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 契诃夫“不过也可能是将军家的狗……”警察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他家院子里就见到过这样一条狗。” “没错儿,是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嗯!……你,叶尔迪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象起风了。……怪冷的。……你带着这条狗到将军家里去一趟,在那儿问一下。……你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派你送去的。……你说以后不要把它放到街上来。也许它是名贵的狗,要是每个猪猡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它作践死。狗是娇嫩的动物嘛。……你,蠢货,把手放下来!用不着把你那根蠢手指头摆出来!这都怪你自己不好!……” “将军家的厨师来了,我们来问问他吧。……喂,普罗霍尔!你过来,亲爱的!你看看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费很多工夫去问了,”奥丘梅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多说了。……既然他说是野狗,那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这条狗不是我们家的,”普罗霍尔继续说。“可这是将军哥哥的狗,他前几天到我们这儿来了。我们的将军不喜欢这种狗。他老人家的哥哥却喜欢。……” “莫非他老人家的哥哥来了?符拉季米尔·伊凡内奇来了?”奥丘梅洛夫问,他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可了不得,主啊!我还不知道呢!他要来住一阵吧?” “住一阵。……” “可了不得,主啊!……他是惦记弟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那么这是他老人家的狗?很高兴。……你把它带去吧。……这条小狗怪不错的。……挺伶俐。……它把这家伙的手指头咬一口!哈哈哈哈!……咦,你干吗发抖?呜呜,……呜呜。……它生气了,小坏包,……好一条小狗崽子……” 普罗霍尔把狗叫过来,带着它离开了木柴场。……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丘梅洛夫对他威胁说,然后把身上的大衣裹一裹紧,继续在市集的广场上巡视。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变色龙》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随机应变,塑造了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小说的题目《变色龙》和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起得准确、巧妙、新颖、形象。它们同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着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的讽刺和象征意义。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俄文“变色龙”也可译为易变心的人。作者借此强调主人公善变的性格特征。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是音译,意译就是呆傻、疯癫的意思,作者借此来讽刺、嘲笑和否定奥楚蔑洛夫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警官的唯一技能就是善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甘心情愿当统治阶级的看家狗,使人不仅感到可笑,而且还感到可恨。尽管他自作聪明,但实际上却是个毫无价值的混蛋。他的存在只能造成是非的颠倒和对公理的损害。
巡逻中的督警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金银匠赫留金想用烟蒂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子,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督警,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督警奥楚蔑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厉,“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大声斥骂养狗的人,并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莫非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一点点大,你却是个彪形大汉!”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复色”,说“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是“灵巧的”,“张嘴就咬了这家伙的小指头”。处置完“事件”,他对赫留金说:“我还会来收拾你的!”又继续巡逻了。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作家,剧作家。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契诃夫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不是观众为你存在,而是你为观众存在。 契科夫的中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以《变色龙》做了书的标题。 最早接触契科夫的作品,是小学课文《凡卡》。课程结束后,老师还让我们发挥想象,扩写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后,凡卡的命运会发什么样的变化,当时极尽美好想象之能事,设定让爷爷接凡卡回家,然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极度雷同童话故事HAPPY ENDING的结局模式,完成了作业。 初中,语文课学了《变色龙》这一作品,对于这样一位可以态度无限反转的小人物印象深刻。