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有着不可割舍的紧密关系,它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有社会建设搞好了,人民才会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为能使我国更富强的更和谐的必要条件。比如,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了新的部署,其中包括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还有民生经济的提升,也能推进改革就更加深入民心,使得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必然增强广泛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我觉得,为了使我们国家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使人民生活更加快乐美满,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必要的,更是使我国更加富强的法宝!!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共和国的昨天——黑暗时代 19世纪中叶,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下降阶段,国力衰微,政治不清,康乾盛世的荣光不再有,外敌的入侵,英国豪强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从那时起,在随后的150多年间,欧美诸强疯狂抢占中国这块“肥肉”。古老的东方古国连同她的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人格尊严不再有,黑暗时代何时了,有志之士艰难探索着…… 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成功推倒了帝制。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下,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告别了黑暗时代,迎来了光明的前途。 共和国的今天——光明时代 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经过数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国力有所恢复,全国人民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期间,1966年-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人们回忆起来真是不堪回首。 1978年底,中共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客观准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稳定了党,稳定了国家,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改革开放成为共产党人的共识,1992年,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市场经济并非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与市场是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市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之任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国策百年不变。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97年香港、1999年澳门主权的成功收回,彰显了中国的实力。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中国政府表现出来的办事效率,全体国人表现出来的相亲相助,让世界震惊。同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让世界各国运动员、政府官员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开放,中国的包容,中国的魅力。 共和国的明天——辉煌时代 2009年10月1日,是共和国的60华诞。60年,相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不算长久,但是,回望鸦片战争以来的150多年间的痛苦岁月,这60年的国内和平环境、改革开放的繁荣景象,不能不让国人感到珍惜,这样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1世纪,中国在未来的百年内依然不可松懈,不可折腾,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依然很弱,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中国的完全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梦想,更是我们年轻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1.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题目见下面:信息现代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分析,新时期如何做好国企行政管理工作,新媒体环境下行政管理创新,现行档案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夫妻债务制度研究,第三方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公司僵局救济问题研究,论国际服务领域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立法研究。
中国会展业理论研究蓄势待发———写在中国展览理论研究高峰会召开之际 现阶段,我国会展理论研究领域处于“蓄势待发”状况,不久的将来必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状展望未来,根据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与各阶段对会展科研的不同需求,未雨绸缪地科学规划我国会展科研战略发展方向。 一、我国会展理论研究领域的现阶段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会展产业经济初现端倪,不过,毫无例外,我国会展业理论研究也必然受到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受到理论研究领域自身发展状况的制约,我国会展科研体制建设、科研队伍建设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培育成长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前我国的会展理论研究处于初始时期的初级阶段。 根据近年来对各类会展研究项目的统计分析,项目委托主要涉及“场馆规划与经营管理”、“展览组织与经营管理”、“上下游产业研究”、“区域会展经济”、“城市会展经济”、“展览策划”、“品牌展览”、“资本运营”、“国际市场竞争”“行业政策研究”等方面,研究的内容与会展企业的业务需求,与会展行业构成要素直接相关,因此,属于典型的行业“要素研究”,从而成为我国会展理论研究领域现阶段的特点,这是由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我国会展业对会展研究的需求所决定的。 二、现阶段我国会展业理论研究领域的四大问题 1、国家对会展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问题 国家对会展科研投资甚微,科研经费总量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我国会展业理论研究创新和研究水平。 国家投资的会展科研课题类型可划分为各部委、地方政府和各类学术课题项目三类。如2003年9月由国资委委托中国展览馆协会的《中国展览业中长期规划》课题,2004年6月商务部委托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中国展览业现状与政策研究》课题,加上省市、科委、教委等纵向委托单位如《北京市会展业发展规划》《长春重点展会规程》《长春市重点展会评估》等研究及各大专院校立项科研课题。2000年以来,国家在会展科研方面的总经费投入粗略估计在300万人民币左右,按照国际惯例,科研经费投入一般应该占总收入的5-15%左右,假如把我国近年来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中国会展经济80亿人民币的产值相比较,大约占%,可谓杯水车薪。 