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理论面对环境恶化时的反省
[内容简介]: 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新的经济策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环境问题、传统经济理论、市场缺陷、可持续发展
40年前,托马斯·库恩撰写了一部名为《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著作。他在书中指出,科学进步并不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而是一个个平静的间歇和知识上激烈革命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些革命中,“一种世界观被另一种取代”。库恩还创造出了“模式转变”一词,用来形容这种世界观的迅速变化。目前,人类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环境政策正在进行模式转变, 即转变那种认为环境保护必然要与经济增长冲突的传统观念,这一转变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经济理论和环境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环境问题的严重存在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表明:我们必须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这两个针锋相对的需要之间进行选择,权衡利弊已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权衡的标准是什么?环境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换言之,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理论?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让我们足以感到自豪的东西有很多,我们可以比任何时候都更快地将信息和物资送到全球;我们可以用较少的财力和物力的投资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商品。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刻和更好的认识自然系统的能力。人均寿命在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在提高,全球粮食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但是,产生这些进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使地球和人类难以长期忍受的趋势。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定居生活以来,以人类居住地为中心的环境退化即告开始,它着重表现在过度捕猎、过度耕作和过度拥挤这三方面。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和平危机、经济危机、生存危机和环境危机。其中严重危害人类的是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危机。早在60年代,国际上已将环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人类行为导致环境退化从而造成自然灾害的后果。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地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狠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①
如果说早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起因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所造成的人为破坏的话,那么到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及其以后,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还要加上因工业化和都市化、人口的激增、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科技的滥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首先,机器的使用虽然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以及增强了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和控制能力,但是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浪费也大大地增多。其次,世界人口呈高度增长趋势,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R.马尔萨斯在于19世纪初写下的《人口论》一书中曾警告,如果人口的增长得不到抑制,那么人口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导致人类对资源等生活必需资料的激烈竞争。②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灭顶之灾的隐患。火药的发明和核裂变的发现使战争武器的杀伤力大幅度提高;猎捕工具的改良导致大量自然生物资源濒临灭绝;农业的化学物品使用不仅造成土壤的退化,而且给人类和生物造成积蓄性化学物质危害。
但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不是机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人类发展经济的模式。在近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即由畏惧、崇拜自然转变为无视、主宰自然。如果说石器的使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步,那么铁器的使用特别是蒸气机的使用,则是人类政府自然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人类由于将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的盲目征服之上,遭到了自然的严重报复。世界银行的经济分析学家认为,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时,就会出现环境退化。不论是非洲的热带森林破坏,还是东欧的打气污染问题,都是如此。
传统经济理论中,对环境恶化起到促进作用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缺陷。世界银行认为,市场不能精确地反映出环境的社会价值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很难区分和履行对环境(如大气质量)的所有权及使用权,所以不存在环境的市场,不能通过价格体现污染物的有害影响,结果导致大量的污染。第二,一种资源的某些用途(如热带雨林)能够出售,而其他用途(如它对流域的保护)却不能。由于不能出售的用途经常被忽视,因此导致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三,开放的资源使它们可以为所有人开发使用。正像开发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和哥斯达黎加沿海的沙丁鱼资源那样。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效应并没有被使用者所认清,并因此而变得外部化,结果导致森林毁坏以及捕捞过度。第四,个人和团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使其免遭破坏的低成本方法缺乏了解,如对氟氯烃(CFCs)和臭氧耗竭关系的了解直到现在才被引起重视。而私人公司因觉得难以从中获利,也许就不能提供更有利的信息。
二是政策失误。世界银行指出,政府的行动有时鼓励低效能,而这些低效能反过来又会引起环境的破坏。例如,对农业的能源投入、和对伐木和开发牧场实行补贴、公共部门排污不承担责任、按补贴的价格提供一些服务(如电、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公共土地和森林的低效能管理等。马托格罗索和帕拉1970年以来清理土地以开辟牧场的行动,就是实行综合开发资源和税收鼓励措施政策的结果。②
由于这些主要原因引起的环境破坏经常被贫困和经济的不稳定所加剧。穷人则更关心他们今天能从自然资源中得到什么,而不是为了明天而保护环境,其行为的结果总是与保护环境的目标背道而驰,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20世纪20年代以来,石油化学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致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构成对人类命运的威胁。人类在这种自己为自己造成的恶果面前,被迫转变无视自然的观念。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修正
进入现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的经济学说开始出现。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世界上有着三种不同的理论,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
一是环境保护优先论。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污染和公害事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理论认为,人口增长要求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品,进而使耕地和工业生产量也指数增长,工业增长又使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从而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使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一旦这种增长达到极限,就将导致全球性的灾难。为了使人类免于毁灭性的灾难,就必须让经济发展绝对服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使人口和经济发展实现零增长。这一理论的代表是“
罗马俱乐部”,其代表作是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该理论都是难以接受的。不过,有的发达国家在该理论的启发下,确实重视了环境保护,并使环境保护放在了比经济发展更优先的地位。