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之间开玩笑的模式都是模仿这种情绪快速转变的戏码。 契诃夫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多数作品是无伤大体的幽默风趣的故事和小品。 书中前半部分的短篇小说多半是选自这一阶段的作品,《变色龙》便是其中翘楚。契科夫这时的作品,大多讽刺辛辣感十足,以极短的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寥寥几笔便完成了剧情反转。让人哭笑不得,几分钟内完成对读者情绪的调动。 第二阶段:契科夫开始从事中篇小说和剧本的创作, 作品中的诗化更为明显。 书中中后部分的中篇小说多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最为经典的《第六病室》是他创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这部“不再不问政治”的作品也成为了他的重要讽喻性代表作。看《第六病室》时脑海中不自觉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故事开始无限重叠。在疯人院里的未必都是疯子,也可能只是因为思维太过特殊,而被周遭的人害怕。既然无法搞定你的思想,那就直接搞定你这个人。一个人倘若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往往会被世俗以潜移默化慢慢影响或者以暴力快速解决。王小波说过这样一句:“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 书中的几部中篇小说,尤其是农村题材的故事中发现感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子,在爱情系列中也可以感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更为好奇两人的关系。托尔斯泰在书的前言中,冯加已经分析了两人有很强烈的相爱相杀的意向,所以多次出现也很正常。屠格涅夫是什么设定?——找了资料,只有一篇论文写到:契诃夫非常喜欢屠格涅夫,并且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契科夫的作品日臻完善,内容和形式也完美统一,真实而又深刻,朴素而又动人。是他艺术创作活动的顶峰时期。而是伴随着他最后一部作品《新娘》,这本书也结束了。契科夫后期的作品,笔下人物和周边的风景相互交融,以一种俄国哲学的语调展现当时的社会状态。 看完了这一本书,似乎看完了契科夫一生的心路历程。 契科夫生活在罗曼诺夫王朝的末期,一个王朝到了末期状态多半类似。王朝的知识分子们吸收了先进的意识形态,发现所在的国度思想荒诞,对于社会底层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断通过当下的社会状态,检验自己学习到的思潮理论,希望以己之力,改变国家。一位知识分子,成为民众的精英,比成为社会精英重要得多。而对我来说又回到了看屠格涅夫小说时同样的问题,找个时候看一下罗曼诺夫王朝当时的资料。 契科夫也是一位弃医从文的作者。想到最近面对新冠,很多外国人依然不愿意戴口罩。所以学医不仅救不了国人,啥品种的人都救不了。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你竟敢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说话声。“伙计们,别放走它!如今咬人可不行!抓住它!哎哟,……哎哟!” 狗的尖叫声响起来。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看,瞧见商人彼楚京的木柴场里窜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跑路,不住地回头看。在它身后,有一个人追出来,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他紧追那条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抓住那条狗的后腿。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仿佛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把身子微微往左边一转,迈步往人群那边走过去。在木柴场门口, 他看见上述那个敞开坎肩的人站在那儿,举起右手,伸出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给那 群人看。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情:“我要揭你的皮,坏蛋!”而且那根手指头本身就象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个人就是首饰匠赫留金。闹出这场乱子的祸首是一条白毛小猎狗,尖尖的脸,背上有一块黄斑,这时候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它那含泪的眼睛里流露出苦恼和恐惧。 “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 “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手指头?……是谁在嚷?” “我本来走我的路,长官,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凑着空拳头咳嗽,开 口说。“我正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间,这个坏东西无缘无故把我 的手指头咬一口。……请您原谅我,我是个干活的人。……我的活儿是细致的。这得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法律上,长官,也没有这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遭狗咬,那还不如别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好。……”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 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 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个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 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他,长官,把他的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拿它开心。