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论文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论文

证券投资分析论文 论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摘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规范证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但封闭武证券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日前我国开放武证券投资基金即将推出,本文从对封闭式基金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开放武证券投资基金的优势,提出了正确认识我国开放武基金在发行规模、投资风险、投资理念、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就完善基金立法、建立规范的基金监管体系、制定正确的开放武基金发展步骤、加强理论研究和基金人才培养以及完善证券市场创造基金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构想。 关键词: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本构想 一、在我国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于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扩大证券市场资金来源渠道,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发展大型证券投资基金对股市而言,是一种长远的利好。因为证券投资基金在建立之后都要投资人市,从最终结果上看,必然会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同时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其经营运作也必然会逐步规范化,而基金的规范化,对股市走势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化发展,也将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提供根本的保证。目前我国股市暴涨暴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场内缺乏规范的机构投资者,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培育场内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美国股市只有25% 是个人投资者,而日本股市几乎很少有个人投资者,绝太多数的个人.均采取加入投资基金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在发达国家的股市中,投资基金已成为投资的主体,而且由于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大,其行为必然倾向于投资,而不倾向于投机。这对于股市的稳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1998年推出第一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基金管理公司l4家,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34个,200o年末基金净值为847亿元,基金从业人员344人。 二、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存在过度投机的证券市场中,发展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直接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保证基金投资者的安全和收益?从历史上看,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基金,在熊市时效益是较差的。特别是老基金,由于在投资方向上缺乏内部约束.造成投资混乱的局面,搞实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均被套牢,绝大部分基金都出现亏损。只有在1996年后,股市出现大幅上场行情,一些基金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总体上看,以证券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即:在牛市中获利,在熊市中亏损,如果我国的证券市场出现持续低迷的状况.那么基金投资者的收益是没有保障的。 2.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主要应从哪里获得?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是唯一的财富创造者和提供者,在发达国家的股市中,支撑股市发展和为股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的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及其成长性。大量基金人市通过操作获取收益,最主要的目的是与上市公司一起分享其经营发展的成果。因此,基金运作是以获取投资收益为主。但是我国股市中的上市公司效益低下,无能力支撑高启的股价,也无法为股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基金也好.其他的证券机构也好,无法赚上市公司的钱,只好采取各种手段赚取股民的钱。当基金获利时,并不是依靠上市公司源源不断提供的利润,而是依靠新股民源源不断地人市及其源源不断地“前仆后继”,这种情况有可能使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中误人歧途。 3.如何保证证券投资基金本身不过度投机?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业绩处于逐年滑坡的状态,使得股市缺乏上扬的坚实基础,证券市场只能是一个高风险的投机市场,这也会助长证券投资基金的投机行为。与此同时,如何保证证券投资基金本身不被作为炒作的投机对象?在我国缺乏上市公司业绩支撑的证券市场中,许多已挂牌上市的老基金,都曾是庄家控制的炒作工具,其投机的程度超过了股票,暴涨暴跌的幅度也远远大于一般的股票。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中。也难以保证不沦为机构投机的工具,成为炒作的投机对象。4.如何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与基金有关的三种当事人,即投资人、管理人及托管人应当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基金的合规运作。但是在现实中,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人只能在市场中买卖基金单位,难以形成对基金管理人的直接制约关系,特别是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基金投资人很难约束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此外,目前的基金托管人大多是由商业银行来担任,商业银行在股市中并无太大的利益关系.其有关人员也不是股市的专家.托管人只负责有关资金的托管,很难形成对基金管理人的有效监督。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超人与大股东一般是证券公司等在股市中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因此,对于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在缺乏必要监督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大股东操纵、私幕交易的问题。

“中色股份”个股分析报告 一、宏观经济分析 2008年,我国经济整体形势好于预期,从发展趋势判断,经济运行将在比较正常的绿灯区,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和“偏冷”的可能性均比较小,有利因素主要包括:(1)地方政府换届,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冲动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数据表明,在政府换届的第二年,我国投资都会出现一次加速增长。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换届效应刺激投资的体制性因素依然存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预计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依然会比较高,这将对投资增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2)多数行业企业利润增加较快,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为投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尽管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但剔除石油加工和电力等四个行业之后,其他行业利润增长()依然在加快,同比提高了个百分点。另外,一季度投资资金的到位情况也比较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长,仍然保持较高增速。(3)灾后南方受灾省份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也将增加新的投资需求。(4)企业家信心指数保持高位。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处于景气高位并与上季度持平,有的企业家对2008年所在行业的总体运行状况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家认为2008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将保持良好,表明多数企业家对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二、 行业环境分析 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持续良好,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以此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为背景,中国建筑业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生产形势保持良好的势头,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建筑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方式变革逐步展开,市场竞争仍然激烈。全国建筑业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完成竣工产值亿元,增长;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 2006年,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交通能源建设、现代制造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体的建筑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区域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区振兴仍然是最为繁荣的建筑市场;发达地区的建筑业生产水平和能力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大中型建筑业企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国外建筑市场的开拓快速发展,市场层次和区域范围更加优化。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增幅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回落个百分点。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加快个百分点。稳定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积极活跃的建筑业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总体而言,我国对建筑行业产品的需求一直呈上涨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建筑企业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均稳定增长,说明全社会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房屋建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中国建筑业的供给状况是:总量增长稳定,速率保持平稳,处于调整期;供给结构的变化趋势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供给力度有所加大,房地产开发的供给得到适当控制。 2006年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向会延续到2007年。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发展会更加平稳。2007年平稳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受国家经济发展周期影响很大的建筑业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7年建筑行业的发展依然会保持18%左右的发展速度,如此快速的增长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好的前景。但是,建筑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资源配置的浪费、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在2007年的整体上升趋势,成本压力增加,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一、 公司背景分析 中色股份,即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 (一) 经营状况简要分析 从最近报告期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营业额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完成营业收入1,777,683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实现营业利润429,068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70,634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有限公司基本建设竣工投产,使得公司的锌金属产业链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和工程承包作为公司的两项主营业务,作用愈发明显。 公司控股的蒙古国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克服了气候、运输等各方面的困难,共生产锌精矿万吨(干吨),销售锌精矿万吨(干吨),生产状况稳定,给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 (二)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1、主营业务内容和经营战略:公司主要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开发国内外铝锌为主的有色金属资源、国际技术承包、国际劳务合作、进出口等业务。国际承包工程业务一直是公司的主要业务,公司的该项业务主要是通过输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带动国内成套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公司在国际市场相继开发成功并执行此类工程项目,出口了大量的国内成套机械设备和技术服务,为公司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本公司坚持“走出去”战略和“资源战略”,在加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开发力度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国内外的有色金属资源,继续加快由单一的工程承包企业向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业务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本公司将用“两条腿”走路以加快发展。上述战略目前已初见成效,公司在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两个领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2、公司目前正在执行中的项目包括: ● 哈萨克斯坦电解铝项目是本公司在2005年新签的项目,计划于2007年年底部分投产,2008年8月份整体竣工,因此该项目是今年公司执行的重点项目,本报告期内设备发运及现场施工进展顺利,项目结算额也相对较大,完成营业额人民币676,888千元。 ● 本报告期内,本公司执行的是伊朗阿拉克电解铝厂项目增上合同项下施工安装服务任务,该项目第一批电解槽已通电运行,并正式出铝投产,受到业主的好评。预计本年度内该项目一期工程将全部投产。本报告期内,该项目完成营业额人民币55,785千元。 ● 本报告期内,越南生权铜矿项目冶炼厂全部子项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项目全部设备也已交付完毕,预计下半年将竣工投产。本报告期内,该项目完成营业额人民币19,525千元。 赞比亚kcm铜矿竖井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于2006年1月18日签订,合同金额37,500千美元。本报告期,该项目正在加紧进度,现场施工、设备采购工作进展较为顺利,上半年完成营业额人民币53,128千元。 3、公司已经签署合同或协议,尚未执行或生效的项目包括: ● 伊朗西尔湾电解铝厂项目:2006年3月21日,本公司在德黑兰与伊朗瓦西德西尔弯铝业公司(项目业主)签署了《工程建设总承包合同》。根据合同,本公司将负责伊朗西尔弯25万吨/年电解铝厂的全部设计、设备采购、土建施工和安装调试等工作,合同总金额亿美元(详见刊登于2006年3月30日《中国证券报》的公告)。目前该合同尚未生效。 ● 沙特阿拉伯吉赞电解铝项目:2007 年4 月19 日本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与沙特西部工业开发公司在北京联合签署了关于《沙特阿拉伯吉赞电解铝项目的框架协议》,该项目是沙特西部公司在沙特政府的支持下拟在沙特阿拉伯王国东南部的吉赞市建设一个包括码头、发电厂、年产160 万吨氧化铝厂和年产66-70万吨电解铝厂在内的大型工业项目。本公司将总包承建该项目氧化铝厂和电解铝厂,国机集团为沙特西部公司指定的码头和发电厂的承包商。有关该项目的详细情况请见我公司于2007年5月25日刊登在中国证券报及巨潮资讯网上的有关公告。 (三) 公司自身对经营情况表述 1、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与原因 由于本报告期公司所执行的哈萨克电解铝项目毛利率低于上年同期的伊朗阿拉克电解铝项目,因此本报告期内承包工程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由于本报告期内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有限公司竣工投产,而该公司所从事的锌冶炼业务毛利率远低于蒙古锌矿采选业务,故该项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他业务主要为公司属中国有色大厦出租业务以及其他控股子公司的贸易、发电等业务,由于公司贸易业务毛利率上升导致该类业务综合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公司利润构成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投资收益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主要是本报告期内公司转让了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南油酒店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所产生的转让收益,而上年同期无股权转让事项发生。 2、 公司对自身的评价 公司目前正处于成立以来最快速度发展的阶段,无论是资源开发,还是承包工程项目,这两大主业都将对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公司承包工程项目的开发进展较为顺利,已签订了几个承包工程合同或合作协议,但目前有色金属资源项目只有蒙古锌矿项目,进一步开发资源项目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影响巨大。为此,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资源持有量,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扩大所持有关资源品种的产业链,使公司在资源类业务上有一个完整、稳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出口退税率一降再降,给公司经营带来了一定影响。公司在目前已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通过修改项目结算货币币种、加快收汇结汇速度、调整国内外采购结构、利用金融工具加强理财管理等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公司将继续认真研究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对出口货物的优惠政策,化解出口退税率下降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五、 市值估计 对于中色股份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估计我准备采用相对价值模型中的市价/净利比率模型,也就是所谓的市盈率模型。(市盈率 = 每股市价 / 每股净收益) 运用市盈率股价的模型如下: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 = 市盈率× 每股净收益(每股股息) 该模型假设股票市价是每股净收益的一定倍数,每股净收益越大,则股票价值越大。 表7: 股本结构 数量(万股) 比例(%) 总股本 58080 100 限售流通股 20983 流通市值(亿元人民币) 总市值(亿元人民币) 234 最新市盈率(倍) 每股股息(元) 最新市净率(倍) 年股息率(%) 企业价值收益比EV/EBITDA 摘自新浪股票 从上述数据可知: 每股内在价值 = × = (元) 而目前每股市场流通价格 =1494600/20983 = , 每股总市值 = 2340000/58080 = 两者均大于每股内在价值。 综合以上分析,中色股份这只股票长期比较目前仍具有投资价值,值得投资。 三 技术分析 (一)k线分析 中色股份2007年4月份到2008年4月份的K线图 由2007年3月份到2008年5月初的k线图来看,价格明显从蛰伏底回升,呈多头排列趋势,是资金介入的好时机。首先,从市场行情来看,中金股份在2008年4月22日这天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大底部,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来看,已经触到了底部,后期呈反弹趋势。其次,移动平均线下降速度减缓,渐渐由上升趋势转为水平,且有朝上方抬头的迹象。再次,5日均线、10日均线、20日均线往上穿过30日均线,并呈上升的趋势,形成了明显的上升通道,而此时买入信号强烈。 (二)KDJ指标 KDJ指标也称随即指标,它把收盘价与最高价、最低价综合起来加以研究,通过计算当日或今日的最高价位、最低价位及收盘价等价格波动的真实波幅,反映价格走势的强弱和超买超卖现象。下图是中色股份2007年9月份到2008年4月份的KDJ图: 如图,D值4月初时向下跌破20,最低点为10,表示股票今入了超卖区,市场回升的可能性很高,为买入信号。J值更下降到0,表示市场出现超卖现象,而此时的J值反应比D线更敏感。从图中看到,K值为,D值为,K值大于D值,说明行情看好,表明将开始一轮新的上攻;而且,当K值由较小逐渐大于D值,在图形上显示K线从下方上穿D线,显示目前趋势是向上的,所以在图形上K线向上突破D线时,即为买进的讯号。 (三)MACD MACD的中文被称为“指数平滑异同平均线”,它是一项利用短期(常用为12日)移动平均线与长期(常用为26日)移动平均线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状况,对买进、卖出时机作出研判的技术指标。 MACD技术指标,是根据两条不同速度的平滑平均线来计算两者之间的离差状况作为行情研判的基础,实际是运用快速与慢速移动平均线聚合与分离的征兆,来判断买进与卖出的时机与信号,在实际操作中,MACD指标不但具备抄底、捕捉强势上涨点的功能,而且能够捕捉卖点,帮助投资者成功逃顶。 如图,首先,DIF和DEA值在四月份时都处于0轴以下,属于空头市场,而且DIF和DEA线呈向上穿越0轴的趋势,说明市场在逐步走好,事态明朗。其次, DIF线自下而上穿越了DEA线,表明行情处于上升阶段,应作买入考虑。 以柱状线来判断。从四月份来看,柱状线颜色发生了由绿色变为红色的改变,表明趋势确定转折,开始从地位往上走;其次,柱状线的持续放大表明趋势运行的强度正在逐渐增强。 (四)BIAS指标 乖离率BIAS是表示计算期的股价指数或个股的收盘价与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差距的技术指标。它是对移动平均线理论的重要补充。它的功能在于测算股价在变动过程中与移动平均线的偏离程度,从而得出股价在剧烈变动时,因偏离移动趋势过远而可能造成得回挡和反弹。下图是中色股份2007年9月份到2008年4月份的BIAS走势图: 首先从BIAS线的形态上看,BIAS曲线在低位出现w底或三重底等底部反转形态,可能预示着股价由弱势转为强势,股价即将反弹向上,此时为买进信号,可以逢低吸纳股票。 其次,把BIAS曲线与股价运行曲线的配合使用来看,股价曲线与BIAS曲线从低位同步上升,表示短期内股价有望触底反弹或继续上涨趋势。此时,投资者可逢低买入或持股待涨;同时,此时的BIAS曲线从下向上突破0度线,同时股价也突破短期均线的压力时,则表明股价短期将强势上涨,投资者应及时买入股票。 最后,从乖离率的数值来看,6日乖离率为—,表示股价超卖现象出现,可以考虑开始买入股票;12日乖离率为—,预示股价指数已经出现超卖现象,可开始逢低吸纳股票。 (五)CCI指标 CCI指标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引进价格与固定期间的股价平均区间的偏离程度的概念,强调股价平均绝对偏差在股市技术分析中的重要性,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技术分析指标。CCI指标是专门衡量股价是否超出常态分布范围,属于超买超卖类指标的一种,但它与其他超买超卖型指标又有自己比较独特之处。CCI指标却是波动于正无穷大到负无穷大之间,因此不会出现指标钝化现象,这样就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研判行情,特别是那些短期内暴涨暴跌的非常态行情。下图是中色股份2007年9月份到2008年4月份的CCI走势图: 首先,从CCI指标区间来判断,CCI指标在4月初从下向上突破-100线而重新进入常态区间时,表明股价的探底阶段可能结束,又将进入一个盘整阶段。投资者可以逢低少量买入股票。 其次,从CCI指标形态来判断, CCI曲线4月份时在远离-100线下方的低位时,它走势出现了v字形底的反转形态,预示着股价由弱势转为强势,股价即将反弹向上,可以逢低少量吸纳股票。而此时股价曲线也出现同样形态,更可确认股票的强势走势。 最后,从CCI指标走势来判断,可以看到CCI曲线在超卖区运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在4月中旬,CCI曲线向下突破-100线而进入另一个非常态区间,然后开始掉头向上,表明股价的短期底部初步找到,投资者可少量建仓。CCI曲线在超卖区运行的时间越长,越可以确认短期的底部。 综合以上分析,中色股份这只股票长期比较目前仍具有投资价值,值得投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财富也与日俱增,证券投资基金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一种投资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证券投资学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证券投资课程是高校需要加大实训操作的课程之一,目前我国证券投资教学在实践教学上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文章 针对目前高校证券投资教学的不足列出具体的解决 措施 希望可以让证券投资课程取得新的进展,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证券投资人才。

