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哲学议论文1000字

哲学议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

哲学议论文1000字

一楼的答案不错哦,保存到信箱里了,明天我也写这个,哈哈!

可以先用一个哲学故事做引子然后引入正题,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小学时候学的画杨桃那篇课文,每个同学画的杨桃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种例子很多,然后在引入论证方法,论证就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才是最科学最令人信服的,领证不但要从正面去看也要从反面去看,这种就可以找一些有多角度的例子来写,比如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而这又回归了哲学相辅相成,人生的价值你可以写那些成功人士是为了服务社会,底层人民是为了社会和谐添砖加瓦,然后你作为学生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然后结合你自己的理想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总结从这个哲学中明白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不同结果的论证方法是十分科学可靠的。

若说女人是一种艺术,人生便是一部哲学.

那么,它是一部怎样的哲学?又该怎样认知这部哲学呢?

人生哲学,因时而异.它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犹童年如诗,青年如梦,中年如画,老年如散文,从而构成整个人生多姿多彩的心身的历程.

人生哲学,因地而异.人们生于不同的国家,身于不同的民族,甚至是处于某个不同的角落,都可能因地方的不同,从而影响环境,造成经济的差距,引起风俗,信仰,人情的差异,使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更为广泛,难以捉摸.

于是,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人生哲学开始徘徊,在迂回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搜索枯肠.

所以,人生哲学,因人而异,有的人的人生是一个圆心的圆圈,有的人的人生是有两个焦点的椭圆,而我的人生是三个顶点构成的三角形----事物、外界、自我

孰不知万物皆为事物,是世之所存必不可少的元素,她们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活着,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应更好的活着,为自己,为他人,在伦理道德、法律允许的条件下.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有憧憬、动力、方向,还在有自身的把握和认识--自我.

虽说,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好的或不好的外界因素地教导与干扰.模仿、学习、崇拜诚不可少,但要有个限度,别迷失,丧失自我,应懂得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观点,讲的是成功之路,失败在所难免.失败过.会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并长久地坚持下去,且取得成功之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就一定会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会是失败之母?想必这样的观点定有不少人想过,提过,那为何它会苟活于“失败乃成功之母“足下,不见光日呢?

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较有权威,较大众化?还是人们乐于活在自欺欺人的圈子中?或者迷失自我?

若说权威、大众,孔子的“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本恶“就够格吧.那为何想互对立的观点,至今仍存.且不分雌雄呢?又为何无人愿意挣脱枷锁,提出新的观点,如“人本无知,无善与恶“呢?这,该不会是人们丧失了自我吧?

因,人生是一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哲学,它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我们应正确地认识自我,以便更好地认识并服务于人生哲学.

作文源于生活,其本质就是对客观生活、外界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世界的科学思考和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作文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多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或隐或现地包含着某种辩证法的观点,蕴藏着某种事理或哲理,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的现实理性认识能力的考查。

而目前,高中生写的作文大多因缺乏生活的认知和积累而空洞,因没有弄清楚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而肤浅,因认识不到事物的两面性而片面,因没有找准事物之间的联系点而杂乱。如果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作文,写出来的文章会更美,更有哲理性。

一、运用矛盾分析法审题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关键,要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

要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目前大多作文试题只是给予学生一种间接的感性知识,要求学生将这些有限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一种质的飞跃,形成比较合乎逻辑、接近事物(作文试题)本质的答案。

其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是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一棵树,才会开花,选择一棵草,只会枯黄.梦想,顾名思意,梦中所想象的,梦想中的事物可能真实,可能虚幻,可能一生都无法实现,可能明天就会拥有.梦想是深不可测的,一但有人掉入其中,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梦想仅仅是玩乐而也,不能当作大树的树干,用来支持明天.理想却与梦想相反,它好比眼前的路,虽然凹凸不平,但站得住脚跟,虽然一望无际,但能清楚地看得见一小段路程.在理想的大路上,有时会有许多洞,这些洞会拉住年轻人的脚跟,使他们未完成理想就迅速变老,还有的洞里长满了青苔,掉进了便爬不上来,许多人忘而却步,许多人却勇敢前进,那些站在终点的人,往往是兴高彩列,神采飞扬.理想不是玩乐,它背负着明天的使命,今天的努力造就明天的成功,所以理想是树干,鼓励我们向上长.现实没有梦想的华丽,也不会有理想的激动人心,它仅仅只有一个架子,上面有全世界的人从这儿走到那儿,我们正在学习,学习如何爬,怎样爬,比赛比谁爬得快,谁爬得高,都希望自己爬上顶峰.在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树叶,树干,树根 梦想是鲜嫩的树叶,站在树的最高峰,但每年都会枯黄,又会每年发芽.理想是坚固的树干,立持着人生,只坐永不停息地上长,上长,它的眼睛,只地盯着广大的天宇.人生则是灰色的树根,但也是它,树立了理想,生长着梦想它是一切的根基,一切发展的源头所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人生的起点.助跑之时需要一根适合自己理想的树干,一但树干过粗,它就只能沦为梦想.把一片叶子埋进土壤不会发芽.记住,选择一棵树,才会开花,选择一棵草,只会枯黄.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因为背景的不同而使得露珠有了不同的色彩,但实质上它就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露珠.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时下,在大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着时尚的花衣女郎,打扮前卫,靓丽.然而其中有些人却张口就是污言秽语,将手中的垃圾随意丢弃.这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很难让人与他们美丽的外表联系起来.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因此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一味地关注而忽视内在的东西.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是万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由此现象而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假说.哥伦布环海旅行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有许多的年轻人非常羡慕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因为他们有些众多的追求者以及喜爱者.因此这些年轻人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明星,受人追捧.然而他们只看到了明星们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却不曾想过舞台之下,众多的明星所付出的努力,流下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名副其实的.美丽的外表并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苹果落地的表象蕴藏着万有引力定律的奥妙;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并非“天圆地方”;台上的光辉,台下的汗水……透过生活中种种的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这能够令我们更清晰,明智地认知世界.。

