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工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工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工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浅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与思考论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搞得好,经济就发达,人民群众就富裕,各项事业就欣欣向荣。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才能从整体上、全局上搞活县级工业企业。要通过现有资源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的流动重组,使县级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5、联合引进与嫁接改造相结合。搞好内资的联合引进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是县级工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鼓励优势业、名牌产品和国内投资者以内联、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改造老企业或新建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主动参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工业发展的论文

工业工程学科产生于美国,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在这些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工业发展的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 在新思维、新技术、新需求、新市场不断涌现的时代,在瞬息万变、互相追逐的市场竟争中,企业仅仅拥有资源是不够的,必须讲究效率、有速度,才能捷足先登,抢占制高点、为帮企业制定营销规划和进行生产安排,工业工程专业便在制造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受重视,许多企业希望拥有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来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规划管理设计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学科产生于美国,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在这些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为工业工程下了一些新定义,用以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职能。其中我国学者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为:工业工程是以系统科学和运筹学为理论基础,从技术角度对各种系统(主要是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优化、评价和实践,以达到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整体效益的目的。下面就对工业工程涉及的管理、规划与设计进行浅析

1、项目管理

在一个项目中,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为了确保成功,要求来自不同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理位置上有一个整体的沟通。在项目管理中,主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

随着项目过程和项目生命周期的集成出现的项目管理方法学中,首先确定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施行过程的哪一个部分;其次指派专门人员完成各个过程或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人员都要进行特定工具或特定技术的培训;最后将各个过程所需的信息输入或传出给负责项目的人员,以保证项目参与者良好协调的信息流和很好的沟通。一系列设计严密的过程由适宜的信息系统支持且由训练有素的团队执行,那么该组织定会有很大的竞争力。

成功的项目管理要求成功的进行项目范围和成果范围的计划、执行、控制。而建立团队和组织学习在项目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一个清晰的流程,并知道如何在过程中正确的走每一步,这样在项目管理中才可以取得卓越的绩效。

2、产品规划

规划与产品整合开发。当前市场的特性是: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迅速增长的商品复杂度和极度变革的技术创新。在创新周期逐渐缩短的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投资回收期也在不断缩短。这样,时间就成为目前最富挑战的因素。企业如何快速成功的占据市场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加速创新产品的开发,而产品原型的生产则成为了快速开发产品的关键。

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特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正确的组织形式、流程的实施、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协调以及产品开发流程的结果。这些独立模块在有一个大致边界后可自由发展至成熟,但这些带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整个项目过程的同步等问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①过程计划,计划是规划各种过程的第一步,在涉及一个复杂的研发项目时,过程的计划是必须的。目前已经开发出的面向小组的项目计划系统(TOPP)的协调是通过单一通道下的计划来实现的,它实现了面向阶段和面向结果的集成,并且可支持计划制定者来协调快速产品开发和研发中的全局性工程项目。②物理原型。③数字原型。

总体而言,建立整个系统的物理或者虚拟原型极其重要,尤其在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掌握了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和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之后,还要考虑研发队伍成员之间的通信与协作问题。在研发创新性产品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为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3、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规划与设计

以人为中心的3个基本目的。目的是:设计应该促进人的能力提高、应该帮助克服人的局限性、培养人的接受能力。这些即勺应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初始设计阶段成为设计人员的驱动性思维。运用以人为中心的框架会保证产品或系统的生存性、认可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成功

面向制造的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的目标在于在早期的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可生产睦的问题,以便在较短的交付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吸引顾客并满足顾客需要。面向制造的设计将被运用于工业环境中,所以我们要关注提高工程师个体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促进设计与制造小组之间较好较早地交流沟通。

4、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工业生产的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工业工程不断吸收新技术,以适应全球化的工业生产。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新形势下发展要求。

多学科融合加快。现代生产日趋复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促进了工业工程学科大量的引进系统的科学思想及系统的工程理论和方法,广泛吸收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如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专家系统以及生物力学、心理学、运筹学等,使工业工程这门综合性学科不断充实完善,日趋现代化。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工业工程的研究应用领域遍及生产工程、物料搬运与存储管理、工厂与车间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价值工程、可靠性工程、投资分析、财务分析与管理等各个生产领域。近年来,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扩大到如流通、商贸、服务业、非盈利性组织等非生产制造领域

研究手段日趋复杂。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新的工业工程研究手段不断出现,其研究方法也日趋复杂。如传统的数字仿真只能得到用数字表示的仿真结果,以及相应的二维图像,其应用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最新的仿真技术可以将仿真与虚幻现实技术结合,将设计者置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使其能“身临其境”地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实施时间、避免反复的设计。模糊数学、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也不断引入到方法研究中

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其中心问题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生产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角色,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速、高速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这些人类工程学的课题也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

5、结语

当代全球竞争的热点已由硬资源(物质资源)转向软资源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争夺的焦点不仅是占有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面临21世纪,强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将使制造业能够灵活、快捷地适应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灵魂,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使工业工程学科更加充实,更加完善,更加普及。随着制造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的展现,工业工程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必将出现重大突破和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水家等.工业工程方法从入门到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郑立等.工业工程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论文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国工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产品出口持续下滑,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生产增速在年初跌至近十年最低点。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的'持续作用下,工业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局面,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不断明朗并得到巩固,全年工业运行呈现出“前低后高”走势。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二季度增长,三季度增长,四季度增长18%,工业生产回升向好态势基本确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上月回落个百分点;环比增长。

轻工业增长平稳,重工业反弹强劲。轻工业受国内消费需求拉动运行平稳,全年增长,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重工业从二季度开始表现出强劲回升势头,全年增长,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12月份,轻、重工业分别增长和,比上月回落个和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率先回升,中西部地区实现两位数增长。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和。12月份,全国26个省份增加值增速超过20%。

产销衔接较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与上年持平;12月份,全国产销率,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口下降一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2882亿元,同比下降,其中前8个月降幅均在13%以上,9月份以后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降幅持续收窄,9、10月份分别下降和、12月份转为增长和。

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工业投资万亿元,同比增长,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其中制造业投资万亿元,增长。

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回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从上年四季度开始大幅下滑后,4月份开始回升,12月份累计比3月份上涨。全年工业品平均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其中11月份同比下降月份增长。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当月增长3%。

企业效益状况明显改观。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3270亿元,同比下降。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万亿元,同比增长;应收帐款万亿元,增长14%。

原材料工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上半年低位回升,下半年特别是进入四季度,在去年同期生产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加快增长,年末增速恢复到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同比加快个百分点;12月份增长,增速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20%以上。1—11月,原材料工业实现利润5276亿元,同比下降。

冶金。上半年生产震荡调整,下半年持续回升,四季度增速达到20%以上,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比上年加快个百分点。全年粗钢产量56784万吨,同比增长,日均产量156万吨。钢材产量69244万吨,同比增长。1—11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1433亿元,同比下降,降幅比1—2月缩小个百分点;亏损面由1—2月的缩小到。

建材。总体运行态势平稳,生产增速各月均保持在13%以上,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据中国建材协会统计,生产水泥164559万吨,增长16%;生产平板玻璃57515万重量箱,下降。1—11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346亿元,由1—2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

有色。随着市场需求回升,有色行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2681万吨,同比增长,一季度日均产量万吨,二、三、四季度逐季上升到万吨、万吨和万吨;电解铝、电解铜产量分别达到1299万吨和425万吨,同比增长1%和。铜、铝进口量大幅增长。有色产品价格持续回升。

化工。化工行业生产形势总体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下半年运行情况继续好转,主要化工产品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全年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同比加快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烧碱、纯碱、乙烯产量分别增长、和;化肥、农药产量分别增长和。1—11月,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687亿元,由1—2月下降转为增长。

装备工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在投资拉动和政策推动下,生产增速温和上升,其中汽车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利润加速回升。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其中头两个月增长,此后逐月攀升,从5月份开始连续8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11、12月分别增长和。1—11月,机械行业实现利润6018亿元,由1—2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通用设备生产总体向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作用显著。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300万辆。船舶生产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消费品工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在国内消费支撑下,消费品工业总体运行态势平稳;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减缓了轻纺等产品出口大幅下滑趋势。全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12月份增长。1—11月,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7675亿元,同比增长,比1—2月加快20个百分点。

轻工。生产平稳上升,效益状况好于整体工业。全年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其中11、12月份分别增长和。1—11月,轻工行业实现利润4846亿元,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食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家电产品产销两旺。

