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考论文
用题教学要求老师展开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不过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将应用题融入实践元素,只是局限在教学的表面。我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考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课程理念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品质,不过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然后从情境教学法、环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这三点来探讨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应用题
就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注入理论的元素。而应用题则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知数学知识的程度得以提升,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内容,为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1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教学模式陈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虽然各个教育机构已经着力去改变教学模式,不过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老师大有人在,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去学习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较多的互动,更甚者要求学生去背诵解题思路和方法,长期下来学生本身依赖老师灌输知识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失去了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培育。
应用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题教学要求老师展开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不过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将应用题融入实践元素,只是局限在教学的表面,并没有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由于没有实际生活作依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授应用题的难度。
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下,学生过分注重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渐渐的失去了观察生活现象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当应用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通常不明白该题目是在何种背景下出题。另外,老师在针对应用题教学时,得知学生无法理解体型只是去批评,不去顾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在不断批评下就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应用题的信心。此外,大多数学生遇到由很多文字所罗列出来的应用题,缺乏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无法把应用题应用到自身生活中去,也就正确的解析应用题。
2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情景教学法
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将陈旧教学模式改变,把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牵扯到的应用题与现实相结合,将抽象的应用题变得具体和形象,通过具体化抽象问题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老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应将应用题联系到学生自身生活中,也可以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应用题教学中去,使教学效率更加高效。此外,作为具有客观性的情景教学,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平台促使学生全方位领会应用题表述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本应用题的程度加深。
比如,老师在展开加减算法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直接了当的给小学生讲解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路,极易揭露应用题中的数据,进而使学生只专注于数据,而忽略了解析应用题的实际数据,从而使学生偏离了解题思路。我们可以设计一下的应用题:帽子价格10元、衣服价格52元、一双鞋价格32元、裤子价格70元,问题:
①爸爸给女儿买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总共花了多少元钱?
②裤子比衣服贵多少钱?
③假设爸爸只买了一双鞋子,将100元付给卖家,那么卖家应当找回多少钱?
在对该应用题进行教学时,老师应当把学生从数字中拉出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教学兴趣,也就是抽出两名同学来扮演爸爸和卖家,两者之间进行情景对话,使学生在情景演绎中,明白买卖的关系,更加清晰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提高,为提升应用题教学品质奠定基础,同时为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相关内容提供保障。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环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环境下,环境教学法在展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渐渐得到重视,最近几年来教学环境法主要着力点是教学气氛,即充分运用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学习应用题的解析,为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提供环境保障。因此老师彻底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氛围的烘托,采用的形式是分组学习竞赛、学生主动在黑板上演示解题步骤等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精力投入到应用题学习中去。
比如在倍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
①熊猫捡到了5个玉米,猴子所捡的玉米是熊猫所捡数量的两倍,问题时猴子和熊猫捡玉米的.个数是多少?
②学校体育部买回了8盒羽毛球,7个羽毛球组成一盒,平均发送给五年级的四个班,那么各个班可以分得的乒乓球个数是?老师这时按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方法划分成解题小组,并提出在特定时间内解答出应用题的要求,每个解题小组派遣一个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整个应用题的解析步骤,老师以学生实际解题状况为依据进行评分。
小学数学应用题采用习题教学法
一般探究习题教学法主要包含:
①加大小学生课堂练习应用题的力度,这主要体现在老师在教授完一节课内容后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任务进行练习,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同时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最后老师以学生解析习题的状况为依据,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
②加大小学生课后练习习题的力度。具体体现在结束本节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写作业的时间应当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这样学生就会劳逸结合,形成科学的学习规律。
③定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不过小学生自律性不强,这时老师应当联合家长进行监督,确保复习应用题的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生展开应用题教学,应当以应用题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实际状况为依据,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切实提升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摒弃原先的填鸭式教学法,真正致力于提升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君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115.
[2]薛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5(06):193.
[3]李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02):277.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探索、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互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动脑、动口、动手中“思”数学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时空。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大家看看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是的,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有很多,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还有三角小旗、马路上的标志牌等。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认识三角形,动脑、动口说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几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动手画三角形,同桌合作拉一拉自己准备的学具长方形框架,看看会不会有变化。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获得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议一议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三、在不同的玩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不同层次的“玩”,由开始的跟着老师玩,到最后的合作玩,自己玩,让他们在玩中不停地思考、探索。
四、游戏中“悟”数学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儿童注意的特点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不可能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这时侯,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剩下的教学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游戏中“悟”数学,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身边世界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六、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做”数学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设计教学,在学生喜爱的找朋友、送信、小鱼吐泡泡、送小动物回家等游戏中展示活动内容,让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情感得以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和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寻找、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社会在不断进步,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行为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教师正处在从原有的教学理念转变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渡时期。我们要真正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髓,既要突出新课标下的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发展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思想方法。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也能有所进步。实践结果证明,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下面就自己对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浅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建构新型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新课程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将个性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要着力改变学生由来已久的自我认识和学习方法,通过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的主体,要自己思索、自己动手、独立学习。具体说,教师应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体验,善待学生生命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思考、辨析的空间,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应是一种对话式的,平等式的“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双方以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尊重彼此视界的差异,敞开精神,相互接纳,无拘无束的自由交流,最终实现视界的融合及知识的生成。对话式教学要求师生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丰富的人彼此真诚交流,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可与之对话的“你”,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互相接纳、敞开、理解。即教师不是作为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创生知识;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而与知识对话,并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对话双方通过彼此心灵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创生和开发课程,并探录、体验、感受知识之中、之外的世界或存在的意义。
(三)在快乐中“学”数学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不同层次的“玩”,由开始的跟着老师玩,到最后的合作玩,自己玩,在玩中不停的思考、探索。在教《0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一幅空教室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什么地方有0?再让学生玩一玩、变一变?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怎样的情况下,0表示起点。怎样的情况下,0表示没有。整个教学,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0”的有关知识。
(四)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总之,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让四年级的学生写数学的小论文,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四年级数学 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要:新课改出台后,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也作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采取有效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为对象,深入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转换身份角色、注重学生数学 逻辑思维 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角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义务 教育 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也呈现出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逐渐对“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推崇,切实践行了新课程改革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小学四年级起着连接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作用,是学生能否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顺利向小学高年级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要敢于并善于做出教师角色转换
长期以来,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作为小学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敢于做出自身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上要进行创新,重视学生能力、 学习态度 以及 创新思维 的培养。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探讨,实际动手操作,相互帮助,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核心的观念。
具体而言,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化,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切实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变。二是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素养,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数学教师不能针对数学教学而只讲数学教学,实际上,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当包括专业知识素养、 文化 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要求。为此,数学教师要以继续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拓宽自身获取文化知识资源载体的 渠道 ,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综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快速成长。三是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作知识平等的交流者和朋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合作学习。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导者向引导者身份的转变,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四是要由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服务者。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去。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善于倾听与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建立起批判性思维。
通过笔者的试验,教师经过上述角色转化后,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性更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四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是切实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改革理念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和重要任务,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阶段都担负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四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更显重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进行,例如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可以从认识物体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则可以从学习十以内数的加、减着手等等。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二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数学思维能力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不管是在开始的复习中,还是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学生练习习题中,都要结合具体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这是比单纯得出答案更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三是要在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从数学教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授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要注重通过实例或者实物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又显得极为重要。思维能力一旦较好的建立起来,对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践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和创造,有力地摆脱了数学的枯燥乏味,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始,马玲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姚艳琼.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4)
[3]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2010(8)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 学习方法 之一,合作学习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形式化、泛化的倾向,因此,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及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给合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仅流于形式,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本文结合现状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相关文献表明,合作学习按照主要取向归结为四类: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上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动等方式,共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从结果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从过程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长远影响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充分肯定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 相学 习、互相帮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生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及和谐的学生氛围等,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都是根据座位进行分组的,教师在座位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性格差异等,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基础,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综合考虑课程类型、所涉及知识领域及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通过互相讨论实现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看成是小组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准定位,要么是过多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要么是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导致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此外,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有效的开展,要保障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合作学习所取得的认可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要为合作学习投入一些教学设备,保障物质需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合作学习的预习及复习任务。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具备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分组策略等因素。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进行 课前预习 ,搜集相关资料,提前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才能融入讨论,参与合作探究,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学生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
合作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就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背景等差异,努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相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操控能力,小组讨论气氛不热烈时,及时予以指导,发现有“搭车”的成员,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小组讨论气氛过于热烈时,及时予以提醒,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
[3]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07(6):68.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年级 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
1 引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点,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楔合点。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却一直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内容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起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相对于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材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注重算法的多样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丰富、系统、逻辑严密的数学知道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与 抽象思维 能力,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通过迁移类推来探索新的知识,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借助于实际活动和生活情境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灵活活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八册教材,则将小数的相关知识作为了重点,逐步引起入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计算理解能力,整体来看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四年级学生是个性差别最大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中学生指标,一部分学生则还稍显迟缓同一二年级学生相当。在生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心理发育较快开始变得老成,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而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明显落后。这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呈现整体增强趋势,开始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做出自主的选择,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但其爱好还不够稳定,并不如成人一样具有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四年级数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环境改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理与心理日渐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注意多从平等、民主、和谐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师教育观,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设计数学活动,包括如制作班级学习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等,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其次,要从整个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注意思想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只有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才会真正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显得较为枯燥泛味,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成功壮大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竞争心理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能极好的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多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投入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 结束语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影响不仅是在校期间,还影响着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的把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并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09)
[2] 张飞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06)
[3] 秦福秀.对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J].学苑教育,2011(05)
1. 数学小论文范文
2. 数学小论文的范文
3. 小学生数学日记优秀范文 四年级
4. 小学生数学教学小论文范文
5.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智慧放手”的教学特色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与评价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基于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托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教师论文的选题题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师论文的选题题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亲历、探究、感悟——指导学生西瓜栽培的实验案例
2、学生喜欢语文书,却不喜欢语文课——一次发书后的反思与实践
3、让语文作业与“大头贴”同具魅力
4、“蝴蝶”飞起来了——浅议一堂新课标下的自然课
5、培养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浅谈写“数学日记”的意义
6、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浅谈静思默想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7、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特殊的葬礼》教学随想
8、感悟评优课《神秘的地下宫殿》
9、让学生变成“读书郎”——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初步尝试
10、“课改热”后的“冷思考”
11、德育,需要教师“共同遭遇”
1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冷思考
13、自编教材,其乐无穷——记一次数学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14、大拇指教育的智慧——浅析赏识教育
15、掀起你的盖头来——是是非非话“奥数”
16、沟通,预约语文教学的和谐有效——一次特殊的语文回家作业引起的思考
17、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18、数学课堂的生命——走进学生生活——低年级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19、不急着演——苏教版第八期《推敲》教学片断反思
20、诗意地栖居,幸福地享受——浅谈语文课堂诗意地追求
21、让考试的感觉象春天——小学体育学科考核评价的探索
22、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
23、情感元素,让德育课堂洋溢生命的气息——从执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谈起
24、让你不再“听”数学——浅谈提高探究有效性的三点做法
25、小组合作,你准备好了吗?
