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效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1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课堂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支持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4]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6.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3. 浅析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4.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5.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科技 教育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是人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科技教育教学类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 为了补充和完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努力实现“ 语文学习 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目标,引导中学生将学习语文的视野引向更加广泛的空间,本文作者就“中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的论题,提出几点有效教学策略,已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科技教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态,有着养成学生基本的现代语文能力与习惯的要求。现在的语文学科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是比较薄弱的。将科技内容渗透到听说读写的训练中,不仅能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积累大量素材,为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做好铺垫和准备。其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使得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享学习的乐趣,使得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至于“如何将科技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是见仁见智,笔者结合自己工作五年以来的 经验 ,作 总结 如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敢于表达,大胆争辩,甚至达到“无所顾忌”的地步。这是语文课堂上渗透科技教育的一个大前提。试想一下:学生不敢发言、不敢参与的语文课堂必定不会很成功。
如教授《雅舍》一文时,教师可设计“现实生活中雅舍的‘雅’在何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参与的兴趣,之后教师便可引入对课文中“雅舍”外部特征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鲜明的比较中感受到名教授的“雅”旨在何处,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出示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时表扬所有能品味到“生活情趣”、“审美情趣”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学环境。
2.创设合理的情境
所谓情境是指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具体的操作程序可设计为:教师设疑→学生探究→学生深思→学生尝试→师生解决。
例如:在教授《口语交际――即席发言的技巧》这节说话课时,笔者在揭示课题时精心准备了一个小问题:“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害怕,一个是原子弹,谁知道另一个是什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笔者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科技教育渗透的优势作用,投影展示《__妙解“沾老子光”》、《先生选婿》的经典画面,同时播放录音,启发学生大胆作出“即席发言”的尝试。接着,笔者又介绍《顾维钧的 故事 》,让学生试着总结即席发言的技巧,形成一定的共识。在这些共识被逐步揭示出来以后,笔者设计了一些学生中常见的矛盾场合,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共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做到活学活用。这些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自我探索的意识,体现了科技教育的精神所在。
3.创设信息交流的平台
中学生对信息的储备与收集的量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匮乏的。而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是本该避免的。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其内涵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门科学知识和人类思想的结晶。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着的社会 文化 环境,只局限在学科所属的社会科学范畴,不仅会使语文缩小它载体的功能,而且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片面单一,思路狭窄,缺乏文理贯通的能力。创设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正是“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因素”的一种实践和研究。
4.创设课外模拟
课外模拟就是模仿课外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科技渗透的需要,组织相应的活动,积极鼓励让学生担任相关角色,模拟情景,以强化学生的科技体验与语文学习意识。其基本过程是:视频播放→规则公布→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活动中再认识。
结合语文学科与课外的活动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试着从以下方面作尝试。
(1)应用文体的活用。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 语文教材 的功能决定了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必须结合语文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必须在结合具体语言材料的训练中进行,尤其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更应如此。教师可给学生播放精心准备的人才招聘会的现场实况录像或关于演讲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先有一个视听上的感触,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巨大魅力。接着,教师可给学生公布相关文体的规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依据,然后设置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模仿、去实践,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既收获才艺又收获求职、应聘、倡议、演讲等应用文体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 辩论 赛的精心准备。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触:一场成功的辩论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教师可安排以下环节:精选辩论选手、观看经典的辩论影像、精讲辩论的规则与要点、小范围的辩论尝试与分析整改、全班的正式辩论汇演,最后全面总结得失。
5.创设开放的写作训练课题
众所周知,语文的写作训练是锻炼中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 方法 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与时代特点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
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比较全面和深入,而且写作水平较高,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科幻小说的写作。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 作文 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正是写作训练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经典体现。又如职教语文教材第四册的写作训练中就有明确的“引申与联想”的阅读要求。在一些命题作文中,如《科技进步带来的难题》、《未来之旅》、《科技的利与弊》、《科技信息》、《科技与生活》、《与“神七”对话》等,既可调动学生的科技思维,又可妥善地协调科技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6.结语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同时,语文是集“基础性”、“综合性”、“知识性”三者于一体的特殊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语文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的因素”,就是要不失时机地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实现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以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然,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能考虑到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在科学态度上,树立怀疑、严谨、求实的态度;在科学思想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逐步养成“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在科学方法上,养成有计划性,善于自我总结 学习方法 等,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同步实施科技教育的策略就越发具有可行性了。
参考文献:
[1]孟庆欣,王晓秋.语文学科也要注重渗透科学教育.
