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影响因子是期刊的还是论文的

影响因子是期刊的还是论文的

发布时间:

影响因子是期刊的还是论文的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扩展资料: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以1992年为例,计算某期刊在该年的影响因子:

X=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于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论文总次数

Y=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论文发文量的总和

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

扩展资料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2001至2005年发表论文1618篇[9],2006年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论文贡献了50%的被引频次。的论文未被引用过。Seglen也通过统计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50%刊物总被引频次,50%论文贡献90%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是有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计算2004年if 为例 if 2004= (该杂志2003被引次数 + 该杂志2002被引次数)/(该杂志2003文章数量 + 该杂志2002文章数量)

影响因子是期刊还是论文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两年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被定义为“影响因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变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何要动用这样的一个唬人的术语呢?它与期刊影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确定用这个指标来进行科研管理是否可行、是否有效。这个术语,英文写为“Impact Factor”(简写为IF),来源于一家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机构早期是提供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刊物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盈利机构,通过提供科研服务来获取利润。这种变化有一个世界性的背景。20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投入必然产出研究论文、报告、专利等物化成果。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成果在哪里发表事关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是个大问题。发表论文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被同行所关注并引用。抓住这种心态,搞一个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就成了指标的第一选择。你想,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研究者,一家期刊能够让你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就被多次引用,这难道不能让你动心吗?你博士毕业后计划做两年博士后,难道不渴望能在两年后晋升副教授职位吗?那么好,这家机构及时送来了这种信息,告诉你哪些刊物能帮助到你。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该机构还把这个指标比较靠前的一批刊物命名为“SCI刊物”。20世纪后期,有数千家期刊被选入SCI刊物名录。这下问题简单化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投稿方向就是SCI刊物,而且“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越多,就越值得优先投稿。研究者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把这个指标卖出去,科研管理者那里也要搞定才行。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科技管理者信服这个指标。从科研逻辑上说,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为什么两年里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是好论文?哪些人在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是否也应该问一下?要打消管理者的此类顾虑,还要另下一番功夫。由于学术界看重的是学术影响力,管理者也必须尊重学术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指标描绘成一个学术影响力指标,就容易被管理者做接受。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把逻辑搞乱,“逻辑越混乱,结论越有趣”。在实际操作上,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要弄出一个复杂过程。首先要把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要件拿过来,例如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情况如何、哪些学者在引用、论文对他人的研究有何影响、作者发表论文之后得到了哪些声誉,等等。要件取得越完整,学术界就越认可。第二步是把情况简化,找到特定条件下的案例,说明有影响力的论文均与引用情况相关联,这种案例很多,很好找。第三步再往前推一步,说引用情况好的论文就是影响力大的论文,此类论文的载体就是好期刊。不幸的是,这种不成立的推论能蒙住很多人(有一部文学作品企图揭露这件事,所用的例子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拒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因此你必然有精神病,应该关到精神病院里去)。最后一步是关键性的,就是要抛弃掉“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这个平凡名称,而改用一个“影响因子”名称,让人不自觉地将其与学术影响力相联系。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称,不怕科研管理者们不就范。只要有部分管理者开始接受,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图省事而接受这个简单指标,就会迫使其他人也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指标。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变量演化为唬人术语的原因和过程。无论最初搞这些指标的人动机如何,后来确实就变成了逻辑混乱的一团糟。要澄清这种混乱,还需要多说几句。从源头上说,期刊影响力是由所发表的论文决定的,发表某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第一篇论文(称为“首发论文”),可以见证刊物编委会的眼界;在重要方向上系统性地发表有理论和技术突破的论文,可以表明编委会成员自身的学术造诣;而发表有才气、有智慧、有远见的论文,则是彰显了刊物的品位。这几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刊物,肯定是影响力大的刊物。就引用次数而言,一般化的引用并不重要,被看出科学问题要点的人引用,被欣赏论文智慧的人引用,被做前沿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引用,引用之后能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问题、应用成果,这些才是真正要紧的。显而易见,在“IF” 那里这些评价都是缺失的。作为科技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并没有下功夫在这些方面构建指标。这说明,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方面,管理者必须另加考虑,用所谓影响因子这样的指标是不靠谱的。以后的人们来研究科学史,会把根据“影响因子”对刊物进行排名、分区的做法当成超级玩笑。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讲内涵,只讲数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能否作为影响因子呢?答案仍然是不能。设想,我们试图根据引用次数来比一比各位研究者水平的高低。前面提到的那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自身提供的数据就表明,每篇论文、每个学术期刊都有一个“期待引用次数”,即论文发表后可被学术界引用的预期平均总次数。根据定义,期待发表次数大于或等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论文半衰期(即从论文发表之日到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长度)乘积的两倍。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期刊的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三次,半衰期为十年,则其论文的期待引用次数将会大于或等于60次;另外一家期刊的上述参数分别为六次和三年,则其期待引用次数仅为约36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期待引用次数的唯一控制变量,因此在所谓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总引用次数也高。真实的情况也是,主流期刊无论IF如何,论文总引用次数都是靠前的。所以说,对于研究者而言,即便仅仅出于引用次数的考虑,也应选择期待引用次数高的刊物,而不是两年平均引用次数高的刊物。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评价刊物和评价个人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刊物有较好的期待引用次数,有可能是个好刊物,但涉及到研究者个人时,无论其论文在哪里发表,还是要看实际的引用情况。设想,某位研究者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此后的两年里只被引用了五次,那么在引用次数这个指标上,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拖刊物的后腿。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搞科技情报工作,给研究者提供学术期刊信息,这本身是一种服务,没有错,给一些变量下定义起名字也是可以的,但“IF”错在术语表达不准确。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就如同把犯罪分子每年作案次数定义为行善指数一样,前者歪曲了“影响”的意思,后者歪曲了“行善”的意思。今后凡出现“影响因子”表述的地方,应该一律回归原意,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来取代。(2)对于研究者个人,建议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首先应考虑其学术声誉,与正规科学家为伍,你也就成了正规学者,就有学术生涯的真正发展。在数量指标上可考虑“期待引用指标”,投稿时选择那些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半衰期乘积较大的刊物。(3)科研管理者要区分对刊物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对前者,在内涵上要考察刊登经典论文和重要论文的情况,以及作者学术声誉,在外延上要看刊物的期待平均引用次数;对后者,在内涵上要看所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理论或技术进步,在外延上要看论文发表后被优秀学者的引用情况。对人的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偷懒、简单、粗暴。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如果管理不当,投入再多也难以产出好的成果。(本文转自高抒科学网博客,版权观点归原作者所有)