纺织。全年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3%。国内棉花价格总体攀升。

医药。全年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

烟草。全年烟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电子制造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由于外贸依存度高,电子工业在工业大门类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明显,生产持续低迷,回升相对乏力。全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11、12月份分别增长和。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18215万台,增长,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手机61788万台,增长;彩电产量9966万台,增长,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集成电路416亿块,同比下降。

出口交货值降幅收窄。全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降幅比年初1—2月收窄个百分点;其中,11、12月份分别增长和,结束了此前连续12个月的出口持续下滑。

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力量,但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质量不高、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分类不够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改善现存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从而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社会体育的进步。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运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推进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精神需要得到提高,所以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基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分析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完善和发展的途径,从而在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指导员发展存在的不足

1、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速度较快,从业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人员的素质状况存在问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国家标准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要在初中以上,但现实的情况死存在很多初中学历水平一下的体育指导员。并且,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指导员资格后不在进行后续的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指导员的指导理念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2、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偏高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比例偏高,很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老年人,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需求情况却是相反。青少年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体现出目前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

2)文化程度结构偏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是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具备初中以上的学历水平。虽然存在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低于标准要求,但这是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相联系的,且比例较低。然而,我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并不能只是符合最低标准,应该培养具有高学历的指导员。目前,在不同学历层次下,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较也偏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结构是偏低的,这种现象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3)等级结构偏低,从业年限较短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等级的区分,其中国家级的占比小于五分之一,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是不合理的。此外,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从业年龄普遍较短,其中很多的体育指导员还只是兼职。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这不利于社会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4)地域分布结构不合理基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发展体育的意识水平也不平衡,进来出现了有些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也存在高低之分的现象。从地域来看,我国东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从城乡来看,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数量多于乡村,指导员的素质也普遍高于乡村。但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的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目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问题急需改善。

3、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不够明确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具有国家级和一、二、三级的级别区分,但并没有划分具体的体育项目类别,这无法满足不同项目类别的人员的需求,也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级别是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划分的,但并不适于社会体育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对象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基本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就导致了其指导对象对指导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普遍不高,指导员是哪个等级并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每个指导对象的运动喜好可能不同,比如足球、篮球、田径等。然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运动项目类别方面并没有进行划分。

4、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混乱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在一步步制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是由体育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但体育部门不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定管理单位,这就导致了管理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和交叉管理现象,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些管理部门对于区域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导致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处于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同时这也导致了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得不到监管,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此外,目前很多人对社会指导员这个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体育指导员的薪酬也没有得到规范,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做社会体育指导员。5、培训模式和内容不科学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短,实践也缺乏指导。一方面,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资格后,忽视后续培训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培训模式是二、三级进行自学,然后进行考试。国家级和一级是由国家的体育总局与各地区的主管部门组织进行集中的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很多的内容,指导员无法消化所学的.内容。此外,由于培训的次数偏少,每次培训的人数也少,并且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不利。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问题的对策

1、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育指导员从业人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仍是相对较少的,我们还需要培养和提高体育教育指导员的数量。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较少,与指导员的质量偏低和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少和质量整体偏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培育优秀的体育人才。社会要提高体育指导员的薪酬待遇,加强其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社会地位,促使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面对从业人员要进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员的专业水平。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要加快培养年轻人才,优化队伍的年龄层结构。其次要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运动意识,落实全民健身的观念,同时要通过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和器材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人才,优化学历水平结构。

2、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只存在级别的划分,没有项目类别的区分。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等级的划分,应根据知道对象进行划分,如指导孩子,青年人,老人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指导员类别。此外,指导对象对体育项目的个人喜好不同,但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可能擅长每个项目。所以,应根据体育项目类别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划分。

3、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

培训对于任何行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我国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应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机制。首先,应设立特定的管理机构,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制定培训方案,考评培训的结果,并定期对体育指导员的资质和指导行为进行审核。在培训次数方面应适当的增加,增加培训的人数并提高培训的效果,但又不会流于形式,给体育指导员的日常工作造成负担。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应该在注重理论知识,在教授培训对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在培训结果的考核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

4、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

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依赖于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发展就需要为行业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体育指导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明确或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此外,应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社会对违法和违规的行为进行举报,相关的部门要及时调查和处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面健身的重要推动者,对于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是改善现状,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我们要不断地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善和解决的措施,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劳毅.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40-41.

[3]庄永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的研究[J].体育导刊,2004,(8):14-16.

[4]李相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7,13(4):12-14.

[5]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8(1);30-32.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2、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内 容 摘 要(选题动机)我国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54 KB 日期:2008-03-08 7、 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的活力 3第一节 民营企业发展简史 3第二节 民营企业的优势 6第二章 “草根”与“贵族”—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障碍 10第一节 举步维艰 10第二节 全... 类别:其他 大小:153 KB 日期:2008-02-24 14、 家族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人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中心任务。我国家族制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上普遍存在家族化倾向,这种选择有其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本文对家族制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激...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3 KB 日期:2008-02-19 15、 绿色物流与企业发展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绿色物...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8-01-28 22、 外贸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 摘 要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1 KB 日期:2008-01-15 23、 论信息经济环境下新的企业战略模式 摘 要互联网的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经济的形成,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使企业生产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商业环境带来的挑战及新现象入手,引出企业竞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4 KB 日期:2008-01-14 28、 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和对策分析(硕士) 摘 要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经济格局的形成,民营经济在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获得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00 KB 日期:2007-12-21 34、 中小企业规范化管理成套解决方案 目 录前言1.目标体系.…………………………………………(1 – 9)1.1公司总目标及分解 ……………………………………………………….…( 1 )1.2市场部目标体系…………………………………... 类别:其他方案 大小:170 KB 日期:2007-11-28 41、 皇明企业文化手册 导 言哲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太阳对于人类不可或缺。给予地球生命与温暖,以无限的热情亘古存在,无论白天或夜晚,默默地燃烧且更新着。 日出有信。每天清晨自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亿万年不曾... 类别:发展规划 大小:41 KB 日期:2007-11-19 4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目前,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1 KB 日期:2007-10-31 56、 民营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10-21 57、 2007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权威性,促进研究成果向行业生产力的转化,2006 年11 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决定共同主办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因此百强系列研究工作将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 类别:行业研究 大小:200 KB 日期:2007-10-21 58、 200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 研究组”,自2004 年开展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四年。百强研究成果... 类别:行业研究 大小:252 KB 日期:2007-10-21 59、 企业并购风险及防范机制 摘要相对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企业并购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企业并购理论在中国还不成熟。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经济转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所以中国企业并购理论也明显地带上了转轨经济的历史特...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7-10-17 60、 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家族企业在共同经济利益的感召下,依靠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3 KB 日期:2007-10-17 61、 论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困难与对策 [摘要]:中国入世后,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家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旨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以增强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各行各业均肩负着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4 KB 日期:2007-10-17 66、 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等,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其次文章重点研究了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发展战略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28 KB 日期:2007-10-11 72、 试论我国企业绩效管理 内 容 摘 要绩效管理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之一,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纷纷想要跨出国门,却苦于管理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掉”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7-10-04 73、 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手册 部门职能1、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2、 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奖惩、任免、储备3、 公司《管理手册》修订4、 岗位职责、考评标准及考核5、 薪酬设计、制定6、 岗位编制管理7、 企业文化建设(《大中... 类别:人事管理 大小:49 KB 日期:2007-10-02 74、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用评估 摘 要电子商务本身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们固有的消费与购物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国际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还很不成熟,社会信...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6 KB 日期:2007-09-30 75、 110~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验评(企业标准)标准说明及表格填写范例 1、本验评标准是按照一个新建500kV及以下变电站的规模和内容进行编制的,共划分了16个单位工程,在实际使用时,单位工程的划分及数量可根据变电站工程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删减和增加。 2、本... 类别:建筑工程 大小: MB 日期:2007-09-26 76、 家族企业成长的障碍与对策 摘要:家族企业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社会范畴。家族企业的成长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家族企业在我国从无到有,已大量存在。目前,中国的家族企业正处于企业...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9-23 77、 浅谈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近几年来出现频率非常之高的话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 KB 日期:2007-09-23 78、 家电企业分销渠道的优化与创新 摘要:当今家电行业是我国竞争最为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也较为充分的典型行业,随着家电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多数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家电企业利润水平也逐年降低,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为...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54 KB 日期:2007-09-23 79、 河北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三项制度”(责任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近282页.2007年8月9日编制一、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1.企业经理2.公司党委书记3.主管生产副经理4.企业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5... 类别:安全专项 大小:230 KB 日期:2007-09-21 80、 中小企业销售人员激励问题的探讨 摘要:一个企业的销售团队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的命运取决于一个销售团队,一个销售团队取决于一个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销售人员的激励是影响销售人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直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4 KB 日期:2007-09-20 81、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大企业难以取代的作用。我国现已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共同体中的一员。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7-09-20 82、 浅谈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激励问题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转向人才的管理。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主宰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把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然而,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 KB 日期:2007-09-20 83、 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研究 摘要: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领航人,是领导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带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备的精神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和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上已有了快速的发展...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9-20 84、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视,绿色营销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绿色营销,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现如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7-09-20 85、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9 KB 日期:2007-09-20 86、 XX企业管理公司6s全套资料 6sigma概念Ⅰ3sigma水平的公司 6sigma水平的公司销售额中10~15%是损失费用百万中有66,807个不合格品依靠品质检查保证高品质需要很多费用不能按体系进行承认并满足于99%内部决定C... 类别:后勤管理 大小:175 KB 日期:2007-09-20 87、 企业集团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白皮书 目 录方案特点 3企业需求背景分析 4系统建设的意义 4用户需求 4网络环境 4接口形式 5网络结构 5系统建设规模 5组网方案 5基本配置、需求 6技术要求 6MCU 7会议终端 8视频会议系统说明... 类别:企业MIS 大小:469 KB 日期:2007-09-15 9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中小企业问题。各国经济发展表...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81 KB 日期:2007-09-10

