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的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的关键词

发布时间: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的关键词

面临当前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增强就业能力做好求职准备论文的范文如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

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当前的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自身将来想从事职业的就业环境,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高校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计划并根据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2、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推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多方面收集、整理和发布招聘单位的信息,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最后还要积极与招聘单位联系,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也要求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另外设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第三聘用专业的创业导师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授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第四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为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是否做好准备是择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1、知识上的准备:

大学生要学好学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学好和涉猎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未来工作的根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能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第三是计算机、网络及外语知识。当今是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已成为必备的职业基础要求。第四是法律法规常识。了解它能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第五是人际交往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快适应职场,在工作中也能提高成功率。

2、能力上的准备:

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等同于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知识也不能简单和能力划等号。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校内外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应多组织或参加班集体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及暑期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四是承受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学习和求职择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承受困难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这对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加有用。当然,同时也要加强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被动性的能力。

3、思想上的准备:

毕业生在求职中有一些常见的思想矛盾,比如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容易在求职中得意忘形或患得患失;理想过于丰满,毫无思想和能力准备就盲目创业或在择业中把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作为首要要求;盲目从众,跟风去考研、出国或不考虑自身情况,找和朋友、同学一样的工作;

面对竞争,缺乏勇气和能力应对等等。所以,作为毕业生来说,良好的求职心态非常重要,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是要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职业目标,合理定位;二是做好竞争的准备,调整好面对竞争成功和失败的心态;

要时刻做好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四是要做好面向基层工作的准备;五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

4、材料的准备:

求职择业中,也要重视材料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一是推荐材料的准备。包括个人自荐信;学校推荐表;专家举荐书等。二是物资的准备。包括服装;交通费用、通讯设备;用人单位的资料等。三是问题材料。包括面试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及自我发展的认识等。

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择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能否走好第一步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好就业准备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通过多方途径积极引导,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目标。

对大学生而言,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期间,根据规划贮备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扩展资料:

写求职准备论文的相关说明:

求职准备择业是人生必经的门槛,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写求职准备论文需要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应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大学生本身也要从知识、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是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希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摘要】就业是每个人和家庭要面对的问题,是民生之本。随着高校扩招,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出。针对当前大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 毕业 生就业信息的作用与来源;紧接着分析了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巨大压力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 措施 和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渠道 ;措施

一、就业信息的重要性

从国内外关于 教育 方法 与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刚刚迈出校园的学子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提供的就业信息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灵活地调整教育模式。这样一来社会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输出的人才。[1]朱继光(2009)曾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此外,大学生自身也要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当今就业的动态。根据企业的就业要求,发现的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缺陷。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是私人企业。

2、学校校园网发布的就业信息。校园网就业信息具有参考性。

3、社会人才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所涉及的岗位多,信息广泛,是获取各种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

4、报纸或新闻媒体。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信息一般繁琐,缺少针对性。

5、亲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此外,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步入到了市场经济,但在户籍、社会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制度的改革存在错位,这同样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例如:由于现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较发达的城市。但许多大学生由于户口问题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创业申请贷款资金,梦想也就随之化为泡影。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不可能像国企那样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五险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私企或小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了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严重失衡。传统关于大学生是宝的说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增长率与社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悬殊甚大。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均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突破700万。这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范围。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规的教育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高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灵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识、新技能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总之,[3]高校作为人才的生产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世纪的经济法则已经表明,未来的 职场 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三)企业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剧增,使得企业掌握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利用毕业生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来抬高用人标准,对一般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学生简历不屑一顾。他们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 口号 ,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其他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往往会使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愿意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职方式

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为影响很大,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环境适宜的工作场所。同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滞后的就业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因此,社会中往往会出现“有业无人,有人无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任意放纵自己。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能力没有得到较高的提高。此外正确的求职方式同样是获取理想工作的关键。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往往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求职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求职方式主要有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以及电话求职。但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需要不同的求职方式,不同的求职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径。[2]三、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面对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岗位的不对称现象,当前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辅助、以学校推荐为媒介、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根本”的就业机制。

1、国家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坚持为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积极响应“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鼓励他们到贫困和偏远的地区磨练自己。第二,要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确保招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为了实现大学生由岗位竞争者向岗位的开拓者的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们提供贷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这种做法使得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调整培养结构。国家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计划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将相应的指标和政策及时传达到各个高校。

2、社会方面

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使三大产业所能吸收的就业潜力也在逐年改变。因此,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问题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每年的就业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第一产业每年的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就业岗位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下降了大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上升到2012年的,上升了大约7个百分点,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上升到2012年的,上升了5个百分点,并且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例。

3、高校方面

刚刚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学子们往往由于涉社不深、缺乏社会 经验 、没有正确的定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处碰壁。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要让所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开设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就业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实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学生,高校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产生对着门课程的兴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当面临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化时,学生们应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远有效的。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一个动态的把握。事实上,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可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区别相互关系

