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复兴主题的论文

关于复兴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复兴主题的论文

一、关于中国梦历史任务的表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十五大报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十九大报告二、中国梦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目标或者说,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已经完成);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持续进行);3、实现社会稳定(持续进行)。三、中国梦尚未实现的目标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完全统一,这是最棘手的任务;两岸统一之日,才是圆梦之时!2、在主攻方向全面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3、在文化领域真正赢得中华民族的话语权。不忘初心、同心同德、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文明的曙光——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文化撞击与文化自洽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曰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的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在价值伦理方面,很难说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差的。比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私有制里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到底哪个比较好?确实很难说。把人类文明分为先进的文明跟落后的文明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中国的文化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变为世界上相对落后的,也正是由于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器物发明的突飞猛进,经济基础快速提高,而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的提升却滞后了。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基础 因此,要讲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该分析中国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办法赶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经济学者,我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经济基础提高的可能性,是相当乐观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对于西方那些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随之缩小了。中国在 1979年改革前后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1979年之前,中国主张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此后的25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的成绩。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对于这一点,我也比较乐观。根据各种比较,包括人的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中国在2000年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水平。众所周知,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用了28年的时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尽管我不会过分乐观地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赶上美国,但是我完全相信,现在人均收入是美国的3%的中国,靠引进技术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可能达到美国的20%。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届时人民币很可能会升值,根据升值的数量预计,我国的人均收入很可能将是美国的30%甚至40%。如果中国在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那么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就会与美国相当。如果中国到那时人均收入可以达到美国的3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比美国高50%,如果那时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就要靠改革开放,要靠维持政治稳定,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再造内部自洽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也必须有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中国现有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如伦理、价值等会不会变成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障碍,或者说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提高的话,中国的上层建筑会不会随之进行创新、调适,变成一个新的内部自洽的文化实体? “五四”运动以后,大多数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顽固。他们批判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者孔子是顽固、保守、落后的,因为孔子讲“述而不作”,他不创新。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主张是与时俱进的,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不仅孔子是这样,儒家第二个代表人物孟子也是这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判断的标准还在于人自己的心。所以,孟子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但是,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后来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面对印度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而是把佛教的思想消化、提升,扩大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范畴;儒家学者除了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外,还增加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宋朝武力虽不强,但是在经济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朝的儒家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大师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但是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在那里停止。到了明朝,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学和心学的差异可以从对《大学》一书中“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找寻背后的道理。王阳明则认为 “格物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适应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要求的。 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的,并不是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是顽固、保守和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这段话影响了几代青少年的成长。他像一盏明灯,为我们青少年点亮了人生的航标灯。我们青少年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我做起,勇敢地担起复兴中华、振兴中华的使命。作为新中国的中学生,我们都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期盼。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我们要学习先辈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祖国的繁荣和共产党的强大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操。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颂扬中学生的崇高理想!我们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春天,我们就要用一缕温暖的光芒温暖祖国的花朵和柳丝;夏天,我们就要用一缕火热的光芒闪耀祖国的山川和河流;秋天,我们就要用一缕金色的光芒镀亮收获和喜悦;冬天,我们就要用一缕呵护的光芒守护幸福和希冀。生命赋予我不去的灵魂和必胜的勇气。生命如征程,人的一生注定要疾步匆匆。日出就有日落,潮来就有潮往,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青少年勇往直前,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就会在黎明的曙光里绽放我们青少年的风采,我们就会在复兴中华的大潮里涌起我们青少年的浪花。我们的祖国有着5千年的历史,有着举世无双的四大发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深地烙下华夏子孙的足迹。长江黄河是我们脉管里涌动的血液;三山五岳是我们身体里挺立的骨骼;草原盆地是我们敞开的胸膛;森林草地是我们繁茂的毛发。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是幸福的。时代在发展、祖国在繁荣、民族在昌盛、共产党在强大。所以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把目光放开、放远,我们要把在温暖里的爱酝酿成为一种责任感,在幸福中缔造复兴中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我们更要坚定一种关于我们的国家,关于我们的民族,关于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会更美好的愿望,并且相信这种愿望会成为生命中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要把这种信念作为青少年 一切行为的自觉动机,以其高度的理想性成为引导我们青少年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激发我们青少年产生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意志,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心甘情愿的为祖国和人们的强大与幸福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国之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要有担负起富民强国的责任和理想。周总理在学生时代就曾说:“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也成为了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他以次为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着,我们看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也看到了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周总理人生的信念和人性的光芒就像一座坚定不移的灯塔,指引着几代青年人扬起理想的风帆穿越人生的精神海域。杨朔曾经说过:“人是要靠理想才能生活的,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正式对未来抱着理想,我们的人们才能有那么饱满的战斗力量。”我们青少年从小应该树立自己的崇高理想,做一个胸怀大志、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要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我们注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承担。