它呢,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人,长官!” “你胡说,独眼龙!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胡说?长官是明白人,看得出来谁说谎,谁象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我要胡说,就让调解法官审判我好了。他的法律上写得明白。……如今大家都平等了。……不瞒您说……我弟弟 就在当宪兵。……” “少说废话!” “不,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里的狗大半是大猎狗。……” “你拿得准吗?” “拿得准,长官。……”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的狗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 么东西!毛色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下贱呸子。……他老人家会养这样的狗?!你的脑筋上哪儿去了?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上,你们知 道会怎样?那儿才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转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赫留金,受了苦,这件事不能放过不管。……得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不过也可能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脸上又没写 着。……前几天我在他家院子里就见到过这样一条狗。” “没错儿,是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嗯!……叶尔德林,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怪冷 的。……你带着这条狗到将军家里去一趟,在那儿问一下。……你就说这条狗是我 找着,派你送去的。……你说以后不要把它放到街上来。也许是名贵的狗,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它作践死。狗是娇嫩的动物 嘛。……你,蠢货,把手放下来!用不着把你那根蠢手指头摆出来!这都怪你自己 不好!……” “将军家的厨师来了,我们来问问他吧。……喂,普洛诃尔!你过来,亲爱 的!你看看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费很多工夫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多 说了。……既然他说是野狗,那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这条狗不是我们家的,”普洛诃尔继续说。“可这是将军哥哥的狗,他前几 天到我们这儿来了。我们的将军不喜欢这种狗。他老人家的哥哥喜欢。……” “莫非他老人家的哥哥来了?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来了?”奥楚蔑洛夫问, 他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可了不得,主啊!我还不知道呢!他是要来住一阵吧?”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弟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那么这是他老人家的狗?很高兴。……你把它带去吧。……这条小狗怪不错的。……挺伶俐。……一口就把这家伙的手指咬破了!哈哈哈哈!……咦,你干吗发抖?呜呜,……呜呜。……它生气了,小坏蛋,……好一条小狗……” 普洛诃尔把狗叫过来,带着它离开了木柴场。……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对他威胁说,然后把身上的大衣裹一裹紧,继续在市集的广场上巡视。
《变色龙》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小说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人情冷漠、势利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现了警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
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变色龙》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随机应变,塑造了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小说的题目《变色龙》和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起得准确、巧妙、新颖、形象。它们同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着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的讽刺和象征意义。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俄文“变色龙”也可译为易变心的人。作者借此强调主人公善变的性格特征。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是音译,意译就是呆傻、疯癫的意思,作者借此来讽刺、嘲笑和否定奥楚蔑洛夫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警官的唯一技能就是善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甘心情愿当统治阶级的看家狗,使人不仅感到可笑,而且还感到可恨。尽管他自作聪明,但实际上却是个毫无价值的混蛋。他的存在只能造成是非的颠倒和对公理的损害。
