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毕业论文陈映真

毕业论文陈映真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陈映真

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题目

1.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2.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3.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4.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5.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6.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7.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9.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0. 、莎菲女士之我见

11.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2.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3.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4. 、论莫言的小说

15.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16.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17. 论《凯旋在子夜》

18. 论琼瑶的小说

19.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0. 论《鸡洼窝人家》

21. 论《棋王》

22. 论老舍的戏剧观

23. 论张贤亮的小说

24.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5.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26. 舒婷的诗歌创作

27.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28. 谈莎红的抒情诗

29. 秦似的杂文创作

30.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1.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2. 李准的小说创作

33. 秦牧的散文特色

34.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35. 论《钟鼓楼》

36. 论《北方的河》

37. 论王安忆的小说

38.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39. 论新诗潮

40. 论北岛的诗

41.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42. 论王蒙的小说

43. 港台文学研究

44.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45.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46. 论柯岩的创作

47.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8.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49. 论刘绍棠的小说

50. 论刘索拉的小说

51.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52. 周梅森小说论

53. 方方小说论

54. 余华小说论,

55. 苏童小说论

56. 格非小说论

57. 新生代诗歌研究

58. 金庸小说论

59. 席慕蓉现象研究

60. 论谌容的小说

61. 广西三剑客

62. 东西小说研究

63. 凡一平小说研究

64. 鬼子小说研究

65. 新生代小说研究

66. 新生代诗歌研究

67. 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68. 余秋雨的散文

69. 毕飞宇小说研究

70. 池莉小说研究

71. 张抗抗小说研究

72. 迟子建小说研究

73. 王安忆小说研究

74. 铁凝小说研究

75. 残雪小说研究、

76. 贾平凹小说研究

77. 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78. 论样板戏

79. 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0.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1. 老舍的戏剧