问题一: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问题二: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查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影响因子的查询: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抑鞅啵科学出版社)。 问题三:什么是影响因子IF 克服了外力的难度系数 问题四:杂志影响因子N/A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问题五: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一般越高越好,像SCI就算比较权威的了,影响因子几乎都是一点几的样子,一般期刊能达到一的都很少 问题六:期刊影响因子的简介 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说明: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问题七:期刊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的区别和作用 两者的统计源不同,定义如下: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 综合影响因子是以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作为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问题八:核心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什么时候评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查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影响因子的查询: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 什么是影响因子IF 克服了外力的难度系数 影响因子和sci影响因子的区别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计算方式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 所以: 影响因子IF是评点某一期刊的指标之一。SCI影响因子,就是被收录到SCI的期刊的IF。 杂志影响因子N/A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什么是影响因子?如何得到某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论文中的影响因子是什么 常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扩刊版影响因子是什么? 最新版国内影响因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2006BAH03B01)成果 为了更加科学地建立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整地统计期刊的被引用 计量指标,更加高效地进行期刊文献计量和评价工作,使期刊统计分析结果具有 更大的影响力,使核心期刊遴选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推进知识服务系统的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家支 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结合“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 价基础数据库建设(2006BAH03B01)”课题研究,联合编制出版《中国期刊引证 报告(扩刊版)》。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基本囊括了我国出版的学术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和理论研究性社会科学期刊,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 索评价工具。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况,以及引用效率、引 用网络、期刊自引等的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方便地定量评价期刊的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正确评估某种期刊在科学交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高被引作 者群等。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出版,是我国期刊界和知识界的一件大 事,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扩展和补充。《中国期刊引证报 告(扩刊版)》将全方位、完整地提供我国期刊的评估数据,为国家择优支持期 刊评定以及国家期刊管理部门和地方省市的期刊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有 力地填补我国关于期刊评价数据不全的空白,因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评价基 础工程建设。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9年版,还需不断完善和充实,适时进 行指标的增补和修订。衷心希望《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能成为广大读 者检索查询的友好助手和得力工具,热忱期待《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能成为社会评估期刊发展状况的参考依据。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尽管力求严格规范,细致准确,精益求精,但由于一些 实际情况,例如期刊的更名合并、大学学报版本叠更、期刊引用文献着录不规范、 期刊缩简写各异或期刊类目复杂等,给我们的编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错误 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影响因子是指文章的,还是期刊的? 15分 这个的影响因子指的是期刊的,你可以在知网上看到不同类型期刊的影响因子 什么是SCI一区学术期刊? 按照美国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JCR期刊影响因子分区情况,将SCI收录同一学科中的期 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学科影响因子前5%的绩刊为An1区期刊,学科影响因 子前20% 为An2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50%的3区为An3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后 50%的为An4区期刊;EI收录核心期刊源为An5区期刊,在以上分区中所对应的期刊上 发表的论文分别称为An1类、An2类、An3类、An4类和An5类的论文。 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影响因子属于平价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的一个指标,影响因子越高,论文的质量就越高