巡逻中的督警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金银匠赫留金想用烟蒂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子,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督警,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督警奥楚蔑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厉,“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大声斥骂养狗的人,并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莫非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一点点大,你却是个彪形大汉!”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复色”,说“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是“灵巧的”,“张嘴就咬了这家伙的小指头”。处置完“事件”,他对赫留金说:“我还会来收拾你的!”又继续巡逻了。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作家,剧作家。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契诃夫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小说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现了警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1 用人物自己的话讽刺自己 小说《变色龙》用奥楚蔑洛夫的话讽刺奥楚蔑洛夫自己。在不知道是谁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这多半是条疯狗”;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巡警又说说不定这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去的……狗是娇贵的动物”;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厨师证实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又说:“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不仅如此,作者还为奥楚蔑洛夫精心设计了美化自己、炫耀自己的语言来嘲讽、奚落奥楚蔑洛夫自己。 在故事的开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大声嚷嚷道:“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一个小小的警官,摆出大官的架势,好不令人发笑! “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垂涎欲滴,极力抬高自己的身价,仿佛他与将军是至亲好友一般,不然他怎么对将军、将军的哥哥这般清楚呢?其实,那个将军知道奥楚蔑洛夫是老几。在将军的眼里,他恐怕连那个小猎狗也不如啊!听着奥楚蔑洛夫不知羞耻的这些话,我们会从鼻孔里发出笑声来。 2.生动的对话 “言者心之声”。按照生活逻辑,把对话写的符合各样人物的阶级地位和性格特征,这是刻画人物,展示他们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契诃夫是中外闻名的文学语言大师。他的《变色龙》不在人物外貌的描绘和景物的铺陈上见长,而主要是以人物对话的生动取胜的。作家的独到之处,是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内心世界的显示,又决不依仗作家的声明,却是用人物对话,让他自己去表露。我们试看这几句话:“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这里警官的言外之意,无须多加发明,不是就能猜想得到的吗?!契诃夫只用三言两语,就使一个内心世界卑鄙肮脏,奴气十足的走狗形象,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再看,警官在厨师证实小狗是将军哥哥的时候,又是这样说:“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对话是这样平平常常,却又显得多么生动、犀利。它不是入木三分地把一个善于自我解嘲,善用甜言蜜语、善作拍马奉承的走狗形象,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吗?! 3 以语言表现人物的个性 以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卑劣无耻;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4. 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变色龙》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个沙皇警犬,因此他的语言具有骄横和谄上欺下的特点。他对老百姓大逞威风,专横跋扈,对大官僚则奴颜婢膝、趋炎附势。在这两种特点的统一中表现出他的厚颜无耻。赫留金的语言也是个性化的。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他的语言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向巡官申诉的那一段著名的话,是相当出色的,形象地反映出他的粗俗鄙陋、虚荣夸张、逢迎官长和想趁机捞一把的特点,这一段申诉和下面一段辩词(骂“独眼鬼”那一段),把这个小市民的性格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文中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大衣的细节的作用: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恐慌,他借用大衣掩饰自己的恐慌,写出他变化的丑恶,色厉内荏,见风使舵!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又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畏强、看风使舵的丑态暴露无遗。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近来读了一整本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足有600页。其中篇幅越短成文时期越早的,阅读起来对条理、意境的理解就越清晰。书籍在前言里说,契诃夫年轻时迫于生计,给一些小型刊物写了很多幽默感强的短篇小说。虽然是在迫于经济压力时的作品,其中的主旨含义却并不随便,而且很深刻。每篇小说都仿佛一幅黑色幽默画。如《不平的镜子》、《变色龙》、《一个文官的死》、《厨娘出嫁》都用了简单的线条巧妙地勾勒出来。猜想在契诃夫年轻时,一定心存许多少年人才特有的清高、大胆和不懈,他将这些观点和态度,充分表现在作品里,创造了这段时期特有的文学光彩。