关键词: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证券投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实践课程的课堂教授环节及内容,让实践课程真正意义实现。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理论知识教师需要相应增加实训操练内容以实训促进课堂的开展。

一、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应当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在以后的学习和就业中才能应对自如。在大学生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高校一方面需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立足和更好的生存。对于证券投资学来说其专业度更高需要学生对知识又更加深刻的认知。高校在证券投资实践教学中不仅需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将投资的新型观念以及 方法 教授给学生。要想让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的专业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性教学,很多学生在学校内根本无法准确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科,所以对未来的 职业规划 毫无头绪。在证券投资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逐渐找到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定位,明确自己在所学专业中扮演的角色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未来的目标设定。全面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证券投资课程相关知识更深刻的了解,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才能拥有更为丰富的专业水平能力。对证券投资而言实践更胜于理论知识,在对其进行投资分析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指导又需要丰富的专业实战 经验 为支撑。某种程度而言证券投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业课程而存在,更带有一定的艺术色彩。高校在证券投资教学上应当积极响应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明确证券投资学的核心知识点和重点,注重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努力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证券投资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且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固定,在对证券投资所做的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虽然经过一定的时间学习证券投资类知识,但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能够熟练运用有关知识。很多学生缺乏对证券投资学科交易技能的运用甚至对证券投资学中隐藏的风险评估无法客观对待,这让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无法很好地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现在很多证券投资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习惯性将资产定价以及投资管理作为重心,教师过度重视技术层面的内容却没有做到对技术进行有效且理性的分析。目前高校内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非专业性教师,这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教学的模式。即使教师能够考虑到实践教学的方面但是所采用的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时未能将相关交易软件充分利用进行模拟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验过程中清晰的看出其中应当重视的要点。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模拟操练比较的死板教条,并未通过理性分析找出投资的方法窍门,所以总而言之没有能够真正做到实践教学。

三、高校证券投资实践教学的探索

1.设计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情境。如今高校几乎已经能够实现对证券投资学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所欠缺,为了让教学的目标更加的明确让课堂教学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努力根据课程内容要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实施。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营造出实践教学的情境氛围,设置的情境氛围应当具备相对应的学习要点。

在实践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证券投资有关的模拟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踊跃参加,经过不断的训练将操作技巧全部掌握。为了达到预想的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效果给学生营造实践教学氛围高校可以购买金融类相关软件,给学生创造出模拟的实验基地,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放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作为媒介,通过在实训基地中的模拟化交易让学生能够对实验操作的得心应手。学生也可以充分运用起证券投资中的股票发行以模拟炒股的方法增加实训操练的机会。

2.将校内实验校外实训基地共同结合丰富实践教学。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不仅由高校课堂组成,还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辅助来帮助实现。高校也可以邀请校外的证券投资实践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自行发挥给学生自由选择实训单位的机会。高校内的实训课程一般会选择在学期内的固定学时完成,校内实训课程一般是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与教授,给学生模拟操作的机会。在模拟操作中通常包含有模拟分析的板块以及模拟进行交易的板块等等。在实训时为了增加学生学习乐趣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对实训比赛进行适当的考验,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对证券投资学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在学时内的实训课程应当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最佳,在最后的实验实训课程也需包含在其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适量的模拟资金让学生进行模拟投资,在模拟投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模拟投资情况。让学生既能学到证券投资学知识又能有实训操作的机会。

校外的实训基地一般需要符合校内的实训课程内容,校外实训基地应当与高校签订相关协议,共同为学生的证券投资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高校可以将实习工作队伍进行完善成立专业的领导队伍,让学生可以在这一实习基地中更好的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高校在实习基地中企业也可以让优秀的业务高手来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挑选比较 热点 的证券问题作为讲座的讲解重点,让学生第一时间对证券投资学新的变化及时了解掌握。

3.建立网络指导平台,开展实时跟踪指导。高校在进行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时需要搜集足量的网络资源,根据我国证券投资交易的发展状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探讨。我国每天的证券交易时间是有限的并且证券投资学的课时设置也非常紧迫,导致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中会反复对证券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分析才能对实践做出相关的决策。高校为了给学生学习证券投资学实训课程提供便利会在班级中设立有专门的课程实训的讨论处。

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互联网平台充分的运用起来,准确并且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第一时间加以解决。在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去钻研探讨,将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师指导的结果进行融合。所谓网络跟踪指导就是利用互联网实施教学辅导,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顺利进行。

四、结语

高校为了让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应当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氛围,找出相关的学习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同时结合互联网媒介进一步完善证券交易的系统,让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证券投资的实践性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洋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广勤.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2]于丽红;兰庆高.证券投资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摘要:投资模拟主要采用实验室上机接收股市行情,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进行模拟股票买卖。交易对象仅限深沪A股,尚未涉及期货、外汇和投资基金。

关键词: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对高校证券投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学教学中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也要相应进行变革,在注重投资分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是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部分高校对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各高校培养的 毕业 生的证券投资分析能力也参差不齐。 总结 现阶段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主要对证券投资理论部分进行讲解,力图让学生从理论角度掌握证券交易原理、证券市场运行规则、内在机制,而且其授课教师多由缺乏实践经验的非科班教师担任,他们的教学习惯多以板书或者辅之以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其指导的学生在理论方面或有突出特点,但是在实践操作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大多高校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摆脱单向灌输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2.实验室设备简陋、陈旧,使用效率低。目前很多高校到现在还没有专门的金融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尚不齐全,给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障碍。目前,金融实验仅有股票投资模拟,而期货、外汇、 保险 实务、金融工程等课程尚未开设实践教学环节,造成资源浪费。

3.模拟交易软件配备不全。很多高校在学校设立专门金融实验室之前,由于教学经费不足,致使在实践教学中只能使用同花顺天空版、大智慧等免费的行情分析系统,模拟交易操作处于半手工状态,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主观判定交易是否成功。

4.金融数据库尚未建立。模拟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有赖于及时完备的信息平台。信息来源应有互联网和离线金融数据库构成。行情软件信息库是学生进行技术分析的必备条件,而离线金融数据库是学生进行基本分析的需要,有助于学生从全局把握投资对象。

5.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方案不完备。目前,投资模拟主要采用实验室上机接收股市行情,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进行模拟股票买卖。交易对象仅限深沪A股,尚未涉及期货、外汇和投资基金。

三、实践 教学方法 构建

1.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1)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包括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内容的投资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因素分析法等。

(2)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具体包括宏观经济分析、中观产业周期分析和微观公司分析。

(3)证券投资的技术分析。包括K线理论、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切线理论,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方法。

(4)投资组合管理。在明确了教学内容之后,根据每部分的教学要求来组织和设计开放式研究性教学环节。我们认为主要的实践环节应包括:运用投资基本理论进行投资组合分析、基本证券商品交易、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投资组合修正与评价等内容。