哲学是枯燥的吗?哲学是丑陋的吗?哲学是令人生厌的东西吗?——在我们的哲学课堂上,在许多哲学读物的读者心中,常常升起这样的疑问。当然,张归有一些真正的哲学爱好者,他们惯于在哲学王国里信步漫游,流连忘返。在他们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他们悠然步入其中,与逝去的哲学家的幽灵款洽对话,心领神会,宛如挚友。且不论空洞干瘪的冒牌哲学,那些概念的木乃伊确实是导的,令人生厌的。真正的哲学至少能给人以思维的乐趣。但是,哲学的鬼力仅止于此吗?诗人在孕育作品时,会有一种内心的颤栗,这颤栗又通过他的作品传递补到了读者心中,哲学家能够吗?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人微言轻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人类最初的哲学兴趣起于寻找变中之不变,相对中之绝对,正是为了给人生一个总体说明,把人的瞬息存在与永恒结合起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高更为他的一幅名作写下的画题可说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追究人生的根底,这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形而上学冲动,而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哲学的本义不是“爱智慧”吗?那么,第一,请不要把智慧与知识混同起来,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地关乎人生。第二,请不要忘记这个“爱”字,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对智慧的爱。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这种答案是同有的,毋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控索他的问题。他也许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找到了,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的答案只属于他自己,而他的问题却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谁真正爱智慧,关心生命的意义超过关心生命本身,谁就不能无视或者回避全提出的问题,至于答案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寻求。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上,然而,对智慧的受却是能够被相同的爱激发起来的。我们坊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重大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痉南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哲学关乎人生的根本,岂能不动感情呢?哲学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又怎会没有永恒的魅力?一个人从哲学中仅仅看到若干范畴和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而且我们可以补充说,他是枉学了哲学。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当然,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有一种成见,似乎哲学与个性是不相容的,一种哲学把哲学家本人的个性排队得愈彻底,愈是达到高度的抽象和普遍,就愈成其为哲学。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甚至窥见他隐秘的幸福和创伤。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真的,有些哲学文章确实使我们永远断了一民作者结识一番的念头,即使文章本身不无可取之处,但我们敢断定,作为一个人,其作者必定乏味透顶。有时候,这可能是误断,作者囿于成见,在文章里把自己的个性隐若了。个性在哲学里似乎成了一种可羞的东西。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揄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的和觉醒,直觉和顿悟。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人控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出个性的判别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基于重视真理本身。“莱辛的句名言对于哲学家倒是一个启发。哲学家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我们作为读者要向哲学家说同样的话:我们重视你的人生控索过程甚于重视你的结论,做一个诚实的哲学家吧,把这过程中的悲欢曲折都展现来,借此我们与你才有心灵的沟通。我们目睹了你的真诚的探索,即我们不赞同你的结论,你的哲学对于我们依然有吸引力。说到底,我并有在乎你的结论及其证明,因为结论要靠我们自己去求得,至于证明,稍微懂一点三段论的人谁不会呢?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诸葛亮的个性的魅力,最后,如果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叙述某些极为艰深的思想时的文字晦涩也许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也瞧不起用美文学的语言掩盖思想的贫乏,但是,独特的个性对人生的独特感受的思考,是应该闪射独特风格的光华的。我们倒还不太怕那些使人头痛的哲学巨著这至少说明它们引起了我们紧张思索。最令人厌烦的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谓哲学文章,老是摆弄着同样几块陈旧的概念积木。风格的前提始终是感受和思想的独创性。真正的哲学家,即使晦涩如康德、黑格尔,他们的著作中也常有清新质朴的警句跃入我们眼帘,令人铭记不忘。更有些哲学家,如蒙田、帕斯卡尔、爱默生、尼采,全然抛开体系,以隽永的格言表达他们哲思。法国哲学家们寓哲理于小说、剧本,德国浪漫派哲人们寓哲理于诗。既然神秘的人生有无数张变幻莫测的面孔,人生的探索才有各不相同的个性那么,何妨让哲学作品也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百花齐放的风格呢?也许有人会说:你所谈的只是人生哲学,还有其他的哲学呢?好吧,我们乐于把一切与人生根本问题无关的哲学打上括号,对它们作为哲学的资格存而不论。尽管以哲学为暂时栖身之地的学科都已经或终将从哲学分离出去从而证明哲学终究是对人生的形而上学沉思,但是,这里不是详细讲座这个问题的地方。也许有人会问:要求哲学具有你说的种种魅力,它岂不成了诗?哲学和诗还有什么区别?这正是本书所要说明的问题。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都孕育于神州的怀抱。神州是原始人类对于人生意义的一幅形象的解。后来,哲学和诗渐渐分离了,但是犹如同卵孪生子一样,它们在精神气质上仍然酷似。诚然,有些诗人与哲学无缘,有些哲学家与诗无缘。然而,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揄的思维机器。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驱逼,寻求着同一个谜的谜底。庄子、柏拉图、卢梭、尼采的哲学著作放射着经久不散的诗的光辉,在屈原、李白、苏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的诗篇里回荡着千古不衰的哲学喟叹。有时候,我们真是难以断定一位文化巨人的身份。可是,身份与天才何干,一颗渴望无限的心灵难道还要受狭隘分工的束缚?在西文文化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极富有诗人气质的大哲学家,也可以发现一些极富有哲人气质的大诗人,他们的存在似乎显示了诗与哲学一体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这里,我们把他们统称为“诗人哲学家”。这个称呼与他们用何种形式写作无关,有些人兼事哲学和文学,有些人仅执一端,但在精神气质上都是一身而二任的。一位严格意义上的“诗人哲学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把本体诗化或把诗本体化;第二,通过诗的途径(直觉、体验、想象、启示)与本体沟通;第三,作品的个性色彩和诗意风格。当然,对于这些条件,他们相符的程度是很不一致的。

以下是我的一个体会,总结,不能帮你做作业,学生要自己做作业,不然你长大后在网上怎么回答别人的问题呢?以下是给你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人生是个经历,是个过程,从不断的经历中得到经验总结出正确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同一件事物,以尽量了解事物的本质,事物是有多面性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环境有关。首先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对理想和信仰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一定会找到相应的信仰或是理想,先建立理想或是信仰哪个都可以,但一定要证实是正确的,这需要不断的经历总结经验得出道理,再不断的随着时间和发展再不断的更正和改变,最终证实正确与否。信仰和理想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可以信仰宗教,政治,家庭,生活,金钱,子女等。梦想是要让信仰的高度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希望在信仰中达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宗教,要达到多深的理解,政治上要做到哪个职位,金钱上要挣到多少钱,子女要培养成什么样,这就是高度,这就是理想,但人的梦想往往都是很高的,难以实现或是不可能实现的。信仰和理想,同于对与错,黑与白,有相成也有相对,有理想一定会有信仰,有信仰一定会有理想。人生下来没有目地,所以有很多路让你选,你可以选一条或多条。结果都是一样要失去生命,那么就看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什么了。也就是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样的,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人千古流芳。本质就是开始,过程和结果。制定好你的过程,只有过程才是有滋味的,因为结果都差不多。就像我们玩电脑游戏一样,开始很难,过程很有滋味,结果是胜是败没有人会重视,到了后期已经无聊至极,只是为了将其结束而结束,如何结束,结束的方式有很多,在后期可以把结束当成另一个新生。 人为什么活着?从狭义上讲,就是为了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从广义上讲: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虽然微不足道,像毛发一样,但也是一个构成部分,失去部分就没有了整体。一个人的错可以让所有人受到伤害,如果地球有了损失,影响的就是宇宙,造成负面伤害。一个人的对也可以产生影响,对宇宙的一切产生正面的影响。人并不渺小。