26、论小学教育中的“赏”与“罚”
27、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艺术课《猜猜我是谁》教学案例与反思
28、书山有路“疑”为径
29、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收获
30、课堂:因朴实而精彩!
31、关注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
32、透视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33、用爱心营造阳光——刍议“新时期孤离学生”与教育的急功近利
34、当数学课遇上网络——从一堂数学网络课说开去
35、让“作业”和“自由”共舞
36、错误,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
37、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38、羽化课堂生命
3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化解读
40、感悟快乐的课堂情绪——谈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41、给孩子一个金话筒——浅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42、收放·适度·并重·反思——三年级乘除法竖法计算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43、寻回教学目标在教师心中的位置
44、爱可以这样表达——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讨
45、“做数学”,让智慧出在指尖上
46、让童心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浸润和飞扬——浅谈校本课程的开放和使用
47、在缘情会文中还“语文味”于课堂
48、老调需重弹,钻研是真经
49、活起来的“精彩”——作文课教案从“有”到“无”的思考
50、数学离生活究竟有多远?——有效使用生活素材,创设高效合理的数学课堂
51、太仓市小学体育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52、构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脚手架
53、让爱“导航”,请严“护航”——试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爱”与“严”
54、在文本中成长——《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55、优化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谈《角》的教学
56、绿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57、语文教育呼唤人文性
58、让批评充满人情味
59、让阅读课“写”起来
60、“协商”——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61、亲近“白纸黑字”:谨防阅读教学平面化
62、爱的吐蕊
63、从错别字现象反思小学识字教学
64、校本课程“识字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的生成和实施
65、融入生活,超越文本,碰撞情感——我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初浅认识
66、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67、一颗被丢弃的红五星
68、儿童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和反思
69、多渠道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70、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
71、构建绿色音乐课堂,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72、让作文充满生命的绿色——浅谈小学生个性写作的培养
73、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74、从新的视角探究儿童画教学的指导方法
75、低年级语文课引导学生“倾吐”的`做法和体会
76、用语文细节创设书香四溢的班级文化点滴谈
77、读书——永远的情怀
78、小学教师课堂困境成因的社会性探析
79、晨会,一道可口的精神早餐——通过晨会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80、我们怎样开始上课——关于“上课开始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81、体验:让阅读教学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82、对“生活英语”打假
83、丑小鸭在这里变成天鹅——浅谈一年级新生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的培养
84、浅议教学难点与难点教学
85、“温柔”是一剂良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人性化教育例谈
86、给学生一对能遨游书海的翅膀——浅谈小学快速阅读教学
87、课堂,让语言与能力同构共生——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88、我和秋天有个约会——小学语文《秋游》教学例谈
89、课堂: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小学语文学科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90、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塑音乐新课堂——浅谈师生角色互融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91、给予什么
92、别让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例谈语文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利用
93、论师生交往中理解关系的缺失与重建
94、理解:语文课堂生活的诗意状态
95、三思“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
9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97、有效教学,源于“适度精彩”——对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若干过度现象的反思
98、基于理解的朗读才有生命力——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三引领”
99、回归生活,紧贴教学,触及心灵——“构建生活课堂,实施生活德育”研究初探
100、让每一片花瓣都散发芬芳-案例研究四则
101、还学生言语的权力
102、短信,让心灵“零距离”
103、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104、打造校本教研文化,提升课程实施品质
105、一个都不能少——浅谈教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106、成就真而美的课堂——美术公开课教学本质的突围与坚守
107、真实,在过程中凸显——堰桥中心小学校本教研阶段性回顾总结
108、增强生活体验,让学生享受“绿色作文”
109、生成:课堂教学的本质与诗意所在
110、谈谈小学生的数学阅读
111、智慧在这里徜徉
112、智慧课堂:让课改向理性深处漫溯——关注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之文化书写
113、从纠缠到和谐——与品德学科的两组课程对话
114、生命之花在文化严霜的摧残下凋谢——应试教育对生命的摧残及其文化归因
115、终极关怀:现代教育应有的视界
116、从课本、课堂、课程的基本含义看教育的三种境界
117、数学教学应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兼对课改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118、新课改,让数学课本默默地离开?
