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后沙龙时代”的巴以问题

发布时间:2015-08-20 16:03

 
  [论文关键词]巴以 政治进程 沙龙
  
  [论文摘要]
中东一直以来都是一块不平静的土地,而巴以之间犹如不共戴天的关系,更是世界政治的焦点。沙龙因病淡出政坛,留给两国人民的是谜一样的前途。围绕巴以之间基本的政治局势及美国的“大中东计划”的思想,对后沙龙时代的巴以和平之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能源储备,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在现代国际体系中也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在这其中,迷雾重重的巴以局势更是当今世界政坛的焦点。
  随着阿翁在3年前的撒手人寰,2006年新年伊始,以色列总理沙龙严重中风后,一病不起。由于脑部受损,这位政坛宿将的政治生命注定完结,这给本就错综复杂的中东政治又添了变数。那么随着中东政坛两位领袖的离去,留给中东的、留给巴以两国的又会是些什么呢?
  
  一、局势的变化
  (一)平稳过渡的以色列
  2006年3月28日以色列提前举行的议会选举,前进党高举“沙龙路线”的埃胡德.奥尔默特毫无悬念地赢得了大选,顺利当选。当选后奥尔默特面对巴勒斯坦变幻的政治局面和激烈的巴以冲突,不仅需要重新考虑美国的“大中东”政策的利弊及后果,而且要勇敢的前进,新一轮政治动荡标志着以色列人新的选择的开始。
  前进党的获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沙龙政治理念与个人的政治魅力。是沙龙给了前进党以生命,以胜利,而且奥尔默特是沙龙的第一心腹,因而获胜后的奥尔默特就表示一定会跟随沙龙的足迹继续走下去,未来前进党首要任务是在2010年前划定以色列边界,撤离约旦河西岸一些偏远定居点,“以土地换和平”,这就是沙龙的“单边主义”。
  (二)内乱纷争的巴勒斯坦
  去年,与以色列大选几乎同时,哈马斯新政府的组建计划在巴勒斯坦立法委毫无悬念地获得通过。哈马斯政治前途的突起,导致了巴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动。原先“法塔赫”的政治垄断被打破,巴国内政治格局中两套权力机构并行,即阿巴斯作为“法塔赫”的领导人继续执掌民族权力机构,而哈马斯则主导立法委,并直接掌管内阁。这种权力分割的局面极有可能造成巴国内政治决策的分裂,而这种分裂无疑不利于巴以之间和谈的形成与推动。其不稳定性也迅速表现了出来:
  6月中旬,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哈马斯和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在加沙地带发生流血冲突,哈马斯随后宣布占领加沙地带。
  6月14日,阿巴斯宣布解除哈尼亚巴民族联合政府总理的职务,次日委任巴民族联合政府财政部长法耶兹组建紧急政府。
  7月14日,阿巴斯任命法耶兹为过渡政府总理,负责组建新政府。
  7月中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支持阿巴斯提前举行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和立法委员会选举。
  这些都是巴勒斯坦政局不稳定的必然结果。这一切又使中东的稳定抹上了一屡愁云。
  (三)巴以政局的对比
  虽然奥尔默特当选以色列总理已经一年有余,但是据目前的种种情况来看,其的政治道路并不平坦,因而要其如沙龙般的铁腕果敢的解决巴以之间的矛盾,估计可能性不大。
  首先,党内不能伏众。尤其是发动的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打击以失败告终,其声望更是江河日下,想要重新确立自己的领袖威望,恐怕机会难得。
  其次,党外强硬派,尤其是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利库德集团更是要奥尔默特以此谢罪。
  所以奥尔默特的今日之领导地位可谓是岌岌可危,处境极为尴尬。
  另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使自相杀伐,局势动荡难安,内部力量的不统一,使其政治声音极为衰弱。而以色列却因此渔翁得利,其国内的自杀袭击在这一段时间内也有减少,这也给艰难的奥尔默特减压很多。
  (四)美国处理巴以和解谨慎的态度
  在战后,美国不仅在阿富汗培植了政权,而且在中东的中心地带伊拉克建立起美国的民主基地。同时伊战胜利后,在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下,中东局势已经倒向美国一边。相比之下,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较之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来说,已降到其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有可能出面解决巴以冲突这个困扰和影响整个中东稳定的重大问题。
  自去年以来,以色列进入“后沙龙时代”,哈马斯在顺利赢得选举上台后,却被阿巴斯解除下台,巴以两国都存在不稳定因素,美不得不加大介入力度,避免局势失控而干扰其中东战略的实施。因此,巴以和谈问题在美中东战略中地位较前有所上升。美国审慎观察巴、以双方政局的变化,继续采取促进双方和解的政策。
  
  二、努力实现的和平之路
  沙龙在其政治生涯晚期积极推动中东和平的实现,是以色列人所津津乐道的重大让步。后沙龙时代,巴以和平经受更为重要的考验。受命于为难之中的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上任伊始就面临着两难困境。
  好在即使迷雾重重也终有散去的一天。目前巴以局势正在朝着良好的前景发展中。以总理奥尔默特8月1日晚会见前来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赖斯时就提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应在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前,就建立巴勒斯坦国等原则性问题拟定“框架协议”,从而为此次旨在解决以巴争端的会议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赖斯也表示:美国支持巴人民建立一个能够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独立国家。
  阿拉伯媒体普遍认为,美此次派外长和防长访问中东,是其强化中东外交战略的表现,也是美在伊拉克、巴以等中东问题上一筹莫展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即便如此,政治局势的发展也是多方面合力的共同作用,但毕竟这一提议给予了饱经战乱之苦的人们一线和平的曙光。
  
  三、沙龙的功与过
  作为一个领袖,一个铁腕的政治人物,沙龙纵横中东政治舞台几十年,参与了以色列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战争,是中东举足轻重的人物。近年来,他主导了巴以关系的发展。在他毁誉参半的一生中,沙龙同时扮演了巴以和平的破坏者和建设者。
  他曾经主张在巴勒斯坦人的领土上强行修建以色列人定居点,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他坚持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隔离墙,试图造成事实上的巴以边境线。他还发动了针对巴激进派领导人的“定点清除行动”,围困阿拉法特两年多。同样也是他,在2001年担任总理后,逐渐调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同意巴有条件建国,同巴勒斯坦达成巴以停火共识,启动“单边行动计划”,结束以色列对加沙地区38年的占领。
  沙龙在巴以问题上懂得审时度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形势是中东和平进程中的现实主义者,是他使中东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很多痛恨沙龙的巴勒斯坦人也承认一个活着的沙龙现在对巴勒斯坦人更有利。
  
  四、前进中的历史的车轮
  尽管沙龙的离去给以色列政坛带来一定震荡,也使巴以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尽管人们对后沙龙时代巴以局势有不同的猜测和期盼,但历史证明,和平的道路永远都是向前伸展的,虽然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今天以色列的继任者,继续着沙龙的“中东路线图”计划,通过与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和谈,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并由此打开巴以通往和平的道路。从某些角度来讲,与老一辈们相比,虽然沙龙的继任者,以及其他巴勒斯坦的领导者们,在资历、威望等上都无法比拟,但也许他们更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别样的思路,来重新思考巴以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
  就这一点来说,沙龙的离去,也许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国外交部网站 chnlg
  [2]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关于英国民商事管辖权制度的主要特色及其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