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1例案例报告
发布时间:2015-07-06 11:37
摘要:本文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一例因被判刑及感染艾滋病病毒导致抑郁、焦虑情绪的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通过诊断、领悟、修通和再教育四个阶段的心理咨询,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求助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不合理观念抑郁情绪焦虑情绪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现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记忆中父母经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不闻不问。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省吃俭用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辍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守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整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散,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越来越差,我也越来越不想学习。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能,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不管我,与其浪费钱还不如早些出来。和我一起辍学的还有两个同学,大家一起瞎玩。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别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我们带到了公安局。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这样嘛,这不是欺人太甚吗?
这还不算,在看守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诉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要是知道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多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觉得哭一下会舒服一些,又怕别人笑话……。
3.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头发有点乱。诉说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好,有较强的求助愿望。
三、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epq:e39;p45;n66;l40,显示来访者性格内向,且不稳定。scl-90:躯体化1.1,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1.8,抑郁2.8,焦虑3.5,敌对1.6,恐怖1.9,偏执1.6,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70;阳性项目数44个。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按照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分析:其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符合知、情、意协调一致原则;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属于精神疾病,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
(2)按照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是近一个月发生的,因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等现实原因引起,思维符合逻辑,内容尚未泛化,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未出现妄想、幻觉症状。自知力完整,有较强的求助愿望。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疾病。
(2)与神经症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是常形冲突。症状持续一个月,未满三个月。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人格稳定。所以,应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持续满一个月,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仅局限在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未泛化。社会功能受影响不大,所以,应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自小父母经常吵架,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单亲家庭教育的缺陷影响着张某的心理成长,年初因抢劫被判刑。
3.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对前途没有信心;因对法律的无知,认为被判刑很冤枉,很委屈,却又无能为力,感到很无助;把感染艾滋病灾难化,认为自己已活不了多久,认为母亲绝对承受不了打击,深感对不起母亲,有强烈的负疚感;以及持久的负性情绪的痛苦。
1.近期目标:减少抑郁、焦虑情绪和内心冲突,树立生活的信心,从抑郁、焦虑情绪中走出。
2.远期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1.方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使人们痛苦和难过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不正确的看法。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合理看待发生的事件,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不合理的观念就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这种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最终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3.向求助者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时间与收费。每周安排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共7次咨询。单位内部免费咨询。
七、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在此阶段,咨询师首先让求助者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以满足求助者宣泄的需要。同时,通过倾听和共情进一步巩固了咨访关系。其次,待求助者的情绪得到宣泄后,通过引导,并试着通过和求助者共同分析他的不合理观念,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造成的。最后,咨询师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并和求助者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咨询过程摘录:
咨询师倾听了求助者的诉说后:(咨→咨询师,求→求助者)
咨:你认为你被判刑很委屈很冤枉是吗?
求:可不是吗?我纯粹是为了教训一下那个家伙,出口气而已……
咨: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客观上是实施了抢劫的啊。
求:可我事先也不懂,算我倒霉吧。
咨:你这不是倒霉,不懂法也不是理由,你想想看,杀人犯说他不懂杀人是犯法的,那公安机关就不追究了吗?
求:这肯定不行,杀人偿命。
咨:同样道理你实施了抢劫也得负法律责任。
求:是啊。
咨: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看法看待,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是吗?
求:好像是这样的。
咨: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看法造成的。(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
完成情况:求助者体会到了自己的痛苦是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导致的,愿意在咨询师帮助下改变不合理的想法。
2.第二阶段:领悟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观念的不合理之处,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最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不合理观念抑郁情绪焦虑情绪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现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记忆中父母经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不闻不问。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省吃俭用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辍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守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整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散,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越来越差,我也越来越不想学习。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能,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不管我,与其浪费钱还不如早些出来。和我一起辍学的还有两个同学,大家一起瞎玩。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别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我们带到了公安局。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这样嘛,这不是欺人太甚吗?
这还不算,在看守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诉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要是知道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多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觉得哭一下会舒服一些,又怕别人笑话……。
3.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头发有点乱。诉说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好,有较强的求助愿望。
三、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epq:e39;p45;n66;l40,显示来访者性格内向,且不稳定。scl-90:躯体化1.1,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1.8,抑郁2.8,焦虑3.5,敌对1.6,恐怖1.9,偏执1.6,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70;阳性项目数44个。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按照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分析:其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符合知、情、意协调一致原则;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属于精神疾病,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
(2)按照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是近一个月发生的,因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等现实原因引起,思维符合逻辑,内容尚未泛化,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未出现妄想、幻觉症状。自知力完整,有较强的求助愿望。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疾病。
(2)与神经症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是常形冲突。症状持续一个月,未满三个月。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人格稳定。所以,应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持续满一个月,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仅局限在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未泛化。社会功能受影响不大,所以,应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自小父母经常吵架,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单亲家庭教育的缺陷影响着张某的心理成长,年初因抢劫被判刑。
3.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对前途没有信心;因对法律的无知,认为被判刑很冤枉,很委屈,却又无能为力,感到很无助;把感染艾滋病灾难化,认为自己已活不了多久,认为母亲绝对承受不了打击,深感对不起母亲,有强烈的负疚感;以及持久的负性情绪的痛苦。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减少抑郁、焦虑情绪和内心冲突,树立生活的信心,从抑郁、焦虑情绪中走出。
2.远期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1.方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使人们痛苦和难过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不正确的看法。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合理看待发生的事件,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不合理的观念就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这种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最终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3.向求助者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时间与收费。每周安排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共7次咨询。单位内部免费咨询。
七、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在此阶段,咨询师首先让求助者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以满足求助者宣泄的需要。同时,通过倾听和共情进一步巩固了咨访关系。其次,待求助者的情绪得到宣泄后,通过引导,并试着通过和求助者共同分析他的不合理观念,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造成的。最后,咨询师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并和求助者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咨询过程摘录:
咨询师倾听了求助者的诉说后:(咨→咨询师,求→求助者)
咨:你认为你被判刑很委屈很冤枉是吗?
求:可不是吗?我纯粹是为了教训一下那个家伙,出口气而已……
咨: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客观上是实施了抢劫的啊。
求:可我事先也不懂,算我倒霉吧。
咨:你这不是倒霉,不懂法也不是理由,你想想看,杀人犯说他不懂杀人是犯法的,那公安机关就不追究了吗?
求:这肯定不行,杀人偿命。
咨:同样道理你实施了抢劫也得负法律责任。
求:是啊。
咨: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看法看待,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是吗?
求:好像是这样的。
咨: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看法造成的。(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
完成情况:求助者体会到了自己的痛苦是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导致的,愿意在咨询师帮助下改变不合理的想法。
2.第二阶段:领悟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观念的不合理之处,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最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下一篇:受贿行为侵害法益之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