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有关普通话的毕业论文

有关普通话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普通话的毕业论文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且是世界上最发展的语言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目前,汉语正在为我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学好汉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的发展现在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地步。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语言中的某些不统一和不合乎语法的现象不但存在在口头上,也存在在书面上。在书面语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词汇上和语法上的混乱还相当严重。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必须有效地消除这些现象。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是促进汉语达到完全统一的主要方法。为此,国务院指示如下:(一)从1956年秋季起,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小学和中等学校的语文课内一律开始教学普通话。到1960年,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学生都应该基本上会说普通话,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各科教师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也都应该基本上用普通话教学。各高等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增加普通话的内容。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就要毕业的学生和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助教,如果还不会说普通话,应该进行短期的补习,以便于工作。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应该分别定出大力加强各级学校汉语教学、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专门计划,报国务院批准施行。(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文化教育中的语文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各级学校的语文课,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战士入伍一年之内,各级军事学校学员入学一年之内,都应该学会使用普通话。各机关业余学校中的语文教学,也都应该以普通话为标准。(三)青年团的各地支部和工会的各地组织,都应该采用适当的和有效的方式,在青年中和工人中大力推广普通话。青年团员在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工厂(首先是大工厂)中的文化补习学校、文化补习班和农村中的常年民校的高级班,都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地推广普通话的教学。(四)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应该同各地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合作,举办普通话讲座。各个方言区域的广播站,在它们的日常播音节目中,必须适当地包括用普通话播音的节目,以便帮助当地的听众逐步地听懂普通话和学习说普通话。全国播音人员、全国电影演员、职业性的话剧演员和声乐(歌唱)演员,都必须受普通话的训练。在京戏和其他戏曲演员中,也应该逐步地推广普通话。(五)全国各报社、通讯社、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应该学习普通话和语法修辞常识,加强对稿件的文字编辑工作。文化部应该监督中央一级的和地方各级的出版机关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制度,训练干部,订出计划,分别在2年到5年内基本上消灭出版物上用词和造句方面的不应有的混乱现象。(六)全国铁路、交通、邮电事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商业企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卫生事业中的工作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警察,司法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报社和通讯社的记者,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县级以上的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学习普通话。上述各有关机关应该分别情况,订出关于所属工作人员学习普通话的具体计划,井负责加以执行,使它们所属的一切经常接近各方面群众的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都学会普通话。(七)一切对外交际的翻译人员,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应该一律用普通话进行翻译。(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应该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汉语拼音方案,以便于普通话的教学和汉字的注音。(九)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在1956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词典,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并且会同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组织各地师范学院和大学语文系的力量,在1956年和1957年完成全国每一个县的方言的初步调查工作。各省教育厅应该在1956年内,根据各省方言的特点,编出指导本省人学习普通话的小册子。教育部和广播事业局应该大量灌制教学普通话的留音片。文化部应该在1956年内摄制宣传普通话和教学普通话的电影片。(十)为了培养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干部,教育部应该经常举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训练各地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各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受训。同样,各省、市和县的教育行政机关也应该普遍地举办普通话语音短期训练班,训练各地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当地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学习。(十一)国务院设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它的日常工作,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分工进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负责整个工作的计划、指导和检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负责全国各级学校和业余学校的普通话教学的领导,普通话师资的训练和普通话教材的供应;文化部负责出版物上的语言规范化工作,有关普通话书刊的出版和留音片、电影片的生产;语言研究所负责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的研究和宣传。各省、市人民委员会都应该设立同样的委员会,并以各省、市的教育厅、局为日常工作机关。(十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在各地区的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普通话。各少数民族学校中的汉语教学,应该以汉语音通话为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台的汉语广播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话。各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以便统一领导在各自治区的说汉语的人民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还有推广普通话宣传提纲和宣传口号——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修订1.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总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2. 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三条规定:“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第十四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二十条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 班级 ) 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3. 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和政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民族语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应当教授普通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汉语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4.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2010 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本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5.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思路推广普通话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依法强化政府行为。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向更宽的领域延伸,逐步实现全社会普及普通话。6.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措施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为基本措施,不断加大依法推进的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7. 推广普通话工作基本要求推广普通话要努力做好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城镇学校和幼儿园要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要把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出色的示范学校。第二,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把普通话作为公务用语,并督促和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等级。第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成为全社会说好普通话的榜样。第四,提倡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鼓励从业员工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帮助干部战士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8.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14) 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请评为最佳答案(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26)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普通话是一门语音艺术,是一种靠声音来表现文本的艺术形式.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有声语言,它既有物理的组合,又有主观的意象。既然是艺术的一种,想要掌握它,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非有一翻苦功,而不能得.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的定义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对普通话加以规范的。 我们学习普通话差不多也有半年了,这段时间我真的学到了许多真正的知识,读了十几年的书,我认为我的普通话是可以的,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我自己的普通话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平舌声、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我都没有分清,还有儿化音、轻声,这些我在读书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老师细致地为我们讲解,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普通话就必须彻底改变我们固定的方言腔调,正确把握普通话的声调,比如阴平(一声)是55调,要求发音时“高而平”,重庆话的阴平调虽然也是高平调,但却没有普通话“5”度的音高。接着要注意声母和韵母的正确发音,比如6个单韵母 “a、o、e、i、u、ü”的发音特点是自始至终口形不变,舌位不移动。还要注意一些复韵母的归韵,如“uo”的发音,双唇合拢,圆唇,先做出“u”的口形,在发音的过程中嘴唇扩张,移向发“o”的口形,响度主要集中在“o”上,最后的口形一定要回到“o”上,其次要注意上声的变调,轻声、儿化,它是形成普通话语调的重要特征。另外就是要准确把握朗读基调,注吐字规音要领,掌握适当的语速,不断培养朗读的语感,最后一定要在生活中运用,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老师语重心长地讲到,学普通话就好比爬这台阶,一步踩不实不行,只要持之以恒,终能爬上高端。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做起来却不是一件易事。 老师说这次的普通话考试是当场测试的,为此,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拿着材料读给那些发音比我标准的同学听,让他一个字,一个词语的给我纠正过来,直至把一篇文章读的准确无误为止。开始时我一篇文章读起来要错很多,经过一星期的训练,现在我的普通话终于有点儿起色了,我感到很开心。 要学好普通话,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第一,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第三,不懂就查。第四,纯属我个人的经验,也是最傻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从这里,我受益不浅。第五,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只要我们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使她真正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交流的普通语言、通用语言。 日子在匆匆忙忙中溜走,不知不觉中半年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此次普通话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自我感觉,我的普通话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我也知道,语言学习任重而道远,想学好普通话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运用,最后方能厚积而薄发、游刃有余!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让我国的汉语文化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流行起来。学习语言最基础的是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韵内涵之深,其概括力,语言弹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及意境分析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02:136.

