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报纸的相关规定(共3篇)
第1篇:博硕士学位论文发表报纸
有些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如王玉林[7]认为学位论文答辩后就应视为已发表的作品,学位申请者是通过答辩而不是出版发行的方式来行使学位论文发表权的。李红梅[8]认为研究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作为学位论文呈交给学校,表明其同意学校公开该作品,这时研究生已经行使了自己学位论文的发表权。王萍等[9]认为将学位论文提交给图书馆利用是一种行使发表权的行为,馆藏论文可推断为已发表作品。即使认为学位论文发表报纸,但对发表的方式和在什么阶段发表,看法不相同,而且只是提出观点而没有相关具体论述。
若认为已在收藏单位收藏上架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是未发表作品,而且没有取得著作权人的明确书面授权时,不论是以纸本学位论文还是以学位论文数据库(包括书目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形式,都不能以合理使用为由向其读者提供检索、阅览、复印服务,否则就有侵权嫌疑,而收藏机构不提供上述利用,又与学位办要求收藏以便交流利用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有必要讨论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的作品。
1博硕士学位论文发表状态分析
由于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发表并无明确定义,依据《著作权法》规定“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著作权法所称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公之于众的作品”,推定发表可解释为“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将作品公之于众”。再依据《高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的法释[2002]31号)第九条“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条件”。
因此,“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作品”判断的关键是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否已做到了‘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笔者拟对此问题从理论上、事实上以及我国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3个方面来分析。
1.1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
1.1.1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
国内外的博士研究生以及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写作学位论文、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是学生获取学位证书的必经过程。
198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对于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学位条例》第五条、第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博硕士学位。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体现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的凭证之一。
特别是申请博士学位,根据《学位条例》第十三条“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而且,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九条还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多数成员如认为申请人的论文已相当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除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外,可向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提出建议,由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按本暂行办法博士学位部分中有关规定办理。”因此,在上述两种特殊情况下,获得博士学位可以不要求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学位论文是博士学位授予的惟一依据。
1.1.2《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
《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一般应当公开举行;已经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应当公开发表(保密专业除外)。”同时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通过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论文,应当交存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1份;已经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应当交存北京图书馆和有关的专业图书馆各1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学位办),针对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在1984年的《关于做好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搞好同行评议。应在答辩前将论文或详细摘要印送有关单位及个人,或将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认真听取意见。应将同行评议的意见综合整理,供答辩委员会参考”;对硕士、博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在1998年《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在“学位的申请与授予”部分都明确规定“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并且在第十五条也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向同等学力人员颁发学位证书和向有关单位送交学位论文,均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事实上,自1980年公布《学位条例》以来,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作用,做好学位论文的保管和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1983年3月发出(83)学位办字003号文、1984年4月20日发出(84)学位办字011号文和1986年3次发文要求呈缴。除了将已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摘要(每人各1份)寄北京图书馆采访部外,还要将已通过的全部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和摘要(每人各1份),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分别寄国家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供各单位查阅使用。
学位论文的创作是为了部分满足获得某一学位授予单位授予某一级别某一专业学位的要求,学位论文作品的凭证性导致它天生不同于图书、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和报纸文章等类型文字作品。因此,根据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学位办的相关文件,从理论上要求学位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凭证应该公开发表。
1.2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利用
正是根据上述《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办相关规定,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纷纷制定了本单位的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规定,要求除了一本学位论文原件存放授予单位的档案馆外,呈缴单位还往往增加了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相应系资料室、研究生院等单位。近几年还要求可公开学位论文的电子版通过校园网提交给本校图书馆收档,甚至向清华同方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
