生身心健康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挫折应对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1.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大一开始做起,大学生个人的 职业规划 也要从大一就开始。大一新生刚摆脱了高考结束填鸭式教育,离开了父母,就像刚脱缰的野马,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大一新生就做好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摆脱刚进大学的迷茫状态,从大一就开始确立明确的目标,利用大学四年时间积累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发展与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减少碰壁。 2.重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调适能力的表现,调适能力强的人,也就是对挫折有心理准备、对挫折情境有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作客观评价的人。高校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存在性教育。让大学生知道,生活并非“万事如意”,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人总是在跨越这些坎坷之后才蜕变成长。其次,磨练大学生意志。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过意志教育,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当的挫折情境,让那些“天之骄子”碰碰钉子,在碰钉子的过程中吸取教训,训练他们的良好意志品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既不盲从也不武断,在实践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引导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越来越普遍。学校应给予积极的疏导,使大学生顺利走出困境,恢复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应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去完善自我认识,正确评估自己的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其次,完善毕业生心理咨询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预防机制,尤其班级“挫折信息员”反馈队伍的建设。“挫折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可以及时发现就业受挫的同学,反馈给相关人员给予疏导。 参考文献: [1]宋宝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孙兆静.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及其疏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应跃鹏.大学生受挫心理分析及耐挫折教育探讨[J].理论与实践,2003(11) [4]刘志翔,毛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新变化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5]蔡笑岳等.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篇二 《浅议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角度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 需要 人本主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人们惯于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也以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必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青年大学生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大学生都胸怀大志,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个人的成长中成功与失败同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不甘失败继续拼搏还是消沉、颓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赋予大学生迎接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原因 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对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由此产生各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挫折感受。这类学生大多是由于在物质生活条件、能力和经验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导致挫折。 (1)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惭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并轨”,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间。有的为衣食无着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情绪 一些女生为自己长得又胖又黑、男同学为自己长得瘦弱矮小而烦恼,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长时间的个性压抑,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态。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爱,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经受不住一点点阻抑个人要求和愿望的刺激。单亲或双亲不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从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压抑,以致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损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而引起的挫折,这类主要包括失恋、亲人死亡等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挫折。 (1)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都处在18-22周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的学生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一旦同恋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为失恋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为上就容易极端化,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会自弃、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亲人的失去,对大学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温馨、甜蜜的家庭,由于亲人的离去,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泼外向的学生,因为在瞬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内向许多。 3.阻碍挫折。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学生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的阻碍或障碍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类中最常见的要数学习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顺利和在就业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学生约占同龄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着辉煌的过去。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原来在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出现了许多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一些学生由于一贯争强好胜,或过于苛刻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一点点失误承受不了,沉浸在后悔、自责之中,生怕失误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过于紧张,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活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初次承担社会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影响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这无疑给正在摸索工作 方法 且有着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会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弃。 (3)每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的信心,产生焦虑情绪、悲观的心理。 大学生的这些挫折都是因为他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的依赖性。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这些层次的需要遇到阻碍时,其动机不能实现,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的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越强烈。以上所列举的大学生身材矮小、失恋、工作不顺利、就业难等都是因为在现实生理、爱和自我实现需要时出现了困难,从而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身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观印象。因此,对挫折这一客观刺激的知觉与判断也因人而异,对挫折能够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见,挫折赖受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后天学习锻炼的结果。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科学 文化 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进一步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 2.调整抱负水平,确立个人目标。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规定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学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其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标准是否合适相当重要。如果目标水平很低,当然就很容易达到其目标水平,这样大学生不但不会激发进一步奋斗的进取心,而且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相反,如果目标水平很高,即使竭尽全力也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综合确认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最终切实可行。 3.锻炼个人意志品格,增强个人容忍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缺乏坚强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面对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经过生活的锻炼,例如多参加义工、到基层进行参观等,接触到来自实际生活中那些经历挫折、磨难,抱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坚强地与挫折抗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从而认识到成为强者的关键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从而义无返顾地同困难进行较量,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锻炼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遇难而上,勇于克服。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处于一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殊阶段,梦想与现实矛盾体验比较丰富又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挫折感应该是个比较关注的问题。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外部原因 有些挫折是由于非人为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如一个急于想完成学业以便能负担家庭生活的大学生还必须苦读一二年才能毕业挣钱;身处异国的 留学 生由于远隔重洋而无法与思念至亲的亲人朋友等。另一种外部挫折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遭受到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例如,““””中受到陷害、长期蒙冤受屈的老干部;两个相爱至深的大学生,但因男方家庭是农村,遭到女方家庭反对等。 内部原因 挫折的内因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成为挫折的来源。 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 她姓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她在一年级时非常用功,成绩很好。可到了大一下半学期就下降了。由于她长得又黑又胖,其貌不扬,所以受到男生冷落。为此刘某深感苦恼,后来就出现反常行为。比如上课时对男老师傻傻地笑,说男老师喜欢她,可她配不上人家。在大街上碰到男青年,她常把头一歪向地上吐唾沫并说那男的对她不怀好意。上二年级后,她整日黯然神伤,总和别人比较容貌,以致更没有男生愿意接近她了。 这是一个怀春的少女由于容貌不美使恋爱屡受挫折,产生种种异常行为的案例。 该问题的实质在于刘某本身的看法不当。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时应当尝试去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当一个不美貌的姑娘能够真正接受自己,变得自信、自强、快乐时,她便形成了一种过人的人格魅力。美丽的东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我们不能责备男士总是看好美貌的姑娘,而应当接受现实的自己,着手培养自己内在的气质。一个拥有人格魅力和内在气质的女孩同样能吸引许多男士.即使不成为恋人,也能成为朋友。那时便不会孤独,不会自卑。要强调的是一个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人,怎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呢? 正如一个英语 谚语 所说:“Like yourself ,and others will too.”喜欢你自己,别人也就会喜欢你。同样的道理包括:接受你自己,别人也就会接受你;接受你自己,你也才能够获得自信心。 2.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是指同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限制,二者不可兼得。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前怕狼后怕虎”的冲突;“进退两难”的冲突等。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太久、太激烈,或是其中一个动机得到满足,而其他动机受到阻碍,这时便会造成挫折。 3.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一个人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计划。一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又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达一点,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大学生挫折心理论文3000字篇三 《浅谈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致使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挫折,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打击,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当今大学生不同程度地遭遇过的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适应、恋爱、情绪、健康、就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而且遭遇挫折的频率高、反应强、影响深、类型多、应对难。挫折源是指阻碍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情境和事物,也称挫折情境,同时也是挫折心理的成因。大学生的挫折源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挫折来源于以下多方面的因素: 一、 客观环境因素 (一)学校环境和建设不完善。 1、所在学校和专业不如意。我国的高等学校存在着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本科和专科的差别,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相对热门和非热门的差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这些没能进满意学校或没学满意专业的学生感到失望、惆怅,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以后生活的担忧。 2、设备方面。有些大学教育也存在资金紧张、设备陈旧等问题。如体育馆设施陈旧,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图书馆藏书量不大且更新缓慢,学生想读的书借不到;一些实验课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而不能开设;电脑和网络使用上有诸多不便等。所有这些受制于设备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使学生感到不满,对学生造成挫折。 3、教师方面。大部分高校学生理想中的大学教师是学识渊博、风度翩翩、能言善辩、平易近人的专家学者。