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期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期刊

发布时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期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该职位自身没有相应的行政级别。

研究员属于科员人员,不具备行政级别。但是从1992年起,研究院每年都有研究人员因贡献突出,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共有49名研究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15名在职,研究院40%的研究人员具有高级职称。

扩展资料

1956年11月24日,在时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闻天的提议下,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1958年,“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更名为“国际关系研究所”,与中科院脱钩。

1973年,为适应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外交工作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重建国研所的指示。重建的研究所名为“国际问题研究所”。

1979年,外交部明确规定研究所的方针任务为进行中长期、战略性和政策性研究;研究所应成为外交部进行战略性调研、重点国家基础调研和培养调研专业人才的基地。

1986年,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2014年6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7月29日,举行了“所改院”更名仪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文版月刊《现代国际关系》、英文版月刊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中文版月刊《国际资料信息》。此外,本院还不定期出版有关国际问题的各种专著。《现代国际关系》(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中央级综合性学术月刊,每月20日出版。1981年10月创刊,1986年定为季刊,1992年改为双月刊,1993年起始为月刊。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外交和国际关系类、国际经济类核心期刊,在外交和国际关系类中一直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成为此届国家期刊奖三个等级奖项中唯一一份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类获奖学术期刊。《现代国际关系》杂志本着为党、政、军、学、企各界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世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宗旨,力求充分展现专家和学者对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理论、各地区和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的重要发展变化、世界经济、重大热点等问题的最新最优研究成果;在发挥政策性、时效性、学术性“三位一体”办刊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理论研究与动向研究有机结合,基础性与时效性兼顾的特色,也希望得到您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作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一本权威性刊物,《现代国际关系》杂志更强调创新与开拓。继2001年7月全面改版,在形式上与国际标准接轨之后,从进一步提高内容质量着眼,开辟了政策报告、特约评论、专题研讨、热点对谈、书评等广受欢迎和好评的栏目。愿拥有《现代国际关系》的您,多一个助手,多一个益友的同时,能助其广之。《国际资料信息》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月刊。它借助该研究院是国内权威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拥有雄厚研究力量的优势,向广大读者提供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系统性专题资料和信息,帮助读者分析把握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形势走向。国家图书馆已将之列为馆藏刊物,一些单位将之全文输入数据库,许多高等院校将之列为重要参考教材,不少媒体亦大量转载本刊文章。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本刊从2002年第7期再次改版后,扩大了刊物容量,向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新版《国际资料信息》设有背景资料库、国际组织动态库、人物库、思想库、数据统计库、周边国家情况库等多个栏目,加大向读者提供国际问题的背景性、基础性研究成果和系列资料的力度,让读者在更广阔的面上、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世界局势,把握世界变化。《国际资料信息》提供的信息准确、系统、及时、适用,可以成为党政军领导,宣传、外事、经济、科研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和助手。据多年来读者反馈的信息显示,本刊特别有助于研究人员获取详实、权威性的基础资料以及大学生了解国际背景知识和考研使用。

研究员本身只是一种职称,研究员对应教授,副研究员对应副教授,享受行政级别的厅局级待遇。 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简称国研院)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直属专业研究机构,主要对当前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中长期战略研究,亦对国际事务中重要的现实和热点问题做出及时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供决策参考。属于正厅级别编制; 2、研究员本身只是一种正高级别职称,不代表级别,只是享受厅级别待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副院长都是研究员,所以他们都享受正厅级别待遇;

正厅级别待遇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简称国研院)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直属专业研究机构,主要对当前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中长期战略研究,亦对国际事务中重要的现实和热点问题做出及时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供决策参考。属于正厅级别编制;2、研究员本身只是一种正高级别职称,不代表级别,只是享受厅级别待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副院长都是研究员,所以他们都享受正厅级别待遇;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系列期刊

《财务与会计(导刊)》 刊号ISSN 1009-7546 CN 11-4278/F

年终奖个税优惠政策将延续至2023年

年终奖个税优惠政策将延续至2023年,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年终奖个税优惠政策将延续至2023年。

即将到期的年终奖个税优惠政策将再次延续。

据央视新闻联播,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延续年终奖个税单独计税优惠政策,补税低于400元豁免政策等。

国务院预计,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可减税1100亿元。而这也为2022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打头炮。

年终奖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延续

会议称,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

这意味着今年底到期的年终奖个税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将延续,对不少工薪族来说,年终奖或将少交一笔个税,真正减轻了工薪族个税负担。

早在2018年底,财政部 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相关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以下简称月度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假设小王年终奖1万元,按照上述计算方法,适用最低档3%税率,也就是仅需缴纳个税300元,最后到手年终奖9700元。

