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涪陵师范大学学报

涪陵师范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

涪陵师范大学学报

你是在找关于大学生音乐赏析的相关论文?那么就和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下面是我来给你们去整理大学生音乐赏析的相关论文,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篇一 以音乐激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摘 要: 音乐 教育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这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由音乐的性质而决定,它能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尤其是在完善现代大学生人格的培育过程中,音乐教育的这种综合、协调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 音乐; 艺术素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9-8631(2012)01-0156-01 音乐艺术教育不仅在专业院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今天,对于非艺术高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涵,而且从理念上突出教育创新、感情熏陶的特点。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院代课教师的双重身份,根据近几年的工作 经验 ,并与经常与学生交谈后深深感到,我国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亟待提高和加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没有音乐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全的美育。 一、音乐的教育作用 (一)音乐能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创造的产物, 通过表现某种特定的精神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精神文明形式,它通过人们听觉器官的感受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音乐通过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变化的乐曲,能十分快捷而有效激起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运动,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和机体效应。当学生沉浸在美的音乐感受和欣赏之中时,便可以使冲动趋于平和,紧张趋于松弛,消沉变为振奋,伤感得到抚慰,喜悦的心情得以抒发,从而调节心里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人生及未来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团结协助精神,能将他们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无论是独唱、独奏,还是合唱、合奏,都要求所有参与者在共同的艺术目标下,各司其责,倾心竭力,投入创造。经常参与这样的活动,使大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能深刻体会到集体和社会对个人的巨大影响,有助于他们养成善于合作,严于律己,关心集体,顾全大局,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二、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指大学生为了积累艺术知识,培养鉴赏能力和掌握创造思维的本领所进行的艺术学习活动。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上,也就是认识美、创造美。这种素质和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使大学生对生活美、自然美,特别是艺术美的熏陶和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这种能力是要培养大学生要能分辩艺术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艺术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艺术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生们在艺术修养、音乐知识等方面显得十分匮乏。艺术素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可见一斑。艺术素养对大学成长、成才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素养能启迪大学生的科学思维 大量事实证明,许多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都怀有某种审美情感。国际第四纪科学大师Nicholas John Shackleton教授被称为“沉醉于科学与音乐一生的普通人”;我国华裔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科学与艺术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爱拉小提琴、“航天之父”钱学森对于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思考、钢琴曲激发了爱因斯坦对于广义相对论的灵感……这些中外科学家的音乐 故事 说明了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艺术有助于开拓科学家的 创新思维 。 2.艺术素养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最激烈、最难把握的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态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冲动的时期。艺术教育对于疏导人们情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能够产生明显的作用。 而通过健康的艺术活动,会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积极、 向上的艺术素养;健与美的关系,体现着人生理、心理的内在发展规律。因此,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会在体格、行为乃至心灵各个方面保持和谐。 3.艺术素养能提升大学生创造力 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艺术素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还可以适当消除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了条件。艺术教育还能够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创造力。 三、艺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音乐来激活 大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过程,就是学习生活、了解生活、领悟生活的过程,因此,音乐对于丰富大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音乐 文化 素质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高校德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一)多读,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 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古今中外,只有获得音乐美的感悟,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多听,要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 还需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三)多看,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 艺术具有认识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 (五)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注意艺术修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一部优秀艺术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艺术作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和观众的,因而对思想的熏陶作用也是更富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 盛天启.艺与美的旋律――美学篇[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 (波)卓菲娅・丽沙.论音乐的特殊性[M].于润洋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 董毅.音乐美育与人格完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 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篇二 音乐艺术与大学生心理机制的构建 [摘 要]音乐艺术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心理机制的重要 渠道 。本文从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了音乐艺术对激发大学创造能力,创新心理机制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 大学生 心理机制 构建 培养新一代富有创造、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如何使音乐艺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用开发学生创造性因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心理的理论和 方法 ,来探讨大学生良好心理机制的培养,以求商榷,抛砖引玉。 一、音乐艺术与学生生理的密切关系 经心理学家佩斯里研究确认,人的大脑右半球(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主管立体图象、音乐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被称为“音乐脑”。 人的左脑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具有语言、计算等逻辑思绪功能,被称为“语言脑”。脑科学还发现,人的显意识主要集中在左脑,潜意识主要表现在右脑,只有左右半脑密切配合, 逻辑思维 与非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高素质的思维,人的智慧才能得到开发,也就是说,人的智慧在于左右两脑的合理利用与和谐发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认为,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达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对年轻人的心灵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在欣赏同一作品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产生多种欣赏结果,这样促进人多种感受器官的综合运用。《乐记·师乙篇》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累累乎端如贯珠”。 其中的“累累乎端如贯珠”就是将连贯悦耳的歌声比喻为一串圆滑光润的珍珠,将听觉转化为触觉和视觉的体验。