青春少识,坚信道德真理,与现实世界发生猛烈碰撞时,所引发的心理抗争的潮涌,多么激荡和纯粹呀!青春的抗争是激烈和单一的,或是对应一个点,或是极为表象的部分。它的缺点亦是高尚处,若是人类在终生与世俗的抗争里,始终以此为鼓舞,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和场景呢?契诃夫的幽默,有年轻人面对浑浊世俗时的戏谑和无奈,思想武装下的头脑,经历了痛苦,余下的只有冷笑。《不平的镜子》带给我的幽默感里,便充满着惊醒和自问后的懊恼。
写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它不可磨灭的光彩。易逝的青春,裹胁了青年人的意气风发而消散无形,前一分钟头脑里有过的深刻印象,在下一分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文字记录了最内在的心灵瞬间,观点意见,或是性情的悲喜爱憎,它还是一面对比过往的镜子。不只对作者本人,还对应了所有的有过心灵交汇的读者。契诃夫前期的短篇作品,并没有过多的表述个人的忧郁和烦恼。然而青年人特有的忧郁烦恼,一定贯穿在整段岁月之中。难道,他对于个人的情感是麻木的吗?在微笑的批判里,他的烦恼和忧郁已经有了畅快地抒发,只是他总喜欢持着青年人的孤傲,不肯在思索里添注太多个人的情感。青年人的文字纯洁又孤寂,似乎总在利用一切可能挣脱世俗的束缚。
在距离《不平的镜子》16年后的1899年,他写了很多中篇作品。坦白地讲,我并没有把所有作品表达的意思全部看懂。作品里贯穿着很多成熟的疑问,读后感而不是确切的结论。尤其是对人生的思考,已经遍及他成熟的头脑里。像路遥所说的,好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提出一个未解的疑问,去诱发读者思索。1899年的契诃夫就是在对人生的思索里写小说。而之所以说其是成熟的,正是由于他没有讲述答案,没有在思索里获得答案。关于生活意义的思索,从来也没有准确答案。
在思索人生而不得其果时,很容易陷入困顿。如同而立之年面对挫折时,总是不自觉地思索人生,无从排解时即或变得颓唐起来。契诃夫一定也有这样的困惑吧?所有作品里发出的疑问,都是他在高声询问,同时也是自我排解。他没有在作品里执迷于人生意义的复杂求索中,也没在困顿中拘泥起来。他用文学,用他的事业作为排遣的方式,收获了文学的成功,给予世界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而想到我们的生活,也不该总是囿于心里疑问的无法开释,便总是空谈空想,该用实际行动去探寻,去充盈内心世界。
从幼稚走向成熟,思维观念的转变与体征的变化总是相伴而来,在契诃夫的作品很明显能感受的到。如上文所讲的,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光彩,生活如此,文字与精神亦如此。尤其,在连续阅读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强烈的差异对比,使时间曲线的成像更明显,也更加能够领略不同时期的不同风采。所以,每一段岁月,每一场经历都非凡的,都是值得尊崇和珍惜的。可惜,他年仅44岁便英年早逝,要不然在他老态龙钟时写出的作品会是怎样的风格呢?
契诃夫的后期作品,有俄罗斯文学中对内心世界过分书写的共性,是我无法更多理解作品主旨的原因之一。
mm92712朋友,你好。以下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作品及其特点的相关资料: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下求的座右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以下则是契诃夫生平的相关资料: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这个你应该百度,一搜什么心得体会几篇的啊,什么心得体会例文的都有,在这里谁。。。。。。。。。。。
这是怎么回事?来征作业的吗?为什么不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摘 要:安东・契诃夫一生短暂,著有大量短篇小说经典之作和《樱桃园》、《凡尼亚舅舅》、《海鸥》等不朽的名作。他幼时家境贫寒,没有快乐的童年,早年时期就需要通过写作来维持家庭的生计,在他的作品中,时而快乐,痛苦,时而希望,遗憾,都是契诃夫本人感情的真实流露。本篇论文分析《海鸥》的人物与契诃夫本人的关系,并研究海鸥怎样表达了契诃夫的愿望。安东・契诃夫,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语言精炼,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向内部意义进行探索,将人物的隐蔽心理和动机表达的淋漓尽致。他的小说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只是集中讲诉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可是却反而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或者是抒情氛围及其浓烈的情境。他采用简洁的写作风格,因此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将自己贡献给了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就是通过描写语言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或者是日常生活,同时又没有特定的主要人物。此种写作方式看似无序但是却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海鸥》是一部短篇喜剧,主要讲诉了沙皇时代生活在一个大庄园中的年轻人之间的生活和爱。作者将自己写在人物里,每一个人物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Terry Wave Lev是Arlkagina的儿子,他有点才华,他想学一些写作的技能但是周围的环境不利于他写作专研,相反还会制约他取得成绩。于是,他将自己与现实生活和人群隔离,专研写作,但是,他的作品因为脱离现实又不能抓住读者的心理,被他的亲生母亲嘲笑。