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后,才发现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一样,也是平常之人。学识方面,也存在欠缺,并不能解答所有的疑惑和问题。由于教师自身及教育方法等原因,学生开始烦躁、郁闷。究其根本, 这一方面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今一部分高校教师水平相对较低有关。 4、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重课程轻管理,轻目标管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沿用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牵你走”的单向线性传统管理模式,不仅违背了大学生走向成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也必然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他的挫折承受力。 5、生活习惯的变化。 (二)经济紧张困难。 由于大学实行缴费制度、物价上涨、互相攀比而追求高消费等原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普遍加重。有调查资料表明,高校中35%左右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不少学生是贫困学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低收入家庭也不在少数。据统计,每年全国有16%的大学生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都有问题。[2] 贫困生中,有的因为借贷款交学费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为衣食无着落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为经济困难、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自卑心理。 (三)择业就业困难。 由于传统就业模式的变革, 毕业 生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变化,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及就业市场不规范带来的不公平竞争,求职艰难已成为公认的现实。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使在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例如:有的大学生求职受挫便一蹶不振,垂头丧气,陷入失望、焦虑、苦闷的情境之中,有的甚至出现社会适应恐惧症状。[3] 大学生就业挫折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不明确,担心将来选择余地小。二是对社会不正之风忧虑,担心毕业时受学校名气的影响、专业所学的限制,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女大学生则还要担心遭到性别歧视,不能平等竞争。三是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任务缺乏认识,怕将来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四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缺乏信心,担心将来难以度过适应期、难以胜任此工作。五是竞争机制影响了大学生的出路,国内、国际的竞争机制已深入到各个领域,择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发生了强烈的冲击,优胜劣汰法则及择业难的现象使很多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不良情绪。 (四)其他事件引起的挫折 1、对重大丧失不适应。在大学阶段,学生有面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可能,当这些事件对个体意义特别重大(客观上或主观上)并且未能被妥善应对时,就会对他们的各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继而出现心理问题。例如严重的外伤或疾病、亲人重病或亡故、家乡遭受重大灾害、经济状况严重不良、丧失重要的机遇等。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通常让大学生不知所措,产生悲伤、苦闷等消极情绪,对大学生产生非常严重的挫折。 2、早年灾害性体验(早期不良精力)带来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在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中,曾经历过不幸的事件、境遇,造成严重的伤害性体验,以至于对他们的行为模式、对生活的态度,甚至对个体产生了不良影响。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他们仍会以仇恨、多疑、逃避、攻击、不合作等模式对待周围的一切,其结果可造成他们社会适应不良,并影响自我的发展。这些造成伤害性体验的不幸境遇有:父母离异或家庭严重不和,父母有严重不良人格特质,教养态度严重偏离,被遗弃或被收养,家庭中有人长期处于被严重压抑的环境,长期被伤害或迫害而缺乏被爱与同情,家庭经济状况长期困难等。 3、偶发事件引起的挫折。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家庭突然遭受不幸;有的突然患重病不能继续上学;有的与异性谈上恋爱,可对方突然提出分手;由于非人为力量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环境污染等偶发事件都会引起挫折心理的产生。 二、 主观条件因素 (一)人生信念弱化。所谓信念是指主体对某种理论、思想、见解、行为准则有规范、坚定不移的看法,以及诚心诚意去实践的愿望,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意志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各种各样的信念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生信念的弱化导致个体缺乏精神动力,对目标的追求缺乏顽强的毅力,挫折承受力也必然随之下降。 (二)归因不当。归因是指从外部行为及其结果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很多挫折都与行为原因的认识有关。如果一个人对其所遭受的不愉快的事情作出不适当的归因,就会在其心理上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时候就造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愤懑,结果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导致严重的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挫折并不是由消极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产生该事件原因的主观知觉造成的。例如,有的大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把成绩下降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把成绩下降归因于教师的刁难,把朋友的离去看作是自己没有吸引力,自己没食欲却归因于饭菜味道不好等等。 (三)学习挫折。大学阶段的管理方式、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 教学方法 与中学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学习条件变化。许多大学生在如学前是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对其宠爱备至,在同学中备受尊重,自我感觉良好,信心十足。但在集中了各地优等生的新环境中,他们可能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学习上也不再是佼佼者了,如果对现实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就可能表现为自信心降低和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和攻击行为,从而更难顺应现实。另一方面是 学习方法 不当造成的学习困难,比如在对新的大学课程仍采用已不适用的中学学习方法,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又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探讨,在学习上疲于被动应付,心理上承受较大压力。 (四)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尝试 人际交往 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及对此作出的评估,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拓展。在人际关系过程中,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差异、志向不同、性情不和等原因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五)情感挫折。随着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心理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正逐渐由性接近阶段向恋爱阶段过渡。一旦出现了适应的环境条件,爱情意识会迅速转入恋爱实践。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大学期间谈恋爱主要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时,有的大学生选择“为了体验爱情”和“为了充实大学生活”,只有11%的大学生选择“将来结婚成家”,还有的选择“为了赶恋爱时髦”和的选择“不知为了什么”[4] 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恋爱动机使恋爱受挫成为普遍现象。对恋爱挫折,有8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采取理智态度,宽容地对待自己和对方,尊重对方的选择。