2.模拟化教学。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适应,首先扩展实验对象的范围,将股票、封闭式基金、期货和外汇作为模拟交易对象,使学生充分体验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差异。此外,根据上述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来设计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证券模拟交易实验设计。证券交易模拟操作程序设计:①要求学生从开户(股东账户与资金账户)、委托、成交到清算交割都自行操作一遍,使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操作流程。②在沪深两市选择3~5只股票进行模拟交易。同时要求学生填写交易日志,以备投资盈亏分析和撰写实验 报告 使用。在实验初期,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大盘信息和软件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证券市场有初步了解。③选择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品种进行模拟多头及空头交易。④在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常用8种交易货币中,选择两组货币来模拟外汇实盘及外汇保证金交易。

(2)基本面分析。在学生熟悉交易环境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先进行基本分析的实践训练。以学生重点关注的2只股票为分析对象,从宏观经济状况、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发行公司本身的财务状况3方面分析企业投资价值,同时作为选股依据之一。

(3)技术分析的实验设计。在技术分析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各种技术分析图标和指标,根据自己对市场行情的研判,选择拟投资的证券品种,做出买卖决策。这部分包括必选实验和选作实验。必选实验包括最基本的K线组合、均线分析、形态理论和包括MACD、KDJ和威廉指标在内的8个技术分析指标应用。选作实验则是对必选实验之外的其他技术分析工具和指标的应用。此外,在期货模拟交易和外汇模拟交易过程中,也要运用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指导投资决策。

(4)投资组合管理和业绩评价实验设计。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市场数据和信息来理解不同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性,测算自己所关注股票的风险水平。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性及其市场表现来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要求学生注意搜集和整理市场上的各种信息,每日要对自己的投资组合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适时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

(5)实验考核。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撰写股票投资模拟实验报告、期货模拟交易实验报告和外汇模拟交易实验报告。报告中应涵盖对实验过程中重点关注并实际操作的投资品种作全面投资价值分析,包括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分析。

3.案例教学。

(1)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案例教学介绍。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复杂且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所以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进行证券投资分析。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自己理解了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课堂讲授法下获取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证券投资问题,将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2)认真挑选有代表性的动态案例。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对证券市场和证券市场投资工具的认识,在系统讲解基本知识之后,可以通过上海和深圳等国内市场的上市证券种类进行概览,总结和比较中外证券市场投资工具的差别,对国内市场各类证券的市场特点和表现进行直观对比。而课后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并对比市场上的证券品种,结合教材中的要点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具体分析相关品种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各种证券的特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案例教学的实施。从证券市场中精心选择证券投资案例,案例要求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认真设计课堂活动 实施方案 。①案例教学与理论学习进度相结合。根据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理论学习顺序和学习目的编写案例,便于根据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训练;尽量选用比较新的案例进行教学,特别是基本分析这个知识维度的教学最适宜采用课堂讨论法和课外调研法。②案例教学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相一致。

首先,在案例之前应比较系统而简明地讲解所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并用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在案例之后应提出问题,使学习者明确本案例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案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主要简明而系统地讲解分析本案例需要预先掌握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案例基本材料;分析问题及引导材料;应达到的预期效果。总之,要设计良好的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要营造虚拟场景,开展讨论与案例分析,让同学参与设想和策划,借助现代网络平台把握金融模拟交易系统,提升其实践实战能力;另一方面,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证券投资实践活动,了解证券投资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工作运作的特点,现实地解决实际中面临的投资问题。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市场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性。对证券投资基金来说,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风险防控,不仅能够提高投资量,促进证券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因此,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加以研究,并提出风险控制的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

(一)宏观环境风险

宏观风险又可以认为是市场环境变化波动而引起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其中,宏观因素的变化是引起投资市场环境改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国家政策的变化。通常来说,宏观环境风险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国家对证券金融投资管理中的规定,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对象必须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而发行的股票和国债,并且形成的投资组合也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比例标准。这样,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加大时,减持国债与股票的比例就过小,从而导致基金的抗风险水平也会下降。其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目前来说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与西方相比,整体较为封闭,使得投资人手头持有的证券与基金的种类较少且只能够在本国市场投资,一旦市场波动较大,就加大了基金投资的风险。再次,就目前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在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方面应用的金融工具不多,从而对市场风险的对抗能力就不高。

(二)微观运作风险

与证券投资基金宏观风险相对应的就是微观运作风险。微观运作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开展基金运行与管理的工作中,由于参与的投资人数较多,往往会将基金资产的运作委托给专门的法人治理机构,但是这些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基金的管理手段往往是将基金统一起来,这就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极易形成不规范的投资结构。而不规范的投资结构会加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错误,加大投资人的证券基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证券基金投资的信息不对等,基金信息批露工作不到位,信息的传递速度较慢,并且质量与实效性较差,影响了投资人对证券投资基金信息的接收效果,进而影响了投资人在基金运作过程中的判断与决策,加大了基金投资的风险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三)管理人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中的管理人风险简单的说就是由于管理人的管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基金投资策略不适合等因素加大了基金运转的风险。由于我国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中的基金管理人员有很多都只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缺乏专业的投资培训,极大的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素质,无法用专业的投资知识对基金进行高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投资的风险性。

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风险预防

所谓风险与收益并存,在金融市场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风险性,对证券投资基金来说,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够通过各项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所以,要开展相关的风险预防工作,既要考虑到投资的内部环境,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工作模式,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进而做好风险控制。

(二)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规避风险的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分散风险,来降低投资的财产损失程度。基金管理公司基础的管理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投资业务来分散分散,其中投资业务的风险分散主要体现在投资决策上,通过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与利益之间的协调,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风险转移

所谓的风险转移是指投资者要承担的证券投资基金潜在的风险,通过合法且合理的交易将风险转移出去。风险转移,是在基金管理与运行的过程中,投资人有意识且意愿实施的。就当前市场来说,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金融产品的交易是基金风险转移的市场。

三、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投资组合

对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就是完善投资组合,选择合理的投资工具,调整资产投资比例,这样有利于保障投资收益的获得。就当前来说,我国有三类主要的投资工具,分别是股票、债券与期货。对基金管理者来说,他可以根据投资需要与期望收益两方面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投资收益,并协调投资工具之间的合理比重。其中,一般情况下,为了获得较为平稳的收益,可以以债券作为首要选择,并且债券的投资比例应该占有投资量的百分之25到百分之五十,不过,基金管理者还是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合理的调整债券的比例,以此来协调投资收益。从投资策略的角度来看,投资多选用上市公司的股票,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能够确保收益的取得。总的来说,基金管理人需要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的识别能力,在确定合理的投资组合中充分的考虑到投资的安全、收益与套现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控制投资的风险。

(二)加强利益协调

基金监管在证券投资基金风险防范的工作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采用高效的监管方式与手段来对基金运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监管,完善利益协调的工作,有利于确保基金的稳定运行。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来说,要转变监管的理念,重视利益协调的重要性,以投资者的收益作为工作的原则与目标,一旦出现证券投资投资基金信息不对等而引起投资人权益受损的情形时,要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机构的监督,善于利用法律工具来维护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另外,针对证券投资基金机构将所有投资人的基金进行集中管理,这会极大的影响到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加大投资人的收益风险,所以,要完善基金监管体系,重视利益的协调,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加强法制管理

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与管理是实现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管理,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对证券基金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约束,为相关的管理者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投资人的权益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进而降低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加强法制管理首先可以借鉴国内外在基金风险投资风险方面建设的法律成果与经验,然后从中国金融市场的实情出发,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法律体系。其次,建立与完善基金的评估考核制度,监督相关的基金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对等程度,基金考核要以风险与回报两方面的内容作为标准,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再次,要合理的优化与完善基金治理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对内部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投资人的权益。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其中,对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要首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解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识别各类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项有效的措施,例如完善法制建设与投资组合等等,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从而实现投资者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1. 证券论文1500字

2. 证券投资学论文5000字左右

3. 证券论文1500字

4. 证券投资类论文

5. 证券投资学论文

宏观经济的文章分析

【摘要】20多年来中国的GDP 每年以9 %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高速增长举世瞩目。对经济增长理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理论界围绕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争论进行了综述,并在此提出管窥之见。【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综述 Abstract : The GDP of China has increased at the speed of 9 %for 20 year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high speed is outstanding that attracts the atten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gives an overview on the latest theories of the causes for China’s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iscussion centered on it s perspective. Meanwhile , the author present s her words : economic growth ; economic development ; overview 一、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综述(一)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1.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他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所组织和运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西方主要流派的经济增长理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颇具代表性的主要有:模型派。该派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剑桥经济增长模式为代表,通过建立经济增产模型解释经济现象,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决定性作用。结构派。该派以刘易斯、罗丹等为代表,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国经济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与经济结构的转换的过程的统一。新增长理论派。该派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收益,而且还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同时他们还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新制度经济学派。该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良好的经济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数。(二) 中国经济增长原因综述众所周知,20 多年来中国的GDP 每年以9 %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举世瞩目。理论界不少学者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做了各不相同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1978 —1999 年间我国在产权制度、市场化程度、分配格局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几方面的变迁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他们指出,以非国有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宏观制度变迁为20 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持,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其他因素难以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制度创新与变革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有的学者指出,投资驱动型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长达20 多年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是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超高增长。他们指出,有资料显示,1978—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年均增长11 % ,比经济增长速度高1. 7 个百分点,投资率平均为36 %左右,尤其在经济扩张期投资率往往超过40 %。可见资本的快速积累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的学者强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大差距,较好利用技术转移与创新所形成的后发优势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他们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为例分析指出,中国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比较多,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潜力很大。正是依靠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与应用能力,使中国经济从技术进步中受益匪浅,进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有的学者根据卢卡斯的增长理论分析指出,我国经济能取得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的出口以及大量的外商投资。他们认为,国际分工正从以产业产品分工为界线向以要素分工为界线发展,各个国家凭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形成一个分工体系。中国的要素优势在于廉价、优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从1992—1997年,中国吸引外资2 050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如此庞大的国际资本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而形成的双赢局面使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与增长。还有的学者看法是,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不同的。他们认为1977 —1997 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属于制度供给型经济增长,即通过改革以新体制代替传统的严重束缚生产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从1998 年至今,经济增长从制度供给推动转向了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因此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投资为主导的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上述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原因的分析各有特点,但他们大多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并没有对经济增长原因进行整体的综合的全视角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解读需要从多层面、全视角综合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我国经济的客观实际。不过这还需要以经济学为主的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景是当前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地快速增长,直接关系到各项改革措施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利润与投资者的收益的增减和城市职工下岗、农村贫困等问题的解决,以及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无论是企业、投资者、政府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于是,究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景如何便成了当前理论界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争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观点:1. 以胡鞍钢、林毅夫等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前景看好,认为中国能保持20至50年之久的高速增长,其依据在于:首先,中国现实国情表明其现在处于现代化的初中期阶段,起点低增长潜力大。他们指出,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来看,基数小,增长快;基数大,增长慢,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具有追赶效应,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在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在低基数基础上的高增长将成为必然趋势。其次,在未来几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城市率将大大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长若按年均10 %计算也将高达1. 4 亿,这会带来巨大的新增城市人口购买力,加上农村潜在市场的开拓,将推动相关产业如家电产业等的高速增长至少可达20 年。再次,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凭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日趋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市场和政府鼓励等要素所形成的综合优势而日益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这无疑也会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2. 部分学者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依据,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持久性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两极分化问题、腐败问题、就业问题、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存在,轻则将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重则将使中国陷入像拉美那样经济停滞不前的泥坑。其中有人认为,单单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就很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滑落,并使我国经济出现较长时间的衰退。另外有专家指出,中国近年来人均收入增长率低于GDP 的增长率,加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倾向和资本收益的外溢,将会极大地制约储蓄率,而储蓄率的下降与资源瓶颈的约束都会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增长。还有人认为,贫富差距的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导致消费的严重不足和相应产能过剩将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可能演化成经济社会危机。3. 还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前景持相对客观、冷静分析的态度,他们既看重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又能慎重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隐患。他们认为,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他们对现存诸多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后指出,很多问题的存在是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紧密相关的,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其中以吴敬琏为代表的资深学者指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减,这种增长模式推动的工业化道路的系列负面效果,比如造成土地、淡水、煤、电、油等稀缺资源高度紧张,生态环境加速恶化,配置不当,经济结构扭曲等问题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他还进一步分析指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干预经济问题,是体制改革问题。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干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最后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能够通过发展自身得以解决,未来几十年仍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迅速的一个重要时期。三、作者观点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增长率以9. 8 %的速度增长,增速名列全球第一;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七位;其他经济指标都有令人羡慕的数字。同时从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为中心,不仅形成了东亚“经济圈”,而且形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这都是令人可喜的。但是正如上述争论中所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高速增长的基石是不够稳固的,它的下面还潜伏着不少流沙,如果处理不好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经济增长是否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经济增长能否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和生活环境能否大大改善,笔者认为,关键确实在于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实现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存量的增加等。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即提高生产效率。这主要通过知识的增长、技术进步、生产管理的改善、规模效益、资源转移、产业组织与结构的改善以及较好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增长既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也依赖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同时注意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一定的积累和资源投入率是保证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但是,高积累和高投入只是保证高速度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果高积累和高投入不但没有伴之以生产效率的提高,反而导致生产效率的严重下降,即使一时实现了高速度,这种速度也不能持久,经济增长方式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只有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条基本途径结合起来,在维持较高积累率和资源投入率的同时,又特别注重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方能实现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可是我们知道,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显著提高,但是中国经济运行总体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 %以上,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而且中国经济进程中的许多突出问题,如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表明,不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现实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必要的体制环境和外部条件。再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政府不断增加的教育、研究发展经费的投入,将大大加强基础研究的力度,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直接动力。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进清洁生产,同时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通过优化结构促进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途径。第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根本又在于制度创新,所以必须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系列难题。第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和谐有深刻的要求,即要求建立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均衡关系。这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按“五个统筹”原则努力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制秩序等。总之,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使中国经济增长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之上。而这种转变的实现,则意味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趋势将勿庸置疑。另外,笔者还想指出的是,我们在注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同时,不应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与唯一目的。毕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不仅仅只是GDP 的增加,不仅仅只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也不仅仅只是企业利润的增多,而最终应当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需要的全部满足上。因而应把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目标,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最终使经济发展服从于、服务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在分析判断“形势”时,很多人讲“形”的多,讲“势”时缺乏基于深刻分析的判断。实际上,“势”是我们力量聚集的方向,也是分析下一步形势发展的方向。《孙子兵法》讲的是“善战者,只求于势”,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如果能察到势,还能驾驭这个势,就能获得胜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形势。第一,既要看数字,更要看内涵。现在很多分析中国经济形势的文章,往往引用很多数据,大家也更关注数据。实际上,现在应该更关心数据背后的内涵和实质。2018年,中国GDP同比增长了,和以前比有所回落。金融危机以前,中国经济动辄都在10%左右的增长。而最近几年经济增速在6%到7%之间,特别是201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只有,比2018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尽管这个数字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但大家好像都觉得增长率还是有点低。这个数据所反映的内涵是,我们目前处在一个更高基础、更高体量上的增长,特别是更高质量的增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形势,就会比较客观一些。2018年中国GDP总量是万亿美元,新增量为万亿美元,增量约等于2017年澳大利亚全国的经济总量。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提出高质量发展之后,整个经济的内涵 在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具有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含金量。

