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浅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8 10:24
【摘 要】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提出了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浅析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加强防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1.1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1.1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有些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常识。他们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无心向学,把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打闹,争抢斗勇,由厌学到逃学,以至辍学,交坏朋友,误入歧途。如:很多的校内抢劫案中作案的未成年人经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使用暴力抢劫小额钱物。案发后,他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公安机关会不了了之,但在受到刑事处罚后才觉醒。
1.1.2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
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如某地发生的一起奸杀案,死者是一位86岁的老太婆,是遭强奸后被杀的,惨不忍睹。公安机关破案后,杀人犯竟然是一个仅16岁的未成年人。他平时沉迷于黄色录像,由于好奇,遂对片中的主角产生模仿心里,以寻求刺激,满足好奇。案发后第二天他还亲自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而就在此时他被民警抓获。可见,犯罪后的他却若无其事,这就说明未成年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漠然心态和茫然无知。
1.1.3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缺乏正确认识
未成年人认识上敏感好奇,喜欢新奇事物,富于想象,喜欢直观模仿。但辨别能力差,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不清。一旦某种要求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而情绪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好冲动,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1.2客观因素
1.2.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一些家长,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家庭教育能力的弱化,不少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或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使未成年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快。使他们过早地到社会上寻求消极的东西,来补偿心灵空白,以至误入歧途。
1.2.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效地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失误也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1.2.3社会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诱因。未成年人犯罪高居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都会被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至心理不平衡,崇拜金钱,为达到目的而采取不择手段,以满足私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2.1家庭预防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优化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2.1.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醒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使每个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职责不只在养,更重要的是“教”,自觉地把教育子女放在家庭生活的重要位置。
2.1.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和谐的。父母和子女应该平等、坦诚、相互尊重;了解子女,与子女沟通,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理解子女,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严格要求子女,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为子女做表率,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子女提供和睦美满的生活环境,不要动辄大骂,吵闹甚至离异。
2.1.3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家长活动。认真学习有关部门的家教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让子女朝着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2.2学校预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未成年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气质变化,品德培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2.2.1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伦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变化,正视自己,打破性的神秘,闭锁好奇心理,控制自我言行,让青春永远闪光。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请派出所民警上法制课,担任法制辅导员,组织未成年人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他们懂法,守法,提高明辨是非、明辨真伪、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法律和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自己人身不受伤害,身心健康发展。
2.2.3开展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给学生开展理想前途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并减少学生的流失。关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感情上多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用真情实意去感化他们。
2.2.4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便于教师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教学开放日,建立家访和通信联络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教育管理,及时沟通,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社会预防
2.3.1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的作用和优势,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前途以及爱国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及遵纪守法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3.2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清除污染社会环境、特别是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有关部门必须对学校周边从事文化娱乐业的,要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对从事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宣扬暴力,迷信等不良书刊报张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查处。
2.4全面防范与重点防范相结合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多,全面防范未成年人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加强沟通、合作,全面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凡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蛛丝马迹的,应及时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特别是在初犯阶段,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防范的同时,要重点防范那些流动中的未成年人,如从学校流向社会的辍学青少年,他们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忽视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应对他们进行重点防范。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学生辍学流入社会。家庭、学校、社会要经常联系,沟通,密切注视青少年的行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教育,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从而堵塞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
未成年人教育是一向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兴衰,社会安稳局面的形成。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建立体化的多维教育网络,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顾秀莲: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特点及不良文化的影响《新华网》2003.8.25
[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中国廉政监督网》2004年1月5日
[3] 李秀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教育艺术》2001年11月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浅析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加强防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1.1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1.1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有些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常识。他们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无心向学,把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打闹,争抢斗勇,由厌学到逃学,以至辍学,交坏朋友,误入歧途。如:很多的校内抢劫案中作案的未成年人经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使用暴力抢劫小额钱物。案发后,他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公安机关会不了了之,但在受到刑事处罚后才觉醒。
1.1.2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
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如某地发生的一起奸杀案,死者是一位86岁的老太婆,是遭强奸后被杀的,惨不忍睹。公安机关破案后,杀人犯竟然是一个仅16岁的未成年人。他平时沉迷于黄色录像,由于好奇,遂对片中的主角产生模仿心里,以寻求刺激,满足好奇。案发后第二天他还亲自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而就在此时他被民警抓获。可见,犯罪后的他却若无其事,这就说明未成年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漠然心态和茫然无知。
1.1.3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缺乏正确认识
未成年人认识上敏感好奇,喜欢新奇事物,富于想象,喜欢直观模仿。但辨别能力差,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不清。一旦某种要求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而情绪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好冲动,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1.2客观因素
1.2.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一些家长,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家庭教育能力的弱化,不少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或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使未成年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快。使他们过早地到社会上寻求消极的东西,来补偿心灵空白,以至误入歧途。
1.2.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效地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失误也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1.2.3社会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诱因。未成年人犯罪高居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都会被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至心理不平衡,崇拜金钱,为达到目的而采取不择手段,以满足私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2.1家庭预防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优化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2.1.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醒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使每个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职责不只在养,更重要的是“教”,自觉地把教育子女放在家庭生活的重要位置。
2.1.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和谐的。父母和子女应该平等、坦诚、相互尊重;了解子女,与子女沟通,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理解子女,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严格要求子女,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为子女做表率,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子女提供和睦美满的生活环境,不要动辄大骂,吵闹甚至离异。
2.1.3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家长活动。认真学习有关部门的家教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让子女朝着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2.2学校预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未成年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气质变化,品德培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2.2.1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伦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变化,正视自己,打破性的神秘,闭锁好奇心理,控制自我言行,让青春永远闪光。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请派出所民警上法制课,担任法制辅导员,组织未成年人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他们懂法,守法,提高明辨是非、明辨真伪、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法律和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自己人身不受伤害,身心健康发展。
2.2.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选择与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而教学方发的改进,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艺术、体育、科技和游戏等,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2.3开展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给学生开展理想前途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并减少学生的流失。关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感情上多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用真情实意去感化他们。
2.2.4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便于教师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教学开放日,建立家访和通信联络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教育管理,及时沟通,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社会预防
2.3.1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的作用和优势,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前途以及爱国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及遵纪守法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3.2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清除污染社会环境、特别是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有关部门必须对学校周边从事文化娱乐业的,要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对从事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宣扬暴力,迷信等不良书刊报张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查处。
2.4全面防范与重点防范相结合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多,全面防范未成年人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加强沟通、合作,全面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凡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蛛丝马迹的,应及时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特别是在初犯阶段,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防范的同时,要重点防范那些流动中的未成年人,如从学校流向社会的辍学青少年,他们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忽视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应对他们进行重点防范。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学生辍学流入社会。家庭、学校、社会要经常联系,沟通,密切注视青少年的行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教育,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从而堵塞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
未成年人教育是一向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兴衰,社会安稳局面的形成。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建立体化的多维教育网络,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顾秀莲: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特点及不良文化的影响《新华网》2003.8.25
[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中国廉政监督网》2004年1月5日
[3] 李秀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教育艺术》2001年11月
上一篇:探析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
下一篇:浅谈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