[3]庞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J].求知导刊,2014,09:122.

浅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的和谐与冲突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增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直观性。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经典文化作品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模式,实现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和谐关系

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进行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而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人们在阅读的时间、方式上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外国的经典名著很难被普通人群所接触到,而如今文学爱好者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品味到更多的优秀外国经典名著。

2、汉语言经典阅读有利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心灵的净化,优秀品质的培养,对生活中的事与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深刻体会到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在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为人处事过程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注重自身的言行,从而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1、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颗沉淀的心去体会与细细品味,需要一种氛围与环境。去实现与文学作品作者心灵的共鸣,去感受作者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实践中,网络技术的普及虽然为人们获取信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在时间上与方式上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已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人们通过网络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取新闻简讯、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因为网络上有着众多的各类信息干扰,不能使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因此,在网络上品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还不是很多,网络仅仅只是为人们获取相关的文学资料提供了相应的媒介载体。

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好笔记,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内容较长、情节复杂等特点,比如名著《水浒传》里故事的起因、发展、大结局;还有各种人物关系的衔接与变化,仅仅通过课堂上简单的口头讲述很难使学生清楚的理解经典名著里的文学价值与内涵。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比如,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布置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截止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目标。

3、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己品味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处理好汉语言文学与经典阅读的关系,有利于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的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 贾波.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11).

[3] 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牛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可以先介绍一下普通话的由来,然后邪普通话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青”比喻不纯粹)。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国语”的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1931年,瞿秋白曾反对国语一词,并且对“普通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全国解放以后,政府非常关心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成了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看似很平凡,可其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可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听我讲解后,你就会明了。 普通话,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大常见的,大家全讲的是方言,如果你是一个山东人,不会杭州话,来杭州旅游,在宾馆的电视上看《阿六头说新闻》上面讲:更朝早让得,欲一部桑塔纳2000来哒庆春路高得熄火的类……这样的节目讲的全是杭州话,外地人根本听不懂嘛,所以我建议改一改。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文字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民族共同语。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规定: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 如果我们大家都学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大家交流,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普通话就是我们友谊的桥梁。 普通话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你到外地去,大家对你说的都是方言,你一句也听不懂,这时,普通话就该挺身而出了,用它来解决沟通上的问题是再好不过的了。 普通话还是一种对长辈很尊敬的语言,使长辈听了容易听懂,否则你很容易被认为不尊敬长辈。“语同音”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杨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历史原因造成的语言障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一个统一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语言通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种通用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后,商品市场繁荣兴旺,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信息交流空前活跃,这一切大大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比如一亿多农民工进城,对语言交流的需求客观推动了普通话的普及。当然国家语言政策的引导推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刘照雄: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口流动和交流的条件。封建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社会生产方式一直维持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状态,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情况复杂,造成各地方言分歧。但工业的发展要求大市场的形成,其前提必须普及国民教育,而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条件则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早在秦朝我国就实现了“书同文”,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实现“语同音”。陈章太:近20年,普通话得到迅速普及。首先人们的语言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遍认为普通话好听、便于交流,以会说普通话为荣,自觉学习使用普通话。其次,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话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学、广播电视播音一般使用普通话,大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既使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也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已真正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普通话已经基本普及,会说普通话的人已达百分之八十,小城镇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达百分之三、四十,农村及边远地区会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我国1982年制定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国家又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在全国通用的地位,再加上开展大规模的推普周和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措施,普通话正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胡洁:语言是教师工作的载体。普通话的培训一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教师这个行业承担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当然也承担着普及通用语言的任务。在孩子眼里,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正确的。所以在普及普通话这件事上,学校和教师都责无旁贷。

