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华约瓦解之渊源
发布时间:2015-07-02 13:36
张之峰
注:如使用本文,请注明原创作者
北约东扩是今年的一件大事,也是50年的大事,就是说北约从1949年成立以来,已经是50多年了。那么他能击败华沙条约组织,能把他的战线推进到前苏联的领土,竟然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核战争,兵不血刃,真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北约东扩
这次北约东扩是第二次,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那,前面的东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呢,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按学理解释北约东扩实际已经有五次了,为什么我们说是第二次呢?那就应该是说是在华约瓦解之后的第二次东扩。那么为什么北约在华约瓦解后又要扩张呢,让我们从地理环境上来理解吧。
北约的第一次东扩,推进战线700公里
起先,我们把欧洲分为了两个部分,那就是我们所讲的“东欧”和“西欧”。1999年的东扩,就有三个国家加入了北约——捷克、匈牙利、波兰,而波兰这个国家恰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可以用这么一句话说:法西斯德国侵略了波兰,而斯大林却不能拭目以待,也趁机加入瓜分波兰的行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起。那么至于捷克,一个不大的国家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要地呢?那是因为捷克有一个很高的山脉、一支很精锐的步兵以及捷克的军工业很重要,这就是他成为战略要地的“条件”。匈牙利,也恰恰是和以上两个国家一样在冷战时期发生过内乱,而那个内容则的是苏联红军出兵去平息的。
所以1999年的北约东扩,等于是美国的战机和英国的坦克在无形中、兵不血刃的向前推进了700公里。而恰恰是这七百公里,使得北约可以将自己的鼻子捅到前苏联的边境,这对于北约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的。而这次扩充可以说是没损失的——就是俗话说的一仗都没有打。
第一次东扩就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收获久违的“冷战果实”。而2004年则“该果实”更为丰硕,7个原华约国家的加入,大大的加强了北约的实力。
北约的第二次东扩,完成了对俄罗斯的钳形包围
第二次东扩把欧洲的形式和地缘政治完全的改变了。通过查看新的战略地图,将看到欧洲的东西方战略态势起了多么打的变化。
南边
斯洛伐克: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加入,给欧洲进攻俄罗斯联邦铺平了道路。根据我们原先的战略地图,欧洲的坦克是“不可能”直接打到苏联。如果攻打苏联,则先要征服苏联的卫星国。而捷克及斯洛伐克的加入,给这个“不可能”修葺的“途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斯洛伐克的重要性,今天德国的坦克,可以直接开到苏联国家的边境。
罗马尼亚:根据历史原因,罗马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德国纳粹的阵势,60万大军直接打到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之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成为了苏联的“铁哥们”。就是这个“铁哥们”,现在成为了北约的“马前卒”,就这么一进一反就使得北约实力大增。其实以上两个国家加入北约最重要的意义是告诉世界,从这一刻起黑海已经不是“俄罗斯湖”了。
北边
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作为军事重镇的加里宁格勒属于俄罗斯联邦,但由于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加入北约,俄罗斯联邦军队,哪怕是陆军也好,还是海军也好,都需要绕一个大弯才能支援它。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飞地”,它竟然驻扎这几万俄罗斯精兵,还在这块飞地上,驻扎着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部。从北约这次东扩的开始的那天,加里宁格勒就开始了“最不好过的日子”,处于战略包围下的加里宁格勒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北约的f16从比利时一直飞到了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小国的加入,最终使北约割裂了俄罗斯波罗的海防御体系,一分为二的海岸线使得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的海军首尾不能接应,完成了对俄罗斯在该海域的战略包围,达到了几乎报废了俄罗斯半个波罗的海海军力量的目的。
英雄城市——圣彼得堡:这个英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活饿死100多万人就是没有投降的城市却落在了众矢之的。如果打一个比方,北约如果哪天与俄罗斯开战了,就是位于爱沙尼亚的大炮就能轰击圣彼得堡,连导弹都省了。新的北约东扩使得俄罗斯落入了一个钳型攻势中。俄罗斯周边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如果说是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那么乌克兰的形式就不好说了,所以说笔者肯定北约东扩的下一个目标将是乌克兰。
历史的背景:俄罗斯在加入苏联以前有近50%的少数民族。例如在俄罗斯居住的波兰人,虽然他也是俄罗斯公民,但他不认为他是俄罗斯人。又例如立陶宛这个国家,在俄罗斯还是公国、基辅罗斯建立初期就已经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了,可以说当时的立陶宛比当时的俄罗斯强大的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俄罗斯“并吞”了,俄罗斯人打破了立陶宛的传统,破坏了立陶宛的语言体系,立陶宛人认为他们优秀的立陶宛文化在苏联时期几乎埋没了。当然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标志着立陶宛文化的独立,当然在这独立的同时立陶宛人也担心俄罗斯的卷土重来。所以对于立陶宛来说,找一个既需要自己,又相对尊重自己的“靠山”是至关重要的。