[2]林燕华.“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因素”的实验与思考.
[3]黄春梅.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用摭谈.
[4]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科技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教育面对科技发展所须作出的改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自发的,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进步。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应对科技发展的我国基础教育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的影响如此深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各国 *** 都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各国学术界纷纷也开展了科技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与探讨。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面对着科技取向不强的现实,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增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既适应了科技发展的需要,又能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科技取向;措施
在21世纪科技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人们对科技也就寄予了更大的希望。“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我国在教育领域应对科技发展所提出的一大战略。其中必须十分重视基础教育面对科技发展所须作出的改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自发的,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进步。而基础教育则担负著提高全民族素养,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好基础的任务,基础教育搞不好,就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和劳动者。
加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的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然而,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科技素养不高的现实状况。
一、青年学生科技素养的现实
在基础教育中要加强科技取向是因为我国青少年具有科技意识簿弱,科学精神淡漠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科技时事知之甚少。青少年对近些年来的国内外科技事件了解很少。
***二***科技教育薄弱。很多青少年没有读过一部科技普及作品,有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看过科技展览,没有参加课外科技小组活动。
***三***对科技常识一知半解。有些青少年甚至对一些科技常识存在误解。
***四***科技意识淡薄。很多青少年不重视自身的科技素养,没有增强自身科技能力的意识,急需教师加以引领。[1]
所有这些令人堪忧的状况同我们的“科教兴国”的口号和所描绘的壮丽蓝图显得极不相称,也极大地暴露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科技取向意识的缺乏,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加强科技取向。
二、具体应对措施
基础教育科技取向的加强关键在于学校。学校必须认识到重视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将加强基础教育科技取向这一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核心要素。
***一***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青年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科技意识才能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同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大门的向导,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进行研究。要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首先就要使学生了解科技的强大功能。过去,正是由于我国对科学技术的功能没有很好地估量,使得很多学生在意识里就轻视科技,更不用说对科技感兴趣,这就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因而基础教育就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学校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科学实验,完善实验装置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既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科技意识的启蒙,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态度亲切,耐心细致,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切不可随意批评学生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而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注意观察自然、社会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自观察看到科技带来的发展,从而可以更加坚定热爱科学技术的信念。
***二***注重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
当今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现代科技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2]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科技知识水平。而同时当今又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知识迅速增殖,基础教育并不能使学生获得一生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将来必定会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以解决新问题。顺应这一时代特征,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迁移即把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能够迁移到新的、变化的情境中,掌握新知识,作出合理的新行为,也就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
***三***重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之前提到过的科技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就要从权威教育向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发展。主观能动地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科学精神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权威式的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全盘地接受而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将来对外部环境冷静而深入的认识。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络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及使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进行沟通交流来自主解决问题[3]等形式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资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扩大其知识面,增加其知识量。
***四***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础教育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科学兴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树立一种科学精神,以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因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科学家创新思想的闪烁,创新是科技进步之本。所以,基础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中国的科技事业将来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升学,这使得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将精力都放在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背诵记忆上,这极不利于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就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这才能适应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需要。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将会大大加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改变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科技素养现实,使得“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得以实施,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后继有人,进而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在21世纪得以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高桂林,谢晓芬.基础教育改革应加强科技取向[D].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
[2]徐琼霞.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科技取向[D].基础教育研究,2003.