本报告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即期特征与主要风险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内部主要不确定性1.不确定性指数不断攀升,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在Baker等利用《南华早报》编撰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之后,Davis等基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选取中文关键词再次编制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来说,该指数搜索的关键词包括“财政”、“货币”、“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寻找到报纸中包含至少一个分类中的经济政策不确定关键词的文章,然后计算这些文章的数量,最后将其与该月两个刊物上所有文章数量相除得到该月份政策不确定性的具体数值,并将1995年1月的数值作为基准数据,最终计算出中国经济不确定性。该指数同时涵盖中央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时变性,能够较为准确的衡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中短期变动。同样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中使用了这两本新闻刊物中包括“进口关税”、“进口税”、“WTO”、“贸易壁垒”等关键词的文章做月度统计,用以衡量外部贸易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自Baker等公布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以来,已有大量文章研究不确定性与公司决策、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市场行为等,其在多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与宏观变量的相关性和一定的预测能力。课题组利用新发布的以中文关键词为基础的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发现其与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之间在2018年以来都存在负的相关性。进入2018年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不断攀升新高,由2017年的平均207点上升到2018年的平均278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由2017年的平均290点上升2018年的平均513点。2019年二季度以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3月份高达411点,并在4月份回落到319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3月份达到905点,4月份回落到392点。伴随着不确定性指数的增长态势,中国宏观经济同期出现反向的向下趋势,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经课题组计算发现,若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不确定性指数与同期的名义投资增速做相关性分析,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私营企业投资增速2018年以来相关性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私营企业投资增速相关性为,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的相关性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相关性达到,表明近年来不确定指数的攀升确实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投资。

疫情的爆发让医药行业成为了市场的重点,20年以来医药都是爆发式的增长行情,目前疫情的反复出现,就再次使得医药行业继续成为市场热点,学姐这就跟大家科普一下医药行业的创新药械龙头--恒瑞医药。

在了解恒瑞医药前,推荐给大家我整理好的医药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直接领取:宝藏资料:医药行业龙头股名单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恒瑞医药主要经营的业务。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研究和生产基地就包括有这家公司。公司产品涵盖了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特色输液、造影剂、心血管药等众多领域,已经成为了产品较完善布局,并且在行业内,不仅是抗肿瘤领域的市场份额名列前茅,同时手术麻醉、造影剂等领域也是能排上名次的。

下面来说下这个公司的优势之处~

优势一: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业绩增长

公司的收入结构达到了新一层的升级,仿制药业绩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被创新药业务收入增长所弥补。从创新药业务方面来说,销售创新药所取得的收入稳定增长,对公司的业绩增长有正面的影响,进一步革新了公司的收入结构。公司还增加了投入来支持研发和海外研发布局的发展。

优势二:研发力度加大,巩固公司龙头地位

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越来越多,公司报告期内研发费用25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占公司销售收入比重 。公司目前 16 个重要产品研究进展中,已有 8 个项目进行临床Ⅲ期试验。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产品注册批件 14个,包括 5 个创新药批件及 9 个仿制药批件;获得临床批件 41 个;获得一致性评价批件 10 个。公司未来创新产品管线将会不断丰富,稳固自身创新龙头地位,自身市场竞争力逐渐提升起来。

优势三:国际化布局持续推进

公司首个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已完成海外入组,并启动了美国 FDA BLA/NDA 递交前的准备工作。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不断推进,公司研发团队与国内团队沟通合作也紧接着提升起来,公司海外业务逐步实现对外扩张,并且也有很大几率可以更进一步扩充自身研发优势,健全自身创新产品,促进公司业绩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公司将逐渐就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一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制药大平台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为篇幅是有限的,恒瑞医药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的具体内容,我放在了这篇研报里,大家可以看看:【深度研报】恒瑞医药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行业基本面良好,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为行业产生了很多刚性需求,从长远来看很是很不错的:

(1)政策方面:政策密集出台,带量采购常态化持续加速行业分化,倒逼企业向创新转型;己建立了医保目录动态调整,采取了大力推动创新研发的政策,在我国医药创新行业正处在发展的最佳阶段,并开始向国际化迈进;

(2)消费升级:因为我国的经济是一直保持在增长状态,医药行业现在面临消费升级的需求,具备自我消费属性且规避医保控费政策的疫苗等药品细分领域经济表现仍然不错。

三、总结

总的来说,我认为恒瑞医药公司作为医药行业中的创新药的龙头企业,在此行业变革之际有望迎来高速发展。但是,考虑到文章的发表需要时间,所以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如果想更精确地了解恒瑞医药以后的行情,直接戳这里会有很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接下来瞧瞧恒瑞医药现在的行情是否可以买入或是卖出:【免费】测一测恒瑞医药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09-08,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宏观经济分析论文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一种新资源被我们加以开发利用,其地位越来越不容我们忽视。经济信息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要素对制定、修正和施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财政问题一直是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金融危机和财政本身存在的风险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和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等方面做出努力,保证我国的财政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财政宏观;经济管理

财政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是国家的立足之本,安定之根,是国家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柱;是保证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条件。而宏观经济管理是经济学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其主要从整体上对全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提供微观经济活动说必要的条件。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一直都非常关注财政政策冲击的红宫经济效应,我国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视利用宏观调控来实行财政政策。目前在宏观经济领域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它把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用清晰的微观理论表现出现,使得理论更加细致和突出。但是在面临财政风险这样一个关系着一个国家财政稳定,人民生活安定问题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应该敏锐捕捉风险,有效解决并加以防范,保证国家财政持续稳定的发展。

1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

(1)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财政安全问题

最近几年,很多西方国家有关金融危机的状况频繁发生,并且为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同样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范围内频繁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很大的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安全,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当中。1991年墨西哥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墨西哥国家财政濒临崩溃,而且,危机还延伸到了欧洲、美洲、亚洲等很多国家,造成阿根廷、智利等多国的金融市场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东南亚各国股市和货币体系瓦解,重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许多东南亚国家货币也随着大幅度贬值;2007年,美国的次级放贷危机给全球的主要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09年,欧洲出现了债务危机问题,导致了不仅欧洲经济,而且世界经济都遭受了巨大影响,同时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影响广泛,让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和国家财政安全问题。从历史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和政府债务危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往往能够相互转化和传导,导致扩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不利趋势。因此,深入有效的研究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转换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和预防这两项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各国政府有关部门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我国财政面临风险逐步扩大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到了重要时期,许多新旧体制在改革中产生了矛盾,妥善解决好这些矛盾,对保证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从目前看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确立新的社会秩序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问题并没有全部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遗留至今,与市场经济体制搭配的制度又不完整,所以仍存在我国财政风险具有部分制度性。而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国家财政风险程度也存在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的是大集体,所有经济权都由国家掌握,国家统收统支,高度集中分配的财政政策大大降低了我国财政风险。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贸易经济逐步进入中国,各种进出口产品的不断深化,大大提高了经济风险的发生,且传播迅速,损失巨大,从而导致财政风险的发生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面临较大的风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确实让我国在降级体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要想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我国的财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不能低估了我国现阶段所遇到的财政风险。

2分析新视角下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

(1)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经济结构合理,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市场调节是以价格和经济利益实行的一种自发调节,这种调节有助于资源向收益可观、高利润的企业流动,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倾向。有些利润大的生产行业和产品社会未必需要,有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社会不要但利润小甚至是无利润的,对于这些矛盾冲突,市场无法做到有效的调节,只有由政府出面解决,而且,市场调节没有及时性,都是事后调节,必须由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来解决,弥补市场缺陷。市场调节必须保证是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而要遵循公平竞争,就要有公平竞争的原则,并富有严格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仅凭市场调节,很能做到这点,甚至容易产生垄断市场而破坏了市场秩序。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国家必须严密法制、加强监督宏观经济管理,营造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体制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企必须是市场的主体部分。虽然政府和企业分开,但并不是完全独立没有任何关系。国家政府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但是还是会对国企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干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还可以促进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然而,市场经济的一些问题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收入差距明显、自私的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国家集体利益等,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为了社会安定,人民共同富裕,保护国家集体利益等,必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2)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

