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启

发布时间:2015-09-16 09:18


  论文摘要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坚定了改革的社会主义的性质,拉开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序幕,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论文关键词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本质 文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科学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的理论指导。

  一、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市场经济体制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南方谈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既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这两个问题讲全了。
  20年以来,“南方谈话”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运用市场手段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使其在推动生产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文化生产力
  马克思把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概括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曾有“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论断,其中的精神生产力包括科学、艺术等文化因素。文化生产力,即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当今世界,各国在不断壮大经济、科技和国防等硬实力的同时,也在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生产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出现了“文化生产力”的提法,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命题,我党对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化生产力”的重视,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
  (三)文化产业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的产物,是文化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标志着我国对文化产业提法的认可和对其地位的重视。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项目,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化是指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文化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充分整合了文化资源,促成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一)人的本质是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的指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普遍存在,体现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即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确证自己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的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二)文化是劳动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活动的产物,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文化产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基础。同时,文化对经济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一个由人类创造的,并制约着人类世界的对象世界。
  (三)人是文化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则使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体现在人有活动的自觉性和自由性,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意识性和文化的属性,使之成为意识性、文化性的活动。同时,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产生了文化本身,也产生了创造和欣赏文化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文化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特性,因而人是文化的存在物。


  (四)共产主义是人本质的复归
  劳动产品最终归谁占有决定着所有制的性质,是直接关系到人们存在根基的重大问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生存的全面异化状态的主要根源,人的一切感性活动都受到私有制或异化劳动的制约。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后,“人”不再是异己的人,劳动不再是异己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得到全面而彻底的占有,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文化,作为劳动的产物“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的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简言之,文化的实质和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丰富属性和联系的人,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同时,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调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对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文化结构的不合理
  文化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市场经济决定了文化商品必须重视经济效益,但文化商品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商品,因为文化具有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功能。文化作为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文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而存在,本应该具备肯定人的性质,然而一旦成为商品,遵循资本的逻辑,就意味着它失去了和人的劳动的内在关联,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将起着决定性影响。文化的商品化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褫夺了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情况大量存在。文化所蕴含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淡漠。
  (三)应对挑战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兼容能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更好的发展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的兼容能力分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兼容后所迸发出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兼容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市场经济积极因素的利用以及对私有制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的控制等两方面。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通过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文化的总体实力,切实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保证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性和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文化商品化所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追求的目标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将资本及私有制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保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的发展。

上一篇:论邓小平党校教育思想浅析

下一篇:试论互助责任体系下的廉政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