119、音乐,让美术课堂更多彩——浅谈美术教学的情趣教育
120、善待错误,点“石”成“金”
121、作文,要说爱你也容易
122、我的一堂标点教学课
123、赢在起点——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
124、数学游戏是儿童获取数学礼物的最佳方式
125、煎、炸、烹、妙——美味英语课
126、小学生社会交往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对策的浅析
127、关注生成,保留课堂真实本色
128、直面心理惩罚
129、让“流行”的课堂多一点理性的思考
130、抓契机,重渗透——谈小学低段作文意识的培养
131、让学生在日记中获得精神的成长——新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32、让计算教学“活”起来
133、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
134、若想取之,必先予之——谈班主任与学生的交往
135、教师成长:滴水穿石的守望
136、口语交际教学的再思考——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症结及对策
137、学名师上课
138、学海泛舟心有舵——课堂生成问题处理的导向
139、真诚对话,让阅读充满人性关怀
140、作业“变脸”,价值提升
141、教学资源:从“被动使用”到“有效开发”
142、听的精彩,听的收获——培养学生听力阅读的心路历程
143、我们在对话中成长——校本教研案例一则
144、悟出语文学习的灵性和情趣,练出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价值
145、让课间活动成为孩子生命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146、换一种评价——小议“即时性学生评语”
147、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相关政策分析
148、从“文本”到“人本”——谈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149、痛着,并成长着——我对挫折教育的一点认识
150、打造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底气
151、当前小学骨干教师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152、课改不需要作秀——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问题
153、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
154、让智慧奔涌在笔端——学生撰写“流动日记”随笔
155、让学生的“自主”不浮于表面
156、花开有声——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早恋”情结
157、倡导有生活意义的语文对话
158、语文,再语文些
159、课改,盲目跟风要不得
160、慎防“泡沫改革”
161、用文化的力量引领教师的发展
162、课堂,激情的旅程——浅谈语文课堂中有关动态生成的几个问题
163、开启思维之窗,让风自然流动——语文学科思维训练之我见
164、过程——数学课堂因你而精彩
165、授“语”以“渔”——谈如何拓展中年段学生言语实践的空间
166、自己摘的果实最有味儿
167、反思,魅力无穷——记《观察物体》一课某一片断的改进过程
168、课改,更应演绎常态课的精彩
169、谁为我们的成长负责——教师成长的困惑与反思
170、让孩子真正拥有“权”
171、二次讨论,打开语文课堂一扇窗
172、守住文本价值的底线
173、低年级学生也能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174、“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我对转化“差生”的一点想法
175、期待的美丽——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176、合作时机选择:从“随手拈来”到“恰到好处”
177、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五大突破
178、警惕评价中的负面效应——对低年级语文教学评价现状的思考
179、小学生职业志向的调查研究
180、用对话式教学重构语文课堂
181、别忘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对私拿他人物品行为的个案干预
182、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执教《摆的研究》一课后心得体会
183、我爱我的读书卡——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思考与实践
184、切合实际的才是最好的——从一个案例谈课堂活动
185、在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之间寻求平衡
186、面对“麻烦学生”的教育反思
187、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从一堂识字课看探究学习
188、教学的成功从“课前预设”开始
189、感悟不能,让训练走开
190、“读”占鳌头
191、赏出“水”来,品到“渠”成
192、梅花香自苦寒来——抓校本教研,促教师成长
193、少讲新奇典型,但求平常真实——谈学生习作的取材
194、浅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人文关怀
195、小学作文教学中“档案袋”使用的研究
196、领悟语文教学的春天——浅谈构建语文新课堂
197、在课改中重建我们的校本科研文化
198、如何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199、“学生插嘴现象”的理性思考与应对策略
200、从视觉文化角度看课文插图的现代教育价值
201、几经风雨,初见彩虹——开发校本课程《小公民》的实践与思考
202、“教学机智”的养成与实践
203、于细微处解读学校团队精神
204、数学课中“挑战性问题”设计之初探
205、“预设”诚可贵,“生成”价更高
206、数学学习别“冷落”了课本
207、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谈新课程下的课堂常规
208、让孩子拥有阅读的三大礼物:兴趣,方法,习惯
209、数学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210、让课堂流程在动态生成中“变奏”——谈《长方体的体积》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法
211、网络教学热的冷思考
212、让“别样的声音”变得精彩
213、“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实施有效教学,关注预设与生成
214、情感,还朗读美丽的容颜——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
215、莫让“人文”虚化了语文——教《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有感
216、什么样的数学吸引学生?——《角的认识》教学片断及反思
217、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对公开课的一些思考
218、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219、让语文走向生活
220、“孩子,别趴下!”——防止“差生”向“接受失败者”转化的策略
221、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
222、将新闻引入语文课堂的尝试
223、校长追求什么?——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
224、以意逆志,活化对话——新课程视野下阅读对话的价值审视
225、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浅谈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226、对话——生命因你而精彩
227、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三“心”二“意”
228、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
229、渗透数学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230、让孩子过有道德的网络生活
231、自主参与,探索创新,享受学习,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232、让学生插上“积累”的翅膀——浅谈新课程下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实践
233、建立记录袋,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234、给小草开花的时间——谈课堂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
235、生命化教育:对“流行的激励”的理性思考与追问
236、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堂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7、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238、思维——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几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对比思考
239、数学课堂,我们迷失了什么?
240、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天游峰的扫路人》反思与评析
241、要给孩子的学习补充心理营养
242、再现生活,享受快乐——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43、班级特色文化——学校德育的新天地
244、以“境”促“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在低年级实施“创设情境,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模式
245、沟通与交往从容,谈吐与智慧齐飞——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46、让数学和文学联姻
247、《小班探究性阅读教学片断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248、给我一个“支架”,我将……——浅谈“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49、“亲近母语,快乐阅读”——低年段“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阶段性研究报告
250、让音乐课堂在“人文评价”中前行
251、在数学教学细节中体味多元评价的魅力
252、表扬或批评,我们应该持怎样一种态度?
253、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艺术的价值
254、浅谈小学校本人力资源的管理
255、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果分析
256、浅谈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策略
257、陶行知的经验论及其现代启示
258、一切从“心”开始——创设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生命课堂
259、小学思品课旧大纲与新标准之比较研究
26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关于农村小学古诗文诵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61、心灵相约——做一位教育的艺术家
262、不可低估的动漫魅力——将动漫引进美术课堂中
26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孩子?——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思考
264、实践“对话”课堂
265、从对话的理想到理想的对话——由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想开去
266、一次交换试卷的风波
267、童真,童趣,童心——童谣与儿童美术教学的研究
268、《小学语文生活化导学片段的设计与实施》结题报告
269、巧妙运用“相似论”提高教学有效性
270、让“问题教学”彰显新课程理念
271、新课程下,寻找数学教育的平衡点
272、心与心相连,情与情相牵——打造“心心相印”的班集体过程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策略
273、追寻最美的阳光仙——由心理辅导访谈带来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考
274、音乐始于人自身内——有感于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275、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及培养
276、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把低年级数学教学童趣化的几点做法
277、“诺亚方舟”是否有我们的风吹过——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研究与对策
278、当心,别让表扬变为美丽的“谎言”——论表扬孩子的误区
279、精彩源于学生的“错”
280、基础教育场域中教师对学生的“新”评价
281、理性思考,诗意创作——从创作《月光启蒙》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282、课前调查——你开始了吗?
283、蓄情·体情·抒情——浅谈阅读教学的情感流程
284、别“伤”着孩子——当今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隐性伤害”的一点思考
285、用“延时评价”点击学生心灵的鼠标
286、让课外阅读成为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餐后甜点”
287、今夜没有暴风雨
288、让课堂变“水平如镜”为“波澜起伏”
289、创设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数学
290、自觉进行“知识教学的革命”
291、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292、我会和一年级小朋友说话了——浅谈教师口语的艺术表达
293、创设“听”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294、《小学“学习地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95、晨会,您有效利用了吗?——晨会活动开展现状剖析及整改策略
296、在学生眼前悬一把“青草”——让“草香”飘逸在课堂始终
297、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诗意的栖居”
298、沟通往来于文字之间——谈谈数学作业的批阅方式
299、别让文本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300、不该小视的——课堂“小结”——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小结环节的设计
301、让作文评语成为学生爱上写作的理由——从作文评语入手指导学生写作
302、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诗意的栖居
303、“亲情、和谐、创新”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304、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
305、演绎数学文化,倾注人文关怀,构建生态课堂——为数学课堂画上文化的坐标轴
306、潜心开发课程资源,优化动态生成过程
307、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308、论学校形象的审美设计
309、数学“生态课堂”建构刍议
310、演绎数学文化,倾注人文关怀——为数学课堂画上文化的坐标轴
311、议教学中学生的从众行为
312、“数”山有路巧激趣,学海无涯“乐”作舟
313、小学语文课上渗透人格教育——浅谈学生自信培养
314、关注课堂生态,构筑生态和谐课堂——由教室中出现的“中间地带”说开去
315、金玉当作外,败絮勿为中——浅谈合作学习之“橘”
316、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初探
317、从“必然”中求得“自为”——班主任工作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的深入研讨
318、让儿童的“梦”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回归
319、《小学班级特殊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研究报告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关于数学论文范文2000字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数学论文范文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充满教育契机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气象,在注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下,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重点,这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意想象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知识性的体验,创设出最佳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视角由原来的“要我学习”转为了“学会学习”,教师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展现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在学生的主体行为下显露出智慧的光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和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挥出小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发现的天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又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数学计算中,教师想用“春游”作为情境导入数学课堂,可是在运用情境时过多地介绍了风景,使学生沉溺于风景的想象中而偏离了数学课堂的传授目标,缺失了数学教学目的。
(二)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二)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三、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1.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生活是无痕的,生活对学生的体验是最深刻的体验,而“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又是紧密相联和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进行人民币的购买情境,把不同的物品贴上不同的价格标签,再由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面值的假人民币的购买情境,使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的变换。[1]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10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数字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入故事进行形象的学习:在0~9的数字王国里,数字9发现自己是最大的,于是就很神气和骄傲,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都是小不点儿,都比我小,所以你们都要听我的。”其他的数字为了消灭它的嚣张气焰,商量好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再也不狂妄自大了,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学生们在教师故事的讲述中,也展开了对数字的思维和想象,认识到了10以内数字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自主性的认知学习。[2]
4.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在问题设置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问题的导入,逐渐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能以深奥、难解的问题来给教学设置障碍,使学生缺乏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意味着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
小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教师还要将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要充分利用“温故而知新”的记忆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例如:在数学“做一做”的课后练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互检式的巩固,还可以进行板演练习、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巩固,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性的巩固和运用,将更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要灵活加以整合和运用,如小学生学习完了图形这一课,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进行准确的认知后,就要进行灵活多变的图形拼板练习,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修剪和粘贴,进行图形自由空间的想象和布局,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进行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在生活引入、故事引入、游戏引入、情境引入的教学策略之下,用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进行数学知识的感知,并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2]张大明.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J].成功(教育),2010,(04).