强化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调整支出和财源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财政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继续发展其他事业。首先,以现有的结构机制为基础来调整财源结构,有效拓展财源基础。然后是要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是民营企业能够快速健康发展。最后是要是国有土地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改善税收制度,加大征税力度。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对税收制度进行改善。其次对于不同行业、产业、企业实行不一样的税收机制,基本的税种有增值税、产品税、营业税,国家需要对这三种税种建立三税并立机制。在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方面,首先是要区分立法和执法,两者应该分开执行,并且制定、解释政策也要和执行政策分开。中央是具有主要的税种立法权,中央和省两级具有主要的税种减免权。此外,要严加惩办偷税、漏税等行为,把征税队伍扩大,提高整体人员素质,建立严格负责且具有时代性的税收体系。

3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问题一直是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金融危机和财政本身存在的风险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和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等方面做出努力,保证我国的财政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刘如赞,张兴教育研究2001-06-17

2、汇率制度与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开放经济爆发金融危机的宏观制度背景殷剑峰经济研究1999-12-05

摘要: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

关键词:改革创新;宏观经济管理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现状

另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过剩的产能。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种工业产品领先世界,但这背后也反应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生产过剩的产品需要世界市场来消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大部分都由我国自身消化了,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一旦发现个别产业有可追寻的经济利益,往往政府会进行干预与利用,如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导致竞争过度,生产力反而下降,由生力军变成压力源。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建议

(一)确定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目标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离进步越来越远,目标是发展的指向,决定着操控调节手段的选择,鉴于此,改革创新前,首先要确立全新的目标。现在我国整体目标是实现供给与需要的平衡,以此为基础,保证平衡的情况下,重视经济结构,防止某一方面失衡出现意外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的筹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坚持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

市场经济中很多多元化元素带来更多的可变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格外重要,做好主体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其次是调控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做到明确责任,防治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做好对经济的干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避免越位。

(三)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利用经济手段,逐渐降低行政手段的使用频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体现实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只有坚持探寻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向前迈进。

(四)改革调整政策

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产业结构,将不平衡的发展进行调控,其次针对内需,有计划的扩大消费,降低出口与投资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均衡,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不断优化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管理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宏观调控的好坏关及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主要我们坚持创新目标、创新主体、改革手段、改革政策,相信一定会将现有的经济发展与新形势相融合,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以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论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宏观管理张安录生态经济1996-10-26

嘿嘿~写的不好,将就着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摘要: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在长期停滞后重新实现经济增长,证明了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有利于世界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因而有着多方面的世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似的原理和诸多不同的外界因素改变着两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两国带了了不同的市场与未来。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年的亚洲经济版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样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而分配至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印度在刚开始改革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仅 8 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它们都是 “人口年轻”国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红利;它们拥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而不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它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新兴市场。二、中国和印度相似又不同的发展模式1、中国模式:当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闪电般的速度起飞,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钦佩。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以制造业拉动,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11%后,又在2007年增至12%。中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大量外资在中国建立工厂,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否定计划经济的弊端为发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和依靠市场调节自发优化资源配置为理论根据而设计和安排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地方分权为行政运作、从农村分田单干起步、公有经济民营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模式。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模式,由于它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优越性,从而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2、印度模式: 记得家人出差到印度,回来后形容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跟中国沿海城市热火朝天的市政建设比起来相形见绌。然而,人们往往没有看到的是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随处可见的IT公司招牌挂满大街小巷,迅速发展的服务行业……自1980年到200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长率稳步上升到。2006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突破8%。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4倍,达到亿人。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它的崛起之所以令人关注,并不是因为这是新的现象,而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非常特殊。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岗位的地域性转移。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业优先,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印度采取的战略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它并不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而更依靠国内市场以内需为主拉动消费,他们重消费而非投资,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的经济运作。这种方式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韧劲。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3、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印度经济增长率(图)4、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来说最有可比性的话,那就是印度,因为两个国家的很多禀赋都比较相似。由于制度环境和初始条件不同,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也不同,这表现在市场化路径、开放模式和增长道路的差异。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不同,由于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对于印度来说,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了。但不管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有多大的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在有一点上却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两国都谨慎地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从而避免了那种发生在前苏联和中东欧计划经济国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乱,以及因为社会动乱而造成的经济衰退。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不同,这两个国家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的对外开放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道路不同,中国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而印度则部分地采取后一种经济增长的道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未来和所需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挑战。两国共同的问题是坚持通过创造财富来消灭贫困而不要搞平均主义。中国还需要深化以农民土地所有权、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私人财产所有权为重点的产权改革,印度则需要改革其限制社会流动、压抑经济活力和削弱人力资本投资的种姓制度。印度与我国相比在经济增长中的优势:开放程度比中国高得多,与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较好,外部压力较小,精英教育已见成效,印度社会精英阶层整体素质比中国高得多。而印度的劣势是: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动荡,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外国投资,由于市场过度开放,对本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有些领域经济命脉把持在外国资本家手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已经严重束缚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说:“只要政策对症下药,经济成就是会持续下去的,从而相应提高亚洲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即代表着全球近半的人口,生活素质得到改善。”辛格还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仍是在如何复苏这个问题上。即使亚洲国家并没有受不良证券的拖累,但区内国家多倚靠全球贸易支撑经济,经济变差,需求大减,波及出口贸易。“对中国、印度、印尼这些着重内需的国家来说,外来经济环境不景气,对其冲击不会很大,但对于倚赖出口的经济体来说,影响却甚大。”但辛格补充说:“如今,亚太区经济陆续转佳,截至去年年底,亚洲多数国家的出口更已重回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水平,当中还包括曾遭受最严重打击的国家。”依据2010年一季度的增长率来看,短期内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走向还是会加速前进的。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今天由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在这里就我们研究所宏观团队的研究成果向大家进行汇报。我们汇报的主题是多重目标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与选择。报告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当前经济困境。第二部分:多重经济目标间的冲突与抉择。第三部分:多重目标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定位。第四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报告始终围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调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展开,强调政府的重要作用。市场的中心地位,调结构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目标,论证了多重目标下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如何进行重新定位与选择这一重大课题。第二部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当前经济困境。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主要特征,这样我们分四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特征一,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源于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加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红利。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面临耗尽局面。中国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压力。此外由于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日益耗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滑,造成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我们分这样几方面来看,一,经过增长日益依赖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滑。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2006年后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依赖资本投入。二、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据联合国(微博)测算,我国总抚养比将由2010年的下降到2014年的,之后则将由过去的不断下降逆转为不断上升,并在2020年上升到。我们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严重问题,从这个图中也可以看出来。第三,制度红利即将耗尽,市场化改革亟待深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市场改革提供的一些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近年来来自改革的制度红利出现了明显衰减。据测算,中国市场化指数自1981年到1999年的平均增速是,进入21世纪以后增幅则普遍降至5%以下,而且基本保持递减状态,在未来也难以改观。全球化红利也在耗尽,旧的全球分工模式不可持续。我们加入WTO以来,一直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流入地。第二个特征,输入分配进一步恶化,短期难见逆转。国内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近年来出现了明显恶化趋势,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都一直在下滑。特征3,城镇化统计数据虚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足。202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但上述结果是基于农民工进城居住63以上即为常住人口的统计剖经得到的,而这些被统计的城市人口的常驻农民工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和市民身份。特征4,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速度与质量不匹配,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内部供需结构不匹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增长乏力现象表面上看是总需求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加剧了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导致结构严重失衡。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轨迹,我国工业比重一只较高,很多时候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通过拉动第二产业来调动整个经济增长,虽然在短期内解决的结构性需求不足,刺激了经济,但是长期内却再一次扩大了第二产业的产能,为随后的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需求不足留下了更大的隐患。由下图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正逐步赶超第二产业,然而随着2008年刺激方案的逐步实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关系又出现严重的恶化。第二个方面是工业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工业化后期结构和中期的技术特征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1978年至今走过了30年的历史。我们从重工业化,从1991年至今也走过了20年。所以当前中国这种粗放式的工业化进程很可能已经走到了后期,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的受限。然而在向高度工业化阶段转变过程中,我国的装备工业和高技术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和发展,一般加工工业的比重很高,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的比重较低,这种工业结构特征所反应的是导致工业化只处于中期工业化结果。第二方面的大问题,当前宏观经济困境的主要表现及其成瘾。当前宏观经济主要表现是国内短期增长形势恶化,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总产出增速持续回落,先行指标不容乐观。我们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GDP回落速度幅度有所加大,8月份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比7月份回落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指标看出来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第二,固定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首当其冲,固定投产投资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都出现了连续回落。2012年1到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政府主导的投资较快撤出, 市场主导的投资动力又增长不足。尤其是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长低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回暖。1至8月份全国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累计下降。第三方面,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增长难有热点。2012年1至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较上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都在上升,消费却在下降。2012年7月消费信心指数仅为,大大低于,而且处于下滑的趋势。第四,进出口长期压力依然显著,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我国的出口和进口都出现了回落。2012年1月我国出口与进口同比出现了和的负增长,整个行业的形势不太乐观。8月份我国进口的同比增长仅为。其他海关数据也显示了这个状况。第五,物价增速持续回落,但通货膨胀依然存在。尽管从今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CPI一直出现了一个回落的态势,PPI也出现了下滑,而且在最近创下了34个月的新低。但是在原油()价格不稳定和全球极端天气的影响下,物价水平短期内仍有不确定因素,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未来如果政府投资刺激型的稳增长政策出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通货膨胀反弹。造成短期这些问题,经济回落的一个原因,我们的成瘾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原因潜在增长下滑与短期经济回调重合,经济增速回落呈现长期性。第一个,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中国经济进入潜在增长放缓期。从这个表就可以看出来,就是中国潜在增长率进入放缓期。第二,发达国家潜在增长放缓,外需不足将呈现长期趋势。实际上此次危机是IT革命后,创新进展缓慢。从而利润率下降的后果。西方国家要彻底走出这次危机需要新一轮的技术变革,通过新的技术变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利润率,促进长期增长,这意味着此次危机后的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进程。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欧债危机的恶化拖累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导致中国出口市场萎缩。第三,西方的紧缩措施和贸易保护,对全球经济形成了进一步的下行压力。从整体来看,亚洲的进出口的同比增长率持续下降,特别是出口方面,由于欧美、欧洲市场疲软,因此亚洲的进出口增长率进一步下滑。对于中国而言,因为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贸易保护情绪抬头,其不断挥舞“贸易大棒”,将中国作为贸易战假想敌。第二方原因,运用传统宏观调控思路来调节经济增长的效果正在日益削弱。第一方面,传统刺激性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步减弱。总需求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否是向上倾斜的。就政策效果而言,在总供给取现上,产出对价格的弹性越大,需求扩张政策的效果越显著。下图计算了国内吸收产品和出口产品供给的自价格弹性。对于出口而言,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在1990年有正转负,2003连之后绝对值基本保持在左右。虽然说明通过降低价格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口量,但对出口收入帮助不大,进一步降低出口价格反而导致绝对下降。第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原有保就业政策可能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劳动需求对内需品产出的弹性和劳动需求对出口的弹性的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内徐和出口部门增长对就业的吸收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内需何处口部门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内需部门对就业的吸收能力超过出口部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2008年以来,无论内需部门还是出口部门的对就业弹性均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这两个部门对劳动的吸收能力呈现下降现象,以往通过经济增长来保就业的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以投资为主的刺激政策将进一步恶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消费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扩张性宏观政策主要是以刺激投资为主,投资增长对拉动内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容易增城投资品的相对价格和通货膨胀上升。与消费品相比,投资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从1981年至2010年间发现资本价格对内续聘价格的弹性均值在,而劳动价格对内需品价格的弹性仅为,当内需品价格上涨或者通货膨胀丧生时,资本品价格上涨快于劳动价格上涨,此时收入分配愈发向资本倾斜。第二部分,多重经济目标间的冲突与抉择。当前乃至未来较场的一个时期,中国政府的经济目标都将主要聚焦与稳增长、调结构末、控通胀三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第一,稳增长、调结构与控通胀的矛盾。第一,当前经济的迫切任务是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就当前宏观经济而言,在这三个目标中,稳增长似乎是当前经济工作中最迫切的任务,这是与“稳增长”对为当前我国合理的就业创造、居民收入增长和地方政府财政安全这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的。但在当前的形势下,消费需求受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上不完善等诸多慢变量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显著提升。出口则受制于外部环境,而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苏,前景并不明朗。稳增长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主要从这三方面看,一个是解决就业问题。从官方PMI中的就业指数中都可以看出,从2004年以来一直出现一个下滑的态势。所以我们就业问题虽然不是非常不好,但是也已经很严重了。第二,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导致财政收入下滑,进而造成政府财务困境。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是由于中国税种构成所决定的,在现阶段我国税收中流转税占到了税收总收入的60%左右,而流转税受宏观经济非常明显。从这个图表中可以看出来。所以目前财政支出中存在一定刚性,尤其是当前严峻的民生压力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容乐观的社会稳定问题,决定了我们政府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与维稳支出很难被削减。第三,是由于我们需要较高的增速保持赫莱的居民收入增速。当前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以及严峻的居民间收入差距短期中都难以获得明显改观,因此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保证居民部门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合理收入增速,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通过什么办法?从目前来看只有通过稳投资才能来稳定当前的增长,就是稳投资成为稳增长的必要手段,首先是出口问题。出口可以看出来,出口一直在下滑,从世贸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全球贸易增速仅为5%,较2010年增速大幅下降。2012年的状况更差,据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贸易增速还将下降至,低于过去20年平均的全球贸易增速平均值。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以出为主的制造业升级正面临发达国家和比中国更欠发达国家的双重夹击。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足,房地产价格过高的现实下,要提升消费,就必须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但是这些在短期内都很难看见效果。由此可见,由于出口、消费已显疲态,稳投资就成了稳增长的唯一手段。投资是个快变量,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近期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的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解决基于这样的一个逻辑。稳增长、调结构与控通胀之间的冲突,冲突一:政府投资刺激型的短期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与冲突,当前短期稳增长可能会对调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对经济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稳增长的措施可能恶化需求结构,继续提高已经过高的投资需求占比。投资可以在政府的刺激政策下大幅增加,而居民消费则很难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力的提振。这是因为居民消费是由决定居民消费议员和收入的深层次因素决定的。事实上2008年与2009年政府实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就明显恶化了需求结构,大幅增强了经济对投资需求的依赖。2008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扭转了前三年的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上升到2009年的,上升了将近一倍,这是自1993年里最高点。2010年投资在2009恩年的高水平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增速20%,高于2000至2008年的两个百分点。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从投资和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可以看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对需求结构的严重恶化。总体来看,投资对消费贡献率的西历在2009年达到的历史最大值,在2010年该比值虽然回落至,但仍旧在高水平。第二,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可能恶化产业结构和产生锁定效应,导致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扭曲。首先,加剧了某些产业投资和产能的过剩化和泡沫化,导致了投资结构一定程度上的“僵化”以及投资的结构性扭曲。其实稳增长中的政府刺激政策投资可能恶化产业结构的另一渠道是投资进一步强化了第二产业在总产出中的地位,不吝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我国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基本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则不断上升,2008恩年政府大规模投资计划则明显逆转了这一趋势,经济增长又开始更加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短期内稳增长措施可能不利于我国生产率的提高。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往往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交通、通信等,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但是其建设周期长,效果的显现具有滞后效应,在短期内一般会恶化生产效率。此外,如果政府的基建项目低效率运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较长时期内都会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我国TFP增速在2008年突然出现大幅度下滑,在2009年和2010年转为负增长,这就说明生产效率在政府主导的投资刺激下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我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从1992年的逐渐提高到2007年的4,而在2008年之后该比率由于超常高水平的投资增速而猛增到创记录2009年和2010年的。此外,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计划虽然也也会强调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其效果可能难以令人满意。因为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私营企业长期的市场竞争行为,而非短期政府规划和干预,因此以政府投资项目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方式可能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方式。短期,短期稳增长增长可能对民营经济部门和中小企业部门造成相当程度的挤出效应,削弱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从2008恩年到2009年政府实施的稳增长经济的刺激计划贷款潮中,国企占据了90%以上的资金,而私企只有5%。第五,短期稳增长的政府刺激投资计划可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结构的恶化。一方面,我国郑国伍政府主导型的大规模刺激投资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少涉及民生部门建设。另一方面,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事后结果来看,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投资计划主要惠及了中央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第二个冲突,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因为第一稳增长对控通胀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短期稳增长就需要稳投资,而投资的快速增加就会引发通胀压力。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当货币供给由经济内省决定,即信贷需求产生了货币,那么通货膨胀就不是单纯由货币供给快速增长导致的,而是与其同时决定的。从这个过程来看,货币供给内省环境下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赤字、贸易盈余和投资推动,而其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因素就是投资。第二,调结构对控通胀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便虽着总量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便虽着相对价格体系的重新调整和确定。实际上当相对价格调整一定是通过价格升得快、有的涨得慢实现的,所以也会面临上行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判断中国经济结构未来会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中国价格体系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总量上必然有价格水平的上升。前面我们谈了多重目标冲突,那么多重目标冲突下政府或社会应该如何进行抉择呢?第一个角色,在稳增长、调结构与控通胀这三个目标之间,以市场为主导,通过调结构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应该成为当前我国政策目标的首要选择。有这样几个原因。原因1,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由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导致的,仅仅采用政府主导刺激投资型的短期稳增长措施或许只能暂时缓解经济增速的下滑势头。从中长期来看,在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呈现下滑趋势的现实面前,不管是中央版四万亿,还是地方版四万亿,政府主导的短期稳增长措施并不能遏制经济增速的下滑态势。原因2,通过调结构来稳定或提升潜在增长率,已经成为维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出路。这迫切要求我们对以政府投资计划为主的短期稳增长措施进行重大变革。因为,以政府刺激投资计划为主的短期稳增长举措对潜在增长率的编辑贡献已经处于下降阶段。更为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基本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必将导致我国潜在增长率面临重要的转折点。因此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关键在稳投资思路和手段的创新与变革。原因3,调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化原则的导向进行,通过全面推进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来充分释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省动力。因为以市场为主导,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核心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因此也要经常进行,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政府在调结构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政策手段来发挥引导作用。抉择2: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管理好通货膨胀与其。原因1:稳增长、调结构的措施和手段都将改变公众对未来的价格水平的与其。调结构就必然涉及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调整与重新布局,也要面对社会收入格局、产业格局的调整与转换,这就必然导致有些产品价格和要素上涨,有些产品和要素价格下跌。而稳增长措施也可能会有由于投资的推动促使某些产品价格较快上涨,这些都将改变公众对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原因2,现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具有非理性的特征,这是根本的,从而导致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呈现放大姚莹。在高通(微博)胀时期公众的通胀预期一般比实际通胀水平低,公众往往低估通胀水平。在低通胀时期,公众的通胀预期一般比实际通胀水平更高,公众往往高估通胀水平,因此在目前通胀水平尚不太高的情况下,千万不能低估公众对通胀预期、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2006年以前,中国公众的通胀预期波动比较平缓,此后波动性逐渐增大,到现在波动性比较大,敏感性比较强。第三,中国的通胀预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预期和黏性预期特征,波动幅度较实际通胀水平平稳,公众通胀预期是不完全理性的预期。抉择3:通过推进进一步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口和重要的实现途径。从宏观的角度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来看,调结构主要包括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两个方面。而进一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带来社会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原因1:我国当前供给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动力必须依靠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说明一下,我们这个报告当中所谓的新型工业化、进一步的工业化、深度工业化,都是一个意义。现阶段这些新型工业化对产业的推对作用主要表在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化进程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全面完成现代工业化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企业,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原因2:我国当前需求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动力,必须依靠进一步全面推进结构合理的工业化。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是造成我国当前收入不合理进而导致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推进结构合理的工业化可以提升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对我国需求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国民收入变化的一般趋势是,国民收入分撇向劳动者倾斜,企业所得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政府所得比重保持平稳并相对较低。原因3,从我国当前的供给结构调整的动力角度来看,必须依靠进一步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式的城市化。一方面,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资源和科技的集聚,能够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和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促使大量的要素资源集聚和多样化需求的产生,促使产业分工的西画,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原因4:我国当前需求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动力,必须依靠进一步全面推进内涵提升与发展型的城市化。城市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的规模扩大。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换效应。因此大量人口转为城市居民后,从买房、买家电到吃穿住行型等等消费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我们认为稳增长、调结构与控通胀三个目标当中,以市场为主导,通过调结构来稳增长是首要选择。而进一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是释放巨大需求、稳定短期增长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重要实现途径。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并把结构调整这一目标放在首位,运用恰当的政策手段处理好调结构与短期稳增长的关系,从而破解增长与调结构的两难昆剧,同时注意管理好通胀预期,也促进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第三部分,多重目标下宏观政策的重新定位。在过去较场的一个时期,宏观调控需要面对的经济目标往往相对单一,所以,政府主要运用相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一种新资源被我们加以开发利用,其地位越来越不容我们忽视。经济信息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要素对制定、修正和施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财政问题一直是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金融危机和财政本身存在的风险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和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等方面做出努力,保证我国的财政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财政宏观;经济管理

