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人民长江编辑部

人民长江编辑部

发布时间:

人民长江编辑部

新闻媒体的发稿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投稿如果您的稿件具备新闻属性(非纯广告稿件、有见地、有思想、三观正等),那就可以选择投稿方式进行发稿,即便您的稿件内容较好,但如果平台认为与自身的定位不太相符,也可能会拒稿的。二、直接联系新闻媒体发稿这种方式看起来轻便,但具体实施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很多的新闻媒体一般不会从企业或者个人那里接受稿件,这就导致直接联系媒体沟通的方式比较费力。三、通过软文发稿平台进行发稿软文发稿平台的优点是:媒体数量丰富、发稿速度快捷、发稿注意事项透明、价格低廉且可对比等等。

我也有类似情况,那请问您后来论文怎么样了?

人民长江好。1、教育理论与实践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据2019年3月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官网显示,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委员会拥有委员11人、顾问3人。据2019年3月20日中国知网显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出版文献14337篇、总被下载5043379次、总被引132060次。据2019年3月20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教育理论与实践载文量为5429篇、被引量为913次。2、人民长江创刊于195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管、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综合性期刊,为月刊。根据2020年7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人民长江共出版文献17990篇,总被下载1870038次、总被引64196次。根据2020年7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人民长江共载文11835篇,基金论文3435篇,被引量为53732篇、下载量为380314篇。根据2020年7月9日维普网显示,人民长江发文量为492篇、平均引文率为。

如果您希望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以下是一些步骤:

人民教育编辑部

『壹』 半工半读学校属于正规教育吗 是属于的 只不过不是统招的方式 算是进修的一种吧 『贰』 自考全日制和自考半工半读有什么区别 自考没有全日制。正规全日制都是高考考入高校的才叫全日制。半工半读你说的应该是成人教育。自考比成教文凭硬 『叁』 什么是新型半工半读教育 安我理解就是半玩,或半工作【娱乐性质】,又半读书。也就是“劳学结合,以劳养学”。 『肆』 如果要半工半读,函授好还是业余好 半工半读好 一、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函授”,它是成人高考录取后授课的一种方式。 二、一般函授最低学历就是大专,最高就是本科。 三、函授取得的学历是成人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符合招考院校条件的可以考研。 四、如果取得了函授的大专,想升本的话,有两种方式,继续参加成人高考报考本科院校升本;参加自学考试报考本科段升本。下面是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的区别:1、费用不同。自考最多2000-3000元。成人高考按年收学费每学年5000-6000或者更高。 2、办学主体不同:各大学都有相应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所以成教的办学主体一般为国家,但目前也有一些成教是社会力量办学的。自考的办学主体一般为个人或民间机构,也有一些是由各大学办的,但一般都是打着大学的旗号而已。 3、招生对象不同: 我国成人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岗人员及待业者、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和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中可看出是名副其实的成人教育。不过目前也有些松动,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加入到成教的大军中来。自考的情况与成考类似。 4、文凭不同: 成考的文凭是各大学的成教学院发的,你考上了哪个大学的成教,毕业时就会盖有哪个大学的章;自考的文凭上盖有两个章,一个是主考院校的章,另一个是当地自考委的章。比方说在北京,如果你学的是自考的会计专业,不管你在哪个学校里学习,毕业后毕业证上会盖中国人民大学(主考院校)和北京市自考委的章,与你所就学的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自考与成考均有本科,达到条件者国家也可授予学士学位。 5、考试方式、难度不同: 成考入学叫严进宽出,学生只有通过国家统一的成人高考考试,才能入学就读。就像高考一样,也要填志愿。但只要你考上了,一般来说毕业都不会太困难(这与普高很相似);自考和学历文凭考试入学叫宽进严出,学员入学时不需要通过考试,直接就可入学,但如果你想得到国家承认的毕业证,就得一门一门的通过国家的考试。所不同的是,自考是全都是由国家出题考试,难度最大。 6、学习方式不同:成考的学习方式最多:有脱产全日制学习的,有夜大学,有函授,甚至早期的电大也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方式。这对学员来说有很大的自主性:如果你有充足的精力与财力,你可以选择脱产学习,体验真正的大学生活;如果你一边在工作一边还想给自己充电,可以选择夜大学;如果你想上外地的著名大学,也可以足不出户的学习—函授。自考呢,相对来说学习方式就要少点,你只能在脱产学习与业余自学之间选择(当然,较大的城市里也会有自考的业余辅导班)。 7、含金量不同:只要你能毕业出来,其毕业证都是国家承认的。但如果非要在其中比个高低的话,应该说,最难考的含金量最高。 业余 (1)工作时间以外,本业之外 业余补习学校 (2)∶非专业的 业余作者 授课方式 业余:业余授课方式一般在院校驻地招收学生,安排夜晚或双休日上课,所以,适合在职考生报考。 『伍』 你心目中的半工半读是怎么样的 [摘要]世界普及教育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 同志从实际出发,反复说明青少年参加生产劳动和自力求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决半工半读学校教师来源,可以面向家境贫困有志自学的高中毕业生,利用国家现有自学考试机制,通过学生自学集中辅导的形式,实行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完成各类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的教员”。组建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中心,是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必要准备。吁请党政部门予以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期待与社会各界贤达和有识之士协作,为半工半读希望工程学校的诞生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普及教育;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必由之路 尽管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普及教育,1990年在泰国召开了第一次全民教育世界大会,许多重要国际教育组织合力主办“全民教育(EFA)论坛”,但至今普及教育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全世界“近10亿成人不能读写关于他们日常生活的简单文本”,还有“8400万学龄儿童受教无门”。今年4月26--28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又举办了世界教育论坛,不仅“1990年世界领导们及资助机构确立的2000年目标显然没有实现”,而且“没人幻想2015年全民教育(EFA)设定的全球目标会轻易达成.” 偶有机会读《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活动》、《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半工半读,亦工亦农》等文章, *** 同志实事求是、体恤民情、高瞻远瞩精神使我感动。 *** 同志从实际出发,联系自己亲身体验,从多方面反复说明青少年参加生产劳动和自力求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实行我们现在这种学校制度,是不能普及教育的”,并得出结论说:“把增加的教育经费拿来办这种半工半读或半农半读的学校。从当前来讲,从普及教育来讲,我看必需采取这个办法。”他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预言,“这种半工半读的学校我看一万年还要”。 *** 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非常丰富而深刻,他对半工半读教育事业理论和实践的推动是前无古人的,世界教育发展史已经和必将证明 *** 教育思想的深远意义。 市场经济出现贵族学校和高价教育,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匮乏形成强烈反差,严重威胁社会弱势人群受教育正当权利,我国中小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流失的现象尚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而半工半读学校适应社会弱势人群自力求学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 *** 宏观调控中,应当成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有效社会保障系统。笔者长期潜心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1996年从国情出发制订半工半读学校改革方案,撰写《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呈国家教委转基础教育司传阅,98年中央教科所专家组摘要编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出版,99年人民教育编辑部拟选入《全国劳动(劳技)教育优秀论文集》。