82. 新时期戏剧

83. 通俗小说论

84. 台湾现代派诗歌

85. 白先勇的小说

86. 陈映真的小说

87. 李昂的小说

88. 台湾乡愁诗

89. 台湾乡土小说

蒋勋于一九七六年自巴黎、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做艺术札记,同年底返国。一九七七年主编雄狮美术,将它扩大成为综合美术、建筑、戏剧、文学等多样化的刊物,而且使雄狮美术成为当时反映台湾本土化最具挑战性的杂志,掀起本土化与民族性之广泛讨论的热潮。一九七九年开始任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等,讲授“美学”及“艺术史”等课程。一九八三年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之创系系主任。担任过金马奖、联合报小说奖、金鼎奖、文建会国际版画展、世界华人文学奖等之评审;一九八九年广播节目“文化广场”获文化教育节目主持人金钟奖,同年生日在台北举行第一次个展,展出六十多副水墨书画作品。现任东海大学、国立艺术学院教授,在初中的时候蒋勋爱上了诗,数学练习簿上写满了诗句,诗是他少年寂寞心灵的最佳寄托之处。书店的世界文学名著译本,更是他立志成为作家的梦想。曾写了篇浪漫式的爱情小说,在《中国语文》刊登。进入高中以后,他继续写诗,也尝试写起小说。这时期遇到两位贵人──陈映真、 痖弦,鼓励他在小说、新诗的创作。受英文老师陈映真(也是台湾乡土作家)影响,《笔汇》、《现代文学》。 哑弦介绍他读了许多当代的新诗作品、评论,使他得以进入现代诗的殿堂。诗作曾发表于《自由青年》、《蕉风》上,也曾以第一人称的小说〈洛洛的故事〉,得了全省高中小说第一名。可惜,进了大学以后,竟停止写诗,虽然视野开阔了,但内心的情绪被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所纠结,彷佛一个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无法再浪漫起来。大一暑假,以写小说的方式,处理对生命的质疑,完成〈劳伯伯的畜牧事业〉,综合了中学时期的浪漫主义,和大学时期的存在主义;刊载在「中国时报」的前身「征信新闻报」。同年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的小说还有〈希望我能有条船〉,并分别选入《联副三十年小说选》、《人间选集》。但因初试啼声即受到作家楚戈等的赞美,将原本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拿来写小说的兴趣给压抑了,一停笔又是十几年。一九八0年,再度发表〈相亲〉于《现代文学》。而迟至一九八八年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说》(皇冠)。畅销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时报),是一九九二年令文坛惊艳的佳构。大学四年蒋勋曾停止写诗,直至一九七四年的夏天,到法国研究西洋美术史时,才又因为无法排遣的乡愁而动笔写诗。也因独自旅游的关系,怀乡的情绪彷佛经过酝酿而开始发酵起来,在内心翻涌澎湃,在压抑不住之下,于是买了笔记本,背出昔日熟悉不过的诗句,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而这些诗句似乎就是乡愁的病根,整整写完一本,好像把重重的乡愁呕吐尽了,原本抑郁的心,才舒畅起来。同时也重拾荒废已久的诗稿,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以最自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丢七、八年的写诗习惯,终于重新找回来了,这是他的第一本书──“少年中国”(远景)。继之而起的有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母亲》(远流),并获得中国时报推荐特别奖。七年后又出版诗集《多情应笑我》,同时入选畅销排行榜及联合报质的排行榜。一九九二年创作诗集《来日方长》出版(东华)。蒋勋曾说:“我写过小说,出了两本诗集,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诗和小说都必须要从散文的基础发展出来。一九八四年蒋勋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尔雅)才告诞生,而且一炮双响,隔年获中兴文艺奖及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一九八三年是散文的丰收季,共出版《大度山》(尔雅)、《欢喜赞叹》(林白)两本散文集。在文字创作的世界里,蒋勋触角十分宽广,他以诗歌吟诵年少的激情和乡愁的心声,用散文细说生活的曼妙情境,和对美学的深刻反省,更用小说处理人性神秘而复杂的内心,始终藉以关照社会的用心。且由于从事艺术工作多年,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对“人”的关怀,也显示丰富的视觉意象,仿佛以文字代替了线条,透过艺术的融合,产生了无比深挚亲和的美感。小时候,蒋勋在父亲严格的督责之下开始习字。每天日课包括大字三篇,小字一篇;常为免于一顿痛打,总在父亲下班之前,挑几个笔画简单的字,如,“上”、“大”、“人”、“己”等来蒙混过关。但在饱食母亲的丰盛晚餐后,又是一次晚课,重新铺纸研磨,小手被爸爸强壮结实的手掌,听着爸爸运笔时的呼吸,虽然父子如此贴近,写书法却还是童年的苦差事。二十几年后,蒋勋才真正贴近书法,觉得其中的顿挫点捺,是生命的一种实践。经由颜真卿的气势宏浑转向笔法苍劲的魏碑。也曾在研究所时期向王壮为老师学习书法艺术,这样的改变,到了法国,竟也成解乡愁的万灵丹,从此书法已成蒋勋生命的一种信仰,自认是对前一阶段生命浮躁嚣张的惭愧之情。小学时期的蒋勋喜欢在数学簿上画连环图,一本本的杰作是爱画的开始。初中以后,至民众服务站的绘画班旁听,教山水的老师是溥心畲弟子萧一苇老师,却只教教他悬腕写字、背古文。反倒是教花卉课的陈瑞康老师鼓励他放手挥洒,画个富贵的牡丹、雄赳赳的大公鸡。后因车祸骨折而中断国画的练习,只能随姊姊画明星以自遣。考大学时,因家人反对放弃美术系,但求替美术生背画架过过瘾,直到进了研究所才又回到艺术领域。受到庄严老师的生活艺术的熏陶──在外双溪的宅院写字、喝酒、看书画;与李霖灿老师共同陶醉在中国美术史、以及和晓云法师走在华冈上听溪水潺湲,领悟佛教艺术。追随那志良、谭旦冏老师在超级教室──故宫,学玉器、铜器、陶器等。第二次习画是随好友奚淞拜师于张谷年先生,只记得一个端正严谨的老人,很费力地在纸上示范“横平竖直”。为了研究中国绘画史,曾向老先生请益,虽然老先生不固执于故国山水,选择台湾秀丽美景入画,但还是会用《芥子园画谱》的笔法,,用了很多斧劈来皴阿里山的山石,但经蒋勋的细腻观察,阿里山的的林木,是包含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层次多变山林,所以除亲身经历、学理验证之外,再加上实地演练,发现阿里山的山林有的像赵孟頫用的“解索皴”,有的地方像王蒙用的“牛毛皴”,可是还要湿润芜蔓一点。从此回到故宫看画不再在枯燥无味 ,因为每一幅山水都能看出它的不同风貌,展现独特的风情,也诉说着历史的风采。这是蒋勋对绘画自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看法。引地指出,蒋勋的审美趣味是走在读者之前,直到有一天我们社会反璞归真,他的作品就会受到重视。他的《今宵酒醒何处》、《萍水相逢》、《大度山》等都是以自己的水墨小品作封面,从简单的线条,不难看出其雅、拙兼具的特质。在艺术方面的作品有毕业论文《渐江研究》,以及出版的有《齐白石研究》(雄狮)、《艺术手记》(雄狮)、《美的沉思》(雄狮)、《给少年的中国美术史》(东华)等书。一九八七年与席慕容、楚戈举行“山水”联展。一九九0年四十二岁生日举行生平第一次水墨画个展,隔年与小鱼、陈仕卿联展,两年后又与大姊蒋安联展。蒋勋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他就是 一个眷恋故乡的大地之子,也是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从一九七二年十月赴法国巴黎留学,次年把部分时间都到电影图书馆看三、四部电影,当时最心仪的导演为卓别林、黑泽明、费里尼、维斯康蒂等。在一九七四年夏天以搭便车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作艺术杂记至年底返国。一九八一年受邀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与来自世界山时各地区的作家相处四个月,其中包括老作家丁玲、萧军、吴组湘﹍﹍等。年底又重游旧地──巴黎、希腊等处。一九八三年旅游日本京都、奈良,寻找大唐遗迹,一九八七年又以此为出发点,作全球旅行,创作“路上书”系列,赴新加坡与大陆美学家李泽厚晤谈。再赴印度尼西亚巴利岛,远征布鲁塞尔、重游巴黎、阿姆斯特丹、希腊等地,乘船游历爱情海诸岛屿,土耳其伊凡塞斯、伊斯坦堡等古文明区。五月,首次踏上回乡的路途──西安,游历干县,兴平等汉唐古陵墓区。一九九0年二月赴广西贵州采访西南地区傩戏资料。并赴北京,访问钱钟书、杨绛、夏衍、卞之琳、冰心、等老作家。一九九一年二月与建筑师黄永洪游赏苏州庭园之美、杭州西湖之春。七月又与席慕容长征外蒙古乌兰巴托及南戈壁等地。一九九二年七月意大利阿西西、西耶那古城,一九八二年再往巴黎与沙特尔城。蒋勋多年来的旅行心得是: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活课程,使他获得更宽广的创意空间。所以建议将旅游纳入教育体系,让青年藉由“朴素”的旅游,磨练世界观及独立能力。而且他认为要深入认识作者,不妨亲临作者生活的家园走一走,才能体会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蒋勋的童年阅读是淡水河与基隆和两岸的自然熏陶,和民间庙会、母亲的说书开始的。读书则是严父督励的功课:《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真正接触到阅读乐趣的地方,他戏称是年少时期的图书馆──东方出版社,饱览世界名著:《简爱》、《咆哮山庄》、《基度山恩仇记》、《战争与和平》等都使他浸淫于书香气息中。到了高中,英文老师陈映真带领他们看英文原著的《异乡人》,介绍台湾现代作家白先勇、黄春明作品,以及大量阅读存在主义的著作:福克纳、卡夫卡、乔伊斯、伍尔福,都是滋润他求知饥渴的心。大学以后,较偏向史学、哲学,也曾在狮头山玄光寺里读佛经。《史记》,这一部旷世巨著,蒋勋认为可以当成美学来阅读,因为太史公不以成败论英雄,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留下完美的形象。如楚汉相争的项羽、刘邦,他们 不只是两个历史角色,而是深具生命力的血肉之躯,读了它便有了荡气回肠的感觉。所以,认定它是真正影响人一辈子的“经典”。当年就是受《史记》的影响,而从史学再转入美学的领域。他以为:中国图书自有一种将个人生命情怀提升在艺术之上。“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蒋勋对阅读的第一个建议。要先“博览群书”,在求精微的细读,才能打下深厚的根基。“文学不见得只是文学”,是他的第二个建议。根据他的阅读经验,即使是医药书籍《本草纲目》,也有打动人心的优美词句,值得一读。“无所不在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是他的第三个建议。他在巴黎的时候,为了多亲近巴黎,每天步行两小时,身边总会带本诗集,以便在歇脚的时候,读几首波特来尔、韩波、马拉美、阿波里耐的诗,让诗有呼吸的空间;法国人也都在有鸽子的喷泉小广场、露天咖啡座,徜徉在诗的世界里。蒋勋的相貌最大的特征是头很大,自然的卷发,喜欢穿着简单明亮的衣裤,肩上喜欢挂搭一个装有纸笔书本的背包,走路时常低头不语,兴致一起便会昂首高歌,声音之大令人不知所措,但就有如他的诗一般,给予人一种年轻的生命活力。他上起课乃有板有眼,胆小的学生可是十分敬畏,但在周末时,他家中的屋子总充满了师生的笑语不断。他是个难得见到脾气好,心地也好的人。诚如挚友奚淞所言:“藏在蒋勋内里的,是一个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少年形象。”他最可爱的美德是与人分享。他的小屋后院种了十多株玉米,便邀好友共享田园丰收之乐;偶吃到佳果,也不忘留下一幅画来与朋友共享,上面还落款为“这是水果”!或拿吃过的樱桃籽滓,随兴地画出一幅樱桃小品;或题上“三颗柿子未吃之前”。更为可贵的是:蒋勋先生以甲子的岁龄,,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蒋勋曾得过台湾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以及吴鲁芹文学奖。他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曾经做过广播节目《文化广场》、此节目由台湾警察广播电台播出,相当受到好评,获得了1988年的金钟奖。蒋勋认为“即使在大城市里,我们还是可以活得很悠闲。人要能自在、独处,不是依靠外在环境,而在於心灵的感知是否敏锐。”蒋勋说“前阵子停课在家,学会了用电脑来写作,来传输我认为最美的图片给朋友和学生。他们看了这些图片大笑,驱走了原本因为SARS而感到焦虑的情绪。”心中一盏灯,可以驱走满室的灰暗。 蒋勋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以生活美学、心灵健康为出发,让自己的生活、整个的社会,都能更美、更好。

