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作业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管理

发布时间:2015-07-06 11:46
【摘要】本文从成本管理及成本控制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现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提出符合目标成本控制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划分和成本核算的作业中心协调的思路。
  
  一、目标成本管理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成本控制就是成本管理者根据成本预算,对业务流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采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对其施加影响以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过程。其中,标准成本制度、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和最优生产批量控制等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是在通过对市场充分的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总的目标成本水平,然后把总的目标成本再逐级分解形成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标准。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产物。
  实施目标成本控制,必须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规定权责范围。首先,要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成绩便于考核和评价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其次,必须依据各个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具体特点,明确规定其权责范围,使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
  然而,在进行各责任中心的目标成本控制和考核时,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目标成本控制的需要。目前的成本核算方法直接把产品作为计算成本的对象,不能提供各责任中心实际成本消耗的资料,这就造成了会计上的以产品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上以责任中心为对象进行成本计算的重复性工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业成本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产品(包括服务)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依据。其主要特点是:
  1.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
  2.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的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
  3.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作业成本计算则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二)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做法
  1.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作为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将产品过程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并作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估业绩。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为简化计算,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这一步骤的计算依据是:作业量决定资源的耗费量,资源的耗费量与作业直接相关,成本应按作业进行汇集。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中。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汇集的作业成本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出各个产品的作业成本,确定各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优势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作业”为中心,而后者是以“产品”为中心。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业成本法是现代管理层深挖降低成本潜力、实现成本降低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作业成本法是按准确、真实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成本的,因而产生的产品成本相对更加准确
  其结果可以为资源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更为客观、可靠的成本信息,为战略决策领域的两个关键方面即产品价格的确定和产品生产的范围及产品结构的确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可使经营者出具正确的生产决策和价格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从传统的由资源到产品的二维空间扩展到由资源到作业再到产品的三维空间
  他认为企业产品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作业引起的,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两部分,将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或给社会带来利益的不增值作业部分予以消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面向过程的会计方法,它会对生产过程、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企业压缩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手段。对于费用的控制从差异分析转向成本动因分析,从而克服了传统成本控制的缺陷,对于降低成本意义重大。同时,由于作业成本法涉及的作业本身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在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对成本控制有用的信息,有利于管理人员制定更加合理的控制措施,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
  
  (三)在评价指标上,作业成本法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助于业绩计量和考核的数据和信息
  成本考核主要是指将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制定企业内部的成本考核指标,分别下达给各个内部责任单位,明确他们在完成成本指标上的经济责任,并按期进行考核。
  因此,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缩小了间接费用的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二是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作业成本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惟一标准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
  
  四、作业成本核算与目标成本管理的协调
  
  在基于作业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管理中,对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是成本发生之后,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所做的分析,一方面是为了分清责任,实施奖惩;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作业链价值分析,确定哪些作业为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提供服务,消除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同时对于企业必要但不增值的作业应尽量降低其成本消耗,实现作业链的优化管理。因此,要把内部市场化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结合起来,就必须使目标成本分解到的责任中心和按作业成本核算划分的作业中心协调一致,相互对应,实行责任中心和作业中心协调控制,使作业成本核算的信息满足责任中心考核的要求。基于作业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上一篇:对连锁餐饮业成本控制的思考

下一篇: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