他妒忌他妈妈的情人,Nina的仰慕者,Terry Groves。Nina是一名有活力的女演员,她对生活和爱情都充满憧憬与向往。Terry Wave Lev向Nina表达了爱意但是被拒绝了,导致了Terry Wave Lev自杀。爱情在这部小说中是个笑话。尽管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的爱情关系,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安东・契诃夫创造出Terry Wave Lev的目的在于指出写作应该围绕真实生活,写作灵感应来源于外面的世界和生活。契诃夫的童年时光暗淡,贫穷。是因为童年,以及童年带来的一生的挣扎,那种深入灵魂的困窘[1],使他的作品有种沉重和忧伤。他住在塔甘罗阁,他不喜欢那个地方,因此他想要离开。如果他不离开,他就不会有他需要的创作灵感。因此他创造出Terry Wave Lev这个悲惨人物暗指作家写作应结合现实生活,在这部作品中,契诃夫还描写了其他的职业,如演员,医生,仆人,他仅仅是描绘他们的生活,不做评论。这些职业都与契诃夫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他不仅仅是一名作家,他还是一名医生。一方面,他医治了很多病人,解除他们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又嘲笑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因为他知道他无法医治人们面对真实生活时所受的创伤。因此他创造了这个滑稽的角色来表达面对现实生活他内心细微的但是柔软的同时又有些阴暗的态度,这些情感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感受,他深感疲惫,却无能为力。在依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所著的La vie de Tchekhov并由陈剑所译的《契诃夫的一生》中,提到契诃夫作品中用的句子“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水晶一般的冷漠”[2]。这些感受都被倾注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上,如同Terry Wave Lev一样,他的作品不被人理解,反而被母亲嘲笑,周遭环境也无法让他安心写作,加之他的爱情不顺利,没有人理解他,“即使在最亲近他的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曾真正了解他灵魂深处的全部想法”[3],他感到孤独,契诃夫以及Terry Wave Lev的人生和写作是一样的进程:“开头总是满满当当的许诺……中间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4]契诃夫喜欢写作,但是有一阶段他是在Galygvche的支持下才得以将写作进行下去,是Galygvche给他一些建议和意见,鼓励他继续写作,他才能写的越来越好。Doorn在《海鸥》中是医生,他在医学领域是个天才,很有才华,喜欢艺术,懂得享受生活。他对自然情有独钟,喜欢亲近自然哪怕自然中最偏僻荒凉的角落,对于他而言,也变化万千,生机盎然,所以心情自然很开朗,很乐观,他喜欢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富有同情心。他喜欢唱歌,这让我们想到了契诃夫的童年,他的父亲总是让他和哥哥们在唱诗班为上帝唱赞美诗,Doorn就是契诃夫,他把自己放到了这部戏剧中来描写,Doorn的很多性格特点都是契诃夫的写照,“很不幸,他的朋友太多了;他们总是打算到他这来,但没有人想到付钱。”[5]后来,契诃夫得了肺结核,但是他仍然带病坚持帮助需要他帮助的朋友们,他热爱生活,也愿意做农活,将自己真正的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为他的写作灵感奠定了基础。戏剧中的Nina是契诃夫妻子Olga的代表,她很漂亮,高贵,整个人又很热情。她给了契诃夫很多力量和年轻的活力,她对生活积极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契诃夫,就如同《海鸥》中的Nina一样,心中有梦想,并且无论现实生活怎样她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始终如一的努力生活。Olga是一个戏剧院中的著名演员,在他们结婚后,她并没有放弃这一职业,仍然在舞台上演出,与契诃夫两地分居。契诃夫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他的Nina,又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他的Olga,尽管他不喜欢Olga做的这个决定,他也尊重了她的选择。Shamlayv是Solin和Arlkagina的管家,他似乎是契诃夫父亲的代表,他喜欢看戏剧,契诃夫的父亲喜欢唱诗,他俩都很爱财。契诃夫的父亲对契诃夫的影响很大,他这样描写父亲,“宽厚的肩膀,茂密的大胡子,粗糙都双手”[6]满满的都是父爱。他为此创造出了这样有趣的一个角色来怀念他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还有其他的角色,从上面那几个人物的分析上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哪个角色都不能被代替,他们是契诃夫本人的写照,也是他身边人物的反应。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正是这样不同的人生构成了这部戏剧。举个例子, Arlkagina和Terry Groves, Terry Groves和Nina, Nina和Terry Wave Lev, Masia和Terry Wave Lev, 以及Masia和Doorn之间的爱情,可笑的是,没有一对恋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而Shamlayv呢,通常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戏剧上,或者是他养的牲畜上,还有就是关注于生活中细微的小事。此时,契诃夫仿佛是一位看客,他站在别处观看别人的故事。他觉得“生活是乏味的”[7]“所有人都活的愁云惨雾……人生不过就是由丑陋,烦恼以及平庸所构成,相互交叠,接连而至……”[8]。这是契诃夫眼里的世界和生活,渐渐转向平庸
没有好想法的话一般先要把他的作品都读一读啊还有一点就是要读一读其他作家关于契诃夫的文章这样可以从名家的角度看看契诃夫
契诃夫的论文 可以和其他的 著名短篇小说家比较 像欧 亨利 福楼拜 或者从历史继承方面 写写 才疏学浅 只能说这些 希望你能写出好的论文!
