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广西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论文摘要]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在于资金匮乏、技术进步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根据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拟定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推动特色农业发展,需要采取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业整合、拉长产业链、促进技术进步、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加强跨区域分工协作等措施。政府的扶持,一方面是宏观指导县域特色产业在集聚化、规模化、精深加工化、分工协作化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在资金、技术、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提供直接的扶持。
[论文关键词]县域;特色农业;广西
县域特色产业,是指以县域为主要活动依附空间,依托县域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等各种优势条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县域经济起着重要带动作用的,具有明确县域属性的产业部门或行业。根据县域特色产业的上述内涵,可以得知其具有几方面的属性:第一,县域性,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在县域内进行;第二,优势性,具有相对县内其他产业、县外同类产业绝对或相对优势;第三,高关联效应性,对县域其他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由此可见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于2014年8月12日正式颁布实施《广西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及品牌培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期推动广西县域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广西的特色农业是特色产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广西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已具有一定水平,但仍有不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广西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
(一)现状
发展特色农业,早已成为广西各级政府的共识。多年来,各级政府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上,广西区内各地各类特色农业产业、产品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发展,综合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或产品,主要包括蔗糖、剑麻、木薯淀粉等产业。这些产业开发较早,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链基本比较清晰,占有较巩固的市场。第二,各地区名优特稀产品,如八角、肉桂、永福罗汉果、容县沙田柚、横县茉莉花和茉莉花茶、凌云白毫茶、巴马和环江香猪、荔浦芋、八渡笋、食用菌、蜂蜜、中草药等等诸如此类的地方土特产以及多种民间竹木藤编织工艺品。这类产业在广西历史都比较悠久,有一些甚至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但由于这些产业均具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因而发展面临着地域空间约束。第三,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开发尚不够的产业,包括桑蚕、柑橘、西瓜、香蕉、芒果、龙眼、荔枝、菠萝、葡萄、柿子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以及蔬菜等。这些产业发展历史较长,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形成规模的时间相对较短,产业链相对不完善。第四,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部分特色农业。如近年来从外国引进种植的热带亚热带果品油梨、澳洲坚果等,从台湾地区引进的番木瓜、大青枣良种,以及20世纪后半叶在防城等地发现的金花茶。第五,各类花卉、高档大棚蔬菜、山茶油等项目,目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可以逐步开发成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
(二)问题
考察上述广西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司题:
1.县域特色资源、优势条件挖掘利用不够,仍存较大发展潜力。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县份对于本地特色资源、条件利用不足。比如,天等的朝天椒具有较强的市场美誉度,但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够、品牌培育不足、人力资源的短缺,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百色靖西等县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田七种植就形成较大规模,但由于对于产业后期发展的扶持、拓展不够,导致逐渐没落,被临近的云南文山取代其市场地位。
2.产业规模偏小,大企业数量不足。产业普遍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鲜见,呈现“散、小、弱”的特点。比如广西最负盛名的蔗糖产业,产业集中度CR4不足40%,缺少能在全国、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导致广西虽然蔗糖产量全国第一,但不拥有对市场的控制力。又如木薯产业,龙头企业为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与21万户农民签订合同拥有30万亩木薯基地和60万吨的木薯原料生产潜力。但这相比广西的木薯种植面积、木薯产量,规模效应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生。2012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341.5万亩,产量502.5万吨。而且,广西木薯产业中,接近阳明生化公司规模的企业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3.产业技术进步缓慢,高加工度化度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数广西优势特色农业,能够在生产中运用现代技术的不多,初级材料的生产还主要处于手工阶段,制成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低,而且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单纯提供原材料的水平上。比如桑蚕产业,广西桑蚕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但迄今广西主要以出口初级产品缫丝为主,有能力从事坯绸、针织、印染丝织品、服装等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的企业很少。
4.品牌意识缺乏,品牌战略实施不力,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广西具有不少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的农业品牌,但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导致品牌经营不善、后劲不足,一些传统品牌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而新品牌又难以创立。名牌、拳头产品的缺乏,使得广西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不畅、利润率偏低,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产业的发展壮大。
5.产业链条拓展不够,分工协作、关联带动效应弱。拓展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最大可能挖掘产业发展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是很多地区的一个共识。广西优势特色农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如前文述及,很多广西优势特色的热带水果,没有很好地开展精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导致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殊为可惜。