内职业生涯规划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经验、能力、身体健康等因素的结合及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外职业生涯的前提,它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外职业生涯规划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结合及其变化的 故事 外职业生涯通常是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

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范围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让他们了解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

4、大学生方面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依赖性较强,凡事都要请教父母或询问朋友,缺乏主见。但对于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来说,正是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争取的时期。他们理应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能提升人的内在动力。创新本质上概括了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 文化 素质的人。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极大丰富和扩展了人自身的内涵。江泽民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点、要具备竞争意识。竞争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奋斗和进取的动力,那么他终究逃不过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竞争。第三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动机具有指导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样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5]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朱继光:.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游一行:《狼性法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4]、李军锁、王胜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开复:《成功学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篇二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 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 考研 ”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 报告 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 出国 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论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就业问题是我国一直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高校要注重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及工作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培养模式 就业指导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难题。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就业指导新途径,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总量供大于求;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的地区差异大;就业的满意率低。

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仅接近全世界平均水平,还不算高,从长期来看,不应该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由于大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化能力,从而在短期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目前,国家的某些制度和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如不同经济成分的就业单位在身份、工资待遇上差别较大。大学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工资收入相对较高,拥有所谓“干部身份”,享受住房、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到非国有经济部门,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不仅收入较低,身份、档案无着落,而且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另外,我国在户口管理还实行“农业”与“非农业”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城乡之间由于户籍问题而导致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城镇福利普遍要比农村好得多。由此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业,不愿到农村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还在于高校本身的教育观和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滞后于市场需求,在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需求方向,致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正比,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很多,社会的需求却已饱和,而有些用人单位急需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很少。此外,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就业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状态,实效性不高。再从个体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素质较低。当前,用人单位很希望求职者有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优势。有些毕业生在求职中注重攀比而忽略了个人条件和能力,希望毕业首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致使希望落空。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上具有更好的任职资格和能力做准备的。我国高校要注重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可让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帮助学生收集用人单位资料,了解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举办各种规模就业市场活动。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坦然走向职业社会。

(二)进行职业目标导向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有成百上千种,往往很难确定哪种职业最适合自己。因此,可将众多的职业归为数量有限的职业群,然后从这些职业群中去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群,并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他认为人可分为六大类: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环境也可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高校可根据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人格类型测试和择业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职业目标。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企业在人才招聘上,更重视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习得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性技能,而对学历等因素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做到因材施教,使培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聘请大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项目主管等到校为学生授课,分析各种技术、知识的发展趋势,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使大学生所学知识、技术与市场保持同步,与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进而推荐实习,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四)注重职场形象塑造

为提高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成功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求职技巧训练。要注意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表达、人际关系、工作责任心等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按用人部门的选人标准去塑造学生,以保证他们在与用人单位初次见面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他们的受聘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消除求职过程中的退缩行为和消极态度。还可通过模拟应聘面试方式,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如采用公务员、教员、各类企业的录用考试等模拟考试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参与各种就业考试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要多方通力合作。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开展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实际出发择业,以积极的态度就业,从而在促进学生就业中体现高等教育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窦宁.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3]王丽燕.日本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析[J].文化学刊,2010,(3).