欣赏者往往会透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去体验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结构美;去领略情绪美、意境美,产生各种想象和联想。正是这种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补充和丰富了音乐所不能直接表现的具体形象和感情内涵,从而完成了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二、音乐艺术与学生心理能力的关系 心理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处世态度、处世方法和性格特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甚至是否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音乐艺术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达到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 首先,音乐艺术教育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艺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的内容和感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的追求。如,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鉴赏,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所反映、描写、刻画和塑造的人物的高尚境界,看到生活美与艺术美标准的差距,对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产生认同。这种认同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不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 其次,音乐艺术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以音乐形式表现的自然美景与社会文化,感悟其中的精神与人性的真谛。并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使自身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而心理与人格和谐、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培养、提升人的内在情感,使每个人都充满着美好高尚的情感,这是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基础。 再次,音乐艺术还可以使人的不良情绪在 音乐欣赏 和音乐创作中得到宣泄和升华。多种多样的音乐欣赏和创造,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情感体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丰富情感,释放自身心理压力,减轻心理疲劳,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并以这种审美态度面对生活和人生、珍爱生命、关怀他人、善待自己,以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理想。这种健全的人格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乃是创造人才必具的 基本素养 。 三、音乐艺术与学生创新心理的关系 音乐艺术是一种美感教育,它有助于创造心理机制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心理,是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进取心理。可以说,音乐艺术开启了由 抽象思维 能力走向直觉思维能力,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的通路和渠道。具体说来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心理机制的能力在于: 1、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正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强化学生心理的创新意识, 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通过课堂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以新的角度看问题,提出问题的设想,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心理意识的培养。 2、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打造学生创新心理。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能攻克一道难关, 也就是一次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 学生既经历了想方设法的艰辛, 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只有通过不断地磨练,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造学生的创新心理。 3、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为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因此,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的能力,应着重体现在艺术活动上。通过艺术实践的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学生才会在艺术活动中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不足,才能改进和完善实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音乐艺术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创造能力。这都是由音乐特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特质。我们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的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心理能力机制的完善。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7 2、 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王月明.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2007:艺术教育第五期 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篇三 浅析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 摘 要: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德育、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音乐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素养;大学生;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各类高等院校日益重视音乐素养教育,普遍把音乐素养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模块。 一、重要意义 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对于大学生德育、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l、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育。音乐来源于生活,是通过声音的形式反映自然和社会百态。通过指导学生恰当地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融入情境,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如《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感情真挚,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深受社会各界尤其是中老年听众的欢迎。因此,音乐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既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水平,又要了解相邻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音乐等综合素养。通过引导大学生欣赏音乐,激发大学生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进而提高音乐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3、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校学生因就业压力、相互攀比、情感波折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不断显现,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古代名篇《乐论》中论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热爱生活,增强自信,敞开心扉,舒缓心理压力,逐步培养坚毅、乐观、豁达的性格。 二、存在问题 当前,各高校将音乐素养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普遍开设了音乐欣赏等普及性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但对照社会各界对音乐素养教育的较高期望以及课程的内在潜力,还存在不少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其一,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有的音乐素养课程安排的内容包含程度较深的专业知识,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其二,部分高校对音乐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资金和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三,由于专业师资比较缺乏,有的音乐鉴赏课同时安排几百人大班教学,甚至随便选派音乐 爱好 者开课,采取播放碟片的形式进行教学,既不分析作品,也不讲授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学效果难以乐观。其四,有的非艺术院校的公共课教师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几个专业领域量体裁衣,安排的教学专题覆盖面不够广,内容不够全面,难以符合音乐欣赏教育的自身规律和要求。 三、加强音乐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校应进一步重视音乐素养教育,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音乐素养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着眼学生成长明确教学定位。针对不同专业对于音乐素养的培养要求,谋划具体的教学定位。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一般以培养音乐爱好,普及音乐常识,提高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师范类学生,一般以普及音乐知识,发掘自身音乐潜力,掌握进一步自学的方法为主要目标。对于影视、播音、文化创意等与音乐学科专业比较接近的学生,要求学习程度相对较深,一般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表现力,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主要目标。 