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温室效应论文的正确撰写格式

发布时间:2023-12-05 19:36

        现如今,我们都在面临着全球变暖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应该都知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温室效应,它直接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论文格式就是温室效应论文格式,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部分:扉页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

  书写中文关键词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WORDS)。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NewRoman,小四号,关键词的内容全部用小写。

  第三部分:目录

  在书写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目录。

  “目录”两字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居中书写,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

  书写“目录”二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及对应正文的起始页码。

  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要求标注到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时,一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行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参考文献

  在书写第三部分即“目录”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正文及参考文献。

  一、书写格式

  1.论文的结构

  论文题目

  论文的引言部分(书写论文题目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不需写“引言”字样)

  一、(正文)

  二、(正文)

  三、(正文)

  …………

  论文的结语部分(接上文另起段落,不需空行,不需写“结语”字样)

  参考文献

  2.字体字号

  大标题(论文题目),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正文及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注释内容,宋体五号。

  3.标点符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

  4.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5.量和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6.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论文中数字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二、标题

  1.标题的层次要清楚,大标题(论文题目)和第一级标题应居中书写,第二、三级标题左缩两格书写且单独占行,第四级标题后连续书写内容,不再另起一行;大标题(论文题目)与其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宋体小四号),第一级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其他级别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不空行。

  2.正文中第一、二、三级标题末尾不书写任何标点符号

  3.标题的层次

  一、……

  (一)……

  1.……

  (1)……

  ①……

  三、篇眉和页码

  1.篇眉从正文开始,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内容为论文的题目)。

  2.页码。封面不加页码;中英文摘要合在一起排页码,从“1”开始;目录单独排页码,从“1”开始;正文需要单独编排页码,从“1”开始。页码在页面底端(页脚)居中书写,页码与正文之间只空一行字的距离。页码使用宋体五号字。

  四、图、表和公式

  1.图、表与正文之间要(上、下各)有一行(宋体小四号)的距离。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字体均为宋体五号。图序和表序分别在全文中进行统一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等。图、表中的内容采用宋体五号字。

  2.下文需要引用的公式,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并在同一行右端用圆括弧即“()”中间加阿拉伯数字来统一编号,公式与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不需在下文引用的公式,不用另起一行单独书写。

  五、注释

  1.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必要补充说明,注释一律采用脚注,不用尾注;当论文正文某处需要予以注释时,采用圆圈内加阿拉伯数字并书写在相应文字的右上角,以示需要予以注释,如:…列维纳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学只能是伦理学①…。

  2.注释内容书写在标明有对应注释的正文的同一页下端(正文与页码之间);在有注释的每一页,须在当页的正文与注释内容之间加划一条横线(自左往右),其长度约为页面宽度1/4。注释要每页重新编号。注释为宋体五号字。

  3.注释格式

  引用著作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李松庆.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0-30,40.

  引用杂志文章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20-25.

  六、参考文献

  1.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2.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3.参考文献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

  (3)论文集:〔序号]作者.题(篇)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

  (7)电子文档:〔序号]作者.题(篇)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网址,发表日期.

  关于参考文献的未尽事项可参见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

  4.常用参考文献范例

  [1]李松庆,王炜.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李文.中国“三农”问题〔EB/OL〕.http://,2004-07-19.

  [3]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

  第五部分:打印要求

  一、行间距:一律取“固定行间距22pt”。

  二、必须A4纸单面打印;上、下边距一律为2.54;左、右边距一律为2.50。

  

参考范文:


论温室效应并不是全球变暖的决定因素


  一、概述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最有争议性的问题,争议范围之广,对于全球变暖及温室效应,国内外科学界都有不同看法。通过对“温室效应”理论的分析,可见“温室效应”并不是地球温度升高的决定因素。温室效应忽视了地球的自然调节功能,从历史上来看地球温度升高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及社会发展。虽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变得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全球气温的升降,主要还是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温室效应问题为什么没有预言那么严重。目前全球性气候转暖是地球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温室效应只不过加速了其进程而已。

  二、科学的视野

  (一)温室效应并不决定气温的升高

  近百年温度变化中1940年代的高温、1950到1970年代的降温无法用温室气体的变化解释,表明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乃至大洋热盐环流在年代际温度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1]。