北约为什么要东扩,东扩对北约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上文用“冷战时的收获”来表示,我认为还是比较恰当的。1、冷战的结束,华约的解体带来的是东欧军事战略的真空,这个真空恰恰如是北约东扩来填补最为恰当。2、苏联的解体。解体后的苏联,不但丧失了自己的卫星国,而在本次“东扩”中它丧失了自己的加盟共和国,标志着“独联体”在军事战略中已经名存实亡了,当今俄罗斯的“新沙皇二世”普京将对自己的国家定位另做打算了。
东扩后北约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的对比。
谈到北约东扩现在最伤脑筋的应该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了,但是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他总是笑眯眯的面对我们。如果说北约的第一轮东扩,相当于在俄罗斯的后花园放了一把火。那么此次波罗的海三国的加入,简直就是掐住了俄罗斯的脖子。俄罗斯整体战略部署也随着北约新一轮的东扩而改变。我们不可否认如果华约存在,俄罗斯将有大把“马前卒”。如果打起仗来,俄罗斯就可以说“东德你先上,罗马尼亚你上,波兰你在上,之后加盟共和国再上”。但是现在的军事局势上看,从经的“马前卒”已经成为遏制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敌人了。现在俄罗斯对北约的存在已经不紧紧是兵临城下,而是腹背受敌了。
下面我们看看一个数据:军队数量的比较。现当今俄罗斯军队总人数约85万大军。军人人数已经不少了,但是对于新北约的军队总人数还是相差悬殊,新北约的兵力已经超过475万了。难道俄罗斯这么一个军事大国只有这么多军队那,让我们来回顾历史:苏联作为华沙条约国的“总司令”,他自己的军队大约500万,还有东德,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百万雄兵,苏联可操控的军队应该在60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社会主义大家庭
俄罗斯呢——1艘。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这样?苏联解体后还应该拥有5艘航母的呀!是的,让我们来探悉其部分去向:其1、深圳航母乐园(明斯克号)。其2、大连海上世界(基辅号),其3、澳门赌船(瓦格良号)。因为维护航母费用巨大,已经不适合俄罗斯当今战略要求,同时也标志着俄罗斯的国防政策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守的转变。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俄罗斯知道打不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不如消除敌意,不和他打了。这标志着俄罗斯从经有一个非常辉煌的过去,在
什么是俄罗斯的战略防守?那么又是怎么的防守呢?同样让我们先看数据了解:战略核弹数量——新北约约3000枚、俄罗斯联邦约2000枚。我们已经看到了,核弹的数量差别不是很大了。我们应该了解核弹有战略和战术之分,俄罗斯最多的时候有80000枚核弹头,其中就包含着战术核弹头。就是今年普京还进行了核导弹演习,虽然不很成功,但是其威慑力还是相对存在的。就如俄罗斯声称的那样,俄罗斯的核战略是:我谁都不打,如果有人打我,我将先发制人,并且可以使用核武器。那么俄罗斯使用核武器要打谁呢?目标不是北约。俄罗斯说:使用核武器的目的只是——反恐。那么谁又是“恐”呢?谁威胁到俄罗斯国家安全,谁就是“恐”,这可能就是普京的立场吧。国际反恐在俄罗斯也将成为一种外交手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招牌”。
俄罗斯的另外一个杀手锏——核动力潜艇:北约在最近一段时期的海军演习,也以“反航母”转变到“反潜”中。俄罗斯在二战时期潜艇的开发和研究已经很先进了,至今俄罗斯还保留着很多核潜艇以及所谓“静音杀手”的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而这些潜艇大多分布在北大西洋。如果战争开始,这些潜艇将在第一时间切断北约的航线,这个战术则有点类似当年希特勒的“狼群潜艇战术”。
普京的橄榄枝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约的“领导国”美国现在的重要活动在中东,伊拉克事件则牵扯到布什很大的精力。而就是此时,借此契机普京给予了美国橄榄枝。你反恐、我支持你,同时你就不要在北约驻扎那么多军队了吧——这或许就是普京立场。而这个讯息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曾经美国有十几个主力师驻扎在西德,而现在则慢慢将这些部队调到伊拉克,中东国家等敏感地带,留在北约国的驻军也渐渐降到了现在几万人了。这也标志着北约的战略,也从当初的反俄,反苏,逐渐找到与俄罗斯的共同点“反恐”。
“东风压倒西风”后
当今国际趋势,国家现在向单边主义发展的。如我们把美国作为国家扩张的一个代表国,那从军事同盟的阵营上讲,北约的东扩给欧洲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同样它是一个单一阵营独大化的趋势。
那么是不是给你的感觉,“北-华”的军事力量发展不均衡呢?其实,在冷战时期“北-华”两个军事集团的力量是相对均衡的。现在华约瓦解了,苏联崩溃了造成了一边独大局面,所以让人感觉到力量不均衡了。但这个一边独大,不是代表美国的一边独大,而是整个欧洲的独大,我们寻根问源应该是基督教文化的独大。这只是一个果,那么因在何处?让我们通过回顾冷战岁月来探悉。
回顾冷战时期苏联大国沙文,看祸起萧墙。
四十年代的柏林危机。
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期,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在西德实现了马歇尔计划后随即发表声明, "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此次空中运输立时13个月,据统计有每天进入几个规定机场迫降的运输机达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钟就有1架飞机迫降。266644架次飞机在三条仅3公里宽的狭窄通道里来回穿梭飞行着,创造了人类空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五十年代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