企业发展理论分析的论文

(一)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的转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此之前市场竞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战略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不变,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竞争产业并给以合适的定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测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映。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关键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结构战略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适用于产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比较稳定的阶段。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之间的相对关系不断变化。同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大得多。这种差异显然不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企业内部要素决定的。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产生了众多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论、企业动态能力等。它们的概念虽不同,但这些理论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理论界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其中有静态内生论和动态内生论之分。

(二)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黑箱”,企业之间没有差异。波特理论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而企业资源基础论突破了这个理论范畴。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

新古典经济学和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前提假设之间至少存在以下重要区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和能力(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当某种资源或能力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会上升,市场上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增加。企业资源基础论虽然并不否认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供给确实具有完全弹性。但他们认为由于某些资源和能力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等特点,使得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供给无弹性(Barney,Firm,1991)。这就意味着拥有那些供给无弹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将会获得超额利润,供给无弹性就成为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Peteraf,1993)。200多年前的里卡多也研究了此类问题。在肥沃土地的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里卡多通过分析农场的赢利能力,研究了供给无弹性的生产要素是如何影响农场利润的。只不过里卡多认为,只有有限的几种生产要素才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而企业资源基础论则认为凡是满足了上述特点的资源和能力都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即除了土地以外更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供给无弹性的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为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6年,Barney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提高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内容,形成了著名的“战略要素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信息;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供给无弹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吸收所有的利润。企业为了获取经济租金,就必须在不完全的竞争性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资源和能力。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用来解释所有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更有帮助。

进化经济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东西。比如,进化经济学中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或能力。如果将能力定义为企业使用资源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才能,那么规则和能力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另外,两者都认同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是超额业绩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两种理论中,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的依赖路径,也即企业的知识拥有状况使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在许多方面相互区别开来,使它能够制定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的战略。而且,企业资源基础论和进化经济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企业绩效论。

与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资源基础论打开了企业的“黑箱”,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资源所组成的,而大多数资源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积累,因而企业间才会产生差异;并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

沃纳菲尔特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中提出,资源一般包括品牌名称,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知识,有技能的雇员、贸易合同、高效率的工作程序等。科里斯和蒙哥马利认为(Collis&Montgomery,1997),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在竞争性的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很容易购买到的一般要素投入,也可能是高度差异化的、需要多年积累且很难复制的资源,如品牌。他把资源分为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资源基础论认为,这些资源必须“是战略性资源”,也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来源。战略资源必须具有4个基本特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资源基础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某个产业内的某个企业根据所控制的资源是异质的;二是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不能完全流动,而且资源的异质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有一些资源基础论的代表认为:企业为了进一步获取持续的“异质性资源”,就必须对竞争对手可能存在的模仿行为进“行隔离”“或绝缘”。即形成“隔离机制”,通过设置能够组织或缓解市场竞争并能有效保护稀缺资源的各种形式的时滞、信息不对称和壁垒,以获取静态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杰伊·巴尼是资源基础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巴尼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论为基础的而发展起来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从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

虽然资源学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然而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的源泉,竞争优势与大多数资源之间不可能都存在因果关系。针对资源基础论的不足,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从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源泉,发现隐藏在资源背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资源变成抽象的核心能力,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Prahaladand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有3个主要的特征:一是核心能力具有充分的用户价值,可以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三是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为企业通向多个市场提供支持。在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又使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收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核心能力,它来于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各种技能的有机融合。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一般逻辑推理也可用于表述与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应当具有:

(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该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说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给最终用户带来新增价值或提供根本性的好处。企业环境的改变会威胁到核心能力的价值性。

(2)异质性。核心能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价值的创造还以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其他资源为基础。

(3)不能仿制性。核心能力通过两种独立机制阻止仿效,一种是与资源的特殊性质(如社会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等)有关;另一种是通过采取多种战略措施(如专利、品牌、保护性合同条款、商业秘密等)来保护其有价值的资源。核心能力一旦被仿制,与此有关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4)难以替代性。替代品常常会威胁到核心能力,使企业间竞争优势重新定位。

(四)知识基础理论

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时而会出现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核心刚性指快速的环境变化中,核心能力常常无法随之改变,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非但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桎梏。因此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企业能力与环境的融合进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能力基础理论所指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各种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别、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在表现。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应是难以模仿的,即企业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它具有3个特性:一是过程性,如果竞争者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是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更是难以模仿的;二是完整性,企业中明晰的知识是与默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明晰知识,而没有认识到默会知识;三是不明确性,在模仿过程中,竞争对手总希望发现并模仿核心因素,但默会知识往往起关键性的因素使那些想模仿的企业不能确切知道模仿什么,如何模仿。企业知识基础论还认为,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或历史依赖性。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但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积累的组织或者说知识的集合体,企业间的绩效的差异来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企业能力的差异。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效应的实现是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所以组织的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企业培植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在企业最终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又具有难以模仿性,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所以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是竞争优势的根源。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

(五)动态能力理论

当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时,也就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企业知识同样如此。然而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现在拥有的核心能力、知识可能并不适合企业未来竞争的需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使企业精心培育的核心能力隔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核心能力的稳定性和企业资源、知识的刚性与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致使核心能力、知识理论陷入了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蒂斯、皮萨罗和舒恩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是指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公司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整合、重置,使之能跟上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能力理论旨在企业培育其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关注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便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提升、更新,是一种竞争优势“动态内生论”。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一是开发企业现有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现存的企业独特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优势、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企业惯例中。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而开发新的能力要求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纵观资源基础论的各种观点,他们都是以资源为中心来研究企业,充分重视了企业在竞争体系中能动主体的地位。企业资源论、核心能力论、知识基础论和企业动力能力论四个流派是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都认为企业成长和使企业可能拓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密切相关。摘要:有关企业发展的理论流派众多,形成了理论丛林。用企业经营环境发展变化这一线索清晰地梳理这些理论,可以认清企业发展理论演化的规律。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从资源基础论到核心能力论,以及后来的知识基础论和动态能力论,都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演化发展起来的。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论文提纲,希望能帮到大家。

目前已进入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在战略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只有这样民营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发展过程中“无战略”或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民营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大量的事实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研究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基于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有效协调自己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所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即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德鲁克曾简单的说,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企业的任何行动都得服务于它的战略,不能在战略产生之后还跟着热点走。前一段时间部分民营企业不切合实际,“纳米”热了跟着“纳米”走、“网络”热了跟着“网络”走、“生物工程”热了跟着“生物工程”走,炒到最后,只有概念而没有产品。

(二)企业发展战略是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主要规范

目前因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制订长期发展规划,所以对职业经理人就没有这项考核的指标,经理人只顾企业的眼前利益,拼设备、耗资源,从不考虑企业长期的发展问题,这样就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