学位授予单位对本校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都作为档案和资料收藏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多数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通过图书馆提供本单位读者以及其他进馆人员查阅使用,有些授予单位档案馆依据我国档案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提供学位论文利用,如东南大学档案馆[10]和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11]等提供非密学位论文的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除了在本校利用外,理论上,国家图书馆有专门的学位论文文献库可查阅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博士论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可查阅自1984年后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自然科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可查阅自1984年后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社会科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档案馆以及规定的收藏全国性博硕士学位论文单位内的查阅使用造成事实上的发表。
1.3学位论文的整理报道
学位论文收藏单位除提供学位论文查阅使用外,为便于利用提高博硕士学位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我国学位论文的整理、报道与开发利用。全国范围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曾向社会发行编制的文摘,如北京图书馆编制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的《中国学位论文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提要:1990》。学位授予单位也编制文摘,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文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文萃》,包括1985-1999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论文摘。
除收藏单位外,学位办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等学位授予管理机构也曾编制文摘,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科技管理中心编制《中国博士科研成果通报》,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曾编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999》。而且有些专业期刊也发表某一专业论文题录,包括论文题目、日期、学生姓名和导师姓名等信息。
除了上述几种有广泛影响的印刷型的检索工具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还出现的电子型的检索工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全国范围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提供的检索数据库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其1986年以来该所收藏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书目信息,通过光盘和网络形式发行,1997年8月免费面向社会开放,从2000年起,这些学位论文的文摘同时还可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上免费查询。国家图书馆也在其网站上允许任何人检索其收藏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书目库[12],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学位论文目录可以在网上检索[13];而且各高校图书馆也对本单位的学位论文通过网上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检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也在其网站上允许任何人检索其收藏的博硕士学位论文[14]。
影响较大的还有《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15],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简称CALIS)子项目,对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更是全面深入,每年以全国重点高校为主的新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源源不断及时汇入,自2000年4月开始免费向进入“211工程”的100多所全国重点高校提供文摘书目检索并链接馆际互借服务。
因此,国家级学位授予管理机构、规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期刊通过纸本检索工具和文摘数据库等对我国的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进一步使学位论文公之于众。
2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已在收藏机构书架上的我国学位论文已做到了公之于众,即收藏机构书架上的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只是上述形式的公开不是文字作品常用的通过出版专著或发表在会议论文集、期刊上的方式,但也是发表作品的方式之一,即许可他人——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公之于众。
同时,笔者认为: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已发表作品是有阶段限制的。我国《著作权法》实行自动保护原则,具有独创性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就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作者享有发表权。学位论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给某些特定的个人,如给导师、亲友或向某些专家请教甚至给论文评阅人评阅以便提出改进意见,学位论文仍处于未发表状态。即使是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公开答辩完成后,学位论文也只是部分主要思想在答辩会上公布,但整个作品这种表达方式并不能被不特定的人看到,因此学位论文还处于未发表阶段。然而评审答辩完成后用于存档的学位论文最后定稿,如果作者和导师经过协商后没有提出保密请求而在相关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上架后,这时学位论文就处于已发表状态,即是已发表的作品了。该观点可以得到佐证,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使用授权书[16]上也这样认为。
退一步讲,如果认为目前机构收藏的学位论文是未发表作品和且像其它作品一样赋予用于存档的学位论文发表权,那么我们严格执行我国国家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相关法律:《学位条例》和《著作权法》,就会面临如下两个困境:
2.1收藏机构、读者对学位论文的利用是否是合理使用我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对作品状态限制严格了一些,依据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2款规定“本同盟成员国法律得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不损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对于被合理使用的作品,并未一概限于“已发表的”。
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我国的《学位条例》早在1981年1月1日起实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在1981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而《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晚了近整整10年。在《著作权法》实施前,学位授予单位一直执行前述发表及呈缴的规定,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至少通过规定的3家收藏单位保管和供各单位查阅使用,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即使在《著作权法》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普遍的法律意识淡薄,学位论文的利用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使用授权。如果认为上架后的学位论文还是未发表作品,那么收藏机构、读者对学位论文的利用就不能认为是合理使用,难道学位论文的收藏机构和利用的读者在《著作权法》公布后一直在侵权吗?
