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婚姻财产制度中的司法实践的制度建设
婚姻财产制度又称夫妻财产制度,它是关于婚姻双方婚前所有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债务的清偿,以及婚姻关系解除时双方财产的清算、分配等方面问题的法律制度。婚姻财产制度直接关系到夫妻双方之间财产关系的平等问题,是婚姻家庭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夫妻双方在家庭中地位的一项重要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夫妻财产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宗旨、传统习俗、思想观念和司法实践的有效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人们观念更新,婚姻财产中涉及的法律关系也日趋复杂,客观上造成了司法实践的困难。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在对婚姻法进行修订或司法解释的过程中,对司法实践的有效性这一维度的重视体现得尤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开始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也反映在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之中,尤其是婚姻财产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社会经济关系也比较简单,再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社会上的离婚案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财产分割还没有成为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以后,这一问题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且日益突出。婚姻财产的形式不断多样化,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生产经营获得的收益、知识产权(著作、商标、专利等)所获得的收益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夫妻双方公有的房产,往往由于涉及的数额巨大而成为争论的焦点。由于所涉及的财产关系复杂、形式多样且数额增大,一旦夫妻双方的婚姻破裂,其财产分割往往无法通过协商调解的途径解决,而是多诉诸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法》对婚姻财产方面的规定就显得更为关键。
我国在1950年和1980年颁布的两部《婚姻法》对婚姻财产的分割并没有进行清晰明确的规定。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婚姻家庭生活的现实性相适应。不过,这也会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没有清晰的法律条文或司法解释作为依据,法官在处理婚姻财产分割的问题时则会显得无措而影响案件的解决。这对于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2001年修改制定的《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部《婚姻法》具有一项重要特色,即它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各自的范围,这就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夫妻双方的财产权利。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夫妻婚后共同法定财产制、个人特有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等内容。其中,关于约定财产制,该部《婚姻法》对夫妻财产约定的范围、条件、内容、形式、效力以及约定后债务的清偿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该法充分既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和保护弱者一方利益的价值关怀,又对提高司法实践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2003年和2011年相继出台了三个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这就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有助于人们对《婚姻法》的理解和司法实践的开展。这三条司法解释往往是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发,具有现实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如2003年出台的《解释(二)》对婚姻财产内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其中大部分条文均是针对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比较常见的知识产权收益、股票收益等具体问题。而2011年公布的《解释(三)》一经公布,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该解释同样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焦点问题而发。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婚房买房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一旦子女婚姻出现问题,房子亦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上述规定即为解决此类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了法律上的说明和规制。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我国婚姻财产制度在修订、完善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综合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婚姻财产的数量和种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在我们的婚姻立法中也应当体现出来,集中表现在新时期婚姻财产制度对司法诉求有效性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既注意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也注意兼顾了社会利益。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日渐提高,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通过立法更好的协调夫妻财产关系,保障夫妻各方合法财产权益是正确的选择。司法实践应当始终是引起立法者重视的重要维度。
参考文献
[1] 杨晋玲.夫妻财产制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19.
作者简介:谷明书(1987- ),女,河北唐山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