[3]周波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学这一基础学科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且应用愈来愈广,已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从1992年开始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迅猛发展,为高等数学的应用型教学指引了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一、数学建模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何为数学建模?有人认为,数学模型即以现实世界为目的而做的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也有人认为,数学模型就是将现实事物通过数学语言来转化为常见的数学体系。事实上,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假设、引进自变量、借助各种数学工具实现对现实事物的数字化转变,进而描述或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受广大高校师生青睐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又是什么呢?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大学生参与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应用性,同时兼具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成果以一篇论文的形式上交,要求必须包含完整的建模步骤,包括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假设、变量的引入、建模过程、模型求解与分析、模型检验及应用。
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课程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历年来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选手及其相关指导老师进行调查、走访,并考察其他高校的'情况,笔者发现,相比往年的成绩,各大高校在近几年的竞赛成绩上有了飞速的提高,在学校的组织和鼓励下,参赛人数逐年递增,数学建模教学每年都在不断改革,同时除了参加竞赛,还在课堂外实践了数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过程。然而,通过参阅文献和访谈笔录资料,笔者也总结了近几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竞赛培训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一,参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思想品质方面,数学建模的参赛过程极其艰苦,需要学生具备意志力、求知欲、团队意识。我们的队员往往在此三方面表现一般。同时,在数学能力方面,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软件处理的方法单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结构的创新思维并不能良好地展现。
第二,根据上述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不难发现,教师团队在数学建模培训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滞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模式亟待突破,数学建模的教师团队应当做好学生的表率,要吃苦耐劳,要通力合作。
第三,正因为上述问题,数学建模培训也出现了弊端。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只讲求深入而不探索广度,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的内容与建模竞赛不对接。
第四,经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对组织数学建模竞赛的前期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少数高校在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中急功近利。另外,大多数高校在数学建模教学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制度和保障体系。
三、大学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策略
大学生建模竞赛除了能为部分大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和高校获得荣誉外,更能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中,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以创新为起点。建模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真正在选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以数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教师不能仅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数学博大精深,自身要不断涉猎新知识,不仅要注重数学学习的深度,更应当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为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回归实践。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多么复杂的数学模型,最后都要落到解决后的结果中。因此,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建模,又要教会学生将建模的方法真正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校层面
首先,制定系统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包括合理的学时、学制,保证学生的学习,不能在竞赛前急抓一批学生现学现用。
其次,学校要做好数学建模竞赛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于在校期间参加比赛,获得锻炼。
最后,学校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不能一味地为了获奖而出现教师代替学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建州.实用数学建模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尚志.数学建模竞赛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赫孝良.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简析与论文点评[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创新形势下的课程标准已经逐渐落实,相比于以往的教育机制,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准确定位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开展更加高效的课堂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数学基础教育质量极其重要。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于理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能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1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在6周岁左右,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故事的兴趣比公式的兴趣大的多,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先了解该节课程涉及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不要认为数学是很难理解的课程,让学生在更加放松的心态中去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育中,数学教师都会给学生大量的题目来巩固知识点和公式,部分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课堂内容时就开始做题,答案准确率肯定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先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开始做习题。同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提问和解疑的时间,教师在和学生的问答互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度和敏感度。
2积极开展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作为支持,如果教师只用数字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无实物情境下的运算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个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而且单纯的思维计算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小学生更倾向于涉及到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模式。教师在开展运算知识点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水果来创建情境教学的条件,将水果的价格和数量制定好,让学生随意取用一部分水果来计算这些水果的总价格。学生在计算水果价格的时候会减轻对数学的抵触,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水果的种类和形状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计算的同时查看学生对于价格结果的讨论情况,发现公式以及口诀上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律,减轻公式记忆法的枯燥和乏味,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学科,解题过程中需要对课题内容及运算方式进行思考,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掌握,教师应提前告诉学生即将学习的单元和知识点,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更有信心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陪同家长购物时关注买卖运算的方式,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在与家长互动之后将学生反馈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就超市买卖中遇到的问题和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运算公式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数学并非一种固定思维的学科,很多数和图形的运算都不止一种解题方式,虽然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其过程有着很灵活的多变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时,应该首先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很容易打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解题方式不唯一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之后的课堂小组讨论中也能更加用心,有助于活跃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做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优秀。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数学概念、课堂情境、课前预习以及思维扩展带来的高效影响,为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三”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21~23.
[2]潘海燕.探究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72.
[3]王粉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6.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于1999年3月启动,经过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形成初稿。后经讨论修改,于2001年正式颁布实验稿。这时的《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前言中有课程理念:数学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目标有: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课程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与概率。还有课题学习:1、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2、体验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的认识。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强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每部分课程内容都有大量案例。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和更好地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我们有必要看看其他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情况。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99年上半年发表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简称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之前,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1989年还颁布了一个《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是:第一章 序言,第二章 指导性原则,第三章 课程标准,第四章 学前到二年级,第五章三到五年级,第六章 六到八年级,第七章 九到十二年级,第八章 结论。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目标:1、学会认识数学的价值,2、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具有信心,3、具有数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数学的交流,5、学会数学的推理。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叙述:1、为了使所有学生实现数学上的高水准,相应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活动标准)。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并且可能掌握哪些教学内容和能力?(内容标准)。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课程标准(10条):A、内容标准:1、数和运算,2、模式、函数和代数,3、几何和空间感,4、度量,5、数据分析、统计和概率。B、活动标准:6、问题解决,7、推理与证明,8、交流,9、联系,10、表达。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指导性原则:1、关于平等性原则,2、关于数学的原则,3、关于教学的原则,4、关于学习的原则,5、关于评估的原则,6、关于技术性的原则。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仍然坚持了他1989年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的基本立场。但在坚持基本立场的同时,纠正了1989年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所暴露出的弊病;并对过去10多年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引起了高度重视。无论内容或表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日本前首相佐藤荣,曾不无骄傲地说:“日本能在短短的20多年内从一片废墟上建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有一句话可以奉告各位,我们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日本和韩国,无论他们自己怎么说,作为近邻和旁观者,他们在没有美国的很多优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教育能推动国家快速发展,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970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高度赞扬日本战后所取得的教育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日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过度的中央集权,严格的标准化,不顾个体差异的统一要求,制度等级,以及对大学入学考试的过分重视等。各种经济团体,包括日本经济发展委员会纷纷提出:教育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多样性和国际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教育改革逐渐被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指出,教育改革、政府财政和行政改革是日本迈向21世纪国家发展的三件大事。在他的直接领导下,1984年8月成立了一个教育改革临时审议会,准备用三年时间对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相关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提出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的建议。这个机构1986年4月更名为国家教育改革审议会。日本国家教育改革审议会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先后在1985年、1986年和1987年提交了四个报告,全面论述了日本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原则和建议。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2月发布了第七次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虽然这一纲要在2002年才开始实施,但实际上它是日本面向21世纪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序幕。日本1998年出台的《学习指导纲要》,1999年的一项民测验结果表明,日本赞同新《学习指导纲要》的人占58%,而到了2002年4月,这个数字却变成了28%,持反对意见的人已经达到67%。想当年,从二战的瓦砾中起步的日本,凭借成功的国民基础教育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而今天,在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情况下,日本各界对这场战后最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从日本各界对新《学习指导纲要》的普遍关注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在日本政府、日本民众、日本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从2002年起,日本学校的学时已由每周6天(星期6半天)改为5天。相应地,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日本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7-9年级)中的内容已减少了36%。