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质量成本统计缺乏完整性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5-07-06 11:35
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提出了质量成本这一概念。70年代以后,质量成本理论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80年代后期,质量成本概念和方法作为iso9000系列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推行。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质量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生产者已经认识到了质量成本数据的大部分用途。通过质量成本数据分析,可以评价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及其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了解产品质量的变动程度和变化趋势,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及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整改,力求使产品品牌、企业信誉、员工素质、产品质量有实质性的飞跃。另外,利用质量成本的数据信息可以向企业外部相关利益方提供质量保证能力的证据,并可将其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目前企业质量成本统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症结
质量成本管理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多数企业对这项管理活动还比较陌生。由于管理基础薄弱,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数据来源渠道不合理等,导致收集的数据信息缺乏完整性,进而造成统计分析结论与实际偏差较大,指导性不强,甚至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提高质量成本统计完整性是改善质量成本管理、实现质量成本管理由量变到质变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如何从根本上加以改进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症结。
一是对质量成本的内涵存在多种认知偏差。有的认为质量成本是为获得质量所发生的成本,有的认为是质量部门的开支,还有的认为是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成本。其实这些理解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影响了数据归集范围的合理确定。二是对质量成本管理迫切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错误地认为开展此项工作主要是用来应付质量体系认证和体系考核。三是缺乏闭环管理和必要的监督机制,数据来源可验证性较差,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四是财务会计核算与质量成本统计没有对接,呈现“两张皮”,财务数据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财务信息与生产、服务等信息不对称,没有做到有效结合。五是盲目地将质量成本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试图对会计核算体系“动大手术”,在会计账簿和内部报表中陷入“数字游戏”,造成统计混乱。六是照搬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往往还按部门或按会计期间下达指标并进行考核,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致使有些部门领导心存顾虑,出现主观瞒报情况。七是质量成本统计范畴没有结合行业特点、管理基础、产品质量状况来确定。纳入质量成本统计的产品项目数量不全,覆盖面过窄,降低了统计的完整性;同时有些项目经常变动,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弱化了统计分析效果。八是质量管理人员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力度不够。受专业和工作特点的限制,单纯依靠财务人员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存在局限性,不能解决系统性问题。
三、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统计数据完整性的对策
借鉴国外质量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对策。
1、科学认识质量成本内涵
质量成本的正确表述应为“用货币的语言,以货币的形式表现的质量现实与质量理想状况的差别”。这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反映了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它具有四个基本属性:质量成本是把质量投入与质量损失联系起来考虑的一种观念;研究质量正向投入和负向产出关系的一种质量管理工具;质量成本不是财务会计中的一种成本概念,它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着重考虑机会成本;质量成本是质量信息的一种载体,是质量分析、控制、改进、评价和证实的工具。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之中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常抓不懈。
3、加强对质量成本统计完整性的监督与考核力度
建立由质量、计划、检验、生产、采购等部门组成的跨部门专题小组,重点针对部门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按月或按季),并出具审核意见。将审核结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同时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办法。 4、选择切实可行的质量成本数据收集渠道
对于与财务信息紧密结合的统计项目,如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维修差旅费等,应由财务部门直接从财务数据中提取;对于难以从会计账簿中提取的项目,如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维修材料费等,应由各基层单位填报,同时报送编报说明及相关分析,经专题小组审核会签后上报财务部门汇总。
5、搭建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与内部财务预算之间的衔接平台
在完善内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明确质量成本项目与财务预算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按照对应关系,直接从财务预算中提取数据,计入相应的质量成本。这样可有效利用财务数据,既简便可行又避免了数据遗漏。
6、细化质量成本统计科目
按新的国家标准将质量成本划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五个一级科目,并在确定的一级科目下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并细化二级及明细科目,确保科目的设置涵盖全部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以避免统计漏项。
7、简化纳入质量成本管理的产品项目,按照产品类别进行统计
传统的统计方法往往是按单台套产品进行统计。由于单台套产品数量众多,类别繁杂,一方面不可能覆盖全部产品,造成统计缺乏完整性;另一方面单台套产品发生损失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较大,影响分析效力。因此,按类别进行统计可以杜绝此类问题,提高统计完整性和分析有效性。
8、实行全寿命质量成本法
即纳入质量成本管理的产品类别确定后,将研制、生产、交付、保修、服务全过程所发生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费用均统计到质量成本中,并对其全寿命周期进行质量成本跟踪管理。此法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相比有显著的进步。传统统计方法注重期间(按年度统计较常见),而全寿命质量成本法注重产品类别,要求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分析按产品类别或项目进行(如×××类产品质量成本分析报告,报告期间×××年至×××年),直至保修期结束。该办法有利于连续、完整地考察产品质量损失情况,掌握产品质量损失动态变动规律,更好地做到持续改进。
9、尝试将质量成本统计工作职责由财务部门划归生产管理部门
