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环境下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发布时间:2015-07-06 11:39
[摘要]运用erp标准成本体系,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控制和分析功能,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erp的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真正做到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可以使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成本计算不及时、工作量大且不易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等问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erp;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优越性
一、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原理和必要性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erp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消耗,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为目标,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重组等功能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实施erp、进行信息化改造是中国企业顺应历史潮流,走向全球市场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企业提升网络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而且,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这种强调人力劳动因素的粗放型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现代管理的需要。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从而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erp作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监控和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外,erp也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
二、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操作
erp的成本管理是按照管理会计的原则,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erp采用的是标准成本体系。标准成本体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集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为一体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从系统本身来看,erp成本系统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反复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基础。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记录产生的差异,并做适当的控制和调整。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新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按适用期和修订频率可分为基本标准成本和现行标准成本。前者是指成本标准一经制订,只要基本生产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制度。使用基本标准成本与各期实际成本对比,可反映成本变动趋势。后者是指按其适用期内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当各因素变化时应当及时修订。这样,既可用于评价当期实际成本,又可用于存货及销售成本计价。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变动则不利于进行较长期间的趋势分析,反之则不利于日常控制。传统的做法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结果是两方面管理都未做好。而在erp系统完善的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支持下,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年初备份现有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基本标准成本),年内各会计期间及时更新成本标准,使之尽量符合实际情况(现行标准成本),以有利于效率评价和成本控制,年末再备份当前标准成本数据,即可与年初数据比较,用作趋势分析。
erp成本计算的基本数据包括采购成本、材料定额以及各种费率等。它们分别记录在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和工艺路线等文件中,这些基本数据的准确性是成本计算准确性的重要保证。erp成本计算方法采用的是滚加法,是按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从产品结构的最低层次开始,从低层向高层逐层累计。成本的发生和累计与生产制造过程同步,随着生产制造过程的进行,在材料信息和生产计划信息动态产生的同时,成本信息也随之产生,使得在计划、控制物流的同时,也控制了资金流,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开始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erp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工作成本管理的诸多不足。er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成性,该特性使得在erp平台上工作的人们用一个声音说话,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套源头唯一而且勾稽准确的数据。在erp的成本管理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的计算不及时、工作量大且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但在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及时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例如,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当其发生时尚不能直接判定所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此要对制造费用先行归集,再定期分摊。这样一来,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制造费用的计算和分摊都有某种程度的滞后,影响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而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则是事先制订制造费率。有了制造费率才能把制造费用分摊到工作中心上去,然后再乘以工艺路线记录的工时数,使得在成本滚加的过程中,制造费用的计算和直接费用的计算同步进行,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再如,采用分步法下的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成本核算所划分的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和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各生产步骤的成本核算要等待上一步骤的成本核算结果。而在erp系统的标准成本体系下,所有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在制品)均按标准成本计价,不存在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的等待性,为成本的及时计算提供了可能。
(二)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计算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这给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上提到的,逐步结转分步法是为分步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按其半成品成本项目在下一步骤成本反映的不同,又可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不分成本项目,直接以材料费形式计人下步骤的方法称为综合结转;上步骤半成品成本按成本项目(材料费、人工费、间接费用)分别计人下步骤产品的成本项目的方法称为分项结转。在综合结转方式下,要想了解成本的原始构成,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而成本还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采用分项(即按成本项目)结转,虽然可以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构成,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但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上述计算的烦琐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便不成为问题。bom(物料清单)的应用,可按物料制订各成本项目标准(横向),按层次结构又可实现自底向上按成本项目的滚加(纵向)。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核算工作量,简化了成本核算。除此之外,采用erp成本管理系统,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成本报表,如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并保证各种数据的来源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三)强化了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采用erp进行成本控制才是其成本管理的关键。erp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成本差异分析是erp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按西方企业会计的做法,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一般直接结转于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由于精确的事前控制、跨月事务的减少、零库存目标的接近和当月产出当月销售的实现,使这种做法理所当然,而且也与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方法十分接近)。而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采用以上基础计算的,应当在规定的成本计算期,通过差异分摊把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不得将成本差异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通过现有的生产条件确定的标准去预测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很难做到精确,企业易将标准成本视为一种库存计价或成本核算的简化技术而非控制手段。而且标准成本的制订本身也并不十分准确,产生的差异较大,造成标准与实际脱离较大。如果全部计人当期,则会影响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而在运用erp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这个问题已不存在。我国有关制度规定,成本核算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以利于准确计算收益和计算纳税。但由于制造成本法未把间接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进一步区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所以还不便在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中直接使用。由于变动成本法还不能在核算实务中直接使用,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日常费用按变动成本法要求进行核算和分配,在会计期末再按制度调整为制造成本列入损益表中。传统工作中,会计部门无法进行如此大量的成本核算,而在企业资源管理软件中,由于采用了标准成本制度,对每一要素均规定了材料费、人工费、变动制造费率和固定制造费率,实际上就是按照变动成本法的成本项目设置的,因而使上述做法成为可能。