2、以人为本安排教学进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在代表作品的选择上,适当选取难度适中、篇幅较短、通俗易懂的片段进行赏析,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因材施教组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从小练过乐器、参加过合唱团,有的学生先天音乐感知能力较弱,有的学生虽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但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因此,不同的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潜力不同,需要统筹兼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课堂观察、课余交谈,增加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不能因第一印象先入为主地加以简单评定,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 4、优化 教学方法 ,提高音乐素养教育的实效性。现今部分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较陈旧,单纯介绍作品,然后欣赏作品,课堂互动较少。教师可以拓宽思路,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一,专题式教学,把课程分为若干个专题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启发式教学,在欣赏古典作品的过程中,适当结合当代流行元素,如,在欣赏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的《不想长大》中的部分旋律正是出自这首经典交响曲,韩剧《My Girl》中的主题曲《Never Say Goodbye》是Hip Hop的风格,但是它的主旋律也是出自于此,等等。其三,讨论参与式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谈论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种形式或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朗诵、演唱、论文、表演等等,可以发现学生特长,激发学生的 兴趣爱好 ,等等。 参考文献 [1]马蔚蔚.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5). [2]张亦军,魏士林.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现状与对策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4). [3]刘文,闫.张家口地区高校音乐欣赏公选课的教学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1,(12). [4]徐桂琴.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探究[J]. 电影评介,2008,(20). [5]冯兰芳. 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1 、承传与择取:面对传统的两类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独立)2 、物态化与意志化的消长 《学习与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独立)3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独立)4 、“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 《东方丛刊》 1994 年第 1 辑(独立)5 、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独立)6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2 期(独立)7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 3 期(独立)8 、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学刊》 1994 年第 3 期(独立)9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3 期(独立)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江海学刊》 1994 年第 4 期(独立)11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中州学刊》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2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文艺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3 、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独立)14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5 、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新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学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7 、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贵州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8 、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9 、本体的召唤: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东方丛刊》 1995 年第 2 辑(独立)20 、现代四川文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学之二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独立)22 、鸦片·茶馆·川味——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三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3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独立)24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 《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独立)26 、传统:误读中的生长 《诗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7 、从移民到漂泊——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四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8 、巴蜀派、农民派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五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29 、中国 / 西方: 20 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三峡学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0 、论现代四川文学“洄水沱”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1 、多重文化的冲撞和交融——论现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现象 《贵州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2 、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3 、巴蜀调笑传统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5 、锻造文学的筋骨 《渝州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6 、“辨 / 忘”模式与中国新诗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东方丛刊》 1996 年第 2 辑(独立)37 、穆旦研究评述 《诗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8 、研讨现代作家与乡土文化的两个问题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9 、王富仁与中国 20 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 《当代作家评论》 1997 年 4 期(独立)40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文学评论》 1997 年 5 期(独立)41 、鲁迅旧诗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 年 2 期(独立)42 、中西交融的理想与现实 《江海学刊》 1997 年 2 期 (独立)43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范畴论的确立 《中州学刊》 1997 年 1 期(第一)44 、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四川现代文学的写实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 2 期 (独立)45、 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 《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年 1 期(独立)46、“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 6 期(独立)4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年 2 期(独立)48、 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年 5 期 (独立)49、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群体的创造社 《郭沫若学刊》 1998 年 2 期(第一)50、 来自巴蜀的反叛与先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2 期 (独立)51、 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4 期 (独立)52、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东方丛刊》 1998 年 2 期 (独立)53、 田间新论 《赣南师院学报》 1998 年 2 期(独立)54、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华文摘》 、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 、巴蜀文化的阐扬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 、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 后新诗潮: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定位 《淮北煤师学院学报》 、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涪陵师专学报》 、重庆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史学 《涪陵师专学报》 、 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文学评论》 、 寻找和建立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理念” 《海南师院学报》 、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西南师大学报》 、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无法圆满的悲剧 