(三)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所依据的基础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自主行为,其行为的依据都是这个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而不要有随机性,一旦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后,它就会作为企业未来很重要的判断企业经营行为和选择经营方向的一种基本依据。部分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权往往集中在老板一个人的手中,因此极易造成决策失误。

总的来说,要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它作为企业行为的基础,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合理的依据就是它。从管理制度的观点来讲,企业发展战略就不只是目标,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规定了一个企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确定企业应该怎么走。

三、企业发展战略内容的研究与制定

近两年的经济情况表明,中国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资源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获取,市场趋于饱和状态,这就要求中国的民营企业在面临权力构造、市场培养、能力形成、世贸冲击四重压力下寻找和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应从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资本融通发展战略、资本运营发展战略等六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一)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如何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在未来的产业定位上是搞一个产业、还是搞多个产业,即选择专业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其次还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地域选择范围问题。

1.发展战略经营领域的选择。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的问题木在于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搞多元化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是否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道路,应取决于当时企业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同时该企业目前发展的产业拥有扩张的力度和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企业就完全可由专业经营走向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2.发展战略地域范围的选择。

(l)同行业领先企业。在行业前景看好的条件下,应坚持走专业化经营发展战略,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在经营地域上不断扩展,从局部到全国,从全国到跨国;在行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应选择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选择相关性较高的目标进人,并逐渐实现在目标行业内居领先地位。

(2)全国范围内的领先企业。这类企业首选战略应该是跨国经营,将其在中国积累的能量扩展到可释放的国家或地区。

(3)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这类企业应该坚守自己现有的行业领域和地区范围,选择同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作为标杆,主动地运用标杆瞄准策略,使自己在现有的行业领域或地域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市场地位。

(4)面临困境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战略绝大多数是分离、重组、出售或破产清算,也就是说需要重新调整产业定位。

(二)市场发展战略

所谓市场发展战略,实际就是企业开拓和争夺市场的全部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其措施和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抢占统治权。抢占统治权的目标是争夺市场“领导权’战者是取得市场及产业垄断权。杜邦公司经过15年艰辛的科学研究之后,终于发明了一种真正的人造纤维一尼龙,该公司立即投入了所有的资源来抢占统治权,它开始建造一家又一家的化学工厂,并在传媒上大作广告,因此杜邦公司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塑胶业。

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近期在全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加速建立加油站,其目的就是抢占市场统治权,抵御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同行业抢占我国市场的风险。

2.模仿与柔道。模仿与柔道的思路是在原创者留下疏漏的地方入手进行攻击,从而占领市场。巧妙的“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它比原来的创新者更好地理解了创新的真正含义。个人计算机原是苹果公司的设想,但IBM公司利用这一设想着手设计了一种成为个人计算机行业的标准机器,以求垄断或至少是控制整个领域,结果就产生了PC机。

“柔道”的战略是用巧力以柔克刚。早在1947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意识到晶体管即将取代真空管,当美国的各大制造商们还没有做好转化晶体管的产品时,日本索尼公司以万美元的低价从贝尔实验室的手中购得了晶体管的制造和销售权,最终占领了美国的收音机市场,索尼公司利用同样的战略进军电视机、摄像机的市场。

3.构筑要塞。“构筑要塞”的目的则在于“固守阵地”,使自己免遭外来者的挑战和入侵,其主要战术为“关卡战术”、“技术战术”、“市场战术”。

将“汉堡’做进标准的生产线,让全世界的人吃到味道完全一样的“汉堡”和“乃昔”,这就是麦当劳的标准,谁想用麦当劳这个标准,谁就需要付给麦当劳钱,也就是说麦当劳设置了这个关卡。另外,利用技术专利和特殊的销售手段,也可为企业构筑要塞。传播百年口味和美国百年文化,这就是风魔全球的可口可乐饮料,可口可乐公司自1886年就设置了由14种原料组成的可口可乐配方的关卡。

4. 创造新客户。创造新客户是~种商业新策略,主要目的在于推出“创新”。其主要手段:(1)创造实用性。如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方式;(2)利用价格的优势。中国联通用户的增加,主要是价格优势的体现;(3)动态调整。“顾客就是上帝”,我们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调整我们的销售和服务思路;(4)满足客户的价值观。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让客户觉得值。

(三)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价值。企业利润的活动,即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对所要实施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谋划,它具有全面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其内容包括:

1.产品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是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创新。其步骤为:一是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到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功能?用户的需求是显在的、还是潜在的?用户的需求是上升、还是下降?需求的分布如何?等等;二是产品创意开发。企业从各个创意源中搜索,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意进行综合评估;三是新产品实体开发。其内容为新产品实体设计、试制及产品的延伸;四是新产品商品化开发。其目的是将所开发的新产品变为市场上可以销售的商品,实现马克思所称的“惊险一跳”。

2.工艺创新战略。工艺创新的目的是保障产品功能、质量、结构、投入产出比及规模的要求;经济合理性的要求;产品可靠性的要求。

3.高新技术创新战略。高新技术创新是将高技术成果商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高新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领航带路人;二是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三是企业要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的人才;四是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五是项目选择是关键中的关键;六是企业尽可能地得到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七是较快地进入市场;八是加强技术服务。

(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正确的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是驾御好一个组织的最基本的手段。目前民营企业的领导人花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上的时间,因为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而难以消弥,这也是民营企业所面临共性的问题。因此,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l.工作能力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这就一方面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在培训员工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伸为宪法》也好、《远大宣言》也罢,都是将企业的文化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其目的就是确保员工融入独立的企业文化体系之中。

2.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我们的民营企业往往用很高的条件去引进外边的人来,其后果会造成引进与培养中出现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负作用,实际企业的内部就有这样的人才,其实一些国际著名的公司是极其注重培养内部人才的。

3.流动与引进相结合。企业人员相对的流动则会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流动过速会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4.工作性管理和非工作性管理相结合。要将员工融入于企业之中,就要对员工非工作性的活动有所了解,甚至进行管理。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在放长假期间宁可拿钱组织员工搞一些集体活动,这对一些关键性的人员尤为重要。

5.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将企业的“人员”转变成“人才”,也就是说将企业的每位员工的能量尽量释放出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二者不可忽视。

(五)资本融通战略

资本既包括债务资金,也包括资本资金,而资本融通既是债务资金的融通,也是资本资金的融通。所以资本的融通战略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的关系。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形成了企业的资产。如果这两个关系处理不当,对企业就会有消极的影响。因为债务资金过高时,往往债务会拖死这个企业,如韩国大宇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超过300%以上,企业出现危机时,债权人立刻出面干扰,要求撤回资金,造成企业因资金的短缺而被迫停产;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企业为银行打工的局面。当然,资本资金太高,往往体现在社会资金 的利用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用,对社会的资源利用率不高。

2.不同种类的债务资金的相互关系。企业债务有银行债务、财政债务、公众债务、社团债务、法人债务等。其中银行债务和财政债务的风险要小一些,但是公众的债务风险要高一些。同时,从使用的成本看,银行债务的成本要比公众债务的成本小。另外,从对内债和外债的风险分析看,因为外债受汇率的影响,而且外债到期必须还,因此外债的风险比内债要大一些。但不同债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最好是不同债务之间形成一定的合适比列。

3.不同种类资金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资本金的构成由法人、机构和自然人共同出资是比较合理的,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资本金的集中度和分散度的比例关系。目前,国内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普遍存在,国有股减持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老板的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也必须相对的改变,这样可使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实际上把处理好资本金的关系,作为搞好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制度。

(六)资本运营战略

企业要加速发展,就应当由生产经营的领域扩展到资本运营的领域。对于民营企业的老板,就应当由“企业家”转变成“资本家”。东方集团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走了一条从最初的房地产业、企业上市、资产重组、最后涉足金融领域的道路。一般来讲,资本运营战略的选择实际上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资本运营的目标。资本运营的目标:一是为企业体制和企业生产结构服务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都会涉及到自己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要利用资本运营为自己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服务;二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目标。部分企业为了扩张自己的生产经营,搞资本运营是一条快速的捷径;三是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直接服务。买卖企业也好,甚至进入资本市场炒股也好,就是为了直接使利润增长。