匈牙利想向西方靠拢,作为苏联的小兄弟不想搞社会主义了,这个可是不行的了,之后苏联的坦克直接开进了布达佩斯。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面否定之后使东欧各国共产党中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在匈牙利这种动荡局面由于对本民族历史的爱国主义狂热而进一步恶化,左翼知识分子则唤起了对匈牙利1849年革命时的爱国诗人和革命烈士——裴多菲的纪念。
苏联为了平息匈牙利的这种局面,促使斯大林忠实追随者拉科西的下台,但这只能进一步强化对民主化的要求,匈牙利人对苏军撤出本国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10月23日,匈牙利学生和工人示威游行,推倒了斯大林的雕像,苏军开始撤出,两位以前遭受拉科西迫害的领导人伊雷姆·纳吉和亚诺什·卡达尔分别被任命为总理和党第一书记。
最初苏联还相信可以与匈牙利的新政府合作,但纳吉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新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宣布匈牙利退出华约,寻求一种类似于奥地利和瑞士那样中立地位。
这些改变对苏联来说太快、太激烈了,卡达尔于是离开了布达佩斯在匈牙利东部建立了新政府,宣称要把共和国从法西斯的反革命暴乱中拯救出来。卡达尔在苏军坦克的支持之下于11月4日返回布达佩斯。
六十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最后的较量)
1962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斗智的情景时常还浮现在我们眼前,肯尼迪被美国军方“逼迫”与苏联正面对抗。肯尼迪说:对抗可以,你们拿出证据吧。那么就有了u2高空侦察,a7舰载低空轰炸机对古巴的苏联导弹基地近距离拍摄的一幕。
那么为什么苏联要在古巴设立导弹基地,让我们一起看看。六几年的苏联觉得很恼火,因为北约把自己的导弹从最北边的冰岛,一直布到南边的土耳其,最近的只要有两三千的射程就能打倒苏联首都莫斯科及圣彼得堡。反过来苏联只有使用近万公里的洲际导弹才能打倒美国本土,所以苏联领导人就想,只许你搞弧行包围,我何不让你也后院起火。
1962年赫鲁晓夫支援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目的在于可以以中程导弹威慑美国本土。当时就美苏核能力而言,美国处于绝对优势。美国核弹头数量是苏联的6倍(5000:300)。美国核运载工具数量是苏联的5倍:(洲际弹道导弹294:75;潜射弹道导弹144:0;远程轰炸机600:190)。当时美国的
军事基地包围着苏联,可以威胁苏联的心脏地区。而苏联大部分导弹只能威胁欧洲而不是美国本土。
然而美国依然无法承受几十枚苏联核弹的打击,正如戴高乐将军对某国领导人说的那样:你们的核弹可以杀死我们1千次,而我们的核弹只能杀死你们1次,但1次就够了。
针对这一举措美国肯尼迪下令封锁加勒比海,检查任何有可能运送导弹给古巴的船只,以及苏联应该在一周撤除古巴导弹基地的“最后通谍”,否则则进行轰炸。因为他知道苏联的导弹基地还未安装完毕。
一次一触即发的世界大战,最终以北约撤除位于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基地为条件,苏联撤除了古巴导弹基地。
古巴危机把俄美拖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对最终的妥协,美苏双方各执一辞:美国认为自己以强硬手段逼迫苏联撤走导弹是一次胜利,而苏联军方则认为古巴危机是“战略火箭军打赢的第1仗”。
就是这个妥协,最后成为华沙条约组织解体的一个契机。就是这个妥协,让只出产雪茄烟和古巴糖、只有600万人口的古巴成为最后的冤大头。
1963年肯尼迪被美国军火利益集团谋杀,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
七十年代布拉格之春1968年8月20日
安东诺夫式运输机吐出了一辆辆苏联坦克,华沙条约军队从四面八方冲进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成了苏军的俘虏。布拉格,一夜之间从暖春坠入严寒。
1968年 8月 20日深夜,11点多钟。 一架苏联民航客机飞抵布拉格上空向地面上的鲁津机场发出信号:由于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请求在鲁津机场迫降。情况紧急,鲁津机场的地勤人员没有犹豫,立即发出信号:同意迫降,并采取措施,引导苏联客机在机场降落。
飞机降落,机场工作人员并没有怀疑。但是,这架飞机降落后,不是停在跑道上,而是径直滑到了机场大门前,飞机上迅速跳下几十名荷枪实弹的苏军突击队员。他们手持冲锋枪,几分钟后占领了机场指挥系统。由于苏联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而这一切又进行得极其迅速,地勤人员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就成了苏军的俘虏。
几分钟之后,苏联第24战术空军集团军的安东诺夫式巨型运输机,在他们的引导下,一架一架地降落了。鲁津机场以每分钟一架的速度,迎接苏联“老大哥”的到来。大量的坦克、装甲车和士兵,从飞机的肚子里爬了出来,稍事集中后,他们即在苏联驻捷大使馆人员的带领下,向布拉格的各个要害地区出发,而其目标主要是捷共中央大厦、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大楼、布拉格的广播电台,以及特定的军事设施,等等。
与占领鲁津机场同时进行的,华约各国军队也向捷克斯洛伐克进击。包括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和波兰、匈牙利五国军队的军事集团,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北方、东北方和东面、南面,向捷克斯洛伐克分进合围,他们迅速占领了捷克的各个战略要地。