《陈映真文集--小说卷》(陈映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陈映真文集--小说卷

作者:陈映真

豆瓣评分: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

页数:657

作者简介:

陈映真

(1937~),当代作家。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湾台北人。1959年在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读二年级时发表第一篇小说《面摊》,从而跻身文坛。其后发表了《我的弟弟康雄》、《故乡》等小说。1961年毕业后编辑《文学季刊》,数年间又发表了《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六月里的玫瑰花》等小说。1968年,陈映真应美国衣阿华大学邀请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行前被当局逮捕,1975年获释。在狱中坚持创作,出狱后发表了《夜行货车》和《华盛顿大楼》系列作品,中篇小说《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高扬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1983年后创作政治小说,《铃铛花》、《山路》等均是有影响之作。陈映真还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鉴于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7年授予他名誉高级研究员称号。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陈映真小说选》、《山路》,以及《华盛顿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识人的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映山红毕业论文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Tianjin Colleg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位于天津市,学院创建于2005 年,是由北京科技大学和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独立学院,是全国首批接受教育部规范工作验收的三所独立学院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1297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1个二级院系,7大学科门类,31个招生专业及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院系专业设置院/系专业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土木工程(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环境工程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制造)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管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

大健康学院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艺术学院音乐表演(声乐演唱)、音乐表演(钢琴演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计算机作曲)、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舞蹈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新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应用)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机械工程(机器人应用)、物流工程、无人机系、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法律系法学教育教学学院在专业培养,学生科技、文体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学子在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7项。学生毕业论文在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中曾四次荣获“优秀毕业论文”称号。学生艺术团《水姑娘》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舞蹈《映山红》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2018年舞蹈《梦回澜沧》再次荣获金奖及优秀创作奖。学院智能车队参加第二至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18支参赛队64人次获华北赛区一、二等奖;11支参赛队33人次获得全国总决赛一、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我院智能车队荣获国家二等奖2项,同时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获组织贡献奖。机器人大赛团队在“2007、2008、2011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活动”中均获得优秀奖。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十三届全运会、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中都闪现着我校学子的身影。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建校以来,累计共近300支实践团、79461人次开展社会实践。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演讲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毕业演讲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那份留存心间的毕业感悟

即使已经毕业了多年,但是那一份留存在心间的毕业感悟多年来却一直没有消散。那个时候的人和事,那个时候熟悉的脸庞,那个时候的音容笑貌,总是会在我的眼前回荡。我相信,之所以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回忆反而越来越深刻,也许是因为和这个社会的现实,以及当初大学校园里的美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才会让人不断的回忆过去,缅怀过往。

那一份成了今天的毕业感悟总是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再给我一次感动,给我坚持下去的力量。不得不说,那一份美好是现在感悟到的;正因如此,我才倍加珍惜当前的生活,也倍加珍惜拥有的一切。所以说,人往往只有失去过一次珍贵的东西,才会知道感恩,才会知道珍惜;而那一份已经失去的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活,产生的感悟足够让我们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因此,我会让那一份已经过去了很久的对毕业的感悟一直都留存在心间。让他在我迷茫的时候,或者说是在我遭遇人生痛苦的时候,能够再给我一次美好的回忆,让我重新收获一丝阳光。同时,那些抱着和我一样想法的同学们,我们也依旧在联系;每当对方有困难的时候,彼此总是相互帮助;因为我们都明白,作为这一份记忆的载体,是多么的可贵。也正因为那一份感悟,才让彼此之间的友谊,在时间的历练中,越来越深厚。

尊敬的评委教师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X级景观建筑学专业的XXX,很高兴在那里论文答辩,期望今日能为我20年的学生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我的论文题目是《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探究——以“新泰市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为例》,下头,就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问题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首先谈谈本篇论文的选题原因,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可是相对于精神生活却略为贫乏,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休闲活动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拉开了休闲时代的序幕。目前法定节假日也已经增加到了11天,这让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出行,享受生活,旅游已经悄悄地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居民在旅游项目上的花费逐年增加,1994年旅游消费占居民总消费额的5。9%,20xx年这个消费比值已经增长到了,由此可见,旅游在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20xx年国务院商务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此,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20xx年国内旅游人数到达约39亿人次,创造的旅游收入约万亿元,入境的旅游人数就到达了亿人次,使得中国旅游业首次进入到了全球前五位。

