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06 11:37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污染是最典型的消极外部行为。随着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环境成本内在化则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经济学角度对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
  关键词:外部性;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内在化 
  
  1 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涵义
  
  环境成本是指为了保护环境、防范生态破坏,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废弃物所需的全部费用。主要由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和自然环境修复价值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指制造产品所使用资源的价格,而后者是指制造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所需的整治费用。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其外部的非经济性,即污染者获得了私人利益,但社会成本(“外部性”)却以空气和水以及其他生态环境遭污染的形式显现出来。
  只有将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体现资源的稀缺性,消除其外部的非经济性,体现环境公平,提高环境效率。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需要投资的,那么应该由谁来为环境保护买单呢?根据公平效率原则,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大多数采用“自愿环境协议”的方式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于生产成本中,既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也使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有了可靠合理的财力来源。
  
  2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学分析
  
  2.1 环境成本的外部性问题
  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而企业足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于是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就被竞相排放到环境中,这与环境保护要求是相互矛盾的。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外部效应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我们可以把外部环境成本理解为,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以及环保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原因,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富被无偿使用,企业尽可能地从资源中获取最大的正效益,而由此产生的负效益则由其他主体及后来者承担。外部环境成本指的是成本的发生与某一主体的环境影响有关,但却由发生成本或获得利益以外的主体承担成本。某一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影响,而产生影响的企业却不为此承担责任,通常外部不经济指的就是外部成本。例如,企业排污对下游水系造成了影响,而产生了环境成本,但按目前的法律体系,企业却不负担这部分成本,外部成本减少了经济的总体效益,但在产生外部成本的主体的传统会计领域中是不反映的。在获利动机的驱使下,每一个主体在决定不同层次的生产、投资和消费活动时,就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而不考虑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当众多经济主体共同进行了资源的无偿开发,对污染的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时,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造成严重污染。
  2.2 环境成本内在化分析
  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根据福利经济学使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了分配。但是由于目前企业的生产成本仅指生产过程中核算和支付的代价,如原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社会总成本与企业生产成本往往不一致,一般情况下社会总成本大于企业成本,两者之差便是外部成本,由社会承担,如造纸厂在生产时排放大量污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若企业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企业的社会总成本将大于生产成本,从而使价格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造成产量过剩,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现假设某一经济活动不带来外部效益,只产生外部成本,则有边际社会效益(msb)+边际私人效益(mpb)=边际收益(mr),msc>mpc,如图1:

图1中,mpc代表边际私人成本线,msc代表边际社会成本线,为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mec代表边际外部成本。msb代表边际社会效益,由于msb等于mpb,所以同时也代表边际私人效益。在mr与mpc的交点ep处,交易双方的福利最大,此时对应的产量q,对应的价格为pp;而在mr与msc交点e处,社会的福利最大, 


3 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
  
  环境问题源于经济的外部性,是由于外部性(即存在外部环境成本)引起市场失灵而使社会资源未得到有效配置造成的。根据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一些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以解决环境问题。
  (1)进行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分散和明确环境资源产权,确立相应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主体,建立有效的使用、补偿和责任承担机制;建立基于市场的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制度。
  (2)完善经济政策法规,激励基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善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贸易。加速用于环境保护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对污染控制设施的固定资产税和交易税进行减免,建立环境投资基金和环境公共资金的贷款担保机制,在证券市场允许用于增加环境保护项目、环保产业投资的优先融资等,以构建环境资金的多架道可持续来源体系,从而激励整个社会大力开发、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使我国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善型方向转化,从而真正显现其竞争优势。
  (3)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发展中国家要密切注意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进程,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绿色消费浪潮的基本趋势,大力推进清洁技术,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产品的产业,引导各类产业将环境保护作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之一,使环保指标和其他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要把绿色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培养规模经济优势,在大力开展环保产品国际贸易的同时,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为我国出口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4)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均衡发展。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和政策体系,加强对环境变化与资源、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化研究,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合理化和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的有偿化,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有效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姚志勇.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张亚连,罗莉.环境成本的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6).
  [4]柏晓林,董善俊.刍议企业的环境成本[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7).
  [5]张新国,李力.环境成本内在化——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经济决策要素[n].科技日报,1999-03-02.

上一篇:供应链视角采购成本控制研究

下一篇:成本管理之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赶超的进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