但有一部分却因此一蹶不振、沉沦自弃、悲观厌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失恋而失志、失德甚至自杀,虽为少数,但必须重视。 (六)日常行为表现差。一些在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表现很差。有的大学生把学校的 规章制度 根本不放在心上,纪律观念淡薄,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考试作弊、找人替考,考试科目不及格;有的大学生行为懒散,打架行凶,偷盗他人财物;有的大学生恋爱越轨、同居,因而受到学校的警告、留查、退学等处分,导致挫折心理产生。 (七)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大学内部现行的学分制度、奖学金及德育、智育综合测评制度,助长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利己观念,在强烈追求而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大学生平时一贯学习非常刻苦,各方面表现良好,争取拿奖学金,一旦最终没拿到奖学金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感到失望和郁闷。有些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行为:惟利是图,不顾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片面追求名利。 (八)身体疾病或心理缺陷。人的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缺陷,本属正常现象。但有的大学生因生理上有些缺陷,如身材较矮、较胖、较瘦,相貌不佳等,而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极强,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更不愿同别人交往,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这样长时间个性压抑的结果,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很容易形成一种卑微人格或畸形心态。还有的大学生因为身上患有某些疾病而心理负荷加重,疑神疑鬼,担心患上顽症不可治愈而积郁成疾,有的甚至精神崩溃,走上自毁的道路。 (九)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大学生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一般是指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经验、思想意识、技能与方法等不能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要求或客观现实所引起的在态度、情感、动机、性格上的情绪反应。大学生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很复杂,诸如期望值过高,目标选择不当;自我意识过强,情感脆弱;多种动机冲突,难以取舍等等。 通过以上客观环境因素与主观环境因素可见,大学生遭遇挫折、形成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陶冶人生、激励人生、磨练人生、指导人生为目标,从而指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去战胜挫折。只有正确分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提高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素质能力,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梅兰.张永芝. 高校特困生现象初探.高等教育.1998年第4期. [2] 洪建标. 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 黄希庭.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丁小龙.大学生恋爱的特点.重庆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大学生挫折心理论文3000字篇四 《试谈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策略》 所有人在不同时期都要面对不同课题,而挫折心理也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情绪。而大学生正式从青少年转向成年人,大学时期是比较特殊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而在当今改革深化、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会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这种情绪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时刻掌握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解决 措施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将挫折心理打消,这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探讨课题。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1.加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大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不是受智力影响,挫折心理教育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制定: 大一新生抗挫能力培养,考虑到大一学生是新入学的新生,所以首先要从情感着手,让学生建立极强的自信心,但是大一学生多数是刚刚脱离家长的看护,独立生活和学习可能造成学生无法适应,此时就要建立适当的心理培养,让其正视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的方法对大一新生的生活和心理进行了解,大一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挫折是如何从中学生转变到大学生,不仅是从教室、专业还是环境等,对此很多学生的新生指南能够有一定帮助。 大二学生已经逐渐消除了大一时的稚嫩,因此要从教育方面着手,重点培养学生抗挫的能力和东西,从生活、学习和情感等多方面入手,针对大二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最典型的是面对考试时的态度,要对考试失败正确理解,虽然不及格代表失败,但是低分及格也不是成功,对此既可以努力改善,也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进行弥补。 大三学生也可以成为老生,所以要从发现自我着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三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未来和前途的迷茫,如何迈入社会是他们忧虑的问题。所以在大三这一阶段,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融入社会,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 大四学生是面临毕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还要正确的为自己定位。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如何面临 面试 的失败,其实这些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所以,对大四学生来说,就业指导的强化训练是比较重要的。 2.强化家庭、学生和社会间的协调作用。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教育只从学生方面入手,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要发挥家庭、学生及社会间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家庭对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助推作用:首先,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一度溺爱,要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要提供孩子适当的空间锻炼自主和坚强的意志力,增强抗挫能力,同时家长可以适当了解心理学知识,这对于解决大学生抗挫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其次,家长要改变教育方法,不能一味地想让孩子有更大的出息,而一直给孩子压力,以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这个小型社会中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和民主的气氛,让孩子有良好的心态,这样家庭挫折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改善环境,强化渗透性教育。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但是所谓人才更需要身心健康。因此实现这个任务就需要社会、家庭及学生对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进行重视,对大学生人生重要时期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进行关注,逐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社会要对贫困大学生的贷款制度进行扶持,同时对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制定奖励制度,还可以提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建立积极向上、健康的环境,让大学生感到社会是对他们关心的,这样对大学生心理挫折感也会有所疏导。