文章提出半工半读学校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向导”的新教育思想,坚持“劳学结合,以劳养学”原则,试行学年三段分期、间隔学习轮换生产制度,在集体活动中开展互助合作和“自理,自立,自治”教育,培养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 但是,论文中提出“建校经费由民政局组织监督募集,教育局设立工读义务教师协会(以退休教师为主)”的办法,至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一方面,要求几个 *** 部门增加工作量而且相互配合十分困难,社会募集经费也不好叫公务员来办。另一方面,退休教师年老力衰,依*他们做义务教师勉为其难,而且半工半读教学联系实际、更新知识要求更高,“以退休教师为主”似有不妥之处。由此看来,创建半工半读希望工程学校,启动资金固然应由民间筹备建立“半工半读希望工程基金会”,面向海内外社会各界贤达和有识之士募集,但个人筹资办学自我积累逐步发展也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实现帮助青少年自力求学的计划,主要在于解决半工半读学校的教师来源问题。 1977年 *** 同志曾经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播、电视、函授等业余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全国统一自学考试遍及城乡各地,国内外互联网正在蓬勃兴起。解决半工半读学校教师来源问题,不能坐等普通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支援,完全可以利用国家现有自学考试机制,通过学生个人自学集中辅导的形式,联系大专院校签订聘请咨询教授和租赁实验设施合同,面向家境贫困而又迫切要求自学的高中毕业青少年,组织他们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完成各类专业高等教育,并取得国家承认的合格学历。通过这种形式毕业的学生,因为他们出身贫困家庭,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练,又有长期参加半工半读教育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失学青少年富有同情心,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他们正是新型的半工半读学校最优秀的建设者。我想,这正是 *** 同志在《半工半读,亦工亦农》一文中所设计的“师范学校”,我们“要培养这种新的教员,新的校长”,才能解决半工半读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师资来源问题。这种半工半读师范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和实践能力,既有辅导自学目标,又有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与社会各方面建立协作关系,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市场竞争勇于搏击风浪。这种新型学校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兼有教育的功能和经济的作用,具有帮助青少年自力求学的社会保障特色,故可以称之为“半工半读自力进修中心”。 马克思曾经设想,将来的儿童九岁起就要每天从事两小时体力劳动,十三岁起就要每天从事四小时体力劳动。这可以说是中小学的半工半读,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裕的情况下,主要是培养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为了使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帮助青少年半工半读则有了双重目标,直接为了自力求学,间接实现全面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少年儿童劳动能力和生产技术十分有限,他们与社会交往和市场联系也很少,所以中小学半工半读学校经济效益很不容易提高,教育体制僵化也违反连续生产规律。上述“半工半读自力进修中心”学生,无论文化程度、身体发育和心理素质方面,都渐趋成熟和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他们在完成高等教育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生产的经验,只有在他们的辅导下才能帮助中小学少年儿童,通过“劳学结合”达到“以劳养学”的目的。所以,建立和发展“半工半读自力进修中心”,应该是我们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必要准备。 21世纪的晨曦喷薄欲出,知识经济的彩霞将普照大地。中华民族蕴藏着人类最丰厚的智慧资源,全民教育是开发人类智慧资源的宏伟工程;而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光明前途。当此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之际,笔者吁请党政部门及时予以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同时期待与社会各界贤达和有识之士互相协作,为半工半读希望工程学校的诞生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附: 自力进修中心筹建办法 一、性质和目的: 1、性质:自力进修中心是社会筹集资金,帮助家境贫困学生实现自力求学的教育机构。 2、目的:自力进修中心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向导”的指导思想,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途径,使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充分实现公民受教育正当权利。 二、学制和招生; 1、学历以自学考试大专毕业为起点,无年限和最高层次限制,鼓励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2、凡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有迫切自学要求,能吃苦耐劳、互助合作的青少年,均可持身份证或乡 *** 介绍报名。 3、经审查合格,与中心签订“自力求学”合同,即建立学籍。 三、权利和义务: (一)、自力进修中心,利用社会筹集资金购置生产设备和资料,生产全部收益接受全体师生监督,正当使用项目依序规定如下: 1、按当地一般居民生活标准,供给师生基本生活费用; 2、提供并改进自学和辅导的教材、设备及条件; 3、社会筹集资金5年内分期还本付息; 4、提留设备折旧费和扩大生产积金。 (二)自力进修中心学生,要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学习和 生产活动,开展互助合作和培养“自理、自立、自治”精神: 1、自觉服从各项活动安排,严格遵守集体组织纪律; 2、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按期完成自学考试科目; 3、轮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行生产效益小组考核,努力做到自给自足和自给有余。 四、毕业和发展: 1 、根据自愿和实际需要,各层次毕业学生可留在中心从事教学和生产辅导工作,享受相应教师待遇; 2、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向中心申请支持去老少山边穷地区,创建各级各类半工半读学校; 3、毕业生依法自由选择就业和创业。 五、说明: 1、本办法未尽事项参见《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 2、规章制度应在办学实践中拟订、修改和完善。 『陆』 半工半读教育属于什么教育 - -成大教育。 就是成人大专成人本科这些。 基本有钱不交白卷就能毕业的- -