  (二)太阳活动影响的证据

  太阳是构成大气能量输入的主要部分,是一切变化的背景。现在已经证实,它们对大气高层的温度和电磁场有着强烈的影响,近30年来的卫星测试表明,太阳能的总量每年都在发生微小变化[2]。

  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的科学家们表示,太阳活动决定地球温度变化,太阳光照度存在着11年周期和世纪周期波动规律。这个规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如今,太阳光照强度最强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太阳活动即将进入一个“衰弱期”,太阳内的核聚变反应有所减弱,太阳辐射为此会有所减弱。大约从2012年开始。全球气温可能开始缓慢下降。他们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到本世纪中期地球气候将进入全球变冷时期,而从22世纪初期开始,全球气候变暖周期又将重新来临[3]。

  (三)温室气体、灰尘等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不一定导致全球变暖

  目前流行的观点是随着大气中烟尘、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会形成一个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但是,气象物理学实验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气污染物的增加,会阻挡阳光接触地表,减弱阳光能量,地球表面因缺乏应有的日光照射而趋冷,这就是“全球变冷”的一般性解释。据刘东升院士讲,人们从冰芯里面了解到过去42万年以来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l万年甚至10万年尺度上,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和温度升高的基本趋势可以说是一致的。这是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在短时间尺度上,如千年尺度上,比如有的研究者在800年到2000年的时段,从不同观测站测得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结果,全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多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气温高,反之亦然[1]。

  巴西里约热内卢关于气候公约的全部谈判基础,是来自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小组的系列报告,其主要依据是所谓当今最先进的大循环计算机。以1880年的气候状况为背景,该计算机曾预测来全球气温本应升高5℃,可事实上连l℃都不到。它预测21世纪二氧化碳数量将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到9℃,可此说的可信程度又有多少呢?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碳硫是一种温室气体,但美国实验证明,它其实冷却剂。因为硫排放过多而引起的烟雾就象一面镜子,将较多的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5]。

  (四)“温室效应”忽视了地球的自然调节功能

  英国科学家詹姆士拉夫洛克的盖亚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并作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而进化。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虽然自地球形成以来太阳光照增加了30%,可化学性质并不稳定的地球大气层依然基本保持不变。人类对于气候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温室效应”忽视了地球的自然调节功能。温室效应理论认为,气温的升高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引起的,认为二氧化碳增加一倍。能否肯定二氧化碳必定增加一倍呢?就这一点也值得讨论。

  (五)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球地面温度与太阳对地面入射角度即地理纬度有关,与地球极轴倾斜率有关。现有极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总量保持66°347′的夹角,地球极轴延长线指向天球即北极点,现在为小熊座Q星,而极轴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都有变动即岁差。地轴进动造成天极的周期性圆运动,造成北极星的更替。北极星在公元前3000年曾经是天龙座Q,目前是小熊星座Q,到公元14000年将是天琴座a(织女星),可以预计天龙座将在公元22800年再度成为北极星,公元27800年时小熊座Q星将同目前一样成为北极星。故地轴进动应是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4]。

  三、历史的铁证

  科学研究表明,从6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1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6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到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公元前5000到3000年,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属于新高温时期,公元前1600年,在中国北纬40°的桑干河流域还有亚洲象存在,当时华北气候是适宜大象生存的。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过去的气候波动也是不断的[5]。

  从历史角度看,地球的现在,既非最冷阶段,也非最暖阶段。根据过去的研究判断,今后势必会出现更热或更冷时期。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气候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二氧化碳绝对不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元凶[5]。

  四、结论

  综上所述,“温室效应”并不是地球温度升高的决定因素。一方面,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乃至大洋热盐环流在年代际温度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温室效应忽视了地球的自然调节功能。且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气候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二氧化碳绝对不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元凶。当然,“温室效应”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的争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2).

  [2]许韶立.试论“温室效应”的不确定因素[J].科学与财富,2011(3).

  [3]刘书越.全球气候变暖及相关命题真伪考[N].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赵得秀.对“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灾难性后果的质疑[R].2007年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2007.

  [5]卫奇.“气候变化”是一个骗局[J].化石,2011(3).


         作者:虞佳莉

  来源:西江文艺 2016年13期

上一篇:如何写好一篇商务沟通论文,商务沟通论文格式及范文赏析

下一篇:微生物实验论文撰写格式范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