[4]刘文伟,项中,职君利,黄婉珊,曾盛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论文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小涛马上就大四的毕业了,课程已经都结束了,出去找工作了,开始他来到一家合资建筑公司,来应聘的人很多。他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灵活的交际能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上司看他办事能力很强,半年之后,让他管理一项小工程。小涛欣喜万分,一切好像和预期的一样,工程顺利竣工。几天之后他接到通知去上司办公室,他以为这次会得到奖励。可结果出人意料,他被停职了,原因是施工工人偷工减料,而他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未能察觉。因此造成事故。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他失败就失败在忽略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那时工作的基本筹码,发展的前提。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张某,毕业也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劳认干,每次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因此深受老板赏识,2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这无疑是个好的事情。谁知再新的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在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要管理大家充分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面见各种各样的客户。在这方面他显得很困难。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一味的追求学习,忽略的能力的培养。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郎咸平《中国为什么这么困难》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篇3 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和实践研究,分析了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社会宏观、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提出了促进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舞蹈专业 大学生就业 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而不断扩大,随着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舞蹈专业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学校以及舞蹈专业大学生自身不可回避的。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根据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进入文艺团体。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身体素质和专业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较好,可以从事相关表演工作。我院在扩招以前,学科建设和培养目标都不完善、较单一毕业生很大比例都在从事该类工作。 第二,从事教育工作。该类学生通常为舞蹈学专业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教育岗位对学生的 文化 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应的比较低一些,但由于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教师的难度。 第三,编导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 其它 专业较少,通常有较大面积的改行或者该专业的现象。 第四,艺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就业空间的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培养,专业辐射面较广,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能。 第五,继续深造。由于就业面广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 考研 或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这方面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且由于我国现在对考取硕士学位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创业。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普及,将为舞蹈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预计几年后我院自主创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第七,转向其他行业发展。有一些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转行。这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作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如参军入伍、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或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抽样问卷调查了我院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由于舞蹈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舞蹈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率相对比女性毕业生占优势。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二)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舞蹈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它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0%以上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往的学生通常是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平面媒体或 广告 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选择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的占50%以上;选择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的占40%以上;仅有20%不到的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甚至只要能就业即可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理性和务实。 三、提高舞蹈专业就业率手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一)宏观层次: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艺术、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这主要可通过如下两方面执行。 一方面,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 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就业法案。从而更好解决舞蹈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和扶持舞蹈专业学生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舞蹈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方式,来为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二)学校层次:调整工作重心保障学生就业。 从学校来看,应多方面出发,保障学生就业。 首先,学校要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做出如下调整。其一招生和就业并重。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不仅仅应该围绕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也应该把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体布局;其二是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平时可以加强有关就业课程的指导,并在学生临毕业前强化指导;其三是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当做工作目标之一,提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 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实践技能、 人际交往 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舞蹈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实践的结合,并注意锻炼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并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此外,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三)学生角度: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应该为就业问题早考虑,早打算。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舞蹈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舞蹈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做出专业 职业规划 。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通过学校帮助,了解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在大三、大四阶段,可逐步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总之,社会各界包括学生自身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为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闭状态,尽量控制人才市场;在学科设置、专业理论上互取长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业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5,(05). [2]汤娟,向炯.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大学生气质的培养[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3]潘滨.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4]李大.试论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7). [5]张金英.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篇4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摘 要】就业是每个人和家庭要面对的问题,是民生之本。随着高校扩招,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出。针对当前大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作用与来源;紧接着分析了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巨大压力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渠道;措施 一、就业信息的重要性 从国内外关于教育方法与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刚刚迈出校园的学子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提供的就业信息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灵活地调整教育模式。这样一来社会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输出的人才。[1]朱继光(2009)曾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此外,大学生自身也要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当今就业的动态。根据企业的就业要求,发现的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缺陷。 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是私人企业。2、学校校园网发布的就业信息。校园网就业信息具有参考性。3、社会人才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所涉及的岗位多,信息广泛,是获取各种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4、报纸或新闻媒体。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信息一般繁琐,缺少针对性。5、亲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此外,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步入到了市场经济,但在户籍、社会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制度的改革存在错位,这同样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例如:由于现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较发达的城市。但许多大学生由于户口问题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创业申请贷款资金,梦想也就随之化为泡影。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不可能像国企那样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五险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私企或小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了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严重失衡。传统关于大学生是宝的说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增长率与社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悬殊甚大。 从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均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突破700万。这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范围。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规的教育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高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灵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识、新技能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总之,[3]高校作为人才的生产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世纪的经济法则已经表明,未来的 职场 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三)企业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剧增,使得企业掌握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利用毕业生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来抬高用人标准,对一般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学生简历不屑一顾。他们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 口号 ,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其他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往往会使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愿意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职方式 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为影响很大,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环境适宜的工作场所。同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滞后的就业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因此,社会中往往会出现“有业无人,有人无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任意放纵自己。 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能力没有得到较高的提高。此外正确的求职方式同样是获取理想工作的关键。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往往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求职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求职方式主要有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以及电话求职。但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需要不同的求职方式,不同的求职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径。[2]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面对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岗位的不对称现象,当前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辅助、以学校推荐为媒介、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根本”的就业机制。 1、 国家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坚持为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积极响应“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鼓励他们到贫困和偏远的地区磨练自己。 第二,要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确保招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为了实现大学生由岗位竞争者向岗位的开拓者的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们提供贷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 这种做法使得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调整培养结构。国家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计划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将相应的指标和政策及时传达到各个高校。 2、 社会方面 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使三大产业所能吸收的就业潜力也在逐年改变。因此,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问题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每年的就业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第一产业每年的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就业岗位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下降了大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上升到2012年的,上升了大约7个百分点,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上升到2012年的,上升了5个百分点,并且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例。 3、 高校方面 刚刚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学子们往往由于涉社不深、缺乏社会经验、没有正确的定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处碰壁。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要让所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开设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就业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再者、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实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学生,高校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产生对着门课程的兴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最后,当面临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化时,学生们应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远有效的。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一个动态的把握。事实上,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可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范围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让他们了解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 4、 大学生方面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依赖性较强,凡事都要请教父母或询问朋友,缺乏主见。但对于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来说,正是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争取的时期。他们理应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能提升人的内在动力。创新本质上概括了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 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极大丰富和扩展了人自身的内涵。 江泽民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点、要具备竞争意识。竞争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奋斗和进取的动力,那么他终究逃不过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竞争。第三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动机具有指导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样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5] 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朱继光:.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游一行:《狼性法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4]、李军锁、王胜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开复:《成功学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4. 2017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结论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1引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次调查通过“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选择情况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管理学院周亚老师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对北京高校2895个学生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以得到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各方面因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此论文采用其中30%的数据,共849个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对毕业生选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大学生毕业主要有三种选择——国内升学、就业、出国留学。我们可以得出,本次调查777个有效样本中,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占有效百分比的,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此外,还有的学生对毕业选择不确定。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从以下家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会因素又可分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学校等,个人因素可分为以性别、性格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学历、成绩、综合能力为代表的后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选择收到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家庭、社会因素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毕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独生子女的出国概率显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点与我们预期相符。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问题上,经济问题显然是最为直接的。所在学校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再加之各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使毕业选择产生很大差异。此外,有可能影响到毕业选择的家庭、社会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考虑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诸如,父母和亲友期望、周围同学等生活环境、社会舆论与评价、国家政策、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学校的.教育培养。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周围同学的生活环境对毕业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因素则不明显。从个人因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别和性格对毕业选择并未造成影响。这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相符。可见,一个人先天并不影响发展方向。而与之相对,后天因素对毕业选择有很大影响。首先,学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倾向进一步学习研究。个人成绩和综合能力均对选择造成很大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3结论及建议