没有好想法的话一般先要把他的作品都读一读啊还有一点就是要读一读其他作家关于契诃夫的文章这样可以从名家的角度看看契诃夫
契诃夫的论文 可以和其他的 著名短篇小说家比较 像欧 亨利 福楼拜 或者从历史继承方面 写写 才疏学浅 只能说这些 希望你能写出好的论文!
摘 要:安东・契诃夫一生短暂,著有大量短篇小说经典之作和《樱桃园》、《凡尼亚舅舅》、《海鸥》等不朽的名作。他幼时家境贫寒,没有快乐的童年,早年时期就需要通过写作来维持家庭的生计,在他的作品中,时而快乐,痛苦,时而希望,遗憾,都是契诃夫本人感情的真实流露。本篇论文分析《海鸥》的人物与契诃夫本人的关系,并研究海鸥怎样表达了契诃夫的愿望。安东・契诃夫,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语言精炼,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向内部意义进行探索,将人物的隐蔽心理和动机表达的淋漓尽致。他的小说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只是集中讲诉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可是却反而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或者是抒情氛围及其浓烈的情境。他采用简洁的写作风格,因此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将自己贡献给了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就是通过描写语言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或者是日常生活,同时又没有特定的主要人物。此种写作方式看似无序但是却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海鸥》是一部短篇喜剧,主要讲诉了沙皇时代生活在一个大庄园中的年轻人之间的生活和爱。作者将自己写在人物里,每一个人物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Terry Wave Lev是Arlkagina的儿子,他有点才华,他想学一些写作的技能但是周围的环境不利于他写作专研,相反还会制约他取得成绩。于是,他将自己与现实生活和人群隔离,专研写作,但是,他的作品因为脱离现实又不能抓住读者的心理,被他的亲生母亲嘲笑。他妒忌他妈妈的情人,Nina的仰慕者,Terry Groves。Nina是一名有活力的女演员,她对生活和爱情都充满憧憬与向往。Terry Wave Lev向Nina表达了爱意但是被拒绝了,导致了Terry Wave Lev自杀。爱情在这部小说中是个笑话。尽管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的爱情关系,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安东・契诃夫创造出Terry Wave Lev的目的在于指出写作应该围绕真实生活,写作灵感应来源于外面的世界和生活。契诃夫的童年时光暗淡,贫穷。是因为童年,以及童年带来的一生的挣扎,那种深入灵魂的困窘[1],使他的作品有种沉重和忧伤。他住在塔甘罗阁,他不喜欢那个地方,因此他想要离开。如果他不离开,他就不会有他需要的创作灵感。因此他创造出Terry Wave Lev这个悲惨人物暗指作家写作应结合现实生活,在这部作品中,契诃夫还描写了其他的职业,如演员,医生,仆人,他仅仅是描绘他们的生活,不做评论。这些职业都与契诃夫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他不仅仅是一名作家,他还是一名医生。一方面,他医治了很多病人,解除他们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又嘲笑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因为他知道他无法医治人们面对真实生活时所受的创伤。因此他创造了这个滑稽的角色来表达面对现实生活他内心细微的但是柔软的同时又有些阴暗的态度,这些情感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感受,他深感疲惫,却无能为力。在依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所著的La vie de Tchekhov并由陈剑所译的《契诃夫的一生》中,提到契诃夫作品中用的句子“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水晶一般的冷漠”[2]。