2.2《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能否实现关于博硕士学位论文呈缴的相关规定是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但其效用等级低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通过的《著作权法》。如果按《著作权法》赋予用于学位授予存档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参照杨玉慧“只有9%的人选择‘非常愿意’,6%的人‘不愿意共享的’”的“学位论文共享意愿”调查结果[17],那么很有可能某些获得学位的研究生选择学位论文既不通过网络数据库也不通过出版社进行出版;甚至如果不是学位授予单位要求提交论文后方可拿到学位证书这样所谓的强制行政规定,甚至也不呈缴,来使其学位论文处于公众不可知状态。即使呈缴,如果只是在规定的机构收藏而且认为其未发表造成收藏机构难以在著作权法的框架下提供合理利用,在多数学位论文未获得使用授权特别是公共收藏机构使用授权的情况下,其他科研人员如何参考借鉴?非学位授予单位的公众和学术团体如何发现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国务院如何确认授予学位的单位保证了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那么《学位条例》关于上述规定的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就可能无法实现。
鉴于上述可能存在的困境,同时考虑到学位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条件或重要凭证有档案凭证属性,在给予学位论文获取学位凭证权利的同时,为了公平起见,笔者认为学位论文著作权人的发表权应受到限制。具体做法笔者赞同长春理工大学经法管理学院曲博[1]的提议,即学位办在下次修订《学位条例》时,加入非密级学位论文呈缴利用的规定,以特别法身份优于普通法的法理原则,这样才能既实现《学位条例》的具体规定,又能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在《著作权法》法框架下提供利用。
作者:陈淑云杜慰纯来源:现代情报2009年5期
第2篇:2009年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科技论文发表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物流理论的研究迅速发展并进入到了快速成长阶段,各研究方向变化幅度不断趋于稳定。同时物流行业成为十大振兴产业,物流理论的实践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分析了2009年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科技论文发表状况,从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但还需要进一步全面的发展,增强全国物流整体实力。
1数据源与方法
本文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主要涉及5个文献库,分别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文献库、美国工程索引(Ei)文献库、科技会议论文引文索引(CPCI-S,原ISTP)文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文献库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600多种,SCI因提供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而闻名于世,它所提供的分析数据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标准,成为对科研实力进行评价的一种依据。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科技会议论文引文索引》(ConferenceProceedingsCitationIndex-Science,CPCI-S)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ntemet-basedScienceInformationSystem,ISIS)该系统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香港城市大学、爱瑞思软件(深圳)有限公司进行的开发项目。ISIS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了解和查询有关物流与供应链的科研项目。
SCI、Ei、CPCI-S三个外文文献库,根据检索条件、作者单位、作者地区和发表期刊分布三个方面对检索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单位和期刊对于物流论文的发表情况,列举了发表量最多的几个地区和单位,全面深入的阐述了物流论文的发表状况。介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特殊性,除说明检索条件外,选择中国重要报纸、中国重要会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四个数据库自身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便了解我国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领域被研究和受关注的程度。而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可以便于我们了解查询项目申请书及批准项目内选定的资料、监察批准项目的进度。
下列统计数据均由2010年7月15日检索所得,检索范围为2008~2009年间发表的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科技论文。由于各个数据库文献数量每天保持更新,故文中数据与读者日后检索所得的具体数据必然有所不同,但不影响对总体趋势的判断。
22008~2009年在各文献各库中论文的发表情况统计
根据检索条件,汇总2008~2009年在SCI、Ei、CPCI-S、自然基金网、中国学术文献各库中论文的发表情况,见表1,由于检索时间为2010年7月15日,部分论文还未进入检索系统,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近两年来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科技论文发表状况呈现一个增长趋势。