[3]李雪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EB/OL].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 教育 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科技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一 《创新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摘 要】当今社会竞争将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而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 提升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的学校的科技教育课或流于形式,或开展几次活动而以;或过于拘于学科,不能有效开展……。 科技教育需要创新,只有学校科教环境的创立,校内外科技教育的互补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善,才能让学生能够从情感、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 渠道 。借助学科教学,分别按年级、学科制订以促进学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形成科学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全面渗透创造教育与科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思维得以发展。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使新形势下的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渗透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为突破口,促进科技素养的形成 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中的精髓。科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本质,因此课外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活动课程是中学科技教育所依托的重要形式。它灵活多样,常处于动态,所以可比作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液体或饮料。因此学校要把大范围的科技活动部分内容适当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科技普及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科技活动。科技教师应结合市、区级各项科技竞赛,制定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内容,通过活动让青少年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互补,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学校科技教育相比,校外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更合理、教育资源更丰富、更专业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与学校科技教育形成互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校外科技教育可以在在小组活动分班上的互补;在教育资源上的互补;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上的互补;在教育目标上的互补。除此之外,是学生机会上的互补。由于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往往是各种科技竞赛、科技活动的主办方或组织者,因此,参加校外科技教育的学生有更多开阔眼界、亲身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不足的缺点。 四、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重建知识结构是科技教育要义所在。因此学校要基于科技教育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另外让校外科技辅导员协助学校进行科技校本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系列化、立体化;用开放的课程,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着力建设科技教育系列课程,以学校为主体,借助共同体中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学校科技教育制度,便于全面实施科技教育。 五、以科技环境为熏陶,促进科学素养的渗透 科技环境体现校园 文化 内涵。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除上述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外,学校还将隐形课程纳入校园环境中,其含义是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广义的隐性课程还包括社会、家庭等的科技氛围和人文气息等。这种校园环境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科技板报、科技人物介绍、垃圾分类角和蔬果 种植 区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科学的天地,使他们受到科技的熏陶,感受科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氛围。 六、以家庭科技教育环境为后盾,营造最真实的生活空间 家庭可以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技教育资源,大量的时间资源、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寓的物力资源和最广泛的师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技信息,又可开展实验、制作、种植、养殖等科技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明确自己也是科技教育的主角,支持并介入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必要时可以成“科教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形成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长荣.校内外科技教育互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2) [2]李颖.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7) [3]黄美健.构建科技教育共同体,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广东教育,2013,(10) [4]李衍霞.创新科技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教育科学,2011,(1)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二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摘 要:在当代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很好的解决科技进步与创新这个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问题,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自己,就必须由科学教育大国转变为科学教育强国。科学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才;后备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就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技艺学科而言的。科学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包括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在我国,科学教育通常是指包括数学在内的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或称为理科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真实的写照。由于科学社会化使人们对传统的经典学科分类式教育产生了质疑,社会科学化又对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教育便成为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在此背景下,科学界、教育界又力图赋予科学教育以新的内涵,人们从各自视角出发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如有人认为“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 鉴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科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人才储备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为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了解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教学内容为主。科学教育的特征为系统性,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简而言之指一个国家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实现科学教育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准则。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理论基础是实用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 经验 ”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到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开始走上正轨,为了使在“”中已经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迅速复苏,教育实际上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单纯从富民强国的要求出发,大学教育成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 三、科学教育人才储备过程中存在问题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把大学视为改造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工厂”,大学本身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树人育人的主旨和要义,在科学教育的结构中被培养专家的目标所模糊。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 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十一大类共设置215种专业;到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达到创纪录的1039种,是1953年的4. 8倍。以有计划、按比例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理想的科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却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1987年高校 毕业 生分配中,有353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1. 7%)人才奇缺,数额达19万人;与此同时,又有157个专业人才“过剩”,人数亦达10万人之多。