这是1962年,郭沫若在《人民教育》杂志上的题词。1961年11月,甘肃省武山县的康务农老师根据当时中小学生普遍不会握毛笔及学校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便写信向郭沫若先生反映,并提出我国书法艺术若要后继有人,请郭老出来号召中小学生写毛笔字。郭老当即写了回信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第二年,《人民教育》编辑部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便请郭老将回信的内容摘要写了关于“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的题词,又请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为青少年写了一篇《怎样练习用毛笔写字》,一起在《人民教育》上刊发,以示提倡。郭老关于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的题词,原载《人民教育》1962年9月,题词共五句,132字。期望“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

根据规定貌似不能放出地址、电话等信息。首先,建议百度搜索:人民教育出版社 总部北京其次,百度到官网,可以电子信箱和电话联系直接询问地址最后,还可以求助市民服务热线。

长江论坛编辑部万维

长江的英文:Yangtze River

重点词汇:River

一、读音:英 ['rɪvə(r)] 美 ['rɪvər]

二、意思是:n. 河;江;河流;水道

三、短语:

the Mississippi R- 密西西比河;the Yangtze R- 长江

big river 大河;busy river 交通繁忙的河流

commercial river 通商河流;crisscrossing rivers 纵模交错的河流

扩展资料

词汇用法:

1、river的基本意思是“江、河”,是可数名词,有时可用于比喻意义。

2、river用于专有名词,其前须加定冠词。英国人喜欢将专有名词置于river之后,而美国人喜欢将专有名词置于river之前。如the River Amazon(英)/the Amazon River(美) 。中国的江河英译时,一般将专有名词置于river之前。

湖北武汉论坛东湖社区汉网论坛长江论坛武汉热线社区得意生活社区大武汉论坛武汉论坛武汉沙龙社区黄陂热线论坛时尚武汉论坛现在论坛江城网论坛蔡甸论坛欢喜坨论坛湖北网武汉论坛武汉都市论坛武汉沌口论坛楚乡情社区黄鹤楼生活网论坛楚汉论坛日光海岸论坛湖北论坛武汉论坛大全:

长江网:长江论坛:不知道你说的老鹰论坛是不是升级了现在变成 大旗网: 口碑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本人看了一下这个论坛,很不错,你不妨一看

the Changjiang River

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咸宁学院学报》就是《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这个期刊很垃圾,编辑部电话从来都打不通,永远没人接,出刊巨慢,6月份的期刊直到9月份才寄到人手里,而且直到11月份了还没有上知网,都快有大半年了,耽误别人评职称,希望大家擦亮眼睛,不要再在这里投稿了!

请不要以偏概全~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出刊会越来越快的。医学版的今年出刊会很快~但是要求会更加严格。谢谢。

长江大学学报分为社会科学版以及自然科学版,其中:

1、《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社会科学总论综合性学术期刊,2004年由《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创刊)和《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创刊)合并更名而成,ISSN1673-1395,CN42-1740/C,双月刊。

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全文收录。

2、《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自然科学总论综合性学术期刊, 2004 年创刊, ISSN 1673-1409 , CN 42-1741/N ,月刊。