整个入侵计划表现出华沙条约军队高超的战略艺术和指挥才能。入侵计划是由华沙条约军队总司令雅库鲍夫斯基亲自制订,而其执行者则是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全苏陆军总司令巴甫洛夫斯基。在入侵开始后的48小时内,巴甫洛夫斯基共投入了华沙条约部队的24个师,近20万人。投入第一期行动的部队中,苏联师占16个,波兰师3个、东德和匈牙利师各2个,保加利亚师l个。盟国的军队主要夹在苏联师里面行动。这支部队,不用说对付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是与北约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差不多够了。
入侵消息传进捷共中央大厦时,捷共中央主席团正在开会。入侵的消息,使主席团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之后大家很快就镇静下来了。随后,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下令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把“盟国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消息告诉人民。8月21日凌晨1点20分,布拉格电台开始广播这份《告全国人民书》。布拉格人民从广播里听到:“1968年8月20日晚11时许,苏联、波兰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军队超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边界,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主席团、政府主席团和党中央第一书记对此一无所知。”主席团号召全国人民保持平静,不要抵抗前进中的外国军队。
几个小时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却从另一个电台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个所谓的“伏尔塔瓦电台”广播了苏联塔斯社的声明。声明说:应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邀请,苏联及其盟友的军队已经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帮助捷克斯洛伐克击退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制度的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声明还说,捷克斯洛伐克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到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切身利益,此次活动“符合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中规定的各国有权单独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原则”。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侵略者进行的示威,让以“解放军”自居的侵略者百思不得其解。
捷共中央主席团起草了《告全国人民书》后,切尔尼克总理离开了捷共中央大厦,到河对岸的总理办公室去。他要在那里召集一次政府会议,表明捷克斯洛伐克合法政府还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杜布切克一直留在了中央大厦。几个半小时,“解放者”闯进了中央大厦。在苏联大使馆车辆的引导下,几辆苏联坦克和装甲车包围了捷共中央大厦,炮口对准了大楼。全副武装的士兵冲进杜布切克的办公室,将杜布切克和他的战友们包围起来,枪口对准了他们的后背。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解放者”的枪口下举起双手,接受了入侵者的“保护”。这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第一次,从这时起,一个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经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坦克埋葬了“布拉格之春”,也埋葬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
80年代 波兰团结工会(你搞不好、我来搞,总之西方化是不行的)
肇始于1980年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拉开了苏东演变的序幕。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
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团结工会诞生于罢工的浪潮中。
从诞生之日起团结工会就是一个政治组织。1981年9月,团结工会提出了团结工会接管政权,建立自治共和国的明确政治目标。12月,团结工会决定发动全国总罢工并建立武装工人卫队。12月13日,波兰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和军事管制,军管带来了暂时稳定,但矛盾并没有解决,埋下了更大危机的种子。
当然在之后的1988年,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宣布放弃“有限主权论”,尊重东欧国家的自决权。1989年12月1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波兰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以上的种种,皆是90年代柏林墙倒塌的因由。越战,朝鲜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华约带来友好协作。而苏联的做法那才是祸起萧墙。
华约已经成为历史,北约也将逐渐成为历史,
其目的将赋予新的内容成为一个新的欧洲防御反恐组织。
注:如使用本文,请注明原创作者