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会急剧膨胀,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当人均GDP超过20xx美元时,旅游需求将变得多样化,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便会产生。我国人均GDP已于20xx年突破1000美元,20xx年突破20xx美元,20xx年突破30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已超过10000美元。由此看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了历史性的转型阶段。

观光旅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景区游览的形式来展开的,进入到了21世纪,观光旅游的增长速度开始慢慢下降,而度假休闲旅游增长的速度却在大大增加,这种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游览方式成为了旅游的热门形式。全国各地旅游度假区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传统休闲度假功能的基础上,聚集度假、休闲和特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成为了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国旅游度假区建设如火如荼,这些旅游度假区主要是依托自然资源、依托人文资和依托游乐活动资源而建,为人们的出行和出游供给了新的目的地。

其次谈谈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现代城市游憩规划来说,旅游度假区能够满足市民户外游憩的需要,为市民供给“旅游在景区、生活在社区”的新的生活方式,为市民供给了“吃、住、游、娱、购、行”一站式服务的旅游目的地,将单一的观光旅游与其它形式的休闲体验结合起来,很好地满足游客多种旅游需求。

第二,从旅游区域协调发展来看,一方面旅游度假区能够促进周边景区的升级,一些设施破旧或不完善的景区能够和旅游度假区互动发展,到达整体旅游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旅游度假区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异常是一些城市近郊旅游度假区常常会作为新区发展的引擎。

旅游度假区作为人们逃离城市、释放压力的地方,应当为游客呈现非城市化的旅游环境,既要让游客体验到现代服务,又要避免将城市里的物质形态搬到旅游度假区内,这对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来说是一种考验。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和管理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而对于规划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例的研究上,缺乏对规划程序和方法的探讨,缺乏普遍的指导性,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设计流程,层层把关,很容易出现规划与建设脱节,成果无法落地实施,从而导致旅游度假区品质降低。再者,在规划过程中,协调不好生态、功能、形象、文化四个方面的问题,也同样会降低旅游度假区的整体旅游品质,所以,对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来谈谈论文的研究方法,近些年来旅游度假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变得综合性越来越强,与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法直接相关的文献还不多,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对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需要借助很多的理论梳理结合实例研究,在本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①文献分析法。

主要是对于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研读,这些文献资料包括学术论文、期刊杂志、相关书籍和网络文章,在研读的过程中,对有价值的重要论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②案例分析法。

除了对文献进行分析外,还需要结合国内外实际规划建设的情景,选取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旅游度假区规划案例,总结其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为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研究供给依据。

③归纳总结法。

经过以上的研究,归纳总结出良好的针对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方法,并且制定出贴合其特征的规划策略,期望对以后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

最终谈谈论文的研究结论,将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作为本文的研究选题是基于自我在平时的专业学习、实地考察以及工程实践中的一些发现。近年来,旅游度假区建设如火如荼,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一方面为人们的出行和出游供给了新的目的地,满足了很多游客的度假需求;另一方面,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有利于区域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国内旅游度假区由于缺乏引导,也出现了盲目开发建设、市场预期不足、形象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阻碍度假区发展,直至今日,中国的旅游度假区处于发展阶段。其发展趋势呈现出复合性、主题性、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的特征,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查阅后,发现国内对旅游度假区规划方面研究集中在实例的研究上,缺乏对规划方法和策略的探讨,缺乏普遍的指导性。所以笔者试图从理论和方法上提出解决目前国内旅游度假区存在问题的方法,试图构建一套可行的规划基本方法,提出相应的策略。

本文着眼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特点,以相关理论为指导,经过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借鉴,并结合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具体规划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对每个层面的设计层层剖析,经过整合探索出系统性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法和策略,具有必须的可推广性。

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涉及的资料异常广泛,概括而言,它是在对项目背景、相关规划、场地特征、旅游发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专题研究、目标理念制定、整体规划控制、规划系统构建、系统叠加生成、重点设计六个步骤进行系统性构建和规划设计,这是一种适应性设计。

它强调了旅游度假区的特征和所在地区条件的客观性,是一种理性的、实事求是的设计态度,对于对抗盲目复制,千层一面的设计弊病,解决旅游度假区的问题,发挥其最大综合效益有着现实意义。

论文的研究探讨是基于现阶段我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总结其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化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给今后的旅游度假区的研究和实际建设供给一些参考,但受时间和篇幅限制,加之笔者学识有限,全文难免有错漏和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文章将很多篇幅用于探讨旅游度假区的特征及其规划理论和案例借鉴,并对实践项目进行层层剖析,总结出其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关策略,可是对其所在的客观环境的差异性研究得较少,只是笼统地提出了一个概括的方法策略,具体的操作应当结合实际项目的特殊性来综合体研究,所以,提议后续的研究能够从这几个方面重点展开。

以上是我毕业论文的一些基本情景,欢迎各位教师批评指正多谢。

亲爱的同学们:

激情的六月,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近段时期,美丽校园的夜空,总会划过宿舍里传来的阵阵欢呼声,我不知道那是同学们在为所喜爱的世界杯劲旅摇旗呐喊呢还是在为毕业欢呼。我知道,球迷很多,还看到我们的女同学上报当“非女郞”(好像一个叫舒舒,一个叫刘荫是吧)。只是足球固然精彩,但与我们相距遥远,泱泱大国目前只有“呜呜祖拉”,无缘“大力神杯”。我们还是为自己欢呼吧,欢呼我们的胜利毕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万人集会,以最隆重的场面、最热烈的方式为20xx届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在这盛大的节日里,所有的欢呼、所有的荣耀、所有的祝福都归属于在场的每一位毕业同学!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为同学们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注学校发展、关爱同学们成长的家长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年复一年,我们在这里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学子。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情相似,心中既为你们的成才而欢欣喜悦,又为你们即将远离而依依不舍。你们在重大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母校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面对百年不遇的干旱和高温天气,毅然挺进虎溪,虎溪校区因为有了你们而焕发勃勃生机;你们面对无情的汶川地震,虽心有惶恐却表现得井然有序,在救灾志愿者的队伍里出现了你们爱的足迹;面对来势凶猛的流感,你们镇定自若,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决定,让那肆虐的流感在我们校园未能得逞毫厘;不仅仅如此,你们还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直接见证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事业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你们的青春汗水,学校前进的每一个步伐都留下了你们拼搏进取的印记;特别是80周年校庆,你们意气风发、激情满怀,所表现出的重大学子风范让海内外校友深刻记忆。在此,我要代表学校向你们道一声谢谢,感谢你们对重大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不能忘记,你们在为重大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也许对于你们大多数同学而言,我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我的讲话不是那么睿智,虽然我的歌声不是那么动听,虽然我打网球的动作不是那么标准,虽然我的工作还未达到你们的要求,但你们给了我最响亮的掌声,鞭策着我为学校贡献毕生的精力!对于我,你们可以选择“爱我或者不爱我”,而对于你们,我只能选择“爱你们或者更爱你们”!此般感情,是师生情,是朋友情,你们离开学校,变换的只是从学生到校友的称谓,但永恒的,是我们的情谊!再过20年,李晓红,一位七十岁的退休老人,依旧愿意在这里等你们,将去学点新歌,上台再为你们演唱祝福!