以上数据是根据词频分析法获得。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由于一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因此,如果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或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以上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科技论文在主要数据库SCI、Ei等有着平稳的增长,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文献库各个子库中数据呈现负增长,可能原因是由于数据还未输入,例如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输入因要求严格,速度都较慢。
3SCI文献库统计分析
3.1检索条件。在网站http://wos高级检索中,以关键词为“物流”、“供应链”为检索条件检索得到2008~2009年SCI文献。在高级检索中以“物流”(Logistics)为关键词,或含“供应链”(SupplyChain)并且作者地区为中国为检索条件,检索得到SCI文献。中国作者2008年在SCI中文献中还有2%的文献是用中文撰写,2009年全部文献都是英文撰写,说明在中国物流的受关注程度更高更广,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也在提升自身英语水平,紧跟国际趋势为中国物流理论做出贡献。2009年有29篇文献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为排名第一,香港的物流起步较早,作为亚洲一个物流集散中心物流的受关注程度更高。
3.2作者单位及地区。从表2中可看出中国近两年在物流研究领域上迅猛发展,2008~2009两年在SCI中的文献数量都排名第一,并远远高于排名第二、三的国家,走在了科研的最前端。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国内稳定繁荣的经济发展,作为第三服务业的物流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明确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将会对物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物流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的物流产业政策继续向有利于贸易便利、市场公平竞争的方向发展,而物流企业运营环境也将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移动条码识别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企业内外信息的传输、订单的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将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营运效率的主要方向。企业通过供应链与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透明化,运用V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是物流企业占据高端市场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论文发表最多的机构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11篇),台湾交通大学(7篇),国立新加坡大学(7篇),北京交通大学(6篇),香港城市大学(6篇),印第安科技研究院(6篇)。虽然国内的香港理工大学以11篇占据第一位,但总体分布均匀,各大院校都有发表文献,说明各地区都很关注物流领域,这个第三“利润源泉”的发展。
3.3发表期刊分布。SCI2009年发表文献中,期刊《国际物流研究与应用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ResearchandApplications)刊登了相关文章44篇,占总数量的8.80%位居第一名,刊登量第二名的是期刊《欧洲运筹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总共是34篇,占6.80%的比例,排名第三的《国际生产经济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刊登的31篇。另外刊登量超过20篇的期刊是《风险管理及全球电子商务第3次会议,第一、二卷》(ProceedingsofThe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iskManagement&GlobalE-Business,VolsIandII)和《ECBI:2009年电子商务和商业智能国际会议》(ECBI:2009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CommerceandBusinessIntelligence,Proceedings)。
4Ei文献库统计分析
4.1检索条件。在EiVillage中以“物流”(Logistics)、“供应链”(SupplyChai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5044篇Ei文献,其中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是中国(1935篇),然后依次分别是美国(771篇)和台湾(216篇)。数据显示随着中国将物流业定位为十大振兴产业之后,中国学者对物流领域的发展非常关注,近两年的文献发表量猛增,并保持良好的增长量。
以关键词“物流”(Logistics)或“供应链”(SupplyChain)并且作者地区为中国为检索条件,检索得到的相关Ei文献共1935篇。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近几年中国作者的文献发表数量一直保持着较大的比重。
4.2作者单位及地区。在所有文献来源中,中国以1935篇占据第一位,接下来分别是美国771篇和台湾216篇。前三名就分开了明显的3个等级,可以看出中国一直保持着很大的领先优势,跑在了科研的最前头,中国凭借近几年物流研究的迅猛发展,发表数量也遥遥领先于美国。
在Ei2008~2009年两组数据中,这些文献的发表机构中,西南交通大学物流管理学院位居首位,每年都有较大的发表量,紧跟其后的是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7篇),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5篇)。这些大学拥有较好的科研氛围和经费支持,科研关注度高,科研成果产出量较高。同时两组数据发现2009年文献在各大学的分布更加均匀,表明各校都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见表4)。