关于复兴的论文题目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可以这样写的。

写一遍关于中国精神论文题目。这些论文都是大学生写的。让那些大学毕业的人必须要写。

中国精神的论文来帮你解决,专业,包满意 。

关于文艺复兴的研究论文

论威尼斯画派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在许多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出现了浓郁的世俗化色彩,画面上追求欢快、激情和狂热的调子。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的伟大画家,代表有乔凡尼•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内、丁托莱托、保罗•委罗内塞等等。他们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绘画风格,称之为威尼斯画派。关键词:欢乐 狂热 色彩热烈丰富 光学 享乐主义 世俗 风景一、威尼斯画派的风格和背景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传播,这种思想很快就影响了那里的文学和艺术,尤其是艺术上,出现很多追求浓郁世俗化的色彩,画面上充满了乐观激情和狂热。威尼斯画家笔下的圣母和天使,往往是一些穿着华丽、肌肤圆润的上层妇女形象。这种追求享乐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得相当突出,从而形成了威尼斯画派。威尼斯画派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充分显示现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人文主义的审美观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审美观,它是在普遍的群众渴求中孕育出来的。宗教孕育着自由和社会的祥和。这一画派中杰出的代表有乔凡尼•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内、丁托莱托、保罗•委罗内塞等。当时,意大利的绘画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同时,在意大利中部,还有锡耶纳画派、安勃利亚画派和佩鲁贾画派,在意大利北部,也活跃着威尼斯画派、巴图亚画派和斐拉拉画派。威尼斯画派只是当时时期主要画派之一。2.那里的人们天生具有欢乐明朗的气质,他们喜欢饮酒、狂欢、享乐,以奢侈浪费而名闻遐迩,威尼斯的妇女更以酷爱修饰和自由无拘束的性格为荣。这些为绘画提供了阳光灿烂的、充分欢乐自信的、色彩艳丽的环境。威尼斯的画家们认为,只有用欢乐、狂热、激情,才能更好地描绘出他们所置身的色彩明丽而又欢乐开朗的威尼斯世界。3.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一朵奇葩,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又反映了文艺复兴思想的解放、自由。在此期间的伟大的艺术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的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二、威尼斯画派形成的过程和影响1.威尼斯画派的形成得源于当时先进的思想,归功于几位伟大的画家,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勇敢的根据当时的思想,生活色彩各方面创造出自己的一套作画方式,为西方的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 威尼斯画派的宗师是乔凡尼,在他的画中色彩受到重视,表现出强烈而润泽的效果,明暗渐进画法得到广泛的采用,他的素描也摆脱了原先的生硬呆板,人物的背景开始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使画面充满田园诗意。他所描绘的人物蕴含深厚的人性,充溢着乐观的精神。他的艺术创造历程,表明他是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个诗情横溢,富于幻想的风景画奠基人,卓越的色彩画家,为两位大弟子乔尔乔内和提香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威尼斯画派作出了巨大贡献。3.乔尔乔奈的名字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继他之后的威尼斯另一位大师提香,就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此后乔尔乔奈以后与提香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年龄较小的提香也把这位师兄奉为师长。他在文艺复兴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了很多画家。4.提香生于阿尔卑斯高原的托卡勒城一个退职的将军家庭。从小就有着叛逆的性格,很喜欢画画。他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在上层社会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又有广泛的交谊。他反对教会专权,在最反动的年代,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无论他的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已达这一画派的顶峰。此后,提香开始采用"异教"题材,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形象,创作了一系列裸体女人的作品,这也是威尼斯画派一大题材特色。在表现人体美方面,威尼斯画派也和佛罗伦萨的画家们一样,敢于冲破长期桎梏人们的观念的牢笼,把古希腊的美学观加以复兴,并融合在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中。5.继提香之后的丁托莱托和委罗内塞也为威尼斯画派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他们都是提香的弟子,在成就上更是高过于他。丁托莱托的生活十分俭朴,没有嗜好,他的生活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大的起落。他完成的作品不仅量多质高,题材也极广泛。关于基督传说的故事,有独到的表现方法。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他往往用真实的艺术语言去叙述传说的事件。为加强悲剧性力量,他善于利用波澜壮阔的戏剧性冲突,给人以震撼性的感染力。他的画很多更是采用了逆光的表现方式,别具特色,大胆新颖。