普通话论文有关的参考文献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两个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定义和标准,将它正式定名为“普通话”,意思是“普通”“共通”的语言,同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确定了普通话的内涵,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同学,你的题目太大了。你看看普通话的定义,其中包括了语音和语法。若只是“论普通话”,10本书也写不完。如果你想要更详细的回答,最好先完善一下你的问题。 另外,最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需要这篇论文。你是语言专业的学生,还是相关行业的工作者?这关系到这篇论文将采取何种角度分析,请务必认真作答。 你可以讨论一下普通话与本地方言的差异,从语音和语法的角度。 另外,忍不住提一句,你居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模糊的问题,可见你对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并不太了解。孩子,努力啊!建议你学习一下《现代汉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非语音”影响因素与解决对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非语音”影响因素与解决对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四项内容逐一分析非语音因素的影响表现,对测试中非语音因素进行整理,探寻应对非语音因素的技巧,以期帮助考生提前备考应对,解决难题,顺利取得符合要求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非语音因素;影响表现;应对技巧;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普通话水平鉴定的重要方法

普通话水平测试(缩写为PSC)是目前国家语委组织的评测应试人员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衡定普通话等级的官方测试,主要从应试人员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考量,根据测试结果,认定其普通话等级。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式

普通话水平测试最初由人工进行测试。随着测试范围加大,人员增多,不确定因素弊端显现,传统的测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普通话测试的需求,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人工测试逐步转变为计算机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机器测试“能有效解决人工测试的各种弊端,并能提高测试的公正性、精确度和公信度,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组织的难度和测试成本”[1]。目前机器测试已在全国多省市得到推广使用。

(二)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员范围

1、各层级学校教师与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学生

国家语委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行业要求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国语[1994]43号文件)。因此,各层级学校教师在上岗前必须取得符合条件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作为以教师岗位为就业首选方向的高校师范生,在职前技能培训方面,必须要加强普通话训练。按照国家语委43号文件精神要求,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均要取得符合规定要求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不同学科对于普通话等级要求亦有所区别:一般语言类、文学类师范类专业学生普通话等级要求为二级甲等以上;其他类别师范类专业学生普通话等级要求为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等级为三级的视为不合格。

2、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及相关工作人员

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对播音员普通话等级有明确要求,省级及以上媒体播音员及主持人应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地方媒体播音员及主持人要求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等级。

3、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

从事公共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是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规定“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如旅游、餐饮、销售、交通、文化、保险等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时将普通话等级作为应聘条件,或者对已在岗从业人员进行普通话相关培训,逐步做到重要服务行业人员持证上岗。

4、学校教辅人员及公务员等

校园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为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除了教师必须要取得相应普通话等级证书之外,其他部门的教辅人员也同样要说普通话。鼓励教辅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机关单位的公务员等作为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代表政府的形象,工作内容关系民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要求工作场合使用普通话,普通话等级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

二、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非语音”因素

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的是由科大讯飞研发的测试系统。该系统测试主要包含单音节字、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诵和命题说话等四项内容。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语音因素及非语音因素。语音因素是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影响作用的汉语音节中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发音准确度。非语音因素是指语音因素之外的其他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设备调试、时间把控、词语积累、流畅度、突发事件处理等。根据评分细则检视每一项扣分点,可总结出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非语音因素。

(一)影响单音节字测试成绩的非语音因素

单音节字部分共有100个音节,分为10行,一行10个。在此项测试中,造成应试人员失分的非语音因素主要有:

(1)应试人员不认识字;

(2)重复读一个字;

(3)一个字被读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读音;

(4)漏读不会读的单音节字;

(5)由于紧张而读错行、漏读一整行字、读音不确定、似读非读、声音模糊等。

(二)影响多音节词语测试成绩的非语音因素

多音节词语部分共100个音节,包含50个词。在此项测试中,造成应试人员失分的非语音因素主要有:

(1)应试人员不认识字(词);

(2)变调没有读出来;

(3)必读轻声词认知错误;

(4)儿化词语认知错误;

(5)超时等。

(三)影响短文朗诵测试成绩的非语音因素

短文朗诵部分要求应试人员朗读指定短文。在此项测试中,造成应试人员失分的非语音因素主要有:

(1)紧张;

(2)看错字;

(3)错读、漏读、增读、重复、停连不当;

(4)语气语调偏误;

(5)朗读不流畅、磕磕巴巴、回读、超时等。

(四)影响话题说话测试成绩的非语音因素

话题说话部分要求应试人员从两个指定话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说话。此项是失分重灾区,非语音因素影响较大,其表现主要有:

(1)两个话题混合说;

(2)背稿、离题;

(3)语调生硬、方言口音重、口语化较差;

(4)无效话语使用频率过高、重复语句、不连贯、不自然、断断续续;

(5)注重修辞,过分抒情;

(6)内容虚假、过于夸张;

(7)未说满三分钟等。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其他非语音因素也需引起注意。包括考前准备、耳机的佩戴、声音的大小、备考时间的分配、情绪的控制、过分注重语音而忽视内容、过于紧张、操作不当等。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非语音因素的应对技巧

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非语音因素类型繁多,且很多非语音因素互相作用,给应试人员带来不利后果。应试人员、高校普通话任课教师、培训单位不仅要注意语音训练,还要对非语音因素提高认识,采取对策,努力避免非语音因素对普通话水平测试造成负面影响。