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同时建立心理辅导课、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发挥指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挫折心理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抗挫的方法,这样能够在遇到挫折时及时找到适当的方法进行解决。实际上家庭心理教育是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最基础环节,大学生的家长也要对学生生活、学习及工作状况进行关注,可以选择网络、电话或者去学校直接探望的形式和学生交流并沟通,如果发现大学生有困难或者处于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中,要及时平稳大学生的心情,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安慰。当然,大学生自我教育也是挫折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别的表现,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磨炼自己,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就大学生面临挫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强化心理咨询工作。各大高校要积极站靠心理教育工作,在大学课程中设立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情况具备的特点,适当的通过校园网、演出、演讲、电视、广播宣传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教育和宣传,保证大学生对自身身心发展情况进行掌握,并且了解心态调整的方法,逐渐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品质。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仅能够发挥预防作用,对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调整和改善,一定程度的缓解大学生的挫折感,还能通过心理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挫折感原因进行分析,有目的的引导大学生脱离挫折心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平衡的心态。如果有学生承受很大的挫折或者挫折感比较沉重,那么就需要及时开导,知道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对自身心理进行调整,尽早脱离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例如挫折防御心态方法,此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向积极向上的方面考虑,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则告诫学生逆境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还可以采用宣泄方法,找朋友倾诉、大哭或者大喊,前提是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这些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 大学生挫折心理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大学生不仅要对挫折心理有正确的认识,还有掌握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各大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避免学生在此遇到挫折后而对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也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炎. 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09年. [2]蒙艳.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研究现状之探究. 《法制与社会》, 2011年第33期. [3]卢飞. 大学生挫折心理与挫折教育研究.贵州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9年.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挫折心理探索论文 2. 浅议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挫折心理浅析论文1500字 4. 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论文

幼儿挫折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1]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婉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14]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15]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6]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7]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8]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19](美)桑德拉·黑贝尔斯(SaundraHybels),(美)里查德·威沃尔着,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20]刘云艳主编.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沈龙明着.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2]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3]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张石伟.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牛银平.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当代学前教育.2010(03)

[3]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胡彩云,李志宇.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6]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7]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4]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15]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赵著.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10)

[3]何影仪.混龄分班一一一种特别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J].教育导刊.1999(55)

[4]王晓芬.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3)

[5]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94-208.

[6]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7]Elks, S, Rogoff, B and Cromer. segreg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Developmeng Psychology,1981(7).

[8]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1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1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1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1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1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117(5).230.

[1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2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2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22] [2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 (4)

[2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6)

[25]Evelyn , Mental Hygiene in the Kindergarten, NEA Journa1,44(February 1955),.

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 索引序列
  • 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 有关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 关于挫折论文的参考文献
  • 大学生挫折论文参考文献
  • 幼儿挫折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