4.3发表期刊分布。在Ei文献库中,《管理与服务科学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andServiceScience)收录182篇,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国际生产经济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收录127篇。其他期刊收录数量比较分散。《计算机科学讲义》(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学系列)(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IncludingSubseriesLectureNot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LectureNotesinBioinformatics)收录120篇,《计算机与工业工程》(ComputersandIndustrialEngineering)收录92篇,《欧洲运筹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收录92篇。
5CPCI-S文献库统计分析
5.1检索条件。在CPCI-S中以2009年“物流”(Logistics)、“供应链”(SupplyChai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2212篇文献,以2008年“物流”(Logistics)、“供应链”(SupplyChai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
1990篇文献。与2008年相比2009年发表量有很大增长。以关键词“物流”(Logistics)或“供应链”(SupplyChain)并且作者地区为中国为检索条件,检索得到的相关2009年文献为1379篇。与2008年的1016篇增长了26.32%。其中IEEE在两年中分别以109篇和239篇位居多产作者榜首。
5.2作者单位及地区。2009年物流论文发表前三的机构分别是武汉科技大学(10篇),华中科技大学(9篇),湖南大学(8篇)和中国科技大学(8篇)并列第三。相比2008年的北京交通大学(42篇)占据了8.40%相比,2009年的数据更加分散,参与物流领域研究的院校也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中部城市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很快,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以港口为枢纽,形成了几个大的物流节点。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物流市场由东向西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我们要顺应形势,积极推动。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物流企业也要随着产业的转移跟进服务。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积极营造环境,加快当地物流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从表5中可看出以“物流”、“供应链”为关键字查询得出的论文中国占有率远远高于第二和三名的国家,走在了科研的最前端。
5.3发表期刊分布。在CPCI-S文献库中,排名前三位的期刊是:《2008年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会议1-3卷》(2008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dustrial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Management,Vols1-3)发表了43篇占8.60%,《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dustrial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Management)发表了43篇占8.60%,《第3次风险管理及全球电子商务会议过程,第一、二卷》(ProceedingsofThe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iskManagement&GlobalE-Business,VolsIandII)发表了26篇占5.20%。
6国家自然基金统计分析
在网站http://项目检索中,以项目主题词为“物流”(Logistics)、“供应链”(SupplyChain)为检索条件检索2008~2009年自然基金网批准项目。剔除不相关课题,检索结果如表6,总体上看,物流项目数减少而供应链项目数有较大增长,但项目数总体增长率为17.65%。
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统计分析
7.1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文献库。在http://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单独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以“物流”、“供应链”为关键词,得到检索结果6114篇文献,检索得到的具体情况见表1。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物流文献发表量较大,且学科类别较广。论文的科学类别中,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有3046篇,企业经济的有1650篇,工业经济的有882篇。其他还涉及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537篇)、数学(525篇)、贸易经济(403篇)等。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收录的文献研究层次主要是社会科学类,有少数为自然科学内容。刊发该领域论文的主要刊物见表7。