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全文收录。

刊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长江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北省荆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3-1409CN:42-1741/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曾用刊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75《长江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长江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报。《长江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3-1395,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740/C 。 文学研究(1)唐宋之际文人心态与角色之衍变 陈毓文(6)冯衍仕历三考 林佳颖(9)生态诗学视角下中国“诗性智慧”与西方“诗意栖居”之比较 宋坚(12)高雅与通俗:冰心、张爱玲作品比较 梁春海(14)论《呼兰河传》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 陈杨萍(16)从鲁贵形象看曹禺创作的反庸俗倾向 李娟 马臣(18)当代女性文学形象“被看”的重围与突击 吴素芳(21)梦幻与现实:《困》的艺术技巧 胡红艳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23)日本民间故事的两个特点 陈晓雪(25)“画中人”型故事探析 臧卢璐法律研究(27)浅议专利权滥用 孙健(30)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实际联系原则 林敏(32)论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 于维琴经济管理研究(34)石油装备制造型企业项目化管理探索 赵岗(37)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问题与建议 王波(39)基层车间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索 徐玲(41)供应链视角下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防范 张敏(43)基于微博的旅游品牌推广策略研究 王浩(46)建筑企业海外经营战略管理探析 周俊(48)《第一财经周刊》打造新型商业读本策略分析 冯露(50)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投入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 郭国峰 罗娟(52)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分销渠道问题研究及对策 金龙布(54)论中医智慧与企业管理 冯华亚(56)第三维治理机构与社会发展 卢敏(58)河南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张合林 何春(60)福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庄贝妮 陆晓倩(63)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思路——以安徽霍邱柳编为例 王子琳(65)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王鹏(67)农民工职业病防治政策实际效能浅议 汤慧玲(69)8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现象探析 王闪闪(71)新时期提高油田企业女职工科技素质的思考 马静语言研究(73)语言学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策略分析 邓美云(75)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实践创新模式维度 苏燕(77)深化时期的对外汉语教育政策与课程设置研究 杨秀华(81)汉语、西班牙语词汇的文化差异 王琦(84)刍议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廖彦婷(86)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解读的主体自洽原则 孙淑娟(88)构建语篇连贯——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 王丽萍(91)商务英语促动性体裁分类与商务语篇建构 刘丹(93)模因论视角下语言输入假说的理据性 杨国萍(95)英语词汇理据的多元探析 师锐敏 宋静(97)英语听力理解阻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刘艳艳(99)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语体特征个案研究 李静 常院玲(101)形成性评价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贺玉

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部

湖北人民出版社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长江文艺出版社 联系电话: E-mail: 湖北教育出版社 联系电话: E-mail:

????神马

《诗刊》哥德巴赫猜想》

现代散文学家。浙江吴兴人。原名商寿,1914年10月15日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富于诗情。正如作者所说:“已经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写入散文中的诗味比我的诗中的更加浓郁。”(《自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于一炉;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具风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徐迟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文艺和现代化》等。1996年底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一家医院内跳楼自杀,震动全国。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作者:浙江日报 周明 更新时间:2008-03-14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文学界和读者常常提及和谈论。30年过去了,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徐迟和主人公陈景润皆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而奋斗,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两位先生长垂史册。当时,我正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那么,这篇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呢?说来话长。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花大气力拨乱反正,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党中央还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大会的召开,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新方向,预示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获此信息,《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深受鼓舞,同时也就想到《人民文学》如能在这个时候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呼吁人们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读者一定会喜欢看的。然而,写谁好呢?又请谁来写呢?编辑部内展开了讨论。突然间我们想起当时流传的一个故事,即有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成员中有人提出要见陈景润教授。因为,他从一本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看到了陈景润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学术论文,十分敬佩。我国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发现了这位数学家。谁也不知道他取得的这一了不起的成果。陈景润慑于文革中对他所谓走“白专”道路的严厉批判和打击,甚至一度要自杀,但他挺了过来,冒着风险,埋头潜心于论证。平日他将自己封闭在一间仅6平方米的宿舍里,刻苦钻研,悄悄地攻关,不事张扬。可他领先突破了一道世界难题,惊动了国际数学界!应该说,这是一位有贡献的科学家。然而同时又传出他的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笑话和“自私”的行为,据说他是一个“科学怪人”。编辑部的同志一致认为,就写陈景润吧!不管怎样,他是有贡献的。那么,找谁来写好呢?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迟。我挂长途电话到武汉,寻找久违了的诗人。时值1977年深秋,这年诗人已63岁……听得出,徐迟在电话里的声音是多么激动!对于我们邀请他来京采写陈景润一事,他很高兴,但只是说,“试试看”。为什么说“试试看”呢?一是他觉得数学这门学科他不熟悉更不懂;二是听说陈景润是个“科学怪人”。因此,他有些犹豫不定。果然,他抵京后不几天,接触到几位老朋友,大家一听说他来写陈景润,也都好心劝他换个题目,认为陈景润是个有争议的人,何必惹这个麻烦呢?这时,我告诉他,我已同中国科学院有关方面联系,得到了院领导方毅同志的支持。他说:“那太好了!”并说,他也向一位老同志谈了,征求意见,那位老同志说:“陈氏定理了不起啊!应该写。”这位老同志是谁呢?我事后才知道,原来是徐迟的姐夫、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将军。将军的支持,坚定了徐迟的决心。一个艳阳秋日里,我陪同徐迟到了北京西郊中关村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接待我们的是数学所党支部书记李尚杰同志。在办公室,老李动情地向我们讲述着“小陈”钻研科学的故事。不一会儿,他离开办公室,带进来一个个头儿不高、面颊红扑扑,身着一套普通旧蓝制服的年轻人。老李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小陈,陈景润同志。”我和徐迟同志没有想到这么快见到陈景润,一个十分朴素的数学家。我们随意交谈起来。我们问他最近还在考虑什么问题,他说,最近收到一个国际会议的邀请,领导让他自己考虑去不去的问题。