《西南师大学报》 、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诗探索》 辑70、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 《名作欣赏》 、 标准与尺度:关于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价 《学习与探索》 、 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荆州师院学报》 、穆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诗学的艰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75 、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解析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76 、“为人生”与新世纪鲁迅研究展望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 4 期77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 21 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涪陵师专学报》 、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79 、 2000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年 4 期80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 2 期81 、中国“反现代性”思潮:世界意义的保守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2 期82 、 21 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郭沫若学刊》 2002 年 2 期83 、芜乱来自于真正的批评家的“缺席” 《诗刊》 2002 年 3 期84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二) 《名作欣赏》 2002 年 4 期(独立)85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三) 《名作欣赏》 2002 年 5 期(独立)86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87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中州学刊》 2002 年 5 期88 、鲁迅旧诗新论 收入《鲁迅其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标准与平台 《诗刊》 2003 年 2 期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 年 4 期90 、从进化论到地理学 (香港)《新亚论丛》 2003 年 1 期91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唐都学刊》 2003 年 1 期92 、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期93 、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94 、“民族”与“革命”:日本之于中国的关键词《理论与创作》 2003 年 4 期95 、关于“世界”的学说 《徐州师大学报》 2003 年 4 期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独立)97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 1 期98 、历史的散失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4 年 1 期99 、日本生存的实感与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年 1 期10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庆视野 《红岩》 2004 年 2 期10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期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 年 3 期103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 3 期104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江汉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105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河北学刊》 2004 年 5 期10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期107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文学评论》 2004 年 6 期108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1 期109 、 从起点处“正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110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江汉论坛》 2005 年 1 期(川)1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 1 期112 、他山之石: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重要资源的西方文论《兰州大学学报》 2005 年 2 期113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钦州师专学报》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114 、“新民”与“心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15 、 “新民”与“心力”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5 年 4 期116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17 、 1907 :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川)118 “问题”与“前沿” 《陕西师大学报》 2005 年 5 期(川)119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 6 期120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年 4 期(川)121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4 期(川)122 、抗战作为中国文学的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期 (川)123 、巴金的愿望与我们的姿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11 期124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25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文学感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 年 3 期126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4 期127 、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28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 5 期(川)129 、 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5 期(川)130 、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 6 期(川)131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133 、心中的“海”——胡续冬《海魂衫》,《诗探索》 2005 年 2 期(独立)134 、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 ——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 《江汉论坛》 2006 年 1 期(独立)135 、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独立,《名作欣赏》 2006 年 1 期(独立)136 、论中国新诗的“传统” 《诗探索》 2006 年 1 期(独立)137 、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福建论坛》 2006 年 1 期(第一)138 、抗战: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重庆文化的资源《涪陵师院学报》 2006 年 2 期(独立)139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 《当代文坛》 2006 年 2 期(第一)140 、“问题”与“前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年 1 期(独立)141 、 传统 : 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 独立)142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 《江汉论坛》 2006 年 4 期(第一)143 、大众传媒与中国新诗的生成 《学术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144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6 年 3 期( 独立)14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年 5 期,(独立)146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逝世? 《钦州师专学报》 2006 年 5 期(独立)147 、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第二)148 、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14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福建论坛》 2006 年 7 期(独立)150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 8 期(独立)151 、从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独立, 收入《文化与抗战》,巴蜀书社 2006152 、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 1 期( 独立)153 、文学批评的本土意义:从自我的清理开始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年 1 期( 独立)154 、重庆文学史与普通话写作 《红岩》 2007 年 1 期( 独立)155 、命题的意义 《红岩》 2007 年 2 期( 独立)156 、寻找我们自己的语言 《红岩》 2007 年 3 期( 独立)157 、体制与生存 《红岩》 2007 年 4 期( 独立)158 、《红岩》 2007 年 5 期( 独立)159 、《红岩》 2007 年 6 期( 独立)160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 1 期(独立)161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 2007 年 5 期162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7 年 4 期163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内涵 《新华文摘》 2007 年 7 期164 、中国新诗研究的世纪性工程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新诗卷第三辑