既然大学生毕业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那么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协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坚持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未跨入社会,缺乏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社会阅历浅。其择业观念主要受自身主观思想倾向的制约,往往来源于理想化的意识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往往随着外界环境和舆论导向的变化而变化。校园中先后出现的出国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例证。实践证明,社会舆论明确,教育导向正确,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就会明朗正确,形成风气。因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正确导向。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最后,大学生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迎接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基层工作岗位也对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走出课堂的局限,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要对一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分析和判断,确定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个性品格,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实现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4参考文献

1朱洪波.新时期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

2解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5,(3)

3宋丽贞,荣江莉,曹宁宁,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1)

4吕世军.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与择业观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3)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1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主要表现在: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1)2009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09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2、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像以往那样给予新晋员工较长时间的实习和培训。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3、从学生角度看:(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4)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毕业生打算延迟就业,期待危机过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时就业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无所获,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自身作为应届生应有的优势。二、2009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虽说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其他国家都面临着一个经济衰退的问题,我们国家各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实际上它对我们的实体经济影响并不是很大。国家有充分的资金,充足的资源,可以抵挡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上的压力。甚至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生今天碰到的是 “从结构性失业走向充分就业、走到满意就业”的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主要表现在: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1)我国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发展,这对社会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是个有力拉动;(2)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稳定的发展。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正在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势必要有一些企业、一些人在这一轮的更新中被淘汰。但是产业结构更新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大学生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性工作的铺垫、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兴起,这些工作都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做的,大学生的机遇也就来了;(3)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用武之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2、从单位角度看:(1)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必将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大户。根据历年统计,国家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吸纳人数占到应届生总数的左右,今后这一块市场必定稳中有升;(2)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招聘数量不会有太大减少;(3)随着国家鼓励消费、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拓,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4)随着法律的完善,单位也逐步完善自己的用人制度,以前非法用工、拖欠工资等现象得以从根本上消除。3、从学生个人而言:(1)提升自身“硬件”与“软件”。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就业的艰难,进而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身“内功”,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2)改变旧有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有的同学本来不打算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只想到企业去工作,现在也发现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公务员或研究生也不错。从长远看,这极有可能成为提高就业层次的重要手段。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2021届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大学生就业浅谈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一、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了解职业个性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三、提升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培养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自己今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职位做准备。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制定职业计划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 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说会写,品德高尚,善与社会沟通的应用性人才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小涛马上就大四的毕业了,课程已经都结束了,出去找工作了,开始他来到一家合资建筑公司,来应聘的人很多。他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灵活的交际能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上司看他办事能力很强,半年之后,让他管理一项小工程。小涛欣喜万分,一切好像和预期的一样,工程顺利竣工。几天之后他接到通知去上司办公室,他以为这次会得到奖励。可结果出人意料,他被停职了,原因是施工工人偷工减料,而他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未能察觉。因此造成事故。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他失败就失败在忽略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那时工作的基本筹码,发展的前提。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张某,毕业也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劳认干,每次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因此深受老板赏识,2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这无疑是个好的事情。谁知再新的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在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要管理大家充分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面见各种各样的客户。在这方面他显得很困难。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一味的追求学习,忽略的能力的培养。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的关键词
  • 论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 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论文
  •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结论
  • 2021届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