不过,上述《通知》明确,在2021年12月31日前维持前述年终奖单独计算纳税优惠政策。但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年终奖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到期取消引起不少工薪族关注,有人担心会因此年终奖税负上升。

同样以上述小王为例,假设小王全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取消年终奖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后,1万元年终奖需要按照10%税率纳税,即1万元需要纳税1000元,到手9000元。这相比上述单独计税优惠政策下,到手年终奖少拿700元。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告诉第一财经,年终奖优惠政策受益群体多数是工薪族,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动所得,在当前形势下延续该优惠政策,有利于减轻工薪阶层与劳动所得者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会对我国居民的.就业积极性与消费潜力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田志伟表示,除此之外,目前中国综合所得最高边际税率达到45%,高于经合组织平均税率。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年终奖优惠政策,将会使劳动所得税负进一步上升,并将使得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所处位置更加不利,不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回国就业,不利于我国科技地位的提升。

田志伟认为,在2019年个税改革之前,中国个税按月来计税,由于年终奖在某个月份发放,导致那个月份纳税人税负大幅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年终奖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实质就是将年终奖平摊到全年12个月份来计税。但2019年之后,中国按年来计税,年终奖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存在的逻辑不存在了,因此长远来看,年终奖个税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势必将取消。

400元豁免政策延续

此次会议还决定,将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或年度汇算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免予补税政策延至2023年底。

2019年个税改革,中国首次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四项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按年纳税。由于纳税人每个月预缴个税与最终全年汇算后实际缴纳个税可能有差异,就存在退税或补税。

为了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2019年底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布《关于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涉及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明确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居民个人取得的综合所得,年度综合所得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要汇算清缴补税的,或者年度汇算清缴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的,居民个人可免于办理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比如你最终汇算后,需要补税300元,按照上述低于400元豁免补税优惠政策,你可以不用补税。如果此项政策不延续,那么明年相关人员办理2021年汇算时,可能需要补税。此次将政策延续至2023年,将继续减轻相关人员个税负担。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发布《中国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的国际比较研究》近日透露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个税年度汇算中的补税率(申报补税人数占参加汇算申报总人数比重)为,但由于上述豁免政策等影响,相当一部人可以豁免补税,豁免补税率为,最终实际补税率降至。

此次会议还决定,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

前述《通知》明确,居民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符合相关法规条件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工薪阶层担心的年终奖税收政策是否延续今天有了说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政策延至2023年底。

12月2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会议决定,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将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或年度汇算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免予补税政策延至2023年底。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政策延至2022年底。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政策延至2022年底。上述政策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

2018年,中国启动了力度最大的一次个税改革,其中一大核心是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四项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采用统一的3%-45%超额累进税率,中国个人所得税从分类进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制度。

同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给出了一个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即提供了两种计税方法。一种方法是,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以下简称月度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通知》同时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即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也可以选择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

按照《通知》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将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或年度汇算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免予补税政策延至2023年底。

同日,一位外资企业的税务经理对经济观察网表示,政策延续非常好,特别是马上年底要发奖金了。也希望2023年优惠政策到期后,研究现在个人所得税税率之间级距问题,应该考虑一、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实际生活成本的支出,设置不同的抵扣额度,切实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

“还应该扩大个人所得税率前面几个低税率的额度,并且扩大或者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上述税务经理告诉记者。

刚刚,一个好消息传来:

据央视新闻联播,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为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会议决定,一是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二是将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或年度汇算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免予补税政策延至2023年底。三是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政策延至2022年底。上述政策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

其中对于打工人最重要的消息是:

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

对于多数人来说,所谓“全年一次性奖金”一般就是年终奖,该项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对你领多少年终奖产生重大影响。

单独计税和综合计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曾于2018年12月发布《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单独计算纳税。

根据报道,中国农业大学会计系副教授葛长银表示,年终奖单独计税政策是2005年针对广大工薪阶层出台的优惠条款,执行十多年以来深受广大工薪阶层的欢迎,也打消了很多人偷逃税款的念头。

在2019年个税改革前,年终奖一直享受“单独计税”的优惠政策。而按照改革要求,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为保证政策平稳顺畅衔接,当时设置了3年过渡期,期间纳税人可以在年终奖单独计税和合并计税之间“二选一”。

可能有小伙伴会好奇,为什么年终奖要全部纳入综合所得呢?