2.资本运营的方式。资本运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资产重组;二是资本交易。如果为了实现改制、结构调整和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服务为目标,那么往往就选择资产重组的方式;如果要是为了直接获取利润,那么就选择资本交易的方式。 3.塑造资本运营的平台。如果没有资本运营的平台,就很难搞好资本运营这项工作,所以搞好资本运营就要塑造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资本运营平台。建立资本运营的平台有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进入并控股金融机构;二是拥有相应数量的上市公司;三是进入并控股相应的基金。这样就给资本运营做好了进口和出口的准备。

总之,以上六个方面浅谈了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同时在制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前景,一是加入WTO的规则肯定对民营企业经济会有良好的影响;二是国企改革也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三是西部开发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四是北京申奥的成功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因此,民营企业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和切合实际地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参考一下平遥古城的发展1:安全问题,消防差2:WC问题3:旅游车的管理4:公共卫生5:黑导的问题

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业发展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业发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各项政策逐渐完善,国际型的旅游企业逐渐进入我国,这也有助于国外的电子商务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在我国的普及。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当前电子商务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分析,在探讨电子商务对旅游业的影响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旅游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

电子商务;旅游业;影响;问题;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对市场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机会与挑战,不但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促生了很多新型的行业,电子商务对旅游业的影响非同小可,对旅游企业、结构、规模、方式以及消费者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企业以及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产业的变革迫在眉睫。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业的探讨与分析,有助于提高旅游业自身的质量以及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优化旅游产业的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1.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的兴起较晚,而旅游业的电子商务化更是晚于其他的发达国家。21世纪初,旅游业电子商务才真正的步入正轨,随着旅游企业的增多,使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市场的开拓和消费者的维护与营销逐渐扩大,进而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下,我国的旅游业电子商务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标志之一是旅游网站的建立逐渐地趋于完善,功能的健全与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得旅游企业与消费群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同时第三方服务的进入,比如附加产品、各类服务、物流、交通、住宿等,也使得旅游业的电子商务化进程逐渐增加。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讲,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各项的服务保障措施还有待健全,旅游业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水准。

2.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通过近几年的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企业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地增加,尤其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使得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虽然挑战时刻都在来临,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机会,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人们综合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的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在未来的数年内,电子商务下的旅游业将会以全新的服务、更优质的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来面对未来时代的变革和市场的变化。旅游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必然,同时电子商务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则会更加的深刻,电子商务与旅游业的结合会更加的紧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左右着产业机构的调整,而旅游业附属于第三产业,更多的倾向于服务行业,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则会严重的制约人们的旅游观念,同时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普及,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消费需求水平

目前从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来看,人们的普遍收入均值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准。因此,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是呈现缓慢的状态,对于休闲、娱乐、服务等要求随之降低,消费者的需求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更是捉襟见肘,所以,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很高这也影响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的速度。

3.缺少信用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人们都抱有警惕的心理,如果在旅游业中,不能以良好的信用作为保障,消费者根本不会买账。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介披露的一些负面新闻,更是使得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业产生了质疑。所以,如果旅游业相关企业以及部门,不能将信用问题解决,这一定会影响我国旅游业电子商务化的进程,使得电子商务这个有效的工具不能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4.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现有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从事旅游业的企业逐渐增加,一些旅游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急需专业的人才,使得相关的人才供不应求,客户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不断的增加,竞争对手的手段与方式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得企业对综合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并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还未成熟,规模与效益还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从事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使得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这也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应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业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宏观环境,整合旅游企业

我国的旅游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首先可加强与传统企业的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加强自身的实力,同时进行多方合作,收集相关的旅游数据,建立可靠的数据库,为日后的旅游业管理提供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帮助;同时,企业须以竞争为导向,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增强旅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国家也应该完善关于旅游业方面的政策法规、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与交通部门以及银行的联系,推行电子票据和注重安全支付的问题,这也有利于旅游业的电子交易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在旅游业营销方面,应该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更为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也要鼓励我国的旅游业做好前期的预测、分析、调研、服务等各环节的工作,实现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建立一套系统的旅游业商务体系。

2.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的观念

如果消费者没有互联网旅游的消费意识,就不会促进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外的电子商务旅游业之所以会迅猛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消费者对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很熟悉,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条件,才使得国外的旅游业发展比我国要快,可以说,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意识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源,至少对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国外的`电话订购、信用卡以及邮购等消费习惯,都是促进电子商务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国却正是缺少这样的条件,因此,培养消费者的网上消费观念迫在眉睫。

3.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安全和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电子商务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先要对电子商务的安全以及信用体系进行完善和建设,首先要对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进行培养,宣传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危害以及普遍性,提高消费者的防范心理,不要盲目的进行选择和消费,在互联网消费的时候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其次,提高从事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企业也需要对内部的管理进行提升,完善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惩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对旅游业进行损害的人员,消灭以不正常的手段获取利益的可能。再次是硬件上的措施,从技术上进行防范,比如病毒软件的研发和防火墙的建立,这些都可以阻止不良分子的非法行为,同时也可利用先进的密码技术、图片识别技术以及实名认证技术,这些都可以有效的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4.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如果从事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也会影响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化环境下,如果人员的文化素质低,或者说信息技术人才少,这会使得旅游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因为旅游业电子商务化对于信息以及技术要求都很高,因此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的管理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技能以及文化素质,定期的开展培训,对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只有建立一批优秀的专业队伍,方可满足旅游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各项政策逐渐完善,国际型的旅游企业逐渐进入我国,这也有助于国外的电子商务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同时,在相互的竞争中,也有利于我国旅游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只有面对困难方可促进自身的成长,在我国先进的地区也正在逐渐的影响其他偏僻的地区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总之,我国的旅游业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丽娟.谈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6).

[2]张雄辉,陈金福.旅游业电商化道路分析[J].电子商务,2015(05).

[3]刘婷,姚静姝.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创新营销策略[J].现代商业,2014(26).

