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法学论文>刑法论文

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帮扶对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8 10:29

摘要: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监护丧失或缺失、贫困失学、被歧视等现象,已经影响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影响到服刑人员的改造效果。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现状调查;对策


  2008年,民建山东省委妇委会、青岛市妇联、青岛大学联合组成课题组,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形式对山东省济南女子监狱和青岛市监狱412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形式,对监狱66名狱警及82名服刑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深入服刑人员家庭,家庭所在地的街道、社区,以及有代表性服刑人员子女所在的学校,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现状进行了个案访谈。
  调查历时近两年时间,目的在于以积极的态度从正面探索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更有效地为培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该课题获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现已结题,本文为调查形成的部分观点。
  一、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服刑人员子女的权益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和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或因父母服刑而无人监管,或因经济压力而面临失学,有的还步父母后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他们的权益保护,不仅能保障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避免受到任何歧视,预防其违法犯罪,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 有利于服刑父母的犯罪矫治
  罪犯自服刑以后,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监狱等多方面的压力,罪犯的心理变得更为复杂而不稳定。对于大多数罪犯来说,家庭是他们在狱中服刑改造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子女更成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不因他们服刑而受到任何不良影响,希望子女能够得到关爱,不受歧视,希望子女有正常生活、学习的环境。
  调查组在对服刑人员的情感调查中得知,感到对不起子女的占86.8%,感觉无所谓的才占13.2%,希望子女不受歧视的有68%,希望子女得到关爱的有32%,无所谓的只有11.7%,希望子女有一个好前途的有31.3%,希望子女能有个工作有碗饭吃的有52.8%,看子女自己的造化的有15.9%,从中可见服刑人员对子女的现状普遍表现出一种关注,因此,对有困难的服刑人员子女进行帮助和保护,将有利于对他们的犯罪矫治和改造,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有利于服刑人员子女恢复对人性和对社会的信心
  父母的服刑给每一个家庭都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打击,而面对打击,承受能力最弱的当属他们尚未成年的子女。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犯罪服刑而觉得自己成了罪犯的孩子,是被人看不起的人,而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的孩子还因为父母被处罚而敌视一切,报复社会,形成畸形的发展,甚至发生严重后果。由于他们的年龄、心理、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等原因,他们往往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这个时候,政府、学校、社区、亲属和老师对他们的积极帮助和特别保护就显得格外需要和迫切。
  二、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帮扶对策的探讨
  服刑人员家庭面临着经济困难、保障困难、育子困难等一系列生活难题,摆脱困境除需要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从社会角度来看,给予积极的扶持,解除服刑人员家庭成员的后顾之忧,是当务之急。
  (一)关注家庭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各级政府和部门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并加强家庭建设,并以各种方式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在社区树立多种类型生活积极、健康的家庭楷模,并推广他们的经验。有关部门应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情况,在加强调查研究、正面引导的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摆脱困难。舆论部门应旗帜鲜明地鞭挞婚姻家庭领域的消极现象,如唯美主义、拜金主义等,加强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等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与此同时,改变公众对离婚及服刑人员家庭的负面评价,消除“服刑人员家庭子女=问题儿童=犯罪边缘”的刻板印象和因袭观念,这是消除对服刑人员家庭成员的歧视,实现服刑人员家庭家长和孩子得到人们公平对待,融入社会的前提。
 (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加强对服刑人员家庭的扶持
  受调查大多数服刑人员家庭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摆脱困境除需要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应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集纳社会各方力量,并使之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建议利用民间和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力量,如团体、基金会等,大力发

挥第三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的支持作用,积极发展专门为弱势群体特别是服刑人员家庭、贫困母亲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慈善机构,将其从个人的、分散的和不规范的方式向正式的、组织化的和规范化的方式转变和发展,从而使支持弱势群体特别是服刑人员贫困家庭和贫困母亲的慈善事业的宣传、集资和实施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三)协助建立友好型的邻里关系
  友好型的邻里关系对服刑人员家庭子女教育有很大的作用。邻里间共同教育孩子。各家的孩子常走动,父母们便于建立一个正确的让孩子们共同遵守的规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游戏,能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此举还有利于孩子们学会与人为善、建立和睦的关系。友好、相互帮助的邻里关系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会逐渐养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好习惯。孩子们常在一起学习玩耍,父母们可以有意识地表扬某个孩子的长处,批评某个孩子的缺点,同时教育孩子们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孩子形成乐观、合群的性格,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好处。服刑人员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应该把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服刑人员的孩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要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四)加强教育培训,对服刑人员配偶进行精神扶贫
  调查发现,服刑人员配偶一般在精神上状态比较差,对家庭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低。因此,正面引导,加强精神扶贫是提高其素质和应对现实困难能力的首位。应大力倡导“四自”(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引导服刑人员配偶转变观念,克服弱势心理,自立自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其次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民政部门每年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各区贫困服刑人员配偶的培训,针对市场就业需求和他们的实际,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着力提高职业技能和竞争能力,从物质的直接帮助向深层次的精神关爱、能力扶助转变。
  (五)采取多种方式,提供心理支持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服刑人员家庭的宽容度和关怀度在增加,但从调查结果看,经济贫困、赡养老人、抚育子女以及下岗失业等多种社会压力成为服刑人员家庭成员生活难以回避的艰难和烦恼。很久以来社会上对“服刑人员家庭”的关注,更多的只是集中在孩子、物质帮困上,而家庭成员的感受和精神状态却往往被忽略和压抑了。因此,立足于“帮服刑人员家庭成员疏导心结,排解愁苦,树立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生活理念,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扶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可成立相关社会组织,组织服刑人员家庭参加如辅导、讲座、参观、游览等活动,使服刑人员的配偶和孩子都扩大了视野,增强生活信心和韧性;可以社区为单位,倡导自助互助、同伴支持,把服刑人员家庭组织起来,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使她们有相互倾诉的机会。邀请有关心理专家面对面进行心理调适,提供针对服刑人员家庭成员的心理辅导服务,增强他们的自信并提升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再创明天。
  (六)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送温暖活动
  调查显示,生活在服刑人员家庭的孩子们,虽然渴望人际交往,“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并与人相处”的占绝大多数,但由于其家长生活态度并不积极,限于经济条件和自身文化水平,往往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精神健康和全面成长也带来压抑。而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可塑性大,引导、培养不好,往往会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因此,学校对贫困的服刑人员家庭孩子除减免学费等费用外,尽可能承担其学习辅导,保证圆满完成学业;社区在添置必要的电脑和活动器材,配备志愿老师,随时接纳服刑人员家庭的孩子前来活动并辅导其功课,或由退休人员(工人、干部、医生、职员等均可)进行道德观、人生观教育。招募针对服刑人员家庭孩子教育的志愿者,以社区为单位定期为孩子们讲课、辅导,对有心理、学习、行为障碍的孩子,要形成“一对一”帮扶,在心理上给予服刑人员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探析我国缓刑类型的完善

下一篇:探析盗窃罪的直接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