影响因子是论文还是期刊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意义:

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扩展资料:

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

(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刊载论文数仅统计论文、简讯和综述,而对评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

(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以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

(4)检索系统因素,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对于特定刊物来说,在中外的检索系统中,由于其所收录的期刊群体组成的差异较大,因而所计算的影响因子值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语种的检索系统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问题一: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问题二: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查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影响因子的查询: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抑鞅啵科学出版社)。 问题三:什么是影响因子IF 克服了外力的难度系数 问题四:杂志影响因子N/A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问题五: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一般越高越好,像SCI就算比较权威的了,影响因子几乎都是一点几的样子,一般期刊能达到一的都很少 问题六:期刊影响因子的简介 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说明: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问题七:期刊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的区别和作用 两者的统计源不同,定义如下: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 综合影响因子是以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作为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问题八:核心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什么时候评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期刊影响因子高好还是低好

辑文编译为您解答:如果不考虑其他的,sci期刊论文影响因子越高就代表越权威,但是影响因子越高就不好投进去。一般的话sci期刊发表主要是看你的需求,发一个相对应影响因子的sci期刊更加节省自己的时间。辑文编译祝你投稿成功。

一般来说学术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响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说杂志被关注的越多impactfactor就越高,医学类好多杂志如《新英格兰杂志》、《柳叶刀》等因为看的人比较多,影响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综述类杂志。但是,问题也不是绝对的。不能单单凭影响因子(if)的高低来判断期刊的权威性,如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虽然每年的if在左右,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与、等if在左右的杂志几乎旗鼓相当。而且几乎每个学术领域都有自己的顶尖杂志,如糖尿病学、肝脏学等,暂且不管其影响因子大小,公认的权威杂志就是含金量最高的。而古生物学、系统分类学等领域的很多杂志也有sci收录的,由于专业性太强,很少有人看懂,也基本没什么应用价值,if就很低。但是在其自己的领域,也有可能是最权威的。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SCI影响因子也称IF值(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优助医学对SCI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解释: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引用率颇高)。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的影响力就大。发表影响因子高的文章对于提高业内知名度,以及下一步的经费申请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就把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之间画等号,不是说影响影子小的学术价值就小。

影响因子最基本的作用是帮助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同时把影响因子量化也有助于编辑了解和掌握自己期刊的情况,帮助制订有效的编辑规划和目标。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大致定位自己研究方向的热门程度。但是如果把影响因子当作评价一个研究单位或者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的唯一标准,搞一刀切,那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

1. 首先是学科因素。数学系的经常抱怨证明个定理发个文章好几年没人引用,工程系的抱怨找一个2以上影响因子的期刊都难,物理系的说化学系灌水都可以灌高影响因子的,生物系的说没发过CNS都混不下去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本来就是挺明显的,这种差异跟学科的重要性没有关系,但是跟从事这个学科的人数是有直接关系的。

因此,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影响因子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一些单位的少数只会数数的领导,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来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这肯定是不对滴。