作者姓名:张之峰,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作者简历:俄罗斯联邦坦波夫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山东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青岛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青岛中译学术交流中心常务副主席、山东省译协翻译中心俄语主审,发表文章及著作20余篇(部)。乌克兰归国华侨,曾受驻乌克兰大使潘占林接见。
注:如使用本文,请注明原创作者
北约东扩是今年的一件大事,也是50年的大事,就是说北约从1949年成立以来,已经是50多年了。那么他能击败华沙条约组织,能把他的战线推进到前苏联的领土,竟然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核战争,兵不血刃,真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北约东扩
这次北约东扩是第二次,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那,前面的东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呢,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按学理解释北约东扩实际已经有五次了,为什么我们说是第二次呢?那就应该是说是在华约瓦解之后的第二次东扩。那么为什么北约在华约瓦解后又要扩张呢,让我们从地理环境上来理解吧。
北约的第一次东扩,推进战线700公里
起先,我们把欧洲分为了两个部分,那就是我们所讲的“东欧”和“西欧”。1999年的东扩,就有三个国家加入了北约——捷克、匈牙利、波兰,而波兰这个国家恰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可以用这么一句话说:法西斯德国侵略了波兰,而斯大林却不能拭目以待,也趁机加入瓜分波兰的行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起。那么至于捷克,一个不大的国家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要地呢?那是因为捷克有一个很高的山脉、一支很精锐的步兵以及捷克的军工业很重要,这就是他成为战略要地的“条件”。匈牙利,也恰恰是和以上两个国家一样在冷战时期发生过内乱,而那个内容则的是苏联红军出兵去平息的。
所以1999年的北约东扩,等于是美国的战机和英国的坦克在无形中、兵不血刃的向前推进了700公里。而恰恰是这七百公里,使得北约可以将自己的鼻子捅到前苏联的边境,这对于北约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的。而这次扩充可以说是没损失的——就是俗话说的一仗都没有打。
第一次东扩就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收获久违的“冷战果实”。而2004年则“该果实”更为丰硕,7个原华约国家的加入,大大的加强了北约的实力。
北约的第二次东扩,完成了对俄罗斯的钳形包围
第二次东扩把欧洲的形式和地缘政治完全的改变了。通过查看新的战略地图,将看到欧洲的东西方战略态势起了多么打的变化。
南边
斯洛伐克: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加入,给欧洲进攻俄罗斯联邦铺平了道路。根据我们原先的战略地图,欧洲的坦克是“不可能”直接打到苏联。如果攻打苏联,则先要征服苏联的卫星国。而捷克及斯洛伐克的加入,给这个“不可能”修葺的“途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斯洛伐克的重要性,今天德国的坦克,可以直接开到苏联国家的边境。
罗马尼亚:根据历史原因,罗马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德国纳粹的阵势,60万大军直接打到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之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成为了苏联的“铁哥们”。就是这个“铁哥们”,现在成为了北约的“马前卒”,就这么一进一反就使得北约实力大增。其实以上两个国家加入北约最重要的意义是告诉世界,从这一刻起黑海已经不是“俄罗斯湖”了。
北边
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作为军事重镇的加里宁格勒属于俄罗斯联邦,但由于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加入北约,俄罗斯联邦军队,哪怕是陆军也好,还是海军也好,都需要绕一个大弯才能支援它。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飞地”,它竟然驻扎这几万俄罗斯精兵,还在这块飞地上,驻扎着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部。从北约这次东扩的开始的那天,加里宁格勒就开始了“最不好过的日子”,处于战略包围下的加里宁格勒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北约的f16从比利时一直飞到了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小国的加入,最终使北约割裂了俄罗斯波罗的海防御体系,一分为二的海岸线使得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的海军首尾不能接应,完成了对俄罗斯在该海域的战略包围,达到了几乎报废了俄罗斯半个波罗的海海军力量的目的。
英雄城市——圣彼得堡:这个英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活饿死100多万人就是没有投降的城市却落在了众矢之的。如果打一个比方,北约如果哪天与俄罗斯开战了,就是位于爱沙尼亚的大炮就能轰击圣彼得堡,连导弹都省了。新的北约东扩使得俄罗斯落入了一个钳型攻势中。俄罗斯周边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如果说是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那么乌克兰的形式就不好说了,所以说笔者肯定北约东扩的下一个目标将是乌克兰。