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的两个基本原则:①、通过小学(1-6),初中(7-9)和高中(10-12)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关于数、数量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创造能力,例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地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应用知识的能力。②、为了能够做到这些,数学课程内容将做一些改变,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认识,愉快和自信地学习,并自觉地解决一些问题。日本的教育体制与我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数学教育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反思之后,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是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方面的走向。日本面向21世纪数学的课程改革基本反映了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或很少继承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立场,对其它国家时髦的东西学的多,对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批判继承的少;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政府和理论界的专家操办的多,数学专业委员会和普通民众参与的少。中、日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是专家研讨的产物。而美国的《数学原则和标准》是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的成果。韩国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2000~) 首次着眼于“差别化课程(DC)”的实施,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基础教育时期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国家共同基础教育时期(从一年级到十年级,相当于我国小学1年级至高中1年级);第二段为选择教育时期(从十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2年级到3年级)。前10年,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必修课程,但每门必修科目的内容深广度依学生能力不同而不同。二是DC分为“基于水平等级的差别化课程(LBDC)”、“扩展性与补充性差别化课程(ESDC)”以及“学科选择性差别化课程(SSDC)”三类。LBDC适用于数学、英语两科。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一至十年级,每年级数学分A、B两个水平,共20个水平。学生达到某级水平后方可进入下一级水平学习,未达者必须重修,每个水平均由三个子课程——标准课程、扩展课程与补充课程组成。对于十一、十二年级学生,依其能力与将来的职业取向提供六类课程,即数学Ⅰ、数学Ⅱ、微积分、实用数学、概率统计与离散数学。荷兰的国家课程标准称为“获得性目标”,具体刻画中小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学到的内容和应当达到的最低标准。九八年,荷兰政府教育与科学文化部颁布了新的“获得性目标”,这次颁布的“目标”充分反映荷兰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果,就数学教育来说,则充分体现了现实数学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获得性目标”分为跨学科目标,每个学科的一般性目标和具体课程目标。中学阶段的跨学科目标具体分为6个方面:1、个人与社会;2、学会做;3、学会学习 ;4、学会交流 ;5、学会思考学习过程;6、学会思考未来。中学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是使学生:发展对待工作的数学态度,包括在系统和讲究方法的基础上从事工作,对有关资料和结果能作出有探索性的评价和推广,能创造性的接近一个问题的结论。通过交流和数学思维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语言,并熟练的使用数学语言。获得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通过发展与数学思维相关的情感和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提高建立在自己数学能力基础上的自信心。了解数学在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无论对学生今后继续接受教育,就业还是参与社会活动都有用。中学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算术,测量和估算,代数关系,几何,信息处理和统计四个领域。把它与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发现:①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目标制订的过于具体和清晰,其功能有点像推动数学教育实践的发动机。而荷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一个“菜单”式的标准,其中每个“目标”的自由度都非常大。②、荷兰的国家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荷兰现实数学教育所取得的进展,吸收了荷兰数学教育已经发生的变化。③与我们见到的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相比,许多在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数学内容在这里没有被采用,如:问题解决,概率,组合数学,线性代数,逻辑,运筹等。④在荷兰的中小学课程目标中,数学课程目标所使用的文字和篇幅比较少。俄罗斯5~9年级的数学内容有:1、数与计算 ,略。2、式及其变形。字母表达式,字母表达式的数的代换,以及公式计算,算术运算性质的字母表示,自然数指数幂的性质,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三项式:配方,分解因式。 代数分式,基本性质,约分,+-×÷,整数指数幂及其性质。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其在式的变形中的应用。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基本三角恒等式,诱导公式。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3、方程与不等式。一元方程,方程的根,线性方程,二次方程,二次方程根的公式,有理方程的解。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简单非线性组,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几何解释,列方程法解应用题。数值不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 4、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图象,函数的增减,在一定区间上的保号性。 函数y=kx,y=kx+b,y=x2,y=x3,y=ax2+bx+c,y=k/x,y=x1/2�,它们的性质与图象。表与图,现实过程的图象。 5、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几何图形的度量。(1)几何基本概念与几何图形相等的观念,图形的相等。(2)线段,线段的长度及其性质。(3)角,邻角和对顶角及其性质,角平分线及其性质,角度制与弧度制。(4)平行线,垂直线,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定理,线段的中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5)三角形及其元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Fales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三角形不等式;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的元素间的度量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面积。(6)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梯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7)多边形,正多边形,多边形内角和。(8)圆与圆周;圆的切线及其性质;圆心角和圆周角;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周长;圆弧长。(9)尺规作图。(10)轴对称;中心对称。(11)向量;向量间的角;向量的坐标;向量加法,数乘,数性积。(12)多面体:平行六面体,棱柱,棱锥,多面体体积。(13)旋转体:球,圆柱,圆锥,旋转体体积。从俄罗斯5~9年级的数学内容看,俄罗斯的数学仍保持着传统数学的严密和丰富内容。俄罗斯沙雷金编辑的一套几何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沙雷金编辑的《几何直观》(5——6年级用)让孩子用直观的方法(429副插图)接触大量的生动的几何世界,其中包括折纸、摆火柴、走迷宫、镶嵌等操作活动,接触反射与对称、拓扑经验、“七桥问题”、单向曲面、六面体的展开、多边形铺设、坐标与方位、密码通讯等课题。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魅力和情趣,理解了数学发现的生动历程,认识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沙雷金编辑的《几何》(7——9年级用)以运动集合的观点为主线,用现代的几何学思想构建体系:七年级刚体几何学。八年级相似几何学。九年级度量几何学。《几何》(10——11年级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旋转体的体积,正多面体。我国在五十年代主要学习前苏联。现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吸取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理念。我国初中数学教材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叙述模式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以“数学过程、方法、思想”为主线的体系。我国没有学习德国的以计算机“算法”为主线的数学课程体系,也没有或很少学习日本等近邻的一些好的东西。通过比较,概括起来看,目前中外数学课程改革都呈现以下特点:1、多层次。2、抽象严谨的公理体系和逻辑证明被削弱,实验直观的手段和趣味性、可读性在加强。如英国的数学课程就具有活动性的特点。3、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4、增加实践环节,介绍现代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增进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如日本的数学课程还设置了综合课题学习。数学应用在英国数学课程标准中被确定为单独的数学目标,所有四个学段对学生都要进行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比较中外的数学课程改革,不难看出,各国都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课程标准的制定,解决21世纪本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实用目标(帮助公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社会目标(使公民能够明智的参加公民事务),职业目标(为公民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务做准备),文化目标(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各国在制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时,都重视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浪潮中出现的一些新理念。参考文献:《学科教育》1999年第4期;《新课程与学生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数学课程与评述》李建华。
课程问题在任何国家教育体系中都处于中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必须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动和实施,课程创新的历史使命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人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本章将围绕着这些基本要求展开议论,提出有关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内容创新的若干观点。 一、课程内容面临严峻挑战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首次构建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倡导新的教育观念,传播新的课程思想,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显得很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是什么”的概念,目前尚存在着诸多纷争,甚至被人归纳为有6种不同类型定义,包括: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正如有学者指出,这“充分表明了课程这一概念与它在国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一样,也是我国教育学界中使用得多而定义最差的概念。” 以探讨创新教育为基本宗旨的论著,本章并不打算介入有关课程定义的争论。无论怎么讲,作为我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教学内容及其体系构成,都是课程研究最基本的要素;而知识经济时代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紧迫的要求,就是要尽快改造旧的课程体系,将人类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并在当代社会中急剧发展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转化为能被不同年龄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综合性教育论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对教育内容做出如下界定:“教育内容这一概念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课表和课程)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教育内容,或者具体地说课程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界传统上历来被视为学生习得的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事实上,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广泛引用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以后几十年内,“教学内容”指的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技术用语词汇》里,将这些术语定义为:教学计划指的是“确定所要教授的专业内容,列出每种专业内容的教学课时,以及掌握知识的目录。”“教学大纲通常以指令性文字的形式出现。课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次的学习的组织。课程设计的目的实际是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教育设备。” 教学内容是学校向学生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课程教学内容的取向和选择,体现了教育决策者、课程编制者和教学执行者共同的知识观和质量观,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讨论课程内容创新之前,回顾一下70年前陶行知先生对那时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批判,并与我国中小学现行课程教学内容作一些比较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陶先生曾以“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为题,说过许多相当激愤的话语: “我们试着把光绪年间出版的教科书和现在出版的教科书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一件惊人的事实。这事实便是三十年来,中国的教科书在枝节上虽有好些进步,但是在根本上是一点儿变化也没有。三十年前中国的教科书是以文字做中心,到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做中心。” “教科书的根本意义毫未改变,现在和从前一样,教科书是认字的书、读文的书罢了。从农业文明渡到工业文明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无过于自然科学,没有真正驾驭自然势力的科学则农业文明必然破产,工业文明建不起来,那是多么危险的事啊!但是把通行的小学常识与初中自然拿来审查一番,您立刻发现它们只是科学的识字书,只是科学的论文书。这些书使您觉得读到胡子白也不能叫您得着丝毫驾驭自然的力量。” “这些教科书并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它们不教您试验,不教您创造。它们只能把您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 “它们教您识民权的字,不教您拿民权;教您读民主的书,不教您干民主的事。在这些书里您又可以看出编辑人引您开倒车开到义和团时代以前。他们不教小朋友在家里、校里、村里、市里去干一点小建设、小生产以立建国之基础,却教小孩子去治国平天下……” 时隔近70年再来聆听陶先生的教诲,我们同样惊讶地发现,“从工业文明渡到知识文明”之际,历史竟如此之相似。 ● 相似点之一:教学内容缺乏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把握 陶行知先生认为当时的自然科学教材只是“科学的识字书”和“论文书”,指的就是科学课程内容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罗列和科学事实的获取,而不注重对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探究。的确,既使到现在,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的取舍上,并没有把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现代科学”为重点来设计;一部分从事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现代科学和古代科学的差别。 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现代科学发端于伽利略。因为在伽利略以前,古代科学只是依靠哲学家的思辨;自伽利略开始,科学研究才把观测证据作为主要方法,认为它是从观测和实验的事实上升为科学观点和结论的过程,或者为了某种观点或结论寻找观测和实验证据的过程。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只能产生观测和实验之后而不是在它们之前。在形成了这种行为和思维模式后,现代科学才应运而生,并在近代逐步发展为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回避“什么是现代科学”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和创新”这样一些重大命题,仅仅要求学生记忆一些科学事实,没有抓住科学教育的本质内容,也背离了科学课程设立的初衷。 在人文和社会课程中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实行多年的传统语文课程就是典型的实例,教条刻板地语法肢解和牵强性辨析,就连作为人生工具的写作和阅读,也在语文课程内容中被置于较次要的地位。不仅失落了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感悟和人生体验,失落了情感陶冶和想像力的调动,更重要的是失落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学校教育需要承担使儿童社会化和向下一代传递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使命,而我们的人文、社会课程内容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 ● 相似点之二:将课程学习内容局限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上。 陶行知先生提倡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认为:“文字中心之过在以文字当教育,以为除文字之外别无教育。”通观今天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材内容,其实并未挣脱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窠臼。