《圣马可的奇迹》是丁托莱托早期的代表作品,画面极大,集中反映劳动人民凄惨遭遇的一幕情景,但画家是借着宗教的外衣把它表现出来的。全画的主题就象征威尼斯的独立与它那拯救基督徒的重大任务。 画的构图在所有文艺复兴杰出的画家中都是罕见的,显示了画家在表达急速运动中的人体透视缩形的能力。《银河的起源》是画家晚期的代表作品。他善于准确地描绘人物的运动,不论人物横飞、侧置,任何难以刻划的形态,他都能精确地再现在画面上。同时,他又善于表现人体,特别是女性裸体的美感与魅力。这幅画就充分地发挥了丁托莱托的人体技巧。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表现人物的动势上,裸体的美感上,以及光线变化的复杂与丰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此外,在构图上,作者非常注重饱满。从某种意义上看,丁托莱托的画风已和以庄严和谐的戏剧场面或华美秀丽的圣母形象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的画风相去甚远了。因为对他所生活的年代的不平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揭示欲,以往的平静构图已不能体现他内心的激情,只有创造新的艺术奇迹。作出了很大的贡献。6. 威尼斯画派中另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是保罗•委罗内塞。可谓威尼斯画派的一代宗师。他的学画生涯也是异常的艰辛。他的父亲是一个雕塑家,因而他较早接受了艺术熏陶。当他接触到威尼斯大师们,尤其是提香的艺术之后,他的色彩技能得到充分施展。这里的人们所追求的不是宗教的虔诚,而是自由的享乐。委罗内塞把这些场面搬上了画面,用以肯定这种还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委罗内塞从老师提香的运色上获得启发,结合他所擅长的银灰色调子,为威尼斯公会厅画了许多歌颂威尼斯战争胜利的壁画。他经常描绘宏大、热闹的宴会场面的作品。《利未家的宴会》、《加纳的婚礼》等就是其中的几个。在《利未家的宴会》中为表现宴规模的盛大,画家将宴会设计在露天,以便毫不顾忌的利用空间。他将人群分为三个层次,充分表现出场面的深远。第一层次是以耶稣为中心坐在席位上的贵客和桌前奏乐的乐师及侍从。为体现主题,画家将耶稣安排在正中,这一部分尚有些宗教气息,除此之外,便都是痛饮狂欢的人群了。英国女皇等欧洲君主们神态各异地坐在桌旁,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增添了婚宴的豪华和热闹。画家丁托莱托手持红酒和一位欧洲君主聊着,他的前面是穿着黄色衣服、双手抱着酒坛倒酒的侍从,这些动作的组合加强了画面的动感。第二层次是栏杆后的人群,这一人群的动作更为激烈,有的甚至爬上石柱。第三层次是站在建筑物阳台上的人群。在银灰色基调的衬托下,一百多个人物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更为跳跃,令你眼 花缭乱,充分显示了宴会的盛大和热闹。委罗内塞在绘画上,尤其是装饰性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画有着灿烂的色彩和独具匠心的透视,构成了令人眩目的效果,对于后来十七世纪巴洛克绘画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当然在此期间有所成就的人还有很多,但以这几位为主,他们的画风影响着整个威尼斯,因而形成一个系统的风格,这是美术在历史上的一大格调和进步,当然我觉得尤其是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让我颇为感动。三、结果和结论以上就是我课上所看所听以及课后查些资料的一点对文艺复兴文化中威尼斯画派过程的理解,上完这门课让我很感动,深深的被那些大师为了美术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所感动震撼,欧洲的美术底蕴之所以会如此丰富就是因为有着一些不断对自己人生爱好的坚持,我也是艺术生,因为对美术的热爱和好奇才选的这个专业,学了这门课让我觉得以后更要好好的热爱的专业,并为之付出奋斗,争取能够有所建树,不枉费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呵呵,自己写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文艺复兴看似一场文化运动改变的是中古世纪的艺术形式,其实背后隐藏的是新兴的【银行家】团体与罗马教皇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经济利益冲突。当越来越腐化的天主教廷为了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将手伸向佛罗伦萨商业领袖们的钱袋子时,这个极其富裕的阶层意识到了推翻神权正当性的迫切必要,于是希望运用艺术为手段去除教会头上的光环,文艺复兴运动得以展开。接着由于文艺复兴的影响切断了天主教廷向西欧最富有阶层贷款的财路,迫使习惯了纸醉金迷的教皇们急于寻找其他能够弥补他们巨大财政亏空的方法,【赎罪券】这个万恶的搜刮民脂民膏的宗教工具就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其彻头彻尾的欺性最终还是被一个叫做【马丁路德】的日耳曼僧侣所揭穿,并主导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可以说又是经济问题最终酿成了欧洲古老的【神权统治】遭受了重创而失去了以往的神圣性。那么,启蒙运动呢?这是一场发生在法国的思想变革运动,因为发生的国家与时间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像前两场变革之间那样存在密切的直接联系,但是其对于欧洲另一大政治力量【世俗王权】的撼动可说是天翻地覆的。法国的王权在当时可谓是欧洲的巅峰,太阳王路易十四高喊着【朕即国家】的宣言曾经让法国在高度君主专制下称霸一时。但是随着性格温和的路易十六掌权,极度集中的王权在法国却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由于新的法王无法平衡法国三大阶层(贵族、教士、平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国家运作成本不断加大以致最后要通过增加赋税来维持。但是这个经济措施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索。这边三级会议的结论还悬而未决,从巴士底狱传来的枪炮声已经惊天动地了。启蒙运动作为大革命的行动指南将一切阻碍法国发展的罪魁祸首全部归结于不可一世的【专治王权】,并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让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纵贯这三场欧洲影响深远的变革运动,其背后都隐藏着经济权属与【王权】、【神权】的不断斗争,也许是一个能够更好理解三大运动之间历史联系的好角度。

