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民工社区建设模式探究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关心农民工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学界一项重点工作。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民工在工资、就业、生活、住房、维权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其次,探讨了由政府引导建设农民工社区的结构模式,旨在通过发挥农民工社区的各项功能。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社区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随着改革的步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现代化建设事业成效显著。其中,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促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处于城市边缘的不少农民工,没有固定住所,没有生活保障,与城市人同等的医疗卫生、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问题正阻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本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本文只探讨后者。需要加以重视的是,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仍然相当庞大,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然而,如此庞大的农民工人口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工资水平偏低,就业渠道窄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的根本动机主要是在城市中获得相对较高的家庭生活开支费用。然而,目前农民工整体工资水平依然偏低,就业渠道较狭窄。就目前来看,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第二,农民工职业技能薄弱。
从表一可以看出,农民工文化素质中,初中以下的仍占有高达77.5%的比例;职业技能中,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仍占大多数。
(二)生活水平偏低,住房环境差
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务工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高昂的生活成本与其微薄的工资水平形成鲜明对比。其中,子女的教育开支、住房费用成为压在农民工身上的两大重担。据2010年新华社针对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362名农民工进行的收支情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镇打工,人均年收入为1.7万元左右,总支出约1.4万元,人均仅存钱2338元。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于2010年调查显示,农民工收支结构中,子女的教育费用约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2.1%,房租占农民工生活消费支出的20.06%。高昂的生活成本是促使农民工生活窘迫的直接原因。进而,为了节省开支,大批农民工宁愿抛弃环境条件较好的廉租房而选择成本较低、环境较差的集体宿舍、工棚等居住方式。
(三)市民化存在困难,地域归属感弱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然而,城市并没有做好容纳这一群体的准备。从社会心理层面上看,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与负担。从制度层面上看,农民工在就业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碍和法律空白。多数农民工无法在短期内被城市所接纳,市民化困难重重,加之许多农民工社交范围狭小,仅仅局限于同性质的农民工群体之内,与市民之间缺少互动沟通,造成其地域归属感极其缺乏。
(四)侵权问题突出,维权不易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理应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就目前形式来看并不乐观。劳动时间偏长,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以及社保参保率低的状况仍大量存在。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仅就建筑业来看,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占1.9%,劳动时间超过法定时间的仍高达84.5%,劳动合同签订率仅有36.4%,社会保险参保率仅占14.1%。
二、农民工社区建设模式探究
当前,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解决好各类矛盾问题的关键。农民工按照来源地或行业,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聚居区,这使得农民工社区建设成为可能。因此,发挥社区功能,解决和改善农民工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应该是农民工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农民工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首先,政府应加大农民工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和引导。积极引导农民工广泛参与,通过社区内民主选举,成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其次,由农民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那些文化素质较高,资历较深的人员组成农民工社区党组织,同时产生农民工社区居民委员会;最后,相应产生社区就业与培训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文娱中心、社区劳动保障中心行使各项分工,促进农民工问题的妥善解决。
(一)社区就业与培训中心——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当前农民工就业渠道较狭窄。农民工中,有高达55.1%通过亲戚朋友寻找工作,就业渠道主要依靠亲戚、朋友等传统血缘和地缘社会关系网络,另一部分则主要通过“自谋生路”就业。然而,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盲目性。由于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弱,加之本身地位的尴尬,促使农民工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工资水平偏低普遍存在。因此,设立社区就业与培训中心,适时做好与当地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的协调沟通,通过对农民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背景的记录分类,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减少其就业的盲目性;其次,按照农民工的就业意向,对农民工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工资水平,拓宽就业渠道的目的。
(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改善生活水平,优化住房环境
较低的工资水平无法支付过高的生活成本是目前农民工生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如前所述,子女的教育开支以及住房费用占据了工资一半以上。因此,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的重点。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社区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民工扶助专项资金,由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统一支配,扶持生活困难的农民工群体;其次,加快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成本以及入学门槛,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开支方面的压力;最后,加快社区廉租房建设,鼓励农民工采取合租等费用分担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住房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家庭,不同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也便于社区管理。其中,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要做好农民工来源地、家庭背景、就业等背景资料的收集建档,规范财政管理,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被需要的地方。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文娱中心——提高社会地位,增强地域归属感
受二元体制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大多地域归属感较弱。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一方面,教育、监督广大农民工改变自身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构筑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的组织化平台与政治信息获取平台,拓宽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有利于农民工政治权益的保护,提升其社会地位。通过社区文娱中心,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例如,以特定职业技能为基础的知识竞赛,各大节日时的社区联谊会,同时,加强与城市居民社区的交流往来,消除情感壁垒,增强农民工地域归属感,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使农民工更好地区性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社区劳动保障中心——拓宽维权渠道,强化维权意识
当前,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然而,从全国各地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农民工的权益被侵犯问题仍然相当严峻。通过设立社区劳动保障中心,首先,做好与社区就业与培训中心的信息交流,适时掌握农民工就业情况;其次,积极开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板报等方式,引导农民工开展维权,强化维权意识;再次,做好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反馈农民工权益的实际情况,促使政府部门加大监察力度,促进各类有关农民工权益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拓宽农民工维权渠道;最后,及时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严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企业进行曝光,督促用人单位规范用工程序,从而达到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最终目的。
在党和国家致力于改善民生,促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调动各方面有力因素,促进农民工问题的妥善解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因此,发挥好农民工社区的各项功能,促使农民工问题的妥善解决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下一篇:浅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