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一是本能地坚持学科封闭、互不交叉的传统,学科之间的联系极差,教师从本学科内容系统完整出发,不可能自觉推动各种形式的跨学科教学,从而违背了现代科学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形成“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格局,课程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缺少因地因校制宜的特色和个性;三是无法从社会经济和生活中不断汲取新的内容,造成学生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知识。事实上,学生对现代科技前沿知识和价值观念(包括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的理解,都不是学校目前课程内容所能给予的,大量的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和课外阅读,来源于非正规教育渠道。正如S.拉塞尔指出的那样:“学校教育内容与非正规教育内容之间的差距和交流的缺乏日趋严重,已成为学校的一个问题。 在校外获得的相当一部分信息极为多样化,缺乏内在联系,其价值也不尽相同,它们成为消极的储存物。另一部分有用的、现代的、适合学生兴趣的信息却很少被教师提到或利用。当两种信息出现矛盾时便更加令人担忧了。” ● 相似点之三:课程内容忽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对态度和技能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无论是以文字为中心,还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最大的弊端都是“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不教您试验,不教您创造”。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尤其必须强调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环节,课程学习目标不仅需要包括知识技能,也应该蕴含思维能力与习惯、思想方法、意识、观念,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做合一”的晓庄学校,或许比我们现在某些重点中学的学习质量反而更胜一筹。 目前,国际教育界在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目标优先选择的取向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按照传统惯例,确定教学内容的目标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依次是:(1)知识;(2)实用技术;(3)态度和技能——三种层次优先重视获取知识。今天,在信息量持续迅速增加和社会生活传播对教育内容影响日趋强烈的前提条件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却指出:“如果把十分复杂多样的过程简化,我们就可以按照学校教育目标层次的颠倒形式表现出突出行为培养的新趋势。”这种新的目标三级层次依次为:(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优先重视的是态度和技能。虽然新的三级目标层次绝不忽视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传播信息,它必须做到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的作用协调一致,但是,目标的价值取向和优先顺序确实已出现了变化,因为“现在人们知道,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取新信息。行为和能力也是在掌握和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 针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最近,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我国的科学教育状况做过剖析和评价,我们认为,他的这些看法在原则上也符合科学教育之外其他课程的现实情况。路甬祥教授说,中国科学教育的弱点,在于过分注重于知识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过于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的自主创新和竞争,限制了科学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的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长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使中国缺乏对科学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强有力的社会竞争需求动因;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还未来得及建立起健全的、有效的社会对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评价和舆论反馈机制;还缺乏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性科学教育交流与合作;校长、教师的科学素养及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存在人为分割和偏斜等等。 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当今时代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认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必然趋势,重点观照课程内容改革和创新中的几个问题。 二、人类文明进程与教学内容更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程和教材,教学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受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也因其传承和创新职能,反过来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布鲁姆所说,离开了社会背景,“课程争论的意义也就黯然失色……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可惜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多年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基本上因袭工业化初期建立的学科体系,始终将学习重心放在20世纪初期之前人类创造的知识上,最新科技成果因无法在这种“系统化”的体系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很难被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直到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此,我们有必要以自然科学为例,依据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揭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现象。 通常,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概括的是历史积累起来的科技知识,而现代科技知识体系本身,在近几十年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在急剧变化与快速更新 自然科学史研究指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是16~18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及技术革命,它们引发了启蒙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是19世纪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和技术的重大发明,它们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源泉。在第一、二次科学革命影响下,科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各门学科的核心知识都相继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在天文学领域,1543年哥白尼发表著名的《天体运行论》,确立了天体学说的基础。布鲁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而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证明了哥白尼的理论。在物理学领域,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和运动迭加原理,提出速度、加速度和惯性等物理概念;牛顿则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系统总结出三大运动定律,1687年,他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当时包括力学、数学和天文学在内的伟大科学成就。在化学领域,自1661年波义尔提出化学元素概念后,拉瓦锡发现物质不灭定律,并于1789年出版了化学教科书《化学大纲》,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门捷列夫1869年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推动了19世纪化学革命兴起。在生物学领域,在17世纪初,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胡克发现植物细胞,列文虎克发现原生动物和细菌,巴斯德的工作则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其后,1735年林奈提出生物分类系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正式确立了生物进化论,生物科学也获得一次伟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1866年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进一步揭示了生物的遗传规律。此外,数学作为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工具也得到长足的发展,17世纪中叶,笛卡尔和费尔马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独立发明微积分;18世纪数学家伯努利、欧拉、拉格朗日等人开拓了一系列数学分支;19世纪数学家不仅复兴了几何学、重建了微积分,而且使代数学获得巨大的进步。他们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这些成就,经过后人按学科知识体系分类整理、完善并进行系统化编排之后,便构成了今天我们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地理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和主要的课程学习内容。 人们现在已经看到,自20世纪初开始启动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即现代科学革命和高新技术革命,不仅奠定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基础,而且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这次革命比前两次意义更为深远,首先是物理革命,随后是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革命;伴随而至的,还有核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等,共同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知识革命。 20世纪初启动的物理革命,首先是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中绝对时空的基本概念;其次是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波尔、薛定鄂等科学家的工作完成了量子力学的构建,使人们对物质世界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都发生了质的改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也奠定了现代天文学和原子物理学的科学基础。从宏观上看,在天文学领域里,1929年哈勃提出有关星系红移的哈勃定律;1948年伽莫夫提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而在1964年彭齐亚斯等人观测到了宇宙大爆炸留下的背景辐射。在地理学领域,自1915年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赫斯用海底扩展理论、勒比雄用板块理论继续完善和丰富这一学说,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认识。从微观上看,20世纪初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和质子,并且成功实现了将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20世纪30年代后,泡利、查德威克等科学家陆续发现中子、正电子、介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1964年盖尔曼正式提出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并被后人不断地修改完善。生物科学同样日新月异,不断揭示出生命现象的本质,其中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成就尤为突出。20世纪初,摩尔根初步建立基因遗传理论体系;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生物学宣告诞生;1969年,64个遗传密码被破译,确立了生命遗传信息传递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影响深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解读人类全部遗传信息,并于2000年完成了草图绘制,战胜疾病、延缓衰老、改变遗传性状将不再是科幻小说描述的情景;1997年,维尔穆特首次以体细胞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基因工程也得到了大量的实际运用,生命现象已不再神秘。 总之,物质基本结构的夸克模型、地球地质构成的板块模型、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和生物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等,代表着20世纪中、后期在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和核心知识,是人类对自然和生命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与此同时,数学领域随之取得一系列成就,包括核心数学和应用数学,如运筹学、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数学和数理逻辑等等,新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层出不穷。第三次科学革命浪潮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和数学等学科的传统概念。例如,尽管牛顿力学对引力的在我们的课程中似乎很精确,但在爱因斯坦看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牛顿所描述的那样直接产生引力,而是每个物体对周围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影响,引力就是这种被影响了的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一来,牛顿力学对引力的解释就必须完全改写。在这种态势下,我国中小学领域延续多年、基本不变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内容,由于无法及时向学生传递这些新的科学原理,知识陈旧和老化问题早就引起了诸多科学家和有识之士极大的忧虑。 2、高新技术革命是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显著特点之一 与前两次科学革命相比,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伴随而至的高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转变为技术和技术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格局,促成了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或最新科学突破基础上,具有高扩散性和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性尖端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环境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其中以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尤为重要,信息技术革命就像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那样迅速“爆炸”,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已经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的物质前提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信息技术、信息传播、信息获取和信息应用等系列重大进步带来的世界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有人认为,信息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第一次以个人电脑、微处理器和软件为代表,解决了信息的海量储存和高速处理问题;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解决了信息传播和处理的全息集成问题,使人类的生活空间从物理空间扩展到电脑网络虚拟空间,即“赛伯空间”。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生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将要解决人脑与机器的全自动信息对接、信息交换和互动问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革命打下技术基础,使人类社会步入知识文明时代的成熟期。 无论怎样讲,高新技术革命将使“技术”本身,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技术教育比任何时代都更显得更为重要。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制定的一项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由于2061年哈雷慧星将再次临近地球,这项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当今儿童能适应那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以取名为“2061计划”。在该计划第一阶段技术专家小组报告里,针对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这里不妨摘录几段精辟的论述: “这篇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的意义远远超出现有学校课程中增加一点点技术,而在于这些建议将成为美国教育一次重大改革的内容基础。通过整个的学习过程来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而且广泛采用从简单的实验经验到研究社会经济效益等方法。” “技术不同于科学,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科学原理,无论是否被发现,都是构成技术的基础。虽然技术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常常领先于甚至孕育着科学发现。”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扩展人的能力。技术最贴切的描述是一种过程,但是更普遍为人所知的还是它的产品及其社会效益。技术通过科学发现而发展,通过工程设计而成型。它由发明者和设计者构想产生,通过企业家的工作变成成果,由社会来推行和利用,但它有时令人难以觉察地就进入到社会体制中并常常以难以预见的方式带来许多变化。” “技术的介绍应当从描述开始,接着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而且这一切都应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和学生的参与活动。” “青年人完成高级中学学业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他们将在其一生中,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上遇到技术问题。但是,只长期积累知识仍然不够,他们还应当知道技术的意义,技术为何物,以及如何加以利用。最终每一个这样的人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技师,以准备投入到一个高度技术化的世界中去。” 对照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分析,我国中小学生目前主要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学习一些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劳动技能,但与其他课程存在着“两张皮”的关系,技术教育并没有在科学课程中得到应该的重视。