接着,他告诉我们,不久前他收到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先生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去芬兰参加国际数学家学术会议,并作45分钟的学术报告。他说,据主席先生在信中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世界各国的学者三千多人,但确定作学术报告者仅十来名,其中,亚洲只两名,一个是日本的学者,一个便是中国的陈景润。经过认真考虑和调查研究之后,陈景润很快写了一封回信。信里大致有如下三点内容:第一、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回答是何等富有原则而圆满!简直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他绝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傻”,那样“痴”,而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科学家。他还向我们述说了一些他在“文革”中被残酷批斗的惨状,以及他如何施计躲避参加斗争他的老师华罗庚教授的情景。听到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后,我和徐迟同志增进了对他的了解,消除了某些误解。当然他也的确有些怪癖,但多半属于性格所致。徐迟动情地悄声对我说:“周明,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徐迟就住在中关村,白天黑夜都排满了采访日程。采访中,有讲陈景润好的,也有对陈景润有看法的,正反两方面意见他都认真地倾听。他说:“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地全面地判断一件事物、一个人。”这期间,他花了很多工夫硬“啃”了陈景润的学术论文。在数学研究所,徐迟去了陈景润经常出入的图书馆,去了他的办公室,跟他一起进食堂,一块儿聊天,还去看了“文革”中陈景润被毒打而滚下楼的那个楼梯。很快,他和陈景润成了知心的朋友。但是唯独没有看到过一个重要的地方——陈景润解析“哥德巴赫猜想”的那间6平方米的房间。如果不看看这间小屋,势必缺少对他攻关的环境氛围的直接感受,那该多遗憾!为此,我们一再向李尚杰同志表达这个小小的愿望。老李说:“小陈可是从来不让人进他那间小屋的!他每次进了门就赶紧锁起来,使得那间小屋很神秘。我倒是进去过,如果你们要进去,只能另想办法,要不,咱们搞点‘阴谋诡计’试试看。”经策划,这天,我和徐迟、李尚杰三人一同上楼,临近陈景润房间时,老李去敲门,先进屋。我和徐迟过了十分钟后也去敲门,表示找李书记有急事,然后争取挤进屋去。当我敲响门,陈景润还未反应过来,李尚杰抢先给我们开了门,来了个措手不及。我和徐迟迅速跨进了屋,他也只好不好意思地说:“请坐,请坐。”其实,哪里能坐呀!我环顾四周;室内一张单人床,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墙角放了两个鼓鼓囊囊的麻袋,一个装的是他要换洗的衣服,另一个全是计算题手稿和废纸。办公桌上除了中间常用的一小片地方,其余桌面上落满了灰尘。他有时不用桌子,习惯将床板的一角褥子撩起,坐个小板凳趴在床上思考和演算。真可谓“艰苦奋斗”啊!徐迟经过深入采访,经过一番梳理、思索和提炼,反复斟酌,几番修改,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完成。《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当时,中央关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尚未做出,而人们积压已久的愤懑被徐迟痛快地说了出来。一时间《哥德巴赫猜想》飞扬神州大地,几乎家喻户晓。陈景润,也因此名声大噪。此后,诗人徐迟和报告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写作并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四个现代化、描写科学家的优秀报告文学。他漫游在科学的王国里,继《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漩涡中》、《生命之树常绿》等之后,于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他又开始涉足于高能物理,直到生命止息。寻找徐迟张抗抗今年早春时在哈尔滨,去看望一位一直关心着我的文联老领导、诗人方行老师。方老祖籍浙江湖州,虽然已在东北住了几十年,一开口,浓重的浙江口音依然。方老年过八旬,虽然腿脚有些不便,精气神儿却好,头脑也极清爽。聊过一会,忽然问我可曾读过徐迟先生写的长篇小说《江南小镇》。我说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见过,方老有些黯然。告辞时,出于礼貌,我问他可有什么事情需要在北京办,我会尽力。方老迟疑片刻,说你要有空,帮我找一本《江南小镇》寄来,听人说写得好,我想看看,但哈尔滨的书店怎么也买不到。心想不就是一本书嘛,别的事情办不了,弄一本书还是绰绰有余吧,当即满口应承下来。回到北京,凡去书店书城,便不忘去找《江南小镇》,记得几年前看过介绍,封面是江南小镇的水墨画,很是淡雅宁静。但想不到几次出入书店,这本《江南小镇》竟是遍寻无着。一段时间耽搁下来,方知这种几年前出版的“旧书”,在新书如潮的书店,早已“退位”,一时十分失望。然而受人之托,总得尽心竭力才是,何况对方是位一生爱书嗜书的老者。正发愁,那日忽地灵机一动,心想既然书店里买不到,为什么不去找出版社直接购买呢。别的人不认识,出版社的编辑总还认识几个吧。刚刚一阵轻松,却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无论是我,还是方老本人,都不知道《江南小镇》究竟出于哪一家出版社。横下心给京城文友们一通乱打电话,热心人说知道知道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又有人说是上海文艺出版社,还有人说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所有的出版社都成为与《江南小镇》有涉的嫌疑者,但没有一种说法切实可信。