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不好中。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处理中的意思是,您投稿的文章正在编辑部进行审核和处理的阶段,待完成评审后会收到回复。
是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10-20人。根据查询兰州大学学校官网显示:2023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5200人,其中医学超声专业招收10-20人,具体根据公布结果为准。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
兰州大学教务在线登录入口: 兰州大学座落在古丝绸之路重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迅速发展壮大,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 “985工程”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学校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兰州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发展进入了******。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3545亩,建有2个校区,3所附属医院。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现有103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19826人,硕士研究生10,452人,博士研究生2,442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303人,在站博士后169人,教授等正高职696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35人,临床医学教授125人,副教授393人。研究生导师1,8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1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29人。两院院士17人,“*”领军人才14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 “*”青年拔尖人才6人,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甘肃省领军人才10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6人。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19所高校之一,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31所高校之一。 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特色专业。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培养了37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17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研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西部的地域特点变成研究特色和学科的特色,把区域劣势转化为科研优势,推动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学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联合实验室, 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7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4个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甘肃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8个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甘肃省行业技术中心,1个甘肃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3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5个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4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紧盯“大平台、大项目、大交叉、大成果”,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祁连山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实体性创新研究机构,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700余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400余部。2008-2017年发表SCI论文13,010篇,篇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26位。5月,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ESI数据,兰州大学共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地球科学、植物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物和毒理学以及农业科学,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世界排名第492位,国内高校排名第27位。5月,在全球自然指数排名中,兰州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91位,国内高校第17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非、大洋洲。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年招生120人。近五年来,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6300余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300余人次,派出3700余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2000余名留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建有2所孔子学院,格鲁吉亚建有1所孔子学堂。 百十年栉风沐雨,百十年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兰大人坚守奋斗,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用行动践行了担当、用实干铸就了辉煌。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将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状态、持之以恒的决心、百折不挠的勇气书写好******兰州大学的“奋进之笔”。 ;
此次布局图裤哈伦裤了不撸撸撸图裤了克洛奇科娃OK借口来聚聚散散他有距离纪录保持者亲临活动现场直播地址和联系方式私信联系了……哦!你就能得到扭扭了腰酸脖子都酸了、这些什么、这些刺激性强强对决
西北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学习陕西财经学院银行信息管理系学习、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会计学院学习,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 陕西财经学院计算机站工作,从事计算机维护、机房管理和实验教学 陕西财经学院银管系任教,讲师、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银管系任教,系主任,教授,MBA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银管系任教,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MBA导师 。 Internet Banking: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s Banks, Selected Proceedings-the First China and . Advanced Workshop i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1, edited by Li Qi etc., 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P442-445, Zhang, Yan Zhao and Xiaohu Zhao. Application of the CURE Algorithm in Identifying Suspicious Financial Transactions[C]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Electronics(ICIFE 2011).V2-116—V2-119,2011.网络金融信息量与沪市A股价格表现的关联性,金融论坛,2011(3)基于流数据频繁项挖掘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研究,西安交大学报(社科版),2011(4)金融资产收益率波动预测——基于我国股票市场跳跃行为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1(9)我国货币供给与股票价格的关联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广义矩方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统计与决策. 2010(10)基于时间序列孤立点检测的可疑外汇资金交易识别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10(18)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状态预测及实证分析. 统计与决策. 2010(22)中国权证与标的证券的价格协整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我国证券市场对利率反应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分形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2009(1),58-59基于判别分析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6-10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的上市公司信贷违约概率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经纬,2009(2):144-148信息不对称对信用卡市场的影响分析,商业研究,2009(4):100-104小额信贷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人文杂志,2009(4),86-90基于小波分析的可疑金融交易时间序列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7),102-104商业银行非柜面业务洗钱风险控制研究,投资研究,2009(9),40-43基于数据挖掘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19)123-126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可疑金融交易交易识别研究,财经研究,2009(10),70-80基于链接分析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上海金融,2009(8),78-83银行与政府职能冲突的解决对策,经济纵横,2009(11)基于数据挖掘的特约商户差别分析,商业研究,2009(6)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机制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反洗钱识别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效率研究,中国信用卡,2008(6)基于CURE聚类的可疑金融交易信息搜索研究,情报杂志,2008(6)基于CART分类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效用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银行卡刷卡消费价格策略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10)基于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