2、科研项目供需矛盾的问题总体来看,会展科研项目总量极少,一方面由于科研投入极微,一方面是行业对会展科研项目需求极大,他们更多地希望获得对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具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当前实业界和理论界、实践派和学院派之间存在一个亟待跨越的鸿沟,会展科研项目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供需矛盾问题,不仅是表现在供需双方“难以见面”,而且还在于供需“渠道不畅通”,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来保障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例如,目前业内关注热点之一“会展业服务能力”问题,从去年年底开始到今日,我们一直在做相应的调研,由于没有足够的投入,进度十分缓慢,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却又面临如何转化为商品的问题,假如有相应的研究基金,类似前瞻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可以有计划地解决部分科研项目供需矛盾问题。 3、会展科研机构大量涌现的问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今在国内已有各类专业会展研究机构16个。从成立时间来看,2000年继国内首家专业研究机构重庆海钠会展研究所成立后,2001年仅1家,2002年上升为2家,2003年陡增9家,2004年下降为3家,从中不难发现,2003年当数我国会展研究机构建成的高峰期,占56%专业会展研究机构在这一年中建立。从各研究机构的性质来看,16个会展研究机构中,属高等院校的近12家占了75%,有一定政府背景的3家占18%,纯粹市场化的研究机构仅1家。 比较国外会展研究机构情况而知,设立的专业研究机构和独立专业研究机构的不多,如在德国高等院校只有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一家,独立研究研究机构仅有一家。因此,笔者认为,在短短4年内涌现10余家研究机构的情况,是只在中国才有的独特现象。这现象与现阶段中国会展业处于“数量级”向“质量级”转换阶段十分吻合,既是我国会展业蓬勃发展的繁荣表现之一,也说明中国会展研究领域的资源已经具备了足够“量”的积累,处于“蓄势待发”状态,今后几年内将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优化资源配置和理论研究领域的整合势在必行。 4、科研队伍问题面对会展业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些机构中,除了新成立的北京联合大学设立2名专职研究人员外,70%隶属于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缺乏介入会展业实务环节的时间和条件,而且即或能够通过横向课题委托进行实证性研究,其成果市场价值与实践需求仍然有不少的距离,当然,来自会展业界的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因业务重点在于展会实操,自行研究则缺乏相应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一般很难以持续性地从事研究。 我们不妨做一次大胆假设,在现有的16个会展研究机构中,按照每个研究机构平均5位工作人员计算,现有的研究人才保有量为80人,加上相关辅助研究人员,整个会展行业的研究人才不足百人。可见,我国会展专业研究人才储备严重匮乏。此外,研究人员结构不合理,16家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中只有极个别研究者受过系统的会展专业训练,而且除了极少数研究者外,绝大多数缺乏会展实践经验,因此,严重缺乏会展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力量,研究能力和研究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NextPage]三、发展我国会展理论研究的建议面对上述四大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全局出发,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科研体制,全神贯注解决科研供需矛盾。笔者建议应采取举全行业之力制定“中国会展业科研总体规划”。 规划可主要涉及三大方面内容:1、联合各方力量出台“中国会展业科研总体规划” 2、构建中国会展科研建设实施体系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管理学科体系和会展科学理论 其中,建议在制订“中国会展业科研总体规划”时,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政府、企业、教育界、学术界四方合作关系及国际国内双向交流渠道,以实现各方受益、共同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研究。 (2)研究分层进行研究分层进行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研究协调起来构成研究系统,成立政府专项会展科研基金,在省市科委、教委、经贸厅局的各纵向科研立项中要争取把会展科研作为其中一个内容。例如“宏观性”的政策研究“中观性”的实证性,研究如各个会展城市规划、会展项目策划、企业战略管理、知名展览会的国际国内比较研究等,同类展览会和同类大型会议比较研究、各类综合性研究等;“微观性”的研究中有经济性、效益性、功能性、时效性、应急性、实战性研究等。特别是后者,最受实业界欢迎,最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3)学术性和科学性结合当前的研究中要注意从国际国内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从事前沿性学术研究,从事比较研究,善于借鉴先进学科理论和研究工具,提倡创新研究思维,鼓励创新理论研究方法。 (4)提倡市场化科研鼓励企业采取项目委托方式进行课题研究,有效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普遍性科研活动,所拟研究题目将作为研究课题项目形式投向市场,由市场来运做项目并检验项目,通过理论研究而形成的权威性报告,获得相应的投资以翔实、真实、准确的研究报告加以推广,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5)及时宣传和推广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与会展业相关的主要媒体,与之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我国会展理论研究探讨和研究成果公布的一个有效平台,不断推动地我国会展科研的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建设展望尽管阶段不能跨越,过程却可以缩短。创建中国特色会展科学理论大致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和时期呢?可以初步划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同时与“要素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交合构成中国会展业科研发展蓝图。 在当前和今后5至10年内乃至更长一段时期里,中国会展理论研究处于初始期的“要素研究”阶段,目标是解决会展业对“要素”研究的供需矛盾。进入下一阶段即“系统性理论”研究,目标是解决我国会展市场初级阶段的产业经济价值和效率效益的系统化理论研究矛盾,则至少又需要5至10年的发展。 如果要形成较为系统、先进的会展科研机制,能够通过创新理论体系和特色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使之傲立于全球会展理论研究界,则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必须是与中国会展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需求相吻合,而且要经过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科研投入与研究成果的积累沉淀,这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长期奋斗目标。