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论文格式要求及参考范文鉴赏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同学们知道都长征精神论文格式与要求是什么吗?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赶快来学术参考网看一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各位朋友们搜集整理的长征精神论文格式要求,欢迎阅读!
前置部分:
封面。封面二(学术论文不需要);题名页;序或前言(需要时);摘要;关键词;目次页(必要时);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符号、标志、缩略语、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名词等;注释表。
主体部分:引言-1
正文-2
2.1
2.2
2.2.1
2.2.2
图1(或图2.1)
图2
表1(或表2.1)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表
附录部分:(必要时)
附录A
附录B
B.1
B.1.1
B.2
图B1
表B1
结尾部分:(必要时)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索引;封三、封底。
毕业论文的通用格式
对于毕业论文的格式,尽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文理科也有差异,但我们认为毕业论文至少有两个部分。
前置部分:封面、目录、写作提纲、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
本论
一、
二、
(一)
(二)
1.
2.
(1)
(2)
结论
致谢
注释(必要时),参考文献
参考范文:
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的内在联系及当代价值
摘要: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难困苦”背景下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宝库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都蕴含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都体现了精诚团结的良好风貌;都彰显出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传承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要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力度;震撼心灵的持久热度;思想境界的追求高度和代际传承的辐射维度。
关键词:长征精神;抗联精神;内在之魂;永恒价值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04-03
被彭真同志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难困苦”的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和东北抗联斗争,是彪炳千古的壮烈史诗,形成了值得永续传承的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成为中国红色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
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同为红色文化宝库之精华,是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一)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广义理解
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1](P.149-150)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时,中共中央将长征精神总结为:“五个就是”,即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中央重申了长征精神的“五个就是”,同时,又对长征精神的定位进行了新的概述:即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红军主力长征后,南方红军游击队进行了三年坚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期间,国民党采取了碉堡围困、经济封锁、移民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行动,进行了最残酷、最毒辣的反复“清剿”和血腥镇压。南方红军游击队面对严酷的考验,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牵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从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他们表现出来的大局意识和无比坚强的英雄气概,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再度认识
东北抗联精神,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中所铸就的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源泉。[2](P.215)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源泉。其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严同志在2014年09月18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一文。文章认为,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人类献身正义事业百折不挠的传奇和典范,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显,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联精神主要表现为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
2015年7月30日,按照中央安排部署,中共黑龙江省委、中共辽宁省委、中共吉林省委在哈尔滨联合举行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省委书记王宪魁在会上做了《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凝聚振兴发展强大力量》重要讲话,强调,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传承和弘扬。英雄血染黑土地,千古流芳万古传。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的内在之魂
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的形成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一个历时两年,纵横南方和西部十一个省份,在与国民党军阀征战和长途跋涉中历练而成,一个持续十四年,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与冰雪严寒与日寇抗战中考验而就,但是,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的内在之魂却是息息相通。
(一)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都蕴含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是肖华在《长征组歌》中,对革命者理想和信念的阐述。老红军刘英在她的“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回忆文章中讲到:“从1934年10月16日踏上长征之路,到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我作为红一方面军30个女战士之一,走完了两万五千里征程,跋涉了369天。这是永生难忘的369天。回想起来,无数悲壮的场面、惊险的经历,历历在目。长征途中种种复杂的斗争,也深深刻在我的脑际,长征精神,对于我自己是一种永不枯竭的鼓舞力量。”[3](P.197)“不畏艰苦、百折不挠,为实现共产党人的使命而艰苦奋斗”是抗联精神的精华之处。无论条件多么艰难,无论处境多么危险,抗联将士始终深信自己所坚持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一定会赢得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取得最后的胜利。共产党员夏云杰在目睹汤原县委书记裴治云等12名共产党员被日伪杀害后,不惧白色恐怖,挺身而出恢复党组织,创建汤原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为抗联第六军,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副司令魏拯民长期抱病出征,连续重创敌军。
(二)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都体现了精诚团结的良好风貌
团结是力量源泉。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内和红军内部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会前,周恩来同志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体现了党内高度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同志积极协助毛泽东同志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诗句。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长征途中红军先遣军总司令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使红军摆脱困境,走出险境。
在东北,抗联将士团结抗日,顾全大局,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国家整体利益。
党中央和满洲省委高度关注对抗日武装的领导,从1931年至1933年间,先后派遣100余名党团员进入东北义勇军开展工作。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东北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到不同派别的抗日武装中去,消除隔阂同仇敌忾。1935年6月3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给满洲负责同志秘密指示信》,后又公开发表《八一宣言》,提出组建“抗日联军”的倡议。同年冬,东北各抗日武装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十一军,在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高潮。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东北抗联坚持东北战场的抵抗,不断破坏日军的军事设施和交通通讯。据统计,东北抗联14年总共出击20余万次,平均每天达到521次。全国抗战期间击毙日军将官百余名,其中东北抗日武装击毙的就有10名,包括两名日本中将。宁可自己作出重大牺牲,也要极力拖住几十万关东军,使他们无法进军关内,有力支持了全国的抗战。
抗联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凝结而成的精神财富,它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华民族是团结向上、追求正义、永不屈服、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拥有誓死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气概、决心和能力。
(三)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都彰显出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
伟大而高尚的牺牲精神铸就了长征精神之魂。红军长征两年间,行程上万里。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这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红军长征牺牲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应该在20.7万以上,这还不包括行军中挑夫等非战斗人员的牺牲。
抗联精神彰显出一种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东北抗联孤悬敌后,在敌强我弱,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在东北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度严寒中作战,抗联官兵仅仅穿着大洞连小洞的单衣,在雪地里宿营、行军。没有粮食,草根树皮成了东北抗联的“美味佳肴”,惨烈的战争,使抗联部队从最多时的三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的不足两千人。军以上领导干部牺牲了40多位,师级干部牺牲了100多位。在日伪白色恐怖的严酷统治下,抗联将士当中绝大部分人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他们用鲜血、用生命凝聚的瑰宝铸就了抗联精神真魂。
三、传承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的现实意义及永恒价值
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围绕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激励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传承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力度;传承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要具有震撼心灵的持久热度;传承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要具有思想境界的追求高度;传承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要具有代际传承的辐射维度。
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没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血染疆场的残酷环境。但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新考验,弘扬长征精神和抗联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与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和抗联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笔者认为,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作为东北地区的理论工作者,将长征精神与抗联精神结合起来研究更具有特殊意义。1989年5月5日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陆定一在为《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一书的“序言”中写到“东北抗日联军的牺牲奋斗最为惨烈。”“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荣实绩,我们宣传的太少了,全国人民知道的也太少了。”“不要我们的子孙一无所知,否则,我们就愧对先烈,也无法向后人交代。”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也有称之为“三大惨烈”放到一起进行研究,将其形成的红色文化与核心精神继承、发扬与光大,对于当下所要完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2]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M].吉林:白山出版社,2010.
[3]李云,凌步机.央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王秀琴 来源:世纪桥 2016年9期
上一篇:植物学参考论文格式赏析
下一篇:人物形象论文格式撰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