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信息化下的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

发布时间:2023-12-11 21:35

  信息化课程教学,是指通过现代教学理念,利用教学中的多媒体、视频和即时聊天工具等技术手段,使教学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目的。本文根据经济法基础教学的经验和工作总结,对经济法基础的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在传统教学法下经济法基础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的观念作用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认知缺乏准确的定位,进而直接导致教学目标的错位。很多教师及学生认为该课程不过是考取相关证书的辅导教材,应试目的和功利思想过于浓重,使得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停滞不前,和现实社会脱节。


  由于教学方法的停滞,经济法基础的教学方式依旧以强行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和教师缺乏课程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一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尽管如此,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和教师已经开始考虑将信息化教学方法引入经济法基础课堂,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依旧是把传统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照搬到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平台之上,让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课堂上也只是把多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照本宣科,信息化技术在经济法基础上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信息化教学在经济法基础课堂的实现措施

  实现经济法基础的信息化教学,首先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程,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过程要求符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不难发现,如果想创设与经济法基础相关的、符合真实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教学情境,只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手段实现。所以,在教学的多个方面都要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创新。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基础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的顺利通过,这和职业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高职阶段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应当依照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学生运用经济法相关知识解决具体的案例为教学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经济法基础中的实例作为背景和基础,通过计算机进行情境模拟的预设,之后通过计算机的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先设置的情境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已有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对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的解答。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实现经济法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最关键的步骤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首先,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对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和展示更多的真实案例与情境模拟法相结合,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案例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需要。其次,教师要运用网络资源收集符合教学内容并且热门、耳熟能详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而非根据教材中陈旧的案例进行反复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声音和动画等信息化方式将案例进行形象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经济法基础和自己零距离的接触。最后,教师还要熟练运用信息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诸如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重难点进行课件的制作、视频或音频的录制,之后进行资源共享或者上传到网盘。对于课后依旧有疑问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或下载的方式进行课外的学习,而且利用多次、反复课程播放的功能,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


  (三)考试制度的改革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作业的布置,并且作业的答疑、辅导和批改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就考试而言,教师只需按照既定的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试题库的随机抽题杜绝了学生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自动批改和分数的统计也省去了教师阅卷、核分与登记的精力,而且不会因为失误出现登记成绩出错的情况。并且无纸化作业和考试对节约成本、低碳环保、创造节能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

  信息化的课程发展给了经济法基础课程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且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创造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对经济法基础,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提升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珺.教育信息化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以《经济法》教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4(37).

  [2]朱昀.信息化手段下高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青年与社会,2014(6).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5期

  作者:王亚娜


上一篇:经济法学研究路径的综述

下一篇:国际经济法视野下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