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劣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6 11:3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关键词:成本核算 方法 比较
1 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1.1 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wWw.lw881.com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1.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2 成本位置核算法
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①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②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③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①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③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①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②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3 小结
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在我国企业具体引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完全照搬导致食洋不化的倾向。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要找到适应企业自身的方法,一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方法与方法之间的整合。事实上,成本会计方法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从不同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方面,并与本国和本单位的传统方法相融合,从而形成最适合本企业的方法。
关键词:成本核算 方法 比较
1 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1.1 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wWw.lw881.com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1.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2 成本位置核算法
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①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②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③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①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③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①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②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3 小结
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在我国企业具体引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完全照搬导致食洋不化的倾向。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要找到适应企业自身的方法,一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方法与方法之间的整合。事实上,成本会计方法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从不同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方面,并与本国和本单位的传统方法相融合,从而形成最适合本企业的方法。
上一篇: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