历史的背景:俄罗斯在加入苏联以前有近50%的少数民族。例如在俄罗斯居住的波兰人,虽然他也是俄罗斯公民,但他不认为他是俄罗斯人。又例如立陶宛这个国家,在俄罗斯还是公国、基辅罗斯建立初期就已经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了,可以说当时的立陶宛比当时的俄罗斯强大的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俄罗斯“并吞”了,俄罗斯人打破了立陶宛的传统,破坏了立陶宛的语言体系,立陶宛人认为他们优秀的立陶宛文化在苏联时期几乎埋没了。当然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标志着立陶宛文化的独立,当然在这独立的同时立陶宛人也担心俄罗斯的卷土重来。所以对于立陶宛来说,找一个既需要自己,又相对尊重自己的“靠山”是至关重要的。
北约为什么要东扩,东扩对北约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上文用“冷战时的收获”来表示,我认为还是比较恰当的。1、冷战的结束,华约的解体带来的是东欧军事战略的真空,这个真空恰恰如是北约东扩来填补最为恰当。2、苏联的解体。解体后的苏联,不但丧失了自己的卫星国,而在本次“东扩”中它丧失了自己的加盟共和国,标志着“独联体”在军事战略中已经名存实亡了,当今俄罗斯的“新沙皇二世”普京将对自己的国家定位另做打算了。
东扩后北约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的对比。
谈到北约东扩现在最伤脑筋的应该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了,但是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他总是笑眯眯的面对我们。如果说北约的第一轮东扩,相当于在俄罗斯的后花园放了一把火。那么此次波罗的海三国的加入,简直就是掐住了俄罗斯的脖子。俄罗斯整体战略部署也随着北约新一轮的东扩而改变。我们不可否认如果华约存在,俄罗斯将有大把“马前卒”。如果打起仗来,俄罗斯就可以说“东德你先上,罗马尼亚你上,波兰你在上,之后加盟共和国再上”。但是现在的军事局势上看,从经的“马前卒”已经成为遏制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敌人了。现在俄罗斯对北约的存在已经不紧紧是兵临城下,而是腹背受敌了。
下面我们看看一个数据:军队数量的比较。现当今俄罗斯军队总人数约85万大军。军人人数已经不少了,但是对于新北约的军队总人数还是相差悬殊,新北约的兵力已经超过475万了。难道俄罗斯这么一个军事大国只有这么多军队那,让我们来回顾历史:苏联作为华沙条约国的“总司令”,他自己的军队大约500万,还有东德,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百万雄兵,苏联可操控的军队应该在60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社会主义大家庭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俄罗斯知道打不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不如消除敌意,不和他打了。这标志着俄罗斯从经有一个非常辉煌的过去,在
什么是俄罗斯的战略防守?那么又是怎么的防守呢?同样让我们先看数据了解:战略核弹数量——新北约约3000枚、俄罗斯联邦约2000枚。我们已经看到了,核弹的数量差别不是很大了。我们应该了解核弹有战略和战术之分,俄罗斯最多的时候有80000枚核弹头,其中就包含着战术核弹头。就是今年普京还进行了核导弹演习,虽然不很成功,但是其威慑力还是相对存在的。就如俄罗斯声称的那样,俄罗斯的核战略是:我谁都不打,如果有人打我,我将先发制人,并且可以使用核武器。那么俄罗斯使用核武器要打谁呢?目标不是北约。俄罗斯说:使用核武器的目的只是——反恐。那么谁又是“恐”呢?谁威胁到俄罗斯国家安全,谁就是“恐”,这可能就是普京的立场吧。国际反恐在俄罗斯也将成为一种外交手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招牌”。
俄罗斯的另外一个杀手锏——核动力潜艇:北约在最近一段时期的海军演习,也以“反航母”转变到“反潜”中。俄罗斯在二战时期潜艇的开发和研究已经很先进了,至今俄罗斯还保留着很多核潜艇以及所谓“静音杀手”的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而这些潜艇大多分布在北大西洋。如果战争开始,这些潜艇将在第一时间切断北约的航线,这个战术则有点类似当年希特勒的“狼群潜艇战术”。
普京的橄榄枝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约的“领导国”美国现在的重要活动在中东,伊拉克事件则牵扯到布什很大的精力。而就是此时,借此契机普京给予了美国橄榄枝。你反恐、我支持你,同时你就不要在北约驻扎那么多军队了吧——这或许就是普京立场。而这个讯息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曾经美国有十几个主力师驻扎在西德,而现在则慢慢将这些部队调到伊拉克,中东国家等敏感地带,留在北约国的驻军也渐渐降到了现在几万人了。这也标志着北约的战略,也从当初的反俄,反苏,逐渐找到与俄罗斯的共同点“反恐”。
“东风压倒西风”后
当今国际趋势,国家现在向单边主义发展的。如我们把美国作为国家扩张的一个代表国,那从军事同盟的阵营上讲,北约的东扩给欧洲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同样它是一个单一阵营独大化的趋势。
那么是不是给你的感觉,“北-华”的军事力量发展不均衡呢?其实,在冷战时期“北-华”两个军事集团的力量是相对均衡的。现在华约瓦解了,苏联崩溃了造成了一边独大局面,所以让人感觉到力量不均衡了。但这个一边独大,不是代表美国的一边独大,而是整个欧洲的独大,我们寻根问源应该是基督教文化的独大。这只是一个果,那么因在何处?让我们通过回顾冷战岁月来探悉。
回顾冷战时期苏联大国沙文,看祸起萧墙。
四十年代的柏林危机。
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期,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在西德实现了马歇尔计划后随即发表声明, "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此次空中运输立时13个月,据统计有每天进入几个规定机场迫降的运输机达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钟就有1架飞机迫降。266644架次飞机在三条仅3公里宽的狭窄通道里来回穿梭飞行着,创造了人类空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五十年代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