对此,桑新民教授最近撰文指出,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整合。“科学教育培养的是认识能力,而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创造性实践能力,后者显然要以前者为基础,但却是前者的综合与创造性运用,因而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得多。”劳动技术教育必须结合于其他课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中,需要强化劳动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内在结构及其在五育中的地位,并由此调整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及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对于我国九十年代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将对我国21世纪的国民素质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3、综合化方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科学学科的形成大约在二、三百年前,它是社会分工在科学领域的必然结果。自然科学通常被划分为六大学科,即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从而形成了基础教育历来以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分科方式来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格局。 然而,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变化,事实上,现在已经找不到一种纯粹的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水从气态变成液体时,产生许多氢键,同时具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双重性质。在分子问题中,化学和物理几乎都在协同发挥作用。分子最初是哲学家设想的用机械方法分解的最小单位,这种概念目前已经过时,分子更确切地应该表述为“可以用量子力学来处理的物质系统”。从这种新定义出发,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学的一部分,都可以合并为一门新的基础科学枣分子科学。科学界人士提出,学科的重新分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他们认为:“我国的教学计划不能再用老一套,将物理、化学、生物分开,必须集合在分子科学的旗下。所有学生都应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实验和理论计算也要有一定的训练,但可以有重点地让学生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备宽泛的基础和对科学的发展的正确认识,才能适应学科新而快的发展。站得高,看得远,并具有发展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整体化、综合性的趋势越来越显露。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以及以具有普遍性整体性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综合性学科发展迅速。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等。近几十年来,仅经济学就衍生出几十个交叉学科,如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建筑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等。传统教育学中也衍生出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生态学等许多分支交叉学科。此外,传统科学向应用方向分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例如,哲学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教育哲学、信息哲学、市场哲学等等。 科学的变革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打破了各学科之间壁垒分明的界限,也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更加紧密地联盟创造了条件。
新课程改革给我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教学气氛浓厚、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工作。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以新课改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转变观念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前提,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工作中始终把师资培训与新一轮课改同步推进,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及时将课改的有关内容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本学期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培训,当然本校也组织教师进行教材例题和练习题的分析,特别是有疑或的题目;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课改讲座和热点问题的讨论。另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江阴市教科所、教研室、教育学会主办的征文活动,我校有十几篇论文获奖;这些培训和活动的开展,保证了课改理论学习的高质量,引领教师在头脑里走进了新课程。二、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 引导教师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中之中内容。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1、 建立适合课改的教学方式。(1)备课。①改善教案编写方式。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②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我们在实验中的做法是:一是教材内容“班本化”。当教师认为教材上提供的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可以更换主题情景。其中,教材内容“班本化”是重要的方法。更换后的主题情景更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二是给新教材的封闭题拆封。说到“封闭题”许多老师总以为那是旧教材才有的事,其实,新教材也不乏有许多“封闭题”,这样做以后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新理念。 (2)上课。①情境化的教学。新课程的情境创设已不是课始、课终的“调味”品,而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味”。“主题图”是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我们在实验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是:一是给“主题图”编个故事。方法有:1、以童话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老师编了“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来进行有序教学。2、以“重大事件”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认识钟表”以“神舟5号”发射为载体。3、以“身边事例”为载体,如“高矮”以班级学生“争高矮”为例。二是静态“主题图”动态化。②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③算法多样化。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优化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要不要优化视情况而定:一是几种算法没有优劣之分,不要优化;二是有优劣之分,要优化。“优化”有:“选基本”、“选简”、“选新”和“延迟评价”等办法。“选基本”就是几种算法中有一种最基本的,对后续学习有影响,这种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选简”、“选新”就是算法思维最简捷或算法有创新的,这种方法要鼓励,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延迟评价”就是几种算法中要优化,不是在第1课时就达到,而是在后续学习中逐步达到。(3)作业。一是活动式作业。一册数学有许多活动式练习题,包括说和动手做的两种。这种作业我们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二是需要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作业(如算式类)要求做在作业本上。三是不便抄写的题,直接做在课本上,教师直接在课本上批改。(4)考试。一是 改变了试卷卷面的冷面孔。“我会说”、“我会算”、“我会用数学”……等标题,给学生以自信。“题目有点多,做时要仔细”、“真真假假,认真分辨,细心选择”……等卡通的提示,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分数采用120分制。重基础、重思维、重能力,保证及格率,也涌现一些思维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2、 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犹如一张白纸,毛泽东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①建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澄清了“自主学习”内涵的模糊认识。我们认为“自主”相对于“他主”,凡是学生主动去学习的行为都是自主学习,包括主动的背书。“自主也不等于自学”, “自主更不等于自由”。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要重视教师的指导。②建立“动手实践,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材料。③建立“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一是确定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实验中我们认为“合作不等于合坐”, “为了同一目标而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合作。如课堂的辩论中“正方”、“反方”,虽不坐在一起,但却是两个合作共同体。二是达成有效提高合作交流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要求。合作交流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要发给“合作交流学习卡”。第二个环节,汇报交流。教师要适时介入,使合作学习的成果或得到肯定、或提出质疑、或提供示范。第三个环节,总结反思。3、 边实践、边学习。一方面我们组织一些课堂教学现场会,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向特级教师学习。三、以问题为反思、以建议为促进,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1、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给实验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年龄、个性、阅历、认识等不同,在课改中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从培训、听课来看,有热情、有干劲,肯钻研的老师,课改效果好。而一小部分教师,从思想认识,课堂教学等与课改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对这些教师加强教育。2、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目前我们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课堂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做到:(1)评价内容多项:根据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分项评价。(2)评价主体多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以发展和提高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中,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者。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学生自评、组评、教师评,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自我分析、判断、调节、完善的发展过程。(3)评价标准多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认可他们达到的不同水平、发展的不同状态,采用等级评定:优、良、及格、需努力。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可设计相应的弹性目标,分层达标,让每个学生实现差异发展。3、加强典型培养和推广。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我们将加大深入课堂、深入教师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典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加速教育思想的更新。我们将依据调研听随堂课、访谈反映的重点、难点、热点或倾向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经常举行小型教学观摩,积累案例、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推广典型,促使课改工作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4、加强数学学科实验总结。我们的课程改革要成为“理念催生实践——实践提升理论——新理念再催生新实践——新实践又提升更高的理论”,这样的螺旋上升式实验。我们要求教师加强课改实验过程的记载,随时记下课改进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并经常梳理和小结写成“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只有不断总结交流,才能提升课改的水平和层次,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总结要实,总结要细。数学学科总结要突出数学学科特色,总结带普遍性的规律
小学数学是学生整个数学生涯的起步阶段,对于这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言,这个起始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四年级在这个起始阶段中又属于至关重要的一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整个数学生涯的起步阶段,对于这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言,这个起始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四年级在这个起始阶段中又属于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小学四年级老师,“任重而道远”,必须要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呕心沥血,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采取策略,打造一个全新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意义,才能帮助每个学生学好数学,成长成才。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 数学 教学方法 浅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57-01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说还是孩子,但是也算是大孩子了,肯定不再像一、二年级那样什么都不懂,但是当然也没有初中生那般懂事。这时,老师作为孩子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就应该要发挥这种指明灯的作用,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找寻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起到帮助作用。小学四年级数学,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它又不同于语文,不是仅靠记忆力就能学好的,它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足够的耐心,还要有百分百的热情,愿意主动去学,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课,不愿意认真听讲,课堂教学发挥不了它应有的效果,无法起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亟需改变现状,一定要设计适宜当前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真的学到知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一、教师转换在课堂上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总是认为老师的讲课质量最重要,在很多人看来,只有老师学识渊博,讲的课好,给学生传播的知识多,学生才能学好。的确,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能完全依赖于老师,还有学生本身的责任。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这条路该怎么走,终究是要看学生自己。所以,要想教好学生,尤其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就必须要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要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数学这门课,若非主动去学,若是没有兴趣,遑论学好,所以只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过于依赖老师,才会真正帮助学生。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会学到《认识图形》,在这节课上,老师会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这些图形。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应该是老师一味地讲,告诉学生这都是什么图形,让他们牢牢记住。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发挥教学意义,就必须要转变老师的角色,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多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说,让他们联系生活,向大家解释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正方形,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该如何辨别。通过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他们会印象深刻,学到的自然也就更多。如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1]。
二、注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谓的工具性,自然也就是体现在它的实践方面。小学四年级学生,虽然较一、二年级懂事,但是终究还是孩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老师需要了解这点,懂得利用他们的这种特征,为课堂教学服务,才会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就是说,老师应该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中学习。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就需要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种真实性该如何展示,当然是用实践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身体和大脑一起运动,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一课是《认识方程》,这是学生开始接触方程的第一步,这时教得好,学生今后对这方面才会熟稔。对于这个陌生的东西,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多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比如给他们20根木棒,分成两堆,一堆14根,一堆6根,要想让两边达到平衡,一样多,该加多少根。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个“多少”视为“X”,然后问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引导他们列出“6+X=14”这个方程。因为前期有自己动手操作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下面的学习对他们而言,关注度自然也会上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喜爱数学课。