从表8中可获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高产作者的发表数量和分布都较平均,同时拥有超过两名高产作者的单位的有北京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这些单位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科研工作中他们不但科研成果产出量大,而且论文的研究价值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物流领域的研究水平及发展方向。跟踪和理解高产作者的研究动向及其新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迅速了解物流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其中北京交通大学还以164篇的高产位居第一,与名列第二的重庆大学82篇和第三的武汉理工大学75篇拉开很大差距。
文献中关键字代表了物流科研的主趋势,表9统计了2008~2009两年前10位关键字词频出现情况。从中看出2008和2009年变化不大,只是2009年“物流企业”关键词代替了2008年的“绿色物流”关键词,“绿色物流”关键词在2009年出现频率为58,排名14位。
7.2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文献库。在http://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单独选择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文献库,以“物流”、“供应链”为关键词检索2008~2009年文献发表情况,检索得到具体情况见表1。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主要的论文类别是基础研究、职业指导、工程技术和行业技术指导。2009年物流、供应链发表数量前7位的高校见表10。
7.3中国重要会议文献库。在http://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单独选择中国重要会议文献库,以“物流”、“供应链”为关键词检索2008~2009年文献发表情况,检索得到具体情况见表1。中国重要会议上发表的物流、供应链文献多数来自各大高校,而且各单位发表数量差距也很小,北京理工大学以4篇位列第一,同济大学的4篇次之,广东商学院、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和中山大学都以3篇位列第三。
7.4中国重要报纸文献库。在http://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单独选择中国重要报纸文献库,以“物流”、“供应链”为关键词检索2008~2009年文献发表情况,检索得到具体情况见表1。
中国重要报纸上发表的文献丛2008年的2877篇增长到2009年的8346篇,增长幅度很大,文献的作者既有来自研究所,报社、高校、也有来自公司和协会,分布较散,研究层次也从行业指导(社科)、政策研究(社科)、职业指导(社科)、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技术指导(自科)到大众文化跨越各个领域,表明社会对于物流的关注度很高,民众对于这个刚刚兴起的物流业有很大的兴趣,在物流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后,人们渴望了解它应用它。文献类型以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最多。表11统计了各报纸的发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国际商报、中国邮政报在2008~2009年对有关物流、供应链的文献刊登量非常大,与其他报纸拉开很大距离。
作者:蒋长兵,白丽君,万莹来源:物流科技2010年9期
第3篇:基于已发表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分析研究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源于现代社会学术诚信失衡的现状,文章基于大量已发表论文的检测数据,根据检测报告判定出作者、系统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检测结果的失真,针对性提出排除影响结果真实性若干干扰因素的应对策略,为图书馆等信息检索机构、编辑部、检测系统开发商、职称部门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客观、公正、理性评价已发表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
1引言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源于现代社会学术诚信失衡的现状,CNKI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覆盖到本科生、研究生、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各个领域,多个层面。大部分人理解的学术不端检测都是面向未公开发表的论文。针对已经发表论文的检测是近年来职称评审要求的必备条件之一,一旦检测结果不符合规定标准,不但耽误晋升职称,还要丧失学术清誉,因此已发表论文的再次审定对于作者的重要程度更甚于未发表论文的检测。
本文基于大量已发表论文的检测数据,根据检测报告判定出作者、系统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检测结果的失真,针对性提出排除影响结果真实性若干干扰因素的应对策略,为图书馆等信息检索机构、编辑部、检测系统开发商、职称部门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客观、公正、理性评价已发表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
2检测统计结果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有关高校职称论文的检测结果。
表1显示,一年来,通过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5.0版本检测论文共计6224篇,检测结果低于10%复制比的论文占比56.04%,检测结果低于20%复制比的论文占比73.36%,检测结果低于30%复制比的论文占比83.92%。所有检测结果均非系统直接产生的结论,每篇论文的检测结果都经
过专业人员的人工判断,排除了正当引用、本人已发表文献正当引用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本人博硕士论文等因素,在此前提下统计结果低于10%复制比的论文仅有56.04%的论文通过,低于30%复制比的论文也只达到83.92%的通过率。这一数据现象发人深省,证明已发表论文的再次检测是完全有必要的。