(一)平时注重普通话测试练习,多种形式纠正易错词发音

应试人员应了解熟悉普通话水平测试流程,了解每一个测试项目的考试内容、考核方式、分值分配、时间分配、评分细则,做到有的放矢。搜集往年测试题目样卷,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自行测试,用手机或录音设备将测试录音保存、回放,找出失分点。也可将测试录音上传至微信或蓝墨云等网络交流平台,由专业老师和其他人员进行点评、纠正发音,指出存在的语音问题。应试人员要虚心接受,在以后的学习和测试中尽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二)单音节字、多音节词测试中非语音因素的应对

考场内拿到测试题时,首先要快速浏览单音节字考核项目。对于不认识的、不确定读音的字,可用字典查询,默记于心,不要在试题上做标记。正式开考后,要注意朗读语速,不可过快或过慢,看准之后再读,一个字音只读一遍,确保准确。如读错,应在最短时间内进行纠正。如果在朗读了几个音节后才发现之前音节朗读错误,切不可回读,应继续当前音节朗读测试,以防止重复扣分。遇到多音节的字,只读一个正确音节即可。测试过程中,应逐字逐行读,应努力避免错行朗读,导致漏读字音。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确定读音的字,尽量尝试读,不要不读。

对于多音节词语测试题中的50个词语,要找出必读轻声、儿化、变调的词语,小声试读一遍,以防止在正式考试中,由于紧张而读错。应试人员平时要熟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2]。不确定字音的词语,尽快查询,要做到心中有数,切记不要想当然乱读。

(三)短文朗读测试中非语音因素的应对

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测试内容是短文朗读,其测试内容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中随机抽选,该教材共有朗读测试作品60篇。应试人员应做到熟读每一篇作品,熟悉作品基调及易错字词。在平时练习中要多听示范朗读的音频资料,跟读录音,学习断句、轻重音、语气语调、轻声、儿化、变调等,培养语感。要认真听取专业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对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分析做好笔记,反复练习,每篇文章要做到会读、熟读。练习时还要注意语句的断句,读好轻重音格式,严格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读,避免出现漏读、增读、错读、重复、回读等现象。发生音变的字词要读准字音,语气语调自然,停连得当,朗读流畅,要逐句练习,保证每句话都读正确的前提下,多读几遍文章。朗读时语速恰当,不可过快或过慢,更不可超时。考试前拿到试题,找到要读的作品,尽快小声试读一遍,以减少正式考试时匆忙朗读的紧张感。

(四)话题说话测试中非语音因素的应对

话题说话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3]。此项测试中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属于非语音因素,各占5分,分三档,是考生最容易失分的一项测试,因此需要特别认真对待。应试人员要注重平时的语音训练,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认真备考:按照叙述型、议论型、说明型等话题类型进行分类训练,把握每种不同类型话题的说话要点,并列出说话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模拟测试,用录音笔或者手机录音记录下来,再进行回放,找出并尝试解决问题,如用词是否规范、语法是否得当等。反复测试,直至解决语音问题。另外,训练过程中,话题说话不能偏题、不要背稿或生搬硬套,要围绕话题进行说话。调整好心态,把考试的机器当成一位聆听者,向对方娓娓道来,语速放慢,语调自然,语言流畅。再有,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话题说话过程中不要过于在意说话语音是否准确、用词是否优美、修辞是否得当,要尽量口语化描述话题,不做口头作文。普通话测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恩……恩……”“就是……”“这个……”“那个……”等无效话语,不使用不规范的词汇。当语言表述或思绪中断时,要及时控制情绪,放慢语速,冷静思考,接上主题继续测试。

话题说话测试项为人工评分,要避免过分紧张或情绪波动较大带来的吐字不清,影响测评员评分,从而影响测试成绩。由于本项测试主观性较强,测评员接触过大量的话题说话材料,考生在测试时一定要说自己的话、讲身边的事、描述自己的故事,语言感情真挚,内容有新意。时间上,要说满三分钟。

四、参考文献

[1]周晓兰.当前普通话水平机试系统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120.

[2]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组.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58-92.

[3]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组.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M].第五版.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5:4.

美国《纽约时报》去年有一篇关于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和普通话推广的文章。文中说,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异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南方各地方言间的差异程度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语言间的差异程度。并在报导中说福建省一个县内两位村民之间无法沟通,但双方却都自称所讲的是标准的闽南语。闽南语,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种现象在中国每个省内都存在,甚至在本人所在的山东省也存在,例如鲁西南人就很难听得懂胶东口音。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确实很大,在南方,甚至一个县里的人也很难听懂对方的口音,但我并不同意纽约时报的说法,这些方言的差异肯定没有欧洲各国语言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中国各地方言发音或音调迥异,但是却有相同的文字,这是与欧洲各国语言完全不同的,也是维系中国疆土完整和文化统一的最有利工具。致力于最终统一的欧洲联盟再发展一百年也统一不了各国之间的文字。我是一个经常走南闯北的人,也是一个热爱方言的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想学点当地方言,一来可以拉近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二来不标准的发音还可以博人哈哈大笑,有时比一个处心积虑的笑话还管用,实在是妙哉妙哉!虽然如此,但有时仍会为听不懂对方的谈话感觉游离于当地人之外,那是说不清的滋味,玉树临风,卓然不群的感觉是没有的,孤独难耐的滋味倒是会若隐若现。相信很多经常到各地出差的朋友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如何使中国各地间的人们交流更加顺畅,恐怕不是单单通过粗暴推广普通话所能做到的。至于到底怎么做,俺也“知不道”(山东方言,等于“不知道”,不是“知,不道”),你还是问政府和语言学家吧。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搜索一下 品学论文网 上面什么专业的都有

普通话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让我国的汉语文化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流行起来。学习语言最基础的是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韵内涵之深,其概括力,语言弹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及意境分析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02:136.