分方法实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银行卡刷卡消费价格结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8(6)银行卡刷卡消费定价模型研究,当代财经,2008(11)基于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分方法实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基于聚类方法的客户交易行为模式识别,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0)信息技术对我国银行赢利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07(4)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及最优规模,金融论坛,2007(5)二元经济判断标准的再思考及与我国二元经济的判断分析,财政研究,2007(3)可疑金融交易识别中的约束关联规则算法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8)隐私保护关联规则在可疑金融交易识别中的应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我国银行卡产业效率实证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现代企业组织的冲突分析与管理对策,经济纵横,2007(8)美国反洗钱信息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银行IT外包及其风险控制,中国金融电脑,2007(4)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6年第2期美国银行业再造经验和借鉴,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新兴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策略,中国金融电脑,2006年第3期基于智能代理技术的反洗钱应用系统,中国金融电脑,2006年第4期基于聚类分析的个人可疑交易识别研究,金融电子化,2006年第5期信息技术投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从ATM的角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6(6)基于范例推理的反洗钱系统设计,中国金融电脑,2006年第10期金融信息化建设与金融信息化教育,中国金融电脑,2006年第7期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研究,情报杂志,2006年第11期电子货币环境下的洗钱犯罪及其防范,中国金融电脑,2005(10)净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的测量与评估,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渠道的整合策略,金融论坛,2005年第1期我国支付系统日间透资管理,经济管理,2005年第13期支付系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日报,第11版(金融周刊)推进社会资金流转体系建设,经济日报,,第15版(理论版)我国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的策略研究,情报杂志,2005年第10期电子货币监管与较优监管策略选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对我国网络银行制度创新的思考,人文杂志,2004年5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经验分析,管理评论,2004年第8期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控制策略,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电子货币试点结果的启示与经济学分析,上海金融,2003年第6期美国银行业个人财务隐私保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论坛,2003年第10期有关电子货币的若干争论,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现代网络银行发展的金融监管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5期,第2作者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金融业决胜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策略,《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2期网络银行带给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1期 金融电子化,经济管理出版社,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网络金融》,主编,科学出版社,《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主编,西南财大出版社,《银行会计核算教学软件系统应用指南》,主编,西南财大出版社, 主持: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科研项目,银行会计核算教学软件系统,通过人民银行鉴定,—主持:人民银行重点项目:面向对象方法的新一代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网络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反洗钱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研究,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技术风险监管研究,主持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监管研究,200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数据挖掘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研究,主持: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网络经济的制度与技术,子项目3:网络银行与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系统研究,—主持:西安交大教学实验中心及院级实验平台建设项目,经济与金融学院专业课实验平台建设,主持:教育部实验室建设项目,网络银行与金融数据中心系统,2004—主持:陕西省农联社项目,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规划,主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招标项目(联合单位:陕西省农联社),基于操作风险控制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用系统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主持:西安市公安局项目,郝永生案金融数据分析,主持人,—
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王维平,1男,汉族,1957年11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74年高中毕业,先后赴农村插队,进工厂当工人。1978年春季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2年3月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助理研究员,1995年1月评为副教授,1999年4月破格评为教授。1993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被评为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时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招收博士生,现在为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系学科带头人。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成员。
[1] 尚琼琼. 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11) \x0d\x0a[2] 李园园. 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7) [3] 梁世敏,孙理,张丽伟. 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x0d\x0a[4] 朱峰,吕伟. 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3) [5] 刘文娟,袁文芳.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05) \x0d\x0a[6] 陈卉.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闻世界. 2009(05) [7] 汪阳.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J]. 青年记者. 2009(11) \x0d\x0a[8] 张楠,钱艳丽. 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3) [9] 张丹. 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x0d\x0a[10] 郝若琦. 浅析基于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J]. 东南传播. 2008(12) \x0d\x0a[1] 刘蕾.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9(12) \x0d\x0a[2] 阮敏尔. 大学生虚拟生存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伍安春,张新福,余惠琼.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x0d\x0a[1] 田卉,柯惠新.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1) \x0d\x0a[2] 杜骏飞,魏娟. 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x0d\x0a[3] 葛晨光. 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形成及引导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x0d\x0a[4] 刘建.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x0d\x0a[5] 王一春. 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愤青现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x0d\x0a[6] 周千贺. 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舆论监督及其互动[J]. 青年记者. 2009(23)\x0d\x0a[7] 任海.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x0d\x0a[8] 陶晓华,高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 南方论刊. 2009(05) \x0d\x0a[9] 李雪莹,邓飞. 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x0d\x0a[10] 倪晓莉,陈思路,颜虹. 网络依赖行为研究及其干预模型的理论构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刘继华,男,生于1978年2月,江西人,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中国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区域史学术兴趣与特长:基督教在西北的传播、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西北的相遇与对话、中国近现代西北地方政治与社会 1998. 09- 2002. 07 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基地班攻读历史学学士学位2002. 09- 2005. 0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5. 0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教2005. 07 华中师范大学第二期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暑期讲习班2007. 09- 2007. 