连日来,不管太阳多大、雨水多密,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工作安排,我都尽力参加各个学院的毕业合影。给每一个学院的学生照相是我的初衷,不拒绝在任何场合任何同学拉我合影是我的职责,但由于特殊原因,仍有动力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少数学院我未能参加合影留念,在此抱歉地向你们说声“对不起”。

几年前,同学们怀着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选择了重庆大学,在这里度过了你们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灿烂的流金岁月。大学生活是无比美好的,若干年后你一定还会记得,缙、云湖畔的晨读和民主湖旁的吉他,教室里占座的水杯和球场上激昂的叫声,宿舍里常年召开的“卧谈会”和考试前的“挑灯夜战”,难忘的英语四六级和那幸运的“425”及格线,还有思群广场上惊艳的“阿凡达”和知名度颇高的“国民校花”,外语角的邂逅、临江路上的等待、竹林里的浪漫,所有这些都将铭刻在你们的记忆。当然,你们也一定还会记得食堂饭菜的“独特味道”,记得课桌、厕所里的“激扬文学”,记得操着一口“川普”的老教授,还有民主湖论坛上宣泄的“酣畅淋漓”,不过到那时,再提及这些你们一定都会泯然一笑,因为这就是母校!华中科大的根叔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我还想再补充一句:“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左看右看不顺眼,但还要回来看的地方!”

各位家长、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又到毕业季。有幸站在这里,在诸位即将翻开人生新篇章的时候,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

既代表在座的每位老师,也代表我自己,不抒情,不煽情,接地气地和大家聊几句实在的。

首先恭喜你,穿过了人生第一个黑暗隧道,爬上了一个小土坡,从此以后,再碰到什么大考小考,天空就会飘来N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当人从长时间的紧张疲惫中,一下解脱出来,十有***会进入失重状态,苦了那么久,你想尽情吃喝玩乐,带点报复和肆意的快感,很正常。

我只想提醒你,安全,安全至上!日子还长,你慢慢来――除此以外,父母生你容易,养你不易,你的安全不属于你自己,请你,且乐且珍惜。

我猜你吃喝玩乐两个礼拜以后,八成就会进入那么个状态――睡得昏天暗地,醒得晕头涨脑,目光呆滞地洗漱,蓬头垢脸地上网,热火朝天地聊天,两眼贼光地打游戏。

父母心疼你苦了太久,懒得跟你大呼小叫,睁一眼闭一眼,由着你吧,然后你人就慢慢颓了,干啥都不起劲,一心等开学。

三个月说长也短,说话间你就上大学了,然后你会发现,你上当了!大学没有想象的那么自由和高大上,搞不好校舍没有咱们的中学洋气,课程比中学还乏味枯燥。

你的中学老师,虽然是一群情智商都不怎么高的人,但是他们谨慎胆小,善良心好,陪你成长,一起欢笑。

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可以很温暖。然后,你的大学记忆里,同学永远比老师清晰。当然,大学里也可以碰到影响你一生的人生导师,看你运气。

一、关于暑假

这个假期,我给你一些可行的建议:

报个名,去把驾照考了;约几个靠谱的朋友来趟靠谱的旅行;去听音乐会买畅销书看热门电影;

去把一直想学的吉他学了,看你想看的书,干你一直想干的事儿。动起来,你会发现生活很美好,怎么都比在家傻宅着强。

但是,这个假期最重要的事儿不是瞎玩,而是陪父母,哄他们开心,修补一下被应试教育折磨得千疮百孔的亲子关系。

你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和父母的分离已然开始了。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注意力开始无限外放和分散,唯独注意不到身后逐日衰老的两个人。

我18岁离家求学后,几乎再也没有跟父母相处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我一直以为来日方长。

不知道一向健康的父母会在10年之内相继离我而去,没有孝敬过他们,更谈不上好好的陪伴,终生遗憾。

这世上有很多事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无常,岁月无情,如果你把我的话听进去了,一切都来得及。

二、关于大学

人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专业以外的不急之务,譬如多年阅读累积出的大智慧,譬如长期锻炼而来的好身体。

譬如良好的家庭教养内涵,譬如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譬如人脉资源,等等。所以,在大学里,除了专业学习以外,你要做的事儿还很多。

首先要广泛阅读,读罗素说的“没用的书”――读“无用的书”,日后方能做“有用的人”。

俞敏洪谈到他的大学生活时,说:“不管北大给了我什么样的影响,大学期间读的500本书,才是真正决定我人生和未来的关键。”

如果这四年你没有荒废,未来四十年你就有可能开始的相对从容。

去寻找所有能营养你的东西,那些跟艺术、跟美、跟普世价值有关的东西。

譬如听一些好的音乐,既能让你血脉喷张,也可以让你沉默安详;看一些经典好片,体会光影背后的深邃;

还有那些有质量的讲座、培训、脱口秀和公开课,能吸收就不要错过了。

20岁前后是人生的上升期,做加法,多读书、广交友、勤做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跟有“料”的人做朋友,他们刚从你的年纪走过,理解你的想法和困惑,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吸取,这会让你在未来三五年内少走不少弯路。

多做运动,切莫放纵。因为年轻,所有的身体指征良好到会让你失去警惕性。

我亲眼见过在企业招聘中千里挑一胜出的大学生,在随后的体检中惨遭淘汰,拿着报告单在医院走廊里放声痛哭,忏悔自己四年疏于运动,作息不规律等等。

三、关于处世

越是年轻,越要有意识地积累智慧,辩证思维,不偏激地看问题,尤其不要在网上胡乱吐槽泄愤,逞口舌之快,做无用之功。

与其抱怨,不如实干。

肯尼迪说“不要总是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你要常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这话适用于全世界的年轻人,用来解读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以一己之力,或许对全局没有大的改观,但是鲁迅先生早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借一句网络金句,更加直白简单――“你有阳光,中国就不会黑暗。”

总之,带正知正见去生活,努力让自己内心强大,就无需在意众声喧哗!