过于专门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技能,与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加速的要求极为不符。与计划体制相应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大学管理体制,造成重复设置严重,学校规模极小,大学教育效益低下。在大学内部,基础理论与专业教育,教学、科研和实验之间界垒分明,各类人员功能单一,相当多的大学教师成为只是教学的“教书匠”,导致大学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上述大学教育的弊端己经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和改善,但仍然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 四、如何有效的利用科学教育进行人才储备 (一)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贺麟曾说:“中国人如欲进科学之门,入学术之宫,一改崇拜物质、崇拜武力的世俗实用的态度,而认识理论的真价值,首先就须认识观念的力量,特别认识抽象观念的力量与价值。”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极富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科学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科学教育始终围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这个目标展开,从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至于培养的科技人才有限,而整个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不如人意。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科学教育改革也同样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科学学科教师要自觉克服唯科学主义文化观的影响,加强对科学史、科学教育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养成科学精神,更是人们所追求的。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为此,就要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素质型”人才,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校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不但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行为导向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二)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科学教育只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科学精神的传播。时至今日,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还是比较薄弱,宝贵的科学精神资源在科学教育中常常白白地流失掉,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的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创造力首先应培养创造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敢于探索实践,勇于坚持己见,善于修正错误。 第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在求真、求实的实践中形成求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在科学教育中教给学生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此外,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增强学生识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养成学生的求实精神,对于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是有益的。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三 《试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们现代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行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们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普及,科技教育要从小培养,在青少年时期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课程。社会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叙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馆 科技馆作用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 创新思维 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 科普知识 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 发散思维 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4 结语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俊锋.试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J].大观周刊,2013(14):376. [2] 江洋,邓继波,李学伟,等.小自然成就大气候――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FANS,2013(10). [3] 王可炜,陈曦,梁皑莹,等.科技馆展项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3):14. 猜你喜欢: 1.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 2. 科技创新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4.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5. 科技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效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1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课堂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支持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4]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6.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3. 浅析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4.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5.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小学教师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科技教育活动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授教给学生。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师科技教育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 :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它对儿童未来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应该被多加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愈来愈明显,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育目标需要重新确立,许多新问题值得思考。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求科技教育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就施行小学科技教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简单地分析小学教育中施行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
目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底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事。因此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应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重答案,轻探索等,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科技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的特别使命。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面对全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中各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会学习,能创造,可以灵活解决问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等。这样的人才都是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旦教育脱离为现实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时,培养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知识细节的硬性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教育则要抓住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教育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优化成长奠定基础。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上、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四、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制作出科技作品,或是在科学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完整的科学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从小抓好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这不正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利在国家,利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2]蔡贤浩.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现状及对策[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3]林东升.学校科技教育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5).