关于民族复兴的研究论文

文明的曙光——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文化撞击与文化自洽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曰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的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在价值伦理方面,很难说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差的。比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私有制里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到底哪个比较好?确实很难说。把人类文明分为先进的文明跟落后的文明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中国的文化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变为世界上相对落后的,也正是由于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器物发明的突飞猛进,经济基础快速提高,而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的提升却滞后了。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基础 因此,要讲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该分析中国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办法赶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经济学者,我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经济基础提高的可能性,是相当乐观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对于西方那些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随之缩小了。中国在 1979年改革前后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1979年之前,中国主张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此后的25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的成绩。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对于这一点,我也比较乐观。根据各种比较,包括人的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中国在2000年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水平。众所周知,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用了28年的时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尽管我不会过分乐观地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赶上美国,但是我完全相信,现在人均收入是美国的3%的中国,靠引进技术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可能达到美国的20%。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届时人民币很可能会升值,根据升值的数量预计,我国的人均收入很可能将是美国的30%甚至40%。如果中国在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那么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就会与美国相当。如果中国到那时人均收入可以达到美国的3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比美国高50%,如果那时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就要靠改革开放,要靠维持政治稳定,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再造内部自洽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也必须有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中国现有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如伦理、价值等会不会变成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障碍,或者说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提高的话,中国的上层建筑会不会随之进行创新、调适,变成一个新的内部自洽的文化实体? “五四”运动以后,大多数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顽固。他们批判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者孔子是顽固、保守、落后的,因为孔子讲“述而不作”,他不创新。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主张是与时俱进的,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不仅孔子是这样,儒家第二个代表人物孟子也是这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判断的标准还在于人自己的心。所以,孟子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但是,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后来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面对印度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而是把佛教的思想消化、提升,扩大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范畴;儒家学者除了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外,还增加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宋朝武力虽不强,但是在经济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朝的儒家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大师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但是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在那里停止。到了明朝,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学和心学的差异可以从对《大学》一书中“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找寻背后的道理。王阳明则认为 “格物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适应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要求的。 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的,并不是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是顽固、保守和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一、关于中国梦历史任务的表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十五大报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十九大报告二、中国梦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目标或者说,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已经完成);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持续进行);3、实现社会稳定(持续进行)。三、中国梦尚未实现的目标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完全统一,这是最棘手的任务;两岸统一之日,才是圆梦之时!2、在主攻方向全面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3、在文化领域真正赢得中华民族的话语权。不忘初心、同心同德、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论文