人生哲学1000字论文

丛林的曙光在丛林外的一个幽幽山谷里,过着一群勤劳、朴素的人。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可谓是“世外桃源”。人们依靠村里的一条溪水而生活。甘甜的水哺育了村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人们把溪水为“圣水”。好景不长。村里的水的丛林中的妖魔施了法术。人们已无法生活。看着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村里派出了两个人到丛林中寻找解除法术的“明珠”,“英”和“猛”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踏上了丛林之路。丛林之路艰苦难行,经过几天的跋涉,“英”和“猛”所带的粮食已经没有了。幸好没有遇到野兽和妖魔她们已顺利的来到了取“明珠”的地方。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在取“明珠的时候。妖魔出现了。“英”和“猛”拔出自己所带的兵器和妖魔作斗争。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搏斗。他们都已身负重伤。在妖魔下决心杀他们之前,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谁投靠他和他一切征服人类就可以免他一死。“猛”此时已被吓坏,他已忘却了村里人的痛苦。不想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更不想遭受痛苦的折磨,他答应了……“英”凭着超强的责任感,坚强的毅力继续同妖魔搏斗。他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勇气去战胜敌人。他想着村里的亲人朋友 生活受罪,他不能放弃,决不能放弃,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全身是血的“英”打败了敌人,被统治的黑暗的“丛林的曙光”他象征敢于战胜困难的“英”,象征着人们的英雄。溪水又回到往日的甘甜。村里生机勃勃,人们获救了。阳光依旧灿烂,到处欢声笑语。“英”被人们称为英雄。可想而只“猛”这为知难而退的人被人们赶出了村庄……这个故事引人深知:遭遇挫折时,我们应勇敢面对,不要夸大痛苦,屈服于挫折。“丛林的曙光 ”永远属于勇敢、自信的人。 让挫折落荒而逃挫折是什么?我笑而不语。如果说,挫折是一片海,那澎湃中的浪花是它惊险的阻碍;如果说,挫折是一条河,一条跋涉了千条的河,河岸则充满了岁月的记号;如果说,挫折是一条溪,一条趣味怏然的小溪,溪中的小鱼和鹅卵石则是点滴的痛苦……匆匆岁月一去不复返,为我们留下的只有斑斑点点的记忆和许许多多的遗憾。世上没有永远平静的大海,人生多少也会有挫折,不要总是把挫折看的恐怖,却放的了痛苦。布罗克尔,认识吗?他是英国的一名将军。早在战争爆发时,英勇的他率领军队接入战争中。然而哪有永远胜利的将军嘛——他失败了。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懦弱的他却落荒而逃。他躲在一间破草屋中,无意,他看见了蜘蛛在织网。蜘蛛在织网时,由于它丝很细,容易断,所以它要来回织上好多圈,时不时也会从网中掉下了来,再爬上去。就是这样一幅画面,打消了布罗克尔逃跑的念头,他说,连只蜘蛛都这么勇敢,更何况我是一个人。终于他站了起来,重新回到战场上拼搏。面于挫折,他勇敢地向前去,而不是放大痛苦在角落里等死。像这样事例还有很多,比如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却谱成了《生命》一曲;张海迪在双腿残废后毅然著出了《轮椅上的梦》一书;海伦凯勒在自身聋哑的条件下,却成了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他们在人生中都是遇到重大挫折,却毅然勇敢面对,从自己坚强的勇气和永不磨灭的信念做到了“一鸣惊人”,而不是放大痛苦,苦苦哀鸣。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我们不要因为打破了一个鸡蛋,放大了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不要因为考场的失利而自暴自弃……这些也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光明的大道,是靠自己去开辟的。匆匆岁月一去不复返,不要到头来留下的去是许许多多的遗憾。只有振作,只有勇敢面对,把痛苦缩小增强自尊心,那么一切都会不一样。自尊是有力量的,它足以让烦恼化为动力,让穷山尽水化为柳暗花明,那么挫折就会落荒而逃!让挫折落荒而逃,让“成功的女神”对你微笑,让“痛苦的恶魔”向你招手,SayGoodBye!如此成才不是苦难太多,而是我们胸怀不够开阔;不是挫折太多,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对待……——题记 其实,挫折给人的不仅只是失败、痛苦,而是也是一种锤炼。有时,挫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的凡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遭遇挫折最多的最懂得如何对待的人。举个最鲜明也是最普遍的例子来说吧!从前有两个人,一个乐,一个悲。乐与悲同时降临在两个不同家庭:乐于一个贫苦小家出生了。从小,因为贫穷他受尽了苦,为了能成才他奋进,不断努力的学习。在他成学过后,满怀才能,却无法施展。在求业之中他受到了阻碍,收到了挫折。但是,他从未灰心过,因为他坚信雨天过后天会晴,彩虹会划过整个天空;他知道此时此刻他正在磨练,磨练自己的意识,磨练自己的能力。他,在挫折中成长,在挫折中坚强,在挫折中成功了。把挫折作为垫脚时,他是最终登上了高峰。而悲呢,生在富裕家庭中的他受的是父母无尽的溺爱,他整天无所事事,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从不只人间的疾苦,他的生活极尽是白纸一张、波澜不兴。走在父母为他铺就的黄金路上,他什么都不会做。然而,父母无法照顾他一生一世,无法在任何场地上都给他帮助。终于有一天,他踏上了社会,而他的父母已无力再帮他了。在满是失败与挫折之中,他无措了。在挫折中,他总会觉得老天爷和他过不去,故意整他,而自己是绝对斗不过天的。他在挫折中沮丧,在挫折中消去。把挫折当成了一块无法跨越的巨大落石,他终被重重地压在了最低层。同样是人生,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同样是挫折,不同的人之间却有不同的看法。就像悲观与乐观的不同:乐观的人会在每次忧患中看到一个机会;悲观的人则会在每个机会中看到某种忧患。同样的人,成功的人会在每次挫折中感受到成长;失败的人会每次挫折中感受到无尽痛苦与无奈。挫折啊,挫折,不是在挫折中成长,就是在挫折中失败。年轻没有失败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磨难,年轻的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生活是一个舞台,其中的内容靠我们自己去演绎。生活给予我们的不可能永远是那一马平川的阳光打道。挫折,靠我们自己去定义。乐观者认为挫折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悲观者则不然,他们不敢面对,只会一直沉溺于痛苦之中,乃至放大痛苦。人生的路太长,也不太平坦,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转念一想,就是能够以一种思辨的态度看人生,这样,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在精神上就容易立于不败之地。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上注定是如负重山,举步维艰了。人生如花。花一样的生命,理应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与清香。使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快乐。事实上,人类自诞生起,就一代代地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极尽智慧和勤奋地按照美的形象装扮世界,并塑造自己。不必哭泣,世间没有不老的红颜,谁能够保证心不变,看得清沧海桑田。我们走在不同的田埂间,又在同一个地点邂逅。皱纹是蚕食青春的蠕虫,在你还没有清醒时,却已有了像你年龄一样的道路。我们寄托,我们呐喊,都只有一个期限,那就是一生。前面是浩瀚的大海,已经春暖花开,让疲惫的脚丫在沙滩上轻抚而过,留下春天的足迹。作为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年轻的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能否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人生,当荆棘丛生的路在你脚边缠绕时你是否想要另辟新径,朋友们直面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化悲痛为力量,达观地看待人生,放大后的痛苦会把人给淹没也会把人推向顶峰。生命是一朵长开不败的花,而痛苦只不过是一个相对数,舞动青春的翅膀面对精彩的人生。除非你放弃,否则,你永远不会被打败。痛苦是一所学校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没有人能拒绝痛苦。没有人喜欢挫折,但没有人能拒绝挫折。生活中有人为贫困的挣扎痛苦,有人为富足的孤寂痛苦;有人为生活烦琐痛苦;有人为情冷暖落痛苦;有人为事业的无成痛苦;有人为爱情的失败痛苦……面对痛苦,我们无法逃避。于是,便有了解除痛苦的选择。其实,痛苦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因而没有人喜欢被痛苦所包围、所束缚,但我们又无法逃避痛苦的追逐。既然我们不能他痛苦消灭,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痛苦呢? 痛苦对我们来说未必就是一种厄运,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他是磨练我们的一块难得的砾石呢?李白曾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所谓“愁更愁”。或许是酒难消愁的真正体验。一切非理性的措施都只能使你暂时忘却痛苦的结束,就像手术台上的麻醉剂,麻木了你的神经,也带走了你的痛苦,然而药性过后,你依然得咬着牙忍受伤口的折磨。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当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他的艺术依然苍凉沉郁,依然是充满痛苦的艺术。陆游,杜甫莫不如此。所以。一个清醒的、理智的、成熟的人,应该正视痛苦,承受痛苦。痛苦是一所学校,凡是从痛苦中走过来的,都不同程度地增长了生命的理智,丰富了人生的感受 ,锻炼了自己体魄。一个人从痛苦中学到的东西这比他从快乐中学到的还多。痛苦是一所学校,是雕刻你形象的一把独特别致的刻刀。痛苦是生命最基本的滋味,害怕痛苦的人是软弱的,接受痛苦的人是坚强的,超越了痛苦缺乏承受的勇气。痛苦也并非是不可跨越的关隘,它其实会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让我们坦然地面对痛苦,不要遇到挫折时就退缩。真正排除痛苦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生活需要挫折人生本来是一些琐细的连缀,正一、如一首乐曲,不可能总是高潮迭起。生活是一部大书,吸引着我们细致观察,耐心口味;生活是一面明镜,映照人生酸甜苦辣,荣辱得失。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挫折是什么呢?沮丧说,挫折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败说,挫折是被击倒后是眩晕; 懦弱说,挫折是充满坎坷的道路。而我要说,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博,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灯的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生活中有许多琐碎的连缀,例如:我们都要共同经过的考试,工作,事业竞争,天生的遗传病,后天的阻碍。无非是想让我们去经过去战败他们,可有的人就不这样认为,他们经不起困难等种种挫折,不是想要去战胜而是在埋头抱怨。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之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吗?挫折它能激发人的斗志,磨砺人的意念,增长人的才干,挫折是压力,是动力,是清醒剂,是催人奋进的力量!人一旦遭遇挫折,不要后退,应该勇往直前。我曾一度地在考试失手,我也同样把这一挫折埋怨了长久,并称之为缠身的绑带,紧紧地困惑不已,阻碍了我的前途,更令我面子完全失落,一次的考试失手竟使我扩大了内心的彷徨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没有了竞争力,与心神继续学习,把痛苦带回家,向亲人们身上蔓延,为什么会出此状况,为什么不像贝多芬、爱迪生、苏东坡……有广阔的胸怀把挫折当成成功的前提。人生、生活都需要挫折。你、我、他也一样需要挫折,我们遭遇挫折是家常便饭。没有挫折哪能激起生活的火花、闪光点。