3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基于“中国知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职称评审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做为检测工具的最佳选择。系统为我们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数据检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不尽完善之处还需给以高度关注。
3.1比对源不全面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覆盖资源范围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互联网资源、英文数据库、港澳台学术文献库、优先出版文献库、互联网文档资源等。从文献类型考虑,资源库明显不能达到穷尽所有的资源类型,比如科研最常用到的图书就没有包含在比对源里。从单一类型的文献来看,单一类型资源也无法达到全面收录。以期刊资源为例,自“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期刊地区分布导航”统计显示全国各省份发行期刊种数共计达14763种,而中国知网期刊介绍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002种,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与中国知网没有一家数据商全部收录中文出版发行期刊种类,二者存在6761种的差异,因此,从期刊单种文献类型看,知网检测系统后台资源总量显示明显不足。
3.2论文提取失真
针对这些论文的报告单仔细核查,发现问题源于论文提取失真的情形。为了保证发表论文的原始状态,已发表论文的检测选择直接从知网数据库里提取论文,在检测实践过程中发现了有许多结果出人意外,主要体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提取。检测论文的时候系统调用数据库原文有误,仅提取论文第一页或者最后一页,势必造成检测结果的片面性,表现为报告单总字数与实际字数差别很大,对应的总文字复制比也是局部的,不能真实反映该篇文章的实际情况。
(2)乱码显示。系统调用数据库原文检测论文,全文报告单出现乱码显示,虽然给出了检测结果总字数,总文字复制比,但是结果明显是针对乱码比对的无效结果。
(3)转页误读。为了充分利用每一个版面,编辑部编排文章时如果一篇论文没有占满完整的版面,该篇文章所占版面的余下部分会由另一篇文章的转页部分补充完整。这样一篇文章的pdf原文版有部分其他文章的内容在里面。调用这样的原文进行比对,结果会出现总文字数的增量显示,相应的总文字复制比也会失真。
3.3引用标志未识别
(1)“引号”引用标志不识别。有些人撰写论文的时候经常用到别人的观点作为自己论文的论据或者支持自己论文的观点,这部分内容用引号引起来,检测系统未定义引号为引用识别标志,检测结果相似文献列表显示的是非引用标志,一般做抄袭复制处理。
(2)“文字表述”引用方式不识别。有些论文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以行文方式体现了论文的某个部分使用了别人的观点,检测系统从语义的角度无法做出判断,常常定位该部分为抄袭复制。
(3)“引用”标志未识别。检测系统程序设计对做了规范引用标志的论文的引用部分不作为抄袭处理,但是检测过程中不乏引用标志明显但系统未识别的案例,属于不正确的判断。
3.4检测结果涵盖参考文献部分
检测系统设计检测结果不包含参考文献总字数,相应的总文字复制比也不体现参考文献部分,在论文检测过程中却出现了参考文献计算在内的现象。把参考文献计算在内加大了文献复制的比率,影响本篇文章正常复制情况的显示。
3.5网络文献报告列表显示有误
检测系统检测范围包括互联网资源,检测结果中网络文献列表的时间仅显示年份,不显示具体时间,且时常出现检测时间范围之后的文档列表,针对此类现象,经多篇文章测试,发现这些网络文献的显示基本不会改变总体复制比,但是系统针对网络文献在时间上的误读虽对结果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但是容易引起作者对报告单的质疑,从而忽略检测系统的正面作用,无限放大系统的漏洞。
3.6检测结果涵盖了文章自身
有些文章的检测结果报告单重复文章列表中显示文章自身,即查重文献与文章本身重复。排除了原文,文字复制比就下降了。
3.7同一论文不同时间检测结果不同
同一篇论文在不同的时间段检测,检测结果存在差异。虽然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检测,但是锁定的检测时间范围是一致的,出现不一致的结果属于系统判断失误。
4理性认识检测系统,充分发挥系统价值
要理性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充分享有它带来的便利,同时要正确看待它存在的缺陷,使检测结果更加公正合理[1]。这是检测系统经过广泛推广使用后大家达成的共识。完善检测系统功能,提升专业人员的判断能力,排除系统障碍,最大限度发挥系统价值。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确保检测结果能够如实反映论文的真实学术水平。
4.1制定检测标准消除干扰结果正确性的客观因素,以明确论文的原创性与有效价值
论文检测系统问世的初衷是从技术层面采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最初应用于论文发表的源头期刊杂志社,并从编辑部推广普及。编辑部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这一检测工具在编审环节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综合前期多家编辑部和学位论文检测积累的经验,加入人们对原创作品的专业理解,制定已发表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的标准,排除干扰因素才能保证对每一篇已发表论文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本人未公开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交流论文,属于个人成果但是没有正式公开发表,本人拿出其中一块或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发表在期刊上不计算在重复范围之列。
(2)引用文献,论文中用别人的论点支撑本人论文的部分做了规范的引用标志,并在参考文献中有所体现不计算在重复范围之列。
(3)本人已发表文献,论文中用到了本人前期成果,在合理范围内不计算在重复范围之列。
(4)网络文献,由于系统原因出现的检测时间范围之外的网络文献,含博客、文库、互联网资源等均不计算在重复范围之列。
(5)投稿或者修回日期与发表日期期间检测结果显示有复制的论文,由于任何一篇论文都存在投稿与刊发的时滞现象,检测结果中出现在这期间的论文不计算在重复范围之列。
4.2加入专业人员人工判断消除检测系统的漏洞,以纠正系统检测裸数据的错误因素