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最近的统计,2003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已建展览场馆212个,到2005年底,全国可供展览总面积将超过300万平方米,2003年展览项目合计3298个,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会展经济国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世界性会展大国,理论研究作为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是中国会展业实现“世界会展大国”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我国的会展科研领域蓄势待发,涌现出10余家各类研究机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林林总总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即将成立的全国性会展研究组织“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均将为未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体系提供良好的土壤。 总而言之,倡导会展科学,制定中国会展科研总体发展规划,是我国会展业面对国际会展市场挑战的迫切需要;各方合作开展中国会展学科体系和会展研究理论体系建设,是政府、企业和教育学术界的共同愿望,理论研究作为会展产业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是中国会展业实现世界会展大国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加强会展科学理论探讨、反映前沿理论学术观点是我国会展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若干年后中国必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
国际商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选题(以下选题可作为具体论文选题的参考,大家可以选定一个方向,先阅读相关的资料,再确定具体的论文选题) 1.咨询服务业的客户关系处理 2.外商直接投资对南昌环境的影响 3.中国旅游业如何迎接08奥运会 4.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的问题研究5. 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挑战与机遇6. 从日用品看中英两国经济差异7. 美国消费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8. 新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利弊分析9. 浙江家电进军日本市场问题分析10.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1. 1中国年=4美国年?论中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12. 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江西铜业公司为例13. 规模经济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14. 浅析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15. 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与我国企业的对策16. 手机营销(以短信为例)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以银行与保险机构为例)17. 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18. 中国企业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 我国面临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20.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常见陷阱及对策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
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可以这样写的。
万方上的中国科技投资杂志里面有农村经济,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文,可以浏览一下最近几期的杂志,吸收借鉴一下,把握一下目前最新的动态。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农业发展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2、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三农"工作新形势的综合判断3、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4、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5、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6、国外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启示7、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维8、"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9、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10、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11、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12、生物质能与农村能源及农业发展的关系13、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14、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定义与内涵15、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 SARD的理论与实践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2、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4、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5、关于资本主义萌牙的研究。6、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与性质的研究。7、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特点与水平的研究。8、关于个体小农经济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9、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10、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研究。11、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区域。12、商品经济与战国秦汉社会变迁。13、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研究。14、西汉经济政策述评。15、豪族与两汉社会。16、两汉土地制度研究。17、秦汉时期的移民问题19、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20、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21、门阀士族与魏晋文化的发展。22、门阀士族与魏晋隋唐社会23、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24、府兵制与关陇集团。25、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26、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7、科举制度与唐宋社会。28、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29、汉、唐外交方针之异同研究。30、隋唐地方权力研究。31、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32、门阀集团与隋唐政治。33、 唐宋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经济。34、古文运动与儒学的复兴。35、佛教与唐宋文化。36、道教与唐宋文化。37、元代文化政策研究。38、行省制与元代的地方发展。39、明朝经济政策及其历史影响。40、朱元璋与明初政治。41、明清流民与山区开发。4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43、清代边疆地区的开发。