宗教也属於哲学~是其中很精彩的一部份~宗教:(1)净化人心~增长智慧~陪养正确的人生观=>导致人际关系变和谐~家庭也和乐~工作上乐观进取..自然会有好报应~(2)修炼上天堂~永远离苦得乐~(真正的治本~无漏)..(3)一人得道~全家受益~他们可以成为你的众生~全家人永远在一起’(这是真孝)…实修心性是重点'而不只是理悟…要”先他后我”(真正的去喜欢别人)…(说食数宝没啥用…)…过一阵子看看是否真的有在进步’(比如:被别人欺负了~真能做到忍辱?)…(的了自己~不了神佛)…还有'要有正确&高层次的法理来指导~

楼上的朋友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感悟人生。人生智慧学而不尽。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字

关于哲学的论文1000字

从介绍什么是哲学开始下笔。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基本定义一般定义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基本问题。哲学(Φιλοσοφία)按其希腊语词源是“追寻智慧”的意思。中文里,“哲”起源很早,其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一、坚持唯物史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自然物质进化的过程,并且永远属于自然界,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又是劳动的产物,生产劳动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从而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主体和客体,人作为能动的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没有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就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劳动从一开始就不能而且永远不能由个人孤立地进行。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并且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因而只有在人们之间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所以,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个人,社会不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体。“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迷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一些思想家的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从来不曾存在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只有既同自然界相关联又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以及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于是我们看到,“以人为本”中的人,决不是什么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的人。概念作为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既具有确定性,也具有不确定性,是这二者的统一。语词作为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常常也具有多义性。“人”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就我们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其中主要的有:人类,人民,个人。由此,从字面上看,对“以人为本”可以做出几种不同的解读:以人类为本,以人民为本,以个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中的“人”是指什么呢?是人类(也即所有的人,或人人),是人民,还是个人?弄清这个问题,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同其他各种基本理念一样,“以人为本”也是对一定事物中本质关系的反映,是对处理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表达,因而只能在这种关系中而不能脱离这种关系去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同时发生着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对“以人为本”的内涵问题,我们可以先分别在这两种关系的范围内去考察,然后再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二、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类,包括其中所有的个人。与这个意义上的“人”相对的“非人”,是除人类外的狭义的自然界(其中包括动物),也可以称之为“物”。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一层含义是,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物的关系,应该以人或人类为本,而不应该以物或自然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价值追求中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本位、根本,因而也是实践观和价值观中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主体;不是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本原与派生关系中的本原、本体。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本原的,而意识是派生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观点不是用“以物为本”来表达的。“以人为本”所回答的,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意义上的“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而是何者为本位、根本、主体的问题。有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是对以物质为世界本原或本体的观点的否定,这种对“以人为本”的唯心主义的解释,完全是一种误解或曲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它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一根本观点的前提下,回答的是有关物质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问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这是因为,人是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体,而自然只能是作为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客体,不能成为主体。“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目的是让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即为了获得价值,或创造价值。所以,人与自然之间又存在着价值关系,人是价值主体,是满足需求的对象,自然是价值客体,是需求的满足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或人类为本位,深刻认识并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以人或人类为主体,以自然或物为客体,而不能忽视或模糊、混淆了这种关系。1. 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人与物之间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关系虽然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人类只是无限的物质世界中一个极小的部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是,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总是以自身为中心来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为目的,而把物作为服务于人的手段,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决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和巨大的压力。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建设资源节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重视保护环境并不是反对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是否定人在自身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的地位,而是要遵循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为了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自然为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选择和衡量的标准都是人类的利益。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为了人,消灭天花、“非典”病毒也是为了人。为了人自身的需要,人类既培育、养殖某些动物,又把它们作为资源来消费。对某种生物究竟是保护、繁育,还是限制以至消灭,最终都是取决于它们对人类的利害关系,都是以人或人类为本。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不能归结为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而是所有的人;不只是今天的人,而是包括子孙后代的整个人类。为了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是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的。忘记了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片面地追求物质产品的增加、经济的增长,乃至把某些“数字”当成了目的本身,也是偏离以人为本的要求的。2. 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人与物之间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人为万物之灵。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成为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宇宙间唯一的高智能生物,唯一的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主体。实践和认识都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和全面地处理好人自身作为实践—认识的主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人类的实践就成为物质运动中一种特有的新的形式。由于人能够利用自然力(能源)来改变自然,因而超越了自身物质力量的限制,极大地改变了周围世界的面貌,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自然界自发的运动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空前提高。人的实践既有自觉的,也有盲目的;既有合乎客观规律的,也有违背客观规律的。因而对人类自身既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人类的实践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害人自身。以人为本,意味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靠人自身。在物质世界中,只有人才是主体。自然界既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也不会自觉地纠正人类的失误而保护自己。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原始的和谐关系,是在漫长的历程中经过人类无数的磨难逐步形成的,其过程并非浪漫的诗篇,其结果也不是人类美好的天堂。人在自然面前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主张,或蔑视自然、肆意妄为的举动,都是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的。人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人类的发展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人类又必须学会保护自然,在自然面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作为实践—认识的主体既充分认识和发挥人的伟大力量,又深刻理解和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科学地认识人类行为的长远后果,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在实践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把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统一起来。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对“以人为本”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做出的明确界定,这一界定无疑是以“人民”为中心词来阐释“以人为本”的。此后直到党的十七大召开,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都是按照这一界定来论述和运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完整表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看到,党的十七大对“以人为本”的阐释和运用,始终是围绕着“人民”展开的。“以人为本”不能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人民不是离开具体个人的抽象的、独立的存在,而是由无数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组成的,因此,以人民为本,包含了对人民中每一个个人的地位、作用和利益的肯定、尊重和维护,但是,人民作为整体不能归结为其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个人,人民与其中的个人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其中的每个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以人民为本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利益的肯定。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是有矛盾的,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人民、以整体利益为本而同时照顾个人利益,如果以个人为本,那只能是以人民、以整体为“末”,把个人置于人民之上,这是本末倒置,是对以人民为本的否定。以个人为本,就是以个体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中心、个体本位的观念,无论从世界观、历史观或价值观、实践观的意义上说,都是同党的基本理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因而根本背离了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精神。社会关系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不能笼统地解读为以人类为本,不能解读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如前所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以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这是因为,在自然界面前,一方面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活动都会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影响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这里的“人”包括了所有的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环境、资源、人口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凸显出来,需要从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协调全人类的活动,为子孙后代着想,妥善处理。因此,我们主张各国人民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反对某些国家、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破坏环境和资源,转嫁危机,损害人类共同的利益。这可以称为以人或人类为本。但是,即使是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不能不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缠绕在一起。而一旦进入社会关系的领域,我们就不能不看到,人世间其实不止一个世界,存在着各种性质的、其中有些是根本对立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人类不是一个行动一致的整体,不存在一个谋划全人类利益并指挥全人类行动的统一的“人类”代表或“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代表。抽象地讲把全人类的利益放在高于国家、民族和阶级利益的位置,似乎不无道理,但只要一接触实际问题就可以看到,它要么是一种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空谈,要么是一种欺或陷阱。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就在阶级对立中运动、发展。当今的世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主导的世界。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在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的同时,也使世界分裂为不同的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60年前就指出:“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而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战后的冷战时期,至今世界仍然不得安宁。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而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谋求的国家利益首先是本国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剥削阶级的国家不可能代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只有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才能把本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作为出发点。面对冷战时期分裂的世界,戈尔巴乔夫高喊“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鼓吹“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根本原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错误,在于它无视或有意掩盖了人类社会中不容回避的深刻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其社会作用是解除人民的思想武装,为西方敌对势力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张目。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包括国际关系中的矛盾,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代表全人类未来发展的利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或称以人为本,同“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欺人之谈迥然不同。所以,社会关系领域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以人民为本。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 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旨归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1.认识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的后继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道:“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探究人类自身,企图认识自己。就在人类的理性迈过了无数沟壑,走过了无数夜路中的迷途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人,并在高举起大写的“人”的理性旗帜时,“斯芬克斯之迷”仿佛被破译了。然而,人类理性马上便又发觉,“斯芬克斯之迷”并未真正破译,而是在跨过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后以另一种形式提出这个迷。于是,“人是什么”便又重新困惑着人类。古希腊的一座圣庙,一进门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脑海荡不起一点涟漪。时代的变化太快,走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跟着感觉跑吧!“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正把社会推向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看看你的周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北了。电视电影看多了,在生活里就像是在表演;够档次的人见多了,也会在圈子里装装优雅做做秀,把自己扮得很清高;语言技巧学多了,说了一箩筐话却没有一点真实的感觉。很多人现在说话做事是在模仿别人中生活,而不是在做自己。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个性、很叛逆,标榜自我,其实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追逐新潮,抄袭别人的生活。现在就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不仅名人会做秀,商家会做秀,官员也会做秀,老师也会做秀,据报道,在今年儿童节,在广州的一个六一庆典活动,领导、老师、嘉宾一个一个接着在台上长篇大论做报告,学生在台下个个眉头紧皱、酷热难耐,如受酷刑,大人们把儿童节变成了显示领导“重视”、实现宣传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秀场,这哪是为儿童过节日!成人世界的“做秀文化”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不断熏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秀才”。现在一个五岁的儿童上台表演节目,也会打出大人们惯用的手势,煽动台下观众“给我点掌声啦!”,每当看到这类情景,我脑子里就自问:这真是孩子真实的心声,还是大人教好的?在这种迎合心理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他自己吗?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自杀、跳楼、卖淫、包养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自身根源只有一个:迷失自我。