[3]庞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J].求知导刊,2014,09:122.

浅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的和谐与冲突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增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直观性。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经典文化作品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模式,实现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和谐关系

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进行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而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人们在阅读的时间、方式上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外国的经典名著很难被普通人群所接触到,而如今文学爱好者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品味到更多的优秀外国经典名著。

2、汉语言经典阅读有利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心灵的净化,优秀品质的培养,对生活中的事与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深刻体会到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在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为人处事过程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注重自身的言行,从而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1、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颗沉淀的心去体会与细细品味,需要一种氛围与环境。去实现与文学作品作者心灵的共鸣,去感受作者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实践中,网络技术的普及虽然为人们获取信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在时间上与方式上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已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人们通过网络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取新闻简讯、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因为网络上有着众多的各类信息干扰,不能使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因此,在网络上品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还不是很多,网络仅仅只是为人们获取相关的文学资料提供了相应的媒介载体。

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好笔记,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内容较长、情节复杂等特点,比如名著《水浒传》里故事的起因、发展、大结局;还有各种人物关系的衔接与变化,仅仅通过课堂上简单的口头讲述很难使学生清楚的理解经典名著里的文学价值与内涵。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比如,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布置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截止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目标。

3、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己品味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处理好汉语言文学与经典阅读的关系,有利于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的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 贾波.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11).

[3] 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牛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且是世界上最发展的语言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目前,汉语正在为我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学好汉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的发展现在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地步。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语言中的某些不统一和不合乎语法的现象不但存在在口头上,也存在在书面上。在书面语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词汇上和语法上的混乱还相当严重。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必须有效地消除这些现象。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是促进汉语达到完全统一的主要方法。为此,国务院指示如下:(一)从1956年秋季起,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小学和中等学校的语文课内一律开始教学普通话。到1960年,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学生都应该基本上会说普通话,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各科教师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也都应该基本上用普通话教学。各高等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增加普通话的内容。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就要毕业的学生和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助教,如果还不会说普通话,应该进行短期的补习,以便于工作。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应该分别定出大力加强各级学校汉语教学、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专门计划,报国务院批准施行。(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文化教育中的语文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各级学校的语文课,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战士入伍一年之内,各级军事学校学员入学一年之内,都应该学会使用普通话。各机关业余学校中的语文教学,也都应该以普通话为标准。(三)青年团的各地支部和工会的各地组织,都应该采用适当的和有效的方式,在青年中和工人中大力推广普通话。青年团员在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工厂(首先是大工厂)中的文化补习学校、文化补习班和农村中的常年民校的高级班,都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地推广普通话的教学。(四)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应该同各地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合作,举办普通话讲座。各个方言区域的广播站,在它们的日常播音节目中,必须适当地包括用普通话播音的节目,以便帮助当地的听众逐步地听懂普通话和学习说普通话。全国播音人员、全国电影演员、职业性的话剧演员和声乐(歌唱)演员,都必须受普通话的训练。在京戏和其他戏曲演员中,也应该逐步地推广普通话。(五)全国各报社、通讯社、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应该学习普通话和语法修辞常识,加强对稿件的文字编辑工作。文化部应该监督中央一级的和地方各级的出版机关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制度,训练干部,订出计划,分别在2年到5年内基本上消灭出版物上用词和造句方面的不应有的混乱现象。(六)全国铁路、交通、邮电事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商业企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卫生事业中的工作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警察,司法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报社和通讯社的记者,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县级以上的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学习普通话。上述各有关机关应该分别情况,订出关于所属工作人员学习普通话的具体计划,井负责加以执行,使它们所属的一切经常接近各方面群众的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都学会普通话。(七)一切对外交际的翻译人员,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应该一律用普通话进行翻译。(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应该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汉语拼音方案,以便于普通话的教学和汉字的注音。(九)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在1956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词典,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并且会同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组织各地师范学院和大学语文系的力量,在1956年和1957年完成全国每一个县的方言的初步调查工作。各省教育厅应该在1956年内,根据各省方言的特点,编出指导本省人学习普通话的小册子。教育部和广播事业局应该大量灌制教学普通话的留音片。文化部应该在1956年内摄制宣传普通话和教学普通话的电影片。(十)为了培养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干部,教育部应该经常举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训练各地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各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受训。同样,各省、市和县的教育行政机关也应该普遍地举办普通话语音短期训练班,训练各地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当地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学习。(十一)国务院设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它的日常工作,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分工进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负责整个工作的计划、指导和检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负责全国各级学校和业余学校的普通话教学的领导,普通话师资的训练和普通话教材的供应;文化部负责出版物上的语言规范化工作,有关普通话书刊的出版和留音片、电影片的生产;语言研究所负责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的研究和宣传。各省、市人民委员会都应该设立同样的委员会,并以各省、市的教育厅、局为日常工作机关。(十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在各地区的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普通话。各少数民族学校中的汉语教学,应该以汉语音通话为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台的汉语广播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话。各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以便统一领导在各自治区的说汉语的人民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还有推广普通话宣传提纲和宣传口号——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修订1.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总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2. 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三条规定:“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第十四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二十条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 班级 ) 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3. 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和政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民族语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应当教授普通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汉语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4.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2010 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本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5.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思路推广普通话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依法强化政府行为。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向更宽的领域延伸,逐步实现全社会普及普通话。6.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措施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为基本措施,不断加大依法推进的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7. 推广普通话工作基本要求推广普通话要努力做好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城镇学校和幼儿园要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要把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出色的示范学校。第二,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把普通话作为公务用语,并督促和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等级。第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成为全社会说好普通话的榜样。第四,提倡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鼓励从业员工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帮助干部战士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8.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14) 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请评为最佳答案(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26)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毕业论文论普通话的重要性