复兴之路 中国梦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震撼”“激动”“落泪”……这是我在观看、品味权利是时所感受到的话语。阅读复兴之路的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画卷。100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抗击非典,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苦干问题的重要决议,无一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到这里,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的,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自豪的,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文800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文800字,高分的范文也是有很大的技巧成分的,真实和虚构一定要分清楚,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写作技巧和方法,跟我一起来学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文800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70周年了,回首展望过去,我们走到这地步是如何艰难。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此后经历了将近100年的屈辱历史。我们怎么能不恨,怎么能不愤?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满足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情地朝着我们的祖国大地开炮。清政府的无能使得我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多少人憋了满腔不甘,多少人想把敌人赶跑,多少人为我们祖国的振兴做出贡献!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侵略者的本性在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每个人都愤起反抗,敌人推倒了一波,马上就有另一波卷土重来。而我们奋战了一个世纪,终于,换来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的事情。

1945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是用鲜血浇灌而成的,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生命换来的,是一万、十万、甚至百万千万的中国人抢出来的!三亿人民齐聚北京天安门,欢庆新中国的诞生。世界看我们的目光开始变得不同,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个地位。

纵观新中国成立的这70年,我们遇到过挫折,也收获过成功!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三大改造的成功,让我们在工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尝到了甜头。于是,我们发动了“大【跃】进”,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是过去的教训让他们的心情过于急切,最终因为急于求成而失败,而持续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放弃。我们吸取教训,尽量减少错误。于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它让中国富了起来!再后来,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更是和平解决了港澳问题,使这两个地区回归祖国的怀抱!

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的拥护下,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现在,我们祖国在各个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我国高铁更是国际上最顶尖的。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再也不用担心我们还会被欺负。每个人都对自己是中国人而有着深深的自豪感,我们可以骄傲地对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为我生在中国而感到荣幸”,我们可以抬起头,挺起胸膛坦坦荡荡地接受这荣誉。现在,我国更是出了许多青年才俊,正如习【大】大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作出的报告,青年才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各种研发团队,他们的核心骨干的平均年龄大多只有三十多岁,这令我们的祖国为他们感到自豪。

未来,我们会更加强大,让他国再也不敢欺负我们;未来,我们会更加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头,引领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我们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都为之震颤。

我始终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华。古代中国,曾经秦关汉月、唐疆元界;中华民族,曾经屹立世界、傲视群雄。然而,由于闭关锁国,国力日衰,饱经沧桑,历尽磨难!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是那样的无比软弱。她,沦为了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场所;她,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被迫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圆明园里,英法联军大摇大摆地把里面的东西抢光了,最后还纵火把它烧得一干二净;在南京,三十多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被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害了!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忘的危难关头,涌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生存而不断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丁汝昌以身殉国;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先驱,求索奋斗、浴血疆场。是他们,用一股股豪情,一片片忠心,发出了一声声震荡环宇的呐喊,抒写了一首首大海回波的壮歌: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壮举气吞山河;狼牙山五壮士,豪气惊天地、泣鬼神……终于,换来了天安门城楼,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戈壁滩上,“两弹一星”成功研制;香港澳门回归,台湾终将统一;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力挫群雄金牌第一;浩瀚太空,“神七”航天员成功漫步,月球火星上必定会出现咱中国人的身影;金融海啸,全球关注我们中国的一举一动!

同学们!圆明园那几根孤零零的柱子、外国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痛苦,是我们心中无比屈辱的记忆,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虽然,战争的硝烟离我们远去,但是,一幕幕黑色与屈辱的历史,我们决不能忘记!虽然,伟大的中华民族--东方的巨龙,正载着高峡出平湖的澎湃诗篇,载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憧憬,以惊人的速度向前飞奔!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奋斗!