哲学论文1000字该怎么下笔答案如下:首先第一步是开设置中心,二是一定要哦路是不迷时得底给啊。

哲学人生感悟1000字论文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字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哲学的深刻意义。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的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

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

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

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作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

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篇二 摘要: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哲学讲述马克思主义,使人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对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 教育 期间,学校有义务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哲学对一个人的人生起着基础性作用。 Abstract: Philosoph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disciplines. It is about Marxism, making people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right perspective, so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 school education, schools have a duty to train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for the future. Philosophy has basic influence on a person's life.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课程; 教学方法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life;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4)14-0238-02 0 引言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本文主要讲述了哲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探索研究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及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方法。 1 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学习或者做任何工作,主观能动性对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人从事某项活动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追求,是个人的目标前进方向,他定会为之努力,才能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而好的教学法就可以促使实现潜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发展为方向,意识学习的重要性,使自己自主地投身学习,树立学生自我理念,时学生主动与教师的指引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对教学工作具有基础作用。 正确的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实践是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实际实践,才能慢慢增长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探索研究正确的教学方式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原有的认识,再进行探索研究,达到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本质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在加强对学生教导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现实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启发,发现新的问题,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思维。 研究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老师的观念,使老师向专业方向发展。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应该主动吸取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研究新的事物,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否要看他与外界的沟通程度,理解程度和吸取程度。世界具有多样性,不同事物的知识结构层次不尽相同,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适于学校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老师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是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逐渐消除老师教课累,学生又被动痛苦的现象。 2 探索研究进行正确教学的方法 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的 思维方式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彻,不仅要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同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可以在备课时翻阅各种文献和资料,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制定一套适于自己的教课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特点,不盲目追从。比如:在培养学生哲学时,引导他们从浅入深的分析现象,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因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引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摒弃错误的思想,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师需要注意培养多沟通的好习惯,多与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及早改正,树立正确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学指引着人生的大方向,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也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老师在哲学课堂讲课时,引导学生用自身来感受哲学,将哲学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将学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哲学基础知识,分析哲学与人的紧密关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人生选择。分析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用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们分清善恶,区分真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师加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结合课堂内外,改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媒体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积极向上 寓言故事 等方式进行探究,使课堂内容新颖并具有实践意义。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第一,媒体播放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之生动形象,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产生厌倦感,反之采用了这种将声音、影像或者动态图案的方式恰当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的接受课程内容,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学方法。筛选一些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将典例引出的问题或人生的哲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照自身情况,经常 总结 成长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去糟取精,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逐渐的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以及人生准确认识。第三,心理上的疏导式教学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测试,课间同学生聊聊天,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摒弃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彻底走出心理误区。 形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重心。步入了大学后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的不同,其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特性,老师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引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教育他们自身的思想是主体,是指挥一切活动的中心。对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的,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去面对,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正确分析这种自信的来源,对自己进行 反思 ,通过不断地发现,从中感悟,逐步取得进步。 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完善自己。许许多多的哲学老师不仅负责哲学的教学也分担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前提下,也应该自身拥有环境资源与周期的同时多进行沟通,交流教学的经验,相互交换意见,督促对方哲学素养提高,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老师参加哲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交流和培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教育方法,促进哲学教育工作的改进。 3 结束语 哲学是对人的思想精神进行正确指导,是对心灵的净化,哲学培养人拥有正确的人格,培养人形成良好的素养,做好哲学教学工作对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学校应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视哲学。老师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和挖掘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积极性。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议论文1000字

从学生写作的 议论文 看,最大问题是缺乏论证与逻辑性:从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看,教师忽略对学生 逻辑思维 的引导,导致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并未得到提升。因此,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000字议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1000字议论文篇1

作者:高小豆

鹿特丹的世乒赛,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又让我想到了前不久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中国队几乎也是拿下了大部分重头奖项。这值得中国人庆幸,同样值得思考。

思考一:体育强国≠体育大国

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上,中国运动员总是能够过关斩将,最终捧回“第一名”的荣誉,这为我们国家赢得了体育强国的称号。然而这样一个体育强国,为什么社会上的青少年肥胖症人数只增不减?为什么近视眼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许多企业白领过早的患上了颈椎病?甚至会有人身体不适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体育强国,而并非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体现在我们国家中有强者,而体育大国是指一个国家中体育的全民化。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为了鼓励全民参与体育,强身健体。而不是去追求名次,追求第一的称号。

思考二:参与体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参与体育就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有人说“参加奥运会就是为了争金牌的。”非也,非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对体育赛事的看法过于偏激,“金牌观念”过于深入,才有了种种惨痛的教训。看吧,16岁的桑兰,为了替国家争得荣誉,在赛场上去挑战那常人难以想象的动作,最后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再也没能站起来,16岁,花一样的年龄。雅典奥运会的跳水冠军胡佳,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克服生理极限,一次又一次的跃入水中,睁开双眼去克服水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最终,不得不以焊接眼角膜的 方法 重见光明。还有王义夫,赵蕊蕊,陈冲……中国人,我们错误的认识了参与体育的真正目的,他不是为了争夺那所谓的第一,而是让我们强健体魄。

思考三:包揽冠军的弊端

乒乓球 是中国的国球,中国人更为擅长不无道理。但是,若我国总是独揽这一项目的冠军会使其他国家运动员失去对这一项目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影响了这一项目在世界上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应该倡导在各项体育赛事中让我国的业余选手参赛,既有利于体育全民化,又有助于为别国选手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使某种项目的发展逐步壮大。

总而言之,我们要真正理解体育,理解奥林匹克精神,这才能够有利于国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我国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迈进。

1000字议论文篇2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之苍苍,君不见明明皓月,灼灼红日,日日东升西落,夜夜以其稳定的形态固定于苍穹之一隅。乾坤以其稳定的形态沉浮于闪光的地平线,因而他们能以其宏大之德泽布洒于万世,使万物生辉。君不见闪闪流星,时而桀骜不驯地划破黑夜孤寂的旧貌,时而成群如雨般,刷新我们仰望天际的视野。流星以其多变的形态旋舞于苍穹,虽不能以其孱弱之驱给生灵以永世不竭之光芒,也没有固定永恒的生活轨迹,但它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顿悟觉醒之灵光……