科技教育定义
科技教育是学习有目的地应用知识 (例如:资讯和通讯科技、物料和结构、营运和制造、策略和管理、系统和控制及科技与生活)、技能及经验,去运用资源创制建构,和更新产品和系统,以满足人类需要。
科技教育的转变
科技教育有关的科目,是因应本地和全球於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在不同时空的侧重点,回应学习的需要而引入课程当中。
重点能力发展科技教育的宗旨是要在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中,培育优质的人力资源,让学生:能发展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和科技觉知能明辨慎思地评估科技为个人、家庭、社会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成为整个科技世界及社会出类拔萃兼且踌躇满志的成员。
学与教
科技教育的课程,是按学生不同阶段的兴趣和智能发展而设计
第一及第二学习阶段:觉知及探索
第三学习阶段:探究、体验及熟习
第四学习阶段及以後:终身学习及专门化的方向探究
科技教育的学与教应该是:
有目的
循序渐进及循回巩固
手(实践)与脑(解难)并用
教育面对科技发展所须作出的改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自发的,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进步。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应对科技发展的我国基础教育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的影响如此深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各国 *** 都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各国学术界纷纷也开展了科技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与探讨。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面对着科技取向不强的现实,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增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既适应了科技发展的需要,又能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科技取向;措施
在21世纪科技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人们对科技也就寄予了更大的希望。“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我国在教育领域应对科技发展所提出的一大战略。其中必须十分重视基础教育面对科技发展所须作出的改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自发的,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进步。而基础教育则担负著提高全民族素养,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好基础的任务,基础教育搞不好,就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和劳动者。
加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的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然而,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科技素养不高的现实状况。
一、青年学生科技素养的现实
在基础教育中要加强科技取向是因为我国青少年具有科技意识簿弱,科学精神淡漠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科技时事知之甚少。青少年对近些年来的国内外科技事件了解很少。
***二***科技教育薄弱。很多青少年没有读过一部科技普及作品,有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看过科技展览,没有参加课外科技小组活动。
***三***对科技常识一知半解。有些青少年甚至对一些科技常识存在误解。
***四***科技意识淡薄。很多青少年不重视自身的科技素养,没有增强自身科技能力的意识,急需教师加以引领。[1]
所有这些令人堪忧的状况同我们的“科教兴国”的口号和所描绘的壮丽蓝图显得极不相称,也极大地暴露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科技取向意识的缺乏,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加强科技取向。
二、具体应对措施
基础教育科技取向的加强关键在于学校。学校必须认识到重视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将加强基础教育科技取向这一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核心要素。
***一***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青年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科技意识才能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同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大门的向导,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进行研究。要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首先就要使学生了解科技的强大功能。过去,正是由于我国对科学技术的功能没有很好地估量,使得很多学生在意识里就轻视科技,更不用说对科技感兴趣,这就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因而基础教育就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学校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科学实验,完善实验装置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既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科技意识的启蒙,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态度亲切,耐心细致,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切不可随意批评学生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而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注意观察自然、社会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自观察看到科技带来的发展,从而可以更加坚定热爱科学技术的信念。
***二***注重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
当今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现代科技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2]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科技知识水平。而同时当今又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知识迅速增殖,基础教育并不能使学生获得一生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将来必定会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以解决新问题。顺应这一时代特征,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迁移即把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能够迁移到新的、变化的情境中,掌握新知识,作出合理的新行为,也就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
***三***重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之前提到过的科技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就要从权威教育向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发展。主观能动地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科学精神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权威式的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全盘地接受而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将来对外部环境冷静而深入的认识。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络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及使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进行沟通交流来自主解决问题[3]等形式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资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扩大其知识面,增加其知识量。
***四***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础教育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科学兴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树立一种科学精神,以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因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科学家创新思想的闪烁,创新是科技进步之本。所以,基础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中国的科技事业将来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升学,这使得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将精力都放在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背诵记忆上,这极不利于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就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这才能适应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需要。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将会大大加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改变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科技素养现实,使得“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得以实施,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后继有人,进而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在21世纪得以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高桂林,谢晓芬.基础教育改革应加强科技取向[D].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
[2]徐琼霞.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科技取向[D].基础教育研究,2003.
