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民办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6-07-11 14:33

  经济法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针对民办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对策,以最终实现民办高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经济法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实务性内容也较多。由于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生源、专业及培养目标上有其特殊性,因此,目前经济法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难以完成教学内容

 

  首先,经济法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民办高校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授课教师多为公共课老师,讲述更多侧重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必然影响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其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设置的都比较少,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却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庞杂的内容,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法理枯燥无味、抽象无趣。

 

  2.教材编排混乱,难以体现适用性

 

  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容庞杂。全书有十三四章,多则全书有二十多章,五六百页,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学,而且基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统编教材,一个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实践性较强。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满足于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使得学生形成了依赖,而不会更多地创设性地去思考,仅一味被动的接受,最终导致教学过程枯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妨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虽然现在教师注意到了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的单调,大多采用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但有时他们从一开始就用案例吸引学生,学生听着案例觉得新鲜,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也有兴趣。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发现,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可就是找不到分析案例的切入口。更困难的是,他们无法用经济法术语或是一般的法律语言去表达对案例的思考过程。

 

  4.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安排不足

 

  经济法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经济法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教师害怕因分析案例占用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把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缩短或取消,结果使得学生发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1]而民办高校由于经济法只是专业基础课,普遍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眼高手低,目标与方法不统一,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导致模拟法庭,法律宣传,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这样,学生在死记硬背经济法法条之后,会做点填空,选择题,或者纸上谈兵地做点理论案例分析题,更谈不上会自动转化为其实际的职业能力。

 

民办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二、加强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结合民办高校特色,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经济法教学体系

 

  为确定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课程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经过论证,开设《法学概论》这门课。经过系统的学习,对很多基本的法律概念与法律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样对下学期的经济法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应增加经济法课时量,深入讲授经济法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吸收,很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2.针对专业的特点,选取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2]培养应用型与创业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这就要求在教材上必须体现应用型与创业型这两方面的要求,淡化纯理论的部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的特征,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喜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

 

  3.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放教育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尤其对民办高校管理类学生的经济法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首先,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新鲜感,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

 

  另外,应强化案例教学,突出法律课程教学特色。积极引入案例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强化提升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分析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的训练,以分析研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案例教学法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体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法也是美英国家学习法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4.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创新型为主,不同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模式,教学中通过法律文书制作训练、案例研讨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聘请执业律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到法院参加公开审理案件的旁听,这样能够让法律事务灵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再次,认真组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由教师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和参与司法实践,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有重大帮助。

 

  作者:赵艳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12

上一篇:经济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若干研究

下一篇:浅析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