匈牙利想向西方靠拢,作为苏联的小兄弟不想搞社会主义了,这个可是不行的了,之后苏联的坦克直接开进了布达佩斯。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面否定之后使东欧各国共产党中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在匈牙利这种动荡局面由于对本民族历史的爱国主义狂热而进一步恶化,左翼知识分子则唤起了对匈牙利1849年革命时的爱国诗人和革命烈士——裴多菲的纪念。
苏联为了平息匈牙利的这种局面,促使斯大林忠实追随者拉科西的下台,但这只能进一步强化对民主化的要求,匈牙利人对苏军撤出本国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10月23日,匈牙利学生和工人示威游行,推倒了斯大林的雕像,苏军开始撤出,两位以前遭受拉科西迫害的领导人伊雷姆·纳吉和亚诺什·卡达尔分别被任命为总理和党第一书记。
最初苏联还相信可以与匈牙利的新政府合作,但纳吉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新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宣布匈牙利退出华约,寻求一种类似于奥地利和瑞士那样中立地位。
这些改变对苏联来说太快、太激烈了,卡达尔于是离开了布达佩斯在匈牙利东部建立了新政府,宣称要把共和国从法西斯的反革命暴乱中拯救出来。卡达尔在苏军坦克的支持之下于11月4日返回布达佩斯。
六十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最后的较量)
1962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斗智的情景时常还浮现在我们眼前,肯尼迪被美国军方“逼迫”与苏联正面对抗。肯尼迪说:对抗可以,你们拿出证据吧。那么就有了u2高空侦察,a7舰载低空轰炸机对古巴的苏联导弹基地近距离拍摄的一幕。
那么为什么苏联要在古巴设立导弹基地,让我们一起看看。六几年的苏联觉得很恼火,因为北约把自己的导弹从最北边的冰岛,一直布到南边的土耳其,最近的只要有两三千的射程就能打倒苏联首都莫斯科及圣彼得堡。反过来苏联只有使用近万公里的洲际导弹才能打倒美国本土,所以苏联领导人就想,只许你搞弧行包围,我何不让你也后院起火。
1962年赫鲁晓夫支援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目的在于可以以中程导弹威慑美国本土。当时就美苏核能力而言,美国处于绝对优势。美国核弹头数量是苏联的6倍(5000:300)。美国核运载工具数量是苏联的5倍:(洲际弹道导弹294:75;潜射弹道导弹144:0;远程轰炸机600:190)。当时美国的
然而美国依然无法承受几十枚苏联核弹的打击,正如戴高乐将军对某国领导人说的那样:你们的核弹可以杀死我们1千次,而我们的核弹只能杀死你们1次,但1次就够了。
针对这一举措美国肯尼迪下令封锁加勒比海,检查任何有可能运送导弹给古巴的船只,以及苏联应该在一周撤除古巴导弹基地的“最后通谍”,否则则进行轰炸。因为他知道苏联的导弹基地还未安装完毕。
一次一触即发的世界大战,最终以北约撤除位于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基地为条件,苏联撤除了古巴导弹基地。
古巴危机把俄美拖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对最终的妥协,美苏双方各执一辞:美国认为自己以强硬手段逼迫苏联撤走导弹是一次胜利,而苏联军方则认为古巴危机是“战略火箭军打赢的第1仗”。
就是这个妥协,最后成为华沙条约组织解体的一个契机。就是这个妥协,让只出产雪茄烟和古巴糖、只有600万人口的古巴成为最后的冤大头。
1963年肯尼迪被美国军火利益集团谋杀,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
七十年代布拉格之春1968年8月20日
安东诺夫式运输机吐出了一辆辆苏联坦克,华沙条约军队从四面八方冲进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成了苏军的俘虏。布拉格,一夜之间从暖春坠入严寒。
1968年 8月 20日深夜,11点多钟。 一架苏联民航客机飞抵布拉格上空向地面上的鲁津机场发出信号:由于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请求在鲁津机场迫降。情况紧急,鲁津机场的地勤人员没有犹豫,立即发出信号:同意迫降,并采取措施,引导苏联客机在机场降落。
飞机降落,机场工作人员并没有怀疑。但是,这架飞机降落后,不是停在跑道上,而是径直滑到了机场大门前,飞机上迅速跳下几十名荷枪实弹的苏军突击队员。他们手持冲锋枪,几分钟后占领了机场指挥系统。由于苏联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而这一切又进行得极其迅速,地勤人员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就成了苏军的俘虏。
几分钟之后,苏联第24战术空军集团军的安东诺夫式巨型运输机,在他们的引导下,一架一架地降落了。鲁津机场以每分钟一架的速度,迎接苏联“老大哥”的到来。大量的坦克、装甲车和士兵,从飞机的肚子里爬了出来,稍事集中后,他们即在苏联驻捷大使馆人员的带领下,向布拉格的各个要害地区出发,而其目标主要是捷共中央大厦、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大楼、布拉格的广播电台,以及特定的军事设施,等等。
与占领鲁津机场同时进行的,华约各国军队也向捷克斯洛伐克进击。包括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和波兰、匈牙利五国军队的军事集团,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北方、东北方和东面、南面,向捷克斯洛伐克分进合围,他们迅速占领了捷克的各个战略要地。
整个入侵计划表现出华沙条约军队高超的战略艺术和指挥才能。入侵计划是由华沙条约军队总司令雅库鲍夫斯基亲自制订,而其执行者则是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全苏陆军总司令巴甫洛夫斯基。在入侵开始后的48小时内,巴甫洛夫斯基共投入了华沙条约部队的24个师,近20万人。投入第一期行动的部队中,苏联师占16个,波兰师3个、东德和匈牙利师各2个,保加利亚师l个。盟国的军队主要夹在苏联师里面行动。这支部队,不用说对付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是与北约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差不多够了。