[3]李雪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EB/OL].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 教育 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科技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一 《创新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摘 要】当今社会竞争将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而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 提升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的学校的科技教育课或流于形式,或开展几次活动而以;或过于拘于学科,不能有效开展……。 科技教育需要创新,只有学校科教环境的创立,校内外科技教育的互补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善,才能让学生能够从情感、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 渠道 。借助学科教学,分别按年级、学科制订以促进学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形成科学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全面渗透创造教育与科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思维得以发展。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使新形势下的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渗透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为突破口,促进科技素养的形成 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中的精髓。科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本质,因此课外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活动课程是中学科技教育所依托的重要形式。它灵活多样,常处于动态,所以可比作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液体或饮料。因此学校要把大范围的科技活动部分内容适当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科技普及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科技活动。科技教师应结合市、区级各项科技竞赛,制定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内容,通过活动让青少年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互补,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学校科技教育相比,校外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更合理、教育资源更丰富、更专业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与学校科技教育形成互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校外科技教育可以在在小组活动分班上的互补;在教育资源上的互补;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上的互补;在教育目标上的互补。除此之外,是学生机会上的互补。由于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往往是各种科技竞赛、科技活动的主办方或组织者,因此,参加校外科技教育的学生有更多开阔眼界、亲身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不足的缺点。 四、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重建知识结构是科技教育要义所在。因此学校要基于科技教育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另外让校外科技辅导员协助学校进行科技校本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系列化、立体化;用开放的课程,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着力建设科技教育系列课程,以学校为主体,借助共同体中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学校科技教育制度,便于全面实施科技教育。 五、以科技环境为熏陶,促进科学素养的渗透 科技环境体现校园 文化 内涵。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除上述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外,学校还将隐形课程纳入校园环境中,其含义是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广义的隐性课程还包括社会、家庭等的科技氛围和人文气息等。这种校园环境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科技板报、科技人物介绍、垃圾分类角和蔬果 种植 区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科学的天地,使他们受到科技的熏陶,感受科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氛围。 六、以家庭科技教育环境为后盾,营造最真实的生活空间 家庭可以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技教育资源,大量的时间资源、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寓的物力资源和最广泛的师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技信息,又可开展实验、制作、种植、养殖等科技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明确自己也是科技教育的主角,支持并介入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必要时可以成“科教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形成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长荣.校内外科技教育互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2) [2]李颖.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7) [3]黄美健.构建科技教育共同体,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广东教育,2013,(10) [4]李衍霞.创新科技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教育科学,2011,(1)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二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摘 要:在当代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很好的解决科技进步与创新这个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问题,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自己,就必须由科学教育大国转变为科学教育强国。科学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才;后备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就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技艺学科而言的。科学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包括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在我国,科学教育通常是指包括数学在内的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或称为理科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真实的写照。由于科学社会化使人们对传统的经典学科分类式教育产生了质疑,社会科学化又对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教育便成为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在此背景下,科学界、教育界又力图赋予科学教育以新的内涵,人们从各自视角出发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如有人认为“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 鉴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科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人才储备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为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了解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教学内容为主。科学教育的特征为系统性,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简而言之指一个国家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实现科学教育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准则。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理论基础是实用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 经验 ”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到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开始走上正轨,为了使在“”中已经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迅速复苏,教育实际上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单纯从富民强国的要求出发,大学教育成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 三、科学教育人才储备过程中存在问题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把大学视为改造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工厂”,大学本身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树人育人的主旨和要义,在科学教育的结构中被培养专家的目标所模糊。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 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十一大类共设置215种专业;到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达到创纪录的1039种,是1953年的4. 8倍。以有计划、按比例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理想的科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却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1987年高校 毕业 生分配中,有353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1. 7%)人才奇缺,数额达19万人;与此同时,又有157个专业人才“过剩”,人数亦达10万人之多。过于专门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技能,与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加速的要求极为不符。与计划体制相应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大学管理体制,造成重复设置严重,学校规模极小,大学教育效益低下。在大学内部,基础理论与专业教育,教学、科研和实验之间界垒分明,各类人员功能单一,相当多的大学教师成为只是教学的“教书匠”,导致大学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上述大学教育的弊端己经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和改善,但仍然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 四、如何有效的利用科学教育进行人才储备 (一)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贺麟曾说:“中国人如欲进科学之门,入学术之宫,一改崇拜物质、崇拜武力的世俗实用的态度,而认识理论的真价值,首先就须认识观念的力量,特别认识抽象观念的力量与价值。”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极富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科学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科学教育始终围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这个目标展开,从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至于培养的科技人才有限,而整个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不如人意。