且夫人俯仰一世,是循规蹈矩做个容之于方圆的宝钗姑娘,还是当个遗世独立“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不净土掩风流”的林妹妹,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得出统一志趣的话题。

先秦诸子,谁不想升迁授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君子之仕,行其义也”。然而偏偏有一个槁顷黄馘的庄子,不蹈世俗渴望“威福”之仕途,坚守心中追求之“闲福”,淡淡地告诉楚国的使者:“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 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且到了那久积沉疴的清朝,文人士族莫不埋首于故纸堆中,绝口不谈政事,不闻政事,腐败贪污亦仍旧戴你的乌纱帽,封你的万亩田。为何你——谭嗣同,偏偏不坐看这戴着罂粟花的老人寿终正寝呢?“望门投止思张俭,忍顾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那“无有死者无以图将来”的忧愤之心,是那“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气魂,让他把生命轻轻托于菜市口之中,以流星的逝去,唤起沉睡的臣民。

循规蹈矩,固然能换得一夕或是一生之安寝,但是有那流星之璀璨——战国之时多了一门争鸣之学说:当涣涣千年的古诗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容于世俗韵的锦心绣口之学士;中华民国,在先者之流血中萌芽生长。

看那流星划破夜空之美吧!虽无纵横捭阖之利,虽无“好好先生”之美名;虽无被多数人所追捧之荣耀,但“流星”总有被历史记住的那一天的。

1000字议论文篇3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 故事 。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逸事。他在““””期间被下放到农村为牧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并不着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地为她扼腕叹息。她在““””初期就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灭了自己。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力支撑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忍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吧。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垒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如同一个转动的轮盘。它只有一个方向,不停的前进。直到它没有了动力,它衰竭了;停止了转动,就是生命的彻底告别。

你也许会感慨他的稍纵即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不曾留下一丝蛛丝马迹。我却如同在沙漠在求生,在那浩瀚的时空里淘尽一切所有的沙砾,却发现了生命比喻的真谛:“唯有风,才可以真正穿梭自然、穿越荆棘,战胜一切阻难。

曾那时,狄金森把人生的画面淋漓尽致的描绘成了篱笆墙那破腐不堪的内外。在篱笆墙上,我们缀着身子一层又一层的爬过,实际上,这层层篱笆缀满了那可怕的荆棘,我们艰难无比爬过时,早已遍体鳞伤,身心俱灰。在这时,你所能想到的、看到的只有风在墙外千绕百折,不屈的呼啸而过,在那一层荡荡的空气中永远凝结了他那壮观的痕迹。

我们在这个充满亘古岁月的旅途中,顽强着、拼搏着、不畏艰难在充满人生的坎坷中奔跑着,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中涅盘,人生的忧愁如恶魔缠满全身,痛苦如那火红的血水飘洒一地。我们很疲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是我们无法去逃避。只有去轰轰然然面对。当一次次人生中的烈日暴雨来过,沙漠中那席卷天地的飞沙走石来过,我们身心早已布满伤痕累累,却始终还要面对着一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在这儿你可以听到河流哗哗的喧闹声”。在那失去远古名字的风中,飒飒的吹过树林。或许这样能够垂问远古,能够真真实实的领悟风的真谛。

伟大的诗人苏轼他遥遥看见了风。这个辉煌而又饱尽沧桑的文人墨客因黄州诗案而开始受到政治压迫,人生开始变得落魄,一直始终辗转难安。在那一夜,一个赤壁的月夜里,他顿时立刻心灰意懒,眼神直视着“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让他想到了做他那个神鹤蹁跹的美梦。它巍然般的站立着,一动也不动,他的思想仿佛长着翅膀一般凌空而立。它俯瞰着,面对如同滔滔江水般深沉、落寞的失意,他看见了风在山顶洒飒飒的呼啸,盘旋在、突然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穿越过那漆黑可怕的荆棘丛林。一瞬间,他心中那堆积已久的块垒,顿时坍塌。缠绕满身的痛苦扬长而去。忘记了一切……痛苦、挫折……顿悟——一幅幅那悲伤、痛苦的画面,彻底的在他的脑海里粉碎。

于是他看破红尘,逍遥至于红尘,寄情山水之间,遥遥相望而乐。最终名留青史。只不过,那一夜的风,又有谁清楚?他早已遗落在那无尽沧桑的岁月之中,无人见得……

唯有风,才能真正穿越荆棘。正因为风,我们才更需要风。唯有了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那满贯全身的痛苦忧愁烟消云散,让快乐的格调永远洋溢着我们的旅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精神近乎崩溃,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她也放不下自己的病人们。正当拿起勇气重回岗位之际,她却收到了不同寻常的病人——一个精神病人,正是那个杀死她的孩子的凶手。经历一阵思想的狂澜,她还是决定医治他,她也做到了,并且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顾,直至送他走出医院。

正如纪伯伦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无论是愤怒还是仇恨,无论是私心还是邪念,这些心灵的毒瘤都应当用宽容去消释,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

又如韩婴所言,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故能成其霸业: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故能成就“贞观之治”;娄师德放下恩怨,举荐荻仁杰为相,让大唐再度兴盛。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美德,它不具有宝石一般的华贵,却如天空般浩然。只有以广阔的胸怀容纳他人的过错,消释恩怨,同时压制自己的妒贤忌才之心,才能为众人所拥护。如果把才能比作左翅,那么胸怀恰是右翼,它们将助你乘风而上,轻松飞翔。

我们或许不能轻松放下什么深仇大恨,但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深仇大恨等着我们去化解,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周总理面对理发师无心之失时的一个微笑,一种宽容。记得一个故事:苏东坡曾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尽管这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惠崇和尚的胸怀有多么广阔,如果他心胸狭窄,怎么会心存如来,有着以德报怨的宽容呢?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场戏,相逢相聚不容易,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生气,只是在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面对他人的不同观点或是过失,与其斤斤计较,争执不休,不如淡然一笑;面对别人的针锋相对,何不暂避锋芒,以免激化矛盾。在危机四伏的政坛,林肯尚能宽容面对政敌,以交朋友的方式消灭敌人;在礼教森严的古代,楚庄王犹可宽释殿上绝缨者,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宽容的心拂去生活中的阴影呢?

当然,宽容不是圣贤特有的品德,胸怀也不是天生就那么广阔。就像每个人的心脏,需要锻炼才会越发强健。胸怀所承载的事物越多反而更加广阔,人自然而然变得更加宽容。

如果世界异变,纵然天空为之震怒,纵然大地为之崩裂,纵然海洋为之翻滚,请别忘了,我们还有广阔的胸怀!

如果说,你会因为你的某个短处而遭遇到一些失败,这句话你肯定不会反驳。但如果说,你的长处也会让你因此获得灾难,你肯定不会赞同。其实,长处还当真不一定只给你带来幸运。

我们在小学时都学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故事中的东郭先生是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好人。当他看到一头逃亡的狼时,禁不住狼的苦苦哀求,他仁慈之心大发,帮助狼躲避了猎人的追赶。但他的仁慈在这里却让他差一点儿丧命:猎人走后,狼执意要吃掉他。仁慈无疑是一个人在品德上所具有的长处,可是这个长处这次没有给他带来幸运,而是带来了灾难。幸亏农夫及时赶到,智除恶狼,才使我们的好心人幸免于难。看来,如果长处使用的场合不对,倒有可能害了自己啊。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完成刘备交给的大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勤政谨慎是他的一大长处,但他的这个长处有时却使用过了头:“事必躬亲。”大小事务一概过问,终因费心太过,在五十四岁的年纪便去世了。设若他的长处不是到过度使用,该自己干的自己干,该属下办的事自己不用亲躬,说不定他还能多活几年,蜀国也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是那棵树的长处,但“秀”很可能为那棵树带来“风”的侵扰。俗话说:“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会游泳是一个人的长处,但这个长处也为被淹提供更多的机会。还有句成语这样讲:“玩火者必自焚。”玩火者必是知火性的人,这可以说他的一个长处吧,可是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使自己受到火的袭击。