11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访问学人2008. 0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2008. 07- 2008. 08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研修暑期密集课程2008. 09- 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基督教与教会大学史方向,师从章开沅教授) 硕士生课程: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本科生课程: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基督教史 (1)中国内地会与近代西北穆斯林社会(1876-1952),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2011,主持(2)基督宗教与近代西北社会,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当代中东改革与近代中国西北宗教社会史专题研究”子项目,2010,主持(3)基督教中国内地会对西北穆斯林社会的传教活动研究,兰州大学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基金项目,2009-2011,主持(4)近代中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相遇与对话,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参与(5)中国内地会与近代西北穆斯林社会,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主持 著作(1)《兰州大学校史》(上编第五至九章撰稿作者),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论文1.基督教女传教士在近代西北穆斯林中的传教活动的述论——以内地会濮氏母女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2.基督教内地濮氏父子在近代西北穆斯林中的传教活动述论,《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世纪后期青海基督教传播史考述——兼论基督教传教士与藏族在青海的早期相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4.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青海的早期相遇——兼论基督教在青海的早期传播,《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5.汉学家德效骞与早期中罗关系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6.基督教宣道会对西北藏族传教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7.第四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召开,《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8.知味墨与基督教在华穆斯林事业:以知味墨的西北之行为中心的探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9.基督教传教士与陕西辛亥革命:以英国浸礼会传教士为中心的探讨,《近代史学刊》(第7辑)2010年10.中英庚款董事会兴办西北教育活动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11.中国内地会在甘肃医疗传教事业的兴起:兰州博德恩纪念医院的建立与发展研究,《历史文化探研》(王希隆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12.论于右任的民族主义思想,《历史文化探研》(王希隆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13.清末民初宣道会甘肃传教述论,《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陈声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4.民国时期的地方主义与民主主义:从民族主义的视角研究西北回族军阀,《西北近代社会研究》(张克非、王劲主编),民族出版社,2008年15.关于青藏战争的几个问题,《谷苞先生90华诞纪念文集》(刘光华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6.中英庚款“退款”与抗战时期的西北教育,《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涂文学、邓正兵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17.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构成及其特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8.龚自珍、林则徐与近代西北开发,《历史文化论丛(第一辑)》(王希隆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9.龚自珍、林则徐开发西北的思想,《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0.明朝开发西北的政策述评,《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21.关注西北的史学家——秦翰才,《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2.民国时期西北盟旗制度变迁研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3.民国时期甘肃土司制度变迁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曾先后参加“救亡与发展: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 “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文明的交融:第二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对话”、“第四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历史与现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与对话”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杨建新(兰州大学民族学教授、博导)聂华林(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导)高永久(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李清凌(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万明刚(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导)姜秋霞(西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博导) 王兰平 王锡臻 云 聪刘国华 张淑敏张 焱 陈新民 宿光平 高顺有 辛俊武 顾 问:汪映海(兰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博导)范先令(兰州大学数学教授、博导)王进贤(西北师范大学化学教授、博导)白如科(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教授、博导)编委会主任:史百战编委会副主任:郑伟强 张伏龙(常务)编委会委员:王克太 刘大为 陈毕栋 陈新一 李 欣张会凌 胡卓生 裴东林 薛怀庆 程为麟
刘勇,男,1964年1月生。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教授,“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以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和博士点负责人、学科带头人。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就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86年8月在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工作。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兰州大学地理系师从李吉均院士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冰川地貌,毕业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1991年6月在北京大学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所进修“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1996年9月~2002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陈述彭院士攻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博士学位,毕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公派赴法作访问学者,先后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SEIGAD实验室和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阿维尼翁研究院CSE研究所从事GIS山地气候分析和农业遥感研究。自1992年起在地理系首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多门与计算机、GIS有关的专业课程。近几年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地理信息系统概论”、“GIS空间分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科学前沿讲座”等课程的教学,以及野外综合实习指导工作。1993年开始从事“遥感与GIS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为“地理科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96年至2000年负责完成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九五”“211工程”遥感与GIS实验室建设任务,2005年负责完成兰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平台“西部经济与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1994年开始主持包含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在IEEE IGARSS、SPIE、Geoinformatics等EI、SCI刊物和《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冰川冻土》、《中国沙漠》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1997年11月起任副教授,2004年3月始任教授。目前已累计指导硕士研究生20多人,博士研究生6人,已毕业研究生15人。目前还担任甘肃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遥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内多种学术期刊、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具体如下:
在2021年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的形式总体来看是一片大好,比较热门的知名杂志都是普遍上涨的形式,这体现出来的就是影响因子,在今年开始了全新的算法所体现出来的威力。
而且这个新的算法必将影响以后影响,因此整个大局式的发展,今年的新算法,就是把在线优先出版的论文引用贡献记入上一个年份,也就是今年的计算公式中,分子第一次包括了2020年的出版。
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分母是不变的,仍然是前两年的期刊所有论文的总数,但是分子的变化就大了,这样就导致了影响因子普遍的上涨。
影响因子只是反映了期刊篇均引用的一个基础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但是不要过于的神化他的能力。期刊的影响力是靠业界的口碑打造出来的,但是最终要看的还是论文质量的本身。
大家也要理性判断不同科学之间的影响因子,没有办法去进行横向的比较,所以有时候做出的交叉学科的同学在学生时代会觉得占便宜了,比如那些光学的材料期刊影响因子,拿回来评讲很舒服。
但是在光学口发刊的同学就会被压一头,但是这种捷径的方法也只能在学时代走一走,一旦遇到了真正的高含金量的评审,评委心里还是会对工作质量的本身更加的关注,而不会,对影响因子过于的依赖。
影响:
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
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