2. 其次是研究方向因素。同一个大学科但是不同研究方向的冷热程度差异也非常大。如果文章的题目属于热门话题,不但更容易给期刊录用,而且引用率也会立杠见影,使得期刊的影响因子随之明显上升。这样的结果就是期刊更加趋向录用热门文章,让那些没有显著结果的冷门文章更加不容易发表。小众学科混的更加不容易啊。

3. 第三是期刊因素。目前而言,还是老牌的期刊的口碑更好一些,影响因子要更高一些。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有些老牌出版商新开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就上升得非常快。当然也不能忽略名人效应。我们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即使有更适合被引用的文献,也会故意引用一些牛人的文章,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文章壮胆,增加一点自己的文章的权威性。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直接提高了那些牛人发表的刊物的影响因子。

因此在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的时候,使用影响因子的绝对值是非常不公平的,影响因子是不是越高越好。

影响因子是杂志还是文章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这两年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意义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两年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被定义为“影响因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变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何要动用这样的一个唬人的术语呢?它与期刊影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确定用这个指标来进行科研管理是否可行、是否有效。这个术语,英文写为“Impact Factor”(简写为IF),来源于一家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机构早期是提供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刊物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盈利机构,通过提供科研服务来获取利润。这种变化有一个世界性的背景。20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投入必然产出研究论文、报告、专利等物化成果。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成果在哪里发表事关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是个大问题。发表论文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被同行所关注并引用。抓住这种心态,搞一个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就成了指标的第一选择。你想,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研究者,一家期刊能够让你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就被多次引用,这难道不能让你动心吗?你博士毕业后计划做两年博士后,难道不渴望能在两年后晋升副教授职位吗?那么好,这家机构及时送来了这种信息,告诉你哪些刊物能帮助到你。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该机构还把这个指标比较靠前的一批刊物命名为“SCI刊物”。20世纪后期,有数千家期刊被选入SCI刊物名录。这下问题简单化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投稿方向就是SCI刊物,而且“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越多,就越值得优先投稿。研究者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把这个指标卖出去,科研管理者那里也要搞定才行。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科技管理者信服这个指标。从科研逻辑上说,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为什么两年里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是好论文?哪些人在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是否也应该问一下?要打消管理者的此类顾虑,还要另下一番功夫。由于学术界看重的是学术影响力,管理者也必须尊重学术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指标描绘成一个学术影响力指标,就容易被管理者做接受。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把逻辑搞乱,“逻辑越混乱,结论越有趣”。在实际操作上,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要弄出一个复杂过程。首先要把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要件拿过来,例如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情况如何、哪些学者在引用、论文对他人的研究有何影响、作者发表论文之后得到了哪些声誉,等等。要件取得越完整,学术界就越认可。第二步是把情况简化,找到特定条件下的案例,说明有影响力的论文均与引用情况相关联,这种案例很多,很好找。第三步再往前推一步,说引用情况好的论文就是影响力大的论文,此类论文的载体就是好期刊。不幸的是,这种不成立的推论能蒙住很多人(有一部文学作品企图揭露这件事,所用的例子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拒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因此你必然有精神病,应该关到精神病院里去)。最后一步是关键性的,就是要抛弃掉“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这个平凡名称,而改用一个“影响因子”名称,让人不自觉地将其与学术影响力相联系。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称,不怕科研管理者们不就范。只要有部分管理者开始接受,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图省事而接受这个简单指标,就会迫使其他人也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指标。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变量演化为唬人术语的原因和过程。无论最初搞这些指标的人动机如何,后来确实就变成了逻辑混乱的一团糟。要澄清这种混乱,还需要多说几句。从源头上说,期刊影响力是由所发表的论文决定的,发表某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第一篇论文(称为“首发论文”),可以见证刊物编委会的眼界;在重要方向上系统性地发表有理论和技术突破的论文,可以表明编委会成员自身的学术造诣;而发表有才气、有智慧、有远见的论文,则是彰显了刊物的品位。这几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刊物,肯定是影响力大的刊物。就引用次数而言,一般化的引用并不重要,被看出科学问题要点的人引用,被欣赏论文智慧的人引用,被做前沿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引用,引用之后能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问题、应用成果,这些才是真正要紧的。显而易见,在“IF” 那里这些评价都是缺失的。作为科技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并没有下功夫在这些方面构建指标。这说明,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方面,管理者必须另加考虑,用所谓影响因子这样的指标是不靠谱的。以后的人们来研究科学史,会把根据“影响因子”对刊物进行排名、分区的做法当成超级玩笑。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讲内涵,只讲数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能否作为影响因子呢?答案仍然是不能。设想,我们试图根据引用次数来比一比各位研究者水平的高低。前面提到的那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自身提供的数据就表明,每篇论文、每个学术期刊都有一个“期待引用次数”,即论文发表后可被学术界引用的预期平均总次数。根据定义,期待发表次数大于或等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论文半衰期(即从论文发表之日到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长度)乘积的两倍。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期刊的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三次,半衰期为十年,则其论文的期待引用次数将会大于或等于60次;另外一家期刊的上述参数分别为六次和三年,则其期待引用次数仅为约36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期待引用次数的唯一控制变量,因此在所谓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总引用次数也高。真实的情况也是,主流期刊无论IF如何,论文总引用次数都是靠前的。所以说,对于研究者而言,即便仅仅出于引用次数的考虑,也应选择期待引用次数高的刊物,而不是两年平均引用次数高的刊物。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评价刊物和评价个人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刊物有较好的期待引用次数,有可能是个好刊物,但涉及到研究者个人时,无论其论文在哪里发表,还是要看实际的引用情况。设想,某位研究者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此后的两年里只被引用了五次,那么在引用次数这个指标上,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拖刊物的后腿。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搞科技情报工作,给研究者提供学术期刊信息,这本身是一种服务,没有错,给一些变量下定义起名字也是可以的,但“IF”错在术语表达不准确。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就如同把犯罪分子每年作案次数定义为行善指数一样,前者歪曲了“影响”的意思,后者歪曲了“行善”的意思。今后凡出现“影响因子”表述的地方,应该一律回归原意,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来取代。(2)对于研究者个人,建议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首先应考虑其学术声誉,与正规科学家为伍,你也就成了正规学者,就有学术生涯的真正发展。在数量指标上可考虑“期待引用指标”,投稿时选择那些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半衰期乘积较大的刊物。(3)科研管理者要区分对刊物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对前者,在内涵上要考察刊登经典论文和重要论文的情况,以及作者学术声誉,在外延上要看刊物的期待平均引用次数;对后者,在内涵上要看所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理论或技术进步,在外延上要看论文发表后被优秀学者的引用情况。对人的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偷懒、简单、粗暴。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如果管理不当,投入再多也难以产出好的成果。(本文转自高抒科学网博客,版权观点归原作者所有)