三、数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眼里,认为“读”是语文、英语这些语言学科、或者说文科性学科的特色,而像数学这样的理科性学科,是需要大量做题的,通过“题海战术”才可以真的学好。这种传统观念非常不对,凡事都没有绝对,语文也可以通过做题提升学习能力,同理,数学也可以通过“读”进行学习。很多学生不会做题,就是因为对题目不熟,没懂它的意思,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让学生“读”数学,多读几遍,自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这时,再对其进行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轻松简单很多。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会学到《线与角》,这是一课比较难学的内容,而且内容比较复杂繁琐,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过程相对而言也比较吃力。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知识都看不懂,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一课,会对“线”有一些初步认识,会学到“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还有“角的度量”以及“画角”等,总之内容很多,而且还是不容易理解的。老师这时候要鼓励学生多“读”,那样才会明白这些名词都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学。如果单纯地只靠做题,认为多做就能学好,根本不可能。这一课还不像别的,通过做题可以熟能生巧,这么庞杂的内容,要是没有很好的理解,真的无法学好。相反,如果学生“读”得多了,其义自现,豁然开朗地明白了它的意思,那么学好这一课不在话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学好数学[2]。
结束语
小学四年级数学,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时候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带领他们打开那扇神奇的数学之门,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老师应该要转换在课堂上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让学生“读”数学,懂得其中内涵。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让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活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1]刘宗莲,改革教法、创新学法――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1)
[2]王彦福,浅谈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益,[J]《教育教学论坛》201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 六年级数学 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 教育 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一: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的计算以及逻辑关系的复杂而学不好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提出几点意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目前,对于许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中的计算难度、枯燥的题目以及应用题中的逻辑复杂程度都是导致他们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教师们应该对于这种现象有警觉性,不能放任孩子们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绪,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 经验 以及对班里学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开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争取在学习成绩上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 一、题目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的题目常常以一些假设的场景为基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些题不符合常理,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容易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对题目进行一个趣味性的改动,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潜意识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时,书上有一道例题:根据A,B两个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你能得出什么结果?这类的题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没有熟悉的感觉,做起题来也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如直接换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目:统计本班学生中喜欢打 羽毛球 、打 乒乓球 、踢 足球 、打 篮球 以及喜欢其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画出扇形图. 首先,这样的题目与学生们有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题目内容;其次,这道题要求“统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统计和整理资料;另外,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感,消除做题做错的恐惧感.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全班同学通过举手和画“正”字的方式,对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的人数进行统计,接着算出百分比,通过所算百分比画出扇形图,进而通过扇形图的呈现作出一个结果的分析.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增强了每个人的参与感,除了原题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增加了调查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课堂上的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常是“遇题――讲解――列式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趣味化,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课堂趣味化的 方法 有很多种,比如开展活动、布置特殊任务,等等,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在课前,笔者事先做好了几个带有分数和运算符号的标牌供学生们系在头上,课堂上,随机挑选五名学生站上讲台,由老师出题,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标牌中自行寻找合适的标牌系在头上,组成一个等式,让台下的学生判断正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验台上五名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报以乐观愉悦的心态,缓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自信的心理,也为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计算速度引起重视,这一点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再者,对于活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与同学的合作找出正确的等式构成并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是以分数的乘法为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忽略对以前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复习,出题时要包含全面,不仅包括分数的乘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训练,也要包括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另外,可以在标牌中写一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1■,■,… 三、总 结 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以“快乐教学”为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却十分头疼数学的学习,计算的难度以及 逻辑思维 的复杂度让学生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学习数学,这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驰.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龚卫民.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4). [3]高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略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 故事 ,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 爱好 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 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 去认识、去提高。 三、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 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四、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 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 和方法。 五、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 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一年级第二学期 北京市实验教材) 二、课型:训练(系统整理、发散型) 三、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和”的概念,掌握有关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以“和”的概念为核心,从整体高 度寻求解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探索、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互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动脑、动口、动手中“思”数学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时空。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大家看看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是的,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有很多,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还有三角小旗、马路上的标志牌等。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认识三角形,动脑、动口说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几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动手画三角形,同桌合作拉一拉自己准备的学具长方形框架,看看会不会有变化。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获得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议一议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三、在不同的玩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不同层次的“玩”,由开始的跟着老师玩,到最后的合作玩,自己玩,让他们在玩中不停地思考、探索。
四、游戏中“悟”数学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儿童注意的特点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不可能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这时侯,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剩下的教学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游戏中“悟”数学,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身边世界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六、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做”数学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设计教学,在学生喜爱的找朋友、送信、小鱼吐泡泡、送小动物回家等游戏中展示活动内容,让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情感得以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和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寻找、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社会在不断进步,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行为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教师正处在从原有的教学理念转变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渡时期。我们要真正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髓,既要突出新课标下的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发展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思想方法。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也能有所进步。实践结果证明,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下面就自己对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浅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建构新型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新课程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将个性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要着力改变学生由来已久的自我认识和学习方法,通过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的主体,要自己思索、自己动手、独立学习。具体说,教师应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体验,善待学生生命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思考、辨析的空间,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应是一种对话式的,平等式的“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双方以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尊重彼此视界的差异,敞开精神,相互接纳,无拘无束的自由交流,最终实现视界的融合及知识的生成。对话式教学要求师生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丰富的人彼此真诚交流,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可与之对话的“你”,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互相接纳、敞开、理解。即教师不是作为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创生知识;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而与知识对话,并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对话双方通过彼此心灵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创生和开发课程,并探录、体验、感受知识之中、之外的世界或存在的意义。
(三)在快乐中“学”数学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不同层次的“玩”,由开始的跟着老师玩,到最后的合作玩,自己玩,在玩中不停的思考、探索。在教《0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一幅空教室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什么地方有0?再让学生玩一玩、变一变?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怎样的情况下,0表示起点。怎样的情况下,0表示没有。整个教学,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0”的有关知识。
(四)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总之,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好多,看你的要求了。
现在很多杂志社都有其固定合作的论文编辑部,编辑部负责征求相关稿件。散稿的录取几率很低低的,因为杂志社优先考虑的是这些编辑部的稿件,实在没有稿件之余才会考虑这些散稿的征用。所以还是联系一些与杂志社合作的第三方比较好,能够高效的发表论文。 期刊编辑部杜编辑,可推荐省级,国家级期刊,详情看我空间咨询 可推荐安排教育类期刊:《河南教育》《吉林教育》《陕西教育》《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政史地》《中学生阅读》《中学英语园地》《文理导航》《数理化学习》《数学学习与研究》《新课程》《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研究》《科教文汇》《时代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技创新导报》《中小学电教》《现代阅读》《青年文学家》《读写算》《中学英语之友》等几十种国家级,省级教育类期刊;以及高校学报等
普刊可以发表《新课程》《时代教育》《科教文汇》《学周刊》《中小学电教》《读写算》等,北大核心可以发表《中国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探讨》等。需要发表可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