“普通话”这一词对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其实,“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普通话对于每个人而言,它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语言,它在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普通话学不学都无所谓,要是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普遍通用的语言,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成一盘散沙。现在,普通话为我们创造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个发展的空间,一个进行交流的工具。普通话是以北京话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是现代民族的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也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要是不会说普通话,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一些农村的人来城市找工作,他们不会说普通话,跟老板说话,简直是“鸡同鸭讲”,那就不会得到老板的欣赏,基本上也没有被录用的可能。 现在的时代,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是不懂得说普通话,那将会被社会淘汰。其是,说好普通话是很简单的,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要认真说,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共场合说,到社会上说。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的推普环境,这样就能做到脱口而出的境界。 因此每个人要会说普通话,这样才能让我们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

可以先介绍一下普通话的由来,然后邪普通话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青”比喻不纯粹)。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国语”的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1931年,瞿秋白曾反对国语一词,并且对“普通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全国解放以后,政府非常关心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成了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看似很平凡,可其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可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听我讲解后,你就会明了。 普通话,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大常见的,大家全讲的是方言,如果你是一个山东人,不会杭州话,来杭州旅游,在宾馆的电视上看《阿六头说新闻》上面讲:更朝早让得,欲一部桑塔纳2000来哒庆春路高得熄火的类……这样的节目讲的全是杭州话,外地人根本听不懂嘛,所以我建议改一改。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文字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民族共同语。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规定: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 如果我们大家都学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大家交流,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普通话就是我们友谊的桥梁。 普通话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你到外地去,大家对你说的都是方言,你一句也听不懂,这时,普通话就该挺身而出了,用它来解决沟通上的问题是再好不过的了。 普通话还是一种对长辈很尊敬的语言,使长辈听了容易听懂,否则你很容易被认为不尊敬长辈。“语同音”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杨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历史原因造成的语言障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一个统一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语言通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种通用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后,商品市场繁荣兴旺,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信息交流空前活跃,这一切大大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比如一亿多农民工进城,对语言交流的需求客观推动了普通话的普及。当然国家语言政策的引导推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刘照雄: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口流动和交流的条件。封建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社会生产方式一直维持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状态,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情况复杂,造成各地方言分歧。但工业的发展要求大市场的形成,其前提必须普及国民教育,而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条件则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早在秦朝我国就实现了“书同文”,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实现“语同音”。陈章太:近20年,普通话得到迅速普及。首先人们的语言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遍认为普通话好听、便于交流,以会说普通话为荣,自觉学习使用普通话。其次,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话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学、广播电视播音一般使用普通话,大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既使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也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已真正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普通话已经基本普及,会说普通话的人已达百分之八十,小城镇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达百分之三、四十,农村及边远地区会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我国1982年制定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国家又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在全国通用的地位,再加上开展大规模的推普周和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措施,普通话正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胡洁:语言是教师工作的载体。普通话的培训一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教师这个行业承担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当然也承担着普及通用语言的任务。在孩子眼里,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正确的。所以在普及普通话这件事上,学校和教师都责无旁贷。

一、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二、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例如,张掖、临泽一带的人分不清sh和f、an和ang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三、先学会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在生活中,有一些字、词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例如:“您好、谢谢、请问”等,先学会这些常用的字、词并不断使用,待掌握以后再逐渐扩大学习范围。运用这种方法,容易看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四、不怕嘲笑,持之以恒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笑话,但不能因此而退缩。相反,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把他人的笑语变作自己学习的动力。如果你是位北方人的话,学习普通话会很容易;若你是个南方人的话,那么就相对比较麻烦,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障碍,不过这得视你的语言(普通话)基础怎样了。南方人的发音较特殊、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更为复杂繁絮。一般来说,南方人说话都普遍存在无卷舌音和无后鼻音的现象,还有些地方甚至n音和l音相混淆;h音和f音分不清,再有就是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刚学之时可能会进展较慢,可只要你摸着了窍门,就马上会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到最后那可就一日千里,和原来不会说普通话的你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毕竟普通话不算难。要想学好普通话,首要的是每天坚持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说的时候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方言问题后,需要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这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同时,每天应注意听一些普通话标准的人的发音,包括听广播和身边普通话说的好的同学。另外,如果有时间,每天应进行一些朗读训练,按古诗词——诗歌——散文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总之,普通话学习也是语言学习,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一般只要坚持3—5个月,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有的人还会进步很大。祝你学得顺利,用得畅快!多说啊,就像小孩也不是一开始就会说话的,说多了,接触的人多了,说多了也就慢慢好一点了,真的我有同学也是刚来读书的时候她说话我们要很认真地去听,好吃力啊,不过现在她也讲得特好了试试吧,不要怕人家笑你,加油哦!