二是经济发展优先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使用的资源是无限的,人类的生活环境日益好转;环境的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粮食在未来将不成其为问题;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朱利安。林肯。西蒙在其1981年发表的《最后的资源》一书中论述到:“历史表明,在工业化初期,污染状况一度严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富裕程度和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要求相应提高,污染状况不断改善。用期望寿命表示的污染程度在迅速下降,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才是解决污染的根本出路。”①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一理论,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有一定的市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实际上也是走的这种经济优先的道路,并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的后果,有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实际上接受了这种理论,并正在采用这种发展模式。
三是可持续发展。它是针对环境优先论和经济发展优先论都难以为世人所完全接受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够保证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目前的技术状况和环境与资源虽然对持续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但是人类能够通过对技术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改善,开辟通向经济发展新时代的道路。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使经济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是要停止经济发展,而是要确保经济增长绝对建立在其生态基础之上,并确保其生态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以使其可以支持长期的增长。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并成为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各项文件的指导思想。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转而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含义是,既不要求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经济发展,也不允许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而是要使二者并行不悖,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按照这一原则,经济发展应当是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发展,环境保护应当是能够保证、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保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经济发展优先论的摒弃,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可,是人类经济发展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其标志是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所发出的《斯得哥尔摩宣言》。这个宣言第一次呼吁全人类要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它还要求人们与自然进行有效的合作,把保护环境同和平与发展统一起来,作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去实现。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它认为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它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种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思想下,要求人类转变环境观念,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到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保证人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实际上,人类逐步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类文明进化到了高一级层次,人格平等、自由等得到普遍尊重,人本主义和人权思想盛行,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上的平等。在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物质的享乐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幸福的标准。在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人类文明达到了更高的水平,高度的社会化、现代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个人本位思想向社会本位思想转换。在经济方面,从自由放任开始转向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仅注重个体利益,而且开始考虑公共利益;不仅注重效率,而且也力求公平;不仅注重单纯的经济发展,而且也积极探索发展与环境的协调,这已成为普遍的思潮和共识。
三、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环境保护放在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首先,各国都制定了大量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强制生产者以及政府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此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修正。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入70年代以后,国内环境立法即呈“爆发”式发展。80年代以后,各国通过环境立法控制的范围业已扩大到工业、商业、金融和贸易领域,因为经济投入与经济发展已经被人们认为与保护环境直接相关。环境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特殊的功能。环境法必须建立在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科学基础之上,它的特殊调整方法包括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尤其是提倡性规范的结合,还包括法律化的技术性规范的大量采用。我国也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经济的原则。
其次,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经济学家提出,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应当包括直接管制方法和经济刺激方法。
直接管制就是由国家制定环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标准的形式规定活动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和方式。它又可分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两类。末端管制即直接对排放污染物作出规定;全程管制即通过生产投入或消费的前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予以规定,最终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如各国都开始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方式。
经济刺激方式又包括市场刺激和非市场刺激两大类。市场刺激方式即依照柯斯定理,①将“排污权”作为市场交易的标的予以流通或消费的前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数量予以规定,最终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非市场性刺激则是由国家通过价格、税收、环境标志、抵押金、补助金、保险、、信贷和收费等手段以迫使生产者或消费者把他们产生的外部费用纳入其经济决策之中。
第三,国家之间的交流开始增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物圈,国家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是没有国界的。发达国家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是与环境问题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整个世界而言,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他们对几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环境问题的责任就越大。而过去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国家,虽然他们现在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选择,但是也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避免重蹈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那种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现行土地制度批判
下一篇:广告法律问题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