总之,随着erp管理思想的进步及其软件应用的提高,标准成本制度将越来越普及,erp的成本管理可以真正使企业做到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erp;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优越性
一、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原理和必要性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erp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消耗,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为目标,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重组等功能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实施erp、进行信息化改造是中国企业顺应历史潮流,走向全球市场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企业提升网络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而且,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这种强调人力劳动因素的粗放型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现代管理的需要。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从而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erp作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监控和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外,erp也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
二、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操作
erp的成本管理是按照管理会计的原则,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erp采用的是标准成本体系。标准成本体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集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为一体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从系统本身来看,erp成本系统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反复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基础。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记录产生的差异,并做适当的控制和调整。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新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按适用期和修订频率可分为基本标准成本和现行标准成本。前者是指成本标准一经制订,只要基本生产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制度。使用基本标准成本与各期实际成本对比,可反映成本变动趋势。后者是指按其适用期内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当各因素变化时应当及时修订。这样,既可用于评价当期实际成本,又可用于存货及销售成本计价。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变动则不利于进行较长期间的趋势分析,反之则不利于日常控制。传统的做法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结果是两方面管理都未做好。而在erp系统完善的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支持下,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年初备份现有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基本标准成本),年内各会计期间及时更新成本标准,使之尽量符合实际情况(现行标准成本),以有利于效率评价和成本控制,年末再备份当前标准成本数据,即可与年初数据比较,用作趋势分析。
erp成本计算的基本数据包括采购成本、材料定额以及各种费率等。它们分别记录在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和工艺路线等文件中,这些基本数据的准确性是成本计算准确性的重要保证。erp成本计算方法采用的是滚加法,是按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从产品结构的最低层次开始,从低层向高层逐层累计。成本的发生和累计与生产制造过程同步,随着生产制造过程的进行,在材料信息和生产计划信息动态产生的同时,成本信息也随之产生,使得在计划、控制物流的同时,也控制了资金流,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开始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erp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工作成本管理的诸多不足。er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成性,该特性使得在erp平台上工作的人们用一个声音说话,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套源头唯一而且勾稽准确的数据。在erp的成本管理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
三、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优越性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的计算不及时、工作量大且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但在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及时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例如,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当其发生时尚不能直接判定所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此要对制造费用先行归集,再定期分摊。这样一来,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制造费用的计算和分摊都有某种程度的滞后,影响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而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则是事先制订制造费率。有了制造费率才能把制造费用分摊到工作中心上去,然后再乘以工艺路线记录的工时数,使得在成本滚加的过程中,制造费用的计算和直接费用的计算同步进行,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再如,采用分步法下的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成本核算所划分的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和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各生产步骤的成本核算要等待上一步骤的成本核算结果。而在erp系统的标准成本体系下,所有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在制品)均按标准成本计价,不存在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的等待性,为成本的及时计算提供了可能。
(二)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计算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这给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上提到的,逐步结转分步法是为分步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按其半成品成本项目在下一步骤成本反映的不同,又可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不分成本项目,直接以材料费形式计人下步骤的方法称为综合结转;上步骤半成品成本按成本项目(材料费、人工费、间接费用)分别计人下步骤产品的成本项目的方法称为分项结转。在综合结转方式下,要想了解成本的原始构成,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而成本还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采用分项(即按成本项目)结转,虽然可以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构成,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但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上述计算的烦琐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便不成为问题。bom(物料清单)的应用,可按物料制订各成本项目标准(横向),按层次结构又可实现自底向上按成本项目的滚加(纵向)。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核算工作量,简化了成本核算。除此之外,采用erp成本管理系统,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成本报表,如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并保证各种数据的来源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三)强化了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采用erp进行成本控制才是其成本管理的关键。erp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成本差异分析是erp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按西方企业会计的做法,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一般直接结转于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由于精确的事前控制、跨月事务的减少、零库存目标的接近和当月产出当月销售的实现,使这种做法理所当然,而且也与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方法十分接近)。而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采用以上基础计算的,应当在规定的成本计算期,通过差异分摊把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不得将成本差异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通过现有的生产条件确定的标准去预测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很难做到精确,企业易将标准成本视为一种库存计价或成本核算的简化技术而非控制手段。而且标准成本的制订本身也并不十分准确,产生的差异较大,造成标准与实际脱离较大。如果全部计人当期,则会影响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而在运用erp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这个问题已不存在。我国有关制度规定,成本核算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以利于准确计算收益和计算纳税。但由于制造成本法未把间接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进一步区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所以还不便在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中直接使用。由于变动成本法还不能在核算实务中直接使用,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日常费用按变动成本法要求进行核算和分配,在会计期末再按制度调整为制造成本列入损益表中。传统工作中,会计部门无法进行如此大量的成本核算,而在企业资源管理软件中,由于采用了标准成本制度,对每一要素均规定了材料费、人工费、变动制造费率和固定制造费率,实际上就是按照变动成本法的成本项目设置的,因而使上述做法成为可能。
总之,随着erp管理思想的进步及其软件应用的提高,标准成本制度将越来越普及,erp的成本管理可以真正使企业做到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上一篇: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构建
下一篇:成本化解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