有关涪陵榨菜的文献论文怎么写

一、榨菜的由来据说:光绪年间,四川有个叫邱寿安的商人,开设了一个酱园,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他的生意十分清淡。后来,他雇佣四川中县人邓柄成在老家做腌菜工。邓柄成很聪明,他把肥嫩的青菜头腌制成新的蔬菜。由于这种菜在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使用了木榨压、除盐水的制作方法,所以成为榨菜。邓柄成将这种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觉得这种菜不错,设宴请人品尝。大家品尝后,都称赞不已。于是,酱园开始销售榨菜。结果,榨菜一上市,就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榨菜的制作工艺,自此就被流传下来,榨菜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产品。二、榨菜的简单介绍:榨菜,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多为草本植物。榨菜是芥菜中的一类,一般都是指叶用芥菜一类,如九头芥、雪里蕻、猪血芥、豆腐皮芥等。榨菜是一种半干态非发酵性咸菜,以茎用芥菜为原料腌制而成,是中国名特产品之一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在1898年始见于中国四川涪陵,时称“涪陵榨菜”。因加工时需用压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故称“榨菜”。现已发展到四川省内30多个市县,浙江、福建、江苏、上海、湖南、广西、台湾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有生产 。

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是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到2008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为64万亩,产量80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5万吨,实现产业总收入18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利税亿元。涪陵区有榨菜生产企业近200家,其中方便榨菜企业120家,有榨菜原料加工户近2万户,年榨菜综合加工能力在30万吨以上,是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1995年3月,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 总结 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 学习 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 理论 问题进行 科学 研究 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 社会 的不断进步和 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榨菜的起源 涪陵榨菜蜚声中外近百年,那么涪陵榨菜究竟起源于何时,究竟系何人所发明?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饶有兴味的问题。因文献资料有限,现介绍一则流行于涪陵城西一带的民间传说。 榨菜还未发明以来,涪陵早有用包包菜(即后来所称的青菜头)制作泡菜、干咸菜的历史,其中以城西聚云寺(俗名赛丰都、天子殿)和尚所制最为讲究,远近驰名。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有邱正富者,世居忠州(今四川忠县)。家世小康,终日鸡鸭鱼肉、膏粱厚味,致使食欲减退,身体渐渐消瘦,心中郁闷,悉烦不安。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入睡,见一鹤发童颜老道走来,给他看相,说他是有福之人,并面授机宜,言道:“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试?邱正富南柯一梦醒来,一切都记得明明白白,但又半信半疑。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在上九会时(正月初九)去涪州天子殿晋香。