好好珍惜这四年,这几年在你整个人生过程中的影响之大,你以后就知道了。

感谢在座的同学们,我们相伴三年,缘牵一生。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歌,愿你们好好谱写,唱响未来的每一个日子,无怨无悔!

谢谢各位!

时光荏苒,从我身边走过;岁月如歌,在我心中铭刻。终究要离开母校了,离开这片我曾挥洒过无数汗水与泪水的天空。三年,人生中无可比拟的三年,会成为我一辈子财富的三年。我想说,谢谢你,母校!

三年前,我带着激动而又景仰的心情迈进金中,三年来,我在这座知识的圣殿、培养人才的摇篮中,感受她的温暖与丰富。三年的时光,一千多页的喜怒哀乐,就这样匆匆翻过,但是,它却给我留下那么多生动的细节,那么多精彩的片段。其中,有年少的顽皮不懂事,有青涩的失败的经历,有茅塞顿开的成熟感悟,也有回味无穷的成功历程。三年的生活,我匆忙走过,却充实而美丽;我流过眼泪,却伴着欢声笑语;我踏着荆棘,却嗅得万里花香。三年间,我在金中长大,金中就是我温暖的家。在这个欢乐的大家庭里,我用梦想和青春编织着温馨绚丽的高中生活。在此,谨让我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我的母校,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感谢我敬爱的老师,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

感谢我的班主任颜仕俊老师,是他的严厉与温柔交织让我们感受到父爱般的温暖,还记得曾经撅嘴反抗永远只能穿着千篇一律的白校服,却在如今明白有多舍不得那一片雪白;曾经疑惑不解为何那么努力练习大合唱,却在如今明白有多放不下那一片映山红。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倪老师,谢谢他在上学放学路上给我讲那些道理与故事,给予我鼓励支持,这是和老师家同路所带给我的独有的财富。感谢我的数学老师徐老师,谢谢他在我数学最失意的时候仍然微笑着选择相信我,让数学本是弱项的我能够重新找回自信;感谢我的英语老师,谢谢她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习题,直到声音沙哑到只有我一人明晰。感谢杨老师,吉老师……还有那么多的老师,我又怎么感谢的完,三年的恩情,那是我用一辈子也偿还不清的啊!

现在,我即将离开,教学楼依旧庄严肃穆,课桌椅依旧整整齐齐,太阳花开的依旧耀眼明明媚,学弟学妹们还要继续在这里学习生活,经历他们的人生,作为学姐,我想告诉他们,置身于这样优美雅致的学校,感受这样浓厚温馨的学风,努力学习是最重要的。高中必须认真学,勤奋刻苦,最重要的是不要偏科,如有偏科必须及时改,而且不能讨厌某科,要对每一科都感兴趣,兴趣程度不同是理所应当的,但要重视每一科,兴趣特别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利用下课时间把老师讲的内容最好理一遍,错题本必须整理,不会就问,还有就是多做题,见识的题型多了考试遇见题就不会无从下手了。相信你们一定会努力,为金中创造下一个辉煌。

“花儿像个漏管,花中西施名传。每当春季开放,彩霞映红满山。”谜语中的西施就是映山红,红的似火,黄的像金,风姿绝艳,灼灼其华。 在故乡,几卷春风,几场春雨,桃花、梨花开了;来了春燕,来了布谷鸟,那满坡的映山红也准时开了。 映山红在偏僻的山坡带着羞涩从绿草从中伸出它的笑脸,红艳艳的,像火苗,像朝霞,醉了一座座山岭。 一眼望去,山山岭岭,起起伏伏,灿若云霞铺满了山坡,热情奔放,无拘无束。 远看,像一团团燃烧的、跳跃的火苗。近看,绽开的花瓣,娇艳得似绸,花瓣边缘弯弯曲曲的,似仙女的裙边。细看,一朵花由五个花瓣组成,花瓣围着几条黄色的花蕊,嫩黄花丝点缀着艳艳的花瓣。 那数不尽的花朵儿,把枝丫团团围住,一枝挨着一枝,一朵挤着一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楚楚动人。 曾几何时,住在山上的映山红被搬进了城。在城市街道沿路铺排,与山茶、樱花、叶子搭配得高低错落、相得益彰。在风和日丽中展示着静美,绽放着艳丽。春夏交接时,阳光雨露滋润过的映山红一泻千里,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怒放,随清风吹来一缕缕芬香,弥人鼻息,沁人心脾。 最喜映山红绽放幽深山谷,不是一朵、两朵,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开在蜿蜒起伏的`山脊上,展示着耀目的妩媚和娇艳。 一花独放不是春,看着成簇成群、漫山遍野竞相怒放的映山红,我的心一次次被点燃…… 最初认识映山红的时候,是孩提时的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那像红星一样鲜艳灿烂的映山红,一直承载着儿时的梦想,承载着无限美好的希望。第一次真正见到映山红,是邻居家的小女孩告诉我的,在她家玩时,我哼着电影里那首《映山红》插曲,她说:“我知道山上有一片映山红,正开着花呢!”我特别惊喜,和她一口气爬上了那个山梁,果然是映山红!和电影里的一样红、一样美!椭圆形的绿叶布满枝头,束状的红花,每朵都像一个红色的小喇叭,几十朵聚在一起红艳妖娆。 看着眼前这一片映山红,我又哼起了“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脑海里浮现出了像映山红般的老师…… 她就像一枝俏生生的映山红,她总穿着红色的衣裳,围着红色的丝巾,乌黑光滑的马尾上绑着一根红色的丝带。她清新脱俗,宛如下凡的七仙女,不染红尘世俗,她心里住着炙热的爱,爱着我们这群大山里的穷孩子、泥娃娃。 她爱我们,我们也爱她。童年家贫,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答谢老师的精心培育,苦思冥想后只有那映山红了。第一次送花怕她嫌弃,便悄悄地把精心挑选的一大捧艳丽的映山红放她的门口,敲门后跑了躲在一旁,只见她开门四处张望不见人,抱着花儿细嗅,满脸的笑容,如捡到宝似的。她把映山红养在她的脸盆里,一朵一朵开着,把她的脸庞映得更红了…… 《红楼梦》里的佳人如花。黛玉是芙蓉花,宝钗是牡丹花,湘云是海棠花。在我的眼里,老师就是那朵映山红,明丽似霞,热情如火……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又是一年映山红如火如荼尽情绽放,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老师…… 映山花红为媒,让我和先生结了情缘。先生爱花甚于我,他尤喜那开满山岭的映山红,而他也是其中的一朵,开在了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里。 得知他喜爱花儿,是那年社团组织去莲花塘玩,别人都忙着看亭台楼阁、婷婷的荷叶与浮浮沉沉的戏鱼,只有他在那火红的花丛中灿烂地微笑着。我很是好奇,为何一男士这么喜欢山花烂漫?我走近了他,告知这火红色的花朵可食的,他半信半疑地嗅着花儿问道:“真的可以吗?”那笑容如天真的孩子,我使劲地点点头,摘下一朵去除了花蕊食之,又挑选了一朵大的鲜艳的递给了他,他照着我的样子塞进嘴里,嚼了几下后点头,“酸酸甜甜的,还真有童年的味道。”我疑惑不解,歪着脑袋问:“童年的味道?”他认真地回答:“童年就这般酸酸甜甜的,开心就笑笑,不快乐就哭几声……” 毕业后大家都奔向了大城市,他却选择在大山深处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他教出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论文比赛多次获奖,组织学生知识竞赛也获过不少奖,他的好数不尽说不完,深受师生的爱戴,深得家长的信赖。乡政府的领导看上了他的能力,希望他去政府跟班,可他爱学生、爱教育,怎会舍得放下? 直到诊断出他胆囊里有一颗石头,他才不安分地住进了医院里,孩子们不停地追问我:“普老师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后来先生需要动手术,我也请假了。学生们不知从哪里得知了真相,就给我和先生写信,不知我们家的地址,只能把信放在了先生的办公桌上。当看到那一封封信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些可爱的孩子就是那一朵朵映山红,与先生一起开在了那个不起眼的山野里,灿烂着,唯美着……