44、唐以前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5、宋以后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6、秦汉隋唐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7、宋明清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8、士大夫阶层与宋明社会研究。49、地主阶层与中国体统政治研究。50、唐宋科技与社会、文化研究。51、汉唐时期的陕西。52、宋明时期的陕西。53、汉唐时期的乡村社会。54、宋明时期的乡村社会。1.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及其影响2.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评述3.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历史意义4.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历史作用6.试论西汉的商业政策7.试论汉代的农业政策8.西汉时期汉匈人口流动及影响9.东汉对南匈奴政策评析10.试论汉武帝的用人方略11.司马迁的民族观略论12.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13.论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14.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特征15.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6.试论唐太宗的人才思想17.汉唐异同论18.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19.宋辽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意义20.宋金战争爆发的原因21.宋代冗官及其社会影响22.金代的重农政策23.元代文化的特点24.《盐铁论·散不足》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25.东汉的赈灾政策26.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关系27.康熙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作用28.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作用
万方上的中国科技投资杂志里面有农村经济,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文,可以浏览一下最近几期的杂志,吸收借鉴一下,把握一下目前最新的动态。
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这个论文主题的论文题目:
哈哈!正在写呢!老师给了些题目,给你参考下了!房地产论文选题方向1、房地产市场研究以**市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选取住宅市场、二手房市场或商用零售物业市场其中之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市场供求状况、价格走势,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在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或规范市场发展的对策(重点在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建议、对策)可拟题目:A**市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B**市住宅市场发展潜力研究C**市商业地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D规范**市二手房市场发展的对策研究E规避二手房市场交易风险的对策建议。。。2、土地市场研究分析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互动关系(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土地出让制度(包括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土地管理政策(如对闲置土地的处理新规定)和土地税收政策(征收土地增值税)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意义可拟题目:A地价与房价互动关系研究B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南宁市为例C土地增值税清算后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3、物业管理领域分析物权法颁布后对物业管理领域的影响,或者对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作风的影响、物业管理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可拟题目:A当前物业管理纠纷的焦点问题研究(物业公共产权问题、业主委员会的权利问题等)B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4、小产权房的问题集体土地上建设商品房已是一种趋势,各大城市房价高涨,工薪阶层纷纷选择购买不受法律保障的小产权房,引发了很多问题,所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究竟能否享有真正意义上的产权?还涉及政府如何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难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可拟题目:A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可能性、障碍及对策研究B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C小产权房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D开放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拓宽土地一级市场的对策研究E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缓解住房保障压力的可行性、障碍与对策研究。。。。5、住房保障方面的题目:A构建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的现实障碍与对策研究B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C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渠道和对策研究。。。6、房地产开发领域A、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前景分析B、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战略探讨论文选题要注意的三个问题(以房地产市场研究为例)首先,确定研究方向,选择一个具体的市场来研究,不要笼统的以“房地产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其次,确定研究的范围。商品住宅市场是研究的最大热点,要注意联系当前的住房保障政策来分析,也不能忽视住房市场的层次性,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分别面向不同收入阶层,要明确所分析的是哪个层次的住房市场。再次,确定研究的立场。如果以分析市场趋势为主,就需要站在房地产市场咨询者的角度,那就写成研究报告一类的文章,这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也可以研究市场存在的问题,包括国家政策的影响、市场监管秩序、交易风险防范等,站在为政府建言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来我想写估价的,结果老师不是估价方面的!估计你可以写几种估价方法的改进和应用呀!哎,论文啊!烦得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房地产营销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房地产营销论文题目(一) 1. 房地产企业实施关系营销探析 2. 房地产口碑营销策略 3. 浅析现代房地产的前营销策略 4. 基于4C理论的房地产营销创新战略研究 5. 浅议房地产营销渠道的拓宽 6. 湖南省房地产企业提升市场营销理念 7. 浅议房地产网络营销 8. 