晋香后,他有幸尝到老和尚招待远道香客的斋饭。桌上摆出好几种香脆的咸菜,其中一种是泡菜,颜色青生生的,入口生津,又嫩又脆,特别送食。饭毕,他找到长老,问泡菜为何种菜做成:长老回答,系本地包包菜泡制。后来又带他去寺后菜园看包包菜。邱肯求给点儿种子带回忠州栽种。长老吩咐小和尚去拈一小勺种子给他,并教其如何栽种,如何做泡菜和咸菜。邱正富回家后,让长工按其种法在自己的菜园里种植,果然长出了包包菜,制出的泡菜虽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还是好吃。他的食欲开始好起来,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于是精心留种,待第二年再种。奇怪的是情况变了,那菜长不出包包了,当然包包菜、泡菜、咸菜都吃不成了。邱正富以为自己心不诚,长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晋香,并献上一大笔善资。他再次从天子殿讨回种子,头年灵验,种到第二年又变了。邱正富觉得神奇,又一心想吃包包菜,遂到涪州天子殿以东洗墨溪买下一块地方,举家迁涪。从此,年年有包包菜做的泡菜、咸菜供其享用。他最后活到93岁,无疾而终。这时大约已是清朝光绪初期的事了。 传说中有真实的历史的影子。这则传说透露出这样几个值得注意的信息:包包菜(或用它制作泡菜、咸菜起于民间,系素食佳品,天子殿僧人对此独有发现;邱氏对包包菜特有喜爱并获得好处。 那么,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又如何呢?据清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涪州志》载:又一种(即另一种青菜——笔者注)名包包菜,渍盐为菹,甚脆。按,菹即用盐水浸渍而成的泡菜。说明此前涪州人已有用包包菜制泡菜的习俗。又据民国17年(1928年)出版的《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载:近邱氏贩榨菜至上海,行销及海外,乡间多种之”;又载:“青菜有包有薹,盐腌,名五香榨菜”。民国28年(1939年)张肖梅在《四川经济参考资料· 榨菜》一文中记载:涪陵人邱寿安,家世小康,平时自制多坛家用。邱君于宣统未年赴宜汉,随带十余坛送亲友,获得赞美,遂秘密返川经营,专运省外”。在此前后,不少报刊亦有报道,但所述发明情况均较粗略,且互有出入。较系统而可靠的记载当数1963年9月涪陵县供销合作社收集整理的《涪陵榨菜简史》。其资料可靠的原因如下:对当时健在的不少老榨菜技工进行了采访并召开了座谈会;查找和核对了有关历史文献;找到了民国28年(1939)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教授李家文等亲自到涪调查后形成的《榨菜调查报告》,该报告称:“调查费时两月有余,并访晤榨菜发明人”,《涪陵榨菜简史》即采用了有关榨菜发明过程的资料。兹将其中有关榨菜缘起的内容综述如下: 榨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邱寿安,清光绪年间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干腌菜的采办整理和运输。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带的青菜头丰收。邓看到菜多难于加工,与邱家妇女们商量,试着仿照大头菜的全形腌制法,将青菜头全部制成腌菜。制好后,邓顺便捎带两坛到宜昌供邱尝新。邱又用它待客,亲友及同行一致觉得鲜香可口,为其他酱腌菜所不及。邱顿生谋利之念,决定将它投入市场,次年(1899年)正月,邱赶回老家,以邓炳成为技师安排大量制造青菜头腌菜。初腌后,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邱把这种用木箱除盐水后制成的新的腌菜制品取名为“榨菜”。当年生产80坛(每坛折合25公斤),全部运销宜昌,获利十分可观。邱于是严令家人及长工保密加工方法,连年扩大生产和销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邱寿安之弟邱翰章因经商顺便捎运80坛试销上海。当时无人问津,邱在报上登广告,又以切细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场所分送行人,并附上食用说明书,产品渐为消费者接受。至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销四五百坛;时已有人将其转运国内其它市场,以至南洋各地;民国初年(1912年)以后,邱氏加工榨菜的技术广泛传开,涪陵榨菜加工业开始兴起。