二胡二泉映月毕业论文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闭目遐想,体会着阿炳与生活与社会的抗争,这首曲子满载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包涵着他坚强不屈的意志,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听着让人感动得落泪。凄凉中透露人间冷暖,悲切中反映世事兴衰。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几多哀愁,江水东流。悲切渗透灵魂深处,三叠九折,一曲终了,岁月无痕,人生如歌,只有月华如水,淹没了奏者和听者的双眼。好的音乐,是让人告别颓废、恢复信心、意气风发、才思泉涌最纯净的圣水,洗涤灵魂,沁人灵魂!!“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靠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靠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靠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心弦的琴声,使他不再感到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当我感到疲倦时,当我感到孤独时,听着这首《二泉映月》,我感到了无比的快慰,感谢阿炳带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感谢一切喜欢音乐的人们,音乐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亨受。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对我有帮助6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胡艺术 传统民族文化 音质 音色 演奏技巧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

宋代陈阳的《乐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朝已经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成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统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二胡演奏水平。

元代,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就清楚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拉弦乐器的通称,传遍大江南北。

直至近代,胡琴始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二胡艺术特色分析

1.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二胡艺术的源泉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精粹。

二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

二胡所具有的独特的静态幽淡美、自然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二胡艺术音色柔和、抒情细腻、重神韵,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文献中有的说是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有的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有的说“帝俊生晏龙,是始为琴”。

究竟如何,因无实证,尚无定论。

就已知资料而言,琴在周代已确实存在。

古文献中就有记载琴能“尚恬淡希声,决糜漫烦响”。[1]此外,《乐记》中对琴声的感觉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二胡艺术的发展就受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演奏方法到审美趣味无一例外,其追求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2]

音乐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神灵的崇拜,景物的诱发,心中的激情,现实的冲击,个性的挣脱,结构的探寻等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激发出动人的旋律创作。

二胡艺术的创作形象动人,不但受益于我国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灵感。

《红楼梦》里描写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3]二胡曲《黛玉葬花》,是取自评弹曲目“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演奏者以轻拢慢捻的手法,丝丝入扣,声声入情,再现了林黛玉“自卑、自尊、自怜”的悲情艺术形象,让人产生怜香惜玉般的无限伤感。

《满江红》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词牌,宋人王善及近代的作曲家曾为之谱曲,在我国广为流传。

作者将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加以变化发展,将四川扬琴音乐与昆曲巧妙揉合,为图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

该二胡协奏曲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激发起对侵略者的憎恨。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经艰险,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能打败一切侵略者,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

全曲充分表现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壮的音乐主题,它具有历史题材所需的古朴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民间的丰富养料。

2.纯净的音质、淳厚的音色是二胡艺术的生命

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音质是指声音的质量,如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的程度等。

音色是指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

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

[4]在音乐世界中,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质、音色,从而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

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腔”味最浓的乐器之一。

所谓“腔”,是指声乐演唱中的声腔。

之所以说二胡带“腔”,是因为二胡极富歌唱性的圆润音色近似人声,而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则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并以接近人声为贵。

同时,二胡又长于演奏旋律以表现音乐中细腻、缠绵、哀戚、柔美闻名于世。

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多变的演奏技巧是二胡艺术的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非常之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和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上,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各显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则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其中左手的滑音和揉弦,右手弓法的在二胡演奏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

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

滑音是二胡左手最有特点的技法之一。

其功能:一为表现音乐,二为调节技巧。

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首先体现为点缀音色,深化感情色彩。

滑奏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对发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浑然一体。

[5]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

揉弦给二胡音乐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美,例如二胡曲《江河水》中为了表现特定的性格,顿挫的节奏感,以及颤动的内心情感,采用了压揉技巧,压揉,即是二胡揉弦技巧的一种独特方法,其效果压抑、激愤,具有明显的内在潜力,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祝桐君校注.与古斋琴论四卷[M].

[2]郑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J].黄钟,2006,(z1).

[3]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2002,(1).

[4]雨牧.浅谈二胡音色的变性[C] .二胡文集.