[4]祁长霄.看“驴妈妈”如何杀出旅游电商重围[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

[5]]叶青青.旅游电子商务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许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它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因此,旅游业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 据世界旅游组织今年年初发表的年度报告统计,2002年世界各国和地区入境旅游人数达7.15亿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欧洲入境旅游人数仍居世界第一位,为4.11亿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的57.5%。近年来,亚洲旅游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旅游业最兴旺的地区之一。2002年前往亚太地区的国际游客达1.31亿人次,仅次于欧洲。美洲地区也是世界旅游的热点地区,2002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21亿人次。非洲的远古文明和原始风光也开始吸引游客的视线,去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410万人次。 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法国仍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2002年法国接待的外国游客人数突破了历史记录,达7670万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的10.7%。其次是西班牙、美国和意大利,接待人数分别为5130万人次、4540万人次和3950万人次。中国的悠久历史、秀丽风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多样化的民风民俗以及安全的旅游环境等,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使得去年中国入境旅游者总数达到3680万人次,居世界第五位。 今年上半年由于受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的影响,全球旅游业一度疲软。从下半年开始,欧洲旅游业增长较明显,非洲和美洲也有增长。亚洲一些地区的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也开始逐步恢复正常。世界旅游组织乐观地表示,亚洲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将会在今年年底全面复苏。 目前,世界旅游业正朝着区域化、多样化趋势发展。多年来,世界旅游业主要以欧洲为主体,现在逐渐形成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上,一些国家采取以“新”、“异”取胜的战略,除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外,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和网络旅游等特色旅游,以其新颖、别致、时代性强和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吸引游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受世界经济因素影响,未来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亦将日趋激烈。 如何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旅游者、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许多国家通过颁布旅游组织法或旅游基本法、直接投资或减税、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制定休假制度、实行“低门槛”入境和“低门槛”收费政策等,以保证和支持本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出口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一、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例如,由于退税不及时,加工贸易“一日游”现象日趋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发挥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转作用,境外“一日游”将大大减少。但是,海关与税务部门对保税区的规定是不配套的,海关认为货物运到保税区视同出口,但税务部门认为只有货物离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税务部门的这一规定,不仅使加工贸易境内“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碍了保税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实际上,税务部门关于退税的规定,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就存在差别,国内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将“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视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与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问题(参见表1)。表1 企业认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 按重要程度排序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 1管理规定过于严格、手续过多 2有关管理部门有效协调不够 3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 4来料加工企业深加工结转不能退增值税 5管理机构办事效率过低 6管理人员操作随意性过大 7保证金台帐制度增加企业资金成本 8深加工结转视同国内销售征税 9审批规定不明确 10企业遇到问题无处咨询 11不法企业走私,造成不平等竞争 12管理人员有意刁难企业 13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投诉无门 14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二)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深加工结转政策涉及面广,据调查,山东约25%,江苏、浙江约40%,福建、广东约6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结转后再出口(《关于研究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据海关统计,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20%;苏州市21%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但是,税务部门认为,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属于国内销售行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该征收增值税,出口时再予退税;如果使用国产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结转,不能退税。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业的间接出口应统一执行中间环节征税,出口环节退税的政策。显然,税务部门的政策与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并不一致。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三)一些政策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例如: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导致欠退税越来越多,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阻碍了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实行的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降低了来料加工国内采购的积极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增值税率很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体相当,来料加工国内增值率为,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高出个百分点。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则已经达到,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已经比进料加工贸易低个百分点。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国内增值率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但因为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不少与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目标相矛盾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感觉现行政策与政府宣传的目标不尽一致,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认为“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这正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机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四)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例如,IT产品加工贸易只有电子订单,没有合同,为了适应加工贸易需要经外贸部门审批合同的规定,企业只好人为地编造一个毫无意义的合同;IT产品对通关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通关效率不高,不少跨国公司将其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放在中国境外进行,国内只能开展低端IT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加工贸易档次的政策目标。苏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了改革这种监管模式的尝试。苏州海关对关区内的四家IT企业进行了联网管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料件繁多,用手册管理困难大。具体的监管程序是外经贸局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总量备案,海关与被监管企业实行联网,海关直接从指定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抽查核对产品单耗,定期查验库存,查验时间与企业盘点一致,最后进行核算核销,对差异进行核销。深圳实行的是联网保税工厂的方式,即利用网络和电子摄像技术对整个企业实行全封闭的监管,整个工厂相当于一个保税区。与苏州海关的做法相比,这种方式在防范结转过程中的走私、“飞料”方面效果更明显,但投入较大,一般的企业可能无法负担。无论哪种方式,对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是今后加工贸易管理发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现行政策与管理规定不适应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业务中心的要求。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国公司计划在华建立采购配送中心,同时发展物流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在保税区退税政策、保税区(仓库)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大大阻碍了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的延伸。(五)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加工贸易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的愿望比较低。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见表2),86%的受调查企业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准备将现有工厂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只占。表2 加工贸易企业对搬入出口加工区的意愿意愿 企业数将现有工厂搬入 13将新增生产能力搬入,但现有生产能力不搬 59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 437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509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表3 接受调查的企业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原因 企业数搬迁成本太高 269出口加工区政策不利于产品内销 52区内企业采购国内零部件不方便 32区内监管效率并不比区外高 18区内土地成本高于区外 50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 143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462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现有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参见表3)。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搬迁成本高昂,58%的受调查的企业将此作为不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另外,31%的受调查企业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而拒绝做出搬入的决定。除这两项原因之外,某些具体的规定由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企业入区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不再是“大进大出”的100%出口企业,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已经成为主流。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政策,对于“大进大出”型的企业而言,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与国内产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区企业可以不实行手册管理,但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企业必须用手册,区内企业没手册就无法与区外的企业做生意。对于部分产品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区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只需按进口零部件税率补交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时,补交关税时适用成品关税税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成品的关税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将加大区内企业内销的成本,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出口加工区的有关规定,实质上削弱了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这对于大多数已经兼顾内外两个市场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而且,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联系的削弱,与加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符合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加工区只适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贸易企业,而且国内采购不能太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区内监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对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仍然将留在区外,因此,出口加工区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变目前已经存在的加工贸易“放养”现象。如果将出口加工区政策定位于给“大进大出”的100%出口型企业创造一个监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环境,出口加工区政策将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变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则注定是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的。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按来料加工出口的国内采购率达到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计算,2001年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值约可增加44亿美元,而且,随着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国内采购值也将逐年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二)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结合各部门的意见,课题组认为,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为了合理引导企业,确实落实吴仪同志“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公布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表。具体而言,短期内(例如3年内):———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仍维持现行政策,即对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由海关对结转进口料件继续实行保税监管。———对深加工结转环节所采用的国产料件维持不征不退的办法,增值税进入产品成本。———对销售给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视为出口,即深加工结转产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当作出口办理核销手续;国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这样,至少可以用“境内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节省加工贸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引导企业逐渐进入区内。———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中长期(3年后):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条,除此之外,另进行如下调整:———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区外实行电子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如要进行深加工结转,海关对第一环节结转企业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其他环节结转,则视同国内销售,按规定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转入企业将其作为国产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这样,海关只需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电子联网企业的深加工实行联网监管,监管效率将大大提高。———对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取消现行不符合WTO有关规则的各级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所结余资金用于对出口退税不及时造成的企业利息损失进行补偿。这样,即使退税有时滞,企业也不会承受过大的财务损失,实质上保证了及时退税。———足额退税,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与增值税征收税率相同,保证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税的零税率。(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四)促进加工贸易向下游采购、配送领域延伸———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价值。———调整保税区政策,以保税区为依托,建立国际采购配送中心。为此,要将国内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做出口,税务部门给予出口到保税区的商品出口退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集装箱港口。我国上海、深圳等港口,凭借腹地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位列世界前茅的集装箱大港,但由于对国际中转业务实行繁琐的进出口管理,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国际中转港口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的要求,改革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文献已对加工贸易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做了细致地分析。但是,由于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我国发展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诸如,与国内产业关联性弱,固化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压,不利于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困难易引发走私和税收流失等等,也使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人士对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现行优惠政策提出诸多质疑。因此,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现行的政策应如何调整,有必要深入探讨。一、分析的前提和框架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分析是基于以下前提和框架展开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五纲要》)。加工贸易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的目标应服从于并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已制定《十五纲要》,这是今后五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也应以此为指南。本文将以《十五纲要》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指导,对现行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剖析,提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出建议。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3.加工贸易的“进口——加工——出口”分析框架。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其为加工贸易。本文将按照这一框架,分别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这三个部分的政策划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一项政策会影响三个环节。但就我们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十分紧要,因而我们在文中并未严格拘泥于这种划分。而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述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我们基于加工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来讨论相关政策,从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的确立,应紧紧围绕《十五纲要》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来进行。根据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及作用,《十五纲要》中所涉及的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等问题值得我们在考虑加工贸易政策时重点注意:1.关于就业。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应该说这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十五纲要》提出的有关就业的目标,有必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因为,首先,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出口贸易的扩大;其次,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换言之,要扩大出口,我们所能依赖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停留在为跨国公司当加工装配车间的阶段,相反,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渠道,积累资本,努力将出口产业升级至更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前,作为一种过渡,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资金、技术包括经验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须的。2.关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链条短,原材料国产化率低,波及效应不强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与我们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互不相容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固有的两头在