大庆师范学报

大庆师范学院是本科。学校的前身是1965年创办的大庆师范学校。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大庆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改建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大庆师范学院。

2011年和2018年,学校先后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学校入选“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2020年,入选“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育单位”。学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大庆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文、理学科为主,教育学、工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立足大庆,依托行业,服务龙江,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办学45年来,共培养3万多名学生,毕业生遍布油田及全国各地。 大庆师范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美誉的著名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市,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 定资产总值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339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藏书80万册,中外文期刊908种,全文电子文献万种。有化学、生物、艺术等3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庆油田重点实验室??油田结垢与腐蚀重点实验室设在学校。校园网信息资源丰富,高效便捷,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27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12人,博士、硕士372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黑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6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获得者7人。同时,学校聘请国内著名院校专家学者15人,常年聘请外国专家8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成人教育学生2600多人。 学校设有14个院(系、部),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艺术设计、动画、英语、俄语、化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法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29个本科专业,涵盖6个学科门类。有化学和学前教育2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还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成了力学、无机化学、英语语言学、教育学、英语教学法、学前心理学、中学数学教学论等7 1 2

大庆师范学院是公办的学校。学校现有主校区和方晓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

学校有教职工705人,专任教师519人。正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5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双师型”教师226人,外籍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黑龙江省省政府津贴3人,有黑龙江省二级教授8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

学校有14个学院,开设4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8大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市场营销、绘画专业是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学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以上内容参考 大庆师范学院——学校简介

铜陵学报终审

普通学报外审难的。普通学论文通过外审后会进入主编终审,终审通过几率要大很多。而且论文在终审阶段时间是比较短的,一般论文到了这个环节,文章录用见刊的概率是很大的,如果外审结束,编辑肯定要根据专家意见给结论的,所以肯定会到编辑手上处理,但是不排除会被退稿,毕竟有些稿件到终审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被退稿。2017年上半年之前,本科学报还是比较好发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下半年,在本科学报上发表文章变得非常难。原本审核周期在7天左右的,现在全部变成3周以上,而且退稿率突增。使>普通学报外审难了很多。

省级的在上面发的论文以省级论文算的

不可能是核心期刊,只能算是省级期刊罢了。只有少数工科二本学校学报才能评上核心期刊,这种地方性小学院学报根本不可能是中文核心期刊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

1953年10月建立,前身为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校址在桂林市将军桥。1953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54年8月,随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迁入桂林王城。

1955年3月,从桂林市迁至南宁市桃源路小麻村附近(现广西艺术学院院内)单独建校。

1960年,并入广西民族学院,原校址交给广西艺术学院。

1961年,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63年9月,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并接收停办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人员、财产,在该校原址(现明秀路校址)复建。

1967年,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

1978年12月28日,在广西教育学院师训部的基础上成立广西师范学院。

1979年2月1日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

1985年5月22日,南宁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学院。

2002年12月30日,经广西自治区人民 *** 批准,创办于1905年的前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2010年,学校在南宁市仙葫开发区五合大道建设新校区。

2011年,学校新增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软体工程共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3年,学校获批为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批准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5年1月,学校五合校区正式启用。12月,学校获准进驻南宁教育园区。

2016年,学校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

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历史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英语、英语(翻译方向)、日语、商务英语

数学与套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统计学

物理学、套用电子技术教育、自动化、通信工程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泰语、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

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

音乐学、舞蹈学

美术学、美术学(书法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饰与服装设计、动画

院系专业参考资料来源:

截至2018年6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套用数学、测绘地理等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还有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1个。