[5]苏沙宁.二胡滑音的二重功能[J].乐器,1993,(4).

二胡艺术地域特色研究【2】

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 二胡 艺术 的 研究 在 发展 ,特别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其发展的脉络、演奏的技巧及艺术的风格流派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关注不够。

本文试从时间的历时性研究转入空间的共时性研究,就二胡艺术的地域特色作简略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 键 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 地理 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人的体质和 社会 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

人的 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 科学 依据。

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 理学 的研究 方法 ,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 分析 ,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

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

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 音乐 范畴更近了。

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 影响 ,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

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 刘天华移植 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

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

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

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 应用 了上述节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

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综上所述,二胡 艺术 发展 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 科学 的评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 方法 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 研究 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 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

就 音乐 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

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 内容 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

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

二胡艺术亦是如此。

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 中国 二胡艺术中 影响 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

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 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 政治 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

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

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

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

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

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 历史 文明程度。

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经济 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

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

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

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 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

丹纳在《艺术 哲学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 时代 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 自然 与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

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

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

“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 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 文献 :

[1]朱道忠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中国二胡 2004年 第2辑

[2]程民生 《开拓历史的空间——历史的地域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7版

二胡的艺术魅力论文【3】

摘 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

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

“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

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

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

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

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

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

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

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

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

“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

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

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

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

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

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②王晓红.民族乐器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63.

③张慧元.全活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243.

如何发给你?

关于电影放映的毕业论文

相关资料: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发展到1995年的。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上争论不休的政治不稳定进入9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整个社会慢慢进入民主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产阶级形成并稳步扩大,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有线电视的开通、录像市场的扩大、卫星电视的前景,一方面争夺着电影观众,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电影节目而培养了观众,且它们都是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产业,这使得政府和大企业开始注意电影市场的价值。大众文化开始盛行。流行音乐乐队等开始流行,消费人群年轻化,产品包装要求提高,对大众偶像的消费需求增强。在现代韩国社会的变化过程中,青年群体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在社会意识方面则是历史变革的动力。截至1995年的统计,14-24岁的青少年人口略超过900万,占总人口的。韩国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战略和提倡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战略,使得整个社会普遍认为,韩国的未来命运掌握在“一个背包就能周游世界,懂电脑,会利用先进通讯设备,处变不惊,有坚强毅力,主张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注:金镇旭(韩):《80年代至90年代的韩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生论文,第27页。)特别是大学生(占青少年总人口的约)(注:君冢大学(日)、吴鲁平(中)、金哲秀(韩):《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页。),他们在80年代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机会享受1988年奥运会以后的经济富裕和政治稳定。他们将成为韩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在造成韩国电影振兴繁荣景象大的社会背景中,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指出:韩国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罕见的民族凝聚力。韩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与韩国观众对本土电影非理性的热爱,蜂拥而上的参与行为是分不开的。许多影片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的上映,媒体一律不能有批评声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会被认为是“不够爱国”。当政府放宽“电影进口限额制度”时,电影人立刻示威游行,而韩国大众媒体一律给予最大的支持,结果迫使政府对电影人和民众做出妥协。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从这点上来看,应该说韩国文化论作为‘大众性消费品’而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具备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就后,‘政治言论’的影响力下降,人们有了一点可以说说‘文化’的空闲和‘自信感’。国际化的迅速进行同时也成为一种压力,因而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设定也越发显得重要。”(注:权淑仁:《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当代韩国》2000春季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1页。)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权淑仁教授在《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一文中,探讨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韩国文化论”缺失的原因。笔者借用这段话是想说明:韩国电影作为“大众性消费品”具备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出现,正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的成熟,和电影产业内部制作、发行、放映诸环节的合理营造——其中电影制作人对类型片的有意识的推进和发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大资本的介入改变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电影资金传统上有两大来源,但进入90年代,制片投资发生了两次大变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影产业及电影形态。1.产业背景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上是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的。1986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进口外国影片,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一年即发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为本土影片,300部是进口影片。其中仅好莱坞和香港两地的娱乐片即占70%多(注:全阳骏(韩):《韩国:电影工业、美学、新潮流》,李莲英译,《新亚洲电影面面观》,焦雄屏编,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页。)。80年代,韩国大电影公司将利润由对本土电影的投资全面转向进口好莱坞电影。政府虽然制定了“电影放映限额制”,但好莱坞利用美韩贸易谈判的机会,强制韩国政府采取自由化的电影政策。美国电影公司不须经过垄断进口的韩国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韩国市场。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1.电影政策电影审查制度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放映限额制度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经济政策调控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2.电影文化的普及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电影节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纪录片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短片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是你需要的,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教你一个办法,从不同的文章里节选合成一篇论文,你以为你的老师真看哪?!

进入电影的方式 《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 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 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 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去在南京,现在在香港,看电影的仪式感是很强的。 隐性的灯光, 隐蔽的银幕、 典雅的装饰, 都在提醒人们已经进入一种非生活化的状态。接着灯光渐暗,纱幕徐徐拉开,而音乐则悠然响起,观众是慢慢地, 不知不觉地被引入的, 电影院所做进入仪式为观众提供了心理的准备。这不像我们的电影院,人还没坐定,灯光突然灭了,到处吵吵嚷嚷。 而封闭性的空间,场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银幕上光影与声音的引导,观众心理的放大效应,所有这一切,都在强化着一种进入仪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主体意识暂时消失,而身心两个方面都不由地交给了银幕。所以看电影都会有一种失去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代电影的视听强剌激,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叫着“感觉剥夺”。而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来形容艺术欣赏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有如宗教仪式的艺术仪式。人们只注意到电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没有注意到进入电影院参与艺术仪式对一个观众心理的潜在影响。

映像杂志简介

《映像》杂志社是2012-09-05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96号省委党校15号楼。

《映像》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000792246788H,企业法人张国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映像》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广告的发布、代理、策划;组织摄影及文化交流活动和服务。编辑、出版、发行《映像》杂志(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映像》杂志社对外投资2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映像》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摄影与摄像-----邮发代号: 82-683. 人像摄影----邮发代号:46-229 中国商业摄影----国际标准刊号ISSNISBN 7-5362国内统一刊号邮发代号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陈映真
  • 映山红毕业论文
  • 二胡二泉映月毕业论文
  • 关于电影放映的毕业论文
  • 映像杂志简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