由此看来,长处真是一把双刃剑啊,当剑的一面利刃对着敌人时,另一面利刃却对着自己啊。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某个长处,就可以拿来到处炫耀了。在使用自己的长处时,大家一定要象用剑一样:学会利用对着敌人的那一面利刃,同时也要小心对着自己那一面利刃啊。

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

"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

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

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

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

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

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

历史与未来是由谁写的?学生!无论是什么职业,无论是否到过正统的学院,但每个都曾是一名学生。

人非生而知之者,谁不曾是那个嗷嗷大哭的婴儿,谁没有年青过?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我们的老师有许多,比如学校中的“先生”:父母、爷爷、奶奶,甚至是一草一木,一鸟一虫。我们每人从还是一个细胞时便开始学习,父母给予了我们学习的DNA,于是我们从学习呼吸开始,到向父母学习如何说话、到向老师学习系统的知识,最后向大自然索求更多的秘密,我们第人不得不面对学生这条漫漫长路。

这条长路说实在的太过漫长,我们每个人因为责任踏上这条长路,谁让我们生在这个世上。这时人的区别出现了,有人因为责任默不吭声的向前直冲;有人对这一望无际,(实际上就没什么际头)的路望尘莫及。这是必然的,正如战场上总会有士兵与将军一样。那些不敢面对责任的人不可能看到路上的美景,他只知这条路有多么的长,有多么令人绝望,没有勇气地被时间一点点“吃掉”而跑起来。或摔倒,或会累到想睡上个几百年,但他们会发现更美的风景,也许那些放弃的人会看到一些相同的风景,但他们绝不会认为这有多看,这就好像玩电脑的游戏一样,看起来总没有玩起来那么有趣,学习也是这样,一天天的被老师强行喂下去一定要比自己去学,自己去问要痛苦得多。

一走一生,学生的漫漫长路,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有向前。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志“苦旅”,说得真不错。一生走这个路,一路下去回头看看,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正书写着一章章的历史,一段段的传奇。我们的路,我们的道,总是很长,但千年前不正是我们这样的学生写下,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历史;一百年前不正是我们这样的学生用鲜血书写中华民族的气概。现在也是我们一样的学生写着世界的和平与公正。在十年,二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我们续写的世界,我们流传的历史,我们创下的一段段佳话,是怎样?这取决于我们的学习,我们不曾后悔来到这世上,也不应后悔走上这条漫漫长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走上这漫漫长路去书写百年,千年的历史。

长路漫漫,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走,有许多在与你共进。一个人走这路太长,无穷无尽,一生无人相伴。这是不可能的,是无法离群的,或朋友或师生式家人。一路走下来脚印绝不只两个,有的是我们相伴一起写下这个时代的历史。我们将一起永远地活下去,活在学习中,活在人的心中。

学生的漫漫长路,用责任的双脚走来,与其说一路上的个人愉快,不如说是真正的活过的证明,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上学。

从古至今,无论在字典里还是在人们口中,总认为“班门弄斧”就是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显然,社会上对班门弄斧的人总是排斥的,但是为什么非要把弄斧者往坏处想呢?我认为,敢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陈景润曾偶然发现华罗庚数学著作里的错误,写信给华教授,华教授真诚地接受了批评并及时作了改正,并且因此发现了这颗数学新星,为陈景润日后辉煌成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说明,敢班门弄斧者绝非平庸之人,在“弄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对自己的新学之物作了一些肯定与修改。事实证明,一个人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门”那儿弄斧,才能求得“真经”。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无名小辈”在关公门前使刀弄枪的数不胜数,最后一个乃是魏将庞德,他在关公风头最盛时请命出征,不时在关公面前使刀。其刀法令关公击节叫好,虽然最终关公在“温酒斩华雄”之类的丰功伟绩后添了一条擒于禁,斩庞德的赫赫武功,但世人从未耻笑庞德“不自量力”。可见,到班门去弄斧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气的。自满者,不会去请教,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去自己相比。自暴自弃者,亦不会去,因为他缺乏信心,太看轻自己,唯有自信且谦虚之人,才会去班门“献”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颂扬吗?

英国人塞缪尔.约翰说过:“无愧于有理性的人生活,必须永远在进取中度过,”“弄斧”之人为求得真才实学敢于在班门面前“献”艺,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种不断探索开拓的精神。人类在发展中不断会发现新的奥秘,如果墨守成规,没有一种挑战精神,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不少伟人是“班门弄斧”而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提倡“班门弄斧”,正是指要善于学习前人理论,而在此基础上,又敢于破除权威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种对待权威的态度是科学的、全面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权威不等于科学,权威的理论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说木匠的祖师鲁班,他的手艺再高明,也不能和现代的科学工艺相比。我们又怎能总抱着“祖师”的牌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不敢“班门弄斧”,正是由于受权威的左右,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门弄斧”,就不能推陈出新,历史怎能向前发展,科学怎能更快的进步?

而“班门弄斧”,是不盲从、有主见的表现,是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的表现。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社会所缺少的。

一个人的成长是部苦难史。人总要无可避免地在生活中遭遇苦难,一个人的工作可以不畅,情感可以受阻,人生可以坎坷,苦难无时不在,又无处不在。

苦难之所以为苦难,可是因为它不仅摧残人的肉身,更是一种对意志的考验,它就像一把利刃在你皮肤上留下的伤疤,不仅是肉体上的伤残,而且是精神上的摧残,成为了你不愿回忆的伤痛。

一个没有军训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那种在长时间烈日炙烤下的痛苦,汗水流下了不能擦拭,眼泪流下了也无人关心。你可能早晨摸黑起床晨训,晒了一天的太阳,淋了一躯的汗水,可教官还是叫你去跑1500米,对此你毫无怨言,准确地说是不能有怨言,因为你必须明白,在军队,没有借口只有服从,所有反抗皆成了了无谓的挣扎,那不仅是一种对于肉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精神溃败底线的挑战。

由此看来,那些赞扬苦难的人是多么的虚伪。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失意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苦难不需美化,更不需迎接。茫茫宇宙间,有多少苦难,多少虚伪而“伟大”的苦难让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相反,要美化的是人对苦难的态度,没有人,苦难再多,也没有载体。苦难就像寄生虫,只有在宿主上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我想,只有人类伟大而不屈的尊严才能抵御苦难的侵扰。以尊严承受苦难,本身就是人生一项伟大的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品质,而是整个人类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此,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世世代代的敬仰。

人有时必须面对极大的苦难,受灾于整个人类的苦难,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在失去一切慰籍后,总还有一个慰籍,便是在勇也承受命运的尊严感,由于降灾于我们不是任何人间势力,而是大自然本身,因此,在我们的勇敢中体现出的乃是人类的最高尊严——人在神面前的尊严。

电影《后天》中,纽约被严寒控制,许多人冻死街头,可是主人公仍然在风雪中不顾生命的寻找生存者,在他身上张显的,正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不屈的伟大尊严。

因此,不必美化苦难,需要美化的,是人类的尊严,这种受苦难的最高形式,只有如此,一代代人才能在前辈不屈的尊严下拥有与苦难抗争的资本

是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我非常赞同命题人的观点,一般说来,位置与价值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仅仅是“可能”,因为价值怎样不绝对取决于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价值的体现。

一个工地上有三个青年人,他们搬砖砌墙,都干着瓦工的工作。一位记者走过来问了一句:“你们在做什么?”甲不假思索地说:“我在砌墙。”乙认认真真地说:“我在盖高楼大厦。”丙想了想郑重地说:“我在建设美丽的城市。”记者本是随便地无心地问,可被问者的态度和回答的内容却截然不同。记者觉得很有趣,就问清了他们各自的姓名,并把此事记在本子上。不知不觉中五年过去了,记者翻看日记本又想起此事,尽管费了一些周折,但还是找到了那三个人。然而,三个人的情形却今非昔比、有了很大差别:甲还是瓦工,仍然在砌墙;乙已经成为建筑师,坐在办公室里画着他的图纸;而丙呢,居然成了甲乙二人的老板——国内外闻名的一家大建筑公司的总裁。你看,三个青年曾同处在建筑工地——砌墙的位置上,但因他们的观念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其价值体现也就出现了大大的不同。这说明位置不能左右价值。