财政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是国家的立足之本,安定之根,是国家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柱;是保证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条件。而宏观经济管理是经济学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其主要从整体上对全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提供微观经济活动说必要的条件。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一直都非常关注财政政策冲击的红宫经济效应,我国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视利用宏观调控来实行财政政策。目前在宏观经济领域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它把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用清晰的微观理论表现出现,使得理论更加细致和突出。但是在面临财政风险这样一个关系着一个国家财政稳定,人民生活安定问题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应该敏锐捕捉风险,有效解决并加以防范,保证国家财政持续稳定的发展。

1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

(1)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财政安全问题

最近几年,很多西方国家有关金融危机的状况频繁发生,并且为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同样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范围内频繁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很大的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安全,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当中。1991年墨西哥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墨西哥国家财政濒临崩溃,而且,危机还延伸到了欧洲、美洲、亚洲等很多国家,造成阿根廷、智利等多国的金融市场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东南亚各国股市和货币体系瓦解,重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许多东南亚国家货币也随着大幅度贬值;2007年,美国的次级放贷危机给全球的主要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09年,欧洲出现了债务危机问题,导致了不仅欧洲经济,而且世界经济都遭受了巨大影响,同时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影响广泛,让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和国家财政安全问题。从历史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和政府债务危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往往能够相互转化和传导,导致扩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不利趋势。因此,深入有效的研究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转换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和预防这两项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各国政府有关部门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我国财政面临风险逐步扩大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到了重要时期,许多新旧体制在改革中产生了矛盾,妥善解决好这些矛盾,对保证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从目前看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确立新的社会秩序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问题并没有全部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遗留至今,与市场经济体制搭配的制度又不完整,所以仍存在我国财政风险具有部分制度性。而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国家财政风险程度也存在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的是大集体,所有经济权都由国家掌握,国家统收统支,高度集中分配的财政政策大大降低了我国财政风险。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贸易经济逐步进入中国,各种进出口产品的不断深化,大大提高了经济风险的发生,且传播迅速,损失巨大,从而导致财政风险的发生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面临较大的风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确实让我国在降级体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要想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我国的财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不能低估了我国现阶段所遇到的财政风险。