据中证网,过去年终奖都是单独计税的,就存在甲和乙两个人工薪收入算下来都一样多,但由于发放方式不同,导致缴纳税款不同的情况,是有失公平的。

比如,两人纳税年收入均为20万元,但甲年终奖10万元,其余工资10万元;乙没有年终奖,全部是工资收入。那么按照现行税率、年终奖单独计税,甲只要缴17270元个税,乙却要缴23080元个税。

另外,年终奖单独计税还存在“断档”区间。在这些区间内,税前奖金多的,扣完税到手后反而拿得少。比如丙年终奖拿了12000元,缴纳360元个税后到手11640元;丁年终奖拿了12300元,缴纳1050元个税后到手11250元。丁最终拿到的没有丙多。

个税改革后,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计税,避免了类似月度间波动造成的税负不公平现象。但国家充分考虑纳税人需求,为政策从单独计税转向合并计税设置了3年过渡期,也有助于企业安排更为合理的薪酬发放方式。

而在今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单独计税优惠将再延续两年,这也就意味着,员工有了额外两年二选一的机会,即哪种方式纳税更少选哪种。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的中国税务学会国际税收研究会;1991年11月更名为中国税务学会国际税收专业委员会。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1995年6月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独立成为国家一级社团组织。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坚持科学发展,秉承办会宗旨,注重研究特色,勇于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国际税收理论研究“精品战略”,每年都推出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宽活动舞台,统筹各方面力量,开展多样活动,搞好相关服务,与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等国际组织广泛进行业务合作;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群专结合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术研究团体。

国际论文期刊中国

省级期刊省级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核心期刊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核心期刊,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私:六零16四八26四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目前我们是排在第2位的,我们的一些论文是非常不错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研究的东西是比较好的。

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上升2位,这一排名具有什么意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结果报告显示,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整体产出率稳步增长,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升高2位;高被引论文和网络热点论文再次排名世界第二。

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分析汇报中的国际性论文有关指标值显着。例如,依据国际性论文被引入的频次统计分析,中国在管理科学、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工程设计等四个行业排名世界第一。与往年对比,它提高了计算机行业;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

2011-2021年,中国10个课程造成的论文占比超出全球该课程论文的20%。原材料、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和工程设计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一,农业科学、细胞生物学、自然环境与生物学等10个行业的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二。

不仅如此,中国国际性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升高到全球第二位。2020年,有15种国际期刊被引入超出10千次,影响因素超出30次,共发布论文万篇。在其中,中国发布了1833篇学术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排名世界第二,比2019年升高了2位。

备受关注的高被引论文。网络热点论文总数,持续保持全球排名第二。截止到2021年9月,在我国高被引论文万篇,占全球市场份额,比2020年提高,全球排名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近2个点。在我国网络热点论文1515篇,占全球总产量的,比2020年提高,全球排名第二。

据了解,为正确引导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人员从关心论文总数向关心论文品质和知名度变化,激励原创设计自主创新,中信研究所积极推进进行出色论文点评科学研究,关心高品质研究成果的奉献和危害。2020年,在我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万篇,比2019年提高,在其中出色国际性高新科技论文万篇,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万篇。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光电、通讯、自动控制系统、分子生物学是出色论文总数最大的课程。

中国国际交流论文总数稳步增长,变成2021年汇报的又一闪光点。2020年中国发布的国际性论文中,国际交流论文万篇,比2019年提升万篇,提高。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发布论文数量的。中国创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交流论文的,合作方涉及到169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中文期刊

是中文核心期刊。

《机械工程与技术》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是汉斯出版社发行的一本关注现代机械工程与技术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机械工程、机械学、机械设计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了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现代物理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扩展资料: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2000年推出首版,建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6、《中国核心期刊目录》(RCCSE),由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主持研制;

7、《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每年发布。建有《中国引文数据库》(CCD);

如果该期刊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在职称评选中,均为核心期刊。但双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准自然要更好一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机械工程与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心期刊

属于省级。《国际汉语》杂志是由主管,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主办,于201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的文学类系列杂志的省级期刊。

不是。《教育进展》是一本关注教育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不是省刊。《教育进展》属于汉斯出版社的中文期刊,创刊于2011年,旨在开放存取,期刊定位一本国际开源中文期刊,属于汉斯出版社的关注教育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学术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期刊

经济学的核心期刊主要是由北图和南大两家公布,一般情况下,在京各个经济研究院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科学院所办经济类刊物或社科类刊物均被列入其中,名校学报或所处社科类或经济类刊物亦在其中。比如经济学动态、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经济界等均为经济类核心期刊。

金融类杂志核心期刊有: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

金融类的核心期刊

1、金融研究

主办单位为中国金融学会,地址:北京西城区成方街33号2号楼,联系电话:。

2、国际金融研究

主办办单位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号,电话:。

3、证券市场导报

主办单位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地址:深圳市深南东路5045号深圳证券交易所17楼,电话。

4、投资研究

主办单位为中国投资学会、中国建设银行政研室,地址: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电话。

5、金融论坛

主办单位为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翠微路15号,电话:。

参考资料来源:韶关学院图书馆-金融类核心期刊信息表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索引序列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期刊
  •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系列期刊
  • 国际论文期刊中国
  • 国际中文期刊
  • 国际金融研究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