于是只好一个一个长途电话打过去,一个出版社一个出版社地细细询问,大有协助警方跟踪破案的架势。结果是在长途电话中与编辑朋友拐弯抹角海聊神侃一番,到最后说出打电话的缘由,才发现那些外地的出版社,竟没有一家出版过《江南小镇》。心有不甘,再三追问说真的没有?朋友说难道出版过的书都会不知道么?悻悻放下电话,这才算明白,寻找一本“过时”的好书,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惹上麻烦了。情急无奈中,想起京城名编周明先生,此人神通广大,以前与徐迟先生又有过交往,请他帮忙去查找一下《江南小镇》的出版社,应该是举手之劳了。周明兄果然侠义,几日后即回电话,告知此案已有线索——《江南小镇》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确凿无疑。但他自己却没有这本书,查找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书库,《徐迟文集》中也没有收入这部长篇小说。周明安慰我说,既是京城的出版社,找起来就方便了。我心中大喜,连日来踏破铁鞋,却原来近在眼前,这下子,岂不是手到擒来,看你这神秘小镇还往哪里躲。当即给作家出版社副社长蒋翠琳女士打电话,又重复一遍那位哈尔滨的老诗人是如何如何想看这本书。请求她无论如何帮我“弄”一本,哪怕是高价购买也成。蒋大姐笑说有人喜欢我们出版的书,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没问题没问题。但真是应了好事多磨这句老话,问题马上就来了:派人去作家出版社书库里寻找《江南小镇》,那偌大的书库里,竟然已经连一本都没有了。蒋大姐抱歉说出版社的书库里都没有的话,那是真的没有了。也许以后什么时候会再次印刷,但眼下,恐怕暂时是没有办法了。一位诗人死后,有人想找他的书却如此之难,诗人若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心里就有些难过,一种说不上的哀伤在心里拂之不去,为那本失踪或是绝迹的书,为身前孤傲身后冷清的徐迟老,也为了写书的人。就在那一刻,我发誓一定要找到这本书,它一旦出世,就有了生命。它是由许多活的文字组成的,那些年代久远的小镇人物和故事、那些诗一般美丽的语言,是那个生命的细胞、肌肤和血液;诗人生前独立于世的品格与思想,是那个生命坚硬的骨骼。那是诗人生前最后的倾诉——魂牵梦萦的故乡南浔小镇,托付着他固执的纯真与残存的理想,我不相信它会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人会死去,但好书,应该比人活得长久。我开始同这本书较上了劲,执拗的天性在那些日子里死灰复燃。我近于疯狂地寻找那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方老,也不仅仅是为了徐迟,甚至也不是为了那本书。连我自己都不清楚,我何以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苦苦地搜寻着一切有可能同这本书、或是同徐迟老有关的人。问遍北京的朋友,不是由于人家搬家什么书都找不出来,就是根本没见过这本书,一次次扫兴而罢。又想,徐迟老生前在武汉工作,想必应当先从他生前熟识的人着手——我给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也是我在文学讲习所时的老同学刘富道、给湖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老朋友俞汝捷先生打电话,重复着我已经对许多人说过的那一套老话,拜托他们找一找徐迟先生生前的老朋友,或是同事、邻居,还有他作品的研究者,心里希望着总会有一个人,或许侥幸保存着他生前曾赠送给别人的这本《江南小镇》。但是没有。答复是找不到一个人拥有这本书。徐迟的女儿在国外,而一位徐迟作品的研究者,前几天刚刚出国探亲去了,而且要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所有返回的信息都令人心寒齿冷,也证明了我心里的推断,徐迟老生前是一个不擅交往的人,他甚至很少赠书予人。他蜗居于陋室,隐没于人群,埋头于纸堆,探究着心底关于人和宇宙的奥秘。他写书只是因为他需要写,书一旦出版就已完成了他的心愿,他并不特别在意那书后来的去向和命运。他把漂泊的灵魂交给了那些无翅无腿的作品,任由它们在世上行走悠荡,从不问它们的行踪和接收者的评价。在这个他既热爱又恐惧的科技时代,他把所有的孤独与疑惑,都交给了医院6层楼高窗外的天空……我知道自己寻找的已经不是《江南小镇》那本书,而是名叫徐迟的那个诗人。好像是,《江南小镇》已绝版,但徐迟却活着。一个令人绝望的早晨,我眼前突然出现了冯亦代和黄宗英两个名字。阳光从窗帘的缝隙里泄下一道亮光,我从床上跳了起来,冲到了电话机旁。宗英老师轻柔的声音,像翻动的书页,一页页传过来,我听出那声音是微笑着的。她说你怎么早不想到我,我当然有徐迟的书。每一种都有。不过你晓得我家的书架,堆成那个样子,我知道《江南小镇》放在哪里,不是找,不用找的,它就在那里。但你要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想办法把它拿出来。是的,不用找。我再也不必翻江倒海般地寻找徐迟,他,就在那里。在一个知他识他想他读他的老朋友,那一间拥挤而温暖的书房兼卧室里。几天以后,宗英老师告诉我,她已经请人将那本书全书复印好,直接挂号寄给哈尔滨市的方行先生了(想想吧,那么厚的一本书,一页页复印再邮寄,真是难为了她这样70多岁的人了)。她再三说,这样做只是为了怕把原书寄丢。你知道冯老,他是爱书如命的人,何况,这是徐迟先生生前留下的书。那个流浪独行的灵魂,终也是有一处栖身之地的,在老朋友的心里。后来方行的老伴王士媛老师打来电话,说《江南小镇》已经收到了,真不知道怎样感谢黄宗英和冯亦代先生。方老的眼神不济,却每天都捧着这部复印的书稿,一段段一页页地细读。方老非常喜欢这部书,他说这其实是徐迟先生的心灵自传。那个时刻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为所有的写书人。

  • 索引序列
  • 人民长江编辑部
  • 人民教育编辑部
  • 长江论坛编辑部万维
  • 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 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