2分析新视角下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

(1)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经济结构合理,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市场调节是以价格和经济利益实行的一种自发调节,这种调节有助于资源向收益可观、高利润的企业流动,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倾向。有些利润大的生产行业和产品社会未必需要,有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社会不要但利润小甚至是无利润的,对于这些矛盾冲突,市场无法做到有效的调节,只有由政府出面解决,而且,市场调节没有及时性,都是事后调节,必须由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来解决,弥补市场缺陷。市场调节必须保证是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而要遵循公平竞争,就要有公平竞争的原则,并富有严格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仅凭市场调节,很能做到这点,甚至容易产生垄断市场而破坏了市场秩序。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国家必须严密法制、加强监督宏观经济管理,营造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体制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企必须是市场的主体部分。虽然政府和企业分开,但并不是完全独立没有任何关系。国家政府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但是还是会对国企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干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还可以促进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然而,市场经济的一些问题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收入差距明显、自私的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国家集体利益等,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为了社会安定,人民共同富裕,保护国家集体利益等,必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2)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

强化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调整支出和财源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财政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继续发展其他事业。首先,以现有的结构机制为基础来调整财源结构,有效拓展财源基础。然后是要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是民营企业能够快速健康发展。最后是要是国有土地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改善税收制度,加大征税力度。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对税收制度进行改善。其次对于不同行业、产业、企业实行不一样的税收机制,基本的税种有增值税、产品税、营业税,国家需要对这三种税种建立三税并立机制。在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方面,首先是要区分立法和执法,两者应该分开执行,并且制定、解释政策也要和执行政策分开。中央是具有主要的税种立法权,中央和省两级具有主要的税种减免权。此外,要严加惩办偷税、漏税等行为,把征税队伍扩大,提高整体人员素质,建立严格负责且具有时代性的税收体系。

3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问题一直是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金融危机和财政本身存在的风险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和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等方面做出努力,保证我国的财政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刘如赞,张兴教育研究2001-06-17

2、汇率制度与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开放经济爆发金融危机的宏观制度背景殷剑峰经济研究1999-12-05

摘要: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

关键词:改革创新;宏观经济管理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现状

另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过剩的产能。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种工业产品领先世界,但这背后也反应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生产过剩的产品需要世界市场来消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大部分都由我国自身消化了,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一旦发现个别产业有可追寻的经济利益,往往政府会进行干预与利用,如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导致竞争过度,生产力反而下降,由生力军变成压力源。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建议

(一)确定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目标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离进步越来越远,目标是发展的指向,决定着操控调节手段的选择,鉴于此,改革创新前,首先要确立全新的目标。现在我国整体目标是实现供给与需要的平衡,以此为基础,保证平衡的情况下,重视经济结构,防止某一方面失衡出现意外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的筹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坚持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

市场经济中很多多元化元素带来更多的可变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格外重要,做好主体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其次是调控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做到明确责任,防治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做好对经济的干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避免越位。

(三)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利用经济手段,逐渐降低行政手段的使用频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体现实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只有坚持探寻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向前迈进。

(四)改革调整政策

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产业结构,将不平衡的发展进行调控,其次针对内需,有计划的扩大消费,降低出口与投资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均衡,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不断优化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管理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宏观调控的好坏关及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主要我们坚持创新目标、创新主体、改革手段、改革政策,相信一定会将现有的经济发展与新形势相融合,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以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论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宏观管理张安录生态经济1996-10-26

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关系分析论文

摘要 :文章采用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数据进行描述性相关分析,选取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两指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分析方法,研究两指数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PMI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具有较长时间和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制造业PMI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先行影响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PMI;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向量自回归VAR

0引言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共同推出,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具有及时性特点,PMI体系主要由新订单、生产量、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以及原材料库存等反映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的细分指标构成,是衡量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则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其中一致合成指数能够客观描述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由工业生产、社会需求、就业、社会收入等4个方面构成,先行合成指数能够用来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由恒生内地流通股、产品销售率、货币供应量M2、新开工项目、物流以及消费者预期等指数构成。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其中产业结构中的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工业发展指标与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制造业PMI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我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进行描述性相关分析,依据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实际构成情况,选取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合成指数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以期发现两个指数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

1数据描述性分析

文中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选取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间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月度数据,为了方便对这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和描述,本文用PMI表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MELCI表示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MECCI表示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图1表示中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MELCI)序列图,从图中PMI序列曲线可以看出,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整个时期中,我国的经济大部分时间处在扩张阶段。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PMI大都处在52~56之间,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明显,但是波动较大,制造业经济的扩张存在着不稳定性;在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这一时期,PMI处在荣枯线50以下,说明我国经济处在收缩阶段,并且在2008年11月达到最低,指数不足40,说明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经济情况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从2009年前半年开始,PMI开始大幅回升,也说明我国的制造业经济开始回暖,正在逐渐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近两年的PMI数值处在50以上,序列波动不大,较为平稳,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正在扩张,并且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一现象与国际形势、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另外对图1中两时间序列的走势进行对比分析,总体看来,制造业PMI曲线的波峰波谷数量比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MELCI)曲线的数量多,说明MELCI曲线相对来说较为平滑,波动性低,但是将MELCI曲线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与PMI曲线的峰谷出现时间进行比较,发现两曲线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点基本一致,并且这一现象体现在整个时间序列范围之内,同时对两时间序列进行交叉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也说明了两者之间较强的相关性。图2表示中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序列图,单独看一致指数(MECCI)曲线与图1中先行指数(MELCI)曲线形式较为相似。通过对图2中两组时间序列进行对比分析,MECCI曲线相对PMI曲线,波峰波谷的数量较少,曲线较为平滑;分析两曲线波峰波谷的出现时间,得出PMI曲线的波峰和波谷领先MECCI曲线的峰谷3~5个月,在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这段时期内,PMI曲线的领先性结论体现的更加明显。上述分析内容可以定性的说明制造业PMI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先行关系以及PMI对国家宏观经济的预测作用,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建立模型对中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定量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

2VAR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中国制造业PMI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在本文的实证分析过程中,采用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在平稳性检验中,常用的检验方法为ADF单位根检验,所以文中利用对PMI和MECCI两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时间序列在给出的三个显著水平下是不平稳的,而对两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两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即PMI和MECCI这两个时间序列同为1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对两变量的原时间序列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建立

在建立PMI和MECCI两时间序列的VAR模型之前,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对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同时对将要建立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进行确定,根据AIC、SC和HQ原则,经过多次检验,最终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4。因此选择建立4阶滞后期的VAR模型进行分析,得到log(PMI)与log(MECCI)之间的VAR模型回归方程,如下所示:è÷Log(PMI)log(MECCI)=è÷è÷è÷Log(PMI(-1))log(MECCI(-1))+è÷è÷Log(PMI(21))log(MECCI(-2))+è÷è÷Log(PMI(-3))log(MECCI(-3))+è÷è÷Log(PMI(-4))log(MECCI(-4))从上述VAR模型的回归方程是可以看出PMI与MECCI时间序列之间滞后4期的定量关系,同时分析结果显示此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达到以上。接着需要对所建立的VAR模型进行检验,只有在模型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对模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本文运用AR根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如果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都位于单位圆内,则表明该模型是稳定的。根据上面所建立的VAR模型,得到模型的AR根图,如图3所示。从AR根图可以看出,所建立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处在单位元内,满足模型稳定性的条件,说明文中所建立的VAR(4)模型是稳定的。为了说明模型中PMI和MEC-CI变量的因果关系,下面对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中检验结果分析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og(PMI)和log(MECCI)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变量log(MECCI)能Granger引起变量log(PMI),变量log(PMI)也能Granger引起变量log(MECCI)。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说明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两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两时间序列进行脉冲分析,分析的结果如图4、图5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月),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上下两条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制造业PMI一个正的冲击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开始逐渐的增加,并在第8期前后达到最高点,接着开始逐渐降低,到第22期前后穿过0点,然后经过小幅度的`变化,最终在第38期左右收敛于0。脉冲响应函数的整体变动趋势说明PMI在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能够经过国民经济的内在机制传递给MECCI,在前期给MECCI带来同向冲击,后期带来反向冲击,同向冲击的力度大于反向冲击,并且这一冲击效应会持续较长时间。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一个冲击,PMI会在前3期迅速上升,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迅速降低,在第9期左右穿过0点,然后经过小幅的变动,在第26期前后收敛于0。从脉冲函数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MECCI在受到外界的冲击后,其变动会在前期给PMI带来正向冲击,在后期带来反向冲击,且同向冲击的幅度较大。综上,PMI对MECCI的脉冲响应函数在38期收敛于0,而MECCI对PMI的脉冲响应函数在第26期收敛于0,这一分析结果说明PMI对MECCI的影响持续时间要长于MECCI对PMI的影响持续时间。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分析方法由Sims于1980年提出来,它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定量地把握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对本文中的VAR模型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如图6、图7所示,图中横轴表示滞后期数(月),图6的纵轴表示制造业PMI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贡献率,图7的纵轴表示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对制造业PMI的贡献率。从图6的方差分解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PMI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的贡献率在23%左右。从图7所示的方差分解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MECCI)对中国制造业PMI的贡献率在11%左右。两图中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MI对MECCI的贡献度大于MECCI对PMI的贡献度,验证了上文中Granger因果检验所得到结论,并且与VAR模型中脉。

3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制造业PMI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两者的交叉相关系数达到;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之间存在先行关系,制造业PMI领先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3~5期。这一结果与两指数的指标构成密不可分,同时说明了制造业PMI的先导性特点。(2)VAR(4)模型定量分析了PMI与MECCI之间的滞后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证明了在5%的显著水平下,制造业经济指标PMI与宏观经济指标MECCI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则进一步说明了两时间序列的关系。PMI的冲击对MECCI的影响会在第8期达到到最大值,并且其正向影响将持续至第22期;而MECCI的冲击对PMI的影响则会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正向影响持续到第9期,说明PMI对MECCI的影响持续时间要长于MECCI对PMI的影响持续时间。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说明PMI对MECCI的贡献度大于MECCI对PMI的贡献度。另外根据本文的研究积累发现,我国关于PMI的学术研究还不全面,未来可以研究地域性PMI与国家PMI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对地域PMI与当地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完善我国地域性PMI体系。

参考文献:

[1]梁强,刘嘉琦等.PMI指数与中国GDP增长率:基于有效性和设计合理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3,(8).

[2]张利斌,冯益.中国PMI与GDP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2).

[3]陈晴旖.基于PMI指数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预测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

[4]何跃,杨小朋.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制造业PMI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J].情报杂志,2013,32(2).

[5]谢佳斌,王斌会.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的预警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2).

[6]郭国峰,郑召锋.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应用效果与改进[J].数量经济技术与经济研究,2010,(10).

[7]白玉红.我国制造业PM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VAR—ECM模型组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6).