在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事业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是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形象。普通话是现代民族的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也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要是不会说普通话,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话看似平凡,实则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它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但学习普通话不是一蹴而就的,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只要掌握一定方法,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目标的。学习语音基础知识, 仔细揣摩、浏览、模仿 ,随时随地做有心人 ,反复训练,大胆实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上方法并非终南捷径。要学好普通话必须经过长时间努力。持之恒,刻苦学习,一定可以改变自己方言面貌。 不同的地方语言会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带来很多麻烦,说一口流利普通话是很重要的。正所谓“沟通——从普通话开始”,“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关于普通话研究的论文文献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两个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定义和标准,将它正式定名为“普通话”,意思是“普通”“共通”的语言,同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确定了普通话的内涵,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同学,你的题目太大了。你看看普通话的定义,其中包括了语音和语法。若只是“论普通话”,10本书也写不完。如果你想要更详细的回答,最好先完善一下你的问题。 另外,最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需要这篇论文。你是语言专业的学生,还是相关行业的工作者?这关系到这篇论文将采取何种角度分析,请务必认真作答。 你可以讨论一下普通话与本地方言的差异,从语音和语法的角度。 另外,忍不住提一句,你居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模糊的问题,可见你对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并不太了解。孩子,努力啊!建议你学习一下《现代汉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让我国的汉语文化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流行起来。学习语言最基础的是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韵内涵之深,其概括力,语言弹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及意境分析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02:136.

[3]庞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J].求知导刊,2014,09:122.

浅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的和谐与冲突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增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直观性。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经典文化作品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模式,实现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和谐关系

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进行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而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人们在阅读的时间、方式上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外国的经典名著很难被普通人群所接触到,而如今文学爱好者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品味到更多的优秀外国经典名著。

2、汉语言经典阅读有利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心灵的净化,优秀品质的培养,对生活中的事与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深刻体会到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在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为人处事过程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注重自身的言行,从而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1、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颗沉淀的心去体会与细细品味,需要一种氛围与环境。去实现与文学作品作者心灵的共鸣,去感受作者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实践中,网络技术的普及虽然为人们获取信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在时间上与方式上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已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人们通过网络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取新闻简讯、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因为网络上有着众多的各类信息干扰,不能使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因此,在网络上品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还不是很多,网络仅仅只是为人们获取相关的文学资料提供了相应的媒介载体。

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好笔记,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内容较长、情节复杂等特点,比如名著《水浒传》里故事的起因、发展、大结局;还有各种人物关系的衔接与变化,仅仅通过课堂上简单的口头讲述很难使学生清楚的理解经典名著里的文学价值与内涵。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比如,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布置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截止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目标。

3、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己品味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处理好汉语言文学与经典阅读的关系,有利于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的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 贾波.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11).

[3] 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牛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讲故事”的意义探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讲故事”的意义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从增强聊天性、生动性和说服力这3个方面分析“讲故事”在“命题说话”测试项中的独特作用,帮助考生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

关键词: 讲故事;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作用;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题中最后一道题目是“命题说话”,此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在说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通话语音标准程度、词汇及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语言的自然流畅程度。这道题的成绩占测试总成绩的40%(北方方言区以外的地区有所不同)。命题说话的话题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选取30个。测试时,应试者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围绕话题单向连续说一段话,时间不能少于3分钟。从选定说话题目到测试开始,中间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且进考场不允许携带草稿和提纲,应试者只能在脑海中构思,边想边说。测试要求说话不能背稿子,要体现普通话口语色彩,用聊天儿的语气,亲切自然。“无文字凭借”的“说”比“有文字凭借”的“读”更难,暴露的问题也更多,因而,“命题说话”是整个测试中最难也是最能反映应试者普通话综合水平的项目。由于它所占分值最大,此题成绩的好坏对测试全局举足轻重。因此,应试者需要对它加倍重视。

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教师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线评测的测试员根据实践经验,一致认为“命题说话”项最容易拉开分数差距的原因是考生“说话”时间不能延续3分钟。有不少普通话语音综合面貌原本很不错的考生,常因为说话时间不足而丢了不该丢的分,因而不能考到自己理想的等级。怎样才能使“命题说话”顺畅地达到3分钟,稳中求胜呢?除了应试者自身要练就扎实的普通话基本功外,还需要重视“讲故事”在“命题说话”测试中的独特作用。

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的30个话题可按照记叙描述(叙述类)、议论评说(论说类)、说明介绍(说明类)等略作分类,合并同类项。在命题说话时,应试者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才能说得更加顺畅,而叙述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表达方式。“讲故事(即叙事)”就是一种标准的叙述,无论是叙述类、说明类,还是论说类的说话题目,“讲故事”均能发挥其独特作用,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讲故事”在“命题说话”中的具体作用。