中国贸易前景、结构及汇率机制内容提要: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在本世纪前五年里,中国进出口一路高歌猛进,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我国能否顺利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 本文将从当前贸易现状出发,对中国贸易结构演变趋势和汇率机制调整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在未来五至十年里头,将成为世界发展中的贸易强国的结论。关键词:贸易结构 动态比较优势 高新技术产品 汇率机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五位。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将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那么下一阶段就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征程。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那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中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呢?二、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一)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近20多年来中国出口以比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发展,中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1978年的上升2002年的,中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相应地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上升到2002年的。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显著改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变为2002年的9∶9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上升到34%。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地贸易大国。(二)走向贸易强国的差距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大,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造成贸易条件不利,中国必须提高外贸竞争力,而加快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则是重要一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结构的改善已经起着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同期,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70%上升到85%。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已经由“九五”期间的47%上升到2001年的,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47%上升到了2002年,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更高达,2003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了。这与世界贸易强国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情况大相径庭,表明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能力及其增长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发挥。我国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有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在结构上,我国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比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来说,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结构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三)走向强国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保护手法更加隐蔽,主要出口市场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不断,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将进一步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减少国际市场份额、市区贸易机会、退出贸易市场、损害企业信誉等不利影响,对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2001年,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数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2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列全球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超过了42宗,涉及金额超过亿美元,贸易专家还预测,依此形势下去,我国贸易纠纷将随之达到高峰。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需要长期的贸易动力转换。实现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贸易动力的转换。贸易动力的转换来自产业结构的转换,这种结构转换是由产业结构、国内需求结构与贸易结构良性互动而形成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动力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随贸易数量增长而恶化,它是由于贸易增长动力没有随贸易增长阶段变化相应转换造成的,这说明低价劳动力优势的潜力已不足,也进一步说明比较优势面临着向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如何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要实现我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的目标,增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动态利益。关键所在是强化中国现有外贸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实现中国贸易结构的第二次转换。三、中国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分析一、影响我国贸易结构转换的环境因素(一)世界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我国分享全球技术进步和全球带来的效率提高提供了机遇。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将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国内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以及高科技领域外商的投资带动,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持续提高,并成为出口增长的增长点。外商投资的重点由过去的一般制造业发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商投资于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不仅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是我国改造、培育和壮大一批支柱、优势产业,从整体上增强了我国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进行结构调整,也就意味着进一步加大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发挥,我国产业结构可能出现一个“低度化“的调整阶段。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又一个更大的发展,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也可能会重新提升传统商品的比重,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如何将现有的比较由是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二)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领域继续扩大,法律法规体系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增强了外商对华投资信心,外商投资持续增加,投资贸易互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加速放开,激活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进出口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二、贸易结构发展现状(一)总体发展情况。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两次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时期,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500亿美元的第一个台阶。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重特性的机电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使我国2002年外贸出口迈上了3000亿美元的台阶,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纺织品达到亿美元。我国外贸出口进入到机电产品拉动全国外贸出口,高新技术出口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高新技术出口发展情况。随着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中国入世后,以科技兴贸为战略,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次调整,用高新技术占领国际市场,从而带动中国21世纪的经济腾飞。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双双首次突破1/5,分别达到和。10年前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只有,10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乏力、高技术产业发展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关注的亮点。在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且出口基数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了近5成,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十五”计划实施的头两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突破已1000亿美元,达到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与1992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翻了4番,年均递增,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2003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表-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外贸易额的比重(1992~2002)单位:% 2001 2002占商品 占工业制成品 三、贸易结构预测分析根据我国贸易结构发展的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从一个贸易大国发展成为发展中贸易强国。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电子信息产品作为高新技术的一部分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可望达到1200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达到30%,初步完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四、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形成机制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前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日元升值的历史教训从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汇率将是影响中国贸易发展的长期因素。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的损害。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和服务业为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出口的增加。1、汇率机制对贸易的影响。汇率政策是实现一国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的重要工具,汇率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竞争关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国完全可以利用汇率波动影响的分析结论,主动地选择汇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币)来调整国际货币关系,创造一个有利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应该更多地将汇率作为调节进出口的工具。一般来说,本币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币实际购买力的增加,一方面导致外国产品价格相对昂贵,有损外国贸易,外国经常帐户收支状况恶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于外国对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资,外国投资收益增加。本币低估将使外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单位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单位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得到改善,这意味着外国出口一单位商品可换取更多的进口商品,外国的资源利用更加优化。长期来看,这将促进外国的经济增长。本币的低估使得外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对增加,这将鼓励外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以资本、技术为代表的外国生产力将转移到本国,外国将遭遇一定程度的“产业空洞”,其结果是外国的就业下降、GDP下降。但同时,外国对外投资增加、投资净收益增加,从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资企业随着外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而在本国建立,它们的产品返销将进一步恶化外国的贸易状况。而资本货币高估一点好。而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其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货币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主要起的是贸易作用还是投资作用。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着世界的资本,投资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作用显著,美元更是“资本货币”,因此美国就支持“强势美元政策”。而日本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资本输出能力不强,贸易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日元更倾向是贸易货币,因此日本就极力抵制日元升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联系将从更多的采用贸易方式向更多的采用投资方式转化,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到资本、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转移,这就需要其币值水平从较低转向较高。2、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然性。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缺乏基础和不现实的,应该改变外汇管理政策的主导思想,使汇率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而实际浮动汇率地基础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管理的开放。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盯住美元是不可取地,他只会使人民币成为美元高度可信赖的替代品,不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的约束,而且还将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断降低。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事实上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安排基本上是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如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汇率的调整缺乏准确依据等等。因此,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改革,重新选择汇率制度已是大势所趋。3、中国汇率机制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可分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但是,从近期来说,人民币汇率在消除升值压力和预期后,应扩大浮动区间,逐步取消结售汇制度,并将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转向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空间不仅可以克服一次性升值的各种风险和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多变的市场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币汇率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因此,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使价格也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基本实现经常项目的意愿售汇,资本项目的意愿售汇还需要根据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逐步改进。在市场供求基础上,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可由钉住美元转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可根据贸易情况选择适当权数。采取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方式,有助于淡化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程度,稳定我国对美元区、欧元区和日元区的贸易条件。当市场供求关系与货币计算出的目标汇率有差异时,甚至方向不一致时,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进行调整。