这些感受都被倾注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上,如同Terry Wave Lev一样,他的作品不被人理解,反而被母亲嘲笑,周遭环境也无法让他安心写作,加之他的爱情不顺利,没有人理解他,“即使在最亲近他的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曾真正了解他灵魂深处的全部想法”[3],他感到孤独,契诃夫以及Terry Wave Lev的人生和写作是一样的进程:“开头总是满满当当的许诺……中间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4]契诃夫喜欢写作,但是有一阶段他是在Galygvche的支持下才得以将写作进行下去,是Galygvche给他一些建议和意见,鼓励他继续写作,他才能写的越来越好。Doorn在《海鸥》中是医生,他在医学领域是个天才,很有才华,喜欢艺术,懂得享受生活。他对自然情有独钟,喜欢亲近自然哪怕自然中最偏僻荒凉的角落,对于他而言,也变化万千,生机盎然,所以心情自然很开朗,很乐观,他喜欢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富有同情心。他喜欢唱歌,这让我们想到了契诃夫的童年,他的父亲总是让他和哥哥们在唱诗班为上帝唱赞美诗,Doorn就是契诃夫,他把自己放到了这部戏剧中来描写,Doorn的很多性格特点都是契诃夫的写照,“很不幸,他的朋友太多了;他们总是打算到他这来,但没有人想到付钱。”[5]后来,契诃夫得了肺结核,但是他仍然带病坚持帮助需要他帮助的朋友们,他热爱生活,也愿意做农活,将自己真正的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为他的写作灵感奠定了基础。戏剧中的Nina是契诃夫妻子Olga的代表,她很漂亮,高贵,整个人又很热情。她给了契诃夫很多力量和年轻的活力,她对生活积极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契诃夫,就如同《海鸥》中的Nina一样,心中有梦想,并且无论现实生活怎样她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始终如一的努力生活。Olga是一个戏剧院中的著名演员,在他们结婚后,她并没有放弃这一职业,仍然在舞台上演出,与契诃夫两地分居。契诃夫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他的Nina,又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他的Olga,尽管他不喜欢Olga做的这个决定,他也尊重了她的选择。Shamlayv是Solin和Arlkagina的管家,他似乎是契诃夫父亲的代表,他喜欢看戏剧,契诃夫的父亲喜欢唱诗,他俩都很爱财。契诃夫的父亲对契诃夫的影响很大,他这样描写父亲,“宽厚的肩膀,茂密的大胡子,粗糙都双手”[6]满满的都是父爱。他为此创造出了这样有趣的一个角色来怀念他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还有其他的角色,从上面那几个人物的分析上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哪个角色都不能被代替,他们是契诃夫本人的写照,也是他身边人物的反应。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正是这样不同的人生构成了这部戏剧。举个例子, Arlkagina和Terry Groves, Terry Groves和Nina, Nina和Terry Wave Lev, Masia和Terry Wave Lev, 以及Masia和Doorn之间的爱情,可笑的是,没有一对恋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而Shamlayv呢,通常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戏剧上,或者是他养的牲畜上,还有就是关注于生活中细微的小事。此时,契诃夫仿佛是一位看客,他站在别处观看别人的故事。他觉得“生活是乏味的”[7]“所有人都活的愁云惨雾……人生不过就是由丑陋,烦恼以及平庸所构成,相互交叠,接连而至……”[8]。这是契诃夫眼里的世界和生活,渐渐转向平庸
没有好想法的话 一般先要把他的作品都读一读啊 还有一点就是要读一读其他作家关于契诃夫的文章 这样可以从名家的角度看看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