财务部门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特点的限制,对内外部损失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无法进行有效把关。而生产管理部门熟悉产品情况,如果尝试将质量成本统计工作职责划归生产管理部门,由其负责收集、统计并把关,财务部门、质量部门密切配合,效果会更好。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质量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生产者已经认识到了质量成本数据的大部分用途。通过质量成本数据分析,可以评价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及其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了解产品质量的变动程度和变化趋势,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及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整改,力求使产品品牌、企业信誉、员工素质、产品质量有实质性的飞跃。另外,利用质量成本的数据信息可以向企业外部相关利益方提供质量保证能力的证据,并可将其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目前企业质量成本统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症结
质量成本管理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多数企业对这项管理活动还比较陌生。由于管理基础薄弱,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数据来源渠道不合理等,导致收集的数据信息缺乏完整性,进而造成统计分析结论与实际偏差较大,指导性不强,甚至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提高质量成本统计完整性是改善质量成本管理、实现质量成本管理由量变到质变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如何从根本上加以改进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症结。
一是对质量成本的内涵存在多种认知偏差。有的认为质量成本是为获得质量所发生的成本,有的认为是质量部门的开支,还有的认为是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成本。其实这些理解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影响了数据归集范围的合理确定。二是对质量成本管理迫切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错误地认为开展此项工作主要是用来应付质量体系认证和体系考核。三是缺乏闭环管理和必要的监督机制,数据来源可验证性较差,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四是财务会计核算与质量成本统计没有对接,呈现“两张皮”,财务数据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财务信息与生产、服务等信息不对称,没有做到有效结合。五是盲目地将质量成本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试图对会计核算体系“动大手术”,在会计账簿和内部报表中陷入“数字游戏”,造成统计混乱。六是照搬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往往还按部门或按会计期间下达指标并进行考核,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致使有些部门领导心存顾虑,出现主观瞒报情况。七是质量成本统计范畴没有结合行业特点、管理基础、产品质量状况来确定。纳入质量成本统计的产品项目数量不全,覆盖面过窄,降低了统计的完整性;同时有些项目经常变动,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弱化了统计分析效果。八是质量管理人员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力度不够。受专业和工作特点的限制,单纯依靠财务人员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存在局限性,不能解决系统性问题。
三、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统计数据完整性的对策
借鉴国外质量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对策。
1、科学认识质量成本内涵
质量成本的正确表述应为“用货币的语言,以货币的形式表现的质量现实与质量理想状况的差别”。这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反映了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它具有四个基本属性:质量成本是把质量投入与质量损失联系起来考虑的一种观念;研究质量正向投入和负向产出关系的一种质量管理工具;质量成本不是财务会计中的一种成本概念,它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着重考虑机会成本;质量成本是质量信息的一种载体,是质量分析、控制、改进、评价和证实的工具。
2、提高对质量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之中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常抓不懈。
3、加强对质量成本统计完整性的监督与考核力度
建立由质量、计划、检验、生产、采购等部门组成的跨部门专题小组,重点针对部门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按月或按季),并出具审核意见。将审核结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同时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办法。 4、选择切实可行的质量成本数据收集渠道
对于与财务信息紧密结合的统计项目,如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维修差旅费等,应由财务部门直接从财务数据中提取;对于难以从会计账簿中提取的项目,如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维修材料费等,应由各基层单位填报,同时报送编报说明及相关分析,经专题小组审核会签后上报财务部门汇总。
5、搭建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与内部财务预算之间的衔接平台
在完善内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明确质量成本项目与财务预算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按照对应关系,直接从财务预算中提取数据,计入相应的质量成本。这样可有效利用财务数据,既简便可行又避免了数据遗漏。
6、细化质量成本统计科目
按新的国家标准将质量成本划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五个一级科目,并在确定的一级科目下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并细化二级及明细科目,确保科目的设置涵盖全部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以避免统计漏项。
7、简化纳入质量成本管理的产品项目,按照产品类别进行统计
传统的统计方法往往是按单台套产品进行统计。由于单台套产品数量众多,类别繁杂,一方面不可能覆盖全部产品,造成统计缺乏完整性;另一方面单台套产品发生损失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较大,影响分析效力。因此,按类别进行统计可以杜绝此类问题,提高统计完整性和分析有效性。
8、实行全寿命质量成本法
即纳入质量成本管理的产品类别确定后,将研制、生产、交付、保修、服务全过程所发生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费用均统计到质量成本中,并对其全寿命周期进行质量成本跟踪管理。此法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相比有显著的进步。传统统计方法注重期间(按年度统计较常见),而全寿命质量成本法注重产品类别,要求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分析按产品类别或项目进行(如×××类产品质量成本分析报告,报告期间×××年至×××年),直至保修期结束。该办法有利于连续、完整地考察产品质量损失情况,掌握产品质量损失动态变动规律,更好地做到持续改进。
9、尝试将质量成本统计工作职责由财务部门划归生产管理部门
财务部门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特点的限制,对内外部损失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无法进行有效把关。而生产管理部门熟悉产品情况,如果尝试将质量成本统计工作职责划归生产管理部门,由其负责收集、统计并把关,财务部门、质量部门密切配合,效果会更好。
下一篇:建立成本管理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