试论顾客满意战略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9. 马尔科夫预测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10. 关于价值工程在房地产营销中应用的研究 11. 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差异化战略 12. 房地产营销应引入绿色营销理念 13. 房地产的营销误区及实施全程营销 14. 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 15. 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分析 16. 实施房地产全程营销打造大众精品品牌 17. 论房地产营销中的品牌运作 房地产营销论文题目(二) 1. 谈差异化战略在房地产营销中的应用 2. 房地产企业营销组织预警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3. 房地产营销创新九个创意源 4. 房地产营销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思路 5. 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体系的对策探讨 6. 试论房地产营销及其理念创新 7. 房地产营销的时代背景及理念转变 8. 湖南省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 9. 房地产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 10. 房地产绿色营销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11. 房地产全程营销中的品牌运营战略 12. 运用服务营销组合策略提高房地产业的竞争力 13. 数字网络技术在房地产营销中的应用 14. 房地产概念营销及其推广之道 15. 房地产营销策划中的文化习俗运用 16. 房地产营销理论与问题分析 房地产营销论文题目(三) 1. 浅谈房地产营销中的市场细分 2. 浅谈房地产业诚信营销体系的构建 3. 运用CRM系统提升房地产营销管理绩效 4. 房地产营销刍议 5. 浅议我国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发展和创新 6.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STP模式 7. 房地产企业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8. 理性时代的房地产品牌营销 9. 建立以消费者为基准的房地产营销新理念 10. 4C理论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11.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有效实施 12. 前营销——开启房地产开发致胜的金钥匙 13. 房地产网络营销 14. 房地产营销策划浅谈 15. 浅议房地产营销策划 16. 心理预期引导房地产营销 17. 试论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力的培育 18. 重庆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 19. 房地产营销中的卖点设计 20. 贵阳市房地产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1. 房地产营销论文参考 2. 市场营销论文选题大全 3. 浅谈房地产营销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毕业论文 5. 房地产营销论文范文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我们最常见的建设项目之一,在写作房屋建筑学论文时,我们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千万不能忽视论文的题目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一) 1. 山区乡村建筑洪水冲击作用可视化研究 2. 房屋质量 保险 制度下质量检查机构运行机制研究 3. 山区乡村建筑洪水作用荷载试验研究 4. 木构架砖围护墙房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5. 基于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既有砌体房屋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研究 6. 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处裂缝成因及其预控 措施 研究 7. 既有建筑顶部钢结构加层的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8. 广东沿海典型低矮建筑调研与风荷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9. 基于建筑和结构安全统一的废旧集装箱改造房构造的研究 10. 从建筑到村落形态 11.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研究 12. 关于《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的应用研究 13. 现有小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14. 现代木结构建筑之墙体构造研究 15.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抗震加固 方法 的研究 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二) 1. 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 2. 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沈阳周边村镇砌体结构学校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4. 湖南省村镇砖砌体房屋抗震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研究 5.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研究 6. 低层建筑表面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 7. 大庆地区房屋结露发霉治理技术研究 8. 汶川地震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减灾措施研究 9. 夯土墙承重房屋的局部受压性能研究 10.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 11.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 12. 西安老城区宗教建筑修复与保护研究 13. 抗震设防建筑的易损性及震害指数研究 14. 砌块建筑裂缝成因及处理技术研究 15. 混凝土砌块建筑裂缝及渗漏处理技术研究 16. 低层砌体住宅房屋简化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17. 国内外房屋建筑物管理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三) 1.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 2.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震后鉴定及加固研究 3. 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 5. TTU标模及平顶罩棚类低矮建筑的风洞试验研究 6. 摩擦滑移减震技术在村镇砌体房屋结构中的应用 7. 可行性研究及减震效果分析 8. 建筑外墙饰面检测维修优化分析 9. 山区乡村建筑洪水冲击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10. 住宅建筑计量供热自力式差压控制阀及热计费问题的研究 11. 云南农村民居新建房屋夯土墙竹筋加固的试验研究 12. 美日德建筑节能立法及其启示研究 13. 轻钢龙骨体系多层房屋力学性能比较分析 14. 现代木结构建筑之屋顶构造系统的研究 15. 武汉地区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16. 砖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分析及设计建议 17. 喇嘛甸油田建筑节能措施研究 猜你喜欢: 1. 房屋建筑学的论文 2. 房屋建筑学论文 3. 房屋建筑学毕业论文 4. 房屋建筑学设计论文 5. 房屋建筑学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