6.营销组织建设滞后,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广西大部分特色农业如龙眼、荔枝、各类海产品等生产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龙头企业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发展缺乏战略定位,不能形成规模、集中生产、集中管理,由此导致一系列营销上存在的司题:不能从宏观上监控产品的需求进而对供给量进行调整,无法统一定价,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分散农户进行经营,产品技术含量低,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品形式比较单一,产品再加工能力差,包装简单;分散农户缺乏组织规模较大且效果良好的促销活动的能力;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致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形式单一。以上现象说明,广西特色农产品缺乏有力的营销组织,健全的营销体系尚未形成。
究其根本,广西特色农业上述存在的问题来源于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资金匮乏。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从原料生产、精深加工、营销、品牌打造,都需要资金的扶持。但大多数广西特色农业企业,都属于私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保障。第二,技术进步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机构短缺,导致广西特色农业无法有效实施技术进步,从而使得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企业壮大困难,技术设备落后。第三,人才不足。不仅是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也严重短缺,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处于小作坊生产者的素质和水平,无法引领产业走向现代经营道路。
二、广西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司题,拟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确定广西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县域优势、特色条件为前提,以实现规模经济为导向,以培育龙头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以促进产业集聚为关键,以民营经济为主要动力来源,通过内部拓展、外部引进途径,采取推动规模化经营、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促进分工协作措施,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做大、做深、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上述思路,明确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推动规模化经营、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促进分工协作。最终实现的发展模式,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聚”。
在上述思路的指引下,近期内广西特色产业的发展,应实现下述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有条件的县域,力争拥有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业、品牌产品;县域龙头、骨干大企业发展顺利,带动作用凸现;产业技术水平先进,规模效益突出,集聚效应凸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三、广西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遵奉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提出如下发展对策,从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业整合、拉长产业链、促进技术进步、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加强跨区域分工协作等方面入手,努力推动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促发展
利用县域优势特色,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推动内源型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外源型特色产业形成。采取措施,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挥其本土化优势,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设计前景好、效益高、带动性强的项目,作为引资对象。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着重引进大企业、知名企业,促进优势特色的利用效率提升。改进招商引资的方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变随机挂钩为长期跟踪沟通,以此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性。
(二)促进产业集聚,培育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的存在,有利于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迈上螺旋式自循环、自发展轨道,增强发展的后劲。有条件的县域,应努力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专门性工业园区为载体,合理布局,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化发展。集聚发展的路径,可以先是企业集聚(主要是产业链条上企业的集中),创造各种优惠条件让企业集中,通过企业集中形成地区、行业知名度,为资源集聚打下基础。
(三)推进产业整合,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对于县域来说,有限的优势特色资源,不足以全面开花,分散资源,维持多处、多头发展。应努力推进资源整合、行业重组,促进规模化运营,推动龙头、骨干大企业发展。关键是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小农观念,制定公平、科学的整合与重组政策(尤其是股本价值的核算),推行现代化股份制、合作制企业经营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整合。一般而言,每个县域的特色农业能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在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即可。此外,还可以推进企业跨区域整合,制定合理的利益分享制度,集中跨区域优势和特色打造重点企业。这样,更有利于规模经济上台阶、跨档次,盘活优势与特色。
(四)拉长产业链,完善全链条结构
县域特色农业效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在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工夫,否则只会沦落为原材料供给地,如前述广西的桑蚕丝一样。拉长现有特色农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一是靠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企业从事产品精深加工,二是扶持本地企业,向下游产品加工环节拓展。同时,注意考察产业链条的空缺环节,发现有价值、有前景、条件具备的项目,采取多种途径积极予以开发,以此完善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链、完善产业链条,一般是与推进产业集聚相结合实施,而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耕耘,需要资金、技术各方面的积累。但也只有以此为途径,才能实现区域优势特色利用的效用最大化,付出越多,回报最终也会越多。
(五)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树立名牌产品