还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关于价值”的研讨会上,一位演说家连一句开场白也没讲,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与会的200多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伸开五指,用眼看着手掌上的“纸团”继续问:“谁还要?”仍然有很多人举手。他又说:“那么,假设这样做又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脚,并且用脚碾了又碾,尔后俯视着地上又脏又皱的钞票说:“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了手来。于是,演说家正式开讲了:“朋友们,方才我们己经上了一堂‘关于价值.’的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把钞票高举过头顶、揉成团平放在手中或丢在地上弄脏它,我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没有贬值—一依然是2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们也会像钞票一样,处于不同位置、遭遇不同经历,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我们能够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急人所需,我们就永远不会丧失价值。”“说得好!太好了!”与会者以赞美声、掌声表达着自己的心领神会。

上述两个故事均来自于生活真实。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此,无需学生我再多说什么:价值不受位置的左右,不论自明。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1000字左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地的伤痕,让我们用情填满;心灵的创伤,让我们用爱抚平。20xx年5月12日,对于汶川的人们来说是黑色的日子。当大地裂开的一霎那,多少家人阴阳相隔;多少人们无家可归;多少建筑变为废墟。网页、报纸的头条几乎都是关于地震的消息,每一次感人的长篇报道,每一次确定死亡人数的增加,每一次最新的新闻图片的发布,都让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那些血淋淋的图片,那些惨烈的视频,看得我心情沉重,看得我揪心,我感叹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何等的珍贵,因为它再不会有第二次。谭千秋等人的名字都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心里面。那一条写满爱的短信,让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泪水。望着那些有家不能归、和无家可归的人们,让人心急。但是灾难不能让英雄的中国人民就此一蹶不振,13亿人用自己的行动,铸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这场灾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全民排队义务捐款。涓滴之水,终能汇流成河。捐赠不论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甚至只是一个祝福。我们的爱心善举,也一定能够汇成爱的暖流,流进灾区群众的心田。让他们知道,身后有13亿人在默默的'支持、关注他们。每条捐款爱心的长龙,都诠释了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每一分钱,都是用我们的爱心、牵挂与祝福凝聚而成。那是我们的同胞之情,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但千万只萤火虫的光就可以照亮世界。

步步高2600万、三星3000万、中国银行向四川灾区追加捐款至2300万元、华夏董氏兄弟2300万、广汽集团捐赠2103万元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金光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2100万元、益海嘉里捐赠20xx万、元援助抗震救灾、建设银行20xx万、哈药集团累计捐款捐物达20xx万元、百丽国际捐20xx万回报社会、伊泰集团20xx万、中联重科组建救援队两千万设备驰援灾区、水井坊1200万、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含泪将一张1000万港元的支票、重庆人民政府一千万元现金、佳能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1100万元、王老吉捐款1亿。

一笔笔爱心的费用和物资,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奋进。灾难可以夺走生命,但不会夺走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千年流光、万年转轮,人们都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不败的信心,一步步走到今天,一点点走向未来的。灾难是残酷的。但是,大地无情人有情,爱的接力棒已经在一程一程的无尽地传递着。我们秉承着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的精神,去面对灾难。再小的奉献,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的宗旨去筹办8月8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们在对抗灾难的同时,也在告诉全世界:无论什么困难,中国人都会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让雨后的彩虹,显出它超越一切的美丽。

我本是一株绝情的小草,冷酷无情。现在,我是一棵带刺的玫瑰,毒辣且不喜欢与人交际。当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时,你是否明白,之一切都是拜你所赐。

五年来我承受了多少你的否认?你说我不是一个玩音乐的料,你把我所有的碟片和磁带全部都洗劫一空,可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那是我的梦想,我会一直做下去。谁也拦不住。

从小我的偶像就是鹿晗,我希望可以和他一样被所有人认识。每次和你说起这件事你都说我是个疯子,都说我是在白日做梦,但你是否想过有一天我完成了这个愿望?十岁那年我在网上刊登了自己写的第一首歌,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竞争,总觉得自己只要有心就会把希望变成现实,但毕竟这个社会上竞争残酷,我的歌就这样被埋没在了词海。那个时候你说:没那种命就别犯那种病,做好你自己该做的。别痴心妄想白日做梦。从小到大,不管我做什么你都不看好,总认为你给我决定的路是最好的。可是,我不喜欢,因为我有我自己想去实现的愿望。

很多人羡慕我,认为我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看到的快乐付出了我所有的自由换来的。企盼的是哪一日我可以突破这层窗户纸,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放手去做。

前段时间你说我变了,从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为了自己的愿望而不择手段的人;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清新变成了一本读不透的书,心里想什么永远猜不到。也不知道你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呢?束缚和禁锢把我压的踹不过气,而我就是这样在你所安排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下去的。虽然我知道这么说有点过,但是我不得不用最激烈的文字表达我心里的感情。

我是变化了,学会了反抗和辩解。我不会一味地活在你为我安排的世界里了,你做其他梦都可以,就是搞音乐不行。我并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反对我接触音乐,或许在你的眼里学音乐的人都是什么不良少年吧!每你说这句话我都会和你顶嘴,然后你会和我说翅膀硬了什么什么的。其实我并不想把我们关系闹得这么僵,我们之间是有代沟的,你不懂我的世界我也不会插足你的生活。这样不好吗?

你是否明白我想自由的毫无束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知道你有资金可以给我一切的好日子,但是我的信仰已经改变不了了,可不可以在我需要的时候用你这份关爱的我心来支持我呢?

漫漫长路,是荆棘丛生,还是一帆风顺,所以每一天我都在追逐着自己的路,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追逐着自己的希望。

那个追逐的过程或许很艰辛,有时候,总是因为自己又的失意的成绩,而灰心丧气,失去了信心,满怀着希望,却都是失望。不知不觉的,感觉世界似乎抛弃了自己,每天总是浑浑噩噩的过去了,却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后来,我振作起来,看着那成绩,默默的接受,努力的改正,追逐着自己努力的步伐,我不想输,还没有努力,为什么要给自己定义一个不会呢!

或许追逐的过程很痛苦,运动场上,因为的失意,留下了遗憾,永远的留在了心上,久久的不能释怀,我开始害怕那种感觉,害怕运动场上的一切,似乎每时每刻都有自己那次意外的影子。可是,当我放下了这种观念后,感觉不一样了,依旧持续努力着,别人很容易做的,我就比他们更加的努力,我追逐着他们的影子,等哪一天,我也会像他们一样,飞奔在运动场上,到处都是雷鸣般的掌声,到处都是赞扬声,努力追逐着,坚持不懈的。

有时候,因为没有学会释怀,总是会受伤。受伤了,才发现自己做的都是错误的,总是想想以前那些向往,一切都成了云烟,飘散在各处,看不到了。所以我要追逐更好的自己,这是个长大的过程,是个理解的过程,不忘记自己的初心。

我也想追逐着那些美好事物,看着看着,心里竟是如此的感慨,或许是风景,是物品,似乎很平常,可是,在我看来,它们却是如此的宝贵,令我所珍惜。

夜晚,抬头望望星星月亮,一闪一闪的,它们很自由,却无法拜托自己的使命,为大地照亮,为人们所祈祷,它们也很平常,在我的眼中,它们是特别的,我想追逐着这些美好的事物,让我的眼光更加的充实。

追逐的过程,渐渐的找回了初心,找回了信心,体会到了成长的疼痛和欢乐,这些也是青春中苦涩而又甜蜜的回忆,没有过多的错误,也没有过多的正确,那才是我,不会因为闲言碎语而失去信心的我,不会因为遭遇挫折而失去坚持的我。

我相信着,一直追逐着,会让人生更加的完美。

  • 索引序列
  • 哲学议论文1000字
  • 人生哲学1000字论文
  • 关于哲学的论文1000字
  • 哲学人生感悟1000字论文
  • 议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