入侵消息传进捷共中央大厦时,捷共中央主席团正在开会。入侵的消息,使主席团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之后大家很快就镇静下来了。随后,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下令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把“盟国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消息告诉人民。8月21日凌晨1点20分,布拉格电台开始广播这份《告全国人民书》。布拉格人民从广播里听到:“1968年8月20日晚11时许,苏联、波兰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军队超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边界,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主席团、政府主席团和党中央第一书记对此一无所知。”主席团号召全国人民保持平静,不要抵抗前进中的外国军队。
几个小时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却从另一个电台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个所谓的“伏尔塔瓦电台”广播了苏联塔斯社的声明。声明说:应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邀请,苏联及其盟友的军队已经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帮助捷克斯洛伐克击退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制度的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声明还说,捷克斯洛伐克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到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切身利益,此次活动“符合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中规定的各国有权单独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原则”。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侵略者进行的示威,让以“解放军”自居的侵略者百思不得其解。
捷共中央主席团起草了《告全国人民书》后,切尔尼克总理离开了捷共中央大厦,到河对岸的总理办公室去。他要在那里召集一次政府会议,表明捷克斯洛伐克合法政府还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杜布切克一直留在了中央大厦。几个半小时,“解放者”闯进了中央大厦。在苏联大使馆车辆的引导下,几辆苏联坦克和装甲车包围了捷共中央大厦,炮口对准了大楼。全副武装的士兵冲进杜布切克的办公室,将杜布切克和他的战友们包围起来,枪口对准了他们的后背。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解放者”的枪口下举起双手,接受了入侵者的“保护”。这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第一次,从这时起,一个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经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坦克埋葬了“布拉格之春”,也埋葬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
80年代 波兰团结工会(你搞不好、我来搞,总之西方化是不行的)
肇始于1980年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拉开了苏东演变的序幕。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
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团结工会诞生于罢工的浪潮中。
从诞生之日起团结工会就是一个政治组织。1981年9月,团结工会提出了团结工会接管政权,建立自治共和国的明确政治目标。12月,团结工会决定发动全国总罢工并建立武装工人卫队。12月13日,波兰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和军事管制,军管带来了暂时稳定,但矛盾并没有解决,埋下了更大危机的种子。
当然在之后的1988年,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宣布放弃“有限主权论”,尊重东欧国家的自决权。1989年12月1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波兰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以上的种种,皆是90年代柏林墙倒塌的因由。越战,朝鲜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华约带来友好协作。而苏联的做法那才是祸起萧墙。
华约已经成为历史,北约也将逐渐成为历史,
注:如使用本文,请注明原创作者
作者姓名:张之峰,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作者简历:俄罗斯联邦坦波夫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山东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青岛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青岛中译学术交流中心常务副主席、山东省译协翻译中心俄语主审,发表文章及著作20余篇(部)。乌克兰归国华侨,曾受驻乌克兰大使潘占林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