产业技术进步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实施有效的引导和扶持。由于县域企业一般技术进步能力较弱,企业的技术进步行为主要表现在引进新的工艺和设备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主要在这个方面上着力对企业进行扶持。具体的措施,是努力落实各部门如科技部门、商务部门、工信部门对于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技术的激励措施,包括购买、技术改造、二次创新方面的激励措施,以此促进企业积极进行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更新和改良。其次,应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创新保障。广西目前实施的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广西创新计划等,均应筛选县域有前景的特色农业项目进行开发研究。再次,应充分发挥社会科研机构如高校、改制科研院所的作用,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推进“产学研”合作研究,推进协同创新研究,为特色农业技术进步服务。与此同时,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升级,实施名牌产品培育战略,力争“县县有名牌,行行有精品”。
(六)提升营销组织建设,打造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历年来,广西一些特色农产品都曾出现过销售难的情况,如香蕉、木薯、荔枝等等。究其原因,在于营销组织建设不完善,销售渠道不畅通,亟需建立以专业市场为中心的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应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化营销组织主体,如股份制营销公司、农民营销协会、营销合作社等,集合资源组织营销;应改进农产品交易方式,大力推进与批发、零售企业的订单式交易,促进农产品的超市经营和连锁经营;产业规模较大的县域、行业,应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批发市场,并完善配套设施;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或开展与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或组建本地多种所有制的物流企业。
(七)促进跨区域分工协作,拓展产业发展潜力
广西很多特色农业,分布在不同的县域,如果能够实现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发展,将能大大提升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为各县域带来更多的发展利益。成功进行跨区域合作的关键,在于制定合适的利益分配机制。各地应抱着“精诚协作、利益互享”的原则,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分工协作。具体的分工协作方式包括:“资源+加工”合作方式,即一方以提供资源为主,另一方以加工为主;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方式,即各地分别从事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生产活动,进行垂直分工,彼此进行上下游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对接;产业链同一环节分工协作方式,即进行水平分工,各地进行同一产品不同部分的生产。
四、扶持广西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为西部地区的广西,现阶段基础薄弱,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府的扶持,一方面在于宏观指导县域特色产业在集聚化、规模化、精深加工化、分工协作化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其自身力有不逮的环节,比如资金、技术、人才、发展环境等,实施直接的扶持。
(一)科学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各级产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产业发展有关部门成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机构,并根据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与措施,制订相应级别的具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域内特色产业的发展。落实责任,强化督查,严格按照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强督查。
(二)准确评估县域优势特色发展潜力
廓清县域农业的优势与特色,是施行正确发展战略、措施的前提,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合理布局、有序合作、错位竞争的基础。应努力组织力量,加强对县域优势资源和条件的摸底、发掘和评估工作,准确掌握第一手情况和资料,审慎论证,统筹协调,根据《广西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及品牌培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切实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细则,充分挖掘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潜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构筑特色农业发展有益外部环境
经过多年、持续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广西县域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与城镇、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差距,应围绕着县域优势特色的发展,有针对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发展环境软件也是阻碍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行政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上不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应以新一轮政府行政职能改革为契机,切实做好简政放权事宜,为企业松绑。此外,还应重点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活化要素聚集。比如横县茉莉花茶茶叶原料90%以上来源于外地,如何构造迅捷、成本节约的引进环境与条件,事关茉莉花茶的长远发展司题。
(四)营造私营经济发展良好条件
农业产业发展的地域性、分散性、高风险性,使得植根于本土的私营企业,最适宜于进驻。但是,目前整体环境对于农业私营企业发展的约束较多,企业发展步履维艰,难以受到资金、政策、风险保障等方面的有利扶持。应坚决落实《中小企业法》等相关法律规章,制定合适县域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环境清除民营经济发展屏障,发挥民营经济对县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力作用。当然,同时应加强对于农业私营企业行为的监管,尽力减少负社会效应的产生。
(五)加强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整合既有各项专项资金向特色产业的发展倾斜,包括: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农产品加工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和扶持产业开发的扶贫资金;自治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科技三项经费;自治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国债资金;自治区外贸基金等等。另一方面,要完善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降低筹资难度。包括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允许民营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允许对专利产品、特色产品办理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再一方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六)强化产业人才培养
抓住中央突出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契机,推动适应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技能人才职教、培训体系的建立,为县域培养足够多的技能型人才。制定合理的政策,出台各种激励措施,积极引进服务基层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
(七)着重扶持重点企业
以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的发展,作为政府扶持政策与措施的核心,认真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特色农业重点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围绕重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题,建立“育婴箱”式的扶持政策体系与措施。加强对企业的全过程跟踪服务与扶持,对扶持效果进行动态考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