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现状与展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深度衰退。而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经济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08年外贸进出口现状2007年下半年,在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已开始放缓。2008年6月份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了经济衰退、需求迅速减少的状况。而我国外贸出口的近60%直接或间接面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随着这3大经济体陷入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增长出现了快速下滑。1.进出口出现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进出口额从08年8月份开始出现快速下滑的态势(见图1),11月份的进出口额从10月份的同比增长逆转为下降9%,降幅高达到,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了自2001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12月继续回落至;出口额在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由10月份的增长逆转为下降,降幅超过20%。12月份的增长速度下滑到;进口额则从10月份的增长逆转到下降,降幅超过33%,12月份进一步下滑到。2.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0 8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比07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比07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从11月份开始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均呈现大幅下降态势。11月加工贸易出口由10月份的增长逆转为下降,降幅接近20%,12月份的增长速度更是下滑到;进口则由10月份的增长逆转为下降,降幅超过27%,12月份下跌到。0 8年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实现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2 ,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比07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进口亿美元,增长,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比07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尽管从08年下半年开始,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均出现了大幅回落的情况,但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达到亿美元,比07年同期净增加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项下仅实现了亿美元的顺差,比07年同期净减少亿美元。3.外商企业进出口增长放缓、投资更为审慎08年1~11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亿美元,增长,较07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进口5795亿美元,增长,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4%,比07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 8%;进口增长37%,高出同期总体进口增速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而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前11个月,进出口增长,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投资更为审慎(见图2)。08年在我国新设立的外商企业与07年同期相比,始终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而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逐月下滑的态势,由年初的高速增长迅速回落到11月份的,11月当月实际利用外资的同比下降了。外资投入的减少表明尽管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市场的高成长和需求巨大对国际资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国际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资本的投资选择更为审慎。4.主要产品进出口增幅回落显著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是位列我国外贸进口前2位的两类商品,占08年外贸进口总额的(见表1)。(1)能源产品进口增速回落为保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多次下调或取消能源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扩大能源产品进口。但受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国内经济放缓影响,08年我国能源进口增幅回落明显(见表2)。据海关统计,08年1~11月,我国进口主要能源商品量比上年同期仅增长,增幅回落个百分点;进口价值1586亿美元,增长74%,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到11月份,全球经济衰退加剧,能源需求预期下滑,我国当月主要能源产品的进口量、值均出现下降,分别下降和,直接下拉我国11月总体进口增速个百分点。(2)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高技术产业是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的第一大产业。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显回落(见图3)。08年1~10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比07年同期减缓个百分点。其中,8、9、10月增速为、、,比5、6、7月、、13%的增速大幅下滑。5.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08年1~11月,欧盟、美国与日本为我国的3大对外贸易伙伴(见表3)。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1大贸易伙伴和第1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增长22%,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个和个百分点。其中,对欧出口增长,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对欧盟贸易顺差达到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美国持续了我国的第2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增长,比07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出口增长,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自美国进口增长,实现贸易顺差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日本仍然处于第3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前11个月中日双边贸易增长了。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增长了;自日本进口增长,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17%。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08年前11个月中印双边贸易总值增长,增速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外贸进出口下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在第4季度出现了深幅下调,但仍占据外贸出口的,而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目前仍以加工、组装为主,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部分处于由低端向中端发展阶段,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由于行业和地区发展外向度等方面的差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不同的。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冲击较大,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1.对行业的影响0 8年上半年,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外贸企业利润持续走低。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更使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从10月份开始,有色、钢铁等冶金行业最早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那些为应对原材料上涨过快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上半年在国际市场上订购过多矿石等原材料产品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产成品与原料之间价格倒挂的现象。钢铁行业亏损的局面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关停部分生产线、开工产量只保证已接订单的完成,从而降低企业亏损的生产方式;部分企业开始采取裁员、降薪等措施,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开始倒闭。由于传导效应的作用,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开工不足直接影响到对电力、煤炭等初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从而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从供不应求迅速转变为供过于求,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大幅回落。尽管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首先影响的是奢侈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且大部分是日用消费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外贸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目前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仍然是纺织服装玩具、电子信息、冶金、船舶、汽车、物流、旅游等与我国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其生产增速大幅回落。那些外向依存图3 2004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地区)金额(亿美元)比0 7年同期增减(%)进出口出口进口进出口出口进口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印度3, 2, 1, 2, 1, 1, 1, 1, 1, 1, 表3 08年1~11月我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度比较低的行业,如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行业,目前受到的影响程度还较低,但可能会有一个滞后的效应。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相关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国的本土企业可以利用全球相关行业巨头纷纷裁员时机引进一批高端管理与技术人才,收购和兼并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成长性高、陷入困境的外国企业,迈出本土企业国际化的步伐。2.对地区的影响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对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对广东省的影响尤为大。08年1~11月,广东省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完成进出口总值亿美元,增长10%,增速较07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国际市场需求的快速萎缩、外贸企业订单的骤减直接使得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生产增速大幅度地下调,导致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农民工从08年11月开始提前返乡。而对于以内需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已基本上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东部地区,企业与政府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利用全球经济衰退的时机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决心关停并转一批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舍不得调整、生产水平较低、产能落后的企业,为下一步经济的腾飞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央及时调整政府投资计划,采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府调动资金力度、产业政策引导力度、自主创新力度等措施,高密度、强力度地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以启动内需市场。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影响下,人们对未来就业形势和收入增长的预期开始下降,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见图4),将进一步加深国内消费需求的下调。在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不能有效启动、投资更为审慎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放缓,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08年第4季度农民工的提前返乡可以视为在外打工多年,给自己提前放的一个春节长假,但09年春节过后,如果大量农民工不能顺利返城就业,将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问题。09年外贸进出口展望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实体经济下滑的加速,0 9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将加深、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加剧,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2009年发达经济体将会陷入经济衰退的境地,参照历史经验,发达国家政府应对危机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经济自保的做法,这将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不利影响。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及进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危机时期,政府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为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08年12月24日,国务院推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等7项最新政策措施,通过减税、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增加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及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引导与鼓励外资投向、便利通关手续及降低通关费用等措施,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2009年,与发达经济体的衰退相对应的是,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政府还应加强对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外贸基本设施投入,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因发达经济体外需放缓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变化历史(见图5),在经济危机来临阶段、我国进出口增长在经历短暂的快速下滑之后,都会迎来快速反弹的走势。图4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试论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其发展作者: 文章来源: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 点击数:1450 更新时间:2007-11-21 17:25:54-摘要:自1978年珠海出现第一个加工贸易企业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出口创汇、推进工业化进程、繁荣国家和地区经济、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加工贸易现状,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在结构、政策中的不足,并就改进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监管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以沿海地带为改革试点设立经济特区,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发展了“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加工贸易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上已超过一般贸易,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我国加工贸易形式从传统的“三来一补”发展为多种形式,常见的有: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协作生产(又称转包贸易、OEM)。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结构沿海地区以广东、福建为核心,已形成了资金、人力、技术、管理上的优势,除在传统加工方式上仍占据主要地位外,已开始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大大增加,出现了一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并带动了相关的基建、物流、通讯、金融等产业的发展,产业间的配套程度增加,国产化比例不断提高。而内地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加工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2002年在西部地区中加工贸易发展最好的四川省,加工贸易额也仅为广东省的1/96。中西部的加工贸易总体增长缓慢,有的地区还出现负增长。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加大,一方面西部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利用,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沿海加工企业竞争加剧,边际利润下降。(二)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从我国出口产品的构成分析,在中国21大类出口产品中,贸易竞争力系数大于零的共有14类,主要为工业制成品。这说明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仍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发挥的是我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也连年高速上升。我国的加工贸易集中在工业企业,农业、服务业投资不足,不利于产业全面调整升级。加工方式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售前和售后服务等业务环节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大量增值部分为外方获得,致使我国加工产品增值系数低,近年来一直在之间徘徊。同时,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将本国淘汰的机械、技术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三)贸易伙伴国结构中国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口来源地依次为日本、台湾省、东盟和韩国,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65%。出口主要市场为美、日、欧三市场,出口合计占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加之政府为促进出口,制定了一系列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力密集产业的首选。然而贸易伙伴国过于集中,使我国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易受贸易纠纷的影响。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对我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家电、服装、化工产品等,因此引发了诸多贸易磨擦。同时,由于加工贸易的“两头在外”,大量进口的廉价原料给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这几年我国的棉花种植业、纺织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都曾受害。(四)加工贸易企业的构成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已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其出口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大幅度增大,出口额达到1050亿美元,占出口比例的,成为机电产品出口的主体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也占据主导地位。据2003年4月统计资料,外资独资累计出口金额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另一方面,国企在加工贸易中由于缺乏技术革新机制、激励机制、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在加工贸易中处于劣势,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加工贸易产品内销及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的走私也使一些国有企业丧失了原有的国内市场,严重的甚至使国企生存难以为计。二、我国加工贸易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各部门衔接不紧密,政策不配套。1999年4月,国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意见》,这一制度虽然在促进企业守法经营、推动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海关、外经贸、银行、税务等有关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不够,在实践中,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2、税收政策的不完善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对于加工贸易商品,除个别商品外,大多数商品没有许可证配额限制,同时对加工贸易项下进口的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使不法分子在假借加工贸易之名进口料件后,又假拟加工贸易合同而不出口,甚至转手倒卖。不法企业钻税收政策的空子,能逃则逃,不能逃也可获得缓税利息。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且手续繁杂,涉及部门也多,且周期长,直接导致大量外贸企业周转资金短缺,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影响了企业正常出口业务,打击了企业出口积极性。另外,在我国,税收政策还存在对加工贸易使用国产料件不利的因素。3、传统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加工贸易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源,IT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是“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企业,他们要求“生产零库存、采购全球化、订购网络化”,而原来的以纸质合同为审核单元,分前期申报备案、中期货物管理、后期核销三个环节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需求。三、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对策探讨(一)引导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政策对产业导向的力度,引导外资逐步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在国家统一调整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制订完善的地方性产业优惠、区域优惠政策。在基础建设、保险、融资、税收、手续简化等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项目以重点支持。加工企业自身也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坚持在引进新技术时,始终跟踪本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鼓励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开发中心(R&D),提高我国自己的科研水平,创出自有的知名品牌。(二)中西部要结合自己地方特点,发展对外加工贸易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比较优势渐渐不明显,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逐步过渡到内地,并根据自身需要适当发展并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档次。中西部还应结合区域优势,形成局部产业优势,如四川的机电、药材加工;云南的生物制品;宁夏的牧业加工等。应利用丰富的农产、矿产、旅游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发展边境贸易,开拓东欧、中亚、南亚市场;发挥“后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开发的良好政策下,利用多种投资方式,改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信的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三)鼓励企业加大国内采购要从产业和税收方面给予引导,如对加工贸易使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国内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料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免征增值税;国家还应增加退税的财政额度,保证及时退税,或用抵免扣政策,减少在退税滞后时企业的财务损失。国内提供的原材料应在价格和质量上提高竞争力,运用“普惠制”的原产地规则,引导加工出口产品更多地使用国内原材料。(四)既要加大监管力度,又要优化服务加强海关、质检、港务等管理部门的协调,提高监管效率。在涉及对外贸易的政府部门率先普及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高效的“电子政府”,加快“金关、金税”工程建设。一手打击走私、出口税、汇;一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如实行“异地报关、电子报关、提前报关”,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天候查验,24小时通关”;对那些对通关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实行“提前报关、舱单后核,即时提货、机场直递,实时监控、卡口验放”的通关模式;进一步研究加工贸易保税政策大框架下的税收保全机制;加快推广对加工贸易出口大户的电子联网监管模式;通盘考虑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与区外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的衔接和互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分类管理办法。(五)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在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方面,应选择实力强、管理科学、出口产品有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为重点,在政策、金融、审批手续上给予支持。尤其应积极鼓励具有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国有企业脱困辟出一条新路;并形成以其为先锋的梯队发展模式,成系列、互相配套、成片地带动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出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同时,通过与东道国先进企业的合作,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参考文献:[1]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J].国际贸易,2002,(3).[2]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3).[3]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

  • 索引序列
  • 工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 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 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 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 出口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