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21世纪新的栋梁,祖国新的花朵。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是我们中华少年的责任!

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下简称“复兴”)。因此,“复兴”成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复兴”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它并不是回归中国昔日辉煌,而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重新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它不仅是某些经济发展指标的简单放大,而且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和国防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意义上的全面繁荣和进步;它是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重新开始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而不是对任何别的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威胁;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离。它是以超过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的人为主体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运动,对21世纪人类世界的影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将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辉煌古国在一度衰败之后复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人类文明史中,曾出现过许多古老的文明国家,如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在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产生的古老文明,无不发生过重大的历史断裂甚至消亡,其文化共同体的延继均为外力所中断而没能直接留存下来,而只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从未被外来力量所中断而一直生存并绵延发展至今。

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在渡尽劫难之后保持历史文化传统不中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复兴,这一历史现象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充分显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不断培育和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而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复兴”才必定得到实现,同时反转过来“复兴”的不断向前推进直至最终实现又必定会促使中华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复兴的中国必将重新恢复古代中国的开放传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充实、改进和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内涵,经过综合创新,真正建设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文化。中华文明将创下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旷古奇迹。

“复兴”无疑是对现存不合理世界文化格局的有力冲击和修正,从而改变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意识不断膨胀所造成的文化结构失衡或曰文化生态失调,它将使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明摆脱长期以来受鄙视、受压抑的地位,使古老中华文明的传统和价值再次得到肯定,这种自信心的恢复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出现,从而开创世界各国文化真正平等交流、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共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纪元。

“站起来”是一个历史使命,也是对世界的承诺。“复兴”将从根本上改变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的命运,并将使中华民族能够像他们的先人那样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国多灾多难。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时曾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主要还是指政治上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获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现在看来,这个“站起来”的任务并没有最后完成,而只有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复兴”,中华民族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综合国力的世界较量中完全“站起来”。

文明的曙光——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文化撞击与文化自洽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曰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的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在价值伦理方面,很难说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差的。比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私有制里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到底哪个比较好?确实很难说。把人类文明分为先进的文明跟落后的文明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中国的文化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变为世界上相对落后的,也正是由于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器物发明的突飞猛进,经济基础快速提高,而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的提升却滞后了。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基础 因此,要讲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该分析中国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办法赶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经济学者,我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经济基础提高的可能性,是相当乐观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对于西方那些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随之缩小了。中国在 1979年改革前后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1979年之前,中国主张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此后的25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的成绩。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对于这一点,我也比较乐观。根据各种比较,包括人的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中国在2000年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水平。众所周知,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用了28年的时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尽管我不会过分乐观地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赶上美国,但是我完全相信,现在人均收入是美国的3%的中国,靠引进技术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可能达到美国的20%。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届时人民币很可能会升值,根据升值的数量预计,我国的人均收入很可能将是美国的30%甚至40%。如果中国在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那么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就会与美国相当。如果中国到那时人均收入可以达到美国的3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比美国高50%,如果那时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就要靠改革开放,要靠维持政治稳定,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再造内部自洽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也必须有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中国现有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如伦理、价值等会不会变成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障碍,或者说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提高的话,中国的上层建筑会不会随之进行创新、调适,变成一个新的内部自洽的文化实体? “五四”运动以后,大多数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顽固。他们批判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者孔子是顽固、保守、落后的,因为孔子讲“述而不作”,他不创新。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主张是与时俱进的,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不仅孔子是这样,儒家第二个代表人物孟子也是这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判断的标准还在于人自己的心。所以,孟子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但是,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后来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面对印度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而是把佛教的思想消化、提升,扩大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范畴;儒家学者除了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外,还增加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宋朝武力虽不强,但是在经济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朝的儒家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大师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但是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在那里停止。到了明朝,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学和心学的差异可以从对《大学》一书中“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找寻背后的道理。王阳明则认为 “格物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适应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要求的。 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的,并不是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是顽固、保守和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 索引序列
  • 关于复兴主题的论文
  • 关于复兴的论文题目
  • 关于文艺复兴的研究论文
  • 关于民族复兴的研究论文
  • 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