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

经济学

套用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法学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法学

社会学

民俗学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教育学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

体育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理学

数学

基础数学、套用数学

理学

化学

有机化学

理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理学

科学技术史

教育技术学

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套用技术

工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套用化学

管理学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截至2018年6月,现有专任教师954人,生师比为: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7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65人;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94人。2017年9月,广西人民 *** 聘任中科院吴培亨院士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在职教师中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6人。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画”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等6人。还有一批广西“八桂学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特聘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西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画”人选、八桂名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

截至2013年,学院有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

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90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97项。在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先后成功实施了“2+2”、“ ”、“3+2”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材资源建设上,学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编写出版了数十种地方特色鲜明的教材,15部教材获得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8部教材获得广西高等学校重点(优秀)教材立项建设,编写了19种国小教育专业教材和《班主任工作常规》等系列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学校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国小校长培训基地”和“广西中国小教师培训基地”等,成为广西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截至2018年6月,学校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分别为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优秀作品1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1项,还有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我校教师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发表封面论文,被OFweek雷射网评为2016年度十大雷射技术进展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2016年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居全国高校学报第88位,是当年广西唯一一家进入百强的高校学报。

截至2013年,学院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

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基地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学科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套用化学技术与资源开发实验室

科学计算与智慧型信息处理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馆藏资源

图书馆由明秀校区图书馆、长岗校区图书馆和五合校区临时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万平方米。截止至2015年6月,馆藏纸质图书近168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光碟资料万多盘,订有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中外文资料库19个。形成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相结合、文献资源与学科发展相一致、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馆藏体系。

学校学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前身为《南宁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由广西师范学院主办,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优秀期刊,进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介的6170种学术期刊中的I324种核心区(RCCSE核心期刊),并获广西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学报特色栏目。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马华侨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桂台幼教发展中心、桂台少数民族器乐研究中心、桂台社会工作实践交流中心等,与寮国占巴色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达成共识并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与香港高校合作举办“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画”。依托“中国 *** 奖学金”、“广西 *** 东协国家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等举办来华留学生教育,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承办了2016中国-东协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全球教育联盟GEC2014高峰会议、2016南宁·东南亚华人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桂台民族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学校与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合作开设“1+2”本科项目,与越南太原师范大学开设“2+2”本科项目,与越南顺化外语大学开设“3+1”,与谅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2+1”、“3+2”等项目。

1.圆形校徽寓意和谐。大小圆之间,是手书繁体“广西师范学院”及英文校名“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

2.中间外圆内方图形是中国传统图形,表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寓意严谨、求实的学风;正方形右边开口,寓意开放、创新的精神。“1953”表示学院创办时间。

3、方形之中,“SH”是“师”字的汉语拼音声母,两个字母组成一个象征太阳的小圆形;“太阳”下面,是“院”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Y”,形状像展翅飞翔的鸿雁。寓意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象征学院盼望学子们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德才并育,知行合一

释义:

德才并育:就是要培育人的美德、培育人的才能,美德和才能要辩证统一;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美好、和谐的人格。

知行合一:就是要注重知识、注重实践,知识和实践要合而为一;要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广西师范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2006年度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爱心大学”等荣誉称号。

截至2009年,学校有明秀、长岗、明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有文科综合楼、理工综合楼、体育综合楼、艺术教学楼、新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教学设施。图书总量(含电子图书)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宽频校园网路连通所有楼宇,建成高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网路工作平台。

校区

地址

邮编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当然是稀罕了。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审稿周期为一个月。南宁师范学院学报知识丰富,内容广泛,贴近大众,广受好评,注重视角的宏观性、全局性和指导性,在业界形成了一定影响和良好口碑。

  • 索引序列
  • 涪陵师范大学学报
  • 有关涪陵榨菜的文献论文怎么写
  • 大庆师范学报
  • 铜陵学报终审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