1、在叙述类话题中可突出人物特点或事件经过,增强聊天儿性

叙述类话题以叙述这种表达方式为主。叙述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最熟的,应试者对这类话题容易把握。但若只是流于形式的泛泛而叙(即概括叙述太多),便会给听者一种空洞生硬之感,不易打动人,应试者自己也不易进入状态,话题难以继续。“讲故事”的方式本身就要紧扣叙述的六要素,突出人物、事件经过及结果,而且还要描摹细节或场景,模仿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命题说话”用“讲故事”的方式能有效避免说话的空洞生硬等缺陷,还能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和聊天儿性,使整个说话过程显得亲切自然。测试前打腹稿时可以围绕话题准备2~3个故事备用,应试时,围绕话题讲述故事,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这样就有话可说,顺畅地说满3分钟。

如“我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难忘的旅行”“我的业余生活”等都是典型的叙述类话题,准备材料时,都可以围绕各自主题,选择2~3个自己印象深刻的“往事”(或事例)作为故事的材料,测试时“讲”给测试员听。

以“我尊敬的人”为例,如果选择说尊敬的人是父亲,就可先从父亲的外貌、衣着、性格、对待家人及子女的态度以及他的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概述,然后再着重选择父亲的1~2个典型事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述说出来,这样既能生动形象地突出父亲的性格特点,又亲切感人。父亲是考生从小就非常熟悉的亲人,可供讲述的“故事”很多,在述说中可以根据应试时间与临场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删述说内容,娓娓道来,从容应对。

又如“难忘的旅行”一题,在说话时,可先点明该次旅行的时间、地点、人物,再将旅行的经过详细叙说出来。叙说中紧扣“难忘”这一主题,将旅行经过的景点以“讲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突出重要景点,讲述时可以根据应试时间的需要灵活增删在某些景点发生的故事细节,像聊家常般亲切自然。

2、在说明类话题中可增强生动性,使说明对象形象可感

说明类话题要求介绍清楚说明对象的特点、使用方法或操作步骤等。若是书面作文,可以直接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做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等)进行表述,但“说话”属于口语表达性质,若也套用书面说明的模式就会给人以文绉绉的感觉,这样无疑会削弱说话的亲切自然感。而在说明中穿插“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对说明对象进行介绍,不但不会影响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使用,反而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如“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我喜欢的季节”“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名人)”“我知道的风俗”等都是典型的说明类话题。

以“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为例,说话时先点明自己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是什么,紧接着说喜爱它的原因(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第三,如果喜欢的是文学作品,便可先讲述它的故事梗概,再讲述剧中主要人物的故事,还可附带讲述自己的观感;如果喜欢的是音乐舞蹈或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便可讲述在学习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故事,附带着把学习的方法等事项也讲了。

又如“我喜欢的季节”,说话时,先点明自己喜欢的是哪个季节,然后讲述喜欢的理由,最后选取自己在这个季节中经历的一两件典型的往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

当然,在以上两个话题表述过程中,要恰当使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故事”一讲,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自然清晰了,这样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听者的兴趣也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说话”时间也能轻松达到3分钟。

3、在论说类话题中可避免论证的枯燥,增强说服力

论说类话题属于议论性质,书面写作议论文的一些方法仍可借鉴,但要尽量多地使用普通话口语。论说类话题仍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合理、论证严密,但普通话教学的实践表明,书面论证的有些方法并不适用于说话。书面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例证法等。实践表明,归谬法、反证法等书面论证方法在口语论说中尤其不适用,其他几种论证方法在说话中也不太适用,而例证法在论说类话题表述中既简便易操作,又可生动形象地印证观点,能大大增强议论的说服力。用例证法理所当然就要涉及举事例,此时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事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更能吸引听众。用“讲故事”的方式避免了单纯说理论证的枯燥,使得应试者有“话”可说,论证显得真实生动,增强说服力。

在普通话“命题说话”测试用题目中,“谈谈社会公德”“谈谈对环保的认识”“谈谈卫生与健康”“谈谈美食或服饰”“谈谈个人修养”等都是典型的论说类话题。

以“谈谈社会公德——说勤俭”为例,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概括叙述的方法列举论据(如古今中外一些厉行勤俭节约的名人轶事),最后详细列举一到两则关于名人勤俭的典型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说,既证明了观点,又显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再以“谈谈对环保的认识”为例,首先表述当前我国环保问题的现状,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列举2~3个因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保造成损失的典型事例,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表述,从反面证明观点。只要把握得当,“故事”很容易生动、吸引人,观点也会得到有力证明,给测试员留下深刻印象,话题持续到3分钟也就不在话下了。

4、结语

在普通话教学与培训中,笔者将“讲故事”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掌握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效果明显。教学实践证明,“讲故事”在“命题说话”测试中确实能够增强“命题说话”的聊天儿性、生动性、趣味性、感染力,大大降低“说话”的难度,使考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顺畅地说满3分钟,减少了因说话时间不足而导致的大分值扣分。

5、参考文献

[1]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3版.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刑扞国.普通话水平测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4]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 索引序列
  • 有关普通话的毕业论文
  • 普通话论文有关的参考文献
  • 普通话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论普通话的重要性
  • 关于普通话研究的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