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科学教育改革也同样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科学学科教师要自觉克服唯科学主义文化观的影响,加强对科学史、科学教育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养成科学精神,更是人们所追求的。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为此,就要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素质型”人才,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校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不但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行为导向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二)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科学教育只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科学精神的传播。时至今日,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还是比较薄弱,宝贵的科学精神资源在科学教育中常常白白地流失掉,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的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创造力首先应培养创造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敢于探索实践,勇于坚持己见,善于修正错误。 第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在求真、求实的实践中形成求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在科学教育中教给学生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此外,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增强学生识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养成学生的求实精神,对于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是有益的。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三 《试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们现代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行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们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普及,科技教育要从小培养,在青少年时期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课程。社会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叙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馆 科技馆作用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 创新思维 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 科普知识 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 发散思维 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4 结语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俊锋.试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J].大观周刊,2013(14):376. [2] 江洋,邓继波,李学伟,等.小自然成就大气候――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FANS,2013(10). [3] 王可炜,陈曦,梁皑莹,等.科技馆展项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3):14. 猜你喜欢: 1.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 2. 科技创新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4.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5. 科技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小学教师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科技教育活动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授教给学生。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师科技教育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 :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它对儿童未来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应该被多加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愈来愈明显,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育目标需要重新确立,许多新问题值得思考。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求科技教育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就施行小学科技教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简单地分析小学教育中施行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
目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底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事。因此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应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重答案,轻探索等,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科技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的特别使命。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面对全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中各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会学习,能创造,可以灵活解决问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等。这样的人才都是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旦教育脱离为现实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时,培养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知识细节的硬性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教育则要抓住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教育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优化成长奠定基础。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上、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四、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制作出科技作品,或是在科学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完整的科学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从小抓好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这不正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利在国家,利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2]蔡贤浩.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现状及对策[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3]林东升.学校科技教育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5).
科技教育定义
科技教育是学习有目的地应用知识 (例如:资讯和通讯科技、物料和结构、营运和制造、策略和管理、系统和控制及科技与生活)、技能及经验,去运用资源创制建构,和更新产品和系统,以满足人类需要。
科技教育的转变
科技教育有关的科目,是因应本地和全球於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在不同时空的侧重点,回应学习的需要而引入课程当中。
重点能力发展科技教育的宗旨是要在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中,培育优质的人力资源,让学生:能发展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和科技觉知能明辨慎思地评估科技为个人、家庭、社会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成为整个科技世界及社会出类拔萃兼且踌躇满志的成员。
学与教
科技教育的课程,是按学生不同阶段的兴趣和智能发展而设计
第一及第二学习阶段:觉知及探索
第三学习阶段:探究、体验及熟习
第四学习阶段及以後:终身学习及专门化的方向探究
科技教育的学与教应该是:
有目的
循序渐进及循回巩固
手(实践)与脑(解难)并用
浅谈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一点认识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科研;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论文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作者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1.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2.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3.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4.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对平衡、相对协调的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不同教师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样;管理部门的政策及主管的工作不同,对教学与科研的倾向也同;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院校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对衡,主要是建立一个创新管理机制,从深层次融合教学与科研发挥有利的一面。
本文在较全面分析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解决教学和科研这对矛盾的一些思路,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和能力。
教师教育研究 是核心期刊 详细可以向我咨询哦~
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搞不清楚.
《教师教育研究》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核心,正规期刊。 至于评职称能不能被认可,要看你单位的自己的要求和规定,(如只能在核心上发表还是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就可以。价格上差好大一截呢。)只要是符合要求就都是可以的,教师教育研究是正规期刊,所以是可以的。我之前评职称时找了一位编辑,现在职称评完了,也只记得邮箱 ,直接找她吧,回复挺快的,我发表那次当天就回复了。呵呵,如评职称成功了,记住给我加分啊!
这个杂志很不错啊。是核心期刊。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5905CN: 11-5147/G4邮发代号:2-418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教师教育研究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创刊时间:198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