笔者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论文检测系统的不尽完善之处,如何纠正、补充、完善系统存在的问题应做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1)国内开发的论文检测系统主要有清华同方、万方、维普和超星公司的大雅相似度检测系统,不同厂商开发的检测系统姑且不论其检测原理,每个产品依托的后台数据库都是自建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资源。同一篇文章使用不同的系统检测结果不尽相同。作为评价工具,使用一个系统标准对所有人做出评价有失公允。
(2)论文提取失真的根源在于建库过程的失误所致,数据库在建库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疏漏几率应该有可控制的允许范围。首先作为系统的开发商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在以后的数据加工过程中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同时建立倒查机制,无论公司工作人员还是用户遇到这种情况都鼓励及时反馈,从源头上修正以前的错误。检测人员尽可能使用论文发表时的原始版本进行复查,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3)有些论文检测结果偏差表现在系统对引用标志的未识别,“引号”引用标志不识别,“文字表述”引用方式不识别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属于系统具有对规范引用格式的识别功能,个别情况未识别应该不属于程序漏洞,与数据录入中的误差有很大关系,找出此种失误的例子研究其问题所在,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第二、三种情况是普遍现象,属于系统语义功能的不完善所致,系统应该完善语料库,增强语义功能,增加这两种情况的识别度,增进系统检测的有效度。
(4)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互联网资源是学术造假的主要来源,网络资源未公开发表,许多人撰写论文用到BLOG、微博、论坛、文库等资源,不加注释,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最新成果发表,因此检测系统比对源涵盖互联网资源遏制住了人们对网络资源的恶意抄袭。但检测实践中,发现报告单有大量的网络资源时间上滞后于检测论文,经过多篇测试此类列表的存在虽对结果的影响不大,但是容易造成作者对检测系统失去信任。数据库开发商应该针对网络文献类型从时间上加以限制弥补此类漏洞,在系统未完善的情况下检测人员手工认真核查排除错误列表后再出具可信的报告单。
此外,检测结果涵盖参考文献部分,检测结果涵盖文章本身,逻辑计算错误,同一论文不同时间检测结果不同等不容忽视的个案造成的检测结果偏差虽属于偶然现象,也给人以警示。系统开发商应直面问题,给使用者以合理解释,关键在于不断完善系统,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专业检测人员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篇论文的检测,力求做到不冤枉、不误判每一位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
4.3消除作者学术创作侥幸蒙混的念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除系统本身原因之外,大部分论文复制比偏高的原因来自于作者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形式为:(1)同一导师系列论文重复度高,作者认为在一个导师门下搞研究,方法、材料等都应该是相同的,论文出现相互雷同属于正常现象。(2)同一主题系列论文重复度高,论文作者认为后期发表论文大量沿用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属于正常现象。(3)同一作者同期发表的几篇论文重复度高,一个时间段一个作者同时发表几篇文章,出版时间较晚的论文检测结果与较早出版的论文重复度很高。论文作者认为同一研究思路得出不同的结论合情合理。(4)同一主题系列论文重复度高,不同时间发表的同一主题论文重复率达到70%以上。显而易见是一稿多投现象。只是论文题目做了适当改动。(5)作者不重视规范引用格式,不严格按照引用规范标准撰写论文,要么不标注引用,要么引用格式不规范,要么参考文献不列出来都是造成结果偏高的直接原因。比如:编辑部对同意录用的稿件会做编辑校对工作,一方面润色文字,一方面会根据版面要求做一些文字的删减,删减的文字一般是一些无关论文主要观点的语句,作者引用的部分是论文的重要支撑绝对不会删掉,还是要强调“引注”,规范写作格式,可以规避造成的文字复制。
以上作者检测论文出现检测偏高结果,均为自身原因造成,第一种现象不成立的理由,应该是虽然同属一个导师,教导方法一致,但是每个个体的行文方式、语言表达应该有所不同,出现相同情况,图省事拿来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实属抄袭、剽窃行为;第二到四种现象毋庸置疑,纯属侥幸投机心理,同一时间段在投的多篇稿件编辑部无法检测出复制比,如果没有职称评审、科研立项等的再次审定,多篇论文都将在评审中起到作用。第五种现象在论文中使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的内容,却不加引注,是一种不规范的学术行为,作为晋升高级职务的老师应该具备这样的学术素养,否则从这一点上就不符合晋升要求。
5结束语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智能化程度有限,存在不少检测盲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2]。实践证明,影响结果真实性,造成通过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行文主客观因素这两大方面。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学术论文客观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杜绝使用裸数据,一定要融入图书馆信息检测专业人员的判断,采取审慎、科学、客观的态度,对检测系统多层面、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3],力求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
作者:赵冬梅来源:河北科技图苑2015年6期
上一篇:哪里能发表文章-发表文章并非“难于上青天”(共3篇))
下一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