一、影响因子的定义从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定义来讲: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每年出版的《期刊引用报告》上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1960年代创立。其中的科学引文索引,即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诞生于1964年,是最知名的文献检索工具之一。而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需要满足以下四项标准要求:1、期刊出版标准包括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国际编辑惯例、英文文献编目信息、同行评议过程和出版伦理等。严格的同行评议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手段,非自然的刻意自引或互引有悖于出版伦理,这些都是编辑发展部专业人员在期刊遴选时重点关注的方面。2、编辑内容编辑发展部的专业人员会评估期刊的发表内容是否是该领域中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否能丰富数据库中的已有内容,或是否这个研究课题已有多个期刊涉及。3、国际多样性对于面向全球的国际期刊,会从作者、编委、期刊的引用者考察其国际多样性,面向特定地区的区域性高质量期刊也会被评估后入选。4、引文分析通过所建立的引文数据库,编辑会得到许多引文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确定对研究团体最重要、最有用和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编辑还会通过对引文数据的分析衡量它的应用,通过衡量它的应用确定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对于已被Web ofScience收录的期刊,也会应用上述标准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期刊将会被中断收录。被中断收录的期刊一般可在3年后重新申请收录,若经评估达到收录标准将被重新收录。

  • 索引序列
  • 影响因子是期刊的还是论文的
  • 影响因子是期刊还是论文
  • 影响因子是论文还是期刊
  • 期刊影响因子高好还是低好
  • 影响因子是杂志还是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