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法理学的深入探讨
一、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法理定位
法治视角下公权力与私权利,是一种内在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法无明文规定政府即无权力;另一方面,法无明文禁止私人即有权利,这一原则体现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基本法理属性:
1.私权利的本源性和公权力的附属性。权利是权力的本源,无权利便无权力。卢梭从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国家权力是公民让渡其全部自然权利而获得的。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 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
2.公权力的义务性和私权利的受益性。公权力的主要职能或者义务就是做私权利的屏障和服务者。人们之所以愿意让出自己部分的自然权利形成权力, 进而愿意服从权力的控制,是基于追求集合大于简单之和的政治愿景。
3.私权利的自由性和公权力的有限性。只要私权利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则不需要权力的介入,政府只能是有限政府而非无限政府、全能政府。而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领域除了对公共利益不利的事情,一律有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先天的, 无需政府的许可和审批。
4.私权利的隐秘性和公权力的公开性。公权力来源于公众、所从事的是公共事务,则行使公权力的过程必须是公开的,除非公开可能影响更大的公共利益;而私权利处理的是一己之事或一小团体的事,与公众无关,则其过程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向社会公开,除非不公开就会影响公共利益。
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动态博弈
权利与权力既此消彼长,又相依共生。从纵向来看,权力和权利可能得到同时增长,这正是权力和权利增量发展的结果。当然,在许多特定的领域里,私权利与公权力确实又相互对立、此消彼长。只有公民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与权利观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公权力的非法扩张与恣意滥用。
(一)公权力与私权利在博弈中此消彼长。
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进程中,无论是公权力,还是私权利,都寻在一个如何正确定位和合理配置的问题。我国长期的官本位、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导致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失衡,公民权利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二者相互关系的畸形发展将会产生行政专横和践踏人权或者权利滥用与社会混乱。所以,应该改变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强弱不平衡、不对等状态, 使两者保持一种平衡。
第一,通过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限制公权力行使的范围。在二者关系定位上,公民权利第一,国家权力第二。
第二,坚持公权力以私权利为界限,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动态平衡。权力以权利为界限, 要求公权力的行使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越权无效, 同时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不能以损害个体利益为前提。同时, 强化多元权利的发展及与公权力的互动合作, 强调鼓励民主参与,增加公权力权威性和合法性。
第三,建立和强化权利救济制度实现权利与权力的结果平衡。私权利之所以能以微弱之力抗衡公权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强化权利的救济制度。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我国应该注重市民自治,还权利于社会,给社会留出丰富的活动空间,同时收缩权力,实行市场自治,为市场制定合理的规则并守护规则。这样既能给公民权利发挥留下自由的空间,又能节约政府运作的成本, 提升政府在公共领域的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二)公权力和私权利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对公权力和私权利的边界和关系的讨论大多是以静止的状态为平台的,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国家作为主体经常还会遇到有别于正常状态的时候。在紧急状态时期,是否也强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与和谐呢?越来越多的紧急事件,特别是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群体性事件给我们分析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紧急状态时期更要突出政府的权利保护功能,相对于常态来说,在这种紧急状态下,公权力获得特别时期的增长,私权利暂时得到缩小。但是在法治社会,即便这种情况下,公权力的行使和公民的特殊义务亦应当有常态下法律的明确规定。做好二者的平衡, 既要考虑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又要考虑政府的有效管理; 既要考虑理论要求,又要考虑中国国情;既要考虑移植国外的法律制度,又要考虑到本土化的问题。既要考虑到正常状态下的平衡,又要考虑到非常态下的应急调整。达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状态,其原则就是法治的基本价值诉求: 公平和效率、自由和秩序的平衡。
三、结语
公权力与私权利,政府和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存续不可忽视的两个命题,其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而这只有维持在一定弹性范围之内,才能共同作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最终在不断地磨合和适应之中,更加吻合,以适应社会大机器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漆多俊.论权力[J].法学研究,2001(1):1-3.
[2]法理学视野中的权力[EB/OL].200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