楼主莫不是写期中论文..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论文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一种新资源被我们加以开发利用,其地位越来越不容我们忽视。经济信息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要素对制定、修正和施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财政问题一直是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金融危机和财政本身存在的风险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和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等方面做出努力,保证我国的财政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财政宏观;经济管理

财政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是国家的立足之本,安定之根,是国家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柱;是保证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条件。而宏观经济管理是经济学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其主要从整体上对全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提供微观经济活动说必要的条件。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一直都非常关注财政政策冲击的红宫经济效应,我国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视利用宏观调控来实行财政政策。目前在宏观经济领域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它把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用清晰的微观理论表现出现,使得理论更加细致和突出。但是在面临财政风险这样一个关系着一个国家财政稳定,人民生活安定问题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应该敏锐捕捉风险,有效解决并加以防范,保证国家财政持续稳定的发展。

1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

(1)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财政安全问题

最近几年,很多西方国家有关金融危机的状况频繁发生,并且为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同样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范围内频繁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很大的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安全,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当中。1991年墨西哥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墨西哥国家财政濒临崩溃,而且,危机还延伸到了欧洲、美洲、亚洲等很多国家,造成阿根廷、智利等多国的金融市场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东南亚各国股市和货币体系瓦解,重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许多东南亚国家货币也随着大幅度贬值;2007年,美国的次级放贷危机给全球的主要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09年,欧洲出现了债务危机问题,导致了不仅欧洲经济,而且世界经济都遭受了巨大影响,同时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影响广泛,让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和国家财政安全问题。从历史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和政府债务危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往往能够相互转化和传导,导致扩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不利趋势。因此,深入有效的研究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转换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和预防这两项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各国政府有关部门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我国财政面临风险逐步扩大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到了重要时期,许多新旧体制在改革中产生了矛盾,妥善解决好这些矛盾,对保证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从目前看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确立新的社会秩序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问题并没有全部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遗留至今,与市场经济体制搭配的制度又不完整,所以仍存在我国财政风险具有部分制度性。而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国家财政风险程度也存在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的是大集体,所有经济权都由国家掌握,国家统收统支,高度集中分配的财政政策大大降低了我国财政风险。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贸易经济逐步进入中国,各种进出口产品的不断深化,大大提高了经济风险的发生,且传播迅速,损失巨大,从而导致财政风险的发生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面临较大的风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确实让我国在降级体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要想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我国的财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不能低估了我国现阶段所遇到的财政风险。

2分析新视角下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

(1)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经济结构合理,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市场调节是以价格和经济利益实行的一种自发调节,这种调节有助于资源向收益可观、高利润的企业流动,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倾向。有些利润大的生产行业和产品社会未必需要,有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社会不要但利润小甚至是无利润的,对于这些矛盾冲突,市场无法做到有效的调节,只有由政府出面解决,而且,市场调节没有及时性,都是事后调节,必须由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来解决,弥补市场缺陷。市场调节必须保证是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而要遵循公平竞争,就要有公平竞争的原则,并富有严格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仅凭市场调节,很能做到这点,甚至容易产生垄断市场而破坏了市场秩序。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国家必须严密法制、加强监督宏观经济管理,营造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体制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企必须是市场的主体部分。虽然政府和企业分开,但并不是完全独立没有任何关系。国家政府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但是还是会对国企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干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还可以促进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然而,市场经济的一些问题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收入差距明显、自私的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国家集体利益等,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为了社会安定,人民共同富裕,保护国家集体利益等,必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2)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

强化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调整支出和财源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财政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继续发展其他事业。首先,以现有的结构机制为基础来调整财源结构,有效拓展财源基础。然后是要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是民营企业能够快速健康发展。最后是要是国有土地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改善税收制度,加大征税力度。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对税收制度进行改善。其次对于不同行业、产业、企业实行不一样的税收机制,基本的税种有增值税、产品税、营业税,国家需要对这三种税种建立三税并立机制。在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方面,首先是要区分立法和执法,两者应该分开执行,并且制定、解释政策也要和执行政策分开。中央是具有主要的税种立法权,中央和省两级具有主要的税种减免权。此外,要严加惩办偷税、漏税等行为,把征税队伍扩大,提高整体人员素质,建立严格负责且具有时代性的税收体系。

3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问题一直是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金融危机和财政本身存在的风险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必须加强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和对我国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等方面做出努力,保证我国的财政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刘如赞,张兴教育研究2001-06-17

2、汇率制度与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开放经济爆发金融危机的宏观制度背景殷剑峰经济研究1999-12-05

摘要: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

关键词:改革创新;宏观经济管理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现状

另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过剩的产能。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种工业产品领先世界,但这背后也反应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生产过剩的产品需要世界市场来消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大部分都由我国自身消化了,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一旦发现个别产业有可追寻的经济利益,往往政府会进行干预与利用,如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导致竞争过度,生产力反而下降,由生力军变成压力源。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建议

(一)确定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目标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离进步越来越远,目标是发展的指向,决定着操控调节手段的选择,鉴于此,改革创新前,首先要确立全新的目标。现在我国整体目标是实现供给与需要的平衡,以此为基础,保证平衡的情况下,重视经济结构,防止某一方面失衡出现意外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的筹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坚持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

市场经济中很多多元化元素带来更多的可变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格外重要,做好主体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其次是调控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做到明确责任,防治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做好对经济的干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避免越位。

(三)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利用经济手段,逐渐降低行政手段的使用频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体现实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只有坚持探寻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向前迈进。

(四)改革调整政策

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产业结构,将不平衡的发展进行调控,其次针对内需,有计划的扩大消费,降低出口与投资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均衡,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不断优化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管理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宏观调控的好坏关及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主要我们坚持创新目标、创新主体、改革手段、改革政策,相信一定会将现有的经济发展与新形势相融合,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以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论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宏观管理张安录生态经济1996-10-26

宏观经济管理的要点在于把理论和政策的结合作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信息是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更是调控并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推动各个经济部门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并协调发展,对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建设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充分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对信息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通过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发信息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的投资要小许多,同时见效很快,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催化开拓人类智力

信息作为存储与传递社会知识的一种载体服务于人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智力的开拓,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与实践,就必须获取大量信息,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接收、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新知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要尽快开发并掌握信息资源,但是人的精力、智力与存储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信息都储存进人脑之中,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先进通信工具来获取信息,并在一些特殊工具功能的帮助下存储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应用经济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

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不但物质基础薄弱,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市场经济结构,避免失误的现象发生,以减少损失。

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足

由于经济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应用并不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充分的运用了经济信息来进行一些运动,但是人们对于经济信息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单纯地将经济信息作为一些活动的参考信息,甚至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或是领导意志进行管理,不考虑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能从科学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决策,同时也不重视经济信息的作用,未能强化开发信息的力度,严重影响到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要想全面的掌握系统化、有效化的经济信息,就必须借助一些信息收集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由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足,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也极小,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收集信息的设备,人们是很难完全掌握有效经济信息的,因此,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以及有效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知程度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缺乏经济信息资源方面的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本来经济信息专业出身的人才就不多,很多都是从事研究经济信息的人员,在一边工作的情况下一边学习并研究,因此很多时候有效、真实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而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同的,先掌握信息并能有效利用的人就能赢得胜利,因此,当今时代对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

3经济信息在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

要实现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就必须合理地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保证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第一,要依据管理的职能与任务要求来确定管理机构的原则,以机构所担负的管理职能与任务为主要内容,先拟定职能的具体任务,再定管理机构,取消或是合并以往直接影响经营企业的有关部门,强化过去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第二,以保证管理机构的精简高效为主要原则,根据组织机构设置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合适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聘请精干的工作人员,减少多余的管理层,避免因管理机构重叠现象而导致经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保证管理的效率。第三,统一国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并确保制定的政策相协调,避免多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各行其政、管理混乱的现象。第四,将统管全局的权力落实到每个机构与领导管理者,建立有效、相关的责任制,实现责任与权力的统一。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使组建管理机构与运行都能做到规范化、法制化。

强化建设我国经济信息服务的机构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以及检查监督机构等,但是在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却忽略了在机构中设置有关的信息服务机构,即使有设立各类信息中心与研究中心的,也未将其使用到进行决策方面上,未能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应有的效能,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与生产、拥有者,其采集的信息是具备广泛性、宏观性、预测性等特点的,提供给各企业与全社会各种经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

改革并合理建设运行机制

要实现政企分家,合理的取消或合并直接管理经济的相关部门,强化并完善宏观调控部门,同时实现管理部门的精简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展社会协调、监督与服务的组织,分担部分管理任务,同时要与世界国际接轨,并强化廉政建设。

完善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

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德才兼优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对领导职务实行选拔制度,针对对象与岗位的不同特点,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拔,实行民主集中制,另外还要加强对人才的考核与培训制度,实行定期考核,以激励职员的上进心,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4结论

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管理问题王积业;财经问题研究1987-01-31

2、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观——宏观服务刘长新;财经问题研究1987-09-28

摘要: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大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一、相关概述

我国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施行的是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管理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予以配合,起到的是总领全局,引导方向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我国应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运营的过程中应用宏观调控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能够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并且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管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针对的是社会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注重信息搜集,规范信息应用

要想强化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要搞好经济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快速高效的接收到准确全面的经济信息。就现阶段而言经济信息的搜集工作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搜集到的经济信息经常会在准确性上存在不足,而且由于搜集渠道受到限制,因此搜集的经济信息在全面性和时效性上也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仅不会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反面效果。所以,我国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并且要注重信息搜集的科学合理,做好经济信息的筛选验证工作,避免虚假信息造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失误。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应成为经济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速度。

(二)加强信息管理,完善应用系统

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结合应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为了有效地对宏观经济信息管理进行落实,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健全系统的运作,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应明确系统建设的意义,并对系统运作的工作目标进行设定,使得系统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次,要保障系统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运作,满足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对时效性的需要。不仅如此,政府在将经济信息应用到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政策上的调整,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的应用打好基础。具体来说政府应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体制的完善,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三)发挥导向作用,实现科学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无论应用何种手段,采取何种方法,其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建设。因此在应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其应一直坚持这一最终目标,避免管理方向出现偏差而造成目标实现的困难。在没有应用经济信息之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一些管理方法的制定有时会带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难以真正的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得宏观经济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在应用经济信息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优势,将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导向,通过分析经济信息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了解,进而可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策略,使得宏观经济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容易达成最终的管理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大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今后工作过的工程中,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提升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度,并构建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时效性,通过体制改革的方式为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魏淑华,李国军高校理论参考1995-07-25

一、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1、在金融危机下成功实现经济V型反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始终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一系列政策的调控下,国民经济在2009年回升向好的基础上不断巩固,经济运行由回落而趋于平稳。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探底后,已经持续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了的增长。GDP总体达到万亿美元。2、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投资需求278140亿元,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156998亿元,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进出口需求29728亿美元,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开始起到较好的作用,但仍然未能取代投资,说明投资拉动依然起着主要的作用。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其中,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万亿、财政支出万亿,财政赤字9500亿元。2010年,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4、改善民生政策起到一定成效。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重要的经济建设目标。2010年扣除物价因素后,农民纯收入增长(5919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9109元),虽然在绝对数字方面,农民纯收入仍然远少于城镇居民的收入,但是,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是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这是自1998年——12年以来的首次超越,这意味着国家的强农富农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快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使得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09万人。就业状况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好的一年。2010年我国积极就业政策力度加大,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比上年末下降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面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23万人;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2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59万人;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0万人;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1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8万人;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30万人。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32亿元,累计受益亿人次。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价格形势,我国政府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多项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社会保障由以往只重视量的增加向既重视量的增加、又重视质的提高转变。5、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大。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为世界经济企稳和恢复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为世界经济贡献率为50%,2010年为世界经济贡献率为25%。同时,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大幅增长,2010年10月下旬,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韩国召开。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具体指标和进度达成一致,确认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投票权。二十国集团成员一致认为,给予新兴国家更大发言权,将使IMF“更具有效性、可信性和正当性,能就支持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运行发挥作用”。11月5日,IMF总裁卡恩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已通过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升至,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升至,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6、通货膨胀抬头,2010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令人担忧。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57种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同比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二季度上涨,三季度上涨,四季度上涨,全年,但总的来说,只能算是温和型的通货膨胀。但一定要担心物价上涨过快,也要注意物价上涨影响到低收入者的生活。二、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国家的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防止借“十二五”时期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认真搞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投入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沼气建设;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多方筹集资金,切实增加投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3、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与“十二五”前期投资项目衔接工作;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切实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制定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考核体系,确保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4、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5、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6、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努力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积极稳妥扩大金融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方式,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会议指出,在明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各地区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加强财政、货币、投资、土地、贸易、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会议指出,完成明年经济工作各项任务,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切实摸清发展潜力、优势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症结,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科学依据。要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各级干部学习培训,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群众观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不务虚名,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加强对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 索引序列
  •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论文
  • 宏观经济的文章分析
  • 宏观经济分析论文
  •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